古城镇开展创建文明乡镇工作情况汇报
古城镇位于长汀县西部,地处闽赣两省交界,是福建西大门。全镇方圆 236平方公里,辖 17个行政村, 146村民小组, 3803户, 1.76万余人。 2004年以来 我镇创建文明乡镇工作在县委、 县府及镇党委的正确领导下, 在上级文明部门的 精心指导下,创建活动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 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发展全局, 紧紧围绕 县委、县府提出的建设“山清水秀、业兴民富、诚信文明的海峡西岸经济区西部 重镇”的战略目标,紧紧围绕“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第一要务,全面贯彻 落实 《福建省乡镇工作纲要》 、 《公民道德实施纲要》 , 深入开展物质文明、 精神文明、 政治文明创建活动。 通过活动的开展, 经济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快, 群众的思想道 德素质、 科学文化素质明显提高, 依法治镇进程有序推进, 有力地推动我镇农村 程度和群众生活质量的提高。
一、经济持续稳步发展,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2006年, 全镇完成工农业总产值 2.68亿元, 比 2002年的 1.36亿元增加 1.32亿元, 年增长 24.3%; 其中:农业总产值 1.25亿元, 比 2002年增加 3946万元, 年增长 9.9%; 工业总产值 14377万元, 比 2002年增加 9284万元, 年增长 29.6%; 第一、二、三产业结构由 2002年的 47.4%:28.2%:24.4%发展为 42.7%:49%: 8.3%;财政收入完成 465万元,比 2002年的 251万元增加 214万元,年增长 21.3%, 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 305万元, 比 2002年 210万元增加 95万元, 年增 长 11.3%; 农民人均纯收入达 3420元, 比 2002年增加 508元, 年均增长 4.3%。 二、抢抓机遇、主动造势,工业聚集初显雏形。
镇政府按照党委制定的“山上抓竹业、大田抓烤烟、 319国道沿线及集镇周 边发展乡镇工业和第三产业” 的工作思路, 围绕 “三年翻番” 的目标, 发挥优势, 营造气势,把握机遇,加快发展。
以工业集中区开发建设为着力点, 构筑工业发展平台。 一个区域, 没有工业 为支撑,经济发展步履艰难。开发建设工业集中区,是优化资源配置,转移农村
富余劳动力, 增加农民收入, 推进小城镇建设和发展的有效途径。 因此, 四年来, 我们把握机遇、主动造势,在全县率先规划沿 319国道为主线,占地 6185亩的 乡镇工业集中区,并于 2003年着手开发建设。目前,已投资近 1000万元,完成 500多亩的“三通一平”用地开发,完成厂房建设 20856平方米,已入驻企业 9家, 其中规模以上企业达 5家, 累计完成投资达 5698万元。 与此同时, 抓住 “飞 地工业” 发展的有利时机, 于 2003年, 融资金 1000多万元在长汀经济开发区兴 建占地 22亩,建筑面积 18000多平方米的古城工业园。我镇工业集中区建设, 在 2006年初全市项目流动现场会上成为全市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的亮点,得到市 县领导肯定。
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加快推进项目实施战略。一是主动对接省、市、县制 定的优惠扶持政策,制定了《古城轻纺工业园优惠政策》 ,并享受省级开发区政 策。
二是制定各项措施, 为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 一方面制定经济发展和优化投 资环境制度,为入驻企业提供项目的工商、税务、用地报批等全程代办制,制定 了政府各部门的服务承诺制, 公安派出所优化经济发展软环境二十一条措施, 以 及效能督查制度; 另一方面为困难企业提供信贷担保。 近年来, 先后为三利食品、 福祥椅业、 银泉化工等企业提供了贷款担保, 缓解了企业流动资金周转困难的局 面。
三是围绕实施项目带动战略,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抓住市、 县实施项目带动 战略,把项目开发与产业发展结合起来。突出四个立足:立足资源,引进了荣华 碳业、长丰竹业、三利食品等资源加工型项目,促使 10万亩毛竹林资源向经济 资源转化,带动了竹业产业发展,增加竹农经济收入;立足市场,引进了银泉化 工、苏飞纺织、欣龙染整、诚义服饰、腾崴鞋业等非资源型项目,扩展了我镇的 工业经济总量,增加了财税收入;立足环境,实施一批水、电、路等改善生产生 活条件的基础设施项目;立足发展,推出了竹木制品深加工、第二供水工程、污 水处理、垃圾处理等一批对外招商项目,形成了“开工一批、投产一批、在建一
批、储备一批”的滚动发展格局,为今后的发展增强后劲。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落实招商引资一责任制, 切实增强项目招商和人人都是招商环境的意识, 通过亲 商
扶商,以商引商,以及参加“ 9.8” 、 “ 6.18” 、 “ 11.18”龙岩投资洽谈会,加大 招商力度,吸引县内外商到我镇落户。
二、落实“三农”政策,培植农业主导产业,增强农村发展后劲。
农业、 农村和农民问题, 始终是关系到党和国家全局的根本问题, 建设社会 主义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繁重、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四年来,我们 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目标,切实处理解决好“三农”问题。 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一是保质保量完成农村税费改革,减轻农民负担。 2003年全额清退了村提留、镇统筹款,全面取消农业税,农民不再承担任何税 费。同时认真落实粮食直补和粮食收购最低保护价政策,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 维护农民的根本利益。 四年来农民经济直接受益达 300多万元, 是解放以来农民 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 二是落实扶贫小额信贷政策, 缓解农民生活生产困难, 累 计发放扶贫小额信贷资金达 90万元,受益率达 40%。三是高度重视农村低收入 人群的最低生活保障。从 2004年开始,共投入 100.6万元资金,将全镇 354户 834人生活困难的农民纳入低保,并每年按时调整,做到应保尽保。四是扎实做 好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工作。 2006年通过广泛开展宣传发动,动员组织全镇 3889户 14255人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合金额 213805元,参合率 88%,同时对 村主干实行了养老保险。五是广泛开展农民劳动技能学习培训,增加非农收入, 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融入我县主导产业和其他产业。 四年来共培训输送富余劳动 力达 1300多人。六是加强村级干部队伍建设,建立了计生管理员、农技员、卫 生员、综治协管员、文化协管员、土地协管员等七大员队伍,积极为“三农”服 务。
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农业生产条件得到较大改善。 2002年以来,积极 争取上级的政策扶持,调动各方积极性,累计投入 1830多万元资金,加强和改 善了水、电、路、教育、公共服务等基础设施建设,为民办实事、办好事。一是
着力抓好水利基础设施工程。投入 165万元,完成古城、中都、南岩、井头、黄 泥坪、梁坑等人饮工程建设,受益人口达 7600人;投入 200多万元完成古城旱 片治理工程; 投入 210万元进行烟田基础设施改造; 使农业生产条件得到进一步 改
善。 二是全力实施农村路网改造工程。 投入 900多万元, 组织实施了集镇街道、 老国道、梁坑、青山、苦竹、井头、元坑、长段、黄泥坪、黄陂、丁黄等村 45公里的通村道路硬化工程; 通过世行贷款, 正在组织实施青山至马头山村的路网 改造工程。 三是改善办学条件, 促进教育发展。 投入 165万元, 完成古城中学 (利 胜楼 、 中心校综合楼的建设。 四是投资 50万元新建老年休养中心, 使孤寡老人 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五是投资 88多万元实施中山公园安置新 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六是投入 15万元组织实施了 4平方公里集镇和工业集中区 的规划设计。七是投入 25万元加强政府机关环境以及各部门的设施改造。 重点培植竹、 烟产业, 增加农民收入。 一是制订实施了毛竹林垦复施肥奖励 政策, 建立干部挂钩垦复责任制。 四年来全镇毛竹林已全面进行抚育, 培育毛竹 丰产林基地 2万亩, 开通竹山便道 258公里。 通过政策扶持以及竹制品、 笋制品 加工项目的引进,毛竹收购价格比 2002年提高了一倍多,竹林亩产值增长两倍 多。同时,梁坑村结合资源实际,成立竹业协会,科学管护竹山已成为广大竹农 的自觉行动。 二是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进一步明晰了竹农的产权, 调动了竹农的积 极性。全镇明晰产权面积达 24.3754万亩,明晰率达 97.3%。三是按照“调整布 局、主攻质量、合同收购、突破万担”的烤烟生产已达到目标要求。几年来,烤 烟收购任务已达到或突破万担的目标, 连续创税突破百万元大关。 竹、 烟两大农 业主导产业的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增强了农村发展后劲。
三、统筹兼顾抓推进,社会各项事业和谐发展。
计划生育工作依法健康开展。 围绕稳定低生育水平, 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加 快建立“依法管理、村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的人口与计划 生育工作新机制, 创建计生优质服务先进乡镇, 抓好流动人口管理, 狠抓二女扎 落实,深入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实施贫困母亲的“幸福工程” ,兑现
计生各项奖励扶持政策, 全面落实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责任, 人口出生得到有效 控制, 政策符合率逐年提高, 计生利益导向机制全面完善, 各项计生指标保持正 常,多次被省、市、县评为计生工作先进单位。四年来累计投入 24.65万元兑现 二女扎户、独生子女户等各项奖励扶持政策。
国土资源和环境保护得到加强。 严格执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 加大土地执法 监查力度, 严肃查处乱占耕地, 违章占地建房行为, 把科学规划与提高利用率紧 密结合起来。切实加强封山育林各项措施的落实。加大对乱砍滥伐的打击力度, 禁止以阔叶林为原料种植食用菌取得一定的成效,依法取缔关闭了我镇境内 5家造纸企业,有效地保护生态资源环境。
素质教育稳步推进。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得到落实,教育环境得 到改善,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强化乡、村卫生所和卫生队伍建设,乡村卫生 条件得到改善,配备了 16名乡村医生,并享受政府津贴,群众看病难、就医难 问题得到较好地解决。
社会治安得到有效地综合治理。扎实推进“平安古城”建设,深入开展整治 斗争,加大对暴力犯罪、黑恶势力、 “两抢两盗”等多发性违法犯罪活动的打击 力度; 建立健全村级治保调解联席会议制度, 成立汀瑞边界区域人民调解委员会, 加大对矛盾纠纷排查力度, 有力维护了区域长治久安和社会稳定, 全镇人民的安 全感和满意率显著增强。到 2006年,各类刑事案件发案率比 2002年同期下降 16%; 刑事案件破案率达 86%, 治安案件查处率达 100 %, 比 2002年同期提高 13%; 调处各类矛盾纠纷 460起,调解成功率达 98.1%。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安全监督网 络建设, 率先在全县成立乡镇安全生产办公室, 层层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 积极 开展安全生产的专项整治工作, 遏制各类安全事故发生。 安全生产工作连续两年 被省、市人民政府评为先进单位。
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制定了“十一五”新农村规划,确定了新农村建设的 目标、 任务和措施, 梁坑村的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已全面启动。 认真开展以创建 文明村、文明学校、文明单位为载体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开展以“优环境、美
家园、促发展”为主题的环境整治活动,推动新农村建设。 有序有效地做好突发事件的预警和处理工作。 始终把确保人民群众安全放在 首位,面对各种自然灾害,超前部署、科学调度、预警到村、预警到组、责任到 人、工作到位。积极组织帮助受灾群众做好防灾抗灾和灾后重建家园工作。32 户受灾重建户有望在春节
前搬入新居;全力以赴做好非典、禽流感疫情防控等工 作,牢牢把好福建西大门,确保疫病疫情不传入我县乃至全市全省。 征兵和拥军优属工作全面落实。保质保量完成新兵征集工作,不断加强民兵 预备役工作,积极开展拥军优属工作。四年来,共选送 33 名优秀青年参军入伍, 及时兑现优抚资金 20 万元。高度重视残疾人、老龄和妇女儿童工作,加强档案 管理,尊重和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工商联、竹业协会、商会、农民文艺协 会等群众团体工作。 四、政府自身建设不断加强,政府职能全面正确履行。 四年来,我们按照“务实、高效、公正、廉洁”的要求,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廉政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 一是全面加强投资软环境和机关效能建设,政府部门运作效率、服务质量有 所提高。 二是坚决执行党委决策、决定,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自觉接受人大代表 监督, 推行政务公开, 充分听取人民群众对政府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深入贯彻 《行 政许可法》 ,参加《公务员法》集中培训,强化效能监督,推进民主评议行风工 作,落实政府廉政建设,树立推动工作形象、对人民负责形象、公正廉洁形象。 认真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以“八荣八耻”为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 观教育活动、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大干部的作风不断转变,工作水平和创新能 力不断提升,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的自觉性不断增强,树立了良好的政 府形象。 三是坚持求真务实,勤政高效。结合古城实际,相继制定了工业集中区、农 业现代化、招商引资、劳动力转移、鼓励发展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促进了经济持
续、快速、健康发展。建立和完善各种规章制度,用制度管人、管事。通过加强 政府自身建设,严格依法行政,精心打造诚信政府,形成了“说了算、定了干、 一抓到底、抓出成效”的风气,营造了讲团结、谋发展、干实事的氛围。 中共古城镇委员会 二 00 七年五月二十七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