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电视文化类节目的创新与坚守

2024-08-05 来源:易榕旅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电视文化类节目的创新与坚守

作者:丁慕涵

来源:《中国传媒科技》2019年第05期

摘 要:随着电视行业的不断发展,电视文化类节目逐渐独树一帜,脱颖而出,这是电视工作者不懈钻研如何做好一档精品文化类节目的必然。电视文化类节目想要屹立不倒,必须坚持创新,坚守原则。电视节目要突破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手段的创新,电视工作者也要完成自我更新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电视节目坚持高品质的制作,传递正确的价值观。 关键词:电视节目;文化类节目;电视工作者;传播渠道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134(2019)05-081-02 DOI:10.19483/j.cnki.11-4653/n.2019.05.024 近两年来,电视文化类节目层出不穷,形势一片向好。不同的文化通过竞赛、剧情表演、歌唱等形式呈现给受众,令人耳目一新。1948年,哈罗德·拉斯韦尔曾在文章《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中指出传播的三功能,即监测社會环境、协调社会关系和传承社会遗产。十年后,查尔斯·赖特在拉斯韦尔 “三功能说”的基础上提出了传播学的第四个功能——提供娱乐功能。现在,电视文化类节目被包装成了综艺的形式,在提供娱乐功能的基础上更注重传承社会遗产,将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以平易近人的方式传播给年轻的一代。

麦肯锡曾经提出过“30秒电梯理论”,即每一个业务人员都要有能够利用电梯里那微小的30秒时间,向客户完整介绍方案的能力。这个理论延伸到电视媒体界,即每一个节目都要有能在30秒钟内抓住受众眼球的能力。这要求每一位电视工作者都要坚持专业主义,保质的同时做到求新。而看似死板的电视文化类节目,为了与众不同,在出色的基础上出彩,就更要重创新,懂坚守。 1.传播渠道的创新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升级,传播渠道也在向多元化发展,机构媒体因为收看时间固定,节目放映时间较长,内容相对比较严肃等原因,对于年轻人的吸引力在逐步下降。而公众号、微博、短视频APP、弹幕直播平台哔哩哔哩等,都成了现今传播渠道的主力军。这些渠道大都基于移动互联,其最大特征是信息量丰富,交互功能强大,信息时效性强,能够随时随地、自由地被查阅。这也使得这些新兴传播渠道往往能引发很强的关注热度,形成UGC传播,这是群体感染理论的体现。这些传播渠道为广大受众对电视节目展开热议提供了一个平台,受众积极参与,彼此影响,受到群体感染后,某些观点以及情绪会渗透到受众内心,支配受众的行动。基于这样强大的传播影响力,制作一档电视节目,除了要考虑节目本身的质量外,传播渠道对于节目而言也非常重要,它间接地决定了受众与传播效果。央视出品的《国家宝藏》节目,不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仅仅在央视播出,还将传播渠道扩大到了优酷等常规视频网站、秒拍等短视频app,以及哔哩哔哩等弹幕直播平台。传播渠道的延伸,使得《国家宝藏》被大量以90后、00后为主的年轻人所熟知,从而在年轻人聚集的微博引起讨论,最终让节目的热度持续发酵,引发病毒式传播。

2.传播手段的创新 2.1增强舞台呈现效果

科技给了舞台更多可能性,可以呈现出各种逼真震撼的效果,电视工作者应该充分利用科技手段打造优秀的电视文化类节目。《国家宝藏》中的主角虽然是文物,但颇具历史感的文物通过舞台炫酷的舞美效果,将古今融合,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在受众眼前出现。LED开合车台、360度全息幻影成像系统、立方体纱盒等高科技、现代化的设备,给了受众拥抱距离他们数千年的国宝的机会,结合宝物独一无二的魅力将中华文化展现得淋漓尽致。演员演唱时,满场的机器人为他伴舞,灵活统一,创意十足。古典的歌词与科技感十足的机器人交融在一起,给了古今精华面对面同台的机会,给受众带来了一场视听盛宴。 2.2科技的参与使节目制作更加完善

大数据时代,科技融入了电视节目制作的方方面面。彭兰教授曾在其论文《大数据时代新闻业面临的新震荡》中提到,大数据技术能够渗透到新闻生产的核心环节,重树新闻质量标杆,进一步提升受众反馈的价值和拓展用户分析的广度与深度。对于新闻如此,对于电视节目也同理,现代科学技术也可以渗透到电视节目生产的核心环节。从制定选题开始,电视工作者可以利用大数据分析、选择受众倾向的文化类选题;在节目的后期制作中,运用科技将传统文化推至台前,赋予文化新鲜的血液与蓬勃的生命;再到受众反馈及舆论监控,科技的加入为电视节目制定了新的标准,并且通过云计算等技术,科技能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提升节目的品质及价值。

2.3电视工作者的自我更新

随着科技的发展,新闻媒体关于人工智能是否会取代媒体工作者的担忧一直在蔓延,但人工智能的出现,不仅仅是挑战,也是机遇。媒体工作者想得更多的应该是怎么驾驭人工智能,充分发挥它的优势,为人所用,所以媒体工作者的自我更新十分重要。

做一名合格的电视节目策划人,第一是要有发现力。能发现身边以小见大的电视主题,发现电视节目的价值点。发现力的更新,在于时时关注时事热点。电视文化类节目也如此,除了诗词歌赋,里面涉及的话题都应该紧随当今潮流,获取公众的关注。第二是要有创意力。创意力是一个电视节目策划人创意思维的外显表现,是一个节目策划的核心,电视工作者应从生活入手,充分运用自己的发散思维与逆向思维,以完成知识与经验的升华。文化类节目工作者要注意积累脑中的闪光点,从不同的角度入手,深入浅出地将文化阐释的通俗易懂。第三是协调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力。一档电视节目是由多个部门、多位电视工作者通力合作的作品,每一位包含电视工作者策划人在内的电视工作者都应具备协调能力,既是工作方面人力的协调,也是物力、财力等资源配置方面的协调。文化类节目应合理分配好古代文化与当今应用的比例、文物展示与文化讲解的比例、节目中知识分享与气氛渲染的比例等,这需要电视工作者前期做大量准备,及时吸收、及时调整自己关于节目配比方面的想法,取长补短。

电视要做新技术浪潮中的顺应者,乱象波澜中的逆推者,循规蹈矩、闭门造车的生产模式已经脱轨了日新月异的时代,电视工作者必须要有“变”的视野,不断探索、不断纳新,在技术的前沿观望,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及时做出相应的调整,适应时代特征,做有意义的、吸引受众的节目。

3.电视文化类节目的坚守

3.1电视工作者坚持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

在大数据时代,电视工作者需要不断加强自己的信息鉴别能力,成为电视节目的第一个把关人。在完成电视节目的整个过程中,信息甄别是重要的一节。互联网的发展使得电视工作者可以从中更加方便、快捷地获取信息,但数量庞大、鱼龙混杂的信息也为电视工作者的信息甄别增加了难度。之于电视文化类节目而言,电视工作者要追本溯源,清楚节目所涉及的文化,精准地鉴别信息,比如古诗词的作者、发音、出处等,在准备主持人台本、后期配音文案等內容时要再三考量,明确出处。在节目录制过程中,电视工作者应时刻注意传播内容是否出现问题。董卿在第二十三届白玉兰奖颁奖典礼上说:“中央电视台作为一个国家媒体,也可以说在这样一个喧嚣的时代,重新把目光投注到了最简单也最丰富、最质朴也最深刻的文字的世界,就是要扛起这样一面文化的大旗。我们作为媒体人,也理应在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这条道路上,一往无前,始终如一。”相较于发声门槛较低的自媒体,电视这样受众范围广泛的传播渠道,更加肩负着宣扬中国文化的重任,电视工作者务必要坚持学习,不断吸收,充分发挥新专业主义精神,坚持阅读书籍,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增加对节目的整体把握能力,保证节目播出的内容准确,受众吸收的内容准确,这样才能打造出一档精品电视文化类节目。 3.2电视节目坚持高品质的制作

当今社会,机构媒体已不再是唯一,自媒体反而占据了更多的市场份额。过去,电视媒体的绝对优势在于市场垄断,受众除了观看电视获取信息没有太多选择,现在,除了电视外的各个平台都在蓬勃生长。这带来的最大负面影响就是虚假新闻源源不断,混淆着公众的认知和判断。在这种“乱象丛生”的环境下,电视媒体要做的就是唯变不变,坚持电视节目的高品质制作。内容是一则新闻的灵魂,无论外在形式怎样变,“内容为王”始终是好新闻好节目的必要构件。*总书记强调:“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抛开一切外在的表现形式,品质才是真正决定一个节目能不能深入人心,经久不衰流传下去的根本要素。文化类节目要想在众多电视、网络节目中立住脚跟,必须要保持高品质的制作,让受众看到节目的诚意与心意。当虚拟和现实的边界在缩短,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公共和隐私的边界在融合,机器和人的边界在模糊,电视节目更需要找准自己的定位,引导新闻传播业健康发展。 结语

从2017年起,电视文化类节目开始在市场上崭露头角,展现了其别致的特色与迷人的魅力。《中国诗词大会》的点评嘉宾蒙曼曾说过:“文化节目的走红,其实暗合了社会中本就埋藏着的了解传统文化的需求。”但电视文化类节目若想突破近年来电视节目受众减少的重围,还需要走一条创新之路,涵盖传播的内容、渠道、手段、甚至是电视工作者的自我更新。在创新的基础上,更不能“忘本”,要坚持原则,坚守底线,电视工作者坚持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电视节目坚持高品质的制作,坚持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只有做到创新与坚守的合理布局,才能生产一档有持久生命力的电视文化类节目。 参考文献

[1]马克斯韦尔·麦库姆斯,郭镇之,徐培喜.议程设置:大众媒介与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

[2]哈罗德·拉斯韦尔,刘海龙,胡翼青.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2.

[3]喻国明.用“互联网+”新常态构造传播新景观——兼论内容产品从“两要素模式”向“四要素模式”的转型升级[J].新闻与写作,2015. (作者单位:国际关系学院)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