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沪高铁西渴马隧道初期支护受力特征分析
2021-11-28
来源:易榕旅网
京沪高铁西渴马隧道 初期支护受力特征分析 陈忠卫:北京铁路局张唐铁路建设指挥部,工程师,北京,1 00037 摘 要:结合京沪高铁西渴马隧道工程,建 立三维数值计算模型,根据相关勘察设计资 料选取隧道围岩、注浆锚杆和初期支护力学 参数。从隧道围岩最大主应力、最小主应力 和塑性区等方面分析围岩的受力特征;从喷 射混凝土受力和锚杆受力方面分析隧道支护 结构应力特征。通过对现场典型断面实测, 计算得到支护结构弯矩最大值处的最大压应 力2.41 MPa,表明现行支护参数满足安全性 要求。 带的潜在滑裂面上(3%e下坡),出口处山坡自然坡度 为20。一35。,地形起伏较大,地表植被稀疏,水文地 质条件较为复杂,施工风险较大。 选取西渴马隧道典型断面建立3D数值计算模型, 对采用现行支护参数的西渴马隧道支护结构的安全性进 行分析,V级围岩采用双侧壁导坑法施工,开挖进尺为 关键词:京沪高铁;初期支护;力学特征; 西渴马隧道 西 盖 裹 墓 荽 辈 3 m。 1.2力学参数选取 险较大。采用有限元计算与现场实测相结合,对隧道软 (1)计算参数选取。选取有限元差分程序FLAC3D 弱破碎围岩支护结构的受力特征进行分析,对现行支护 建立三维数值模型。根据双侧壁导坑开挖对西渴马隧道 参数的初期支护安全性进行分析,并跟踪监测双侧壁导 施工进行仿真模拟,围岩、注浆锚杆和初期支护力学参 坑法施工,对薄弱环节提出相应优化措施,为类似工程 数见表1、表2和表3。 提供借鉴和参考。 (2)基本假设。采用FLAC3D数值模型对西渴马隧 表1围岩参数 1数值计算模型建立 1.1 工程背景 西渴马隧道出口位于济南市郊大刘庄北斜坡上,仰 坡最大开挖高度为I1 m,坡度比1:1.25,采用浅埋暗挖 法施工的设计长度1 595 m。隧道开挖地层位于软弱破碎 基金项目:铁道部科技研究开发计划重大项目(2009G005)。 cH|NESE tTA/l_WAYs 2014f02(: 景 ..43.. 京沪高铁西渴马隧道初期支护受力特征分析 陈思卫 (2)锚杆受力分析。锚杆轴力沿隧道中线对称 布,拱部弯矩表现为负弯矩,从侧面验证了拱部“脱空 布置,拱部锚杆轴力相对较小,边墙轴力最大值为 区”的存在,锁脚锚杆对减小拱脚应力集中起积极作 19.34 kN,远小于锚杆极限抗拉强度,表明锁脚锚杆对 用。拱部锚杆出现一定范围的压应力,预想的悬吊和组 减小拱脚应力集中起到积极作用。拱部锚杆出现一定范 合梁作用未出现。 围的压应力,预想的悬吊和组合梁作用未出现。 (4)随着分步开挖,隧道围岩接触压力经历迅速 增大一缓慢增大一趋于稳定3个阶段。仰拱封闭后,初 3现场实测对 匕 期支护结构形成封闭的稳定受力结构,隧洞周边罔岩重 选取现场典型断面进行实测,分析相应应力变化特 新形成稳态应力场。 征。采用JTM—V2000D型振弦式压力盒进行跟踪量测, 隧道完成1个开挖进尺,将其埋设在围岩与支护结构之 间,隧道接触压力时态曲线见图7。从图7中可以看出: 随着分步开挖,隧道围岩接触压力经历迅速增大一缓慢 增大一趋于稳定3个阶段。仰拱封闭后,初期支护结构 形成封闭的稳定受力结构,隧洞周边围岩重新形成稳态 应力场。当开挖步序3、4完成后,拱部围岩接触压力出 现衰减突变,主要是开挖后仰拱未联结及临空面引起隧 道拱脚处的支护强度衰减。因此,双侧壁导坑开挖与支 护过程中应尽量减小步序时间间隔,做到及时支护、及 早封闭。 图7接触压力时态曲线 4结论 (1)隧道开挖卸载,洞口浅埋段产生较大范围的 塑性 ,故采用小导管注浆超前加固围岩,提高围岩承 载能力;隧道浅埋段覆土较为破碎,应及时施作支护结 构并及早封闭成环,避免围岩产生过大变形而失稳。 (2)随着掌子面的推进,隧洞周边围岩塑性区范 围逐渐变小,主要分布在起拱线以上的拱顶部位。 (3)初期支护结构轴力与弯矩沿隧道中线对称分 ..46.. (5)通过计算可得支护结构弯矩最大值处的最大 压应力为2.41 MPa,远小于c3otE,凝土的抗压极限强度, 表明西渴马隧道现行支护参数满足安全性要求,数值计 算与现场实测结论基本一致。 参考文献 [1]扈世民.基于黄土工程特性的隧道围岩空间位移分 析M.土木工程学报,2O1 5,46(9):1 1 7—1 22. [2]姚宣德,王梦恕.地铁浅埋暗挖法施工引起的地表 沉降控制标准的统计分析[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 报,2006,25(1 0):2030-2035. [3]赵兴东,段进超,唐春安,等.不同断面形式隧道 破坏模式研 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4,23 (增2):4921-4925. 【4】彭泽瑞.北京地铁复八线土建工程施工技术[M】.北 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5】仇文革.地下工程近接施工力学原理与对策的研究 [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0;5. 【6】张成平,张顶立,王梦恕.浅埋暗挖隧道施工引起 的地表塌陷分析及其控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 报,2007,26(增2):3601-3608. 【7】高成雷,宋玉香,朱永全.浅埋大跨平拱隧道地表 沉降原因分析[J】.石家庄铁道学院学报,2003,1 6 (2):50-5;5. 【8】张晓丽.浅埋暗挖下穿既有地铁构筑物关键技术研 究与实践【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07. 责任编辑葛化一 收稿日期201 3-1 2—1 6 (二 曼 Ch|NESE RA/LWAYS 2O 14,o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