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金圣叹诗学理论初探

2023-02-14 来源:易榕旅网
第6卷 第3期 2001年6月

JOURNALOFZHUZHOUTEACHERSCOLLEGE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Vol.6No.3

June.2001

金圣叹诗学理论初探

曾凡盛

(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南长沙410081)

摘 要:金圣叹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大家,除了对小说、戏曲评点外,他还批解过唐诗。金圣叹对唐诗的批评展现出独特的理论视野:开创分解批评理论;继承发展前代的/情景交融0说;重视虚字的艺术。

关键词:金圣叹;诗学理论;分解批评;情景交融;虚字

中国分类号:I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432(2001)03-0023-04

InitialProbeintoJINSheng-tan.sPoeticalTheory

ZENGFan-sheng

(InstituteofArts,HunanNormalUniversity,Changsha,Hunan410081,China)

Abstract:JINSheng-tan,amasterofliteraturecriticisminChineseliteraryhistrory,hascommentedonnotonlysomeChinesenovelsanddramas,butalsoTangpoetry,onthebasisofhisuniquepoeticaltheory.HehasinitiatedtheDecom-positionTheory,inheritedanddevelopedtheoldergeneration.sFeeling-and-Setting-BlendedTheory,andpaidmuchattentiontofunctionwordsinhiscriticalpractice.

Keywords:JINSheng-tan;poeticaltheory;theDecompositionTheory;TheFeeling-and-Setting-BlendedThe-ory;functionword

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金圣叹可谓一代大家。金评点、刊刻的5水浒传6和5西厢记6,300年间曾使一切旧本湮没无闻而成为社会上唯一流行的版本。另外,他也选评过唐诗。除了对杜诗的选评另有专集外,金还著有5贯华堂选批唐才子集甲集6,系金顺治十七年春应儿子雍所请一气完成。他本来有一个庞大的著书计划可惜竟过早罹难,其余无法完成。临终前有/虽喜唐诗略分解,庄骚马杜待何如0之叹,其对唐诗批解的重视可见一斑。金圣叹对唐诗的批解今人辑有5金圣叹批解唐诗6一书,基本按5贯华堂选批唐才

子集甲集6体例。首先是题为/圣叹外书0的

序言,即原书卷一;其次正文即金圣叹对唐诗七律约六百首的批解,也是原书卷三(卷二是诗目),最后还附有/圣叹尺牍0,即金圣叹儿子雍收集其父的/有关涉唐诗律体0的手札约50余条。该书包含了金圣叹一些重要的诗学思想,笔者拟对其诗学理论作一粗浅的探讨。

作为清初著名的文学批评家,金圣叹的

y

收稿日期:2000-11-06

作者简介:曾凡盛(1973-),男,湖南石门人,湖南师大文艺学99级研究生。

23

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1年第3期(总第20期)

批评对象涉及诗歌、小说、戏曲等多种体裁,但他从这些体裁样式的具体特征中超脱出来,注重它们之间的共同性。他在5示顾祖颂、孙闻、韩宝昶、魏云6里说:

从不同角度对诗歌进行价值认定。为了回答一些疑问,使人们更好地理解这种全新的批评模式,金圣叹从性质、作用诸方面对分解批

评作了一些阐释。他在5答人6中说:/承教律

诗与文虽是两样体,却是一样法。一样法者,起诗本是一首,如分解恐似两首,此语乃大

错。0[1]在5与顾掌丸6中说:/分解不得武断古人文字,务宜虚心平气,仰观俯察,待之以敬,

[1]行之以忠。在5与许无庵之溥6中说:/意欲

承转合也。除起承转合,更无文法。除起承转合,亦

[1]

更无诗法也。

金圣叹认为,诗法和文法是相同的,而这相同之法就是起承转合之法。金圣叹以起承转合论诗,主要在律诗一体,因为他认为律诗和八股文之间有共同性。他在5答徐翼云学龙6里说:

承问唐律诗之律字。此为法律之律,非音律之律也。自唐以前,初无此称。特是唐人既欲以诗取士,因而又出新意,创为一体:二起二承二转二合,勒定八句,名曰律诗。,,明祖既欲屈天下博大精深之士,一皆兆页首肆力于四子之书矣,即而三年试之,则又自出新意,创立一体:一破一承一开一合四比。,,夫唐人之有律诗之云,则犹明人之有制义之云

[1]也。

与之分解,或使后世之人不止见唐诗之字,而尽得见唐诗之诗,亦大快事。金圣叹这些信札说得很清楚,分解后唐诗并不因此分为两个截然不同的部分,还是一个水乳交融的整体。分解批评不仅是对字句进行条分缕析,更重要的是从诗歌本身的形象入手,探讨诗歌的整体韵味。/令其眼底胸前所有高深曲折0得以少伸。我们通过他对韩亻屋5避地寒食6一诗的评析看其分解理论的应用:

避地淹留己自悲,况逢寒食倍沾衣。浓春孤馆人愁坐,斜日空园花乱飞。(前解)此避地竟不知为何事,总是窜伏既久,急不得出,因触佳节,滴泪为诗也。一、二,/己自0、/况逢0,曲折写出。三、四,/人愁坐0,悲在一/坐0字;/花乱飞0,悲在一/乱0字。言天步方难,那客闲坐;寸阴是宝,奈何疾驰。写一日、二日,关系无数得失,人却走入更不得出头之处,真欲血泪迸流也。

路远正忧知己尽,时危不独赏心危。一身所系无穷事,争取青年便息机!(后解)五、六转笔。然则我今日之哭,自为避地,初不为寒食也。不然,而世有息机之人,静对众芳,闲观零落,尽委大化,我岂不能。无奈一时大事,尽属此身,况在青年,胡不戮力?固不能与早眠晏起、饱饭徐行老翁,较量/赏心0二字也。

[1]

金圣叹在这段话里把律诗之/律0解释为法律之/律0,即起承转合各两句,如同明代八股文法。这就为他用八股文法论诗找到了依据。另外,金圣叹还在序言/圣叹外书0中盛

赞七律这种诗体,说它是/千圣之绝唱0,/吐言尽意之金科0,/观文成化之玉牒0,且兼有/歌0、/书0/讽0、/颂0、/赋0、/经0各体之长,可以尽情弛骋作者的才思,抒发作者的感受,这也是他对律诗情有独钟的重要原因之一。

金圣叹在起承转合的基础上又进一步把律诗分为两解,前解为起为承,后解为转为合,并把这种批评称为分解批评。金圣叹之所以把唐诗分为前解和后解,在5答顾掌丸慈旭6中我们可以找到原因:

弟念唐诗本不宜分解,今弟万不获己而又必分

金圣叹认为前解塑造了一个在寒食节到处窜伏、悲痛欲绝的主人公形象。三四句承

接一二句,更渲染其血泪迸流的场景。对其

之者,只为分得前解,便可仔细看唐人发端;分得后中画龙点睛式的字,金圣叹也作了细致剖析。解,便可仔细看唐人脱卸。自来文章家最贵是发端,后解转笔写主人公痛哭的真正缘由,即面临

又最难是脱卸。若不与分前后二解,直是急切一时

[1]

指画不出。故弟亦勉强而故出于斯也。

国危时艰,有志难国酬,反而被迫/避地0,又逢寒食佳节,足为千古一恸。金圣叹敢于突破/诗妙处正在可解不可解之间0的传统批评

金圣叹认为,进行前解和后解的划分,能24曾凡盛:金圣叹诗学理论初探

观念,不再满足那种过于笼统、高度概括的点悟式方法,开始注重对作品内在结构和形象

圣叹也非常注重对诗文中情景关系的探讨,他在评点5水浒传6时指出,/文中写情写景

实体的考察,深入细致探索了唐诗格律法度、处,都要细细详察0,对他认为是/人之心声0起承转合、句法、字法,进而分析诗歌整体韵的诗歌,更是特别重视/情景交融0的作用。味,将精微隐奥,一一呈现在读者面前,这实金圣叹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也有了新的突际是一种沿波讨源、由果返因的还原式批评。破,他深刻揭示了心物关系,认为诗人只有主

金圣叹分解批评虽在传统批评中出现较晚,但它的意义却不容忽视,和以前鉴赏品评式的批评比较起来,它的理性色彩和文本意识更强,艺术分析更深入细腻,更加注重对作品实际存在状态的把握。这种充满理性色彩的批评方法,是当代批评足以借鉴的宝贵遗产。但是,他过多强调诗的形式结构。用八股文之法来论诗,把所有的诗都归于一个框架之中,有时不免牵强,这不能不说是一大缺陷。英国艺术家里德也说:/每件艺术品都遵循一定的形式法则或整体结构法则。但我不想过多强调这一因素,因为愈研究那些具有直接性和本能性魅力的艺术品结构,愈难以

[2]

将其分解为简明易懂的结构程式0。将诗法只是简单归结为/起承转合0显然是远远不够的。

客观统一、心物交感才能产生审美活动,从而激起创作情绪。他在5答陆予载志舆6中说:

唐律诗,凡写景处所用一切花木虫鸟等物,彼俱细细知其名字、相貌、性情、香气、疗治占验无不精切。先是罗列胸中,一齐奔走腕下,故有时合用几

[1]

物,却是只成一义。

在5唱经堂柱6说:

胸中无所甚感,而欲间取景物而雕镌之,岂非诗之蠹蚀哉![1]

金圣叹在这里所说的/有时合用几物,却是只成一义0,即是强调性情是一诗中主脑,可以统帅景与物。主体面临大量的刺激物,总是/只选出少数的刺激来,这些刺激是最强的或重要的,符合他的兴趣、愿望向他提出的

[3]要求0。

金圣叹对情景关系的理解在他对唐诗的

/情景交融0说是中国诗学中具有民族传统的重要理论。它的源头可以上溯到5乐记6

批评实践中也体现得比较多,如他对张渭5西亭子言杯6的评析:

数从芳草在堂阴,几外闲花映竹林。攀树玄猿呼郡吏,傍溪白鸟应家禽。(前解)前解写境,后解写人,笔疏墨明,谁当不晓?乃我独有神解于此诗者,看他前解为堂阴,为芳草,,,全是一人指指点点,

提出的感物理论:/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申申夭夭于其间,,,便自见所谓尽是此人闲心妙在人心之感于物也。0此说对后世影响极广。手,并非西亭有此印板景致也。然则前解正是写人。刘勰在5文心雕龙6中提出:/睹物兴情0、/物以情观0,指出了情景之间的有机联系,这较前代又大大前进了一步。元代方回在5瀛奎律髓6中也强调情景结合,认为妙诗佳句常常是/景在情中,情在景中0。/情景交融0说的真正成熟则在明清两代。谢榛5四溟诗话6/诗乃模写情景之具,,,夫情景相触而成诗,此作家之常也。0谢榛强调情景结合对成诗的重要意义,还认为情景相触是诗歌生成之本。作为开一代批评风气的大批评家,金

青山看景知高下,流水闻声识浅深。官属不令拘礼数,时时缓步一相寻。(后解)后解看他写到看景知山,闻声识水。二三属吏,尽捐町畦,则不知山水之为我;我之为水;,,然则后解乃写人无其人。

金圣叹对这首诗独出机杼的评论,使人

耳目一新,前四句别人认为是写景,他却能从中窥出景中人;后四句写景物与人水乳交融,妙合无垠。/不知山水之为我,我之为山水0,写其人而无其人。这两种境界可以说就是王国维所说的/有我之境0和/无我之境0的雏

25

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1年第3期(总第20期)

形,对后代情景关系的研究有极大的启发作用。

另外,前人研究诗歌艺术,多重/情景虚实0之法,即从诗歌的外部关系和句法结构去看情景关系,如南宋周伯弼5三体唐诗6,将律诗的中间两联按情景关系分为四格:/以四实为第一格,四虚次之,虚实相半又次之。0四实指四句皆景,四虚指四句皆情,虚实相半指上联景下联情和上联情下联景两格。金圣叹虽然对情景虚实关系没提出明确的理论,但他在评诗的实践中完全脱离了这种死法,如他在评析王建5上阳宫6句/幔城入涧橙花发,玉辇登山桂叶稠0时,说/幔城入涧0、/玉辇登

作用不可谓不大。当然,对虚字的重视并非从金圣叹始,元方回5瀛奎律髓6曾认为虚字也可作诗眼,诗贵于善用虚字。明李东阳也

说:/诗用实字易,用虚字难。盛唐人善用虚,其开合呼唤,悠扬婉曲,皆在于此。0[4]金圣叹的难能可贵之处在于通过大量的批评实践,说明了主张用虚字的缘由。

首先,他认为用虚字能使要表达的意思更加清晰传神。如他在批解5夜别温商梓州6句/客舍莫辞先买酒,轻轻亦再加一-先.字,便写尽二人的异样亲热。相门部忝登龙,轻轻亦再加一-并.字,便写尽二人无数思呢。0再如批解杨巨源5题贾巡官林亭6句/白马闲栖庭树枝,绿樽仍对菊花篱0时说:/鸟栖庭

山0是虚写行乐,/橙花发0、/桂叶稠0是实写

鸟归不惊也;樽秋光,对情景虚实的分析可谓是不拘一格。树,加一-闲.字,言人散庭空、

期在必醉根据诗歌的内在含义来确定,这实际上也是对菊花,加一-仍.字,言洗盏分客、

也。0对诗歌情景关系研究的一大贡献。

其次,金圣叹还认为用虚字能传递内心

/虚0和/实0相对,有/一无所有0的意思,

所以它给人的印象似乎是可有可无。而且,讲到诗歌中的炼字,一般人多注重实词,尤其注重实词中的动词和形容词,所以,在一些诗歌评论中对虚字的轻蔑意见常常可见。有名的如明谢榛5四溟诗话6关于/实字多则意简而句健,虚字多则意繁而句弱0那两句话。更早的批评意见如5茹溪渔隐诗话6前集卷五十引黄庭坚的/诗句中无虚字方健雅0和陶宗仪5辍耕录6卷九引赵孟兆页的/作诗虚字殊不佳0。但是,金圣叹在批解唐诗时对其中的虚字作了高度评价。他在5与王勤中宪武6中说:

一诗也,有人读之而喜,有人读之而悲者,则以一诗通身写喜,而其中间乃于不意之处却悄然安得一字,又安得者是一虚字,而一时粗人读之,以不觉

细微的感受,使意思跌宕起伏。如他在批解韦应物5宴李录事6句/此日相逢思旧日,一杯方喜己成悲0时说:/方喜己悲,-方.-己.字妙,言宴李诚喜,而思旧实悲,此喜固不能敌此悲矣。0再如他批解赵暇5齐安早秋6句/思家正叹江南景,听角仍含塞北情0时说:/五,-正.字,六,-仍.字,无限顿挫,此即所云-歧路.者也。然则不知应竟归江南乎?抑应仍往塞北乎?0后来,清袁仁林5虚字说6也说:/千言万语,此数个虚字,出入叁伍于其间,而运用无穷,此无他,语虽百出,而在我之声气,则止此数者,可约而尽也。0特别强调虚字能传递/我之声气0,即能很好体现作者的主观情感,这和金圣叹的观点如出一辙。

金圣叹5第五才子书水浒传6曾说:/吾特

故,于是遂喜,细人读之,则恰恰注眼射见此字,因而悲读者之精神不生,将作者之意思尽没,不知

[1]

遂更悲也。心苦,实负良工。故不辞不敏,而有此批也。0

一个虚字可以牵动读者的思想感情,其26同样,金圣叹批解唐诗,(下转第30页)

第6卷 第3期 2001年6月

JOURNALOFZHUZHOUTEACHERSCOLLEGE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Vol.6No.3

June.2001

开,莺啼燕语,触景伤情。葛翠屏心还坦然,这韩爱姐一心只想念男儿陈经济大官人,凡事无情无绪,睹物伤悲0。一个/心还坦然0,一个/睹物伤悲0,守节心态的不同一目了然。

表现四:结局不同。因金人入侵,天下大乱,/葛翠屏已被他娘家领去,各逃生

[2](p1481)命0。书中虽没有明确交代她此后的人生经历,但可以想象守节义务已经结束,她极有可能去寻求新的生活。韩爱姐则为守节不惜自残,/割发毁目,出家为尼姑,誓不再配

[2](p1483)

他人。后年至32岁,以疾而终0。

[2](p1479)

他情爱对象的存在。/富贵人中是没有殉情的,因为他们做了不义之事,可以用金钱来弥补。只有那些在桥头待客的妓女和贫困潦倒的流浪汉才会为了纯情去死。0[7](p108)显赫地位和物质享受的消失,情爱对象的惨死,/亲昵情谊中的道义责任感0[6](p177)的钳制,使得韩爱姐悲观厌世,甘愿自绝于命。恪守贞节实际上是其人生幻灭心态的一种非本质的表现形式。

参考文献:

[1]张竹坡.金瓶梅回评[A].朱一玄.金瓶梅资料汇

编[Z].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5.

[2]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

版社,1985.

[3]瑞纳#古根,S#赫伯特.性伦理学[M].北京:农村

读物出版社,1989.

[4]拉里亚#罗斯.人类性心理[M].北京:光明日报

出版社.

[5]卡尔#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A].马克

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6]瓦西列夫.情爱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

联书店,1997.

[7]今道友信.关于爱和美的哲学思考[M].北京:生

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

韩爱姐的初婚是痛苦的,被用作满足处女嗜好与繁衍后代的双重工具,情窦初开的情爱心理受到压制;离开东京后,因迫于生计曾一度沦为暗娼,情爱心理遭受到更大的摧残。直至与陈经济一见钟,情遇到了一个永远不会被任何人所代替的男子,终于产生了激情飞扬的情爱。最后陈经济惨遭杀害,韩爱姐的执着恋情遭到了毁灭性打击。

韩爱姐从/荡妇0直接转化为/贞妇0似不合情理,但正是这不合理中包含着合理)))人类情爱的非理性特征。她爱上了一个不该爱的人,且对其估价过高,心中不能再容许其

(责任编辑:陈卫华 英文译校:文爱军)

(上接第26页)也是旨在通作者之意,开览者之心。他最忌/诗妙处在可解不可解之间0一语,主张/批驳明白0,所以,金圣叹的诗学理论主要是通过分析具体作家作品体现出来的。金圣叹善于将深刻的理性思考内容通过感性表现形式传达出来,其目的显然是为了更好地充当文学导游的角色。当然,金圣叹批解唐诗所体现的诗学理论远不止本文所列几点,还有一些有待去发掘、补充。

参考文献:

[1]金圣叹.圣叹尺牍[A].金圣叹批解唐诗[M].[2]里德.艺术的真谛[M].王柯平译.沈阳:辽宁人

民出版社,1987.6.

[3]鲁利亚.神经心理学原理[M].北京:科学出版

社,1983.251.

[4]历代诗话续编(下册)[M].北京:中华书局,

1983.1376.

(责任编辑:陈卫华 英文译校:文爱军)

3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