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中西医结合治疗痛风的思路与方法

2021-04-18 来源:易榕旅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Modern Journ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2007 Mar.16(8) 中西医结合治疗痛风的思路与方法 刘 洋,张兆杰,胡荫奇 (中国中医研究院望京医院,北京100102) [关键词] 痛风;思路;方法;治疗 [中图分类号]R589.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 1008—8849(2007)08—1034—02 4分期、分阶段辨证论治 痛风是嘌呤代谢紊乱和/或尿酸排泄减少所引起的一组 疾病。临床特点为高尿酸血症,及由此而引起的急性痛风性 关节炎反复发作、痛风石沉积、慢性痛风性关节炎和关节畸 形。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善,痛风的发病 率逐年增高,若未经适当治疗,最终通常发展为痛风性肾病。 痛风属中医的“痹证”、“痛风”、“白虎历节”范畴。考诸历代文 献,记载甚多。如《医学准绳六要・痛风》云:“痛风,即《内经》 痛风的病理生理改变是一个发展的动态过程,其各阶段 的临床表现有所差异,而且由于每个患者就诊距发病的时间 不同,所以必须分期、分阶段治疗。痛风的临床表现分为4 期:无症状性高尿酸血症期、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期、慢性痛风 性关节炎及痛风石期、肾脏病变期 1]。 4.1无症状性高尿酸血症期 高尿酸血症是指细胞外流的 尿酸呈超饱和状态,各种原因引起的尿酸产生过多和/或尿酸 排出减少均可引起高尿酸血症。高尿酸血症如无关节炎、痛 风石或与尿酸盐有关的肾脏病变则称为无症状性高尿酸血 症。并不是所有血尿酸增高的患者都会发生痛风性关节炎, 最终有5%~l0%高尿酸患者发展为痛风。无症状性高尿酸 血症的处理主要是饮食治疗,低嘌呤饮食,少食动物内脏,鼓 励选用碱性食品,每日饮水多于2 000 mL,忌暴饮、暴食及酗 酒,防止肥胖,同时积极治疗高血压、高血脂症、糖尿病等。 4.2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期 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是尿酸钠盐 结晶引起的炎症反应。痛风急性发作时,应尽快治疗,并卧床 痛痹。”《血证论》云:“痛风,身体不仁,四肢疼痛,今名痛风,古 日痹证。”数千年的临床实践,使中医治疗痛风积累了丰富的 经验。近年来,随着痛风病理生理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如高尿 酸血症的提出及关节液抽刺检查、CT等现代诊断技术在临床 广泛应用,使痛风的治疗步入了一个新台阶。但是如何将这 些新理论、新技术与中医学中的临床经验相结合,是临床研究 的重点,现将中西医结合治疗痛风的思路与方法介绍如下。 1高血尿酸是痛风发作的生化基础 痛风的发作往往伴随高血尿酸,由于血尿酸浓度增高,加 上肾脏排泄功能的下降,使得超饱和的尿酸形成微细结晶而 沉积在关节,造成急性痛风发作。尿酸盐沿软骨面、滑囊周 围、筋膜表面及皮下结缔组织等处沉积形成痛风石,导致慢性 关节炎。痛风石易沉积在耳轮、关节炎反复发作的部位及脏 器,导致关节畸形和相应脏器、组织的功能障碍。 2湿浊毒邪是痛风发作的病理环节 中医认为,痛风的病因一高尿酸血症乃湿浊之毒也。以 痛风湿浊毒邪滞留血中,不得泄利,此时,每因劳倦过度、七情 内伤,或酗酒食伤,或关节外伤,或复感风寒,以致气血运行受 阻,遂使津液煎熬成痰,瘀滞络道,致关节红肿疼痛。久之,痰 瘀浊毒附骨,出现痛风结节;内则流注脏腑,脾肾功能失调,脾 休息,抬高患肢,直至疼痛缓解后3 d方可活动,否则会迁延 不愈。急性期的治疗可首选秋水仙碱,因为秋水仙碱有抑制 中性白细胞迁移至炎症部位的作用,从而减轻红肿热痛等炎 症反应,但宜早用,即在痛风发作最初数小时内就应服用,剂 量一般为0.5~1.0 mg,每2 h 1次,至恶心、腹泻出现后即停 止,24 h服用总量不应超过6 mg,但应注意其不良反应,同时 加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如吲哚美心、布洛芬、扶他林、奈普生、 芬必得等。痛风急性发作时,尽管有高尿酸血症,一般不急于 服用降血尿酸或排尿酸药物,如别嘌呤醇或苯溴马龙等,因为 突然的血尿酸下降,反而使关节疼痛部位迁移和症状延长。 急性期多表现为关节红肿热痛,口干口渴,面红目赤,大 便干,小便黄赤,舌质红,脉数,治宜清热解毒利湿;清热解毒 利湿法在急性期运用可迅速截断病势,控制临床症状,选方常 用四妙散、宣痹汤、白虎桂枝汤、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等。选药 常用土茯苓、苍术、黄柏、革薜、金银花、车前子、威灵仙、泽泻、 桂枝等。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车前子、黄柏、泽泻有利尿作用, 能增加尿素、尿酸和氮化物的排泄_2』,威灵仙有溶解尿酸、增 加尿酸排泄、抗通风作用_3』。苍术、金银花、桂枝可消除局部 炎症反应,从而缓解关节红肿疼痛等症状。 4.3 间歇期及慢性痛风性关节炎期 在间歇期及慢性期的 肾阳虚,浊毒内蕴发为石淋、关格。痰浊瘀腐则见溃流脂浊, 痰瘀胶固以致僵肿畸形。 3祛湿泄浊通络应贯彻治疗始终 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痛风,较单纯使用中药或西医相比, 明显提高了临床疗效。从分期来看,急性期痛风以湿热、痰 瘀、浊毒闭阻经脉、流注关节为主,病急且重,根据“急则治其 标”的原则,治疗上以祛邪为主,重在清热解毒,利湿泄浊,化 瘀通络,酌加健脾之品;慢性期痛风则以脾肾亏虚为本,痰瘀、 浊毒闭阻经脉、骨节为标,治疗上宜标本兼顾,以健脾补肾,利 湿泄浊为治疗大法,辅以化痰、通络。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Modern Journ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2007 Mar,16(8) 治疗主要是维持血尿酸值在正常范围和预防急性发作。除了 避免过度劳累、紧张、遵循合理的生活规律外,还应该控制体 质量,忌烟、酒。每日饮水大于2 000mL并服用碱性药物,有 利于尿酸溶解排泄。 证实,白术、茯苓健脾利水,有利于血尿酸的排泄,补骨脂、肉 苁蓉、骨碎补能改善关节功能,减轻或延缓痛风所造成的骨质 侵蚀。白芥子、僵蚕可化痰软坚,可预防和治疗痛风结节。 4.4 肾脏病变期 临床上长期痛风患者约l/3有肾脏损害, 表现为泌尿道结石、水肿、蛋白尿,晚期出现肌酐清除率下降、 尿素氮升高,直至发展为尿毒症、肾功能衰竭。此期主要采用 西药治疗,治疗措施包括:①应保持尿量充沛和碱化尿液,禁 用影响尿酸排泄的药物。②在应用细胞毒类药物前,给予足 量别嘌呤醇。③给予渗透性利尿,如20%甘露醇250~500 降低血尿酸药物有2类,一类为排尿酸药物,如丙磺舒、 苯磺唑酮或苯溴马龙,系通过抑制肾小管对尿酸的重吸收、增 加肾小管对尿酸的分泌以及增加肾小球对尿酸的滤过率而发 挥降低血尿酸;另一类为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如别嘌呤醇,系 通过抑制血尿酸产生而降低血尿酸。肾功能不全者应选用抑 制尿酸形成药物,如别嘌呤醇,其初始剂量为100 mg,每日1~2 次,定期调整剂量至血尿酸在正常范围,维持有效剂量。如肾 mL静滴,每日1次,以利尿和保护肾功能。④如发生急性肾 功能衰竭,则给予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治疗_4 J。 功能正常,无痛风石、紧结石者,宜选用排尿酸药物,如丙磺舒 或苯溴马龙。丙磺舒0.2 g每日2次,可增加到0.5 g每日3 次;苯溴马龙,商品名痛风利仙,25 mg每日1次,渐加至100 mg每日1次。为了防止尿路尿酸结石形成,服药过程中应尽量 碱化尿液,维持尿液pH值6.2-6.5,并保持尿量充沛。 慢性期多表现为慢性关节疼痛可伴有局部肿胀。间歇期 和慢性期痛风则以脾肾亏虚为本,痰瘀、浊毒闭阻经脉、骨节 此外,为了改善关节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可以采用透热 疗法、离子透人疗法、中药外敷及按摩治疗等。 [ 参 考 文 献 ] [1]蒋明,朱立平.风湿病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1470 [2]《中华本草》编委会.中华本草[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 社,1999:547 [3]李广勋.中药药理毒理与临床[M].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 社,1992:63 为标,治疗上宜标本兼顾,应健脾益肾、利湿泄浊为治疗大法, 辅以化痰、通络。选方常用三仁汤、参苓白术散、独活寄生汤 等。选药常用黄芪、白术、茯苓、苍术、补骨脂、肉苁蓉、骨碎 补、地黄、赤芍、丹皮、白芥子、僵蚕、山薏姑等。现代药理研究 [4]谢宝官.不同病期痛风的治疗策略[J]中国中西医结合风湿病 杂志,1996,5(2):98 [收稿日期]2006—05~24 支气管哮喘中医治法的探讨 常生杰,卢小龙,雷 鸣 (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成都610075) [关键词] 支气管哮喘;病因病机;中医治法 [中图分类号] R0562.2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8849(2007)08—1035—02 家早已提出“发时治肺,平时治肾”的治则。在这一治则思想 指导下,对于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的患者,应以标本兼治为宜, 肺肾同治,攻补兼施。标本兼治是从整体出发,利痰平喘再加 上活血补肾之品,可达到即刻缓解支气管哮喘痉挛的效果,使 攻邪不伤正,补肾不留邪,采用标本兼治的方法,这对于慢性 反复发作性哮喘是较为有效的治疗途径_3 J。 2活血化瘀法 支气管哮喘在中国传统医学中有哮、肺胀、喘吼等多种病 名,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该病难以根治且易反复发作。支 气管哮喘的治疗,是根据病因病机学研究的基础上得出的,哮 喘的病理特征可以用“邪、虚、瘀”3个字来概括。肺、脾、肾虚 衰是本,瘀、浊、瘀血是标。实验研究表明气郁、气逆是哮喘发 作的病机关键,盖“肝肺为升降之外轮,脾胃为升降之枢纽,肺 胃为升降之根本L 。”提出了标本兼治法、活血化瘀法、调肝 法、和胃法等新治法。现分别论述如下。 1标本兼治法 近年来,有关瘀血与哮喘发生发展之间的联系机制,逐渐 引起人们的重视。久病必瘀,瘀血与痰均为脏腑功能失调的 病理产物,痰瘀互阻在急性哮喘发作和一些顽固性哮喘中表 现十分明显。临床常见咳喘伴颜面、口唇、肢末青紫等痰瘀气 阻之象。诸多学者运用现代科学方法,从血液流变学、甲皱微 循环等微观角度观察研究证实,多数哮喘患者(尤其是久哮或 急性发作缺氧严重者)存在明显血瘀现象_4 J。运用活血化瘀 法已被国内众多医者所共识,并且运用活血化瘀法治疗哮喘 均取得了很好疗效。王志英_5 J综述了以活血化瘀法制作的地 哮喘为患,以反复发作为特点,必致正气亏虚,邪气乘虚 而人,则哮喘发作更频,出现正虚邪实的病机。张景岳认为: “哮喘久发,气无不致虚,故于消散中酌加温补,或温补中宜量 加消散。”主张攻补兼施。即急性期攻邪不忘补虚,缓解期补 虚同时攻邪。靖旭荔_2 J认为,哮喘发作期以标实突出为主,缓 解期以本虚为主,但久病反复发作多表现为虚实夹杂、本虚标 实的特征。宿痰、外感、血瘀为标,肾不纳气为本。明代医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