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省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五峰山古建筑群遗址

2022-01-30 来源:易榕旅网


省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五峰山古建筑群遗址

来源:[史志办] 时间:[2005/3/3] 浏览:[785] 字体: [减小 增大]

五峰山属泰山支脉,主峰海拔395米,位于五峰山乡石窝村东侧,在县城东南20公里处。五峰山与泰岱相连,金元时建洞真观于此,后遂与泰山、灵岩并称“三山”。

五峰山因有5个并列的秀丽山峰而得名。5座山峰呈半圆形,从西向东依次为:聚仙(一称迎仙)、望仙、会仙、志仙、群仙峰。五峰绵亘错列,云绕峰巅,泉出石罅,环抱在绿树浓荫之中,宫、观、亭、台相互掩映,风景绝佳。有山内八景和山外八景。山内八景是仙人台、七星泉、迎仙桥、更鸡桥、无影庙、青龙峪、白虎峪和清冷泉。山外八景是青崖积翠、润玉七峰、明泉早照、凤山烟雨、滚粟朝霞、鱼台钓月、杏堤春晓、薛岭牧樵。五峰山自南北朝以来,便有佛事活动,自金元以来,这儿辟为道观,成为道教胜地之一。自古是隐士幽居和人们游览的地方。

五峰山古建筑群遗址位于五峰山上,占地面积187万平方米。分南观、北观,庙宇多修在北观,后院向北有高达91级的石阶,上有月台。观内建筑有:碧霞宫、真武殿、三元殿、玉皇殿、龙神殿等,大部分在清代已倾圮。现存殿宇为林场占用。

1979年9月3日,经济南市革命委员会批准,五峰山古建筑群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主要胜景简介:

一天门 位于峪口处,这里有石砌盘路,盘路开始处,两崖并峙,形如关隘。明

代万历年间,道士周云青的弟子史奇峰曾在这儿修建过“广生殿”、“伏魔宫”等殿宇,并用巨石筑门,称为“一天门”,门上修阁,为“迎恩阁”。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重修。今门尚在,但阁已不存。

洞真观 一名神虚宫,北观,俗称大庵。坐落在五峰山山阳志仙峰下,是全山的主要建筑,建有三元殿、真武庙、玉皇殿、三清殿、九莲殿、吕祖庙等,是风光精华之所在。《五峰山志》记载,洞真观创建于金章宗泰和年间(1201~1208年),为全真教道士丘志原所建,王志深、李志清等增修扩建,始有道院,金宣宗贞柘间(1213~1217年)定名为“洞真观”。洞真观在元、明两代均有所扩建,元代又封为“护国神虚宫”。明万历年间,明神宗朱翊钧命黄冠周云清辟山重修,“创构宫宇,楼殿岿崇,金碧辉荧,号称极盛”。朱翊钧为供奉其母李太后,修建了1座豪华的九莲殿,封太后为九莲菩萨。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派遣全真道士周玄真(即周云清)在这里刻印了《道藏》全经480函。改洞真观为“保国隆寿宫”,并敕建隆寿宫石坊。望仙峰半山腰上尚存“青帝宫”遗址。青帝是道教奉祀的神灵,为五天帝之一,居东方,主春,又称“苍帝”、“春帝”。此时,这里的道教活动空前兴旺,宫观殿宇富丽辉煌。观内古柏参天,青翠欲滴。有古银杏1株,腰围6.5米,高30米左右,当植于建观之初。

洞真观中有许多古碑,其中最早的碑刻是三元殿前金大定十年礼部牒碑,碑文记载金世宗(完颜雍)大定二年(1162年)礼部奉敕赐万寿院牒文。另外,玉皇殿前西壁有元定宗三年(1248年)元好问撰文、王万庆书石的“金洞虚宫记”石刻。元好问(1190—1257年)字裕之,号遗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县)人,仕金,曾任尚书省左司员外郎等职,诗文蔚为一代之宗。金亡后第二年(1235年),他曾到济南游历,撰《济南行记》,对济南山川多有题咏。

元都观 又称南观、玄都观,址在洞真观正南,是明朝德王府的陵园(德王府在今济南

市珍珠泉大院)。明英宗(朱祁镇)天顺元年(1457年)封其二子朱见漭为德王,初国德州,后改济南。宪宗成化三年(1467年),朱见潾到济南就藩,直至崇祯十二年(1639年)德王朱由枢被清兵俘虏,共历7代172年,其中六代德王(德庄王、德懿王、德怀王、德恭王、德定王、德端王)的陵墓都在五峰山附近的青崖山南麓。民国初年,元都观内建筑已废圮,仅有的殿堂成了看林人的住所,现仍存“八字墙”、墓门等。南观现为解放军某部驻地。

崔先生像赞碑 洞真观内有明清碑碣数十块,以此碑最为珍贵,该碑立于玉皇殿前东侧。崔先生,名道演,字玄甫,号真静,是金代道士,洞真观的修人。此人秉性善良,博览“三教”群书,融儒、道、佛三教为一炉,更精通医术,为穷人治病,不取分文,为穷人做过许多好事。他父母去世后,离家拜东海刘长生为师,在五峰山修炼得道。后人为纪念他,修了此碑。碑正面是沈士元刻画的崔先生肖像,另有元好问、刘祁、杜仁杰像赞各一,书体分籀、篆、隶3种;碑阴是杜仁杰写的《真静崔先生小传》。此碑书、画、刻俱佳,后世金石家多有著录。

清泠亭 又称志仙亭,在志仙峰下,清泠泉边。亭为石筑,单檐四角攒尖顶,有4根石柱,亭柱上分别镌刻英树琴和黄易二人的楹联。英联为“到此息尘虑,对之清客心”;黄联为“露滴仙人掌,云流玉女盆”作于清嘉庆二年(1797年)。亭边泉水叮咚,昼夜不息,如琴弦筑击声,与山谷相回应,悦耳动听。

另外,在三元殿前,百丈石阶西侧,还有隐仙洞、栖真洞和崇元洞(统称朝阳洞)。聚仙峰西岩有莲花洞石窟造像。

五峰山东南0.5公里处,有一奇绝山峰——青崖寨山,山势陡峭险峻,古为兵家必争之地。金元时,东平路行军万户严实曾屯兵于此镇守。严实系长清人,死后被迫封加谥为武惠鲁国公。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以孙化亭为首的农民起义军,曾驻守于此,

至今山上仍有半穴居式建筑、寨门、以及点将台、旗杆穴等遗址遗物。

省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莲花洞石窟造像

来源:[史志办] 时间:[2005/3/3] 浏览:[753] 字体: [减小 增大]

在五峰山西,聚仙峰西侧峭壁上,有莲花洞石窟造像,凿刻年代约在东魏至隋之间,石窟广阔3.3米多,高3米,窟外另砌券拱门,门额置“天启六年五月圣佛莲花洞”刻石。窟内正壁雕佛1、僧2、菩萨2,四壁及拱门两侧雕小佛242尊,洞内外共有佛308个。窟顶藻井雕莲花30余朵。洞外东石壁雕小佛10余尊。洞内造像题字大半漫漶,尚可辨者右壁有石贵妃及卢义基为亡妻造像等20余处,还有洞左边东魏武定五年(547年)、北齐乾明元年(560年)的造像题名。1979年9月3日被济南市革命委员会公布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窟造像石刻

来源:[史志办] 时间:[2005/3/3] 浏览:[708] 字体: [减小 增大]

张夏王泉摩崖造像 位于张夏镇王泉村东南800米处的山峪里,其造像分别开凿于北山腰之阳,南山腰之阴,均为自然岩洞略加工而成。朝阳洞主佛像高1.07米,迦叶、阿难佛高0.54米,53尊佛像群为小佛龛。背阴洞内刻有菩萨佛,并刻有人和动物、武士像。造像为隋唐遗物,现保存尚好。石门摩崖造像 位于归德镇土屋村南首云头山、赵化山的连接处,有一坐佛高1.3米刻在西崖峭壁上,为唐代遗物,并有明代造佛龛题记,现保存完好。

圣佛洞石窟造像 位于归德镇胡同店村东南1公里处的水母山上。洞为一自然洞穴略凿而成,洞门为石券门,造像均为高浮雕。洞北壁刻有1佛2菩萨2弟子,沿南壁刻有2尊菩萨,其中佛像最高者1.22米,尤菩萨像雕刻精细,居于长1.55米、宽1.45米的区域之间,其年代为唐宋时期所雕刻,现保存基本完好。

石麟山画像石刻 位于县城东南1公里处的石麟山西北悬崖处,有道者模样的线刻影像,造形古朴,线条粗犷,下端有崇宁癸未岁(1103年)六月十六日的刻像题记。另有原后土殿龟趺3块,柱础5个,宣统年间(1909~1911年)重修后土殿碑2通,游人题诗多处,现保存完整。

金牛洞佛像 位于平安店镇小范村南2公里处,因洞内有奇异怪石似牛状,故名。洞口呈圆形,直径15米,深25米,洞北壁刻有浮雕佛像,为1佛2菩萨;另有题记两处,为宋代造像,现皆保存完好。

大觉寺石碑 位于归德镇大觉寺村西南首,大觉寺原址已平,此寺创建何时无考。村东北首观音堂旧址已建学校,此处砌墙内集中有碑碣24通,碑刻内容丰富,艺术水平较高,现保存尚好。

神宝寺碑 原立于神宝寺遗址,1965年移岱庙炳灵门内,1983年移至岱庙碑廊。碑立于唐开元二十四年(736年)。是口子寰书写的《重修神宝寺记》。碑高2.81米,宽1.30米,厚0.28米,碑文隶书35行,每行54字,共1890字。碑额篆书《大唐齐州神宝寺记碣》。碑左侧刻《佛说密多心经》299字,传为唐李邕所书。碑文已残缺400余字。

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遗址

来源:[史志办] 时间:[2005/3/3] 浏览:[797] 字体: [减小 增大]

烽火台遗址 位于万德镇万德南村南104国道(京福公路)东侧,齐长城北L 5公里处。现有土层高20米,长31米,宽16米,燃火点基高4米、长11米、宽8米,周围有散存地面的灰陶、黑陶器碎片。此烽火台属春秋战国时遗物,为长清县境内仅有的1座。 ·

张曾遗址 位于孝里镇张营村东南,是一段南北长360米,东西宽300米的高台地,1977年整修大寨田时被毁。在此先后出土的文物有商代铜爵杯、石斧、石刀、陶片等遗物,经考证,此处为商周遗址。

古卢城遗址 即县城故城升城遗址,位于归德镇国庄一带,建国初期尚有土城垣断墙,夯土墙基宽约15米,上端为10米,高约5米,四门为石拱券门。1958~1977年古城址整为平地,已无痕迹。经查遗址,长约2000米、宽约1200米,总面积240万平方米,曾在此出土灰黑陶片、大筒瓦、石砖、铜铁器等遗物,从器物考证为西周遗址。

黄巢寨遗址 位于万德镇石胡同村南2.5公里,海拔628米的黄山上,现存遗址有黄山主峰东北向寨门处高3.5米、宽2米、长约50米断裂不等的寨墙1面。寨东面下坡处有用乱石垒砌的半穴式房基约20间,山南崖下亦有半穴石建房基6间。顶峰有一大旗杆穴,曾发现有金属兵器、碎陶瓷。是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率部驻扎过的一个重要山寨。

唐王寨遗址 位于崮山镇大崮山村东北2.5公里处,遗址南北长300米,宽80米,总面积2.4万平方米,有3.5米高、4米宽、连环成套的石屋112间,山上有寨墙、寨门、蓄水池等残迹,为古代驻兵和避难的场所。据传唐王李世民在统一大唐江山

的征战中,遇隋兵围追,即登山筑寨避青崖寨遗址 位于五峰山东南0.5公里、海拔552米的青崖山上,占地面积1万平方米,现存半穴式古建筑群残迹约260间,有高1。5~3米,长300米断续的寨墙,寨东北2公里的黄山顶等处有残存建筑约160间,碑座基l座,青崖寨门面向西北,高3米、宽2米、长4.5米,有沿寨峰口曲径马道2条,哨位4处。寨内有用凿石制成的直径0.6米的对臼?个,直径10米、深1.5米的饮马池1个,直径1.5米、深o.8米的石瓮2个,长2米、宽1.2米的水槽1个,打兵器退火用的小方水槽2个,山寨下西北方向设有教场和讲台,还存有大量宋元时期陶瓷片。

姜女祠遗址 位于万德镇长城村北首,原有姜女祠正殿5间,内有姜女及其夫塑像,正殿前为天王殿,还有东西厢房、钟鼓楼等。现仅存遗址及明嘉靖四年重修观音堂、姜女祠、玄帝阁的石碑1通,清雍正四年岁次丙午重修姜女祠圆头石碑1通,另有残碑数块。

灰山遗址 位于城关镇窑头村西南300米平原洼地处,南北长150米,东西宽100米,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出土大量陶片、石器、古兽骨,经确认为新石器至商周时期的遗址。

娄峪遗址 位于张夏镇南丁庄村东北约1.5公里的山峪内,古代道教兴盛时,这里曾为道观。据遗址处碑文载道观经历了唐至清各代。现存莲台胜境坊、蓬莱观三元宫、张仙祠、玉皇殿等几幢古建筑。

齐长城遗址 齐长城是春秋时齐国为防御楚赵等国骚扰而筑,全长500余公里,为山东古代规模最大的工程。齐长城西端起于孝里镇广里村北,向东经过孝里、双泉、马山、万德4个乡镇的黄崖山、梯子山、石小子山、满井峪南山、犁铧山、帽山、老庙山、黄山、北顶山、摩天岭等,向东延伸至泰安,横越长清县南部约70公里。长城在平原谷

地用土筑成、遇山用石垒砌。现存土筑遗址宽约8米,长200米。石筑遗址石墙宽5米,高2米,长约400米。余多坍塌,但脉络尚清楚。

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墓葬

来源:[史志办] 时间:[2005/3/3] 浏览:[732] 字体: [减小 增大]

战国墓 位于县城东南32公里,张夏镇高庄村东首,原有7个土冢,分布在村周围,曾发现大量陶片,并有戈、刀币、舟、方宝古钱、剑等遗物,经考证确属战国墓群,现尚存完整的4座。

杜仁杰墓 位于平安店镇王宿铺村西0.5公里处,1965年整地改土时墓被破坏,神遭两侧石质文物被毁,埋于墓南壕沟里。墓穴平面呈圆形,穹窿式顶,用砖垒砌而成。现存有石虎1躯,墓残碑两块,均由县博物馆收藏。地上遗物已无存。杜仁杰是金元时长清著名的诗人和散曲家。

五峰德王墓 坐落在五峰山青崖寨南侧,原建有明德王的6座墓,有院墙两道,外院墙长280米、厚1.5米、高7米,坐北朝南呈马蹄形,因屡次被盗已成空墓,现仅存两座。

李坚墓 元陇西郡伯李坚墓位于平安店镇靳庄东首,墓穴处因长期取土已成积水深坑,向南数十米墓道压于民房之下。现仅存石羊、石虎各一,造型古朴,雕刻细致。

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建筑

来源:[史志办] 时间:[2005/3/3] 浏览:[947] 字体: [减小 增大]

北黄崖石佛堂 位于孝里镇北黄崖村北800米的山脚下,石佛堂坐北朝南,为悬山式建筑,长1.8米、宽1.52米、高1.86米,全石砌成,内刻有大小石佛89尊,最高者0.6米,最低者0.12米。石佛面部被毁,仅5尊较好,其刻纹尚清晰,题记两处,尚清楚。建筑年代为唐开元二十五年(737年),现保存尚好。

真相院舍利塔地宫及舍利塔 位于县城粮油加工厂院内,地宫平面呈方形,南北各有甬道贯通,砖券而成,上端有四角皆用砖叠涩抹角,共7层。上有普柏枋,转角铺作,斗拱上端收口成藻井,最后用石板覆盖,地宫结构完整,建于宋嘉you年间(1056~1063年)。舍利塔地宫上曾建舍利塔,又名全阳塔,建于宋代元丰年间(1078~1085年),为7级砖塔。宋元you二年(1087年),苏轼为舍利塔撰写了《齐州长清县真相院释迦舍利塔铭并引》,并出资购置棺椁放置释迦舍利。民国间舍利塔被拆除上层,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舍利塔再次遭受日军和国民党军破坏。1964年被全部拆除。1965年在舍利塔地宫中发现《齐州长清县真相院释迦舍利塔铭并引》刻石,长83厘米,宽62.5厘米,厚13厘米。正书小字,22行。铭前有小引,记元丰八年(1085年)十二月,苏轼自登州赴京途中过真相院,见寺僧建塔,乃舍以其弟苏辙所藏舍利,后又施金为置棺椁始末。书法极为工致,是苏轼书迹刻石中难得的精品,此碑现藏于县博物馆。

陈庄龙兴寺 位于城关镇陈庄南端,坐北朝南。现只留覆盖丈九佛的佛殿。此殿平面呈方形,顶为灰顶,全部用石筑成,殿底下砌1米许,成为半穴式建筑,殿身上下各叠涩出挑2层,顶部轮廓线呈抛物状,上置石刹,顶垂直高度较身长,使整个建筑结构简洁,造型古朴。丈九佛立于庞大的复莲之上,整个身躯为一巨石凿成,莲花座用另一石雕刻,此像从上至下,共用两块庞石雕凿而成。仅两小臂另雕,安于佛身之上,现两臂不存,只露石卯。佛正面雕有衣纹,前面部分衣纹已毁,佛穿通肩式衣衲,内穿交领襦,面部扁平,鼻梁高隆直通额际,两脚肌肉丰满。明嘉靖《重修龙兴寺佛殿记》碑载:“大唐时建造丈九佛一尊,罗卫诸佛立寺,名之曰龙兴,历代以僧行相继焚修……屡因荒歉,僧行流离,

殿宇毁坏,遗址石佛存焉……”。

褚科真武庙 位于马山乡东褚科村东首,现仅存正殿,保存尚好。殿面阔3间,进深3间,单檐硬山顶,正脊垂脊俱存。梁为四杉 ,上置平梁,中立蜀柱,两端再接月梁,诸檩下皆用椭檩枋,下又襻间拉扯。在二者之间,用小隔架科各柱,蜀柱与檩交接处,皆雕刻华丽的雀替,雀替下有横向的斗拱承托,平梁两端下的蜀柱,两侧有角脊,柱础为古素镜。另有乾隆年间碑1通,嵌墙内残碑数块。该庙建筑年代为元末明初。

靳庄真武阁 位于张夏镇靳庄村北首,置于高4.9米、宽9.11米、长8.44米的高台之上。台基下中部用石拱券成通道,南北贯通。阁为硬山顶、单檐,面阔3间,进深3间,并有迎壁,阁额为“齐川通鲁”。另有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创建真武阁碑碣7通。墙壁内有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重修真武阁龙首碑1通,该村曾多次投资进行维修,保存尚好。

四禅寺 原名永庆寺,位于张夏镇驻地东北2.5公里处。现存面阔3间、进深1间的大殿1座,前有出厦,梁架为四杉fu(木伏)栿,上置平梁,立爪柱,原有正脊,经改建成卷棚式,明代重修。另有高4米的宋代经幢1座,其上所刻佛经,字迹清晰可辨。寺北山腰300米处,有证明功德龛。内有浮雕像l佛2菩萨,呈禅定状。北有治平年间(1064~1067年)石像题记1块,有碑碣6通。该寺创建年代不详,从有唐碑看,建寺较早,到北宋已初具规模。宋代经幢对佛教史研究可提供重要的实物资料。

来佛山玉皇殿 位于崮山镇前大彦村西南1公里的山上。南北长54.89米,东西宽15.5米,两端低,中间高,坐北朝南,为古建筑群。有较完整的影壁,残存的2层石筑阁楼,后为玉皇殿(即正殿),为无梁殿,皆用石建成,正殿前有云首碑、舍财碑共6通,其中两通保存完好,属明代建筑,历代重修。现玉皇殿、仙阁楼上顶楼板已不存,余

均完整。

南坦神山玉皇庙 位于归德镇驻地南9公里的神山之巅。长49.46米,宽34。15米,占地面积约1700平方米。自南至北有门楼、玉皇殿、十王殿、碧霞殿等建筑。建于金代,历代都进行过维修。现殿宇尚完整,石刻记载清楚,基本保持了原貌。

衔草寺 位于崮山镇驻地东南4公里、关王村南山峪中。该寺创建于北魏,后荒废,到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由灵岩寺退堂方丈复公率徒浩公至此重修殿宇,开堂受徒极盛。明末衰,清复兴。现存元代石塔1座,内有木雕关公像、泥塑天王像、武士像、木刻佛像,另有墓塔1座,元代大德六年(1302年)浩公墓碑1通,建佛殿碑2通。存有寺鉴龙头杖1条,云板1件。

丰施侯庙 位于马山乡驻地西2公里处的马山顶,长120米、宽300米的范围内。建筑群分3组,山门为石拱券成,前后贯通,面阔3间,有前檐立柱。西为丰施侯庙,两组建筑之后碧霞宫,中组为后土殿,现已成废墟,其布局尚清晰。今立有龟首蟠螭碑两通,残倒碑4通,为元明清遗物。丰施侯庙创建于元延祜元年(1314年),保存至今的建筑遗迹多为明代重修。

双泉庵 位于张夏镇张夏村东1公里的通明山半腰处,门朝西北,是四禅寺的下院,正殿前2米并列双泉成两方池,故名双泉庵。该庵自西向东现存门楼、正殿、南配殿。门楼顶瓦已不存,无门。正殿面阔3间,进深1间,硬山顶,前出厦,布瓦脊已毁。南配殿结构与正殿相同,院内有龙首碑、龟蚨碑及明至民国的碑碣共8通,碑刻记载较详。该庵创建年代不详,据碑载历史较早,明中叶为极盛期,明末遭兵燹,庵堂荒废,清、民国又曾两兴,现保存尚好。

小寺玉皇庙 位于张夏镇小寺村东北首,该村原建有神宝寺、玉皇庙等4大殿宇。玉皇庙建筑年代不详,明代重修过。现存玉皇庙,为面阔3间、进深8间的硬山式建筑,另有山门、东西道人住舍、残钟楼1座及悬挂的清代大钟1口,重500公斤。庙内碑碣近10通,刻文清晰。原神宝寺遗址及4方佛残像,均有研究保护价值。

石窝古建筑 位于五峰山乡五峰山西麓山角下的石窝村,距县城20公里,在古石寄邑旧址处。在村东山坡20米处,有一石窟,名Et\"南海堂”,并有“洛泉堂”题记,石窟平面为方形、顶部为叠涩复斗式,分前堂后室,“文化大革命”时被毁,建筑年代为南北朝时期,窟门为后代重修。村内有位于一条纵轴线上的南北二皋,创建年代不详,现皋为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重修。南皋东侧是三官庙,为硬山顶,面阔3间,进深2间,为明代建筑,清代维修,并有东西配房,墙上有两方线刻画石。北皋向北20米,有真武庙,现存碑文记载;“庙始建于明,清重修”,其建筑形式与三官庙同,室内四壁有画已无法辩认,庙前立有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立碑两通,西壁有清代碑两通。南皋门墙右侧原嵌有北齐碑碣1通,现存于泰安岱庙。石窝古建筑现保存较好。

大崮山玉皇庙 位于崮山镇大崮山村北山巅之上,坐北朝南,有玄武上帝庙、三官庙、半穴式殿堂,3座墓室,明至民国石碑7通,均置于长34米、宽18.6米的围墙之内,皆为明代所建。现除正殿只剩残墙断垣外,余尚完整。

龙居寺 位于万德镇坡里庄村西300米处,寺建在高6.5米的台基之上,面阔3间、进深3间、单檐硬山顶,为灵岩寺下属。创建于元代,明代重修,现存大殿1间及明弘治、清乾隆重修碑各1通。龙居寺三面环山,清溪绕前,殿前有粗围茂盛的银杏树l棵,可谓古木参天,谷幽院静。现寺为坡里庄林场住用。

三皇庙 位于万德镇史庄村西北首,为单檐硬山式建筑。面阔3间、进深l间、

全灰布瓦盖顶,内有宽9.4米、长5米、高4.2米的清代壁画,艺术水平较高。另有明朝创建三皇庙题记1方。该庙为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建造。现仍保持原貌,壁画尚清晰,有一定艺术价值。

柳御史洞 位于万德镇西房村南首。窑洞为仿木结构砖券而成。面阔3间,中间正门,两侧间开内门各成里间,外看为后高土层打的窑洞。从建筑形式看属明代所建,现保存完好。据当地人传说,明代后期,有个在京做官的柳御史被贬来此避难所建。

清真寺 位于张夏镇青杨北村北首。主建筑礼拜堂,由3殿组成,后2殿为硬山式。3殿相互衔接,形成勾连搭。前院有南北讲堂配房,北讲堂东大门北侧有沐浴室。南北讲堂为硬山顶,进深1间,面阔3间。清真寺为清代所建,是长清县回民清真寺保存最完整的一处。

文庙 位于县城文化馆院内,建于宋朝天禧二年(1018年),元明清各代屡有增修,院内建筑由南至北为:庙门、畔池、两石坊、棂星门、大成殿、明伦堂、横经阁等殿宇。现仅存1座完整的大成殿,面阔7间、进深3间、单檐庑殿顶,现作为博物馆文物库房和陈列室之用。

朱氏宅院 位于万德镇西下峪村中部,是清末的地主四合宅院,南北长12.2米,东西宽4.6米,除西配房是平屋,余均为硬山式。正偏房皆为面阔3间,用砖瓦相砌成脊,脊两端用瓦相叠,翻翘作装饰。还有高大的门楼,镶嵌图案的影壁,现保存尚好。

娄敬洞山

来源:[史志办] 时间:[2005/3/3] 浏览:[713] 字体: [减小 增大]

娄敬洞山位于县城东南25公里,南距灵岩寺15公里,西距五峰山5公里处。峪深3公里,面积2.1平方公里。传说是因汉代娄敬在此隐居而得名。古代道教兴盛时,这里曾为道观,现在除少数道院建筑完好外,多数已倾圮,有的尚存遗址。据玉皇殿墙上的碑文记载,道观经历了唐、宋、元、明、清各代,极盛时“殿宇峻起,神像璀璨、金碧辉煌,山谷生色,到此者悦如人居天上,境入桃源……”寺院于清嘉庆二十年(1815年)十二月被官府查抄封禁,没收田产200余亩,房屋75间,寺观树株尽被砍伐,道观逐渐衰败。“文化大革命”中,许多古建筑和文物惨遭破坏,有些已荡然无存。

娄敬洞山道观现在幸存的有“莲台胜境”坊、蓬莱观、三元宫(又名无梁殿)、张仙祠、玉皇殿等几幢古建筑。特别是娄敬洞山的岩洞尤多,呈现出喀斯特地貌特征。计其大者有娄敬洞(又名白鹤灵芝洞)、青龙洞、王母洞、三清洞、八卦洞、风洞、云洞、仙姑洞、火龙洞(又名玉皇洞)、朝阳洞等十几个。

“莲台胜境”石坊位于山峪口处,东侧有洞虚观遗址,仅存石碑,碑文是元代诗人、散曲家杜仁杰撰写。再东侧为蓬莱观和无梁殿,观内有白鹤泉,院内有古碑3通,记述着寺观的沧桑。自蓬莱观沿盘路东行是张仙祠,柯有大厅3楹,已多处坍塌。传说汉留侯张良曾在此隐居。自张仙祠院北东行,过“渡仙桥”,沿盘路而上便是吕祖祠,吕祖祠西侧是“清静别墅”院。由吕祖祠东行过盘路,在路西山半崖间,有一朝阳洞,洞分两层。吕祖祠东北是老君洞,洞在悬崖峭壁间,高数丈,砌有石阶盘道,可拾级而上到达洞口,洞内雕有老君像,刻工精细,可惜在“文化大革命”中被砸掉了头颅。

自老君洞往东是梯子崖,崖南有王母泉,前东山半腰处有一洞穴叫王母洞,洞口镌有对联:“壶中灵药山中采;宴内蟠桃洞中寻”,横联为“西望瑶池”。此洞有上下两层,登上洞顶可饱览山景。

梯子崖高数丈,巨石垒垒,沿石阶攀登而上,最高处是天台庵玉皇殿。庵东北近处有八卦洞,洞内有玉皇大帝像。北面近处是火龙洞,洞内有石榻。西有仙姑洞,有盘路崎岖,迂回可通。山巅正中是主佛殿,内有两丈高自然石雕佛像,为山中最大的石佛,主佛殿建造精美,窗棂为整石镂雕,殿旁有白鹤洞和三清洞。

主佛殿东,三峰山半腰峭壁上有全山最大的娄敬洞,洞穴贯穿大山东西相通,“深约里许,宽一二丈,高十余丈”,洞内阴森黑暗、曲折迂回,需借助灯光伛偻前进。《长清县志》载:“烛其石纹,有如莲花者,如灵芝者,如玉如盖,即良工巧匠弗能状焉,洞之绝胜处尽此矣。”

出娄敬洞东南口,巨石如虎,路旁森列,石上凿神龛,祀娄敬、张良、范蠡,侧旁有少年“油博士”像,像前供桌石台刻有“大金国泰和四年造”8个字。

娄敬,即刘敬,号草衣子,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与张良一起建议刘邦入都长安有功,赐刘姓。他还建议与匈奴采取和亲政策,把6国豪强及各门望族后裔10万人迁到关中,以削弱6国豪强势力。这些建议都被刘邦采纳,被封为关中侯,张良被封为留侯,后来张良弃爵到历城县扶山山洞隐居(扶山山洞后称张子房洞),娄敬亦来到莲台山(后称娄敬洞山)隐居,与张良过从甚密,常在洞前下棋,至今石棋盘尚在。

马山

来源:[史志办] 时间:[2005/3/3] 浏览:[832] 字体: [减小 增大]

马山原名隔马山,亦称格马山,在长清县城南21公里处的马山镇境内,主峰海拔512米,是仅次于灵岩、五峰山的一座名山。

马山古为道教盛地,也是风景优美的游览胜地,有“马山之胜在山顶”之说。马山西北隅有两个山门,东西开。这两个山门,是由山左和山右两条路登马山的必经之路。两个山门,孤悬天半,十分险绝。进了山门,便到达山顶。山顶青石上凿有两个水池,小的能盛水数十斗,大的能盛数百斗,系道士“凿岩蓄雨水以备饮者”。总计山顶地势宽不满17米,长不足500米。清代末,山顶自北向南尚有灵官庙、丰施侯庙、天王殿、钟楼、后土殿、碧霞元君殿等,不知始建于何年。现在山上建筑已成颓垣断壁,旧迹已不可寻,但风景依然优美多姿。

站在马山山脊凭高四望,见泰岱、灵岩、五峰诸山对峙于数十里之外。看山下,群峰错落,气象万千。清代邑人庸敬子游览马山之后,对马山风光赞叹不已,写诗赞道:

“满路飞花满岭松,岩高削出玉芙蓉。

鸟声清亮泉声雅,人立马山第一峰。”

车辙峰下有通明洞,东西相通,长约1.5公里,崎岖难行。马山西侧弯处,通明洞北旧有马泉院,也叫马湾庙,曾是道士聚居的地方。抗日战争初期,长清县抗日游击队成立并驻扎于此,在这里得到了壮大,因此马山又是大峰山抗日游击队诞生地之一。马山不但是风景优美的游览胜地,也是值得人们怀念的革命纪念地。

馒头山:深藏济南的世界名山

2005-11-10

济南人身边“不起眼”的名山

馒头山,海拔408米,坐落在济南市长清区张夏镇境内,当地老百姓习惯称此山为“馍馍山”、“满寿山”,这说明这山的外形特别像馒头。

馒头山距济南市区仅20来公里。出市区后,有半个小时的车程。张夏境内群山连绵,馒头山就在这群山之间,和周围的山相比没有太大的区别。山上满是杂草,零零散散地有些低矮的小树。整个山体为石质山,半山腰上散落着一小块一小块的农田。

名字看起来有些俗气,个头也不算太高。但你可别小看这座山。

2003年,馒头山被世界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世界第三地质名山,当年又被列入省级地质自然遗迹保护区。因为,它那丰富的皱纹和陈年脉络,忠实地记录了五亿多年的地质变化。真可谓“浓缩的就是精华”。

抬手之间,跨越五亿年

顺着不太陡的山势拾径而上,在山腰处便可见一处岩层。随行的张夏文化站于峰站长告诉记者,这块岩层乍看起来很普通,但它却是无价之宝。因为,这一块岩层记录了五亿多年的地质变化。

记者注意到,该处岩层近两米高,层次非常明显。于峰介绍,最底部淡粉红色的一层是花岗岩石,与这一层对比非常明显的是,上面紧挨着的青灰色古代花岗岩,两者之间的时间相隔2.5亿年,而古代花岗岩距今约2.8亿年。也就是说,人蹲在地上,一抬手之间的距离就轻松跨越了整整5.3亿年的历史。让人不得不感慨沧海桑田变幻之快啊!

再往上走,就会发现一个小土丘,土丘上布满了碎石片。可别认为它只是个普通的小

山丘,这里可是有名的三叶虫化石的聚集地,小小的三叶虫见证了这里曾是海洋深处的历史。

三叶虫是生活在6亿年到2亿多年前的古老节肢动物,在当时它几乎占据了整个海洋,是古生代一霸。到了中生代已完全绝灭。目前,全世界已发现的三叶虫化石约四千多种,我国是发现三叶虫化石最多的国家之一,有1千多种。三叶虫化石又叫燕子石,也叫蝙蝠石。它历史悠久,据记载,宋、明、清时代已有人把玩,称之为“多福石”、“鸿福石”。

在普通人的眼里,三叶虫化石是“玩物”,但它在地质科研人员的眼里却是货真价实的“宝贝”。

从上个世纪初,中国一代又一代的地质科研人员不断探索研究,在馒头山地区发现了17个三叶虫生物带,并确定馒头山为一处最完整的寒武纪地层层型剖面,从而成为中国寒武纪地质结构划分的标准山。因此,馒头山也就成为地质界公认的世界地质名山。每年,都有无数地质专业的大学生和相关专家造访馒头山,一睹它沧海桑田的容颜。

实在的名字背后是丰厚的物产

馒头山不是一个孤立的小山头,它的余脉蜿蜒相连。其中东边的一支余脉远观像一个大佛头,鼻子、眼睛、嘴巴惟妙惟肖,煞是生动。

这么美丽的山当然也有美丽的传说。

据当地老人们讲,馒头山不仅地质丰富,据说还藏有金矿。相传很久以前在山的东侧有一处泉眼,泉水常年汩汩喷涌,泉水清澈见底。有一年,一个从南方过来专做修补铁锅

铁盆的手艺人,走到这个泉眼处坐下休息。休息完了起身要走的时候,他竟然发现泉水里有一层亮亮的金粒儿。他大喜过望,赶紧把包袱解开,把金粒儿捞上来放进包袱里。

捡了个大财的生意人在心里打起了算盘:“可不能让别人知道这里有金子,得想个办法把泉眼藏起来。”于是,他在泉眼边顺手拔了一棵草,用草堵住了泉眼。

过了几天,这个生意人得意洋洋地赶了一辆大马车又来到泉眼处,想捞到更多的金子。可是等他到了跟前,傻了眼,泉眼处竟然不流泉水了。据老人们讲,他拔的那棵草正好是万年草,用它堵死了泉眼,泉水要到一万年以后才能重新流淌。

馒头山到底有没有金矿,还需要地质部门的勘查,但馒头山周边盛产木鱼石可是个不争的事实。

1991年,张夏镇馒头山附近的村民们惊讶地发现,他们平时用来垒猪圈的石头竟然是世上少有的宝贝——木鱼石。这是木鱼石首次在张夏镇中部馒头山被发现。

据考证,形成于距今约5.5——5.8亿年之间的木鱼石,是一种珍贵的玉石石材,含26种有益人体健康的微量元素和矿物质,用木鱼石制作的器皿通透防腐,此外,它还能制成各类收藏艺术精品。

馒头山是块宝地,珍贵的木鱼石给馒头山周边的居民们带来了财富和商机,也是馒头山除了是地质名山外的又一骄傲。

馒头山将建大型地质公园

自馒头山被命名为世界地质第三名山,尤其是在被列入省级地质自然遗迹保护区以后。

当地有关部门经多方论证、研究,决定根据馒头山独特的地质风貌和考察价值,以馒头山为核心,在其周围兴建集科普、教育、研究、旅游于一体的地质公园,这也将是山东省最大的地质公园。

据介绍,规划中的馒头山地质公园将划分为五大片区,中部将建成地质文化广场,设计面积200亩,主要工程是建设三叶虫概念性广场标志雕塑和区内各景点雕塑;西部是展馆片区,规划面积100亩,主要是地质博物展厅,为地质专家、学者及游客提供地质教学设施和科普知识展览;北部是大沙河片区,对河道进行综合治理,利用丰富的水资源突出灵山秀水的地方特色;南部是馒头山地质剖面片区,将整理修建参观场地、修建硬化参观道路及碑亭、山顶标志性建筑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