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 里 学 院
毕 业 论 文
论文题目 : 中国的文学艺术 姓 名 :_______ 学 号 :2008001674 院 系 :人 文 学 院 专 业 :汉 语 言 文 学 指导教师 : 廖 雨_____ 职 称 :_____________
学科代号:23022
学 号:2008001674
贵州师范大学
本科(函授)毕业论文
题 目: 中国的文学艺术 专 业: 汉语言文学 学 号: 2008001674 姓 名: _______ 年 级: 2008级3班 指导教师: 廖 雨
2
完成时间:论文开题报告
姓 名 导师姓名 论文题目 甘泽军 廖 雨 专业 班级 开题时间 汉语言文学 学号 2008001674 2010年7月 2009年7月 结题时间 中 国 的 文 学 艺 术 一、问题的提出:怎样正确的看待中国不同时期的文学艺术,怎样看待它在中国艺术发展史上的影响。 二、理论基础:查找大量的文献资料,与指导老师交谈请教。 三、研究目的和意义:使我们更准确深刻的理解中国的文学艺术,提高我们对特定时期的文学艺术有正确的审美观念。 四、研究思路:通过不同时期文学特点,选取该时期的文学闪光点通过由点到面进行研究。 五、研究方法:从儒家思想、陆机的《文赋》思想、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色、宋词特征各个方面分步论述。 六、论文的结构:论问先是开篇引入正题,论文内容主要有儒家思想、陆机的《文赋》思想、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色、宋词特征各个大的方面,各个大的方面又分为一些小的方面。在一些方面还有做了总结概括。最后列举了该论文参考的主要文献。
3
指 导 教 师 评 鉴 指导教师签名: 年 月 日 成 绩 评 定 指导教师签名: 年 月 日 系 毕 业 生 论 文 领 导 小 组 评 审
系毕业生论文领导小组组长签名: 年 月 日
4
中文摘要 摘要:在中国五千年的漫长历史中,文学也经历了漫长的演替过程,不同历史时期体现出了它独特的不同魅力的文学内涵,为世人所颂扬并把它不断的继承下去,体现了当时时代的特殊文学艺术,后人又通过与他们当时所处时代的文学特点相结合,又形成了新的文学艺术。如此不断的继承下去,形成了中国独特而特殊的文学艺术。中国文学精神可以说是博大精深与丰富多彩的代名词。 关键词: 演替、 特殊、 继承 、博大精深、 文学艺术。
目 录
中文摘要
一、引言„„„„„„„„„„„„„„„„„„„„„„(2)
二、中国的文学艺术„„„„„„„„„„„„„„„„„ (3)
(一)儒家思想在文学中的人格修养问题„„„„„„ (3) (二) 陆机的《文赋》思想„„„„„„„„„„„„(3)
(1) 陆机其人„„„„„„„„„„„„„ (4) (2) 文学的自觉时代„„„„„„„„„„ (4) (3) 陆机《文赋》的杰出贡献„„„„„„ (4)
(三)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色„„„„„„„„„„„ (6)
(1) 健康向上的思想„„„„„„„„„„ (6) (2) 别具一格的艺术特色„„„„„„„„ (7)
(四)宋词特征研究„„„„„„„„„„„„„„„ (8)
(1) 宋词功能的多样性„„„„„„„„„ (8) (2) 词风流变的多向性„„„„„„„„„ (9) (3) 创作主体的多重性„„„„„„„„„ (9)
参考文献„„„„„„„„„„„„„„„„„„„„„„(10)
1
引言:中国的文学艺术千奇百态,各个时代的文学艺术也体现出不
同的特色,凡此林林总总当然不能用只言片语来论述,当然也不能简简单单的几句话就说得深刻透彻。我们也只能从中国文学史的某几个特殊的闪光文学艺术来浅谈一下中国的文学艺术,在中国的文学艺术的发展进程中,我们只能从可数的几个方面进行探索,当然也可能体现得片面,经不住推敲。现在我将试着从后面几个方面说一下中国的文学艺术。
2
中国的文学艺术
2008汉语言文学专业 甘泽军
(一)儒家思想在文学中的人格修养问题
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意识形态中的精神主流,当代社会,儒家思想仍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孔子政治理论体系中的基本思想,在于强调个人品格修养.\"仁\"是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高尚的道德是为政者必备的品质,中庸之道是基本的政治纲领,积极进取是难能可贵的精神.
儒家思想统治了中国社会约有一千多年的时间,对中国社会的政治、思想、文化、道德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封建社会的后期,日益显得腐朽和僵化儒家文化,对社会的发展形成了某种程度的阻力,这有其自身的原因,也有出自于政治的考量,不宜简单化处理。也因此,在受到西方文化思潮的侵入之际,在强大的外来的势力的面前,一次次的失败让国人对本土文化的信任坍塌,痛定思痛后以一种坚决的姿态与过去对抗、割裂,以此换回新生。儒家思想文化一度被彻底批判和否定。
作为儒家的创始人、被尊为圣人的孔子,他首先创办民间的私学,破除招收弟子的门户之见,广收门徒,修订教材,有方法地教育学生,注重学生人格修养的塑造。传说孔子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以他为首的儒家思想贯穿了整个封建社会时期,对中国知识分子阶层的性格塑造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气质的形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孔子是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教育理念的核心是因材施教和有教无类,这在现代社会依然有着重要意义。 \"有教无类\"是孔子的办学方针,它规定了孔子办私学的教育对象,不分华夷,无别贵贱,扩大受教育的对象,使那些愿意学习而在学力、经济条件和时间上又允许的人,都可有受教育的权力和机会。这一教育主张顺应了社会历史进步潮流,打破了少数奴隶主贵族对文化教育的垄断。扩大了受教育的范围,符合教育事业的发展趋势,在当时极具积极意义。
而因材施教则体现了孔子能够根据学生的不同的情况采取适宜的教育方法和教育内容,有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发挥自身的潜能和弥补不足。而孔子主要通过谈话和观察两个手段来了解学生的思想特点和个性特征,以此来进行差别教育。论语里面有这样的例子:
孔子的思想的核心是“仁”和“礼”,所为“仁者爱人,克己复礼”是也。这当然受到当时的社会背景和认识水平的制约,有其阶级性和限制性的一面,但同时也有其积极的方面。孔子很注意对学生品格和修养的要求,根据孙培青先生的归纳,主要体现于立志、克己、力行、中庸、内省、改过等六个方面。 无论是民族虚无主义的全盘否定,或复古主义的全盘接受都是片面的。我们应该站到历史的高度,用一种批判继承的眼光去对待。
(二)陆机的《文赋》思想
3
陆机的文学创作主张主要体现在他的《文赋》之中 ,其中追求“物、意、文”的高度统一是其推崇的最主要的创作原则 ,为此他主张文学创造要取法自然、汲取经典 ,力求达到“意物相称” ;主张“尚巧贵妍”追求艺术形式美 ,实现“文辞逮意” ;主张“意、文”创新 ,反对雷同。研究陆机的创作主张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陆机其人
陆机生于吴景帝永安四年(261年),卒于晋惠帝太安二年(303年)。出身在东吴显赫的贵族世家。祖父陆逊出将入相封侯(华亭侯),父陆抗官拜奋威将军、大司马(国防部长)、荆州牧。晋太康元年(280年)灭吴,陆机之兄陆晏、陆景战死,陆机与其弟陆云被俘,后释放回乡,苦读十年,于太康十年(289年)被征召入洛,入洛以后,拜见太常张华,张华说:“伐吴之役,利得二俊”,陆机、陆云开始了在晋朝的仕宦生涯,在洛阳颇有文名,晋八王之乱后,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讨伐长沙王司马乂,陆机被任为前锋都督,因受到牵制,手下将领又不听军令,导致河桥一战,兵败被杀,并夷三族,时年四十三岁。 (2)文学的自觉时代
众所周知,魏晋以前,尤其是先秦两汉时期,文学创作,基本上遵循儒学的文艺观点。公元220年,魏国灭了西蜀,同年,权臣司马炎篡政,建立了晋朝,280年灭吴。290年,晋惠帝登基,这个惠帝十分昏庸,百姓没饭吃,大地上饿殍遍野,他想不通,居然说没有米饭,“为什么不吃肉糜?”社会复又动荡。陆机就处在这么一个社会环境之中。可是魏晋的文学创作却与两汉有了变化。魏武帝曹操、魏文帝曹丕父子两人,对文学的影响不容小觑。以至陆机《吊魏武帝文》批评他“贻尘谤于后王”。而曹丕呢?篡位为帝,文章通脱之外,又加上华丽,他在《典论·论文》中说“诗赋欲丽”,“文以气为主”,所以,魏晋的文章是“清峻、通脱、华丽、壮大”,而且把文学创作提高到“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高度,说人总是要死的,而文章却可以流传千古。然后是建安七子,竹林七贤,文人辈出,这些文人貌似反儒家,反传统,不拘小节,其实这表象,是逃避迫害的手段,但追求个性自由是一致的,形成一种“名士风度”。所以,魏晋时代,是中国文学“自觉的时代”(《鲁迅全集(三)而已集》。有点接近于为艺术而艺术的味道了。陆机,就处于这样的文学氛围之中。 (3)陆机《文赋》的杰出贡献
《文赋》的贡献除了以上介绍的提出“意”、“物”、“文”三者关系和创作源泉论之外,在如下几个方面也有原创性。
① 文体分类的创新
曹丕《典论·论文》把文学体裁分为四科八体,并指出这八体的特点,他说:“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那时没有小说一说。奏,议是公
4
文,公文欲雅(稳重典雅);书、论是议论文,应该条分缕析(逻辑思维),铭称人功德,申明鉴诫,诔是悼词,都崇尚实事求是(例:操刀以革);诗和赋这种文学体裁应该华丽(行象思维)。
陆机《文赋》在曹丕《典论·论文》的基础上作了创新,提出十体说,那就是诗、赋、碑、诔、铭、箴、颂、论、奏、说。这是一个创新;其次是把公文类文体置于最末,把诗、赋类文体提到前两位,说明陆机对诗、赋这类纯文学的文体的重视。
② “诗缘情”的大胆创见
自从《尚书·尧典》“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以后,孔子又强调了“诗言志”的观点,“言志”就成了诗歌创作的社会功能,《毛诗·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些论述中,“志”和“情”是分离的。两汉到魏,作者都遵奉儒家的这一文学理论。《文赋》的突破在于把“诗言志”的社会功能推进了一步,强调了文学创作的未被重视的“诗缘情”的社会审美功能,那就是“诗缘情而绮丽”,不但强调了诗歌的抒情功能,而且提出“颐情志于坟典”,把诗歌的抒情功能和孔子的“言志”功能珠联璧合,揉合起来,第一次明确地告诉人们,诗歌包括文学创作,就是作家主观心灵的自然流露,完善了文学创作的社会功能,文学创作不仅应有教育的作用,同时具有抒情的社会功能,高扬起“绮丽” 的旗帜,凸现了创作的美学思想。 ③ 突出了主题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创造了“主体论”
有些论者说“诗缘情”是对儒家正统的“诗言志”的挑战,说明陆机是背离儒家思想的。我认为这种观点难以成立。臧荣绪《晋书·陆机传》中称陆机这个人“服膺儒术,非礼不动”,说明陆机信奉的是儒家的正统思想的,这从《文赋》对文学创作中“理”的论述得到证明。他说:“理扶直以立干,文垂条而结繁”,文章就像树,“理”是文章的主干,“理”一定要“直”,理直气壮;而“文”各种技巧和手法呢,就是“理”这棵树的主干“垂”下来的“枝条”,“枝条”也应该很繁盛。类似的论述《文赋》中还有,兹不一一列举。这一观点被学术界称为《文赋》的主体论,文学创作一定要把握“理”这个主体,而且这主体要正确“直”,我们不论从事何种文体的创作,主体是不可或缺的,这主体也就是主题。这一论点对此后的文学创作研究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④ 驰骋想像推陈出新重视风格
《文赋》对文学创作的论述是全面的、严密的,《文赋》的贡献,还可以从驰骋想像、推陈出新、重视风格等多方面加以探索。
5
(三)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色
李商隐(公元812—858年),字义山,号玉溪生,是晚唐著名诗人。他与杜牧齐名,两人被并称为“小李杜”。李商隐在他的一生中写了大量的政治诗和爱情诗。“李商隐的政治诗固然有不少佳作,然而相比之下,他的爱情诗毕竟更为著名。”李商隐的爱情诗感情真挚,格调商尚,意境凄美,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历来为人们广泛传诵、研究,成为人们学习的典范。这一切都应归功于他的爱情诗具有较强的思想性和极高的艺术造诣这两大特色。 一、健康向上的思想
李商隐爱情诗的思想内容向来是争议十分激烈的。不同的人看法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它的思想基调是健康向上的。许多篇章均或隐或现地反映和抒发了诗人对封建宗法制度和封建礼教的不满和一定程度的反抗,对美好爱情的忠贞不渝,以及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对受压迫女子的同情。
① 对封建宗法制度和封建礼教的不满和反抗。
在李商隐生活的那个年代,没有父母之命媒约之言的婚姻,是不合法的,是
得不到社会的认可的。李商隐在《月夜重寄宋华阳姊妹》一诗中充分表现了对她们的倾心以及对封建宗法和礼教的反抗。他吟叹道:“偷桃窃药事难兼,十二城中锁彩蟾,应共三英同夜赏,玉楼仍是水晶帘。”这诗是说求仙的自己(“偷桃”指男)和对方(“窃药”指女)不得和好相会,被水晶帘隔着,这是他当时的苦闷所在。
② 对爱情的忠贞不渝。
李商隐是一个颇有诗才的人,又是一个感情十分丰富的人,说他是一个“多情才子”毫不为过。李商隐与女道士、柳枝等的爱情均因种种社会原因不得成功,但自从他与王茂元之女王氏缔结了婚姻之后,他对待自己的爱人是一心一意、缠绵缱绻、忠贞不渝的。他与王氏婚后感情相当好,特别是自已政治上很不得意,而他们的感情却越来越深。因而内心十分苦闷、抑郁,处境非常窘迫、尴尬。因此,他吟咏道:“海燕参差沟水流,同君身世属离忧。相携花下非秦赘,对泣风前作楚囚”(《与同年李定言曲水闲话戏作》)。还有《对雪二首》,自注“时欲之东”。这两首诗分别写了雪的气色、花样、性情,说它飞舞的姿态是轻盈如霜,如絮,与月色争光,像梅花一样美丽。“欲舞定随曹植马,有情应湿谢庄衣”,“关河冻合东西路,肠断斑骓送陆郎”。他在这里把他的妻子比作雪花,并安慰他说:“龙山万里无多远,留待行人二月归。”说北地有龙山,风忽吹来,雪不觉远,况我东行更近,终当早归。在王氏死后,李商隐写了大量悼亡诗,追悼亡妻,缅怀爱人,格调十分悲伤、凄凉。表现了诗人对王氏忠贞不渝的爱情和深切的怀念。他对王氏的钟情处处可见,从这里可以看出李商隐对待爱情是忠贞不渝的。 ③ 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对受压迫女子的同情。
6
李商隐的爱情诗有写自身经历的,也有超越个人,不涉及具体的人,从一个更深广的意义来表现人类最真挚的感情。李商隐的大量的爱情诗表现了诗人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对受压迫女子的深切同情。譬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诗人找到了最美、最有力的意象,象征双方真诚相爱,忠贞不渝,为了获得自由、幸福的生活和美好的爱情,他们愿付出一切代价,甚至自己的生命。又如:“君恩如水向东流,得宠忧移失宠愁。莫向樽前奏《落花》,凉风只在殿西头”(《宫辞》)。开头一句用流水比作君王的恩宠,君恩如流水一样漂流不定,宫女之得宠失宠也随之变化不定。今日君恩流来,明日又会流去。宫女今日得宠,明日又会失宠;一旦失宠,君恩就如流水一样一去不复返。所以无论失宠得宠,等待她们的都是不幸。第二句写宫女对自己命运的担忧:得宠时害怕君王感情变化,恩宠转移;而失宠时又愁肠欲断,悲苦难言。
二、别具一格的艺术特色
李商隐的爱情诗之所以深受人们的喜爱,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产生巨大的影响,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在艺术上的极高成就。李商隐善于把前人的艺术精华融化为自己的东西,再加以革新创造。诗学李贺的奇诡,庾信的细密,杜甫的写实,李白的飘逸。集各家精华于一身,在总结前辈诗人的艺术经验的基础上大胆进行新的探索和尝试,终于创下了别具一格、留传千古的诗作。 ① 意境冷隽迷离,富有朦胧美。
诗不同于散文、小说等文学样式。诗贵朦胧,诗贵含蓄。李商隐的爱情诗十分注重创造一种怅惘迷离、冷隽含蓄的朦胧意境,诗意含而不现,蕴意深广,从而引发读者产生无尽的联想和遐思,千回百转,回味不穷。这正是李商隐爱情诗之所以能深深吸引人的一个重要原因。尤其是李商隐独创的《无题》诗,或类似《无题》诗的诗篇,大都具有朦胧的意境,寄托深邃高远,情致缠绵悱恻,篇章精丽细密。宛如行云流水,令人荡气回肠,不能自已。
就审美感受而言,《锦瑟》诗的特点正在于略去“思华年”过程中涉及的种种外表物象,而致力于发掘诗人内在的情绪体验。人的一生中,有多少往事值得回忆,一件件都写下来,不要说一首律诗绝容纳不了,就是百首、千首也未必容纳得了。
② 多用比兴、象征手法。
比兴、象征手法是我国古代诗歌惯用的创作手法,能够起到生动形象而又含蓄隐晦地表达主题的作用。李商隐的爱情诗正是运用大量的比兴、象征手法寄寓诗人的美好爱情。例如“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彩凤比翼双飞,象征着美满的爱情,这里用“身无彩凤双飞翼”来暗喻爱情的阻隔,而用“心有灵犀一点通”来比喻相近的双方心灵的相通,这正是诗人独特的风格和巧妙的构思。犀牛角在古代被视为灵异之物,特别是它中央有一道贯通上下的白线,更增添了神话色彩。诗人正是从这一点展开想象,赋予它以相爱的心灵奇异感应的性质,从而创造出这样一个极新奇而贴切的比喻。这种联想,
7
带有更多的象征色彩。因此,李商隐的爱情诗,即使读者不能理解其中深刻的含义,也会被诗中生动形象的情景所打动。 ③ 善用典故,深化主题。
李商隐的爱情诗运用了大量的典故,而且往往能用得恰到好处,有如神来之笔。又如《无题﹒紫府仙人号宝灯》一诗中,熟练地运用了《真诰》、《裴航》中人神相恋的典故,使诗的意象主旨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在《无题﹒飒飒东风细雨来》中更是连用了几个典故。开头一句“飒飒东风细雨来”采用了“梦雨”的典故。这里,既隐隐传出了生命萌动的春天气息,又带有一些阴冷凄清的色调,同时烘托出女主人公正在萌发跃动的春心和难以表述的忧郁苦闷的心情。
综上所述:李商隐凭他深厚的诗歌素养和高超的艺术造诣,写出了大量的内容丰富、思想深刻、感情真挚、情调缠绵、风格独特的爱情诗。这些爱情诗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鉴赏价值和历史价值,是唐代诗歌中的奇葩,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珍品。这些爱情诗非常值得我们广大诗歌爱好者、学习者和研究者反复咀嚼琢磨,学习借鉴,从中汲取有用的诗歌养分。
(四)宋词特征研究
作为宋代词学的核心,宋词的本体是词学界常谈不衰的话题。从词品的角度,有宋人的雅俗之辨;从词风的角度,有张的“豪放”与“婉约”之分;从词性或词境的角度,有王国维的“要眇宜修”与况周颐的“重拙大”之说;从创作主体及词体演变的角度,则有胡适的“歌者的词”、“诗人的词”与“词匠的词”之论。这一开阖变化的多维座标体系,要求我们从多维视野入乎其内,出乎其外,去把握宋词本体固有的多元特征。
一、词体功能的多样性
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指出:“北宋有无谓之词以应歌,南宋有无谓之词以应社。”所谓“无谓”,就是无聊,毫无价值。周济的这一总结成了词学界的共识,在评论宋词的价值或成就时,也几乎都以“有谓”之作为依据。那么在两万余首宋词中,究竟有多少“有谓之词”?无需作精确的统计,只要通览《全宋词》,就不难发现类似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等“有谓”者并不占多数;换言之,它们只是词体在功能演变过程中诞生的杰作,而不代表宋词的主流。 以类而论,词当是一种新诗体,两宋不少论者也反复强调这一点。苏轼就视词为“诗之裔”;王灼则明确提出“诗与乐府同出,岂当分异”。但尽管如此,却无法泯灭诗词有别的一面。在功能上,“诗言志”,词则融社交、娱乐、抒情于一体,较诸诗歌,不仅品格有别,其功能也自具特征。苏轼、王灼恪守“诗词一律论”的目的,就是为了冲决造成诗词“分异”的应歌之途,改造在应歌中形成的功能结构,从根本上保证词像诗一样成为“有谓”的言志之文体;而他们所针对的,正是时人所固持的词“别是一家”的观念。
需要指出的是,“花间词人”在“广会宾众”中应歌填词,基本上停留在男女情
8
事之上的,入宋后,应歌的领域得到了空前的扩展,其功能的发挥也出现了专门化趋势。
要言之,应歌与应社的兼具是词体创作与传播过程中的“惯例”。这个“惯例”源于宋代士大夫社会的社交方式与娱乐风尚,又直接赋予了词体的社交、娱乐与抒情三大功能结构而打上了实用性或功利性的烙印,淡化了其纯文学或纯审美的意味,故遭致后世论者的“无谓”之斥。 二、词风流变的多向性
既然词的功能作用于词在具象层面的艺术要素,演绎了词的体性特征,那么自然会影响词风的形成;由于宋词功能在演变中表现出多样性,其风格的流变也就相应地具有了多向性。风格是宋词本体特征的标识。宋词因风格流变的多向性呈现出开放体系,其本体也就随之具有了多元特征。
俞平伯先生在分析词与曲的同源分流时说:“最初之词、曲同为口语体,同趋于文,而后来雅俗正变似相反也。换言之,即词之雅化甚早,而白话反成别体;曲之雅化较迟,固已渐趋繁缛,仍以白话为正格。”其因则在于:“词虽出北里,早入文人之手,其貌犹袭倡风,其衷已杂诗心,多表现作者之怀感,故气体尚简要。 三、创作主体的多重性
词体雅化早与曲体雅化迟的原因,诚如俞平伯先生所说的前者早与伶工绝缘,后者则反之。不过,造成词曲同源异流的关键却在于词人与曲家的不同主体与角色。在“八娼九儒”的元代,歌场舞榭成了曲作家展示自己才性的最好去处;在“与士大夫治天下”的宋代,词作者虽然也置身于歌场舞榭,其事业却在经世舞台,具有了多重主体与角色。魏泰《东轩笔录》卷五载:“王荆公初为参知政事,闲日因阅晏元献公小词而笑曰:„为宰相而作小词,可乎?‟平甫曰:„彼亦偶然自喜而为耳,顾其事业,岂止如是邪?‟时吕惠卿为馆职,亦在座,遽曰:„为政必先放郑声,况自为之乎?‟”王安石对晏殊于词“偶然自喜而为耳,顾其事业,岂止如是”的评论,就是出于对不同角色的换位思考;王安石认为晏殊不可作小词,也不是全然否定其词体创作的权力,而是从为相者的角色而言的。其实,王安石未为执政时也作有“红笺寄与添烦恼,细写相思多少。醉后几行小字。泪痕都?了”(《谒金门》)之类的“郑声”。 事实表明,宋词的创作主体是多重的,随着多重主体中不同重心的转移,其社会角色也随之换位,而主体与角色的每一个侧面都映射出不同的精神内涵与价值取向;当不同的精神内涵与价值取向作用于词体创作时,相应的功能与风格也就运行而生。这一点在两宋词坛是一个普遍现象,只是造成这一现象具体背景或契机不同罢了。
9
参考文献
⑴ 吕思勉:《吕著中国通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第2版;
﹝2﹞ 吴调公 :《李商隐研究》 ,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 1982年2月第1版 ,第97页第四章《李商隐的爱情诗》;
(3) (宋)苏轼.祭张子野文[A].苏轼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6; (4) (宋)王灼.碧鸡漫志[A].唐圭璋.词话丛编[C].北京:中华书局,1986; (5) 陈超南,刘天华.艺术史的哲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6) 钱钟书.谈艺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4;
(7) 俞平伯.词曲同异浅说[A].论诗词曲杂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8) 刘学锴,余怒诚,《李商隐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 (9) 刘学锴,《李商隐研究》,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 (10) 冯浩,《玉溪生诗集笺谈》,上海出版社,1979,7; (11) 《全唐诗》,卷539-541.
1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