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本科通识课
《经济学与生活》 形成性考核作业册
形成性考核总成绩:
教师签名:
日期:
《经济学与生活》形成性考核
说明:本课程的形成性考核占课程总成绩的30%。每位学员在以下10题中任选四题作答,每题答案不少于500字,依次答在题后空白处。每题满分25分,共100分。
1、第五次人口普查显示,中国男女比例为116:100,远高于自然选择的结果。试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当前中国“重男轻女”现象的产生,以及你认为有效的治理措施?
2、“摩的”在许多城市都很普遍,但“摩的”会带来许多危害,现在许多大城市都实行了“禁摩”政策,“摩的”应当被禁止吗?试从经济学角度分析你认为如何治理“摩的”比较合理?
3、近几年来随着大学生就业的困难,在部分地区,尤其是农村又出现的新的一轮“读书无用论”,试分析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以及政府应采取哪些措施。 4、2004年,我国煤矿死亡6027人,百万吨死亡人数3.08 ,为减少煤矿死亡事故的发生,政府采取的措施之一就是关闭小煤窑,请问这种对小煤窑取缔、严打的政策是否能有效降低采煤中的事故率?如果你是决策者,你会采取那些措施。 5、“囚徒困境”是源自于“经济人”的假设,你是如何看待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没有建立在个人理性基础上的集体理性是否稳定?请设计一种机制来避免“囚徒的困境”。
6、试从经济学角度分析“环境污染”产生的本质是什么?以及你认为的解决之道。 7、我们发现微软公司推出的操作体统,所占空间越来越大。请问这种现象除了技术因素外,有没有经济上的考虑?试说明你的分析。
8、试说明你上电大读大学的成本与可能的收益,现在看来你当初的决策是否明智?请简述之。
9、每年春运期间,铁路与公路运输都会涨价,试从经济学角度分析上述现象。 10、我们生活的地球上有许多不可再生资源(如石油、各种矿产品等),随着人口的增加,对这些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会越来越多,这些不可再生资源能否被用完?又为何许多可再生资源,如动植物会绝迹?却又是否有过猫、狗、牛的灭绝问题?如果没有,为什么?
1
题号: 2 教师评分: 答案: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建设日益完善,尤其是交通状况得到了很大的改观。可是时至今日,仍然能见到路旁有许多提供收费载客服务的2轮或3轮摩托车,也就是摩托车的士,俗称“摩的”。由于许多大城市已经禁摩,所以“摩的”一直在小乡镇营运。
“禁摩”的收益是什么?“禁摩”的成本是多少?收益大于成本还是小于成本?从理性的角度看,收益大于成本的政策才值得我们普及推广。
首先看收益。“禁摩”的最大收益应该是降低了交通事故率。但到底降低了多少,从交警部门的宣传资料来看,说去年交通事故率的37%与摩托车有关,那么是不是禁止了“摩的”,37%就会大幅度下降或者说降为零呢?这也是不可能的!因为,禁止了“摩的”,人们就会去换乘自行车、三轮车、出租车,街道上这几种车的上路密度就会提高,交通事故将会发生转移,即降低了摩托车的事故率,却提高了自行车、三轮车和出租车的事故率。另外,由于摩托车不准营运但却允许非营运驾乘,于是原来一直靠打“摩的”的上班一族,只好把尘封在家的摩托再拿出来或者去买辆新摩托,结果是让一大批不太娴熟的摩托车手上路(这一政策却让相对更专业的车手闲赋在家),这又造成新的交通事故产生。因此,“禁摩”政策使交通事故率下降未必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多!
“禁摩”还有什么收益?有人说可以起到环保的作用,因为摩托车的尾气排放是城市空气污染的罪魁祸首。这种说话显然是张冠李戴,人们不乘摩托车就必定要多乘出租车,而出租车的尾气排放量肯定是要超过摩托车的。
其次看成本。第一项成本就是使大批的“摩的”从业人员下岗。第二项成本就是可能导致社会治安形势的恶化。第三项成本是减少了人们出行的方便。第四项成本是“禁摩”行为本身的成本。
收益和成本的衡量无法达到量化,只能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因此,对大城市来说,“禁摩”收益远大于成本,那里的就业选择更加多元,替代交通工具更完善。对小城镇来说,“禁摩”成本远大于收益,所以,要让摩托在此销声匿迹得不偿失。
2
题号: 3 教师评分: 答案:
一方面我国经济发展持续向好,另一方面就业形势每况愈下。2006年国家统计局发布公告,今年一季度我国经济同比增长10.3%,比原先公布的初步核算数据提高了0.1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增幅均超过10%。与此同时,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消息不时见诸报端。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与中国在全球分工体系中扮演的角色有关。现在我们的经济增长主要还是靠投资拉动,制造业一枝独秀。也就是说,在全球分工体系中,我们的比较优势主要是在制造业这一块,而为制造业服务、或为生产服务的现代服务业更多的是分布在境外,由此导致一种畸形情况:民工短缺,大学生富裕。但后者的“富裕”其实又是相对的,是结构性的。因为从目前情况来看,我们的知识分子远没有达到“过剩”水平,大学生的比重,远远低于经济发展水平所要求的数量。据统计,中国大学生人口仅占总人口的5%左右。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大学生比重占整个人口比重不高的情况下却出现就业困难,这是很奇怪的发展现象。追根溯源,可能还是要从调整产业结构入手,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这是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
同时,我们的教育制度在设计上面是存在一些弊病的。上世纪50年代以来,大学的专业设置往往是以所有的教育存量为基础,而大学在变动性、流动性,及与国际接轨等方面,比较滞后,对于市场需求反应不太灵敏。近几年,一些院校过分追求所谓的大学生“毛入学率”,扩招现象明显,相对来说就牺牲了教学质量,结果导致学校教学资源的供应结构与迅速发展变化了的市场结构在衔接上出现了很多问题,间接上也造成了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
3
题号: 6 教师评分: 答案:
环境是一种公共资源,所以环境污染这种行为的本质具有外部性。这种外部性在生活中很常见,比如放高分贝的音乐会吵著邻居的休息,再比如化工厂的污染会直接使周围的居民受苦及折寿,二手烟会在小范围内造成类似伤害。污染所造成的后果最终要公众承担,污染者却得到很小的惩罚,甚至基本不用受到惩罚。这种状况造成的结果就是受益者将这些额外的成本让公众分摊了。比如,城市小区中堆积着大量的较难处理的垃圾,当缺乏物业管理时,就会出现垃圾成堆的现象。从社区小处可看到社会大处,责任不明确,权利和义务就无法实现良性互动。
政府要组织多部门进行综合整治。综合整治是指城市的各个部门联合起来,通过综合的方案策略,来实现城市整体功能的最大发挥,保护城市环境,较好的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整治之间的关系。此外,政府部门还需要在环境管理机制上,进行必要的改革,建立有效的污染防治系统,并对改善环境提供足够的资金,更新污染检查所需的技术设备,加大环境管理力度。
做好城市环境保护发展的规划政府在进行城市规划的时候,不仅需要考虑城市的经济发展,提高财政收入,更重要的是将城市看成一个我们生活其中的生态系统,从生态学的角度规划城市,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城市环境的承载能力,维护城市这个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从而实现城市的可持续性发展。
政府在城市环境的管理中起到主导的作用,首先,需要协调各个行业的关系,组织所有行业为防治环境污染出一份力量,其次,政府需要支持环卫产业的发展。为了有效的防治污染问题。此外,需要调动其它政府部门环保工作的积极性。出台政策吸引绿色环保行业在当地落户,不仅解决污染问题,还可以解决就业问题。
提高城市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可以从根本上防止环境污染,保护城市环境,需要每个市民的努力与支持。
4
题号: 教师评分: 答案:
20世纪的美国经济学家霍特林已经在1931年发表的论文《不可再生性资源的经济学》中分析了这一问题。他把不可再生性资源价格的上升率称为这种资源存量的利率,这种利率会随其他资产的利率(收益率)上升而同比例上升。这被称为霍特林原理。这一原理证明了使不可再生性资源不会耗尽的是价格机制。历史上也出现过类似这5种金属的情况。以前,锡等熔点低的金属被用来制造各种器皿,也有人担心锡被耗尽,或价格无限上升,结果这种情况并未出现。
美国经济学家罗塞尔•罗伯茨曾以小说形式写了一本介绍经济的书,书名是《看不见的心——一部经济学罗曼史》。这本书的主人公山姆•戈登是经济学硕士,爱德华学校的经济学教师。他在第一天给学生上经济学课时,向学生提了一个问题:比如,世界现已探明的石油储藏量为5310亿桶,每天石油消耗量为165亿桶,我们这个世界什么时候将用完这些石油?他要求学生一分钟做出回答。许多学生开始用计算器计算。但山姆•戈登告诉他们,答案是永远用不完。因为当石油越来越少,价格上升过高时,人们就不会用石油,而用其替代品做燃料了。只要石油价格上升到足够高,一定会有替代品出现,剩下的石油由于开发成本太高,无人开发,石油自然不会用完。
山姆•戈登在这里讲的故事与西蒙和埃尔里奇的赌博说明了同样的道理——依靠市场机制和价格的作用,解决人类面临的资源短缺问题。
同样,许多可再生资源,如动植物会绝迹也和成本有关。由于人类的肆意活动,破坏了一些动植物的栖息地和生长环境。而这些动植物由于其市场价值远低于保护它们免遭灭绝的成本,或者保护它们需要提供苛刻的环境条件,人类现有的技术无法实现。所以才有一些动植物的灭绝。如果有人说大熊猫不是保存下来了吗?大熊猫这个例子不是特例,相反,它证明了保护动植物与成本收益有关。现有的技术可以使大熊猫很好的繁殖,而且保护大熊猫具有很大的经济和政治意义。
猫、狗、牛不存在灭绝的问题,除非猫、狗、牛成为威胁人类生命的动物(比如,成为疾病传播的宿主)。人类饲养猫、狗、牛,可以得到以下收益:精神慰藉、心情愉悦、满足口腹之欲、交易的需要。饲养的成本则低于其所得价值,所以做为被驯化的商品,它们可以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而世代繁衍。
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