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应量来调节市场利率,通过市场利率的变化来影响民间的资本投资,影响总需求来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各种方针措施。调节总需求的货币政策的三大工具为法定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和贴现政策。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指的是中央银行的政策冲击通过引起经济过程中各中介变量的反应,进而影响实际经济变量发生变化的方式与途径。它不仅是宏观经济学的中心问题之一,也是货币政策理论的核心内容,还是货币政策有效性的重要保障。
⑵谈谈你对提高我国货币政策的效率的认识和改善策论:
要改善和提高我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效率,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第一,要继续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促进货币市场的市场化利率信号的形成,扩大利率浮动范围。
第二,要加快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完善和发展。
第三,要加大金融机构改革力度。
第四,中央银行要进一步发挥公开市场操作的作用,扩大公开市场操作工具的范围。
(一)深化金融改革,建立利益风险对称机制,提高货币政策效率。
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为实现宏观经济调控目标而采取各种方式调节货币应量,从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政策的总称。货币政策的内容主要包括:货币政策目标、中介目标和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目标是指货币政策所要达到的宏观调控目标。我国中央银行规定:“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是指为实现货币政策目标而选择的调节变量或调控指标。我国目前正从主要依靠信贷规模管理的直接调控,转变为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来调节货币供应量。货币政策工具是指中央银行为调控贷币政策中介目标而采取的政策手段。我国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存款准备金率、利率、再贴现、对商业银行贷款和公开市场操作。目前正在逐步加大间接调控的比重,向着建立以间接调控为主的货币政策体系目标迈进。但是,以经济杠杆为基础的间接调控,必然是通过利益机制的传导发挥作用的。因此,经济生活中的主体,必须成为能够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利益主体,才能对调节信号作出灵敏的反应。这不仅包括一般企业,也包括金融机构。目前我国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不灵,在相当程度上是由于我国国有专业银行的商业化程度还很低,还不可能把利益机制与风险机制有机对结合起来。1、必须加快国有专业银行的商业化步伐。应强调以利润为经营目标,按照自主经营的原则开展经营活动;2、着力解决呆帐、坏帐等不良资产的债权问题,卸下包袱,轻装上阵,提高信贷资产质量:3、实行资产负债管理(比例管理和风险管理),4、增强自我调节功能和抵御风险能力;增加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金(1998年增发2,700亿元的-特别国债,就是用于充实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金)。进行在经营管理水平大幅度提高和不良资产比例明显降低的条件下;5、产权制度改革,理顺产权关系,将银行进行改造重组,改变按行政区划层层设置营业机构为按各类经济区设置,基本完成向商业银行的转变。
当然,国有专业银行的商业化改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经历一定的时间。也可以这样说,国有商业银行经营机制的改造,是全方位的,包括中央政府与商业银行的委托——代理关系的改造,以及商业银行内部的多层次的委托——代理关系的改造。衡量国有专业银行是否向真正的商业银行转变定位应当是:在稳健经营、保证资产质量的基础上,以利润为导向,建立风险与收益相互制约
的分配机制。当这一改革目标真正实现了,无论是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或者是紧缩性的货币政策,都会在微观经济主体(包括企业和银行)得到充分的响应,货币政策才能有效地传导,也才能始终保持中央银行对宏观经济调控的有效性。
(二)加强监管、防范风险、促进资金合理流动,促进市场规范发展,提高货币政策效率。
1、把加强监管作为建立货币市场的基本要求。1993年前,对各类银行、金融机构层层办理市场,资金流向多头对外问题,中央银行加强监管,逐步整顿市场机构;1993年对所有非银行金融机构、商业银行地市以下资金市场机构予以撤销;1995年又对商业银行系统办理所有资金市场予以撤销,所有跨地区、跨系统资金拆借通过全国银行间市场办理,融资中心为资金拆借活动把关守口,中央银行对市场的监管得到加强,货币市场上的违规资金拆借现象减少。1996年建立了全国统一同业拆借市场体系后,金融机构在网络上授信交易,中央银行设立最高拆借额度,对商业银行债券统一托管,中央银行对市场的监管进一步加强。
2、把促进资金合理流动,实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作为建立货币市场的基本目标。人民银行消除网外拆借,开辟全国统一同业拆借市场,疏通资金流动渠道,解决了中小金融机构的临时性资金需要,为市场交易提供了比较公开、公正、公平的场所,透明度得到进一步加强,市场信息量增加,以往通过电话相互寻找对手的现象得以改变,一家机构可同时对众多的客户发布信息,促进了市场竞争机制的形成,改为了封闭、分割的市场交易状况,并促进市场按照自身的法则运行,资金流动更趋合理。
3、以防范风险作为规范发展货币市场的基本要求。20年来,中央银行多次出台规范货币市场政策,引导拆借资金流向,在货币市场发展初期设定利率最高限;规定金融机构要依据其性质不同有区别地进入市场,银行间回购交易通过拆借市场网络办理,以防止拆借资金违规进入股市;要求融资中心停办自营业务等。1993年以来,中央银行吸取以往市场混乱教训,采取措施消除网外交易,要求交易集中办理,违规拆借现象明显改变,值得注意的是,1997年以来,在人民银行融资中心撤销后,
一些地区的违规现象又有所抬头,杜绝违规,防范风险仍是中央银行管理货币市场的主题。为此,一要约束资金的流向。货币市场上交易的是短期资金,是一些金融机构暂时闲置资金,只能用于解决临时性资金不足,不能短拆长用,更不能投资于高风险行业,进行房产、固定资产投资,以往在货币市场发展过程中,正是没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以至大量拆借资金被房地产、固定资产投资占压,到期收不回来。二要防止金融机构超负荷拆借资金。对某个金融机构而言,同业拆借要有一个合理限度,必须有种种风险控制的比例加以约束,而不能无限制的超负荷拆借资金。三要强调市场主体的法人管理,比如同业拆借是金融机构法人之间的行为,其分支机构要以法人为单位开展业务,法人内部的资金流动不应作为拆借办理,以往由于不强调金融机构一个法人统一管理,导致其分支机构对外拆借引起很大混乱。四要注意抵押原则以防范风险,货币市场交易大都是资金使用权的暂时出让,不是所有权的转移,合同到期要连本带息偿还,不能按照自动配对撮合原则成交。从市场的发展过程看,凡是办理了有效抵押的拆借或证券回购交易业务,都没有出现逾期资金风险。
(三)加强制度建设,规范货币市场操作,提高货币政策效率。
要改变过去那种注重机构建设,忽视制度管理的做法。必须尽快建立和完善货币市场管理法规制度:要尽快出台货币市场业务管理办法,严格按照法规进行监管,并根据金融机构规模、资产状况不一的情况,坚持按对金融机构拆借划分层次、区别对待的办法,以防止市场资金风险。要完善对金融机构设置拆借限额的管理,防止金融机构超负荷拆借资金。在市场疲软时,限额作用并不十分明显,但在交易增加,市场趋旺时,限额可经防止金融机构不顾自身经营状况、超负荷融资的现象,促进市场的稳定运行。同时,融资中心机构撤销后,应尽快建立货币市场中介组织,完善有关管理办法,明确其机构性质、业务范围、财务体制。
应该指出的是,融资中心现的逾期资金情况表明,中央银行作为对市场进行监管的机构,不应该同时办理市场机构,从事买断卖断资金交易活动,否则市场的风险很容易转嫁给中央银行。如果政策需要由人民银行组建的类似机构,应尽快建立法人负责制。
总结经验教训,应按照实事求是原则和中国的实际情况,明确改革思路和措施,改革、规范货币市场。一是要逐步扩大全国货币市场统一联网范围,增加市场的交易主体。融资中心撤销后,原来的二级网络已不再存在,客观上需要将一级网络适当延伸,为了便于中央银行监管,防止重新出现乱拆借,原则上应强调信用拆供通过网络上进行,为此需要逐步扩大全国货币市场统一联网,为众多中小金融机构进入全国货币市场提供技术支持。二是要发展货币市场经纪人组织。发挥经纪人组织充当信息中介,牵线搭桥当“红娘”作用,同时强调经纪人是为货币市场提供中介服务的机构,本身不承担风险。以后,随着经纪人机构的业务发展,部分管理规范、资本雄厚的经纪机构应增加自营业务,逐步发展成为短资公司,以便发挥货币市场“做市商”作用。三是要继续拓展和完善银行间债券市场。随着货币市场构成发生变化,回购交易增加,信用拆借占比下降,金融机构风险意识增强,应把银行间债券市场作为批发债券市场加以发展和完善,以目前的银行间债券市场为依托,加强债券托管体系建设。同时,要发展面对广大中小投资者的银行柜台市场,作为零售债券市场,最终形成全国性的、统一的、分层次的场外债券市场。要创造条件积极推动中小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持有债券,要在扩大全国统一联网的基础上,改进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券市场化发行工作,创造条件促进中小金融机构调整资产结构。改进债券交易方式,放宽对债券交易方式的限制,允许代理行下的客户通过电话委托交易,以降低债券投资成本。要推动和完善电子交易系统,提高服务水平。要根据债券市场改革需要,加快债券交易法规的制定和完善,保证各项业务有法可依。
(四)发挥财政政策的作用,加快建立有效的社会保障体系。
为此,需要制定现实可行的改革计划,加快医疗、失业、养老保险的建立,提高保险制定的有效性。目前,在居民收入水平不高,而历史上对居民有欠帐的情况下,为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一方面要继续实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另一方面要调整财政支出方式,即加速投入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这不仅有利于社会安定,也有利于货币政策效果的发挥。
(五)加快利率市场化步伐,逐步将利率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
从现实来看,在一个更加开放、更加市场化的经济中,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不再具有较高的相关性、可控性和可测性。在现行货币政策的框架中,将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仅仅考虑的是其与一般价格水平问的关系,而没有充分考虑资本市场及基衍生品市场对货币的需求。即使考虑到资本市场及其衍生品市场的发展对货币的需求,但在一个更加开放、更加市场化、金融创新层出不穷的经济中,商品货币化程度日益加深,虽然在总体上货币需求处于一种绝对的增长趋势中,但是金融工具的创新却从结构上弱化了对货币的需求。人们对货币的流动性偏好减弱,同时,交易性货币需求也有所下降。特别是金融资产的证券趋势,缩小了支付手段和贮藏手段之间的转化成本,相对提高了持币的机会成本,导致人们在其总资产中减少货币持有量,货币需求因此下降。另外,金融创新造成交易性动机和预防性动机的货币需求减少,新型金融资产与货币需求之间的替代经常发生,增强了人们投机性动机的货币需求,这种结构的变化,总体上减弱了货币需求的稳定性。以上意味着,央行很难及时地建立起稳定的货币供应量的均衡模型,因而在控制货币供应量,并对经济动态做出迅速反应的实际能力上极其有限。
随着资本市场在中国的发展日趋成熟,证券市场将对货币政策的反应更为积极。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将由货币供应量逐步改为为利率,而将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确定为利率,则要以利率的市场化为前提。今后,我国在处国内与国外两个平衡时,可以预料将会积极、也可能是被动地利用利率政策的调控机制。西方工业发达国家的货币政策变化是基于它们高度发达的经济金融环境。对于市场经济尚
不发达、金融市场水平还很低的我国来说,实行开放经济所带来的国际环境,对推进利率市场化的约束条件要严格得多。利率改革的目标是建立以中央银行利率为基础、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由市场供求决定的市场利率体系及形成机制,央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对市场利率进行间接调控,应按照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农村、后城市的总体思路顺序逐步推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