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特别提款权作为国际货币的局限性
摘要: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全球经济趋于疲软,为改革世界货币体系,让世界经济重新恢复活力,作为具有超越国家主权的世界货币特征的特别提款权,被再一次受到关注,但由于其本身的缺陷和外在的一些阻挠,特别提款权要真正成为各国都普遍接受的国际货币可能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关键词:特别提款权 IMF 局限性
此次金融危机,带给世界经济一次重大的冲击,为尽早摆脱危机,恢复经济繁荣,一度被搁置的特别提款权被重新提上议程。据今年3月披露的二十国集团(G20)公报草案显示,G20领导人将同意重新启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特别提款权分配以强化全球流动性。
虽然特别提款权的作用可能在此次的关注中得到更多的发挥,但我们要看到的是,由于诸多内外因素的影响,特别提款权要想谋求世界货币的先导,还需更多努力。
内部制约因素
一、成立之初的矛盾
特别提款权,最初是在金汇兑本位制下,用于解决国际流动性不足的问题,而作为一种国际新的准备资产创设出来的。但从当时创立的过程来看,美国当时提出要创立一种新的国际储备资产的真实目的是希望能够扩大在IMF的贷款能力,以弥补自己的国际收支逆差,跳出“特里芬难题”。但以法国为首的前西欧六国却认为当时的主要问题是美元泛滥,并非流动性过剩。最终十国集团采纳了比利时主张增加各国在IMF的自动提款权的一个折衷方案。由此看来,特别提款权在成立之初就存在着诸多矛盾,它不过是资本主义各国为各自利益服务的折衷产物。
二、本身属性的缺陷
特别提款权虽说是附有黄金价值的保证。但是,特别提款权却没有黄金的内在价值,只是一种价值形式,也不能用以兑换黄金,因而只能被称为“纸黄金”。
另外,从其本质上来看,特别提款权具有信用便利性质,可以调节国际流动性的不足或过剩,但它却不具备流通手段,它只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一种记账单位,只能用于各国政府之间的国际结算,却不能用于国际贸易的直接支付。而如果是作为一种国际货币的话,则必须是能够执行价值尺度、贮藏手段、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职能的。
此外,由于当前特别提款权是以五国货币计价,那么其中任何一种货币价值的变化都将影响其稳定,而当前五国的通货膨胀以及一些人为因素的存在将动摇其稳定性。
外在制约因素
一、 美国的主导地位
尽管美国在此次金融危机中遭受重大创伤,但它仍是世界上综合国力最强的国家。根据IMF的议事规则,IMF重大议题都是需要85%的通过率,而美国一国在IMF中就占有了16.83%的投票权,因而,实际上,美国就享有一票否决权,要想通过IMF决议使特别提款权替代美元的主导地位暂时是不可能的。而在今年3月23日,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提出要在长期内使用“超主权储备货币”来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美国总统奥巴马、财长盖特纳和美联储主席伯南克也纷纷表示并不认同中国的提议。
二、 缺乏统一的国际支持
不管是从特别提款权的设立,还是从现在来看,对待特别提款权,由于各国认识及利益上面的差异,各国分歧重重,难以达成共识。美国自然想着维持其美元的主导地位,西欧各国呢,自从欧元开始出现,他们更多关注的是欧洲货币单位以及欧共体内部联合浮动汇率问题。至于广大发展中国家,则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从此次的G20伦敦峰会来看,中国指出,应当着力推动特别提款权的分配;日本也提出特别提款权应该重新分配;但欧洲央行斯塔克则提出强烈批评;美国对中国的建议也纷纷表示不同意。由此看来,由于各国利益差别,特别提款权的改革还很难有实质性的进展。
三、 发行、分配与实施上的缺陷
特别提款权的发行额一直有限,从创立以来,虽说已经向成员国分配了总共214亿特别提款权,但直到1985年,此份额也只占到了世界储备资产总额的4.17%。由此容易带来国际清偿力不足的问题。虽说刚于今年4月2日闭幕的G20伦敦峰会决定向IMF注资5000亿美元,这总归是个新的刺激,但从2006年官方统计的数据上来看,当年世界国际储备额(不包括黄金)已经达到了33843.9亿美元,世界黄金储备到达了97611.9亿美元,通过这样的数据比较,可以看到,特别提款权的增加还远远跟不上世界储备资产的脚步。
另外,其分配原则也一直被认为是不公平的。特别提款权是依据各成员国在基金组织份额中所占的比重而分配给各国,这样,强国份额多,获得的特别提款权也自然多,由此导致强国愈强,而实际上更需要资金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却由于少量的份额从而只能获得少量的特别提款权。
此外,在实施上,特别提款权也是困难重重。首先,目前世界上也没有建
立一个有关特别提款权的清算机制,另外,现在也没有一个超国家的世界性中央银行来统一国际货币发行,管理国际储备。
由此看来,由于受到诸多内外因素的制约,特别提款权作为国际货币发挥作用的能力还很有限,要想真正成为各国普遍接受的世界货币,其未来的路必是艰辛且漫长。
参考文献:
[1] 徐洪才.大国金融方略---中国金融强国的战略和方向[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2] 姜波克.国际金融新编[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3] 王德迅,张金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列国志[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4] 陆兴元.特别提款权能否成为储备货币.德邦证券研究所,200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