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网媒与纸媒的优势异同与价值互补
郑婷月
中国人在纸质读物(书与刊)的托举中,从古代走到了当代,乘着先进的科技之翼一步迈入了网媒时代。飞速发展的互联网载体八面来风、信息海量、日新月异、瞬息万变,人们被新奇与惊喜裹卷着,不断更新着高科技传媒载体,陶醉于便捷的信息获取与交流中。网媒成为人们的精神支撑,须臾不能离;手机就是贴身的亲密伙伴,分秒不可分。它们是时代的宠儿,占领了人类生命活动的大部时空,甚至塑造出“情人见面背靠背,亲子出游也低头”的奇境!
网媒的魅力真是勾魂摄魄,不仅中青年趋之若鹜,小孩子也无师自通,老头老太亦吃力追赶并乐在其中。细想起来,它的优势的确是传媒史上的奇迹。
首先,网媒信息传递便利快捷,缩短了国与国、人与人的空间距离,节省了交流、交易的时间,大大方便了人类生活并优化着人类的生活质量。造物主将人类“撒播”在地球上,天地辽阔,山水无际,男如蚁,女如沙,生命的循环往复,不借助文字纸笔记载,人们怎知自己是如何一路走来?如没有网络的信息传递,我们如何放眼世界、知己知彼地奔向未来?先进的互联网穿越时空将世界联成了“地球村”,真是人类共同的福祉。
其二,网媒不仅传递快捷,更重要的是信息量大。古往今来千年事,方圆纵横地球人,世界各地的新闻,千奇百怪的故事,国际间的纷争,人际间的温情,万象风云之理,尺幅分寸之析,都能瞬间落在你的手指间。丰富、多元的爆炸式信息令人目不暇接,如天窗打开,人们陶醉甚至痴迷在网络中。于是,车下车上、街头巷尾、家里家外、手不释机的“低头族”现象成为中国人生活常态。不怪他们看机不看人,也不怪他们喜欢低头懒开口,谁
1
让这小东西载的好看的、好玩的、好听的以及说到心坎上的,这么新奇这么多呢!
其三,网媒不仅传递快捷、信息量大,更深细的魅力在于:它为人际间的情感联络需求织起一张便利而又温馨的密网。忙碌于大千世界的人群,心中都有对亲情、爱情、友情的几许牵挂、几分思念与担心,憋闷在心中不无焦虑。智能手机的出现,适应了人性的这种内在需求,让人们最私密、最细腻的情感,得以随时随地释放,大大缓解了情感焦虑几率,增量了人的幸福指数。享受网媒的当代人,比祖祖辈辈都幸运啊!
网媒魅力无限,一下子成为传媒主体,挤得纸媒几乎无立足之地。可怜作者呕心沥血之作,要掏钱倒贴才得以出版,语言文字劳动不值一文、尊严扫地。但,世上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网媒优势的另一面正是它的缺陷之所在。它因涉猎广泛、包罗万象、需求量大而很难深耕细作,文字内容往往新而不深,快而不精,精芜杂存,甚至良莠不分。这种状况手机微信尤盛,网文次之。
如果说短、平、快是网媒特征的话,那么纸媒的优势则正好与之相反。
自中国先贤发明印刷术以来,纸媒承载着历代文化精英的思想智慧结晶,传递并滋润着国人生命的光华与底蕴。虽然它的诞生过程艰难而困顿,它的流传如涓涓细流曲折而缓慢,但却托举起五千年中华文明史记文化、精湛瑰丽的诗词歌赋、小说、散文、戏曲、国画等等,开创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记录了人类唯一一个五千年历史延绵未断的标本国度。纸媒优势至少有如下三点:
一、份量的厚重性
上下五千年、纵横数万里的人类生活、思想及艺术的文字表达,古往今来一直是纸媒
2
记载并传递。每部作品、每篇文章,均是作者生命的见证,智慧的结晶;更是时间的积累,岁月的耕耘。正如古贤所说的“文章憎命达”,字字“捻断须”啊!它是深思熟虑、呕心沥血的产物,因而更具有分量的厚度、思想的深度和文字的精度。不仅写作过程工程巨大,付印出版更是反复校正,力求无一错漏地达到精确完美。经历这样的“凤凰涅槃”,一部作品才能隽永深刻,才能使读者获得终生难忘的审美震撼与心灵共鸣。只有精工细作的厚重,才有精研细读的魅力。这一点,网媒实乃望尘莫及啊!
二、开掘的精深度
说到纸媒的精深度,读过经典书籍的人,往往有这样奇特的审美感受:被吸引而着迷,乃至废寝忘食,必得一口气将书看完才罢休。一本好书在手,那是一种缘。思绪随文字飞舞,心灵被深深震撼,认知如梦初醒,感情波澜起伏。当你读完放下书时还沉浸其中,惊叹文字的神奇、思想的深邃、表达的精彩!不禁有种登高望远的旷达感,如饮甘露的满足感,神清气爽的升腾感!这就是作品的精深度所给予读者的灵魂震撼。好书、好文章,不仅来自前人的智慧与惠赠,也得益于后代的开掘与继承。是谓:人的精神历程之传承,成为今日之精神也!精神文化的积淀,是历代智者接力探索、继往开来的结果。如对大自然的解读、对思想、历史的认知、研究以及对文化艺术的创造,非一代人之功,而是历史的筛选、审美的积淀——江山代有才人出,前人启迪后人,后人延伸前人,能人添砖、智者增色、代代深化、渐次升腾的结果。纸媒承前启后的媒介作用,功莫大焉!这一点,更是网媒那些快餐小鲜所不可能有的阅读效应。
三、性能的耐磨与恒久性
书本是精神食粮,可随身携带随处阅读,亦能细嚼慢咽潜藏于心。久而久之,随着人的成长,精神也随之壮大。一本书不止滋润一代人,而可能是几代人甚至一个庞大的家族。
3
许多藏书世家代代出英才(如曾国藩),长胜不衰的奥秘 ,就是有书本作为整个家族人文素质的保障和底蕴。试问,几代人捧读而不毁的书本,是不是具有耐磨性呢?代代出英才,是否显示出书本软价值的恒久性呢?!
纸媒的优长,无论是电媒的前时代还是后时代,都在人类思想文化史上占有无可取代的位置和价值。因而,读书,仍然是西方国家公民笃定的首选。君不见,街边长凳上、公园小憩处,或是公车站旁等,随处可见捧读书本的人,一派安闲宁静。可悲的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印刷术的中国,其国人现在离书本却最远,而国外对书本的热爱从未因电媒出世而稍减。据网载资料的读书量比,让人惊诧:在人均拥有图书、出版社及读书量上,以色列位居世界第一,平均每人年读书64本(14岁以上每月一本);韩国人年读书量约为11本,法国约为8.4本,日本在8.4本至8.5 本之间,而中国人年读书量一本都不到。我对以色列人的读书量表示敬佩(难怪他们被称为“上帝拣选的民族”),亦为中国竟成了不读书的国度而感到羞耻!但愿我的同胞们是暂时的迷茫,回归应该是轻车熟路,也应该是历史的必然。
综上所述,纸媒与电媒都有独自的优势与价值,它们正好互补而不可能互相对抗消融。中国之所以出现某种非正常状态,可能有其特殊的原因。待一切走上正轨,也许不纠自正。但愿媒体从业者能审时度势,充分利用两者的优长进行互补;也望年轻人早早爱书,读书是门槛最低的高贵,它让人优雅宁静,捧起书本,你将不愧此生!我相信,当网媒与纸媒真正走上了优势互补之路时,中国文化将会到达一个新的高峰。
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