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田中学教案 2006——2007 学年度第 2 学期
一、 断句解读
韩愈在《师说》中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习其句读”就是教学生断句。中国古代没有标点符号,一篇文章甚至一本书,都是一个汉字挨着一个汉字地写下来的,所以前人读书都要自己断句,常常在一句话的末了用“。”断开,叫“句”;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用“,”断开,叫“读”(dòu)。给古书断句也可以叫断句读。
二、考点解析
《韩非子•外储说左下》有这样一个故事: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吾闻夔一足,信乎?”曰:“夔,人也,何故一足?”彼其无他异,而独通于声。尧曰:“夔一而足矣。”故君子曰:“夔有一,足。非一足也。”
三、高考试题回放
(1)用“/”给第一部分文言文阅读材料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断句。(2006年高考广东语文卷
第12题)3分
史官曰交友之道难矣人当意气相得时以身相许若无难事至事变势穷不能蹈其所言而背去者多矣况既死而能养其亲乎吾观杜环事虽古所称义烈之士何以过而世俗恒谓今人不逮古人不亦诬天下士人哉
参考答案:(1)史官曰/交友之道难矣/人当意气相得时以身相许/若无难事/至事变势穷/不能蹈其所言而背去者多矣/况既死而能养其亲乎/吾观杜环事/虽古所称义烈之士何以过/而世俗恒谓今人不逮古人/不亦诬天下士子哉
第 1 页 共 9 页
益田中学教案 2006——2007 学年度第 2 学期
(史官说:“和朋友交往的道理真是难啊!人们在意气相投的时候,常常拿自己的生命来作保证,好像世界上没有什么困难的事情。可是到了事态变化、形势窘迫的时候,根本无法实践他们的诺言、背弃离开对方,实在是太多太多了哪!更何况是在朋友已经死亡了之后,而能够奉养他的亲人呢?我观察杜环的事迹,即便是古代所称赞的忠义烈士也比不上他啊,世俗常常说今人不如古人,这不也是冤屈了全天下人了吧!”)
从试卷的得分情况可以看出,考生文言文的断句能力较差,这实质上是缺乏文言文的语感。缺乏语感的原因无疑是平时只做题不读书,诵读得太少,而没有必要的积累。语文学习在很大程度上要靠积累,靠感悟,靠熏陶,对文言文的学习更应如此。
四、方法指津
第一:通文意,分层次
通读全文,搞清属于什么文体,写了什么内容,想表达什么意思。要注意文言文单音词占多数的特点,抓住几个关键的字词翻译以理解文段大意。根据文章的内容或层次,先断出几个大的段落或层次,此时注意句首、句末虚词,这样凭借段落、层次或句首、句末虚词,把有把握的地方断开来。对每一段落或层次按照前后顺序,从头到尾地进行解剖,分出若干个句子,加上恰当的标点。
第二:标名(代)词,定主宾
在阅读中,随时标出篇段中的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时间等。名词一般为文章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在它们的前后往往要进行断句。名词(代词)一般也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
第 2 页 共 9 页
益田中学教案 2006——2007 学年度第 2 学期
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常见代词有:吾、余(表示“我”),予、尔、汝(女)、公、卿、君、若(表示“你”),彼、此、其、之(表示“他”)
例:根据专用词语断句,专用词:年号时间、地名、人名及事物名。
元和十一年秋太原人白乐天见而爱之若远行客过故乡恋恋不能去因面峰腋寺作为草堂(2005年北京卷)
元和十一年秋/太原人白乐天见而爱之/若远行客过故乡/恋恋不能去/因面峰腋寺作为草堂(2005年北京卷)
第三:看虚词,找位置。(因为文言文中的虚词往往有他们固定的作用和位置。)
1、语首发语词: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今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2、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3、句尾词: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末尾;耶、与(欤)、邪(耶)等经常用于疑问句末尾;哉、夫等经常用于感叹句末尾。它们的后面一般要断开。
如:(赵困于秦)齐人、楚人投赵。赵人乏食,粟于齐,齐王弗许。周子曰:“夫越之于齐
第 3 页 共 9 页
益田中学教案 2006——2007 学年度第 2 学期
楚扞蔽也犹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今日亡越明日患及齐楚矣且救赵高义也却秦师显名也不务为此而爱粟为国计者过矣。(2006年北京卷)
参考答案:夫赵之于齐楚/扞【扞 【拼音】:[hàn] 【字义】:1.同“捍”】蔽也/犹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今日亡赵/明日患及齐楚矣/且救赵/高义也/却秦师/显名也/不务为此而爱粟/为国计者过矣。
翻译:(赵国被秦国围困) 齐人、楚人奔赴赵国。赵国粮食匮乏,向齐国借粮,齐王不同意。周先生说:“赵国对于齐国、楚国来说,是屏障。就像牙齿和嘴唇的关系,嘴唇没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今天赵国灭亡了,明天就会祸及齐国、楚国。况且援救赵国,表明我国是非常仁义的,打退秦国军队,是使我们扬名诸侯的。不致力于这个而吝惜粮食,这是作为治理国家的人的过失。”
4、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
5、对话标志的词语,如:曰、云、言,在它们的后面一般都要断开;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2004年北京卷)
第 4 页 共 9 页
益田中学教案 2006——2007 学年度第 2 学期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故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
从前,在西北某个要塞附近,住着一个老翁。一天,他儿子因为一匹马逃到塞外找寻不到而懊丧不已。附近的人知道后,都来劝慰他。可是,老翁却毫不在乎地对大家说:\"逃失了一匹马,怎么知道不是一件好事呢?\"大家对他这话的意思不理解,也不便询问,只好离去。过了几个月,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逃失的马忽然回来,并且带回来一匹高大的骏马。附近的人知道了,纷纷来庆贺,并认为老翁先前讲的话很有道理。不料,老翁对此并不感到高兴,反而说:\"逃失的马回来了,还带来一匹骏马,但怎么知道这不会成为一件坏事呢?\"大家听了,心里都纳起闷来:明明是件好事,怎么又会是件坏事呢?可是,老翁又言中了。儿子很喜爱那匹骏马,经常去骑它。不料一次不慎摔下,跌折了脚骨。附近的人都上门去慰问。想不到老翁又说了大家不能理解的话:\"跌折了脚骨,又怎么知道不会成为一件好事呢?\"果然,一年后,塞外的匈奴兴兵入侵。老翁家附近的青壮年都应征入伍去作战,结果大多数战死,家里的老人没人照顾,也因此而死去不少。而老翁的儿子却因为脚跛,未被应征入伍,父子俩都保全了性命。所以说福致祸,祸致福,转化是不可能到头的,其中奥妙也是不可能随便推测的。
文段多次出现“其父曰”字样,“曰”字为对话标志,实际上把这段话给我们分了几个层次,为断句提供了依据。
6、其它的如: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而”表转折而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而”字前面要断开)
第 5 页 共 9 页
益田中学教案 2006——2007 学年度第 2 学期
第四:用语法,辩句
如倒装句、宾语前置、判断句等。…者…也,是典型的判断句式或表示判断关系的词,如为、乃、即、则等;不亦…乎、何…为、安…哉(也)、孰与……乎、岂…哉等,是典型的反问句式;为…所…、受……于……等,是典型的被动句式。固定结构:如…何,奈…何,若…何,得无…乎,无乃…乎,况…乎,何以…为,与其……孰若……。
第五:明修辞,巧判断
对偶、排比、顶真、反复是文言文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短句时可以利用。如顶真句 “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如对偶句“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例子: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横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这一段文字之中,“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是对偶;“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是排比;“内”“外”是对照。根据这样的语言特点,断句也就容易多了。
第六、借助辨识句子断句
一般完整的句子都有主谓宾,要从文中辨识句子,必须先找出主语来,而主语一般由名词或代词充当。因此,我们可以先按上述方法在文中找出有关人名、地名、官职名、朝代名、事物名等,看看其是否充当主语,然后定谓语,谓语大部分由动词(动词短语)、形容词(形
第 6 页 共 9 页
益田中学教案 2006——2007 学年度第 2 学期
容词短语)充当的,然后再确定宾语。如果是省略,要注意省略的是什么。辨识句子时,还要注意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等几种形式的倒装。句子确定后,再综合以上几种方法,给文言文断句标点就容易了。如:
庄宗与梁军夹河对垒一日郭崇韬以诸校伴食数多主者不办请少罢减(2005年辽宁卷)
庄宗与梁军夹河对垒/一日/郭崇韬以诸校伴食数多/主者不办/请少罢减
庄宗与粱军在河两岸对垒一天,郭崇韬认为诸军校人数口粮太多,军队很难承受,请求减少粮用开支。
首先找出能够作主语的名词,有“庄宗、梁军、郭崇韬、诸校、主者”,再找谓语动词,有“对垒、不办、请、罢减”,由此我们可确定三个基本句子:“庄宗与梁军……”“郭崇韬……”“主者……”,再分别对应谓语,这句话就不难断句了。
三、【热身小练】
请给下列各段文言文材料断句并标点。
钟毓钟会少有令誉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其父钟繇曰可令二子来于是敕见毓面有汗帝曰卿面何以汗毓对曰战战惶惶汗出如浆复问会卿何以不汗对曰战战栗栗汗不敢出
钟毓、钟会少有令誉,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其父钟繇曰:“可令二子来。”于是敕见。毓面有汗,帝曰:“卿面何以汗?”毓对曰:“战战惶惶,汗出如浆。”复问会:“卿何以不汗?”对曰:“战战栗栗,汗不敢出。”
第 7 页 共 9 页
益田中学教案 2006——2007 学年度第 2 学期
钟毓、钟会兄弟二人少年时就有美名,十三岁的时候,魏文帝(曹丕)听说了兄弟二人的名气,就对他们的父亲钟繇说:\" 让你的两个儿子来见我吧。\" 于是下令召见。见面时钟毓脸上有汗,文帝问他:\" 你脸上怎么出汗了?\" 钟毓回答:\"战战惶惶,汗出如浆。\" 又问钟会:\" 你脸上怎么不出汗?\" 钟会回答:\" 战战栗栗,汗不敢出。\"
回顾一下:
断句方法指津
第一:通文意,分层次
第二:标名(代)词,定主宾
第三:看虚词,找位置。(因为文言文中的虚词往往有他们固定的作用和位置。)
1、 语首发语词: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今
2、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
3、句尾词: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末尾;耶、与(欤)、邪(耶)等经常用于疑问句末尾;哉、夫等经常用于感叹句末尾。
4、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
第 8 页 共 9 页
益田中学教案 2006——2007 学年度第 2 学期
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
5、对话标志的词语,如:曰、云、言,在它们的后面一般都要断开;
6、其它的如: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而”表转折而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而”字前面要断开)
第四:用语法,辩句式
第五:明修辞,巧判断
第六、借助辨识句子断句
第 9 页 共 9 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