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浅析微博实名制

2020-03-27 来源:易榕旅网
浅析微博实名制

作者:王昶

来源:《丝路艺术》2018年第04期

摘 要:前不久,《关于微博推进完成账号实名制的公告》引发大家广泛的关注和热议。公告要求所有的微博用户,必须在9月15日之前完成实名验证,否则将无法再发送评论及新的微博。本文针对微博微博实名制的影响和思考进行浅析陈述。 关键词:舆论格局;新媒体;实名制 一、我国舆论格局的新形势、新变化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各项改革事业取得了显著成果,但是,“市场化、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带来的内部矛盾,国际化与全球化带来的外部冲击,将使现有的社会收入分配、社会发展公平与效率、人民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贫富差距等问题持续存在,并在新阶段暴露出新的矛盾问题。”① 因此,体现在社会、经济、生活等方面的各种问题和矛盾也日益增多,社会情绪、社会态度也日益增加。民众发表意见、参与讨论的热情更加高涨。微博等自媒体应运而生,广受大家欢迎。

过去,媒体和受众的关系是宣传与被宣传、教育与被教育、主和从的关系,“主”体现在高度集中和舆论一致等方面②。由原来的主流和传统媒体发声时代,转为“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公众对于选择参与、讨论的对象打破了原有的主流媒体和官方机构的限制,发布的信息、表达的意见也变得更加的开放和自由。 二、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特点分析

微博,是一种通过关注机制分享简短实时信息的广播式的社交网络平台,相对于传统媒体,微博具有以下特性:

1.便捷性,相比起传统媒体,微博等新兴媒体可以使用手机等便携式移动设备随时登录使用,使用的门槛低,一部手机就可以知道千里之外发生的事情,获取最新消息,也可以自己发布信息,让千里之外的人们接收到。使其传播和影响的范围更广。

2.自主性,改变传统媒体单一的、强制性的传播方向,微博等新媒体使民众有了更多的选择,可以不受传播主体的限制,自由的选择内容,也可以使得民众可以接收、获取更多的信息。

3.实效性,新闻的特点决定了其实效性的重要,新媒体的普遍使用,使公众最短的时间内就可以获取或者发布,大大缩减了传播的时间和过程,具有更强的实效性。

4.交互性,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是将信息单向的传播给受众,也无法及时的、有效的得到受众的反馈和意见。而新媒体则改变了这种模式,可以随时随地的进行评论、回复、留言、跟帖等。

5.匿名性,网络世界被称为是一种超时空的“虚拟世界”。网上冲浪的匿名性,使人们往往不知道电脑或手机的一端是谁,且不了解他人的任何信息,所以有很强的隐秘性。 三、微博信息“鱼龙混杂”

“大众麦克风时代”使得某一事件、现象可以在极短时间内受到广泛关注和强烈热议,阅读量和参与讨论量核裂变式剧增。数以亿计的普通网民,是信息的掌握者、传播者和各种观点的持有者,形成“众声喧哗”的场面。然而,喧哗的众多声音中鱼龙混杂,泥沙俱下,导致当前舆论中非理性的、不可预测的变数和风险大增,其不可控制性亦由此体现。③

微博在国内外重大事件中,多次率先发布新闻,但由于普通网民对于新闻的采写、报道缺乏专业性,会出现不准确、有偏差甚至失实的新闻。并且,引发网络舆论的原因很多极为偶然,甚至是主观臆想推测,而且网络舆论易出现群体化特征,从而很可能向不合理的极端方向发展,对社会造成不利影响。④

如今谣言借助网络传播速度更快、范围更广、危害更大也更难以预防和控制。因此,网络舆论的正确引导也尤为重要,从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网络谣言是谣言发展的新阶段⑤。从微博实名制这一事件就可以看出,网络舆论急需加以引导和控制。 四、实名制带来的思考

微博将采取实名制认证信息时,引起社会强烈热议,从反响程度和热度上来看,就能说明现在新媒体对人们的重要性。新媒体环境中舆论一旦被触发,就会超乎想象的高速传播。⑥也正是因为前文所述新媒体的普及、相关优势和其带来的相对应的不利因素,政府部门、官方机构对网络舆论越来越重视。对于广大网民而言,一方面,进行实名制被认为是解决谣言在微博传播的重要途径。当网络虚拟世界中有了约束和责任,网络空间便会得到净化。另一方面,微博上还有许多公平正义之举,例如很多事件的监督、揭发,网民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网络是因其隐秘性,实名制后会公布自己一切信息,就会导致有话不敢说,有话不能说的情况。当话语权或者言论表达得自由被剥夺了的话,公民参与的热情和激情就会被大大削減,这些事件的曝光和解决也就难上加难了。如果以实名制的方式加以管制,降低了网民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就得不偿失了。⑦因此,对待网络舆论是采取何种方式加以引导控制,对待网络谣言如何软、硬控制兼施,值得进一步的探索和思考。

参考文献:

[1]谢耘耕主编:《中国社会舆情与危机管理报告(2011)》,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53页。

[2]陈力丹:《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年版,第13页。 [3]吴小君:《舆论应对危机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7页。 [4] 李希光、孙静惟:《如何备好危机传播预案—突发事件与危机发布(四)》,新闻与写作,2008年第12期。

[5] 施水才:《后数字时代的媒IT应用》,信息服务和知识管理, 2002。 [6] 邹军:《试论网络舆论的概念澄清和研究取向》,新闻大学,2008年第2期。 [7] 张红军、王瑞:《关于微博实名制的思考》,新闻与传播研究,2011,1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