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艺术与错觉》读后感5则范文》

2022-04-25 来源:易榕旅网
精品文章

《《艺术与错觉》读后感5则范文》

第一篇:《艺术与错觉》读后感《艺术与错觉》读后感

最近读了部贡布里希的《艺术与错觉》。这部著作出版于1960年,至今仍在艺术界、美学界、哲学界引起广泛的讨论,它已经成了20世纪西方思想史上的重要文献,不仅在人文科学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也影响到了自然科学领域。

按照作者的构思,本书的结构是拱式布局。每一章都有一个中心论题,这些中心论题的大方向具有严格的逻辑关系。但是,由于本书不是一个严密的演绎体系,每一章都像是围绕一个专题组织起来的单篇论文(可能与此书保留了讲稿的形式有关),加之,具体的论点也不是一章一章地循序引人,所以读者就不易掌握作者的论证脉络。正是由于作者的广博、睿智和苏格拉底式的论辩才能,使我们这些不甚熟悉西方文化传统的读者就难免有在看局部时流连忘返,看整体时有雾中观花之感。

本书大致课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说明艺术家模仿自然的意图受两方面的限制。手段(或译媒介)的性质和艺术家的心理状态。包括第一章和第二章。

第二部分。从艺术发展史方面论证功能是怎样决定着艺术形式,以及没有传统图式就没有艺术。包括第三章、第四章和第五章。

第三部分:从观看者和艺术家的“取”“予”关系,论述艺术作品需要观看者的合作才能发挥效果。包括第六章、第七章和第八章。第四部分:分析了视觉中的发明,讨论了漫

精品文章

画创作中对性格的研

究,在比较艺术和语言的过程中指出了再现和表现之间没有判然分明的界限。

《艺术与错觉》的主题旨在回答艺术为什么会有一部历史。贡布里希教授从一个我们日常惯见熟闻,可不是出于无知便是由于自命不凡而不屑一顾的问题——艺术家们在描绘现实时为什么会用如此众多的风格——开始,重新检验了许多在我们看来已经理所当然的观念,改变了我们对一些关键性问题的理解。作者在论证中广泛地涉猎了大量的古典文献和现代科学的许多分支,使其论题不仅具有渊博的知识基础,而且还获得了某种科的精确性。

作者开宗明义首先说明本书要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都关系到艺术史,但却不能单凭历史学的方法来解决。作者按照论述哲学问题的传统方法,概括评述了前人对艺术发展过程的本质和动力的种种假说。这些假说主要为:

一、艺术变化的知觉理论。这种理论认为,每个画家都根据自己所见的现实来描绘世界。但是,每个画家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看世界,所以再现艺术的复杂性和广泛性可以根据人类知觉的多样性来解释。乔托和凡高不同,是因为他们看事物的方法不同。

二、艺术变化的技术理论。这种理论认为,艺术的进展取决于再现技巧的发展。艺术上的发明和发现都是由于画家在技巧方面获得了超越前人的能力。根据这种观点,埃及艺术之所以幼稚,是因为埃及艺术家的能力如此。而在后来艺术家的身上,我们看到了再现技巧的长足进展。

三、艺术变化的观看与知道理论。根据这种理论,历代的艺术家都在持续不断地拼命

精品文章

摆脱知识的重压,以求准确地根据他们所见的

样子来描绘世界。知道了事物实际上是什么样子,例如,知道了人脸以鼻子为中线两边对称,就会阻碍艺术家根据事物出现的样子来描绘它们,例如,会阻碍他对侧面像的描绘。要创造纯粹的视觉,艺术就得摒弃先人之见。这种反对知识的腐蚀力,并决心恢复纯真之眼的努力,说明了视觉艺术从完全概念性的埃及艺术向完全知觉性的印象主义艺术进化的过程。作者对这些理论—一作了评论。在导论的结尾,作者还特别指出,研究风格问题,单靠心理学不能解决问题,还须探索时尚的压力和趣味的奥秘。

在读《艺术与错觉》过程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他从再现的角度出人意料地阐述了中国画与西洋画的不同图式所引起的风格学和视觉心理学的一些问题,特别是他对中国著名的画谱《芥子园画传》的讨论,作为一名美术史工作者,我从中受到了很大启发,并获得了一个研究中国古代画谱和绘画之间关系的理论框架。在《艺术与错觉》中,贡氏还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艺术起源的理论,即投射论。在阐明这一理论时,他再次不失时机地引用了中国画论,那是宋迪的一段名言:当求一败墙,张绢素讫,倚之败墙之上,朝夕观之。观之既久,隔素见败墙之上,高平曲折,皆成山水之象,心存目想。

贡氏把这段话和西方的伟大画家莱奥纳尔多.达.芬奇的话进行了比较,像宋迪一样,莱奥纳尔多也建议画家从败壁残垣中汲取灵感。饶有趣味的是,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编》的第三册中也述及了这种对比,并且像贡氏那样提到了心理学中的罗夏测验(rorschachtest)。

第二篇:再现与表现艺术与错觉再现与表现艺术与错觉e.h.gombrich之读后感

艺术史随着时间不断演进,说是艺术技法的不断更新、演进、与进化的一段漫长的历

精品文章

史也不为过。例如古埃及时期永恒不朽的概念,造就了金字塔崇高的建筑艺术、古希腊、罗马时期追求完美、均衡的理念创造出古典之美、经过中世纪宗教象征艺术、直指文艺复兴时期追求真实模仿自然,使得西方艺术开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

但是,艺术是否真正如李奥纳多‧达文西所言,有如面对镜子一般真实摹写自然呢。事实似乎并非如此。纵使在矫饰主义(mannerism)短暂的出现一丝个人主观意象的表现,经过巴洛克时期(baroque)卡拉西兄弟、罗伦、普桑等人走向古典学院之路的同时,卡拉瓦乔、霍加斯、康斯特伯等人的自然主义也在同一时间中与之并行。康斯特伯(constable)认为我们应该真实面对我们所看见的世界,而不是窝在画室中重复着古典学院传下的「图式」不断练习和临摹;评论家罗斯金更认为我们都应该排除一切知识的束缚,以最原始的眼睛──「纯真之眼」──去面对所看到的一切。从这里,我们似乎隐约的已经看见一条路──摆脱前人创作的传统「图式」,走向另一个崭新的自我「风格」。

尔后印象派(impression)的兴起正代表着艺术形式大革命时代的来临。他们以光为绘画的主人翁、否定固有色、与崩解轮廓线的大胆艺术主张,复加以照相、摄影技术的发明,使得人们不再以「像不像真实的」为批判艺术优劣与否的唯一标准。到了后印象派(postim-pression),赛尚、梵谷、高更等人为艺术注入了个人主观情感的要素之后,艺术便不再被视为是单纯的「再现」现实自然的工具,而是具有动人情感「表现」要素的一个新世界。

无可否认的,艺术「风格」的产生乃是根源于艺术创作前辈所经历的技法而来,经由后人提出自己的见解,逐渐对于前辈们所遗留下来的技法、理念加以创新(即是使有可能是失败,或是错误的),继而又开创出另一个新的艺术「风格」,周而复始的不断重复着此一过程,显现在艺术史的更迭之上──「图式」不断被创新,而创造出新的艺术「风格」。

精品文章

尽管人在大自然的面前是如此的脆弱、微不足道,但也因为这样,人更具有与之抗衡的未知潜力。自文艺复兴时期达文西、拉斐尔,直到巴洛克时期卡拉西、普桑等人的努力,让我们看到人类是

如何运用明暗、透视、前缩……等技法,在小小的二度平面空间上呈现出跃然于眼前的深远三维效果。这是令人何等惊讶,使人甘心臣服于这个美丽的幻觉之中。

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或许都对于这些创造出美丽幻觉的技巧早已耳熟能详、习以为常并熟练的操作它们。但若是我们设想自己身处于

16、17世纪的欧洲世界,想必对于这些有如巫师魔法般绘画技巧所感受到的惊异程度,与今日我们对于科幻电影的赞叹可说是不相上下、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就算是强调天人合

一、境与性会的中国绘画,对于宋迪所说贴在败坏剥落墙壁上的画布,做出令人叹为观止的绘画技巧(败墙绢素),也无可避免的创造出人手所不能及的幻觉。随着时代的进步更替,传统对现实自然的完整模仿,早已随着电影的发明而逐渐失去意义。科学与艺术已经不如闵斯特堡所说──科学使艺术更为模糊、遥远,相反的,心理学等学科的发展与艺术更为亲昵。不论是谈论人体大脑皮质电流效应的格式塔心理学,还是罗夏的墨迹试验

(rorschachtest)等,已经确实的为我们指引出艺术的新道路──探索艺术「再现」与「表现」所存在的一个暧昧的模糊地带。

然而,艺术之所以可贵,之所以不若hegel所说的终将走向消亡,而归于哲学,便是在于艺术乃是存有一丝令人(无论是创造者的白日梦,或是观者的自我解读)流连忘返、

精品文章

寄托情感,任凭机械如何进步也无可取代的空间。艺术的再现并非全是一味的追求现实自然的完整模仿,而是在于对艺术创作者而言,通过「再现」技巧的呈现,使得观者得以藉此去了解创作者所要「表现」的意念,甚至体会出一种自我情感的涌现与感动。

因此,藉由「再现」,「表现」得以跃然而出,呈现在世人的眼中;凭着「表现」,「再现」也得以证明自身存在的价值。多媒体艺术如电影、动画、计算机绘图等在今日的兴起,弥补了昔日艺术所无法表现的同时、历时性。藉由因特网的传播,使得身处世界不同民族、地点、身份的人们,也能够在同一个时间领略到艺术的魔力。直至今日,艺术的幻觉仍旧持续在发挥它的影像力之中,同时也引诱着人们,甘心被它所操控,无可自拔。

第三篇:错觉与真相杂文随笔抱着孙女在银河广场赏月,边散步边给孩子哼唱:“月亮在白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晚风吹来一阵阵快乐的歌声……”月亮走我也走,我送阿哥——”尽管今年的中秋月亮有些晦暗,但是歌词描绘的意境还是非常优美的。边走边给孙女讲,当我们边走动边看月亮的时候,看到的月亮也在天上跟着我们走,还可以看到月亮在云彩里穿行,确实像歌词里唱的那样——

同时我们也做了尝试,当我们停住脚步再看月亮的时候,月亮也静止了,站稳了仔细看看,原来的云遮云掩,只是云卷云舒,而月亮确是如如不动。

这是我们儿时唱过的歌,经历过的事情,做过的趣味游戏,过去曾讲给了儿子,现在又告诉了孙女。

可当我们长大了,获得了一些科学知识和经验,阅历成熟了之后,却应当透过这个浅显的常识,悟出更深一些的道理。这就是:奇妙的“人行月走”是个可爱的错觉,而刻板的“人停月止”却是枯燥的真相。所谓“云不碍月,月不遏云”。时髦的句式是:“不管云

精品文章

遮不遮月,月都在那里。”

想来词作者们不会不知道这个真相,但是他们却乐于利用自己和人们的错觉编织了一个虚假但是美妙的意境,提供给大家感受和享受。而人们也乐于接受并享受这个虚假和美妙的意境,尽管知道她是虚假的,但还是喜欢她的美妙,甚至沉溺于这个美妙。其实在这里人们欣赏享受的已经不是月亮本身了,而是借助月亮和情绪感情交织再加工出来的所谓意境了。

这就是“文学境界”的一大特点和产生,并存在的理由。从主观的感觉、感受出发,把自我的愉悦情绪或美好感情投射到情境上去,就有了“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的意气风发;把自我低落寂寞的情绪带到情境上来,就有了“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的愁肠百结。豁达开朗时有“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惆怅寂寥时有“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人们用给自己带上情绪的五色眼镜的方式创造了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还自诩具有了“发现美的眼睛”,还归纳了“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文学创作基本原则。

这就是“文学境界”的功用,她可以让我们发现“美好”,创造艺术,妆点生活,愉悦精神,宣泄情感,慰藉心灵。有了文学境界,人们可以欣赏到那么多的园艺、建筑、书画、诗词、歌舞等等,人类社会如果没有文学境界,生活将是多么的乏味。

利用错觉创造美好的是“文学境界”,而启发智慧揭示真相则由“哲学境界”来承担。

了悟了“人行月走”得到的是个错觉,而“人停月止”发现的则是真相后,我们就知道了,对一个月亮就有了错觉和真像两个方面的认识方式和结果,仔细想来,这个世界有太多太多的错觉和假象在蒙蔽着我们了。比如那些看起来五颜六色的鲜花,其实本身并没有颜色,只是它们有选择的吸收反射了某个频谱波段的电磁波反射到我们眼睛里造成的,

精品文章

说到底物体的颜色也是一种错觉。两千多年前的《波若波罗密多心经》就说,“色即是空”,这里不单单指的颜色,就是颜色附着的物体,在分析到最基本的粒子时,物质实有性降到最低,有些只剩下“波动”。佛学哲学发明了一个伟大的词汇,叫做“邻虚尘”,也就是微尘和虚无最最临近的状态,说它有,它无限的接近无,说它无,它又可以生有,不管是真金白银,还是砖头瓦块,都是由这些基本粒子构成的。而且它们一直在“有无相生”“无中生有”,如“海市蜃楼”,如“梦幻泡影”般的蒙蔽着我们的眼睛。

如果我们希望戡破事物的假相,了解事物的真谛,很简单,就要从情绪活跃,感情兴奋,甚至喧嚣的心理动态中静止下来而回归理性。就像孔子说的“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说的“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释迦佛祖更是言简意赅:“因戒得定,因定开慧。”大道至简,古之圣人不于欺也。

所谓知止、持戒、得定等的状态,当然不是仅仅停住脚步那么的简单,这个“止”是“心止如水”,拴牢心猿意马,沉淀妄想杂念。讲的归根复命,就是回归我们能感知感觉的基本能力和状态。就是帮助我们放下情绪和感情,放下主观的经验和脑袋里的条条框框,摘下有色眼镜,不要主动的带着情感去发现“美”,更用不着去创造高于生活的什么东东,而是客观的感触、感受、分析和研究事物,感觉自己的内心,“实事求是”就“欧”了。记得当年我们学习的西方哲学史中有位批评人家是机械唯物主义的普列汉诺夫,他的“观照”说,其实是最接近科学认识论的“大圆镜智”了。

文学境界给我们带来快乐,哲学境界帮我们提高智慧;错觉让我们享受生活,真相令我们觉悟生命。我们应该爱好文学,更应该学习哲学,我们应该既有文学境界,又有哲学境界,愿我们都成为即会享受生活,又会透视生命的人。

精品文章

第四篇:上海首届3d错觉艺术展学生参观上海首届3d错觉艺术展策划方案

------美术设计学院

1、活动背景和目的

上海首届3d错觉艺术展将在4月16日正式对外开放,包含魔幻3d艺术画展、疯子实验室、怪博士的书房、3d体感游戏、重力逆转室、前生今世镜、杰克逊45度房间,魔术人头移位、恐怖沙发等。目前每天举行2场内测体验,仅邀请社会名人明星。这将是一次零距离接触3d艺术的机会,也是一场贯彻快乐的艺术盛宴。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满足美术设计学院的学生需求及作品创作的需求,提升专业品位,加快设计学院的建设步伐,借此机会拓宽同学们的视野,丰富同学们们的阅历。

2、报名参与方式:

每个班级由辅导员宣传,选择部分同学参加。

3、交通以及费用:

学生凭学生证仅40元/人,交通路线。地铁到人民广场站,从19号口出,直行200米至雅居乐国际广场2楼。

4、思博学院组织活动时间:

xx年4月26日上午7点半3号楼集合出发。

精品文章

上海思博·美术设计学院

学管办

第五篇:爱情错觉爱情错觉

-----回忆篇

空洞的双眸遥望着阁楼里渐渐灭去的灯盏,习惯性的孤独寂寞起来,本应该宁静的夜晚现却被蒙蒙细雨暂居着,然而这一切好像与我无关,只是为了寂寞而寂寞,为了孤独而孤独着,那一刻我常常忘掉自己,如若可以,我真希望时间永远停留在那一刻,封存我的记忆,然后在如梦的世界里观看时代变迁,风花雪月。静谧的夜晚,无法入睡,起身靠在墙上回忆起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找上一首婉转的歌曲,静静的听着,不经意间湿润了双眼,不是歌曲太忧伤,只是有些回忆真的很痛,那些若有似无的痛楚,总是在我无法抗拒的时候如藤蔓一般爬满了五脏六腑。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那些相遇真真切切的缠绕在心头于是叹息着,彷徨着,感伤着,心绪如海起起落落,往事如念珠般洒落一地,这一晚我又该如何————拾起

回忆总是那样不经过你的允许就出现在你的脑海中,明明不想,却又突如其来。遥望蒙蒙细雨的天空,百无聊赖的咀嚼着记忆深处那些模糊了的伤痛。无论如何的流逝,只要你轻轻一拨,便会看见那血淋淋的伤疤。

一次错过的影片,打破了原有的美好期待与幻想,爱情的天使总是在时间与空间的交接点处飘忽不定,稍有迟疑,时间就过去了,空间也会被丘比特这个小鬼转让出去。爱情的世界里没有绝对的平等、公平,平等是相对的平等,公平是一方的公平,但是对于这些

精品文章

事爱情的固有定律,每一个情侣都心甘情愿。其实时间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对于成败,对于伤痛,对于失恋,对于朋友,以至于对于爱情都是一样,生活在爱情世界里的男生学会了宽容、学会了忍让、学会了讲一些善意的谎言、同样学会了saysorry。时间长了,习惯了,不忍了,受伤了,结束了„„„„

坚强的外表之下长着一颗柔弱的心,恋爱之初,不了解你的为人处事,把你看的并不是很透彻,但唯一看中的就是你坚强不拘小节的外表,可是为什么现在的我感觉到的却是另外一个,“小女生情节”这个高雅词汇原本不属于你的产物,为什么你还要刻意的去经营它,都说女生是一个感性的高级动物,这一点你也不另外。你的感情太容易波动,有的时候我真的很崩溃,说话谨言慎行,做事小心翼翼,和你说笑,可是我们的笑点又有那么大的区别,大多数的说笑往往换来的是一个冷漠的表情,随之即来的便是我的道歉画面,这样的场景不知道在我的续集里面上演过多少次。反之,情况又有变化,对待不公,相处不一这样的说法也过来凑热闹,那段时间我的生活真的不知道要有多么的精彩。

有的时候我也会故作不爽之态,但是目的只有一个,而且是那样的单纯,那样的天真,那样的我只是想要感受你的嘘寒问暖,感受你的温柔体贴。因为那个时候的自己觉得是最幸福的时刻,现实生活中并不是只有女生需要男朋友的各种无微不至的照顾,男生一样也是需要甜言蜜语来灌溉的,甜言蜜语使你们心情高涨,但她会使我们荷尔蒙分泌加速,燃烧着我们坚决到老的决心。看着自己男朋友送的各种精致乃至于用心准备的小礼物,内心童话般的幻想源源不断的溢出,各种幸福的表情洋溢在这张漂亮的脸蛋上。礼物将来会有的,面包将来会有的,浪漫将来也是会有的,所以现在的我不能做什么,但是我有我的承诺。提及“承诺”一词,再次触痛了内心中的浅伤,再多的承诺在“我们分开吧”这句话面前都化为了乌有,那一段经历是那样的不堪回首,那一段的情感是那样的经不起考验„„„„有些事,仿若过眼云烟,随着年轮的增长慢慢消散,有些事,切藏在

精品文章

了内心深处,随着时间划过心底的浅伤,就算露出那丝抿嘴的笑容,也难免掩饰内心的伤痛。

静谧的夜晚传来几声犬吠的声音,瞬间将沉思的梦境击碎,不知道是自己想的太多还是经历的太丰富,总之习惯夜晚寂寞孤独的我从回忆里走出来,感觉上去的的确确轻松了许多。时间仿佛将我隔绝了一个小时,这一个小时里我只有回忆,只有空想,回忆虽然伤痛,但是那已经成为了历史,回忆虽然冷淡无趣,但它已飘过。

以前的自己一味的说要改变,可是结果却是一味的妥协,改变是不需要理由的,改变是不需要时间限制的,在对的时间里去做对的事情,结果自然会是可喜的。不要让一个男生的承诺真的失去可信的价值,一无是处的结果并不在你的承受范围之内,是时候自己该长大了,应该懂得承担了。

现实社会虽然残酷,但是那是我们唯一的历练战场,唯一的进化池,除了勇敢的面对,我们别无选择。我的心一路欢唱,在青涩中剥掉华而不实,在磨砺中长出傲骨英姿,我知道我们都长大成人了,内心的坚强让我们不再害怕未来。如果未来注定要交给我们,我们就要勇敢的冲上去,为它负起我们该负的责任。

内容仅供参考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