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团队建设与改革路径研究
自20世纪末,“团队”作为一种组织模式开始在企业中应用开来,这种新型的组织模式引起了不同领域学者的多方关注,在高校领域使用团队概念也逐渐成了一种趋势。但是,现阶段高校对于团队建设的应用,更多地停留在对于企业管理中团队经验的借鉴和分享,在具体的操作层面易于停留在“团队”概念的简单组合,对于团队建设的机制与规律缺乏深入研究。结合辅导员队伍建设实际与工作特征,搭建辅导员队伍团体建构框架与运行模式,以期为提升辅导员队伍团队建设水平提供可行性方案,更好地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服务。
标签:团队;辅导员;团队模式
团队的起源早在军队产生时就已经出现。印欧语系的“DEUK”(其含义是“一起拉”)是关于团队的最初定义。16世纪演变为“一起行动的一群人”。20世纪80年代流行于日本,90年代在美国盛行起来。继而,团队的内涵已演变成现代意义上的团队,继而逐步成为一种理论流派[1]。自20世纪末,“团队”作为一种组织模式开始在企业中应用开来,这种新型的组织模式引起了不同领域学者的多方关注,在高校领域使用团队概念也逐渐成了一种趋势。
一、高校辅导员团队构成的潜在优势
根据16号文件的精神,高校辅导员承担着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的双重责任,承担着教师与管理干部的双重身份。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的辅导员团队构成存在着潜在的优势:
第一,明确的组织行为目标。据统计,截至2006年底,全国高校共有本专科生专职辅导员近7万人,比2005年年底增加了2万多人,增幅达42%。高校辅导员作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者而言,承担着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在明确的组织目标引导下,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二,丰富的人力资源储备。现阶段,伴随着入学人数的增多,辅导员数量与质量也有了显著的提升。从政治面貌看,2006年辅导员中党员比例为77%,比2005年年底的74%有所提升;从学历构成来看,辅导员中本科学历占62%,硕士学历占27%,博士学历占2%,硕士以上学历的辅导员比2005年年底提高了17个百分点。高校辅导员学历层次的不断提升,专业构成的不断丰富,为提升辅导员的工作质量提供了丰富的人力资源保障。同时,伴随着高校学科门类构成的不断完善,师资力量的逐渐丰富,这些宝贵的人力资源与知识储备为辅导员探索与研究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提供了智力支持。
第三,全员育人的校园氛围。高校作为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社会组织,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以及文化引领的重要职能,在人才培养中
发挥着重要载体功能,在这其中,教学、科研以及日常管理服务活动均发挥着重要的育人功能。他们之间互相配合,交叉合作,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心理及其学习态度、生活方式、文化修养等各个方面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熏陶和引导,为构建和谐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和格局奠定环境基础。
二、高校辅导员团队建设的路径探析与科学发展平台
(一)组建团队
根据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际需要,高校辅导员团队的构成包含以下三个部分:
1.团队核心力量:一线的辅导员是整个团队的骨干力量,作为学生日常教育管理与思想教育工作的直接实施者,在整个团队中承担着落实学校各项教育政策,配合相关部门完成学生管理任务以及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三大职能。作为学生工作具体的实施者,在动态中获取和整理一手资料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2.团队推进力量:思政教师与相关专家是整个团队的推进力量。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通过思政教师的授课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同时,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涉及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学、心理学以及管理学等相关学科,工作的过过整理作为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他们在团队中承担着思想提升、专业引领和疑难问题解答的重要作用,指导辅导员工作提升质量与效率。
3.团队支撑力量:学生处、团委等相关学生教育行政部门是整个团队的支撑力量。他们在整个团队中承担着宏观指导与协调配合的职能。针对高校的人才培养战略,搭建工作平台,推进高校辅导员团队的顶层设计与体系建设,做好团队成员之间沟通、协调以及激励措施的制定,根据具体情况,给予政策上、经济上等方面的支持,保证团队合作的顺利实施。
(二)团队运行模式
1.以学生事务具体项目为中心建立业务型基础团队:以第一专业学科为基础,形成结构合理的项目化运作学科团队。随着辅导员角色扮演的不断丰富,社会期待的逐渐增多,每一个学科都有其自身的专业优势与育人功能,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不再是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唯一学科,单一专业远远不能满足辅导员实际工作的需要。一方面,专业知识的习得无法在短时间内完成,另一方面,专业素养的建构也不如四年甚至七年的系统学习来得扎实,所以,与其在短期内要求所有辅导员机械地、被动地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条条框框,导致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第一专业的优势停滞废弃,不如通过建立团队的方式,充分发挥不同学科背景辅导员的专业育人功能,在实践中将理论融会贯通,最大限度地实现优势资源互补各取所需,协同进步。
具体而言,首先,根据13个学科大类将辅导员进行分组,在涵盖辅导员日常管理与教育的相关学科背景,以及所带学生的专业门类的基础上,进行人员配比,可以配比一定数量不同专业的研究生作为候补组员,保证小组成员的专业配比齐全。其次,根据辅导员日常工作类型划分项目类型展开团队研讨,具体划分为纪律管理、班风学风建设、宿舍管理、安全管理、奖惩评定、帮困助学、学生日常行为生活管理、创新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服务、爱国主义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等若干小专题,每一期根据研讨主题,准备工作案例,通过回顾案例,讲述过程,反思工作,共享资源,总结经验实现研讨目的。最后,收集一手资料,记录研讨过程,形成工作案例分享集。通过这个研讨过程,不仅能够最大限度地挖掘不同学科背景的辅导员第一专业的潜在优势,实现资源共享,互通有无;同时,通过交流与讲述释放工作压力,实现情感互助,帮助团队成员梳理工作思路,提升工作效率。2.以全员育人为核心建立研讨型发展团队:以专题研讨会为平台,搭建学生事务主题专项研讨团队。党政干部、团委干部、思政哲学教师以及校内相关专家以不同的方式承担着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服务的核心力量,在知识结构、人员配备、资源占有以及思维方式的组成上较之于单纯的辅导员队伍有着明显的优势。现阶段,拓展辅导员的综合素质与专业技能的主要方式是培训,当前的辅导员培训,无论是岗前培训还是在职拓展,都为辅导员队伍提升专业水平搭建了平台。但是,辅导员在整个培训中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学习的主动意识与参与意识较差,在培训内容上,缺乏自主选择权利,多数根据课程安排学习他人理论与实践经验,获取知识的转化成果率低;在探讨小组构成上,随机组合,结束后小组解散,受到主题选择以及时间的限制,小组研讨容易流于形式,获取知识零散,研讨效率低下。所以,通过培训提升辅导员的专业技能具有短期效应,辅导员长期发展的研讨机制缺乏。对此,需要在业务型基础团队工作的基础上,通过在校内搭建以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代表以及教育专家为团队主体,构建全员育人的核心研讨团队,通过定期的研讨与理论提升,动态实现辅导员队伍综合素质提升的发展需求。
首先,按照一定的比例,将党政干部、团委干部、思政教师以及教育专家进行分组,形成核心研讨团队,保证核心团队人员在年龄、知识、性格、性别、经历以及学科背景等方面相互补充,为实现从具体事实研讨转向规律方法探索提供智力保障;其次,充分挖掘基础团队案例分享的一手資料,以此作为研讨范本,展开问题的梳理与归纳,在这过程中充分发挥团队成员的个人工作认知与工作经验,在理论指导下梳理事实经验,凝练工作重心,在充分研讨的基础上形成涵盖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关内容的专项课题。在此过程中,一方面,通过案例的研讨,给予不同部门、不同群体一个了解和理解辅导员工作的平台,提升辅导员工作与相关部门的协作水平,从不同侧面提供专业的对策与建议;另一方面,核心团队在基础团队工作的基础上,避免团队研讨中心深陷于烦琐的事务性工作中,将工作重点定位于挖掘辅导员工作规律,梳理与凝练学生工作特征的重心上,充分发挥团队成员的参与度与参与水平,由此形成的专项研究课题,为后期辅导员展开专题研究指引方向,也为第三阶段的专家发展道路奠定基础。
3.以专家化发展为目标建构培训型高级团队:以专家化发展为方向,构建结构合理的辅导员动态性培训团队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内在的规律要求与工作特征,需要高校拥有一支高素质、稳定化,并最终发展成为专家化的教育管理队伍。所谓专家化,就是希望每一位辅导员都能够成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能手与专家,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与较高的政治素养,在发展路径上争做学生的人生导师,而非一般的学生事务工作者。但是,现阶段的辅导员队伍发展状况呈现出流动性大,更替较为频繁,经验流失严重的发展特征。为了进一步提高高校辅导员的综合素质与工作技能,稳定辅导员队伍,需要通过建立动态的辅导员培训团队,搭建辅导员素质与技能提升平台,构建科学的学科支撑体系,为辅导员的专业化发展提供保障措施,使辅导员真正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专家。
首先,依据核心团队提供的专题研讨课题以及研究成果,组建培训团队,具体人员由学科专家、校内外相关学者、优秀学生工作者、培训讲师组成,在人员选择上,较之于基础团队与核心团队的人员构成更加强调理论水平指导作用。在前两个阶段成果梳理与研讨的基础上,研讨分解专项研究课题,将理论研究成果与实践应用相结合,避免出现理论与实践两张皮;其次,培训团队的研究成果以培训为平台,在研讨的过程中以建构学科体系为目标,以组建动态培训团队为依托,以搭建成果分享平台为载体,为辅导员专家化发展提供智力保障。再次,以职前培训与在职拓展为契机,指导参加培训的辅导员系统掌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理论与应用指导。最后,在培训的基础上实现物化成果,交流工作心得,分享资源与成果,为辅导员专家化发展奠定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赵恒平.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8.
[2]Jon R.Katzenbaeh,Douglas K.Smiht.The Wisdom of Temas.Mckinswy&ComPnay,Inc,1999.
[3][美]H·威廉斯.团队管理[M].北京:中信出版社,1996.
[4]JonR.Katzenbaeh,DouglasK.Smiht.TheWisdomofTemas.Mckinswy&ComPnay,Inc,1999.
[5]李卫红.在创新中不断提升辅导员工作水平[J].中国高等教育,2008,(6).
[6][加]迈克尔·布雷克.越轨青年文化比较[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1988.
[7]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