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 言
我国多年来经济发展势头迅猛,北京作为首都,是政治、文化中心,各方面都飞速发展,申奥成功后,对北京来说又是一个更大的发展机遇,但是北京同时也在经历着经济飞速发展所带来的各种问题,如同纽约、伦敦、东京、巴黎等国际性大都市在高速发展中所遇到的一样,交通问题是一个复杂的城市问题,特别是在特大城市。造成交通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只有找出这些问题的根源所在,有的放矢,才能真正解决北京城市交通问题。
一、北京市交通现状
“首堵”的堵主要是在市区,早晚高峰时间段,二、三环路与各个进出城主要联络线统统成为了拥挤的“停车场”,拥堵大面积的出现。有研究表明,二环路高峰小时流量达到12000多辆,最严重的时候甚至可达到16000辆,远高于当初设计流量9000辆;三环的最高流量已经达到14000多辆 。北京早晚流量高峰期间,城区内道路90%以上处于饱和或超饱和状态,高峰小时干道平均车速为每小时20公里左右,在一些路段,车辆的通行时速有时降到10公里以下,个别路段甚至降到5公里以下 ,行车的速度甚至低于步行的速度。
北京市交通管理局于2006年4月公布了全市周期性拥堵较为突出的59处点段。在这些拥堵点中,分布最多的三个区就是CBD所在的朝阳区、高校等科研机构集中的海淀区以及商贸批发物流发达的丰台区。上述地段本身的交通压力就很大,一旦遇到突发的交通状况便会形成大面积的拥堵,在这些地方车辆平均排队长度达550米。如果以每辆车长5米,双方向有6条机动车道计算,则受到拥堵影响的车辆至少有660辆,这还没有包括环路上的状况。可见整个北京市受拥堵影响的车辆数目是十分惊人的,中国社科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研究所计算得出: 北京交通拥堵造成每天社会成本4000 万, 每年的损失就达到146 亿
元。
二、交通拥堵原因
1.机动车数量快速增长与道路发展的滞后
随着GDP的不断增加,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汽车的普及率也得到了飞速的提高。1990年以来,全市机动车年增长率始终保持在10%至15%。飞速发展的机动车的保有量以及交通需求量的不断膨胀,加之城市道路发展的滞后,促成了北京市区交通拥挤不堪,使得北京的交通状况日趋紧张。
虽然北京市政府每年都从财政预算中拿出相当一部分资金用于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这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城市交通拥堵的状况,但与人口、车辆增长的速度相比,交通状况仍然不容乐观。
2.停车位不足
近年来,大城市机动车拥有量急剧增加,而停车资源供应不足、分布不均,导致中心城区的停车难问题日益显现出来。据国际经验,停车泊位应达到机动车保有量的1.1-1.2 倍,以北京市为例,按机动车保有量400 万辆计算,停车泊位应达到440~480 万个才能满足基本需求。但实际上北京市远远不能达到此标准,截止2009 年底,北京私人小汽车同比增长23.1%,相对小汽车的增长,停车泊位增长速度缓慢。以经营性停车场为例,2009年底共有经营性停车场5274 个,经营性停车泊位127.8 万个,同比增长15%。使得大量车辆被迫停靠在公共道路上,使原本不足的道路面积更难以满足车辆流动的需要,降低了道路的通行能力,造成了交通拥堵。
3.交通供给与交通需求严重失衡
众所周知,当今北京汽车保有量与日俱增,而道路建设方面虽然也卓有成效,但在汽车数量巨大的增长下,也显得有些微不足道,北京人均道路面积占有率很低。据2003年底统计,北京人均道路不足10平方米,远远低于伦敦47平方米,纽约36平方米的水平。面对如此巨大的交通压力,一味的增加投入修建、展宽道路,增加交通设施,来满足不断增长的交通需求,其结果往往反而大大刺激交通需求的迅速增长,交通情况不但不会有所好转,反而会使交通状况越来越恶劣,形成一个恶性循环。而现在的北京正在这个循环的起点,交通供给是有限的,而需求则是相对无限的,如何解决这个矛盾,是政府需要去解决的。
4.城市布局不合理
目前,北京的城市结构依然是在旧城棋盘式街道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尽管北京已经建成了五环快速环路和若干条高速公路放射线,并且打通了平安、两广两条东西大动脉。但就总体而言,目前北京城区内仍未形成综合的道路网络。众多的丁字路、卡口路直接影响了交通的顺畅程度。而在环路上,也存在着一些“先天”的不足,环路与其它城市主干线、联络线的出入口设施不够匹配, 立交间距过密,致使在立交出入口以及匝道极易出现交通拥堵。另一方面,北京的绝大多数公共设施、商业网点都集中在城区内,给已经不堪重负的城内交通更加重了负担。就拿最典型的商业区西单举例,由南向北进入西单,车道从双方向8条骤减为4条,并且这里公交线路密集,有20多条公交线路从此通过,再加上其他社会车辆、出租车、私家车及自行车、行人穿梭其间,使得这里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步行街”。
5.交通结构发展失衡
据有关部门调查,北京的地铁和公交车的分担率只有29%,自行车占32%,其余的近40%为私家车、公务车和出租车。而在80年代初,公交的分担率则是70%,近些年来,公共交通的吸引力在下降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公共交通作为一种大众化的交通工具,其使用效率是小汽车的10~15倍,它容量大,载客多,能最大限度提高道路使用率。北京作为世界级的特大城市,公共交通(含轨道交通)的比例至少要达到60%以上,东京的公交比例超过80%,而我们目前只有30%左右,为使交通资源得到合理的利用,必须采取限制私人小轿车的发展,鼓励公交发展的政策和公交优先的措施,实现最佳的综合社会效益。
6.交通管理水平与市民守法意识落后
目前北京市的交通管理水平与世界大城市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路网的通行能力还没有被完全释放出来,在环路上经常是正向行驶的车辆爆堵,反向车道则一路畅通;遇到没有交警职守的路口通行状况比较混乱,而有交警的路口情况则好得多。另外,通过对信号灯加以控制,将其从时序上进行有机的结合,也可以很大的提高道路通行能力。在国外主要干道上,一辆车通过一组信号灯,可以全部以绿灯通过,不用停车等待红灯,这就是所谓的“绿波效应”,而这种效应在北京市却是难得一见的。另外,市民的守法意识差也是出现交通拥堵的一大原因,经常可以在路口看到“迫不及待”的过马路的行人甚至非机动车,不按信号灯指示要求横过马路;而在机动车道上,也经常发生车辆强行并线、违规抢行的行为,这种行为严重威胁了道路的通畅,经常引起交通的堵塞。在高峰时期,超过六成的拥堵是由于行人或机动车不遵守交通法规所引起的。
三、交通拥堵治理对策
1.控制机动车总量,科学合理规划道路
北京目前的车辆附加购置税为车款的10%,相对较低,为了起到控制机动车总量的作用,北京市可以提高车辆附加购置税,对汽车限牌,控制核心区域汽车总量,继续实施“单双号”限行措施,“每周少开一天车”的限行措施,限制新增机动车牌照的发放等。继续加强道路建设,科学合理规划道路。有人认为限车举措不利于汽车业的发展,也不符合人们追求小康生活的要求。其实限制汽车使用与汽车业的发展并不冲突,只有道路顺畅,汽车拥有与使用才会有价值。
2.增加停车场建设
随机动车数量的增加,市民对停车位的需求也迅速增加,为了改善停车位不足的问题,加快停车场的建设已经迫在眉睫,必须加大对收费停车场的投资,免费停车场的投入,明确对路边停车位的划分。
3.加强公共交通的建设,鼓励市民乘坐公共交通
从北京交通发展长远角度来说,公共交通所占的比例必须加大。交通限行是“权宜之计”,而不是长久之策。一旦公共交通系统发达,出门乘坐公交车就能顺畅达到目的地,自驾车出行的人必然会大幅减少。政府需要给予一定的公交优惠政策,还要加大投资建设力度,确保实施以公共交通为主导的政策,在建设布局合理、四通八达、密集交叉、互相联网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上下功夫。引进“自行车城市”计划,为市民提供几乎免费的自行车租赁服务。科学配置和利用交通资源,建立上(高架轻轨)、中(地面交通)、下(地铁)并举的道路交通模式。保证在高峰期间公交车畅通,从而使公共交通成为人们出行的第一选择,从根本上改变北京的交通结构,解决北京的拥堵问题。目前,加大公共交通使用效率的主要手段或方法有:收费调节方式,如降低公共交通的收费,收取拥挤收费和停车收费,鼓励多人共乘汽车,限制单人乘车。
4.提高交通管理水平和市民守法意识
轻微违章不影响交通者不罚,交通高峰期尽量不罚,目的是确保道路畅通,加快处理交通事故的速度,以防事故现场妨碍正常的交通行驶。大力宣传遵守交通法律法规的意识,引导市民遵守交通规则,不乱闯红灯,不越线不超车,安全行驶。
5.安装智能交通信号系统
有数据显示,智能交通能够提高道路使用效率,使交通拥堵减少约60%,使现有道路的通行能力提高2~3倍。车辆在智能交通体系内行驶,停车次数可减少30%,行车时间减少15%~45%,车辆的使用效率能够提高50%以上。通过智能交通控制,由于平均车速的提高带来了燃料消耗量的减少和排出废气量的降低,汽车油耗可因此降低15%。
四、结论
增加供给模式、需求管理模式及制度完善模式在治理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它们不是完全独立的关系,而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这几种模式是否能彻底解决交通顽疾,还在研究和探讨之中,但确实能对缓解交通拥堵起到积极作用。即便交通状况相对较好的发达国家大都市,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迁入人口的迅猛增长,新的问题也在层出不穷。解决交通拥堵问题,需要跳出交通本身,在更广泛的领域寻求答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