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造假的防范与治理
学生姓名:焦燕燕 指导教师:王继光
内容提要: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会计造假的现象也层出不穷的出现。近年来,尽管相关会计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但总有一些人想方设法的钻空子,这也说明会计造假的现象非但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反而有更加猖獗的趋势。总而言之,这不断打击的措施,只能说是治标不治本。要想有效的遏制这种现象,还必须不断的完善相关的法律,利用各界的监督,内外兼顾的从它的根部源头抓起,在危害更严重发生之前防患与未然。本文将例举今年来发生的一些会计造假案例,分析他们的造假方式以及造假原因,提出会计造假的防范措施和治理方案。
关键词: 信息失真 财务舞弊 内部控制 外部监督
1 引言
会计信息是指按预定要求,向使用者提供的有助于决策和管理的财务信息和其他有关的经济信息。会计信息应当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满足有关各方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与现金流量的需要,满足企业加强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会计信息要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要为人所用,必须同时具备两个基本特征:可靠性与相关性。然而,在我国会计信息失真是当前经济生活中非常突出的问题,并已成为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严重障碍之一。
2 会计造假案例
SEC主席玛丽夏皮罗今年4月表示,自2010年12月以来,已有8家在美上市的中国公司被摘牌。今年3月以来,24家在美上市中国公司的审计师提出辞职或曝光审计对象的财务问题,19家在美上市中国公司遭停牌或摘牌。美一券商封杀中国概念股 130余家公司入黑名单。2010年4月26日,一家名为Citron的研究机构质疑在纽交所上市的中国软件企业东南融通涉嫌财务造假。这是第一家被质疑的在主板IPO的中国公司,而且市值超过10亿美元。东南融通股价随后开始暴跌,并于5月22日与德勤解除审计关系。该公司目前正在接受SEC的调查。
在一个法制完备、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家里,一个个著名大公司在短时间内相继爆出财务造假丑闻,发人深省。
3会计造假方式
会计造假大都谓之“会计技术操作”,主要表现在:假报表,账外设账或者假造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隐瞒真实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假利润,违反财务会计制度,乱挤乱摊成本,随意核销或增加费用,根据需要任意增减利润;假业绩,向上级部门报告虚假经营业绩,隐瞒亏损,或截留、转移国家和单位的收入,私设\"小金库\";假验资,一些会计师事务所为企业出具虚假验资报告等。
造假成本与造假收益的不对称助长了会计造假。虚假会计信息泛滥成灾说明什么?证券市场和上市公司存在着对虚假会计信息的旺盛需求,只要造假预期成本小于造假预期收益,
1
上市公司就有“博弈”的理由和冲动。“银广夏”1999和2000年虚构利润7.45亿元,但其停牌时的流通市值比1998年末增加了至少70亿元,“变脸”现象从另一角度证明了会计造假的收益效益。也就是说会计造假的收益明显大于成本,“刚通报了张家界,又冒出了麦科特;刚处罚了ST黎明,又惊爆银广夏”。前赴后继的“英雄壮举”仍将继续,可能蔓延成“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应当尽快建立民事赔偿机制;加大稽查力度和稽查面;大幅度提高造假成本,使会计造假成为无利可图的行为。
会计是一门科学,还是一门艺术?黄世忠认为会计可能是一门“魔术”。通过资产重组和关联交易,上市公司亏损一夜之间就可变成盈利,行会计报表粉饰之实的现象如果不被有效制止,会计休矣[1]!
4会计造假的防范
许多专家指出为防范会计造假,需要从社会环境、企业内部环境以及监管角度等各个方面采取措施。首先是强化社会监督。加强对注册会计师审计的日常监督管理,积极完善独立审计准则体系建设,确保注册会计师审计程序规范、科学合理,真正发挥对会计工作和会计信息质量进行监督、保障的作用。其次完善企业内部机制,进行连续不断的检查和监督,使内部监督制度化。并且严格执行会计法规,使会计工作规范化。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加大会计造假成本,对造假者实行重罚,增加会计造假的“败露成本”是遏制会计信息舞弊非常现实、有效的手段。必须加大司法介入和法律惩治力度,迫使相关人员增强责任意识;加强行政处罚,充分利用民事赔偿制度,使企图利用会计舞弊获取经济利益的人必须付出高昂的成本。当然加强会计诚信教育也非常重要。具体可以完善年检制度,建立诚信档案,应从各方面强化约束单位负责人的行为,使其依法管理企业。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纠。
5会计造假的治理
加大对会计师事务所的日常监管和专项检查力度,健全完善企业内部监督、社会中介机构审计和政府行政监管“三位一体”的会计监督体系。 5.1 完善现有的会计法律法规,用法律规章制度管人管事
会计法规无法超前穷尽经济发展中的所有问题,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深入发展,经济运行中许多新的问题不断出现。现有的一些法规必须进一步加以完善,从法律法规层次上堵塞经济发展中可能出现的经济漏洞,如缩小会计准则操作弹性空间、进一步完善企业会计制度对有关收支核算的规定等,尽可能减少会计规章制度上的盲区,防止企业和个人利用法规盲点从事财务造假活动,损害国家、企业及投资者的利益。
5.2 强化政府主管部门对企业运作的监管职能,实行企业会计信用等级管理制度 加强政府主管部门对企业进行合理而有效的监管是减少企业财务造假的重要手段。监管缺位、惩戒不力,客观上等于纵容违规行为。法规的虚设、监管的缺位,导致上市公司财务造假被发现成为了“小概率”事件。在防范财务造假问题上,政府主管部门应本着一种社会责任,加强对这一问题的监督。通过对企业的有效监管,将违规者绳之以法,警示潜在的违规者,改善并净化经营环境,为我国的市场经济建设提供公平合理的竞争平台。同时,应建立企业会计信用等级管理制度,用信用约束企业。
5.3政府主管部门应责成企业建立能发挥长效机制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完善执行环境,并切实有效地按章执行
5.3.1 建立健全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2
制度建立后,应制订措施,贯彻执行,不能流于形式。会计控制是内部控制的核心,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可以起到事前预防、事中监控的作用。一个企业没有完善的会计控制系统是无法良性运转的。
5.3.2 强化企业内审检查舞弊机制,依法严格追究造假企业领导者的领导责任 《会计法》第四条规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依法加大对造假单位负责人的经济处罚力度,让其不敢造假。
遗憾的是,我国大多数企业,特别是上市企业不是没有独立的内部审计机制,而是由于内审环境中存在的缺陷导致了内审机制的失效。导致内审机制失效的根本原因主要是企业高管本身利用职权操纵会计信息,这是因为内审人员和财务人员毕竟不是企业的第一把手,他们必须一切听命于企业最高当局,屡见不鲜的企业高管落马案件就足于证明这一点。所以,企业造假后,严格依法追究企业领导者的领导责任和经济责任甚至是法律责任,其警示作用应该是显而易见的。
5.4 确实有效地发挥会计工作的社会监督作用
目前,我国会计工作的社会监督主要是通过注册会计师及其所在的会计师事务所依法对受托单位的经济活动所进行的审计和鉴证。注册会计师行业最为重要的是职业操守问题“诚,信为本,操守为重,遵循准则,不做假账”乃是注册会计师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和操行底线。注册会计师对本身职业道德的要求程度,会直接影响到其审计的力度和是否出具与实际情况相吻合的审计报告。
5.5 改进财务报告信息披露的工作,鼓励媒体加强监督
不少企业在会计信息披露方面,避实就虚,强化无用信息的披露;或采用模糊的语言进行陈述,误导信息使用者;或公开进行虚假陈述。改进会计信息披露工作,可以使企业外部更加了解企业经营的实际情况,更好地分析企业的财务状况和发展前景。扩大会计报表的披露范围可以使报表使用者了解企业除数据以外的会计信息,促使企业接受社会大众的监督。我国应通过产权制度的深化改革来促进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改进,会计准则应界定披露的范围和规定应披露的内容,政府有关部门应严格要求企业按规定的范围和内容如实披露会计信息,做到既重视数字信息的披露,又注重非数据信息的披露。同时,鼓励各经济媒体高度关注上市企业会计信息的披露工作,及时从上市企业会计信息披露中发现信息失真的问题。既往的许多造假案件被揭发,这与媒体的监督是分不开的,这方面媒体确实功不可没。
5.6 倡导企业文化,注重职业道德教育,努力提高财会人员的业务水平 建立与企业有效管理相适应的企业文化,并加以倡导,引导会计从业人员对企业产生高度认同感,提高职业素养,加快诚信体系建设。
因为会计人员是加工处理会计信息的操作者,也是“会计信息商品”的生产者,所以,全面提高会计队伍整体素质,笔者认为应做好如下几点工作:(1)改革会计人才选拔任用机制,选拔职业素质高、业务能力强、遵守职业道德的优秀人员担任会计岗位工作;(2)加强会计人员培训,进行知识更新,掌握最新会计政策动向,准确理解、应用规章制度,使会计报告披露的信息做到真实、客观、可比、科学;(3)提高专业技能,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力,重点培养复合型会计人才;(4)经常对财会人员进行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教育,使他们敬畏法纪,明确职业道德底线[2]。
7 结语
3
综合而论, 会计造假致信息失真已不是某一个企业、某一个行业的问题,而是世界所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经济利益矛盾是产生会计造假的直接根源。企业负责人是会计造假的导演。 国家法律、制度和规定是维持社会经济秩序,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外部基础。遏制会计造假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从各个方面进行统一协调、综合平衡。建立好会计诚信建设,只有全面提高会计人员业务素质,防范会计信息失真,加强会计国际交流和合作,建立和完善会计、审计标准体系,加快推进内部控制制度,创新思维,更好发挥会计理论在会计改革和发展中的指导作用。行政部门提高透明度,各部门、各单位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从有利于全社会经济效益。它是会计工作有序运行的必要手段,也是不断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保证,最终达到杜绝会计造假现象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彭照﹒探秘上市公司造假内幕,小康·财智,2011,2 [2 江亨洪﹒对会计造假治理的思考,魅力中国,2010,4
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