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18年辽宁省阜新市中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2021-05-07 来源:易榕旅网
2018年辽宁省阜新市中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辽宁省阜新市2018年中考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20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各位同学请注意:务必将试题答案写在答题卡对应的位置上,否则不得分。千万记住哦! 一、积累与运用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发酵(jiào) 潜行(qián) 决别(jué) 转弯抹角(mǒ) ....B. 琐屑(xuè) 两栖(qī) 胆怯(qiè) 应接不瑕(xiá) ....C. 倔强(jué) 拮据(jū) 颓唐(tuí) 一代天骄(jiāo) ....D. 取缔(tì) 哺育(bǔ) 烦躁(zào) 暗然失色(àn) ....【答案】C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A项有误,应为“诀别”,转弯抹角(mò);B项有误,应为琐屑(xiè),“应接不暇”;D项有误,应为取缔(dì),“黯然失色”。故选C。

2.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出门在外,每逢有人问我的籍贯,我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阜新是....‘玛瑙之都’啊!”

B. 事实证明,有许多书看一遍还不懂得,读两三遍就懂得了。因此,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

C. 面对公共财产遭到大火的威胁,我们怎么能无动于衷呢? ....

D. 在这次语文考试中,小明的作文居然得了满分,连老师都对他顶礼膜拜。 ....【答案】D 【解析】

【详解】这道题目考查的是成语的理解与运用。要想正确地运用成语,必须准确理解成语的意义,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词义的范围、词义的轻重、感情色彩等。D项的成语使用有误,“顶礼膜拜”形容对人特别崇敬,与此处的语境不符。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对具体语境中成语的运用正误的辨析能力。要结合积累的成语来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首先我们对于遇到的成语要做好积累,其次是注意可以从词义、词语的感情色彩、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成语常见的错误有: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重复冗赘、谦敬错位、自相矛盾、不合语境等。 3. 下列各项中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今年正月初六,彰武县“沙泉鱼宴”在央视《舌尖上的中国3》节目播出后,触发了很....多观众味蕾。②富有地方特色的美食迅速蹿红并成为搜索的热点。③据统计,自“沙泉鱼宴”进入公众视野以来,彰武县共接待约3万多名游客前来尝鲜。④彰武县借助《舌尖上的中国3》播出的影响力,举办并策划了首届“沙泉鱼宴”特色美食大赛。 A. 第①句中的“今年”是名词,“触发”是动词。

B. 第②句中的“地方特色”是主谓短语,“搜索的热点”是偏正短语。

C. 第③句有语病,修改方法是:将“约”或“多”删去。 D. 第④句有语病,修改方法是:将“举办”和“策划”互换位置。 【答案】B 【解析】

【详解】这是一道考查基础知识的试题,包含了词性、短语结构、病句辨析和修改等知识点,需要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及时进行归纳总结。B项的表述不正确,“地方特色”是偏正短语,不是主谓短语。

4. 下列各项中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虎妞是小说《骆驼祥子》中的主要人物之一,她大胆泼辣甚至有点变态,后因难产而死。

B. 《水浒》中的鲁智深疾恶如仇、侠肝义胆,围绕他展开的情节有:拳打镇关西、大闹五台山、倒拔垂杨柳、醉打蒋门神等。

C. 童话色彩只是《格列佛游记》这部小说的表面特征,尖锐而深刻的讽刺才是其灵魂所在。比如,作者描写小人国利立浦特的党派之争以鞋跟高低划分阵营,这是挖苦英国两个争斗不休的政党;讲述利立浦特与邻国兵戎相见,是影射当时英法两国连年征战。 D.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答案】B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的是名著知识以及文学常识。名著学习中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写作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情节;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B项有误,“醉打蒋门神”的是武松,不是鲁智深。 5. 对下面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A. 诗歌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两件大事:一是他因科举走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亡关头,起兵抗元。

B. 第二联运用对偶、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国家山河破碎,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历经艰辛危苦,动荡不安。

C. 最后一联,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是千古传诵的名句。

D. 全诗概括了作者一生的重大事件,熔叙事和抒情言志为一炉,慷慨悲凉,感人至深。 【答案】B 【解析】

【详解】这是一道诗歌鉴赏试题。解答此题,要抓住两点。首先,要充分利用注释,注释

给我们提供了诗歌的写作背景;其次,要抓住关键词语。B项的赏析有误,第二联运用了对偶、比喻的修辞手法,没有运用拟人。 6. 古诗文默写。

(1)树木丛生,__________。(曹操《观沧海》) (2)__________?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3)__________,归来倚杖自叹息。(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4)念天地之悠悠,__________。(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5)几处早莺争暖树,__________。(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6)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____________。[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7)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描写战斗惊险场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8)人以德立身。不管身处的环境如何恶劣,只要品德高尚,人格魅力便会芳香四溢。正如《陋室铭》中所云:“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1)百草丰茂 (2). (2)日暮乡关何处是 (3). (3)唇焦口燥呼不得 (4). (4)独怆然而涕下 (5). (5)谁家新燕啄春泥 (6). (6)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7). (7)马作的卢飞快 (8). 弓如霹雳弦惊 (9). (8)斯是陋室 (10). 惟吾德馨 【解析】

【详解】此类题属于基础题,也是各地中考语文必考题。古诗文默写题不论分几种类型,都是以记忆、积累为根本的,然后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赏析。解题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歌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合适的诗句,三是答题时不能写错别字。“茂”“暮”“燥”“怆”“霹雳”是此题中的易错字,作答时要注意字形。 二、阅读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选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卫鞅①亡魏入秦,孝公②以为相。封之于商③,号曰商君。商君治秦法令至行④公平无私;罚不讳⑤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⑥。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孝公行之八年,疾且不起,欲传于商君,辞不受。孝公已死,惠王代后,莅政有顷,商君告归。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

【注】①卫鞅:即商鞅。②孝公:指秦孝公。 ③商:古代地名。④至行:贯彻到底。⑤讳:避忌。⑥黥(qíng)劓(yì)其傅:指卫鞅因太子犯法,对其师傅处以黥劓的刑罚。黥、劓,皆为古代酷刑。

7.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 皆以美于徐公 咨臣以当世之事 ..B.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 能谤讥于市朝 欲传于商君 ..D.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赏不私亲近 ..8. 把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2)卫鞅亡魏入秦,孝公以为相。

9. 用“/”为【乙】文中画直线句子断句。(断两处) 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

10. 在甲、乙两文中,君臣同心使国力变强。齐国在国外取得了__________的巨大成效(用甲文原句回答),秦国则很快取得了__________的效果(用乙文原句回答)。 【答案】7. D 8. (1)由此看来,大王您受蒙蔽很深啦! (2)卫鞅从魏国逃亡到秦国,秦孝公把(他)任命为丞相。 9. 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

10. (1).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2). 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 【解析】 【7题详解】

文言文中有一些词是一词多义,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在平时文言文的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一词多义的单音节词。A:认为/拿、用;B:结构助词,“的”/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C:在/给;D:偏爱/偏爱。故选D。 【8题详解】

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和句式的特点。“蔽”“亡”“为”是此题中的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9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做“断句题”要通读全句,理解句子主要意思,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文意和常用的断句方法加以判读。常见的断句方法有:语法分析、对话标志、常见虚词、结构对称、固定句式等。这句话的意思是:商君治理秦国,法令雷厉风行,公平无私。可以根据句意进行停顿。 【10题详解】

文言文比较阅读,就是将两篇或两篇以上而且内容和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文章,加以比较

分析、对照鉴别地阅读。在同中求异和异中求同中达到提高学生迁移思维能力和深入分析问题能力的目的。“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的意思是“燕、赵、韩、魏等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朝拜齐威王”,这是齐威王纳谏后在国外取得的成效;“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的意思是“路上没人拾取遗失的东西,百姓不乱取非分的财物,国力大大加强,诸侯个个畏惧”,这是秦国实行商君新法以后取得的效果。 选自《战国策》 作者:刘向 年代:西汉 参考译文:

甲:在这种情况下,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知道自己确实比不上徐公美。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有事想要求助于我,(所以)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如今齐国有方圆千里的疆土,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姬妾及身边的近臣,没有一个不偏爱大王的,朝中的大臣没有一个不惧怕大王的,全国范围内的百姓没有一个不有事想求助于大王。由此看来,大王您受到的蒙蔽太严重了!”

齐威王说:“你说得很好!”于是就下了命令:“大小的官吏,大臣和百姓们,能够当面批评我的过错的人,给予上等奖赏;上书直言规劝我的人,给予中等奖赏;能够在众人集聚的公共场所指责议论我的过失,并传到我耳朵里的人,给予下等奖赏。” 命令刚下达,许多大臣都来进献谏言,宫门和庭院像集市一样热闹;几个月以后,还不时地有人偶尔进谏;满一年以后,即使有人想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燕、赵、韩、魏等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朝拜齐威王。这就是身居朝廷,不必用兵就战胜了敌国。

乙:卫鞅从魏国逃到秦国,秦孝公任用他为丞相,把商地分封给他,号称“商君”。商君治理秦国,法令雷厉风行,公平无私。惩罚,不忌避威势强大的贵族;奖赏,不偏私关系特殊的亲信,法令实施至于太子,依法处治。师傅犯法,处以黥、劓之刑,一年之后,路上没人拾取遗失的东西,百姓不乱取非分的财物,国力大大加强,诸侯个个畏惧。孝公实行商君新法十八年后,重病卧床不起,打算传位给商君,商君辞谢不受。孝公死后,惠王继位,执政不久,商君请求告老还乡。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小题。

花儿,已悄然绽放

①一年又一年,目送着孩子们一批批离去,总以为一切如流水般过去,能默默守望已足矣。那个傍晚,那一声“老师”,使我顿觉花香四溢。原来,不曾留意间,花儿已悄然绽放。

②那是给新生家长培训接近尾声的时刻,已经到最后的联欢环节了。被疲惫袭击得心力透支的我,一个人静静坐在最后面,欣慰地体味着家长们的真情感言和投入表演。一个高大阳光的小伙子走过来,蹲在我的面前,我知道他是一天活动里表现比较突出的一位年轻爸爸。不由得称赞道:“你今天真棒!”小伙子蹲在我面前,凝视着我:“陈老师,您仔细看看,还认识我吗?我是您当年带过的‘小松树’呀!您家访还到过我家呢,我可记得您!”端详着眼前这高大健壮的年轻爸爸,记忆如潮。当年那个胖乎乎的小调皮、小聪明的模样浮上了心头。因为他名字里有个“松”字,大家都亲昵地叫他“小松树”。这小伙子,那眉眼、那举手投足,的确有当年“小松树”的样子。我不由得嗔怪:“你这孩子,怎么不早告诉我呢?”当年的小调皮如孩子般开心地笑了起来:“我想给您惊喜呀,让陈老师看看我当爸爸了。”

③二十多年过去了,我的学生长大了,工作了,为人父母了。我的学生有孩子了!我的学生把他的孩子也送到我这儿来了!当年的我,还没有眼前的“小松树”的年龄大,正满怀着梦想和激情去编织着我的教育梦。和班里孩子一起遇到特殊情况时,每每是和他们一起哭、一起笑,许许多多的故事都铭记着。于是,我们在喧闹的演出后场遥忆起当年。小松树说,他们那时背后叫我“小老师”。有一次他到卫生间头磕破了,是我流着泪送他到医院;他伸腿绊小女生时,我狠狠地批评过他;他上小学后,我对他的记忆慢慢模糊,可我的形象依然深深地嵌在他的记忆里……回忆、畅谈,往事如夏日里的淙淙溪流,洗涤着透.

支,冲刷着疲惫。内心被眼前我的学生、我学生的家长搅动得碧波荡漾、涟漪轻动。 ④那天家长培训活动快要结束的时候,我当年的学生“小松树”获得了最佳表现奖。上台领奖那一刻,他幽默地说要发表获奖感言。他抱着话筒激动地说:“感谢CCTV!感谢幼儿园TV!今天是我26年最开心的时刻。我回到了当年的母校,看到了我最亲爱的老师。我给孩子也选择了我的母校!我作为家长,我又在母校参加了一天的培训活动,还得了奖!太让我骄傲和自豪了!我和我的孩子,要和我们的老师一起分享这最幸福的时刻。”我听到他在喊我,我看到一个年轻的妈妈指挥着一个胖乎乎的小宝宝蹦跳着上了台。那一刻,我忽然间泪流满面!

⑤我轻轻拉过“小松树”的手,只是不再是小手;当年的小不点,如今是一米八几的大个子了。我又轻轻抱起小宝宝,宝宝举起鲜红的奖状。那一瞬间,全场掌声雷动!被一代一代催老又何妨?和孩子们在一起,我有过不完的青春! ⑥我的花儿,我的一批又一批的花儿,早已悄然遍地绽放。

(选自《教师博览》2017年第2期,作者陈玲,有改动)

11. 结合选文②~⑤段内容,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梳理主要事件,补写方框中的内容。

12. 选文第③段“他上小学后,我对他的记忆慢慢模糊,可我的形象依然深深地嵌在他的.记忆里……”中加点词语有什么表达效果? 13. 请从修辞角度赏析选文第③段画线句子。

往事如夏日里的淙淙溪流,洗涤着透支,冲刷着疲惫。内心被眼前我的学生、我的家长搅动得碧波荡漾、涟漪轻动。

14. 选文第⑥段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

15. 即将毕业的同学们,你们读了本文,一定会有自己独特的感受,请联系实际谈一谈。 【答案】11. “我”意外地见到“小松树” “小松树”发表获奖感言(意近即可) 12. “嵌”是动词,嵌入、镶嵌的意思,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对“小松树”的影响之深,表达了学生对老师的爱戴。

13. 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把往事比喻成“夏日里的淙淙溪流”,把内心的波动比作“碧波荡漾”“涟漪轻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畅谈往事使“我”忘记了疲惫。表达了“我”内心的快乐和幸福。

14. 结构上:照应文题和开头,总结全文。

内容上:深化(升华)中心,含蓄地表达了学生们在不知不觉中健康成长,给“我”带来

了幸福感。(意近即可)

15. 能有正确的认识,联系实际谈感受。

示例:教师是辛勤的园丁,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花朵。我们作为年青的一代,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了学业,充实了自身,以后也应该继续发挥自我,展现自我。 【解析】 【11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概括故事情节的能力。概括文章情节,可以先迅速浏览,获得整体印象,同时,可边读边用笔划出文段中的过渡句、提纲挈领的句子、文章或文段的中心句、总结性的句子。需要说明的是有的可以直接借用中心句来概括,有的还需要将提炼的信息整合,并用恰当的词语或句子把它表达出来。从“一个高大阳光的小伙子走过来,蹲在我的面前,我知道他是一天活动里表现比较突出的一位年轻爸爸”“我是您当年带过的‘小松树’呀”“我当年的学生‘小松树’获得了最佳表现奖。上台领奖那一刻,他幽默地说要发表获奖感言”可以提炼出问题的答案。语言要简洁。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关键词语的含义的理解。解释某句话或某句话中关键词的含义,是中考阅读试题中常见的题型。解答这类试题,既要紧扣目标段,又要联系上下文进行合理推断,理解其深层含义。“嵌”是“镶嵌”的意思,用在这里形象地表现了“小松树”对“我”的印象深刻,这是因为“我”对孩子们的教育和爱深深地影响了他们的人生,学生对老师充满了感激和热爱。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赏析能力。一般来说,要求学生赏析的句子往往具有某一特色,或是修辞,或是表达方式,或是遣词造句,这就要求学生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通常解题思路是:先写出句子的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最后写出表达效果。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我”与昔日的学生沟通交流以后内心的愉悦与轻松。

点睛:鉴赏文章中富有表现力的语句,一般遵循“方法+效果+情感”这六个字的原则,但是,无论运用什么写作方法,在分析效果时,都必须与人物的形象与情感联系起来,同时还要有全局意识,即联系全文来鉴赏要分析的句子。 【14题详解】

段落的作用通常包括结构和内容两部分:结构作用一般有过渡、引起下文、总结上文、为下文做铺垫、首尾呼应、点题等;内容作用一般是点明中心、深化中心、便于抒发某种情感、奠定全文感情基调等。从结构上来看,这段话与题目“花儿,已悄然绽放”相呼应,使得文章结构严谨;从内容上来看,这段话点明了文章的主旨,抒发了“我”作为一名教师的成就感,学生的成长与对“我”的支持与肯定让“我”感到幸福。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解决此类题型,要注意:写出感悟最深的一点;绝对不能脱离文章内容;要运用议论性的语言;语言通顺、有条理。此题应该围绕对老师的理解和感激之情来谈感受,同时表明自己的决心,语言要流畅。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小题。

石墨烯,潜在应用令人惊喜

①2017年,英国和中国的科学家先后利用不同方法,实现了对氧化石墨烯层间距的精准控制,使得体积较小的水分子可以顺利通过,而盐离子则被“堵在门外”。该成果展现了氧化石墨烯在海水淡化领域的巨大潜力。

②氧化石墨烯是石墨烯的“孪生弟弟”。自2004年英国物理学家在实验室内用看似不可思议的“撕胶带”的方法,从大块石墨中剥离出科学家曾理论预言不可能稳定存在的单层石墨烯以来,石墨烯这一科学名词已变得家喻户晓。短短十几年,围绕石墨烯的各项研究发展迅猛,并展现出极其广阔的应用前景。

③石墨烯是“碳材料家族”中的一员,是由一个个碳原子在平面内按照六边形蜂窝状结构排列形成的一种层状材料。由于其厚度只有一个碳原子的大小,约为0.34纳米,相当于一根头发丝的二十万分之一。是人类迄今为止发现的最薄材料,石墨烯也被称作是一种二维....材料。

④正是由于这种特殊的二维原子结构,石墨烯展现出了许多普通三维材料并不具备的奇异性质。单层石墨烯的透光率高达97.7%,肉眼看过去几乎是完全透明的。它有着绝佳的导热性,传热导能力是金刚石的两倍以上。石墨烯的机械强度极大,比钢铁还要强200倍。如果把1平方米的单层石墨烯做成一张吊床,区区0.34纳米的厚度便可以稳稳地承载一只猫。石墨烯还具有十分优良的电学性质,导电性比银和铜还强,载流子迁移率比碳纳米管和硅还高。

⑤基于石墨烯极其优异的物理特性,人们对它的应用寄予厚望。近十年的研究表明,石墨烯在基础研究、高频电子器件、柔性显示、电化学生物传感器、新能源电池、超级电容、航空航天等领域有着非凡的应用潜力,被誉为“黑金”和“新材料之王”。

⑥在众多潜在应用中,石墨烯净水技术不仅在原理上具备较高的可行性,在实验室也取得了许多重大突破。众所周知,活性炭作为一种常见的传统污水处理材料,内部有很多疏松的孔隙,具有很强的吸附能力。而石墨烯特殊的层状和孔状结构,使其吸附能力是活性炭的成百上千倍。在此基础上,科学家通过微观调控、修饰与改性,制造出许多种不同的具有超高效吸附特性的石墨烯基吸附材料,它们不仅能吸附超过自身质量数百倍的污染物,还可以循环使用,大大降低使用成本。可以说,石墨烯在污水处理和海水淡化方面提供了令人惊喜的全新解决方案。

⑦目前,中国石墨烯产业已被列入《“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和“中国制造2025”重点发展领域之一。我国石墨烯领域的研究水平在国际上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包括石墨烯净水技术在内的一些技术突破正逐渐从实验室走向市场应用。我们相信,与石墨烯有关的新技术、新发明会在不远的将来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给人类带来巨大福音。

(选自2018年3月28日《人民日报》,作者袁家浩,有改动)

16. 选文第③段中加点词语“迄今为止”能否删去?为什么? 是人类迄今为止发现的最薄材料,石墨烯也被称作是一种二维材料。 ....

17. 选文第④段画线句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石墨烯的机械强度极大,比钢铁还要强200倍。 18. 对选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单层石墨烯的透光率极高,所以肉眼看过去是完全透明的。

B. 石墨烯具有十分优良的电学性质,导电性比银和铜还强,载流子迁移率比碳纳米管和硅还高。

C. 在众多潜在应用中,石墨烯净水技术不仅在原理上具备较高的可行性,在实验室也取得了许多重大突破。

D. 我国石墨烯领域的研究水平在国际上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包括石墨烯净水技术在内的一些技术突破正逐渐从实验室走向市场应用。

【答案】16. 不能删去,“迄今为止”意思是到现在为止,起限制作用;说明石墨烯是人类到现在为止发现的最薄材料,以后还可能发现更薄的材料。如果删去,与事实不符。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17. 列数字、作比较,准确突出说明了石墨烯的机械强度极大。 18. A 【解析】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这类试题需要首先解释加点词语的大意,然后根据其所在的句子,分别说明带有加点词和去掉加点词句意发生的变化,最后一句话点明加点词对说明语言准确性所起的作用。“迄今为止”从时间上进行了限制,强调石墨烯只是人们目前发现的最薄材料,并不排除在将来还会有新的发现,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分析常见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首先要了解说明文的常用说明方法及特征,然后根据文字信息来判断,根据文段内容从说明了事物什么特征方面来分析其作用。画线句子很明显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从“比”字可以看出还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通过将石墨烯与钢铁的机械强度进行比较,突出说明了石墨烯的机械强度之大,给读者留下鲜明的印象。 【18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准确把握能力。作答时要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A项有误,从原文可知,“单层石墨烯的透光率高达97.7%,肉眼看过去几乎是完全透明的”,并不是“完全透明”。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小题。

担当的力量

①和父亲聊到他小时候干农活的经历:农忙时,需要帮父母挑担子,最开始20斤的担子都压得喘不过气来。后来慢慢适应了,30斤、40斤、50斤,只是肩上的茧越来越厚了。他说,自己多挑一点,爹娘少干一点。简短平实的话,却令人回味。当父辈们十几岁时,他们就有了用稚嫩的肩膀替父母扛起家庭重任的担当。那么,我们今天的年轻人,更应该具有担当的力量。

②而这种力量究竟源自何处呢?

③担当的力量源自于爱。A是什么给了花木兰放弃采桑织布的生活,选择代父从军征战沙场的勇气?是“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的孝心。B是什么

给了鲁迅不惧威胁利诱,像钢刀一样的笔锋刺向敌人心脏的骨气?是“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民族使命感。C是什么给了焦裕禄忍受病痛的折磨,为兰考艰苦奋战治理“三害”的坚守?是“为人民而死,虽死犹荣”的拳拳报国之志。他们对家庭、民族、国家的热爱,迸发出惊人的力量,迎难而上、百折不屈、公而忘私、积极奉献,以担当的精神挺起整个民族的脊梁。他们这些人,一直是我们年轻人学习的榜样。 ④担当的力量源自于责任。作为社会的一分子,每个人都承担着不同的社会责任。教师的担当是坚守三尺讲台默默耕耘,春蚕到死丝方尽;军人的担当是手握钢枪保家卫国,一腔热血沃疆土;党员干部的担当是危难面前那一声“共产党员跟我往前冲”的呐喊,是“四有”书记谷文昌“不治服风沙,就让风沙把我埋掉”的胆魄,是时代楷模燕振昌“克勤克俭,忠诚敬业,勤勉热心,求真务实”的真心。作为一名年轻的学生,担当的力量源自于“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神圣使命,笃行学习报国之志,书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彩华章。

⑤担当的力量源自于传承。一代代的传承,一代代的弘扬。将会形成激励我们年青一代的不竭的动力源泉。担当,是融入中华民族文明血脉中共同的精神信仰,从“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孟子,到“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从“位卑未敢忘忧国”的陆游,到“一片丹心图报国”的于谦。这些民族之魂把千钧重担扛在肩上,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绵延至今的重要原因,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有力支撑。

⑥对我们这一代年轻人来说,担当,就是要传承祖辈父辈坚定的政治信仰和不惧牺牲的精神与品格,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舍我其谁的责任感,在刻苦学习和勇于实践中不断完善自我,以渊博的学识、宽阔的视野和博大的胸怀,积极作为,在新时代为国家和民族作出应有的贡献。

(选自2018年4月24日《人民日报》,作者孔子文涵,有改动)

19. 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0. 选文第③段中的A、B、C三个画直线句能否调换位置?为什么? 21. 选文第⑤段中画波浪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22. 简析选文②~⑤段的论证思路。

【答案】19. 我们今天的年轻人,更应该具有担当的力量。

20. 不能,A、B、C三句分别举了花木兰、鲁迅和焦裕禄的例子,与后文“他们对家庭、民族、国家的热爱”照应,而且是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的,所以A、B、C三句不能调换。 21. 举例论证、道理论证,举了孟子、林则徐、陆游、于谦有担当的例子,具体有力地论证了“担当的力量源自于传承”这一分论点,进而论证了全文中心论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和权威性。

22. 首先提出“这种力量究竟源自何处呢?”这一问题,然后从“担当的力量源自于爱”“担当的力量源自于责任”“担当的力量源自于传承”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解析】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分析概括议论文的主要观点。“中心论点”是一篇议论文的灵魂,所以读懂一篇议论文,概括中心论点是考试常见的题型。分析中心论点,可以从文章的标题、开

头、结尾,有时也可以根据文章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这篇文章在第一自然段末尾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了文章的结构安排。解答时需要先表态,一般是不能调换;然后分析这几个事实论据分别是什么事例,论证了什么观点,再说说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而明确不能调换。花木兰南北朝时期的巾帼英雄,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焦裕禄是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兰考的县委书记,由此可知,这三个例子是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的;从“孝心”“民族使命感”“报国之志”这几个关键词可知,三个事例分别体现了“对家庭、民族、国家的热爱”。因此,这三句话不能调换。 【21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论证方法的辨析以及其作用的分析。议论文常见的论证方法有四种,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这是必须要知道并要记准确的内容。其作用要根据具体的文章来作答,一般运用论证方法的语句,证明其前面的观点,要到前面的文章中去读,去寻找。画波浪线的句子列举了孟子、林则徐、陆游、于谦的事例,属于举例论证,引用名言属于道理论证。两种论证方法的综合运用,具体有力地论证了本段的首句“担当的力量源自于传承”,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议论文论证思路的分析能力。要了解一般议论文的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理清段落层次的基础上加上“首先、然后、接着、最后”一类的表示承接关系的词语,进行表述即可。第②段采用问句的方式,引起读者对“担当的力量源自哪里”的思考,③④⑤段的首句是文章的分论点,分别从爱、责任、传承三个角度阐述了这个问题,层次十分清晰。 三、写作

23. 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按要求完成作文。 (1)细节里的

提示:横线上可以填“温暖”“善意”“母爱”等词语。 (2)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2018年4月4日晚,第三季《中国诗词大会》落下帷幕,杭州外卖小哥雷海为一路过关斩将获得总冠军。

雷海为在总决赛上,面对历经三季比赛求胜心切的彭敏,以十足的定力,沉着冷静、处变不惊的心态,最后在观众的阵阵惊叹中,以5:1夺冠。 请以“心态”为话题,题目自拟,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若选题目(1),请先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②两个题目均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立意自定,不少于600字;③字迹工整,卷面整洁;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答案】(1)范文:

细节里的爱

父爱如山,母爱如水。儿女如栽在山上的小树苗。父母用爱滋润着儿女的成长。 爱,多么令人值得思考的字眼。爱,不一定要有荣华富贵;爱,不一定要有缠绵的语言。

爱,时常躲藏在我们身边的每个细节。爱,或许就是一句简单的问候;或许就是一件不足挂齿的小事;或许就是一个简单的手势。

月亮从云朵中调皮的探出头来,仿佛要和我们捉迷藏似的。月亮周围的云朵也随着月光不停的变化着:一会儿像小狗、一会儿像骏马奔腾、一会儿像小鸟群飞、一会儿伴着微风消失的无影无踪,一会又想把月亮全给遮住……

“哎哟!”一声尖叫把正在出神的我拉回了现实,回头一看,原来是一个正在滑冰的小男孩摔倒了。腿给摔破皮了。我立刻跑了过去想将他扶起来。可他爸爸示意我不要去扶他。当时很多人都看着他。我心里在想:“有你这样当爸爸的吗?自己的孩子都摔倒了,自己不去扶也就罢了,还不让别人去帮他。真是的……”只见叔叔走了过去蹲下身子,满眼含着笑,伸出一只手抚摸着孩子的头,对小男孩亲切的说:“孩子乖,自己爬起来吧!”小男孩愣了愣。叔叔又给他了一个鼓励的笑容。这时候小男孩挣扎着想站起来。可能是腿跌破皮很疼的原因吧。他挣扎着试了几次都没有成功。我想这下该扶了吧?可就看见叔叔伸出他的右手给了他孩子做了一个你很棒的手势!嘴里说道:“儿子!你是男子汉!你是最棒的!你一定能行的!”小男孩看见爸爸给的手势似乎来了力量。一下子从地上站了起来!可能很疼吧!只见他小嘴咧咧了,冲着他爸爸自豪的笑了,这时叔叔笑着把他拥在怀里!看他们父子俩笑的多开心啊!

看似一件很平常的事情。可这位叔叔的教育孩子的方式就是和很多父母不一样。他的一句鼓励话语、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最有力的手势。就能让他的孩子感受到了伟大的父爱,因而有了战胜困难的自信心和勇气。 原来,爱,就这么简单! (2)范文:

心态决定一切

面对空旷幽深的山谷,看到高耸入云的悬崖峭壁,有人就顿觉陷入困境,悲观绝望。其实不然,心态决定一切,只要我们以乐观的心态积极面对,我们完全可以找到峭壁中的栈道,走出山谷。

我曾经看到这样一段话:你不能预知明天,你可以把握今天;你不能样样胜利,可以事事尽力;你不能左右天气,但你可以改变自己的心情;你不能选择容貌,但你可以展现自己的笑容;你不可以控制环境,但你可以调整自己的心态。正是这样一段朴实无华的话,让我以乐观的心态,积极地面对紧张繁忙且充满竞争的学习生活。如今,我对这段话有了更深刻的领悟与理解。现代社会竞争激烈,我们必须用乐观的心态、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

我曾在报纸上看到这样一则报道,说的是年已七十,在年轻时受过许多磨难的平民艺术家韩美林所创作的充满乐观积极的福娃形象被北京奥运会组委会选为吉祥物。他在做客央视《艺术人生》时说过这样一句话:“酸甜苦辣的人生你哪一个也逃不掉,因此我认为咱们应该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面对它。”人生是一条奔流不息的长河,韩美林就是在这条河中饱经磨难的一位。他体验到生命的苦难,但他的文字中流露出的却是积极的、快乐的心态。他用乐观的笔触写下最幸福的人生,他用睿智的言辞拨亮了我们幽暗的内心。 而一个“飘落凡间的天使”,舞台上极致的美神,好莱坞永恒的时尚女郎赫本,也让我敬佩,给我启迪。19岁时,亭亭玉立的她来到伦敦著名的芭蕾舞学校就读,但营养不良、气

喘差一点让她无法成为一名顶尖舞者。她曾经陷入绝望,但乐观给她带来了全新的生命。清新脱俗的容颜,卓尔不群的演技都因为乐观而绽放得淋漓尽致,最终她获得了奥斯卡终身成就奖。乐观的人生态度让赫本在遇到困难时积极应对,化困境为人生舞台上步入辉煌的跳板,从而让自己的人生更加阳光灿烂!

面对空旷幽深的山谷,我思考过许多。心态决定一切,我们不能因为遭受困境而悲观绝望,即使陷入绝境,我们也要以积极的态度在自己的内心搭建一座桥梁,以到达成功的彼岸。这是我的心态,也是我对人生的态度。 【解析】

【详解】(1)这是一道半命题作文试题,难度较大。“细节”指细小的环节或情节,要求学生回忆那些拨动过自己心弦的往事,然后罗列出来,通过筛选、整理作为典型的材料。横线上所补充的部分就是文章的主题,如“母爱”“爱心”“尊重”等。应该结合现实生活中自己的成长经历,来写出这些往事对自己人生的影响,带给自己怎样的收获。写作时要通过对生活细节的描写,让读者从字里行间体会到文章的主旨,从而引起共鸣。 (2)这是一道话题作文试题。心态,其实就是一个人的世界观和处世的态度,它与人所处的境遇紧密相关,往往决定着人的前途和命运。一般地说,有什么样的心态就会有什么样的结果。现实生活中因过度专注于做某事而紧张、颤抖,以至于事与愿违的事例很多。本题可以写成议论文,强调“良好心态铸就成功人生”的观点。也可以写成记叙文,展现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如面对对手,我们应心存感激;把失败与耻辱当作一副良药,帮助自己重整旗鼓。构思上,应力求新颖,于小处着笔,以小见大,推己及人。

【点睛】近年来,半命题作文成了中考的新宠。相比较命题作文的过多限制和话题作文的过于自主化,半命题作文既适当体现了命题的思想,又给考生留下了较为广阔的写作空间,有利于考生在一定限制和要求下充分展示自己的写作才能。首先要审好题目,找好关键词,揣摩出题人的心思,再根据自己的经历拟出一个好的标题,题好一半文,正文要有真情实感。

二、现代文阅读

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帽子

(波兰)格罗津斯卡

(A)剧院大厅。乐队演奏序曲。

坐在十排的一位先生:对不起,女士!(更大声地)对不起,女士!

坐在九排的女士:干什么?我又不认识你。 十排的先生:您戴着帽子。 九排的女士:我知道自己戴着帽子。

十排的先生:可我一会儿就会什么也看不见了。女士,您能不能把帽子摘了? 九排的女士:很遗憾,不能。 (B)演出开始了。

十排的先生:女士,我可要忍受不了啦,买了票,却什么也看不见。 九排的女士:那你去退票好了。

十排的先生:就因为您不想摘掉这顶高帽子?

九排的女士:现在,除了偏远地区,谁还戴那种趴趴帽? 十排的先生:那么,您能不能把头稍微偏一偏? 九排的女士:好吧!

十排的另一位先生:女士,请您不要歪脑袋,您挡住我了。

九排的女士:是后边的那位先生叫我往这边偏的。他能看见,可你又看不见了,自私自利!

十排的第二位先生:怎么?是你叫这位女士往这边偏的,好让我什么也看不成? 十排的第一位先生:你看不见关我什么事?你站起来不就看见了! 后排的女士:先生,请您坐下!我什么也看不见了。 十排的第二位先生:可坐在我前面的这位女士……

后排的女士:那位女士跟我有什么相干的?您坐下不就完了!

九排的女士:就是嘛!自己站起来,心满意足了,可把别人都挡住了,自私 自利!

后排的女士:可不是!请您坐下。

后排的先生:请安静!台上说什么全听不见。

后排的女士:前面这位先生老是站起来,我什么也看不见。 十排的先生:都是这位女士戴着帽子。

后排的先生:请安静!不然我就叫人把你请出去。 九排的女士:就是的!他谁都妨碍,自私自利! 众人:(C)谁在捣乱? 什么也听不见!

你是第一次进剧院还是怎么的? 你喝醉了还是怎么的? 安静! 请你出去! 十排的先生:可是……

九排的女士:好了,好了!如果你安静地坐着,还可以留下。(面向众人)请大家允许他留下吧!

十排的先生:谢谢您,女士!

(选自《世界微型小说经典》百花洲文艺出版社,有删改)

(1)阅读小说,简述“十排的先生”的遭遇。

(2)结合小说内容,分析文中A,B两处画横线句子的作用。

(3)文中C处画波浪线的每个句子都独立成段,你认为作者这样处理有哪些妙处? (4)谁是“自私自利”者?结合小说的内容和主旨说说你的理解。

【答案】 (1)“十排的先生”在剧场被“九排的女士”的帽子挡住了视线;“十排的先生”被剧场其他人(“十排的另一位先生”“后排的女士”“后排众人”)指责;“十排的先生”陷入尴尬之时,“九排的女士”为他解了围。

(2)A:交代故事发生的地点和场景。B:①推动小说情节的发展。②暗示剧场观众的“表演”即将开始。

(3)作者这样处理,能凸显当时你一言我一语,人多嘴杂的情景;一句一段,是呵斥,是指责,展现了当时群情激愤的场面。

(4)本文主要写了“十排的先生”的遭遇:在剧场被“九排的女士”的帽子挡住了视线;被剧场其他人指责;陷入尴尬之时,“九排的女士”为他解了围。“九排的女士”反复说别人自私自利,确实是实情,他们都只顾自己,不顾他人,其实“九排的女士”更自私自利。小说中所有的人都无名无姓,这种泛指让我们明白,小说中的所有人都是自私自利者,他们是同一类人:由看戏的观众变成了演戏的演员,演出了一幕自私自利的讽刺剧。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掌握。细读文本可知,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剧场里,十排的一位先生被九排的一位女士的帽子挡住了视线,他要求这位女士把帽子摘子,但这位女士并不同意,于是他转而要求对方把头歪一下,结果挡住了另一位先生,经过一番争论,这位十排先生被其他人的指责,陷入尴尬之中,反而是九排这位戴帽子的女士为他解了围。

(2)本题考查分析语段作用。“剧院大厅。乐队演奏序曲“一句点明了故事发生的地点是剧院大厅里。故事发生的背景是在乐队演奏序曲。“演出开始了“这句话中的“演出“有两层意思,既指剧目要开始了,也指看剧众人的表演也要开始了,从而引出下文的情节。 (3)本题考查对重点语段的理解掌握。细读文本可知,划曲线的句子是众人对十排先生的呵斥和指责,是不同的人你一言我一语说的话,生动形象的表现了当时群情激愤的场面。

(4)本题考查分析人物性格。细读文本可知,九排女士是自私自利的人,因为她不愿摘下帽子。十排先生也是自私自利的人,因为他让九排女士歪头,这两人都只顾到了自己,而没有考虑他人。而其他人呢,他们也都是只顾自己看戏,没想到事情的根源在哪里就对十排先生一番指责。所以说他们都是自私的人。

故答案为:⑴“十排的先生”在剧场被“九排的女士”的帽子挡住了视线;“十排的先生”被剧场其他人(“十排的另一位先生”“后排的女士”“后排众人”)指责;“十排的先生”陷入尴尬之时,“九排的女士”为他解了围。⑵A:交代故事发生的地点和场景。B:①推动小说情节的发展。②暗示剧场观众的“表演”即将开始。⑶作者这样处理,能凸显当时你一言我一语,人多嘴杂的情景;一句一段,是呵斥,是指责,展现了当时群情激愤的场面。⑷本文主要写了“十排的先生”的遭遇:在剧场被“九排的女士”的帽子挡住了视线;被剧场其他人指责;陷入尴尬之时,“九排的女士”为他解了围。“九排的女士”反复说别人自私自利,确实是实情,他们都只顾自己,不顾他人,其实“九排的女士”更自私自利。小说中所有的人都

无名无姓,这种泛指让我们明白,小说中的所有人都是自私自利者,他们是同一类人:由看戏的观众变成了演戏的演员,演出了一幕自私自利的讽刺剧。

【点评】⑴概括文章内容的答题方法,就是要把握好故事情节,这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

⑵分析语段作用的作用一般是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解答。 ⑶对重点语段的理解和掌握,应从作者的写作意图来谈。

⑷概括人物形象类试题一般要概括出人物的肖像、事迹、性格、品质等方面。

3.现代文阅读。

(一)沙漠奇遇 [俄] 伊·罗索霍瓦茨基

①起伏的地平线上残留着一抹血红,夕阳西沉,绽射出几束长长的余晖,和大地告别。 ②考古学家米哈伊尔·葛利戈里耶维奇站在巨大无比的两座雕像脚边,他环顾四周的沙丘,隐隐地感到:这儿有什么东西发生了变化。究竟是什么呢?他却无法确定。惶恐不安的感觉占据了他的心头。米哈伊尔端详着巍巍耸峙的雕像,竭力回忆5年前的情景。 ③当时米哈伊尔参加了沙漠考察队,但他和另外两名考察队员在沙漠中迷了路。就在这时候,他们偶然在沙丘之间发现了这两座雕像。米哈伊尔清楚地记得,那两座雕像的脸是用粗线条雕刻出来的,看上去是一男一女。他们几乎分辨不出五官,只一对轮廓分明的眼睛在整个脸上显得异常突出,极不协调,菱形的瞳仁、虹膜上的青筋,以及直愣愣的梳状睫毛十分醒目。

④雕像的身材很不匀称:躯干和胳膊很长,两条腿却又短又细。考察队员们争论不休,却终究不能确定这两座雕像属于哪一种文化、哪一个时代。

⑤米哈伊尔呼吸急促,呆若木鸡,无法把视线从这对眼睛上移开。他梦游似地向雕像走去,突然,他“哎呀”一声惊叫起来,裤兜里,黄铜烟盒滚烫滚烫的,仿佛在火上烤过一样。

⑥几天之后,一架飞机发现了迷路的考察队。他们回到了家乡,同行的费多罗夫,从女人雕像的脚上敲下了一小块标本,打算带回实验室进行研究。不久,伟大的卫国战争爆发了,米哈伊尔上了前线。费多罗夫也在一次实验室爆炸事故中罹难。爆炸正是在他研究那块雕像物质时发生的。据他的实验助手说,那东西犹如一种活性极强的酶,能加速一些反应,延缓另一些反应。正由于这个原因,引起易燃物质猝然起火、爆炸。 ⑦战争结束后,米哈伊尔重回了那个沙漠,现在他正站在雕像面前。

⑧落日尚未全部从地平线上隐去。天地尽头,沙砾似乎正在熔化,形成一条奔腾的火龙。一阵风吹过,沙子簌簌作响。

⑨只有雕像仍旧纹丝不动地站在那里,仿佛比这沙漠更缺乏生气。整整五年,它们就这样一动不动地矗立着,狂风泄怒于这些高大的障碍,从四面八方侵蚀它们。时光像沙子一样从它们身边流逝,带走人间的欢乐和痛苦。他取出一张照片,那是五年前他在雕像前的留影。这是怎么回事啊?这不可能!不可能!

⑩照片上,那座女雕像笔直地站着,两手下垂;而眼前,她已改变了姿势:两膝微屈,一只手伸向脚边,伸向被敲掉一块的那个地方。而那座男雕像则向前跨了一步,朝那女雕

像侧过半边身子,仿佛在庇护她,右手伸向前方,握着一件武器一样的东西。这一切意味着什么呢?

⑪所学过的知识在他记忆的屏幕上一一闪过。新陈代谢和生命持续的时间并不固定,它们因物种而异,差异幅度极大。例如葶苈属植物的全部生长过程在五六周内即可结束,但红杉属植物却能生长几千年。

⑫一个中心思想已经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明确……

⑬两座雕像仍旧纹丝不动地矗立在那儿,但米哈伊尔已经领悟到这种静止不动只是一种假象,这根本就不是什么雕像,而是来自其他行星,来自另一个世界的生物,他们由另一种材料构成,他们有自己的时间。我们这儿的一百年,对于他们来说,只不过是一瞬间。显然,他们那儿非生物界的运动过程,也是按照另外一种节律,一种较慢的节律进行的。这个女人感到脚上疼痛,并开始对此作出反应,这竟用了五年时间;那个男人则用了五年时间才向前跨了一步。在这五年时间里,米哈伊尔经历了漫长的生活历程,他结识了一些朋友,也失去了一些同志,他对自己有了正确的认识,并在战火中体验到了爱和恨。 ⑭米哈伊尔的脑海里一下子涌现出许多问题……

⑮“瞬间”这个概念是非常相对的。人生的一秒钟并不是钟表的“滴答”一声这么简单,而是指人在这一秒钟内所做的事情。这一秒钟可以是无所作为,也可以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一秒钟之内,地球运行一定路程,风儿掠过一定距离,蚂蚁爬过一段小路。人可以根本不介意一秒钟时间,也可以用一秒钟按动电钮,将火箭送入太空;可以无聊地打个呵欠,也可以发现一条新的自然规律。每种生物都有自己的时间、自己的空间和自己的生命期限。时间是自然界的万物之主,而人则是自己时间的主人。

⑯沙漠尽头火红的地平线正渐渐暗淡下去,一堵墙垣似的火烧云已隐没在沙丘后面,唯有一长束橘红色的余晖告诉人们,太阳是在这儿被不可抗拒的时间送走的。

——选自《沙漠奇遇》(有删改)

(二)科幻:想象创造价值

也许每人在孩提时代都曾幻想着遨游太空,去另一颗星球发现文明,到外星人家中做客聊天……无论民族、时代、阶层,每个人都拥有做梦的权力、想象的自由,这正是科幻深受读者喜爱的原因所在。

近年,科幻电影迸发出炽烈的“科幻热”,形成前所未有的影响力,我们似乎该静下心来认真思考:

科幻文学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怎样的改变?它给人类的思维与智慧带来了哪些启迪? 一:“梦想成真”的预言与忧思

“现代科学幻想小说之父”儒勒·凡尔纳,在1869年发表的科幻小说《海底两万里》中构想了一只名为“鹦鹉螺号”的潜水艇。但人类社会中潜水艇成为现实,却是在几十年以后。1886年,英国才建造出第一艘使用蓄电池动力的潜水艇;1954年,美国才建造出第一艘核动力潜水艇,值得一提的是,这两艘潜艇也都被命名为“鹦鹉螺号”。

“美梦成真”的故事不仅发生在潜水艇上。凡尔纳笔下的直升机、留声机、太空旅行,威尔斯笔下的基因改造技术,克拉克笔下的同步通讯卫星……在今天都已成为现实,并且改变了世界。

“科幻”不是无风起浪,而是立足现实科技展开的想象。科幻文学不仅能反映一个时期科

学发展的状况,更能启迪科学家的思考,激发科学创新的灵感。

科幻不仅赋予人们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赋予人们科学的思维、科学的世界观,它通过对科学以及科技发展带来的社会文化、道德伦理等问题的想象构造,让人们理性地思考未来。

科幻作家在乐观地憧憬科技文明的同时,也在对科技泛滥带来的弊端进行反思。在科幻小说《神经浪游者》中,网络独行侠凯斯奉命潜入跨国企业的信息中心窃取情报,在信息大战中帮助神秘力量主宰世界。但他想得到的并不是世界,不是权力,而是希望超越肉体的束缚,逃避废墟般的现实世界。还有许多科幻文学都不约而同地反映了科幻作家们的前瞻与忧思:人类在利用科技为自己造福的同时,是否也应该多一份理性与制衡? 二:开启思想实验与创新之门

美国哲学教授拉菲尔是一位科幻迷。他在学校开设了一门“怎样通过科幻小说学哲学”的课程,大受欢迎。他认为,科幻是思想的实验,而哲学里也有许多思想的实验,其内在思维是相通的。

以科幻作品中最常见的一类情景为例:人类面临着外星攻击,拯救人类的唯一办法,是放弃一些人的生命。假设这一刻成真,而你是执掌地球生命的核心人物,你会怎么决策?放弃哪些人的生命而拯救其他人?为什么该放弃的不是你自己?

正是在这种貌似“不可能”的戏剧情境中,科幻小说为我们开启了一场又一场蕴含着哲学意味的思想实验,激发无数想象、创造、预测、设计,启发我们在真实世界中的思考与行动。科幻文学的不竭动力正在于此。而我们的未来,正基于今天种种思想实验所取得的成果。在这样的视野之下,科幻作品的意义就显得深远而重大。

在科幻作家吴岩看来,科幻不属于科学教育,而应属于创意教育。“比科幻小说中的科学知识更加重要的,是科幻文学给人的思维方式带来的影响和改变。”美国科幻文学研究者托马斯·斯科提亚也指出:“科幻小说家是真正意义上的思想实验的专业制造者,不管他是在考察一项新的科技发展所引起的局部后果,还是在考虑一种社会潮流的更为宽泛的影响。” 或许到了必须为幻想正名的时候。幻想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活动。在心理学教科书中,想象分为三类: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和幻想。多种课本都在重复一个说法,即再造想象就是在脑海里复现一个事物,比如让你先对一个杯子进行观察,然后凭想象画出这个杯子;创造想象是把几个事物在脑海中加工、组合并表达出来,比如让你将鱼鳞、鹿角、蛇身、凤爪想象拼装成一条龙的样子。据说,这两种想象是“好的”,而那种抛开现实事物,天马行空地去想并实现出来的幻想,是应该规避的,是让人想入非非的。

吴岩认为,这种说法应该彻底改变。想象力的本质就是超越现实,对现实否定得越彻底,人的想象力才越高级。如果一直模仿前人,不去远离现实,根本无法做到真正的创新。这才是对我们这个社会有价值的想象。

(1)下列选项中,对文(二)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两块主要内容——“梦想成真”的预言与忧思,开启思想实验与创新之门,属于并列结构,顺序可以更换。

B. “人类面临着外星攻击,拯救人类的唯一办法,是放弃一些人的生命”,这是科幻小说的常见情景,也是一次思想实验,其结果与哲学实验大相径庭。

C. 作者讲述《神经浪游者》故事,是为了论证科幻赋予人们科学知识和科学的思维。

D. 文中说“‘科幻’不是无风起浪,而是立足现实科技展开的想象”,又说“想象力的本质就是超越现实,对现实否定得越彻底,人的想象力才越高级”,这两句话是矛盾的。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一)中的人物在五年内的人生轨迹。 ________

(3)文(一)是一篇科幻小说,为了把故事说得动人,作者采用了多种写作技法,请参照示例,结合本文内容,探究其写法及作用,完成下表。 写作技法 巧用①本文多处使用对比,如米哈伊尔的五年和雕像的五年进行对比,突出了人类的时对比 间比雕像的时间节奏更快,引发了人类关于时间和生命意义的思考。 伏笔②________ 照应 (4)从下面出自文(一)的三段文字中选择一处,联系语境,赏析其表达效果。 ①起伏的地平线上残留着一抹血红,夕阳西沉,绽射出几束长长的余晖,和大地告别。 ⑧落日尚未全部从地平线上隐去。天地尽头,沙砾似乎正在熔化,形成一条奔腾的火龙。一阵风吹过,沙子簌簌作响。

⑮沙漠尽头火红的地平线正渐渐暗淡下去,一堵墙垣似的火烧云已隐没在沙丘后面,唯有一长束橘红色的余晖告诉人们,太阳是在这儿被不可抗拒的时间送走的。 ________

(5)文(二)倒数第二段提到了想象有三种,分别是“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和“幻想”,文(一)中,两个类似雕塑的外星生命属于哪种想象?请联系本文和生活体验,阐述你的观点和理由。 ________

(6)针对选文(一)第⑽段“握着一件武器一样的东西”一句,在⒀段与 ⒂段之间,可以补充一个照应语段⒁,以引发读者更多的想象与思考。请结合选文,承接“米哈伊尔的脑海里一下子涌现出许多问题”一句,发挥想象,补写出来,不少于100字。 米哈伊尔的脑海里一下子涌现出许多问题。________

(7)结合文(一)和刘慈欣的一部科幻作品:《带上她的眼睛》或《三体》或《流浪地球》,谈谈你对文(二)中画线句子的理解。 ________ 【答案】 (1)C

(2)考古学家米哈伊尔在沙漠考察时发现了雕像,后来经历了漫长的生活历程,5年后重返沙漠,发现了雕像手脚姿势的改变,领悟到“雕像”的本质。

(3)本文多处埋下伏笔,如前文通过雕像的外形、离奇的爆炸等,处处暗示雕像的不同寻常,为后文揭示他们是外星生命埋下伏笔,有伏有应,让结果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4)示例:茫茫黄沙中,一轮硕大的太阳正缓缓西沉。黄色和红色交织成画面的主色调,落日熔金,整个画面宏大又壮观。a.借落日西沉暗示一切的思考都是在极短的时间内进行;b.塑造了苍茫又壮阔的意境,以落日之壮观平静,衬托米哈伊尔心理活动之激烈、壮

结合文章内容探究写法并分析作用 阔;c.用空间之大之壮美,衬托关于时间和生命的思考,有庄重和严肃之感,突出了小说主题的宏大。

(5)两个外星生命属于“创造想象”。这两个生命与人类同中有异。他们外形近似人类,但却有菱形的瞳孔和不协调的身材比例,这都是从人类的形象进行创造性加工后获得的形象,而他们时间节奏的极度缓慢、身体构造的神奇,也是发挥创造性想象的结果,并没有抛开现实,不属于幻想,也不是再造想象。

(6)示例:米哈伊尔的脑海里一下子涌现出许多问题。那男人拿的是什么样的武器?它的杀伤力强吗?要过多少年那男人才射击呢?但他很快认为这些问题是多么无足轻重,地球上的居民要对付这些天外来客是轻而易举的,他们可以击落那男人手中的武器,也可以用钢缆把这些生物捆绑起来。谁的时间推移得快,谁就能取得胜利。

(7)示例:科幻作家吴岩的这番话是针对科幻小说与科学教育、创意教育的关系说的,重在强调科幻小说对受众的思维方式的内在影响。科幻小说其实是一种世界观的重新构成,是一种对世界的重新构成可能性的探索和思考。它涉及对我们现有的人生观、世界观的一种质疑、一种反思、一种拓展、一种思辨。如读《沙漠奇遇》选文,读者禁不住会产生“山中方一日,人间已千年”之感。对于文中的外星生命来说,五年只是弹指一挥间,但对于人类来说,五年足可以改变很多东西。生命的质量不等于时间的长度,生命体不同,生命的节奏也不同,世界之大,无奇不有,真是让人感慨。我们会思考怎样突破生命的限制,用更宽容的眼光去看待其它生命,敬畏自然。而刘慈欣的《流浪地球》中,“地球啊,我的流浪地球啊”成为无数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弥留之际的遗言。它包含着人类这个种族亘古不变的永恒心声——我们要活下去。那些被宏大世界反衬得孤独而弱小的生命的挣扎与抉择,震撼着我们。

【解析】【分析】(1)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A项, 文章两块主要内容——“梦想成真”的预言与忧思,开启思想实验与创新之门,属于递进结构,顺序不可以更换。

B项,“其结果与哲学实验大相径庭”说法有误,文中并没有提及。 D项,这两句话并不矛盾。

(2)信息筛选题的答题步骤是:①把握全文主要内容,从整体和局部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形成整体印象,尤其要注意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②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阅读文段从“当时米哈伊尔参加了沙漠考察队,但他和另外两名考察队员在沙漠中迷了路。就在这时候,他们偶然在沙丘之间发现了这两座雕像”可知考古学家米哈伊尔在沙漠考察时发现了雕像;从“ 只有雕像仍旧纹丝不动地站在那里,仿佛比这沙漠更缺乏生气。整整五年,它们就这样一动不动地矗立着,狂风泄怒于这些高大的障碍-----”可知后来经历了漫长的生活历程,5年后重返沙漠,发现了雕像手脚姿势的改变,领悟到“雕像”的本质。 (3)本题考查的是文章写作手法的运用和把握。例如本文多处埋下伏笔,如前文通过雕像的外形、离奇的爆炸等,处处暗示雕像的不同寻常,为后文揭示他们是外星生命埋下伏笔,有伏有应,让结果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4)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能力。语句赏析的角度一定要知道,有修辞(比喻、拟人、夸

张、反问、设问、排比等)、词语(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等)、描写方法(语言、动作、心理、神态)句式、手法、内容、情感等。对于修辞,不仅能判断,而且要会结合语境作正确的赏析。从两个画线句子的内容来看,可以分别从人物描写与修辞手法两方面进行赏析。

(5)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信息筛查和观点的表达。细读文章可知两个外星生命属于“创造想象”。这两个生命与人类同中有异。他们外形近似人类,但却有菱形的瞳孔和不协调的身材比例,这都是从人类的形象进行创造性加工后获得的形象,而他们时间节奏的极度缓慢、身体构造的神奇,也是发挥创造性想象的结果,并没有抛开现实,不属于幻想,也不是再造想象。

(6)本题考查对人物心理活动的把握和对文本的理解。解答时,要联系文章内容和主旨,根据事件发生时的情景进行作答。

(7)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中重要语句的理解,需要联系文章内容进行分析即可。 示例:科幻作家吴岩的这番话是针对科幻小说与科学教育、创意教育的关系说的,重在强调科幻小说对受众的思维方式的内在影响。

故答案为:(1)C;(2)考古学家米哈伊尔在沙漠考察时发现了雕像,后来经历了漫长的生活历程,5年后重返沙漠,发现了雕像手脚姿势的改变,领悟到“雕像”的本质;(3)本文多处埋下伏笔,如前文通过雕像的外形、离奇的爆炸等,处处暗示雕像的不同寻常,为后文揭示他们是外星生命埋下伏笔,有伏有应,让结果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4)示例:茫茫黄沙中,一轮硕大的太阳正缓缓西沉。黄色和红色交织成画面的主色调,落日熔金,整个画面宏大又壮观。a.借落日西沉暗示一切的思考都是在极短的时间内进行;b.塑造了苍茫又壮阔的意境,以落日之壮观平静,衬托米哈伊尔心理活动之激烈、壮阔;c.用空间之大之壮美,衬托关于时间和生命的思考,有庄重和严肃之感,突出了小说主题的宏大。(5)两个外星生命属于“创造想象”。这两个生命与人类同中有异。他们外形近似人类,但却有菱形的瞳孔和不协调的身材比例,这都是从人类的形象进行创造性加工后获得的形象,而他们时间节奏的极度缓慢、身体构造的神奇,也是发挥创造性想象的结果,并没有抛开现实,不属于幻想,也不是再造想象。(6)示例:米哈伊尔的脑海里一下子涌现出许多问题。那男人拿的是什么样的武器?它的杀伤力强吗?要过多少年那男人才射击呢?但他很快认为这些问题是多么无足轻重,地球上的居民要对付这些天外来客是轻而易举的,他们可以击落那男人手中的武器,也可以用钢缆把这些生物捆绑起来。谁的时间推移得快,谁就能取得胜利。(7)示例:科幻作家吴岩的这番话是针对科幻小说与科学教育、创意教育的关系说的,重在强调科幻小说对受众的思维方式的内在影响。科幻小说其实是一种世界观的重新构成,是一种对世界的重新构成可能性的探索和思考。它涉及对我们现有的人生观、世界观的一种质疑、一种反思、一种拓展、一种思辨。如读《沙漠奇遇》选文,读者禁不住会产生“山中方一日,人间已千年”之感。对于文中的外星生命来说,五年只是弹指一挥间,但对于人类来说,五年足可以改变很多东西。生命的质量不等于时间的长度,生命体不同,生命的节奏也不同,世界之大,无奇不有,真是让人感慨。我们会思考怎样突破生命的限制,用更宽容的眼光去看待其它生命,敬畏自然。而刘慈欣的《流浪地球》中,“地球啊,我的流浪地球啊”成为无数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弥留之际的遗言。它包含着人类这个种族亘古不变的永恒心声——我们要活下去。那些被宏大世界反

衬得孤独而弱小的生命的挣扎与抉择,震撼着我们。

【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在主题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对照题干内容既可选择。

(2)信息筛选题答题技巧:解答这种信息筛选与整合题,通常的做法是:提取综合,重组输出。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步骤:①从文中准确而迅速地捕捉、筛选、提取出所需的信息;②合理地概括信息;③按照一定的要求加工信息。

(3)本题考查写作手法的理解与信息筛选。解答此题关键要了解“伏笔”这种写作手法,然后从文中筛选出有效信息作答。

(4)本题是对句子赏析的考查。句子赏析一般从动词和修辞手法角度赏析。解析:指出修辞手法,分析修辞的用法,然后分析表达效果,最后看表达感情。动词,找出运用的动词,结合语境分析动词的表达效果,并指出表达的感情。

(5)本题是信息筛选能力的考查。必须先认真阅读课文,根据提示,在上下文中筛选出关键信息。

(6)本题考查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合理想象能力。解答此题要看清题目要求,注意表述语言的连贯得体。

(7)本题是对文章主旨的考查。文章的主旨句一般在文中多次出现,还多在首段与末段,是对题目的解释与深化,多为议论抒情性的句子。

4.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远行的苹果 任随平

①文化广场上,满载苹果的四辆大货车同时启动,送行村民的欢呼声霎时间充满广场——全村二十吨红富士苹果将远销尼泊尔。

②目送车辆出村后,村民们再次回到文化广场。驻村干部刘站长紧紧握住村主任六叔的手,对中湾村苹果走向国外表示祝贺。六叔转身向广场村民代表深深鞠了一躬,抬起头那一刻,我看到六叔眸中满含泪花。我知道,这泪花中最为硕大晶莹的一颗,当属广大村民用勤劳双手和智慧创造了属于自己的财富,这财富里,有汗水,有辛劳,也有政府连片种植的谋划和引导。

③我出生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听父亲讲,我出生那年土地包产到户,土地贫瘠,父亲弟兄六人一年辛苦劳作后仍是生活拮据。我四岁那年,父亲弟兄六人经过商议,共同承包村里十亩山地苹果园,实行统一管理,分户劳作。那年中秋节,父亲从山上带回一黄挎包“国光”苹果,我们一家人就着昏黄灯光分食苹果。我和姐姐每人分得一颗大苹果,谁也舍不得吃,将半红半绿的苹果拿在手中,摩挲着,把玩着,似乎端详一件宝物。父亲看着我们,意味深长地说:“真正要改变贫穷,还是要从想法开始,这不,刚刚承包了果园,孩子们就能吃到新鲜苹果了,秋后,苹果卖了还能有个好收成!”那一晚,整个屋子始终飘荡着苹果馨香,似乎每一缕游动的空气送过来的都是芬芳和甜蜜。

④那一年,苹果成熟,满园飘香却增添了父亲他们的愁眉。一百多公里的羊肠山道,蜿蜒曲折,龙卷蛇形,加上那段时间阴雨绵绵,拖拉机到不了果园,附近镇子上的果商没法运输收购。父亲弟兄几个只能每天晨起采摘两架子车,艰难地行走在弯弯曲曲、陡峭无比

的山路上,人力运送到镇子上去卖。无尽缠绵的雨水把崎岖的山路拨弄得更是险象环生。好几处弹石路段被雨水冲毁,层出不穷的滑坡常常会阻断道路,阻塞交通。但父亲他们每天就这样风餐露宿,披星戴月,如蚂蚁搬家,把苹果输送出山村。最终,我家换取了七百五十元的“天价”收入。

⑤后来,看到父亲几人尝到苹果种植的甜头,有村民也开始零星栽植苹果树,没几年,苹果开始挂果,多多少少有了额外收入,生活条件逐步改善。上世纪末,政府经过多方勘测论证,决定在全县推广苹果连片种植,山东烟台的红富士种苗来到村里,覆膜、修剪培训费用由政府投资,村民们喜出望外,劲头十足,因为切切实实走上一条致富之路。近几年,村级道路由国家投资全部硬化,货车能开到田间地头。每年深秋时节,苹果成熟,尤其是“国光”苹果经霜而红,一颗颗似羞红了脸,于繁茂的绿叶间躲躲闪闪,果香溢满园。 ⑥冬季修剪,春季施肥,夏季套袋,深秋采摘,冬闲时节培训学习,苹果种植管理走出一整套科学合理的管理之路;政府牵头,村级合作,果农与果商定价,苹果销售走出一条水到渠成的销售之路。而今,苹果已成为甘肃静宁农民创收的一张标签。每当春日暖风和煦,徜徉在静宁大地的每一处山野,仿若置身辽阔的苹果花海,清幽而淡雅,馨香染肺腑,洁白的苹果花犹如舞动双翅的蝴蝶,蹁跹而舞,令人遐思万千。

⑦秋风劲吹,每一枚果叶都带了浓浓秋阳温暖的问候,飒飒而落,像一枚枚熟透了的金币,落在大地怀抱里,亦落在父老乡亲融融的胸襟里。明春,必将花香馥郁。

(《人民日报》2019年01月09日;有删改)

(1)为什么中湾村村主任六叔“眸中满含泪花”? (2)分析第④段在文中的作用。 (3)品味文中划线的句子的表达效果。

①将半红半绿的苹果拿在手中,摩挲着,把玩着,似乎端详一件宝物。 ②馨香染肺腑。

(4)文章末尾写“明春,必将花香馥郁。”有什么作用?

【答案】 (1)①中湾村二十吨红富士苹果将远销尼泊尔,走向国外。②作为村主任的他看到广大村民用勤劳双手和智慧创造了属于自己的财富,为村民感到高兴,内心兴奋。③对政府连片种植的谋划和引导表示感激之情。

(2)第④段主要描写了刚开始栽种苹果由于山路阻隔,运送出售的艰难。既与开篇苹果的远销尼泊尔形成鲜明对比,又为下文政府重视从而靠栽种苹果走上致富之路、销售之路埋下伏笔。

(3)①“拿”、“摩挲”、“把玩”、“端详”等一系列动词细致传神地刻画出“我”和姐姐舍不得吃“国光”苹果的情形,表达他们对苹果的喜爱和不舍之情,暗示当时生活的拮据。②“染”字细腻传神地刻画出清幽、淡雅的苹果花香深入人心,给人以联想,表达了愉悦、幸福的心情。

(4)内容上:苹果丰收、远销国外,村民们用劳动创造了财富,从而对生活充满希望;政府为村民铺路,特别是为村民们搭建管理之路、销售之路,更加鼓足了村民们的劳动干劲,含蓄地表达了对党的感激之情。结构上:引发读者的想象,意味深长;更是进一步深化文章主题。

【解析】【分析】(1)本题可提取第①段“全村二十吨红富士苹果将远销尼泊尔”,第②

段“这泪花中最为硕大晶莹的一颗,当属广大村民用勤劳双手和智慧创造了属于自己的财富,这财富里,有汗水,有辛劳,也有政府连片种植的谋划和引导”等句分析,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2)语段正好是文章的中间,所以在结构上就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即照应上文苹果的远销尼泊尔的内容,开启下文的政府重视从而靠栽种苹果走上致富之路。内容上,描写了刚开始栽种苹果由于山路阻隔,运送出售的艰难。 以表现村民们用劳动创造了财富的决心与意志。

(3)①“拿在手中,摩挲着,把玩着,似乎端详一件宝物”明显运用了动作描写和情态描写的方法,答题时首先要点明描写人物的方法,然后在文中找到语句的位置,结合上下文情节内容,体会语句所表现的人物心理活动,即对苹果的喜爱和不舍之情。②“馨香染肺腑”中的“染”本义:把东西放在颜料里使着色。语境义:苹果花香深入人心,给人以联想。还要答出关键性词语对表达人物心情的意义。

(4)考查文章末尾写“明春,必将花香馥郁”的作用。要考虑到语句在文章位置上的意义。语句正好是文章的结尾,所以在结构上就有收束全文、照应开头的作用。在内容上就有点明主旨、深化中心的作用。要把文章所表达的中心答出来,即村民用勤劳双手和智慧创造了属于自己的财富,表达了对党的感激之情。同时,“明春,必将花香馥郁”语言含蓄隽永,可引起读者无限的遐思。

故答案为:⑴ ①中湾村二十吨红富士苹果将远销尼泊尔,走向国外。②作为村主任的他看到广大村民用勤劳双手和智慧创造了属于自己的财富,为村民感到高兴,内心兴奋。③对政府连片种植的谋划和引导表示感激之情。

⑵ 第④段主要描写了刚开始栽种苹果由于山路阻隔,运送出售的艰难。既与开篇苹果的远销尼泊尔形成鲜明对比,又为下文政府重视从而靠栽种苹果走上致富之路、销售之路埋下伏笔。

⑶ ①“拿”、“摩挲”、“把玩”、“端详”等一系列动词细致传神地刻画出“我”和姐姐舍不得吃“国光”苹果的情形,表达他们对苹果的喜爱和不舍之情,暗示当时生活的拮据。②“染”字细腻传神地刻画出清幽、淡雅的苹果花香深入人心,给人以联想,表达了愉悦、幸福的心情。

⑷ 内容上:苹果丰收、远销国外,村民们用劳动创造了财富,从而对生活充满希望;政府为村民铺路,特别是为村民们搭建管理之路、销售之路,更加鼓足了村民们的劳动干劲,含蓄地表达了对党的感激之情。结构上:引发读者的想象,意味深长;更是进一步深化文章主题。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考生要仔细阅读文本,梳理、理解文本的内容,根据要求,从文本中梳理、筛选出相关的信息,进行归纳。

⑵本题考查考生文本结构的理解能力。考生在平时要积累相关的知识,对文段的作用要了解,根据题干要求从内容和结构上分析段落的作用。

⑶对文本中句子的赏析是现代文阅读高频考点。考生要理解文本的内容和主题,对语句的表现手法、修辞运用、词语理解等进行综合的分析。

⑷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本结构的理解。考生要掌握文中结尾的作用,在具体分析时要从内容、结构、主题等方面进行。

5.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小题。 “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

当场被读者问倒的情况不多,但是不久之前,一个问题使我在一千多人面前,突然支吾,不知所云。

他问的是:“家,是什么?”

家是什么,这不是小学生二年级时的作文题目吗?和“我的志愿”“我的母亲”“我的暑假”同一等级。怎么会拿到这里来问一个自认为对“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早有体会的人?

提问者的态度是诚恳的,我却只能语焉不详地蒙混过去。这么难的题啊!

作为被人呵护的儿女时,父母在的地方,就是家。早上赶车时,有人催你喝热腾腾的豆浆。天若下雨,他坚持要你带伞。烫的便当盒塞在书包里,书包挎在肩上,贴在身上还热。周末上街时,一家四五口人可以挤在一辆车上招摇过市。放学回来时,到门外就听到锅铲轻快的声音,饭菜香一阵一阵的。晚上,一顶大蚊帐,四张榻榻米,灯一黑,就是夜晚的甜蜜时刻。兄弟姊妹的笑闹踢打和松软的被褥裹在帐内,帐外不时有大人的咳嗽声、走动声、窃窃私语声。蒙眬的时候,窗外丝缎般的栀子花香,就幽幽飘进半睡半醒的眼睫里。帐里帐外都是安心的世界,那是家。 可是这个家,会怎样呢?

人,一个一个走掉,通常走得很远、很久。在很长的岁月里,一年只有一度,屋里头的灯光特别亮,人声特别喧哗,进出杂沓数日,然后又归于沉寂。留在里面还没走的人,体态渐孱弱,步履渐蹒跚,屋内越来越静,听得见墙上时钟嘀嗒的声音。栀子花还开着,只是在黄昏的阳光里看它,怎么看都觉得凄清。然后,其中的一个人也走了,剩下的那一个,从暗暗的窗帘后,往窗外看,仿佛看见,有一天,来了一辆车,是来接自己的。她可能自己锁了门,慢慢走出去,可能坐在轮椅上,被推出去,也可能是被一张白布盖着,抬出去的。

和一个人做终身伴侣时,两个人在哪里,哪里就是家。曾经是某大学小城里一间简单的公寓,和其他一两家共用一个厨房。窗外飘着陌生的冷雪,可是卧房里伴侣的手温暖无比。后来是一份又一份陌生的城市,跟着一个又一个新的工作,一个又一个重新来过的家。几件重要的家具总是在运输的路上,其他就在每一个新的城市里一点一点添加或丢弃。墙上,不敢挂什么和记忆终生不渝的东西,因为墙是暂时的。在暂时里,只有假设性的永久和不敢放心的永恒。家,也就是两个人刚好暂时落脚的地方。可是这个家,会怎样呢?很多,没多久就散了,因为人会变,生活会变,家,也跟着变质。渴望安定时,很多人进入一个家;渴望自由时,很多人又逃离一个家。渴望安定的人也许遇见的是一个渴望自由的人,寻找自由的人也许爱上的是一个寻找安定的人。家,一不小心就变成了一个没有温暖、只有压迫的地方。外面的世界固然荒凉,但是家可能更寒冷。一个人固然寂寞,两个人孤灯下无言相对却可能更寂寞。 很多人在家散了之后就开始终身流浪。

还有很多,很快就有了儿女。一有儿女,家,就是儿女在的地方。天还没亮就起来做早点,把热腾腾的豆浆放上餐桌,一定要亲眼看着他喝下才安心。天若下雨,少年总不愿拿

伞,于是你苦口婆心几近哀求地请他带伞。他已经走出门,你又赶上去把滚烫的便当盒塞进他书包里。周末,你骑车去市场,把两个儿女贴在身后,一个小的夹在前面两腿之间,虽然挤,但是儿女的体温和迎风的笑声甜蜜可爱。从上午就开始盘算晚餐的食谱,黄昏时,你一边炒菜一边听着门外的声音,期待一个个孩子回到自己身边。晚上,你把滚热的牛奶搁在书桌上,孩子从作业堆里抬头看你一眼,不说话,只是笑了一下。你觉得,好像突然闻到栀子花幽幽的香气。 孩子在哪里,哪里就是家。 可是,这个家,又会怎样呢?

(1)作者眼中的“家”既简单又复杂,作者对人生的幼年、中年和老年这三个不同阶段的“家”有什么感悟?结合全文请简要概括。 (2)赏析句子。

①兄弟姊妹的笑闹踢打和松软的被褥裹在帐内,帐外不时有大人的咳嗽声、走动声、窃窃私语声。

②蒙眬的时候,窗外丝缎般的栀子花香,就幽幽飘进半睡半醒的眼睫里。

(3)文章结尾处“可是,这个家,又会怎样呢?”与前文第七段“可是这个家,会怎样呢?”有何异同?请你比较阅读,说说你的看法。

(4)文中写到了“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的诗句,请说说你对这首诗的理解,及文章引用这首诗的作用。

(5)文中三次写到栀子花,它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作者分别表达了什么意思? 【答案】 (1)①小时候的家,是父母在的地方,是作者生命的安全港湾;②中年时候的家,多有变化,让作者想起了自己坎坷的人生;③老年时候的家,冷清寂寞,由此走向生命的终点。作者历经风雨,已经淡然自若,波澜不惊。

(2)①本句话将帐内兄弟姐妹的笑闹踢打声与帐外大人的咳嗽声、走动声、切切私语声混合在一起,从朗读节奏上来说很有韵律,读起来朗朗上口,从内容上来说让人感受到家的温暖,体会到血浓于水的亲情,也表达了作者对而是生活的热切怀念。②把“栀子花香气”比喻成“丝缎”既新奇又传神,把无形的花香变得可以触摸,可以感受到它的温软,花香的淡雅、迷人、温馨尽显在“幽幽”一词中,把栀子花香描写得淋漓尽致,在这个温暖的家里,在这个温暖的港湾里,连花香也格外迷人。花香不是通过鼻子闻到的,而是飘进了眼睫里,也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

(3)第七段中“可是这个家,会怎样呢?”与结尾段的“可是,这个家,又会怎样呢?”是不一样,两句标点符号不一样,前一句“可是”后没有逗号停顿,这句话是个过渡段,承接上文而开启下文,引发人的思考,给人留下悬念;而后一句的逗号停顿意味深长,给人留下广阔的思考空间,遐想无穷,一个“又”字体现出了人们代代相传的血浓于水的亲情,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4)这句诗是李煜《望江南》中“闲梦远,南国正清秋。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笛在明月楼。”意思是梦中既有“千里江山”之苍凉空旷,又有“芦花深处”之细微深远,皆一片清冷秋色,如作者寂寞悲凉的情怀,而芦花深处孤舟停泊无人系,正如作者转烛飘蓬,随波起伏的经历.冷月寒笛,更谱出愁肠一片,声声催忆当初。

在文中的作用:①开篇点题。②总领全文。③奠定文章充满温情而又伤感的感情基调。

④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5)①小时候的家,是父母在的地方,是作者生命的安全港湾;②中年时候的家,多有变化,让作者想起了自己坎坷的人生;③老年时候的家,冷清寂寞,由此走向生命的终点。作者历经风雨,已经淡然自若,波澜不惊。

【解析】【分析】(1)文章第六段写的是小时侯的家,作者感悟到有父母在的地方,就是家,那里有父母的呵护,有兄弟姊妹的身影,是一个让人安心的世界。第八段写老年时候的家。这时候, 人,一个一个走掉,通常走得很远、很久,家经常是冷清寂寞的,留在里面的人逐渐走向生命的终点。第九段写中年时候的家, 两个人在哪里,哪里就是家。但很多,没多久就散了 ,很多人在家散了之后就开始终身流浪。 还有很多,很快就有了儿女,开始了轮回。据此分析概括答题,意对即可。

(2)①此句可从内容方面进行赏析,结合句意分析,这句话写家里大人和孩子的各种声音,让人感受到家的温暖,体会到血浓于水的亲情,也表达了作者对儿时生活的热切怀念。②从修辞方面进行赏析,这句话把“栀子花香气”比喻成“丝缎”,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结合语境分析,它把无形的花香变得可以触摸,可以感受到它的温软,花香的淡雅、迷人、温馨尽显在“幽幽”一词中,把栀子花香描写得淋漓尽致,在这个温暖的家里,在这个温暖的港湾里,连花香也格外迷人。意对即可。

(3)结合语境分析,第七段中“可是这个家,会怎样呢?”在文章的中间,是个过渡段,承接上文而开启下文,引发人的思考,给人留下悬念;而结尾处“可是,这个家,又会怎样呢”这是作者在叙述从儿时、中年、老年的家之后向读者提出的问题,它给人留下广阔的思考空间,遐想无穷,一个“又”字体现出了人们代代相传的血浓于水的亲情,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4)首先要理解这两句诗的意思, “ 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是李煜《望江南》中的诗句,这首词为李煜亡国入宋后所作,抒发作者的故国之思和亡国之痛。“寒色”“芦花”等意象营造了萧瑟、凄凉的景象, “舟”之谓“孤”,除从数量上指舟乃独木一叶外,也暗点出舟中人的孤独,使人想象出其身世之漂泊凄苦,心情的酸楚悲凉;如再看这“孤舟”乃泊于芦花深处,则其孤独、凄苦,就更是可想而知了。而作者引用这两句诗,也是借此表达对家的感悟,表达自己寂寞悲凉的情怀。结合全文内容和主旨分析引用这首诗的作用,首先它处在文章开头,起到开篇点题,总领全文的作用,而且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而且这两句诗表达的感情也奠定文章充满温情而又伤感的感情基调。

(5)首先要找到三处写“栀子花香”的地方,理解出它们的共性,都与“家”,与“亲情”相关。回答第二步时要结合具体的句子,且要读附近的语段,如第一处“朦胧的时候,窗外丝缎般的栀子花香,就幽幽飘进半睡半醒的眼睫里。帐里帐外都是一个温暖而安心的世界,那是家”,可以看出这里写的是父母给予子女的爱,“栀子花香”就是家的象征,是子女们安全的港湾;第三处“你觉得,好像突然闻到栀子花幽幽的香气”,这是写父母的感受,因为感受到了儿女的感恩,内心充满了欣慰之情。

故答案为:⑴ ①小时候的家,是父母在的地方,是作者生命的安全港湾;②中年时候的家,多有变化,让作者想起了自己坎坷的人生;③老年时候的家,冷清寂寞,由此走向生命的终点。作者历经风雨,已经淡然自若,波澜不惊。

⑵ ①本句话将帐内兄弟姐妹的笑闹踢打声与帐外大人的咳嗽声、走动声、切切私语声混合在一起,从朗读节奏上来说很有韵律,读起来朗朗上口,从内容上来说让人感受到家的温暖,体会到血浓于水的亲情,也表达了作者对而是生活的热切怀念。②把“栀子花香气”比喻成“丝缎”既新奇又传神,把无形的花香变得可以触摸,可以感受到它的温软,花香的淡雅、迷人、温馨尽显在“幽幽”一词中,把栀子花香描写得淋漓尽致,在这个温暖的家里,在这个温暖的港湾里,连花香也格外迷人。花香不是通过鼻子闻到的,而是飘进了眼睫里,也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

⑶ 第七段中“可是这个家,会怎样呢?”与结尾段的“可是,这个家,又会怎样呢?”是不一样,两句标点符号不一样,前一句“可是”后没有逗号停顿,这句话是个过渡段,承接上文而开启下文,引发人的思考,给人留下悬念;而后一句的逗号停顿意味深长,给人留下广阔的思考空间,遐想无穷,一个“又”字体现出了人们代代相传的血浓于水的亲情,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⑷ 这句诗是李煜《望江南》中“闲梦远,南国正清秋。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笛在明月楼。”意思是梦中既有“千里江山”之苍凉空旷,又有“芦花深处”之细微深远,皆一片清冷秋色,如作者寂寞悲凉的情怀,而芦花深处孤舟停泊无人系,正如作者转烛飘蓬,随波起伏的经历.冷月寒笛,更谱出愁肠一片,声声催忆当初。

⑸ 亲情。第一次表达了父母给予子女之爱如安全的港湾;第二次象征夫妻之间相濡以沫之爱(或衬托夫妻生死离别后的孤寂);第三次则表达父母感受到了儿女对父母的感恩之爱。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与概括能力。首先要在审题后确定答题的方向,提取答案时从前向后精读文章,抓住其中的关键语句,深入理解后写出切题的答案。能借用原文词句的,可借用原文词句作答。

⑵此题考查赏析词语的能力。要我们赏析的词语,要么是运用修辞、要么是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等。赏析的答题模式一般为:该句运用了……(修辞、词语等),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特点,突出了……品质,表达了作者……情感。答题时要结合具体语句进行分析。

⑶本题考查理解文章段落作用的能力。同样的内容,因为放的位置不同,其作用也不同。因此答题时首先要看其位置,然后再结合文章内容和主旨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分析其作用。

⑷本题考查理解诗句内容的能力以及理解文章开头段作用的能力。理解诗句内容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及诗句描写的景与事综合理解分析。散文开头段的作用是:开篇点题;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铺垫;总领下文;揭示主题等。答题时要结合文章内容和主旨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进行分析。

⑸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关键语句的能力。对语句的理解一定要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原则,把词语放到句子中,把句子放到语段中,结合相关的文章内容加以理解。这样理解才会准确全面。

6.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小题。

久远的家

父亲喜欢种花种树,两亩大的院子,有四分之三种的是果树和花。八瓣梅、刺玫、牡丹、野菊……看到谁家的花好看,父亲就向人家讨要根、籽,要来后就将花籽撒在果树的间隙,或是将根埋在树下。春风一到,果树花与鲜花交相辉映,一个个粉色、白色、黄色的花骨朵竟相绽放,院里是一片花的海洋。

吃着杏子,觉得杏子味道不错,父亲就起身跨出房门向前走上几步,在园子里刨个坑,丢下核,来年一棵小苗就破土而出;正南墙下的三棵樱桃树,我没有亲眼见过它们的出生经历,我猜也是由樱桃核种出的;那些苹果树、李子树、葡萄树、桑树的生长经历我就不太清楚了,我记事时它们已经枝繁叶茂,硕果累累了。

好像是和父亲在争夺地盘一样,母亲又会在果树与花的间隙里撒上些菜籽。一场雨后,菜苗纷纷钻出地面,夏天时黄瓜顶着黄花,豆角戴着粉色的花串盘绕在果树上,灯笼似的辣椒结了出来,香莱也变成了绿色的小扇子,红绿相间的西红柿也缀满了秧……这样零星种出的菜一家人都吃不完,还可送些给干妈家。

院子的正北面是主房,西北角那间房的上一层是我的闺房。我们把阁楼不叫楼,叫高房子。高房子西边有扇窗户,窗外有一棵大榆树。夏日树枝摇曳,在书桌前伸手就可触到树枝,摘到甜甜的榆钱儿。小鸟将巢也筑在这棵榆树上与我为邻,常常叽叽喳喳地将我从梦中喚醒。

站在高房子门前,果树和鲜花尽收眼底。院子的东南角有棵很大很高的桑树,初夏时那些嫩绿色的桑葚由嫩绿变为鲜红,再由鲜红变为紫红,最终成为深紫色。枝头越高光照越充分,果实就越香甜。站在树下望去,那一串串黑黝黝、胖嘟嘟、沉甸甸的桑葚挂满了枝头,很是诱人。我不会爬树,只能摸索着一脚蹬着墙,一脚踩着树权,坐到了中间的树权间,缓了一缓,才继续攀着树枝,站到了树枝的最高处,摘到了又大又黑又紫又甜,享受光照最充分的桑葚。我欢怏地边摘边吃,两只手被染成紫红色,衣服口袋更是被桑葚的果汁湿透,身上到处是紫红色。我有点得意,不由得笑出了声。一阵风吹来,树枝一晃我一脚悬空,人差一点就掉了下来。我吓得喊出了声,幸亏抓住了树枝。

南边靠墙有三棵品种不同的樱桃树。六月初,一颗颗饱满的樱桃熟透了,一串串从绿叶里钻出来.骄傲地挂在枝头。左边的那棵果实大而红,像玛瑙味道很酸;中间那棵果实白得像珍珠,晶莹别透,味道却是很甜的;右边的那棵果实小,颜色呈淡粉色,像水晶石,味道是酸甜的。我把三种颜色不一的樱桃装进玻璃瓶,摇着晃着欣赏着,直到摇出果汁才揭开盖子一颗颗地品尝。有时候,我也走出家门和村里的小伙伴分享,看到他们艳美的目光,我骄傲地揭开盖子给每只小手上倒出几颗,和他们分享着樱桃的酸甜,享受着童年的快乐。

院子的正中间有一棵很大的葡萄树。初冬,当一片片黄叶被风带走,只留下光秃秃的褐色枝条时,父亲便把葡萄藤拿下来,拆了葡萄架,把藤蔓一圈圈盘起来,盖上干草,挖坑深埋。春天时将葡萄藤挖出来搭架,剪枝。葡萄树也不辜负育树人的用心,盛夏过后,滴溜溜的葡萄由小变大、由深绿到浅绿,再到亮绿,几天就变个样。葡萄树下打扫得光洁干净,吃饭时,母亲会在葡萄树下摆上饭桌,一家人躲在阴凉里用餐,一家人吃着饭、聊着天,一天的疲劳在笑声中消散;我也会在葡萄架下温习功课,偶尔抬头,淡绿透亮的葡萄向我轻轻点头微笑。

三棵品种不一的苹果树和一棵梨树手拉手站在那里,像是一堵围墙,整齐地将房间和果

园、菜园、花园一分为二。深秋,树上的苹果和梨渐渐成熟挂满了枝头,挺拔的枝头被压得弯下了腰。一个个苹果和梨绽开了羞涩的笑脸,中秋节一过,就能收很多苹果。父母把苹果存放在房间中央的窖里,房间时常飘着苹果的清香味儿。那年头物资匮乏,可是家里一年四季都不缺水果。

父母过世后,我很少回到老家了。由于路多次重修,去年我回去的时候竟然找不到路,这让我不由得心生悲意。父母不在了,老家变成了空壳,我的灵魂再也回不到魂牵梦绕的家乡。

(作者:殷桂珍 有改动)

(1)文章开头先交代父母种花种树种菜的情形,这样写有何用意?

(2)作者是如何把自己的童年生活描述得井然有序情趣盎然的?请作简要分析。 (3)品析文中画横线语句的表达效果。 (4)通读全文,说说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案】 (1)展现家院环境,表现父母的勤劳;表达家在记忆中的美好,为下文写自己快乐的童年生活作铺垫。

(2)作者按院子方位依次描述院中所种的树木,突出描摹了不同树木果实的状貌以及围绕这些树木自己和父母快乐幸福的生活场景,这样就使文章脉络清晰,内容生动可感。 (3)先从整体上写樱桃成熟时的状貌,“一颗颗”、“一串串”突显果实的密集面多,“钻”“骄傲”则以拟人手法把果实挂满枝头的情状生动地表现出来;之后又分别写三棵不同品种樱桃果实的形、色、味,用比喻形容其美好的形态色泽,在对比中显出味道各异。多角度描摹中透出一种欣悦欢喜的感情。

(4)文章表达了作者对童年时家院中快乐幸福生活的怀恋,对父母辛劳创造的美好生活的感念,以及父母过世后对往昔生活远逝的伤感之情。

【解析】【分析】(1)语段正好是文章的开头,所以在结构上就有为下文写自己快乐的童年生活作铺垫的作用。在内容上,展现家院环境,表现父母的勤劳,交代了回忆的缘由。 (2)从描写的角度看,“高房子西边有扇窗户,窗外有一棵大榆树”“站在高房子门前,果树和鲜花尽收眼底”“南边靠墙有三棵品种不同的樱桃树”“院子的正中间有一棵很大的葡萄树”等句,明显是按院子方位依次描述院中所种的树木。从描写的内容看,突出描摹了不同树木果实的状貌以及父母快乐幸福的生活场景。这种写法,就把自己的童年生活描述得井然有序情趣盎然。

(3)欣赏文句,可从修辞、品味词语、描写角度等方面分析。如“一串串从绿叶里钻出来,骄傲地挂在枝头”明显运用了拟人手法。答作用时除了答出生动形象地描写出果实挂满枝头的情状外,还要答出人物对景物的欣悦情感。

(4)通读全文,梳理脉络,分清层次,综合考虑,提取要点,特别是找到相关情节与描写分析,也可找到关键句分析,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即可。如可分析“父母不在了,老家变成了空壳,我的灵魂再也回不到魂牵梦绕的家乡”等句。作答时可从表达对童年时生活的怀恋、对父母辛劳的感念、对逝去往昔生活的伤感等角度作答。

故答案为:⑴ 展现家院环境,表现父母的勤劳;表达家在记忆中的美好,为下文写自己快乐的童年生活作铺垫。

⑵ 作者按院子方位依次描述院中所种的树木,突出描摹了不同树木果实的状貌以及围绕这

些树木自己和父母快乐幸福的生活场景,这样就使文章脉络清晰,内容生动可感。 ⑶ 先从整体上写樱桃成熟时的状貌,“一颗颗”、“一串串”突显果实的密集面多,“钻”“骄傲”则以拟人手法把果实挂满枝头的情状生动地表现出来;之后又分别写三棵不同品种樱桃果实的形、色、味,用比喻形容其美好的形态色泽,在对比中显出味道各异。多角度描摹中透出一种欣悦欢喜的感情。

⑷ 文章表达了作者对童年时家院中快乐幸福生活的怀恋,对父母辛劳创造的美好生活的感念,以及父母过世后对往昔生活远逝的伤感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散文开头段作用的能力。散文开头段的作用是:开篇点题;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铺垫;总领下文;揭示主题等。答题时要结合文章内容和主旨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进行分析。

⑵本题考查赏析文章描写手法的能力。答题的关键是依次梳理这一部分的内容,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表达的情绪,从而体会其中的情趣。

⑶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重点句子的赏析能力。解答语言的赏析类题,我们应该从词语运用、修辞手法、描写方法、表现手法、思想感情等方面去考虑。平时要掌握一些答题模式,答题模式为该句运用了什么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表现了什么思想感情。本题在赏析语句时,要选择好赏析的角度。

⑷本题考查体会作者情感态度的能力,体会作者情感态度的具体方法是:统观全文,筛选出能直接体现作者观点和态度的句子;从材料的中心内容入手来分析作者的观点和态度;从作品的表达方式入手来分析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7.阅读下文,回答小题。

奶奶是个哲学家

①如果我正经八百地说奶奶是哲理深厚的大方之家,免不了有人会把大牙笑掉,我承认这一生里,奶奶农民的身份链条从来没有过一天的断裂。可是,人们也得承认一个农民的哲学范畴,有可能远远超出一亩三分地的边界。

②1979年春天,奶奶生了一场大病。病愈归来,她被家里人剥夺了劳动的权利。奶奶到底闲不住,她要忙的事不少,最顶要的是和周家幺爷爷一起烧香,念经。周家幺爷爷孤身一人,虽是一介女辈,村中无论老少,均以“周家幺爷爷”相称。和周家幺爷爷一样,奶奶其实一个字都不认识,但手一碰到书,那些字酒醒一般,立马就活跃起来。 ③“为啥不管刮风下雨也要去周家念经呢?”我不明白。 ④“因为她没儿没女,孤苦伶仃。”奶奶说。

⑤我真是有些后知后觉了——每次出门前,除了经书,奶奶总还会悄悄地带上一点别的东西,比如一把挂面,或者几棵白菜。

⑥她接下来的又一句话却是我没有想到的:“人老了会眼花,但观音菩萨不会。” ⑦那时少不更事,奶奶的话,说是并未在意,不如说并没听懂。直到今天,从时间的回音壁上,我才读懂了奶奶话里的话:有人嘴上念的是一本经,心里念的是另一本经,就算骗得过自己,总还有一双无迹可循的眼睛会把真相看穿。而奶奶嘴上、心里念的是同一本经,无管别人怎么看,她都虔诚地念给自己听。 ⑧奶奶就这样高格又低调地活着,不知疲惫。

⑨土地是叔叔姑姑们跳出“农门”后蜕下的皮。爸爸常年和他的小本生意一起在外飘着,东一块西一块的责任田,母亲不得不大包大揽。两个哥哥参军后,我成了母亲唯一可以指望的帮手。我甚至畏惧风调雨顺、大地丰收,不是我不食人间烟火,而是因为一个少年在翻晒粮食的日复一日中,对于生活的热情,已经先于谷粒里的水分,被日头无限蒸发,翻晒稻谷与清理稻叶,是烈日同我的合作,也是烈日与我的对垒。谷粒可以在我手下翻身,我的两张脸,却难逃被一个又一个日头煎炸得外焦里嫩的命运。晓上把稻谷请进屋躲雨,第二天旱上再送出去吸食阳光,在十多岁的我的手上,一亩田至少有上万斤的重量。 ⑩但是奶奶是这长夜至暗处亮起的一豆灯影。只有我在晒楼的时候,奶奶常常将一碗绿豆汤递到我跟前,然后接过我手上的谷耙,接过我的活。笑容在奶奶脸上缓缓升起、定格,慈祥的目光从我的眼眶洒进心间,宛如明月,让我感受到了从炎炎夏日坚硬躯壳里剥离出来的一份清凉。

⑪比绿豆汤更能补充能量的是奶奶盛在碗里的一句话:“你不怕苦,苦就会怕你。” ⑫这句话在我后来的人生经验里并没有完全得到印证,所幸余生还长,我愿意借用他们的全部,作为奶奶的论据。

⑬A奶奶不是佛,但我早已是她的信徒。

⑭初中毕业那年,我考上了“委培”中专。老师们觉得能长成“半残品”于我已是撞了“天昏”,这让很要面子的父亲很没有面子。我的录取通知书被他草纸一样扔进了猪圈。当草纸停落在一个粪团旁,他的声音划伤了我的耳朵:“一头猪。”圈里明明关着两头猪呀。等我明白过来那两头和另一头根本就不是一回事时,大概也明白了,那其实差不多也是一回事。

⑮让两头和一头最终得以区分的是奶奶云淡风轻的一句话:“你是在骂他,还是骂自个?”

⑯“哪个喊他不争气?一头猪吆到北京去了,回来还是一头猪!”父亲和奶奶说话,语调很少调到那样高。

⑰“就算真是一头猪,膘也有厚有薄。”奶奶点着了父亲穴道,他怔在那里,不再开腔。 ⑱B奶奶从猪圈里捡起了那张纸,捡起了我的人生。

⑲“你们对我这样好,死了都值得了。”“你们对我这样好,死了太值不得了。”两句都是奶奶经常说起的话。只有想起死亡的时候奶奶眼眶里才会涌起忧伤,奶奶说:“我不怕死,我只是舍不得离开你们。”

⑳没有一条路没有尽头。公元2018年2月27日12时16分,奶奶用永远的沉默留下遗言。C从此相对无语,从此天人永隔,我止不住失声痛哭。

(选自《读者》2019年第2期,有删改)

(1)文章把农民身份的奶奶称为“哲学家”,意在告诉读者,奶奶是一个________而________的人。

(2)“奶奶就这样高格又低调地活着”,“高格”和“低调”在文中分别表现为什么? (3)为什么说“奶奶是这长夜至暗处亮起的一豆灯影”? (4)联系语境,理解父亲和奶奶讲话的言外之意。 ①一头猪吆到北京去了,回来还是一头猪! ②就算真是一头猪,膘也有厚有薄。

(5)文中三处画线句子分别表达了“我”对奶奶怎样的感情? 【答案】 (1)普通(平凡);富有人生智慧

(2)“高格”表现为奶奶表里如一,无论别人怎么看,始终坚守内心的善良。“低调”表现为奶奶借念经的名义去陪伴孤苦伶仃的周家幺爷爷,并悄悄地给予她物质上的帮助。 (3)酷热难耐时,奶奶的绿豆汤为我带来一份清凉,让我感受到关爱;超负荷的劳作让我对生活失去热情,而奶奶的话语给了我战胜困难的信心。

(4)①这孩子不是学习的料,无论上啥学,都不会有出息。②就算这孩子天资不好,好好培养,将来也会有用的(将来也可以变得优秀)。 (5)A.信任敬佩之情;B.感激之情;C.怀念之情。

【解析】【分析】(1)本文描述了一位身份是农民的,但是懂得很多生活哲理的奶奶。农民是普通的或平凡的。但生活哲理是可以教育人或感化人的。故第一空填“普通的或平凡的”,第二空填“懂得人生哲理或富有智慧”。

(2)要题干出现在第⑧段,答题区间在⑧段之前。结合“奶奶到底闲不住,她要忙的事不少,最顶要的是和周家幺爷爷一起烧香,念经。周家幺爷爷孤身一人,虽是一介女辈,村中无论老少,均以‘周家幺爷爷’相称。和周家幺爷爷一样,奶奶其实一个字都不认识,但手一碰到书,那些字酒醒一般,立马就活跃起来。”分析,这是奶奶的“高格”。结合“我真是有些后知后觉了——每次出门前,除了经书,奶奶总还会悄悄地带上一点别的东西,比如一把挂面,或者几棵白菜。”分析:“每次出门前,除了经书,奶奶总还会悄悄地带上一点别的东西,比如一把挂面,或者几棵白菜。”是奶奶的“低调”。

(3)结合“奶奶常常将一碗绿豆汤递到我跟前,然后接过我手上的谷耙,接过我的活。笑容在奶奶脸上缓缓升起、定格,慈祥的目光从我的眼眶洒进心间,宛如明月,让我感受到了从炎炎夏日坚硬躯壳里剥离出来的一份清凉。”“比绿豆汤更能补充能量的是奶奶盛在碗里的一句话:‘你不怕苦,苦就会怕你。’”得出:酷热难耐时,奶奶的绿豆汤为我带来一份清凉,让我感受到关爱;超负荷的劳作让我对生活失去热情,而奶奶的话语给了我战胜困难的信心。

(4)结合“当草纸停落在一个粪团旁,他的声音划伤了我的耳朵:‘一头猪。’”分析“一头猪吆到北京去了,回来还是一头猪!”得出:“我”不是学习的料,无论上啥学,都不会有出息。结合“奶奶从猪圈里捡起了那张纸,捡起了我的人生。”分析“就算真是一头猪,膘也有厚有薄。”得出:孩子天资不好,好好培养,将来也会有用的。

(5)结合“这句话在我后来的人生经验里并没有完全得到印证,所幸余生还长,我愿意借用他们的全部,作为奶奶的论据。”分析:A处,此时的我对奶奶表现出的是信任敬佩之情。结合B处“奶奶从猪圈里捡起了那张纸,捡起了我的人生。”流露出的是我的感激之情。结合“没有一条路没有尽头。公元2018年2月27日12时16分,奶奶用永远的沉默留下遗言。”分析C处“从此相对无语,从此天人永隔,我止不住失声痛哭。”流露出是对奶奶浓浓的思念之情。

故答案为:⑴ 普通(平凡);富有人生智慧;

⑵ “高格”表现为奶奶表里如一,无论别人怎么看,始终坚守内心的善良。“低调”表现为奶奶借念经的名义去陪伴孤苦伶仃的周家幺爷爷,并悄悄地给予她物质上的帮助。 ⑶ 酷热难耐时,奶奶的绿豆汤为我带来一份清凉,让我感受到关爱;超负荷的劳作让我对

生活失去热情,而奶奶的话语给了我战胜困难的信心。

⑷ ①这孩子不是学习的料,无论上啥学,都不会有出息。②就算这孩子天资不好,好好培养,将来也会有用的(将来也可以变得优秀)。 ⑸ A.信任敬佩之情;B.感激之情;C.怀念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考生要根据文本的内容,从所叙述的人物事件中发现人物的形象特征。同时可以从文本的语言中提取相关的词语进行回答。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语句中词语的理解能力。考生要联系文本内容,明确词语所表现的内容,在概括时要注意语句要简洁,概括要准确。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考生要熟读文本,理清文本思路,概括时要准确。

⑷考生对语句的理解,要注意从句子的表层意思深入理解句子隐含的含义,在理解时考生要联系文本的上下文内容进行回答。

⑸考生要联系各处的内容,理解文本内容进行理解,感悟作者对奶奶的感情。

8.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绿豆的绿 路来森

①绿豆的绿,是对色彩的一种坚守。从小绿到老,由一枚绿色的嫩芽,老成到熟,直至成为一粒粒珍珠玛瑙般的绿色果实。

②一层深绿的外衣,包裹住一颗绿中带黄的心脏。 ③入夏之后,绿豆棵,就长大成型了。

④多数绿豆,不爬蔓,株型是枝杈四散:四方伸展,层层向上生长;伸展得自如,舒畅,生长得活泼,茂盛。所以,一株绿豆,就总给人一种枝叶婆娑的丰茂感。叶片,尤美:绿豆的叶片,浓绿,是一种柔软的浓绿,表面散发着一种明亮的光芒,是采天地之绿凝聚而成的一种绿色光芒。大片的绿豆田,遥遥望去,让人觉得绿水泱泱、涟漪荡漾,仿佛是一场柔情饱满的抚慰。

⑤据说,绿豆并非是本土产物,原产地在印度、缅甸等地,属热带和亚热带地区。这就难怪绿豆的叶片会那么“软”了。虽然移居中国,但它的身体里,依然刮着热带的风;它的血脉里,依然流淌着热带的情。风,是湿润润的风;情,是火辣辣的情:风情蕴集,就赋予了绿豆棵柔软的性情。

⑥那样火辣辣的情,该是凝聚而成为一颗“红豆”啊,可绿豆偏偏不,剑走偏锋,它把自己凝聚成了一颗“绿豆”,一“绿”惊人。 ⑦绿豆花,真美。

⑧嫩黄色,明明净净的黄,清清脆脆的黄,仿佛手指一弹,就会被弹破;当然,这只是“仿佛”,绿豆花是弹不得的,它太嫩,它太纯,嫩纯得让人于心不忍。一簇簇嫩黄色的花,开在枝杈间,像一只只蜜蜂簇拥在一起,熙熙攘攘地骚动着人的心。禁不住,温情地看着,看着……

⑨看着,看着,那嫩黄色的绿豆花,就飞走了,像一只只翩然而去的黄蝴蝶。绿豆花飞走了的时候,就留下了嫩绿的绿豆荚;好嫩好嫩,好绿好绿,弯弯的,弯弯的,像是谁家

女儿的一弯柳眉。

⑩月上柳梢头,那弯“眉”,染绿了天上的月。

⑪豆荚越长越大,越长越长,一下子到了深秋,由少女变成了少妇,大腹便便的少妇,肚腹里是满满的嫩碧的绿豆粒儿。

⑫这时候,采摘一些绿豆荚,放到箅梁上馏熟,是极好的时鲜小食。食绿豆荚有一个技巧:取一只绿豆荚,放到嘴边,用手捏住绿豆荚的一端,牙齿轻咬,从左向右,一拉,绿豆荚中的豆粒,就完全留在口中了。故而,绿豆荚是特别适合于女孩吃的,玉指纤纤,白白净净,捏住那翠绿色的绿豆荚,白绿相映;朱唇轻轻咬下,简直是对绿豆荚的一个吻。情味美,吃相亦美。

⑬慢慢咀嚼,口中新鲜的绿豆粒,滋味在舌尖缓缓绽开,是秋风的清爽,是秋空的蓝碧,是秋野的辽阔……

⑭青青的绿豆棵,是家畜的中草药。若谁家的牲口误食了有毒草木,不要紧,拔几棵绿豆棵,放到牲口旁边,牲口吃上几棵,就好了。 ⑮就是这么简单。

⑯绿豆成熟了,豆荚就变成了黄黑色,因为它把所有的绿,都给了藏在荚中的绿豆粒。脱掉了豆荚的绿豆粒,粒粒饱满,色彩散溢着晶莹的光,以“珠圆玉润”来形容,实在是不为过。

⑰每一粒绿豆,最终要以“食品”的形式,把自己完全奉献出来。“粉身碎骨”了,它还是会坚守着自己的绿。

⑱绿豆汤,是绿的;绿豆沙、绿豆糕、绿豆饼、绿豆粥……都是绿的,只是颜色深浅不一罢了。望文生义地讲,绿豆可谓真正的“绿色食品”了。而且它的功能多多:抗菌解毒、降温降血脂,据说还能“瘦身”。 ⑲如此,绿豆的绿就太迷人了。

(1)根据文章提供信息,结合题干的内容和格式,补全下面的横线。

①________的叶片,散发光芒→嫩黄的豆花,②________→翠绿的豆荚,③________→嫩碧的豆粒,散溢莹光。 (2)按要求回答下面小题。

①绿豆花飞走了的时候,就留下了嫩绿的绿豆荚;好嫩好嫩 , 好绿好绿 , 弯弯的 , 弯弯的 , 像是谁家女儿的一弯柳眉。(体会划线词语的妙处)

②取一只绿豆荚,放到嘴边,用手捏住绿豆荚的一端,牙齿轻咬,从左向右,一拉,绿豆荚中的豆粒,就完全留在口中了。(赏析这个句子) (3)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或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全文看,绿豆的“迷人”表现在:叶片和豆花的外形美,绿豆粒的情味美以及绿豆的作用美、精神美。

B. 第⑬段划线句运用了联想的写法,突出了绿豆粒的新鲜味和带来的美好感受。 C. 文章的第⑤段主要介绍了绿豆的原产地,其实完全可以放到文章的第一小节之后。 D. 文章第①段在行文上总领全文,⑲段用“迷人”一词总结绿豆的特点。

(4)本文第⑱段划线句和链接材料都是写“绿”。请比较它们主要运用的表达方式,并比较分析表达内容上的异同点。

【链接材料】我曾见过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脱不了鹅黄的底子,似乎太淡了。我又曾见过杭州虎跑寺近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丛叠着无穷的碧草与绿叶的,那又似乎太浓了。其余呢,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也太暗了。(朱自清《绿》)

本文第⑱段主要用________表达方式,链接材料主要用________表达方式;表达内容上的相同点:________;表达内容上的不同点:________。 【答案】 (1)浓绿;骚动人心;染绿月亮

(2)①这个句子运用了反复和叠词,强调了绿豆荚嫩绿的特点和弯弯的形状,突出程度之深,使作者的赞美之情更加强烈。读起来也有一种音韵美、节奏美。②运用动作描写,通过“取”“放”“捏”“咬”“拉”等动词,具体写出了吃绿豆荚的过程,将食绿豆荚的技巧具体可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3)C

(4)说明;议论;都表达出对所写的绿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本文第⑱段主要说明了绿豆无论被做成什么食品,都是绿的,有一种对绿的色彩的坚守;还介绍了绿豆的功能之多。链接材料通过议论和衬托了梅雨潭的绿是明暗适度、浓淡适宜,绿得恰到好处

【解析】【分析】(1)本题作答可依据“绿豆的叶片,浓绿,是一种柔软的浓绿,表面散发着一种明亮的光芒,是采天地之绿凝聚而成的一种绿色光芒”“绿豆花是弹不得的,它太嫩,它太纯,嫩纯得让人于心不忍。一簇簇嫩黄色的花,开在枝杈间,像一只只蜜蜂簇拥在一起,熙熙攘攘地骚动着人的心”“好嫩好嫩,好绿好绿,弯弯的,弯弯的……那弯“眉”,染绿了天上的月”来概括填写题目中的三个空。

(2)①语句“绿豆花飞走了的时候,就留下了嫩绿的绿豆荚;好嫩好嫩,好绿好绿,弯弯的,弯弯的,像是谁家女儿的一弯柳眉”中的划线词语“好嫩好嫩,好绿好绿,弯弯的,弯弯的”,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绿豆荚嫩绿的特点和弯弯的形状;加之叠词的运用,既突出程度之深,更抒发了作者的赞美之情。增加了语句的音韵美、节奏美。②语句“取一只绿豆荚,放到嘴边,用手捏住绿豆荚的一端,牙齿轻咬,从左向右,一拉,绿豆荚中的豆粒,就完全留在口中了”运用了动作描写,具体准确而传神地写出了吃绿豆荚的过程。据此理解作答。

(3)文章的第⑤段插叙了绿豆的原产地介绍,起到了补充说明,充实文章内容的作用,还避免了文章的平铺直叙。另外,若将第⑤段放到第一小节之后,就会使文章的叙写内容不连贯。所以,C项的“文章的第⑤段主要介绍了绿豆的原产地,其实完全可以放到文章的第一小节之后”的理解分析是错误的。故答案为C。

(4)文章第⑱段“绿豆汤,是绿的;绿豆沙、绿豆糕、绿豆饼、绿豆粥……都是绿的,只是颜色深浅不一罢了。望文生义地讲,绿豆可谓真正的‘绿色食品’了。而且它的功能多多:抗菌解毒、降温降血脂,据说还能‘瘦身’”主要运用了说明的表达方式,主要说明了绿豆无论被做成什么食品,都是绿的,强调了绿豆对绿的色彩的坚守,表达了作者对绿豆的赞美之情;【链接材料】的文字主要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运用对比的手法,突出地表现了梅雨潭的绿是明暗适度、浓淡适宜,绿得恰到好处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梅雨潭的绿的讴歌和赞美。据此理解分析从二者之间相同点和不同点的角度来概括填写作答。 故答案为:⑴浓绿;骚动人心;染绿月亮

⑵①这个句子运用了反复和叠词,强调了绿豆荚嫩绿的特点和弯弯的形状,突出程度之

深,使作者的赞美之情更加强烈。读起来也有一种音韵美、节奏美。

②运用动作描写,通过“取”“放”“捏”“咬”“拉”等动词,具体写出了吃绿豆荚的过程,将食绿豆荚的技巧具体可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⑶ C;

⑷说明;议论;都表达出对所写的绿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本文第⑱段主要说明了绿豆无论被做成什么食品,都是绿的,有一种对绿的色彩的坚守;还介绍了绿豆的功能之多。链接材料通过议论和衬托描写了梅雨潭的绿是明暗适度、浓淡适宜,绿得恰到好处。 【点评】⑴本题考查提炼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解答时在通读文章的基础上,审清题意,寻找关键词、句进行作答即可。

⑵本题考查对语句的鉴赏能力。解答时注意题目后跟的指定的鉴赏方向,然后结合具体内容的情况下进行赏析即可。

⑶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时需要在通读的基础上,结合选项到文章中去验证即可。

⑷本题考查对比阅读的能力。解答时审清题意,寻找到答题点,表达方式等阅读知识点要有一定的知识储备。结合内容寻找异同点即可。

9.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幽幽七里香 丁立梅

①这世界哪怕再叫人失望,也有一种叫美好的东西,在暗地里生长。

②三层小楼,粉墙黛瓦,阅览室设在二层靠楼梯的一面墙上,满满当当的,摆的全是书。朝南的窗户外面,植着七里香。人坐在室内看书,总有花香飘进来,深深浅浅,缠绵不绝。

③这是当年我念大学时,学校的阅览室。对于像我那样痴迷读书,而又无钱买书的穷学生来说,这间免费开放的阅览室,无疑是上帝恩赐的一座宝藏。在那里,我如饥似渴,阅读了大量的中外文学书籍。也是在那里,我初次接触到《诗经》,立马被那些好听的“歌谣”迷上。野外总是天高地阔的,我一会儿化身为那只在河之洲的斑鸠,一会儿又变身为采葛的女子,岁月绵远,天地皆好。

④其实那时,我心卑微。我来自贫困的乡下,无家世可炫耀,又不貌美,穿衣简朴,囊中时常羞涩。在一群光华灼灼的城里同学跟前,我觉得自己真是又渺小又丑陋。 ⑤读书却使我的内心,慢慢的,变得丰盈。那真是一段妙不可言的光阴,每日黄昏,一下了课,我匆匆跑回宿舍,胡乱塞点食物当晚饭,就直奔阅览室而去。看管阅览室的管理员,是个三十多岁的年轻人,个高,肤黑,表情严肃。他一见我跑去,就把我看的《诗经》取出来,交到我手上,把我的借书卡拿去,插到书架上。这一连串的动作,跟上了发条似的,机械连贯,滴水不漏。我起初还对他说声谢谢的,但看他反应冷淡,后来,我连“谢谢”两字也免了,只管捧了书去读。

⑥读着读着,我贪心了,我想把它据为己有。无钱购买,我就采取了最笨的也是最原始的办法——抄写。一本《诗经》连同它的解析,我一字不落地抄着,常常抄着抄着,就忘了时间。年轻的管理员站我身边许久,我也没发觉,直到他不耐烦地伸出两指,在桌上轻

叩,“该走了,要关门了。”语调冷冷的。我才吃一惊,抬头,阅览室的人已走光,夜已深。

⑦我不好意思地笑笑,归还了书。窗外七里香的花香,蛇样游走,带着露水的清凉。我心情愉悦,摸黑蹦跳着下楼,才走两级楼梯,身后突然传来管理员的声音:“慢点走,楼梯口黑。”依旧是冷冷的语调,我却听出了温度。我站在黑地里,独自微笑很久。

⑧那些日子,我就那样浸透在《诗经》里,忘了忧伤,忘了惆怅,忘了自卑,我蓬勃如水边的荇菜、野地里的卷耳和蔓草。也没想过自己到底为什么要迷恋,也没想过自己日后会走上写作的路,只是单纯地迷恋着、挚爱着,无关其他。

⑨很快,我要毕业了。突然收到一份礼物,是一本《诗经译注》,岳麓书社出版的,单价七块六毛,厚厚的一本。扉页上写着:赠给丁小姐,一个爱读书的好姑娘。下面没有落款。

⑩我不知道是谁寄的,我猜过是阅览室那个年轻的管理员。我再去借书,探询似的看他,他却无甚异常,仍是一副冰冰冷的样子,表情严肃。我又怀疑过经常坐我旁边读书的男生和女生,或许是他,或许是她。他们却埋首在书里面,无波,亦无浪。窗外的七里香,兀自幽幽的,吐着芬芳。

⑪我最终没有相问。这份特殊的礼物,被我带回了故乡。后来,又随我进城,摆到了我的办公桌上。我结婚后,数次搬家,东迁西走,丢了很多东西,但它却一直都在。每当我的眼光抚过它时,我知道,这世界哪怕再叫人失望,也有一种叫美好的东西,在暗地里生长。

(1)联系全文,体会标题中“七里香”的含义。 (2)梳理全文,根据提示完成下列表格。

故事情节 阅读书籍 抄写《诗经》 A________ 珍藏礼物 内心感受 B________ 愉悦 (3)品味语言。 ①在一群光华灼灼的城里同学跟前,我觉得自己真是又渺小又丑陋。(赏析划线词语) ②我就那样浸透在《诗经》里,忘了忧伤,忘了惆怅,忘了自卑,我蓬勃如水边的荇菜、野地里的卷耳和蔓草。(赏析修辞)

(4)赏析句子:从第二段或第十段的划线句中任选一处,说说有什么作用。 (5)猜一猜谁最有可能送“我”礼物,请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理由。

【答案】 (1)表面意是指窗外种着的七里香,深层意是指他人的友善和关爱让“我”感受到的温暖和美好。

(2)收到礼物;美妙(丰盈、痴迷);感动(感恩、温暖)

(3)①“光华灼灼”写出城里同学的富有、衣着光鲜,神采飞扬。与自己的“渺小”“丑陋”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自己自卑心理。②三句(个)“忘了”运用了排比(反复)、“如水边的荇菜”运用比喻的修辞,强调了读书(《诗经》)对“我”的影响(改变)之大。 (4)示例一:选第二段。作用:照应文章标题,交代了看书清雅的环境,烘托了“我”读书时愉悦的心情。

示例二:选第十段,作用:照应前文(标题),交代了看书清雅的环境,烘托了乐于助人者的人物形象。

猜疑 C________

(5)示例一:是图书管理员。根据文中“我”每次来读书他熟练地帮“我”取书,可见他知道“我”读书喜好;“我”抄写《诗经》时,他在“我”身边站了许久;夜里“我”下楼时他善意提醒“我”慢点走,可见他是一个表面冷漠内心和善的人;他根据借书证知道“我”姓“丁”;从文章的详略安排看出,“我”在文中对图书管理员花的笔墨最多,所以他送书给“我”的可能性最大。

示例二:是身边的男生(女生)。在阅览室他(她)经常坐在“我”的身边,知道“我”读书的喜好;见“我”衣服简朴,估计“我”囊中羞涩,为了让“我”毕业后还能继续读到古诗,所以送书给“我”。

【解析】【分析】(1)“七里香”是串联起全文内容和作者思想感情的“暗线”,实际上是一个象征体。因此本小题实际考查对文章主旨的把握。做好本小题,需要仔细阅读全文,找出所有关于“七里香”的描写,抓住表达作者情感态度的相关关键词,再用简洁精炼的语言表达出来。“七里香”表面意是指窗外种着的七里香,深层意是指人与人之间的温暖美好。 (2)在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干中给出的内容提示,找到相对应的段落内容,然后再根据两个内容之间的段落提取并概括出剩余的内容和作者的内心感受。文章第②——⑤段写我在阅览室阅读书籍,内心感受是美妙(丰盈、痴迷),第⑥——⑧段写“我”抄写《诗经》,内心非常愉悦,第⑨⑩段写“我”收到一份礼物,是一本《诗经译注》,内心猜疑。最后一段写我“我珍藏礼物,内心感受是感动(感恩、温暖)。 (3)①结合句意分析,这句话把“我”和城里同学进行对比,“光华灼灼”是形容城,把城里同学的富有、衣着光鲜,神采飞扬的特点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这样衬托出“我”的渺小丑陋,从而突出“我” 的自卑心理。 ②“忘了忧伤,忘了惆怅,忘了自卑”是排比句,并把“我”比作水边的荇菜、野地里的卷耳和蔓草。结合句意分析,“我”读《诗经》时忘了忧伤,忘了惆怅,忘了自卑,变得非常的蓬勃、有朝气。由此强调了《诗经》对我的影响或改变之大。

(4) 第②段划线句子属于环境描写,描写了窗外的七里香的芬芳的香气,联系题目和语境分析,这句话既与文章题目相照应,也交代了看书清雅的环境,烘托了“我”读书时愉悦的心情。示例二:第⑩段中划线句子属于环境描写,描写了描写了窗外的七里香的芬芳的香气,联系题目、前面内容和语境分析,可知其既和前文(标题)照应,也交代了看书清雅的环境,烘托了乐于助人者的人物形象。

(5)仔细阅读全文,从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某一种可能性即可,此题答案不唯一,只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即可。如是图书管理员。根据文中“我”每次来读书他熟练地帮“我”取书,可见他知道“我”读书喜好;“我”抄写《诗经》时,他在“我”身边站了许久;夜里“我”下楼时他善意提醒“我”慢点走,可见他是一个表面冷漠内心和善的人;他根据借书证知道“我”姓“丁”;从文章的详略安排看出,“我”在文中对图书管理员花的笔墨最多,所以他送书给“我”的可能性最大。

故答案为:⑴ 表面意是指窗外种着的七里香,深层意是指他人的友善和关爱让“我”感受到的温暖和美好。

⑵收到礼物;美妙(丰盈、痴迷);感动(感恩、温暖)

⑶ ①“光华灼灼”写出城里同学的富有、衣着光鲜,神采飞扬。与自己的“渺小”“丑陋”形成

鲜明的对比,突出自己自卑心理。②三句(个)“忘了”运用了排比(反复)、“如水边的荇菜”运用比喻的修辞,强调了读书(《诗经》)对“我”的影响(改变)之大。

⑷ 示例一:选第二段。作用:照应文章标题,交代了看书清雅的环境,烘托了“我”读书时愉悦的心情。示例二:选第十段,作用:照应前文(标题),交代了看书清雅的环境,烘托了乐于助人者的人物形象。

⑸ 示例一:是图书管理员。根据文中“我”每次来读书他熟练地帮“我”取书,可见他知道“我”读书喜好;“我”抄写《诗经》时,他在“我”身边站了许久;夜里“我”下楼时他善意提醒“我”慢点走,可见他是一个表面冷漠内心和善的人;他根据借书证知道“我”姓“丁”;从文章的详略安排看出,“我”在文中对图书管理员花的笔墨最多,所以他送书给“我”的可能性最大。

示例二:是身边的男生(女生)。在阅览室他(她)经常坐在“我”的身边,知道“我”读书的喜好;见“我”衣服简朴,估计“我”囊中羞涩,为了让“我”毕业后还能继续读到古诗,所以送书给“我”。

【点评】⑴此题考查理解标题含义的能力。理解标题的含义,要联系文章的内容、中心思想、作者感情等来分析其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

⑵本题考查梳理文章情节的能力以及理解人物情感态度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在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围绕文章线索按从前往后的顺序从文章中提取关键语句,能用原文的就用原文回答,不能用的就用简洁、恰当的语言归纳概括文章的情节和人物的情感态度。 ⑶此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的角度很多,有修辞、词语、描写方法、表达方式、手法、内容、情感等。答题时要结合具体内容选择赏析角度和分析表达效果。 ⑷本题考查分析环境描写作用的能力。文章中环境描写主要有下作用: ①渲染营造气氛;②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增加事情的真实性;③烘托人物心情;④深化作品主题。答题时要在理解文章内容和主旨的基础上从这几个方面着手进行分析。

⑸此题考查个性化阅读能力。解答此题要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紧扣题目要求,在文本中寻找依据,然后分析并确定答案。

10.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一棵椿树的存在方式

非鱼

地坑院的日子很缓慢。

太阳从窑脑上开始,在院子里一寸一寸地挪,从东墙挪到西墙,才过去一天。 在这一天里,娘可以做很多事。跟着生产队的钟声下地出晌,回家做饭,喂猪喂鸡,缠线纺花,洗洗涮涮,纳鞋底,补衣服袜子,还有,打大姐。

和哥的瘦弱文静不同,大姐实在是有点疯长。娘说:这女子也不知道随了谁。 大姐不光是长得高,长得皮实,最主要是性子野,在她的人生里,似乎就不知道怕。 小孩子都喜欢住姥姥家。奶奶舍不得哥,一直让哥在她的手里牵着,背上背着。大姐就不一样,爱去姥姥家自己跑去,穿过两个苹果园,一个水库,半坡麦田,就到了姥姥的村庄。从没有人想起来接她回来,有时候她一住就是三个月半年,家里人似乎都忘记了还有这么一个孩子的存在。

每次从姥姥家回来,大姐似乎都比之前更高更野了,用娘的话说:地坑院里盛不下她了。她手里经常拎个棍子撵鸡逮狗,要么整天架在柿子树上,或者领一帮孩子打架、闯祸,为自己招来娘的巴掌、笤帚疙瘩、布尺、烧火棍……

老孙奶奶家有一颗石榴树,每年五月开花的时候,那些红色的花朵从院墙里探出来,惹得大姐蠢蠢欲动。

在她的带领下,一群孩子爬上墙头,去够那些花。够到手,也没什么用,看一看,扔了。老孙奶奶是豫东人,和豫西的口音差别很大,也许大姐他们就是喜欢听老孙奶奶骂人:鳖孙孩儿,看我不敲断你的腿。石榴长到核桃那么大,大姐的队伍就像一群守卫,天天在墙角转悠,看着老孙奶奶锁了大门,挎着篮子下地干活了,他们就立马上墙,骑在墙头,歪着身子去揪石榴,一直从白籽揪到石榴熟。当然,大姐也有不走运的时候,石榴枝闪一下,她就掉进老孙奶奶院里,但她愣是一声不吭,在院里待了一下午,直到老孙奶奶回来,才飞蹿出去。

和大姐截然相反,哥在奶奶和娘的精心呵护下,长成一个心思柔软、细密的男孩。废弃的场院里除了野猫野狗,还生长着各种树,槐树、榆树、苦楝树、皂角树、楸树,最多的是椿树,苦椿。椿树的种子随风飘荡,四处发芽生根,椿树苗和草一样铺排成一片。 有一天,哥居然挖了一棵椿树回家,宝贝似的要种树。娘忙得顾不上管他,父亲压根不屑一顾,但奶奶不同,孙子要种树,不能马虎。于是,那棵草一样的椿树从此命运发生了变化,被哥种在了渗坑边上。也许是哥的玩伴实在太少,奶奶又不放心让他独自出去和其他小伙伴一起疯,哥就把那棵椿树当成了他的好朋友,不时地浇水、施肥。

一棵被改变了命运的椿树,果然不负众望,长得和别的椿树大不一样,树干直溜通顺,春天的时候,一簇新叶在顶端花一样绽放。

大姐就在这时候从姥姥家回来了。原本不起眼的椿树此刻引起了她的兴趣,大约是把这簇嫩芽当成了香椿,大姐拉着指头粗的树干,想把那簇新叶掰下来,但她的力气实在太大,手还没有够到叶子,树干咔吧一声,折了。

大姐才不管那么多,折了就折了,她拿着那段树干,把上面的嫩叶掰得干干净净。尝了一口,不对,怎么这么苦,随手就扔了。

哥从学校回来,一眼就看到了大姐搞的破坏。他扔了书包,把大姐摁在地上一顿揍,边揍边把那些苦哈哈的叶子往大姐嘴里塞:馋嘴猫,你吃啊,吃啊。 大姐再野再胆大,但她不敢反抗哥,因为她知道后果。

看到哥哭着揍大姐,一家人心疼的不是大姐,而是哥。奶奶一边抱着哥说好话,一边骂大姐。娘回来,大姐的嘴里还充满了绿色的汁液,听到奶奶学话,娘又逮着大姐打了一顿。

这一次,大姐刚回来就被关在门外,一直等到父亲回来才放她进院。

那棵椿树在哥的哭声中被包上了塑料布,到第二年,又发出了新芽。大姐可能是长了记性,也可能是知道那不是香椿,从此饶了那棵椿树,没再折腾它。

树和哥、大姐、二姐、我一起长,长得枝繁叶茂,树干长出了崖头,只有我偶尔会爬上去看看。

大姐出嫁的头一年,木匠来做嫁妆,两口箱子,一对柜子,可大姐非要一个大立柜。哭,摔东西,不吃饭,但父亲依然不吐口。家里没硬料了,现成大立柜又买不起。

哥那会已经上大学了。他说:把椿树刨了。那棵椿树经历了大姐的打击后,大家都把它看成哥的心头肉,奶奶死的时候都没敢刨。 哥说:这几年,大姐太辛苦了。

不说辛苦则罢,一说辛苦,大姐的委屈随着眼泪就往下淌。在砖瓦厂拉砖,在家里挑水盖房,男娃女娃干的活她都干了,这也许就是她坚持要一个大立柜的原因,这是她在这个家最后的权利。

树刨了,锯成板子晒干后,做了大立柜的硬撑。

送大姐出嫁那天,哥说:还好你嘴下留情,第二年你再吃了就没有大立柜了。 大姐笑着笑着,又哭了。 (1)分析下列句子反映的人物心理。 ①用娘的话说:地坑院里盛不下她了。 ②大姐笑着笑着,又哭了。

(2)小说花大量笔墨写“大哥与椿树”的故事,有什么作用? (3)品味下面语句,分析语言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太阳从窑脑上开始,在院子里一寸一寸地挪,从东墙挪到西墙,才过去一天。

在这一天里,娘可以做很多事。跟着生产队的钟声下地出晌,回家做饭,喂猪喂鸡,缠线纺花,洗洗涮涮,纳鞋底,补衣服袜子,还有,打大姐。

(4)有人说一棵椿树的生存方式指的是大哥的生存方式,有人说一棵椿树的生存方式指的是大姐生存方式,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 (1)①反映了娘对大姐疯长个子的无奈和对大姐野丫头性格、行为的担心。②反映了当时大姐要大立柜愿望达成的开心心情和大哥一句“这几年,大姐太辛苦了”而引发的委屈心理。

(2)这个故事可以为下文大姐回家后对椿树的破坏作铺垫;更直接对照出大哥和大姐在家人心中迥然不同的地位;使结尾用椿树打大立柜的情节变化有依据;呼应小说题目,具体写一棵椿树的生存方式,暗示人物的不同命运。

(3)①一个“挪”字形象地写出了地坑院的日子很缓慢的特点。②长短句结合,运用排比、叠词,渲染了母亲的辛劳。③单独点出“打大姐”这件事,为下面情节作铺垫。 (4)示例一:椿树的生存方式是大姐的生存方式:椿树的自然生存方式是像草一样,种子随风飘荡,四处发芽生根,很少有人关注它;大姐小时候长期野在外面,到处惹是生非,家里大人除了打骂基本不管她,她的生存方式与椿树的生存方式极其相似:椿树历经曲折但依然成材,与大姐历经艰辛却挑起了家庭重担相似。

示例二:椿树的生存方式是大哥的生存方式:椿树被大哥挖回家后改变了生存方式:种在渗坑边上,被大哥精心呵护,长得和别的椿树大不一样;大哥在奶奶和娘的精心护下,长成了一个与大姐截然相反的心思柔软、细密的男孩的生存方式与改变命运后的椿树的生存方式极其相似。

【解析】【分析】 ⑴ 结合文章对大姐个性描写的语句分析,这些语句有: 大姐不光是长得高,长得皮实,最主要是性子野,在她的人生里,似乎就不知道怕。每次从姥姥家回来,大姐似乎都比之前更高更野了。 她手里经常拎个棍子撵鸡逮狗,要么整天架在柿子树上,或者领一帮孩子打架、闯祸,为自己招来娘的巴掌、笤帚疙瘩、布尺、烧火棍…… 这

些语句都表现了大姐是一个野丫头,因此娘非常担心大姐闯祸,但她对大姐的个性又无可奈何。②结合语境分析,大姐出嫁时要一个大立柜,但由于家里经济条件不好,买不起大立柜,是哥哥建议把椿树刨了才满足了大姐的愿望。在这种情况下大姐又听了哥哥的那就玩笑话,想起了自己小时候的顽劣。因此这句话反映了当时大姐要大立柜愿望达成的开心和大哥一句“这几年,大姐太辛苦了”而引发的委屈心理。

⑵ 在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上从情节的展开、人物的塑造、主旨的表达、结构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从故事情节的展开这个角度分析,这个故事可以为下文大姐回家后对椿树的破坏作铺垫,使结尾用椿树打大立柜的情节变化有依据;从人物塑造这个角度分析,这个故事直接对照出大哥和大姐在家人心中迥然不同的地位;从结构和主旨方面分析,这个故事呼应小说题目,具体写一棵椿树的生存方式,暗示人物的不同命运。

⑶ 从词语运用、句式特点等角度进行赏析,①“挪”,移动,结合句意分析,一个“挪”字形象地写出了地坑院的日子很缓慢的特点。②“回家做饭,喂猪喂鸡,缠线纺花,洗洗涮涮,纳鞋底,补衣服袜子 ”长短句结合,运用排比、叠词,渲染了母亲的辛劳。③“还有,打大姐”单独点出“打大姐”这件事,为下面情节作铺垫。

⑷结合文中描写椿树的语句、描写大姐和大哥的个性语句及家人对他们的态度进行分析,答案不唯一,只要能在原文中找到相关句子进行有理有据的分析即可。 示例一:椿树的生存方式是大姐的生存方式:椿树的自然生存方式是像草一样,种子随风飘荡,四处发芽生根,很少有人关注它;大姐小时候长期野在外面,到处惹是生非,家里大人除了打骂基本不管她,她的生存方式与椿树的生存方式极其相似:椿树历经曲折但依然成材,与大姐历经艰辛却挑起了家庭重担相似。示例二:椿树的生存方式是大哥的生存方式:椿树被大哥挖回家后改变了生存方式:种在渗坑边上,被大哥精心呵护,长得和别的椿树大不一样;大哥在奶奶和娘的精心护下,长成了一个与大姐截然相反的心思柔软、细密的男孩的生存方式与改变命运后的椿树的生存方式极其相似。

故答案为:⑴ ①反映了娘对大姐疯长个子的无奈和对大姐野丫头性格、行为的担心。②反映了当时大姐要大立柜愿望达成的开心心情和大哥一句“这几年,大姐太辛苦了”而引发的委屈心理;

⑵ 这个故事可以为下文大姐回家后对椿树的破坏作铺垫;更直接对照出大哥和大姐在家人心中迥然不同的地位;使结尾用椿树打大立柜的情节变化有依据;呼应小说题目,具体写一棵椿树的生存方式,暗示人物的不同命运 ;

⑶ ①一个“挪”字形象地写出了地坑院的日子很缓慢的特点。②长短句结合,运用排比、叠词,渲染了母亲的辛劳。③单独点出“打大姐”这件事,为下面情节作铺垫 ;

⑷ 示例一:椿树的生存方式是大姐的生存方式:椿树的自然生存方式是像草一样,种子随风飘荡,四处发芽生根,很少有人关注它;大姐小时候长期野在外面,到处惹是生非,家里大人除了打骂基本不管她,她的生存方式与椿树的生存方式极其相似:椿树历经曲折但依然成材,与大姐历经艰辛却挑起了家庭重担相似。

示例二:椿树的生存方式是大哥的生存方式:椿树被大哥挖回家后改变了生存方式:种在渗坑边上,被大哥精心呵护,长得和别的椿树大不一样;大哥在奶奶和娘的精心护下,长成了一个与大姐截然相反的心思柔软、细密的男孩的生存方式与改变命运后的椿树的生存方式极其相似。

【点评】⑴本题考查揣摩人物心理的能力。答题时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再结合上下文内容揣摩人物心理。

⑵本题考查赏析文章某个内容的能力。答题时,要在把握文章内容、人物形象及主旨的基础上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分析:①这一内容对刻画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②这一内容与文章其它内容有什么关系;③这一内容对表现主旨有什么作用。

⑶本题考查赏析语言的能力。赏析角度一般是:有无使用修辞、有无使用特殊句式、有无特殊的描写方法以及结合作者的情感等。建议记忆下来,方便做题时,利用排除法,判断出赏析角度。

⑷此题考查个性化阅读和创意解读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需要学生深入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阅读体验、阅读感受。答题时紧扣题目要求,在文本中寻找依据并进行合理的分析。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