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四川省松潘县哲波山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浅析

2023-07-29 来源:易榕旅网


四川省松潘县哲波山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浅析

摘要:哲波山金矿位于川西“金三角”地区,地处松潘—甘孜褶皱系东缘,处于岷江推覆构造带西缘与红原弧形构造带的交接部位。主要金矿体均赋存于近南北向的构造破碎带中,围岩蚀变较发育,主要有黄铁矿化、硅化、毒砂矿化、辉锑矿化、绿泥石化等。主要载金矿物为毒砂、黄铁矿;矿化蚀变带中部被浮土掩盖地段、向两端延伸方向以及外围都具有找矿潜力,值得进一步加大勘查投入。

关键词:金矿;地质特征;找矿标志;找矿方向;哲波山

松潘县哲波山金矿区位于松潘县城北西45°平面直线距离39Km,处于松潘县与红原县交界地带,大部分为松潘县管辖,少部分为红原县管辖。该矿系川地化探队开展1:20万第二代化探扫面进行异常查证时所发现,经过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区域地质调查队1994-2006年开展勘开一体化及详查工作,现已成为四川省一个重要的岩金矿床。

1 成矿地质背景

哲波山金矿位于川西“金三角”地区,地处松潘—甘孜褶皱系东缘,处于岷江推覆构造带西缘与红原弧形构造带的交接部位。南北向展布的哲波山断裂纵贯矿区。哲波山断裂带南北延伸长约140Km,东西宽3—5Km,呈不规则状斜列分布于下包座—唐热—哲波山—冬亚括一带。沿哲波山断裂配套的次级断裂发育,并见有中酸性浆岩沿部分断裂呈侵入状产出。

区域地层属巴颜喀拉地层区马尔康地层分区范畴,出露地层主要为中三叠统扎尕山组及上三叠统杂古脑组(如图1)。

矿区位于哲波山—嘎尔岗—才盖异常带。该异常带沿哲波山断裂带展布,由北向南分布有哲波山金矿、钦多Au、As、Sb异常,嗄尔岗Au、As、Sb异常及包洛河Au、Ag异常和才盖Au、As、Hg异常等,构成一南北向的构造成矿带。

2矿床地质特征

2.1 矿区地层

矿区内出露地层仅有第四系冲洪积物及中三叠统扎尕山组(如图2)。

2.1.1 第四系(Q):

按成因划分为沼泽堆积及冲洪积物两种类型:

沼泽堆积(Qf):主要分布于奇鸟沟及倒塘一带,上部为腐殖质层,下部黑

色粘土及亚粘土。

冲洪积物(Qpal):主要沿临界沟、哲波沟及其旁侧支沟分布。下部为砂砾石层。上部为粘土、粉砂质粘土及亚粘土。

2.1.2 中三叠统扎尕山组

矿区内主体地层单位,为一套浅水相变质砂岩、板岩的成段式不等厚互层组合,夹多层凝灰质杂砂岩、薄层状结晶灰岩、泥灰岩。厚度大于700m,在矿区共分为十个岩性段,金矿(化)体主要赋存于该组地层之中。

2.2 矿区构造

矿区内构造变形十分强裂,构造形态复杂,褶皱、断裂发育。

2.2.1褶皱

哲波山金矿区褶皱构造十分发育,主要由中三叠统扎尕山组地层组成的褶皱构造,褶皱轴线呈北西向展布。

2.2.2 断裂

哲波山金矿区内断裂构造十分发育,岩石破碎。断裂规模小者仅十至百米左右,大者达1—1.5公里左右。

临界沟矿段主要发育四组断裂,即南北向、北东向、北西向、东西向断裂。

2.3 岩浆岩

临界沟矿段在中生代发育有浅成、深成侵入岩及火山碎屑岩。分别为印支中期的火山碎屑岩、印支晚期的浅成侵入岩及燕山早期的深成侵入岩。

根据陈康林等人看法,矿区岩浆岩与金矿化的关系,主要体现为印支期闪长玢岩对金矿的控制,而燕山早期的花岗闪长岩与矿化没有明显关系。印支晚期闪长玢岩为金矿的重要控矿因素,为成矿作用提供了部分物源、热源及矿质运移的载体和矿质沉淀的空间[2]。

2.4 变质岩

随着印支末期褶皱造山及推覆造山作用的进一步加强,矿区内的三叠系地层发生褶皱断裂,岩石普遍变质。后期的构造活动,岩浆活动及伴随的热液活动导致局部地段发生围岩蚀变。

矿区内的变质岩主要为区域动力变质岩,动力变质岩,气液变质岩及接触变

质岩。

2.5 围岩蚀变

在矿区内由于低温热液及岩浆结晶分异作用产生的气水液活动频繁,与中低温热液活动有关的围岩蚀变较发育,主要有黄铁矿化、硅化、毒砂矿化、辉锑矿化、绿泥石化等。此外,次生蚀变也较发育,如褐铁矿化。围岩蚀变常常与金矿体的分布密切相关。

2.6 地球化学特征

根据1∶1万—1∶2万土壤测量成果,Au最高840×10-9,以6.5×10-9为异常下限,在哲波山矿区及外围圈出8个金异常。异常延伸方向与矿区构造线基本一致;浓度分带清楚,且强度高的异常有较大规模的工业矿体产出,表明矿区土壤金异常为矿致异常。

2.7 矿体特征

根据构造特征及平面位置可将哲波山矿区分为三个矿段:即临界沟矿段、红腊嘴矿段、红呈腊渍矿段。由于工作程度不同,在此仅叙述临界沟矿段。

临界沟矿段内共发现大小不等的矿体30余个(大的矿体有7个),分布在南北长2Km,东西宽1Km范围内,且多集中于临界沟两侧,矿体多呈脉状、薄板状产出,沿走向、倾向均有膨大、变窄,分枝现象,具有成群分布、分段集中的特点。矿体多呈近南北向,少数呈北北西向和北北东向展布(见图3)。

7个主要矿体均赋存于近南北向的构造破碎带中,长80.7-494m,厚度2.85-10.58m,品位1.27-17.84g/t,倾角50-85°,倾向一般向西或向东。

2.8 矿石特征

矿石自然类型按习惯以其容矿的原岩划分,有凝灰质杂砂岩型、闪长玢岩型、板岩型、砾岩型等。

主要金属矿物有黄铁矿、毒砂、褐铁矿及自然金;主要脉石矿物有石英、长石;次为绢云母、绿泥石等。

载金矿物主要为黄铁矿、毒砂、褐铁矿。其中毒砂中含金量比黄铁矿中含金量高[3]。

3 找矿标志

根据近年来地质勘查工作总结,哲波山金矿的找矿标志主要有地质构造标志、地物地貌标志、地球化学标志、地球物理标志。

3.1 地质、构造标志

主要包括区域成矿地质背景条件、围岩蚀变特征等。近南北向的断裂破碎带及其次级构造控制了金矿化蚀变带及矿体的展布。在构造矿化蚀变带内与金矿化关系密切的围岩蚀变有:在地表主要表现为强烈褐铁矿化、绢云母化、碳酸盐化等;在中深部主要表现为强烈的绢云母化、白云石化、硅化、高岭石化、绿泥石化等,金属矿化物矿化主要有黄铁矿化、毒砂矿化,两者的发育程度是直接影响矿石Au品位的主要因素。因此,在矿区及附近外围,呈近南北向展布的构造蚀变带是找寻哲波山式金矿重要的直接找矿地质标志。

3.2 地貌标志

由于矿体在地表褐铁矿化较发育,因此在地表矿体分布区及附近往往形成一定规模的红色(或红黄色)土壤带,俗称“红化带”。“红化带”在低洼处或沟谷边可见“铁锈水”呈线状排列分布,这是找寻金矿的宏观间接找矿标志。

3.3 地球化学标志

次生晕主要为1/20万-1/5万的区域化探Au-As或Au-As-Sb组合异常,大比例尺(1/1万-1/2千)土壤测量Au峰值≥80×10-9的集中分布地段,且从小比例尺→中比例尺→大比例尺测量Au异常梯度变化明显,Au异常峰值呈级数或倍数增加更为重要。原生晕主要表现为Au-As组合最重要。这也是寻找哲波山式金矿重要的间接找矿标志——地球化学标志。

3.4 地球物理标志

据分析研究表明,As与Au的变化呈正相关,可利用X荧光测As成果圈出异常,初步圈定矿化蚀变带分布范围,指导探矿工程的布置。上述特征可作为哲波山金矿的间接找矿标志。

4 找矿方向浅析

目前矿区所控制的呈近南北向展布长达2km的矿化蚀变带,向南北两端并未消失,有向北、向南延伸的趋势,应加强地表地质追索及相应比例尺的地球化学勘查。

矿区植被及浮土掩盖严重,矿化蚀变带局部被临界沟冲洪积物掩埋,加上以前的勘查手段主要采用槽探、浅井等浅部工程,探矿手段较为单一,在矿化蚀变带在中部覆盖地段及向两端延展地段开展进一步勘查工作,对扩大矿床远景具有

积极意义。

目前钻探控制矿体最大倾深仅100m左右,建议加强深部勘查工作,进一步研究总结成矿规律,有可能将扩大矿体远景取得突破性进展。

在矿区外围发现的红腊嘴矿段、红呈腊渍矿段,亦有呈近南北向展布的矿(化)体,加强外围的地质普查找矿,有望发现具一定规模的金矿体,它们将构成以哲波山金矿为中心的卫星矿(床)点。

5 结论

根据哲波山金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综合分析,发现哲波山金矿尚有很大的找矿潜力,如进一步加大找矿力度,有望成为中型——大型的岩金矿床,故建议业主加大地勘投入。

参考资料:

[1]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区域地质调查队,《四川省松潘县哲波山金矿地质详查报告》,2007年8月

[2]陈康林、王兆成、程松、周福篯等,川西北哲波山微细浸染型金矿床岩浆岩特征,《地质地球化学》2002年3期

[3]陈康林、周福篯、付绍洪等,川西北哲波山金矿床金赋存状态研究,《黄金》2001年10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