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争创“一流”:大学理念的迷失与重构——读比尔·雷丁斯的《废墟中的大学》

2021-12-25 来源:易榕旅网
2014年1月 高教发展与评估 Higher Education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 Jan.,20l4 No.1,Vo1.30 第3O卷第1期 争创“一流":大学理念的迷失与重构 读比尔・雷丁斯的《废墟中的大学》 赵友元 (湖北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湖北武汉430079) 摘 要:雷丁斯针对高校争创“一流”的大学理念,认为争创一流实际上是无所指,从而导 致大学理念的迷失。在梳理康德的理性大学和洪堡的文化大学历史发展脉络的基础上,结合 大学处于废墟的实际情况,雷丁斯提出了思想之名的大学理念,主张大学要学会思考和倾听。 这种理念继承了历史理念的理性因素和文化因素,对“一流”大学理念是一种有效补救。思想 之名的大学理念既有合理之处,但也因忽视了大学理念是发展的和多样化的特性,从而不免 有失偏颇。 关键词:争创一流;大学理念;思想之名 中图分类号:G649.29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2—8742(2014)01—0095—05 在20世纪之交,中国政府提出建立“985工程”后,高校就推出了建立世界“一 流”大学的热潮。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争创世界“一流”,其他部属院校争创国内“一 流”,地方重点高校争创地方“一流”,一般大学争创某个学科的“一流”。正在我国高 校为争创“一流”殚精竭虑,或者沉浸在争创“一流”取得成绩时,加拿大学者比尔・雷 丁斯以高瞻远瞩的眼光分析了目前各高校争创“一流”的大学理念,认为“一流”并无 所指,并以他担任大学校长的丰富经历,在梳理大学理念的历史发展脉络的基础上, 建构了新的大学理念。 一、争创“一流":大学理念的迷失 大学是作为民族国家的民族文化机构而存在的。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跨国公 司的建立,国际资本的流通和“美国化”的流行,民族国家逐渐衰弱。国际上人们的交 往不分黑人或白人,也不分亚洲人还是美洲人,而是以利润为准绳,民族界限越来越 模糊。对此,大学也不需要作为民族观念的生产者、传播者、维护者和创新者而存在, 作者简介:赵友元(1964一),男,湖北黄冈人,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 95 赵友元:争创“一流”:大学理念的迷失与重构 第1期 大学和国家的关系不再以民族为纽带。大学“正在变成一个跨国官僚政治联合体,或 者与诸如欧盟这类跨国政府相关联,或者具有独立功能,类似于一个跨国公司。,,DIs 大学和公司一样,是国家的一个独立部门,实行的是官僚管理模式,追求一流的理念。 一流的理念并没有具体所指,没有具体意义。“一流正如货币关系,是没有内容 的,因此既不真实也不虚假,既不无知也不自觉。它也许不公正,但是我们无法凭借 真理的或自我认识的角度来追究其不公正。它的规则本身并不带有一个自动的政治 导向或文化导向,因为它并不取决于与任何可辨识的具体政治权力的关系。”1]l1。一 流的内容不受意识形态的约束,不存在着真假的事实判断,也不存在着善恶的价值判 断。不仅任何高校,在一所高校的任何工作领域,而且在社会其他组织,都可以用“一 流”来代替工作目标。“一流”就如一个大箩筐,可以包揽社会纷繁复杂的所有工作, 高校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当然都可以包括在其中。社会和高校内部的成员已经 对“一流”的观念司空见惯。大家表面上对“一流”达成了共识,不存在争议,也没有思 考“一流”作为大学的理念有什么不妥。但是,“一流”到底指涉什么,每个人都能发表 自己的看法,但最终还是说不清楚,大家共同的“一流”认识更难以表述明确内涵了。 “一流”的理念让大学实施技术官僚管理模式,技术和官僚已经深入到学校各个 领域。将“一流”的理念引入评价领域,会出现含混不清的局面。“一流”可以统摄学 校各种指标,把不能综合的指标进行综合,如大学的办学方向和经费开支两项指标, 经费支出可以用量化的指标,但是办学方向无法量化,只能定性说明。两个指标在现 行评价思想下是难以综合的,但是在“一流”的评价思想下就可以轻易突破传统的难 题。实际上,办学向哪个方向发展才算合理,办学经费的合理额度是多少,是否越高 越好,这些指标的评价都要涵盖价值判断。“一流”的评价思想排除了上述价值问题。 既然“一流”对评价没有价值判断,就很难给予评价以明确的标准,评价的结果只是用 数字来说明。这种评价结果能够给高校多少有价值反馈的信息,就值得商榷了。 这种官僚管理模式让师生的身份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大学非高楼大厦之谓,乃 大师之所在也。在官僚管理模式中,大师的意义削减,教师传统的权威地位日渐衰 微,教师在这种管理模式中只是一个普通职员,其地位远没有行政官员重要。“大学 中的主角已经不再是兼有学者和教师身份的教授,而是教务长。”l2 学生不是关怀的 对象,而成为消费者或者顾客,甚至成为学校赚钱的对象(如学生毕业时。让学生购买 纪念品)。学生在求学期间,与学校和教师是买主和卖主的关系,学生在学校购买教 育与在市场购买汽车的情形,并不无实质区别。学生与学校之间没有文化纽带,缺乏 情感和依存感,学生不是学校发展共同体的成员。 “一流”的理念在大学教学科研的基础上,增加了管理职能。管理职能统摄了教 学与科研职能,调和了两者的矛盾。整个大学活动都可视为管理活动,教学是教师对 学生的管理,科研是教师对教师的管理。评价教师依据的是消费逻辑,把学生当成消 费者,对教师的活动进行评价。正因为管理活动在大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强化了大 学作为一个公司而存在,而不是一个文化组织。 正因为“一流”无所指,大学在争创“一流”的时候,只能在与同行的相对位置中才 96 赵友元:争创“一流”:大学理念的迷失与重构 第1期 能认清自己的价值。学校把自己异质的指标折合成“一流”,用分数标明。哪个学校 分数高,那么这所学校就属于“一流”,或者更“一流”。这就导致各高校不着眼于现 实,盲目攀比竞争,争创“一流”。这有助于理解当前大学的排行榜为何流行,高校和 社会为何关注大学排行榜。作为消费者的学生,根据这些排行榜,按照成本收益原则, 选择学校和专业。学生数的多少,就意味着学校会有多少消费者来购买教育,学校会有 多少盈利。“……大学不再适合充当……意识形态武器,而是一个有自主权的官僚公 司o ̄[i]38大学和官僚公司一样,以利己主义出发,行使的是成本利益原则。在这种利润 计算逻辑中,学校与国家民族没有产生任何关联,学校的民族性已消失殆尽。 二、理性与文化:大学理念的历史发展脉络 大学理念分三个阶段:康德的理性大学理念,洪堡的文化大学理念和“一流”大学 理念。“一流”大学理念没有具体内容,但是前两种大学理念都有着丰富的内涵,能够 代表大学的本质,继承了大学的基因,向世人昭示着大学不同于其他部门的地方。 在西方哲学史上,理性有着悠久的历史。康德第一个提出了现代大学应该建立 在理性基础上。康德《院系的冲突》的问世,标志着理性作为大学理念的产生。该书 指出,大学实施四院制结构:神学、法律、医学以及哲学。前三个称为高级院系,按照 理性的比率来设定,依靠外部力量或者权威来治理,最终导致迷信和偏差。哲学系是 较低级的院系,哲学系之所以低级是因为它只受理性的制约,不受外部力量或权威的 束缚,它是自由和自治的。康德主张把哲学系作为大学的主导院系。大学既要为国 家培养公务员,又要拒绝国家权威的干预而保持理性自由。因此,大学就必须把理性 贯彻到底,运用理性批判的力量,抵御国家权力在大学的滥用。 康德的理性是超验的,忽略了人非理性的情感部分。对此,洪堡继承和发展了康 德的理性大学理念,并付诸于实践。洪堡在理性和大学之间建立了一架桥梁,以文化 作为大学的理念。文化理念既继承了康德的理性优势,又避免了康德理性毁灭人自 然性的片面性。文化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文化表明一种身份,构成一切学习对 象的知识的统一性,它是科学和哲学研究的对象;第二层含义是,文化是一个发展过 程,一个塑造个性的过程__]j6 。作为大学理念,文化的两层含义就分别对应着大学的 科研和教学,于是大学的科研和教学在文化理念中获得了合理性。洪堡的大学理念 包括:大学是以纯学术研究为任务的教育机关;大学应该实施普遍人性与个性化教 育,要向社会提供具有完美人性的人;大学应兼顾研究与教学两方面;大学不应受政 府和教会等外界势力的干扰,而应享有充分的学术自由和学校自治。洪堡的大学理 念在大学和社会的关系上认为,大学并不造就主体,教人学会思考,大学是作为“一个 与国家对话的机构而存在。”[1 大学要反思国家的实践,并把自身的民族理想在国 家实践领域实现。国家也需要保护大学的自由思想,通过大学把实践上升民族理念。 大学和国家通过民族文化联系起来。 康德的理性大学和洪堡的文化大学,都重视了哲学反思和批判民族国家的作用。 97 赵友元:争创“一流”:大学理念的迷失与重构 第1期 但是发展到后来,文化取代了哲学。文化以前是和民族国家相联的,后来文化失去了 民族国家的意义。文化和“一流”一样,文化的概念已经泛化,什么都可以指称文化。 文化研究人员,为了占有研究的一席之地,把文化研究和弱势群体结合在一起,如妇 女研究和少数民族研究。文化再也不能把大学和民族国家联系起来。 美国是一个历史较年轻的国家,把“一流”引入大学时,较容易脱离国家的名族 性。美国在以优势资本向其他国家流动时,“美国化”就开始让其他国家认同和仿效。 于是,后现代大学遗忘了大学历史的理性因素和文化因素,处在大学历史断层中。 三、思想之名:大学理念的重构及其评价 现代大学理念虽然偏离了历史发展脉络,也脱离了大学的特质和本质,正处于 “废墟”中。但是现代大学理念要在历史的扬弃中成长,它既不可能遗忘自身的发展 历史,也不能脱离当前的社会发展环境回归到历史的理念。大学理念处于“废墟”之 中,而不是“废墟”之外,它只能正视废墟的现状,在汲取历史营养后,对大学理念进行 重构。比尔・雷丁斯批判了“一流”理念的空虚,在回溯大学理念的基础上,并结合大学 处于“废墟”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思想之名的新的理念,主张大学要学会思考和倾听。 思想之名的大学理念继承了历史上理念的合理因素,它重视理性的作用,但针对 大学处于“废墟”的实际,它赋予大学新的内涵。思想之名如“一流”一样,也没有具体 指向,但是它不回避价值问题,这也是对理性理念的丰富和发展。思想之名主张教学 中的人承认他者的存在,学会思考、独立和批判。哈贝马斯的主体间之交往理论强调 双方交流以达成共识,但是这种共识以消除一方的理解为前提,强化了一方的言语, 实际上是一种权威式的独白。在新的理念下,即使是沉默的学生,也不是一个空容 器,教学的结果不是达成共识,而是多方面的意见,每一方都得到了尊重,并对意见进 行价值判断。为了实现思想之名的大学理念,大学就必须借助倾听声音的途径,不仅 要倾听学生的声音,而且还要倾听学校以外的声音,包括政府和投资企业的声音。只 有倾听,我们才能判断他们的声音是否符合价值,而不仅仅是像“一流”理论一样,无 视声音的价值,赋予数字评价,依据的是市场计算逻辑。 思想之名的大学理念也重视了民族因素,大学成为社会纽带,把个体和社会联系 起来。在这种理念下,学校要建立各抒己见的共同体,这种共同体被一种义务之网笼 罩着,对他人的义务无法穷尽,不是根据计算逻辑。如教师对学生应该负有多少义 务,我们的理性无法穷尽。学生毕业后,并不代表着教师对学生的义务终结,如果终 结,就属于不道德。同时,这种共同体并不是达成共识,我们对每种思想进行思考,虽 然无法对其合理性进行比较,不知道哪种思想更加合理,这些思想如何整合,但共同 体容纳各种思想,也对各种思想进行思考。 思想之名的大学理念继承了历史理念的理性因素和文化因素,对“一流”大学理 念是一种有效的补救。雷丁斯承认了大学的“废墟”状态,认为只能在“废墟”上重建, 但是这种重建在一定意义上还是对历史理念的一种回归。笔者认为,后现代大学理 98 赵友元:争创“一流”:大学理念的迷失与重构 第1期 念应该在现实基础上,实行兼容并包、百花齐放的思路。 大学理念是指那些反映大学本质和规律,并能对大学的发展起指向和引导作用 的观念【2]。大学是遗传和环境的产物,它并不是恒定不变的。因此,反映大学的本质 和规律的理念也应该不是恒定不变的。大学的本质改变了,大学的理念也要随之变 化,没有亘古不变的大学理念。“大学不是孤立的事物,不是老古董,不会将各种新事 物拒之门外;相反,它是时代的表现,是对现在和未来都会产生影响的一种力量。,,f 3J 大学理念会随着时空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即不同历史时期的大学理念会有所差异,不 同国家、不同地域的大学理念也会有所差异,即使同一个国家同一时期,不同高校的 大学理念也会有差异,大学理念应该是多元的。理性和文化可以作为理念,终身教 育、通识教育等都可以作为大学理念。因此,比尔・雷丁斯想用思想之名来统一和代 替所有大学的理念失之于片面和武断,排除其他的大学理念,这与思想之名强调的包 容开放是相违背的。 大学理念和大学理想应该有所差异,大学理想代表着学校发展的未来方向,这种 方向应该是一种正向的、积极的,而大学理念的指向可能是正向的、积极的,也有可能 是反向的和消极的。争创“一流”的大学理念让大学实行了技术管理模式,实行着计 算逻辑,这偏离了传统的大学理念,但是我们不能否认争创“一流”也反映了大学的现 实境遇。当今,大学为了争取政府和市场更多的经费支持,缓解财政危机,就必然受 到政府和市场的各种约束条件,满足政府和市场的需要。政府和市场在决定经费投 入到哪所高校时,就要依据一定的标准,而争创“一流”的大学理念迎合了这种需要。 因此我们不能因为争创“一流”的某些不足而遮蔽了某些长处,从而否定它不能作为 某些大学的大学理念。存在主义哲学家沃尔夫认为,大学是满足个体需要和求知欲 望的场所,同时大学也肩负着社会发展的历史责任,但并不存在统一的大学模式,而 是多种模式并存的。第一种大学模式是作为学术殿堂的大学,它以传递知识、探究真 理为基本特征;第二种大学模式是作为专业训练营地的大学,它为满足人们的职业需 要而实施专业训练;第三种大学模式是作为社会服务站的大学;第四种大学模式是作为 培养固定人员流水线的大学,对学生实行标准化的培养。这四种大学模式是不同社会 不同时代下不同理念的产物,但能够满足不同人的需要,因而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l4]。 参考文献 [1][力日]比尔・雷丁斯著.废墟中的大学[M].郭军,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辉,译.杭州:浙江 E2]徐晋艳.大学理念解读[J3.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07(O5):84. [3] [美]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著.现代大学论——美英德大学研究EM].徐教育出版社,2001:1. [4]刘宝存.理性主义与功利主义大学理念的冲突与融合E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3):33—34. (收稿日期:2013—09—16;编辑:荣翠红) 9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