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解《孙子兵法》军事思想体系
2021-11-19
来源:易榕旅网
第29卷第5期 Vo1.29,No.5 滨州学院学报 Journal of Binzhou University 2013年1O月 Oct.,2013 【中国古代十大兵书论稿・孙子兵法】 “胜”解《孙子兵法》军事思想体系 杨 新 (东南大学军事教研室,江苏南京211189) 摘要:《孙子兵法》被公认是一部阐述“战胜”的军事理论著作,其理论体系的构成与论述,皆 围绕“胜”而展开。梳理了孙子的“战胜”思想,从“胜”的运筹、“胜”的方法、“胜”的境界等角度,全 新解读《孙子兵法》的军事思想体系,以期为深化《孙子兵法》理论研究提供新的途径。 关键词:《孙子兵法》;胜;军事思想体系 中图分类号:E 8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18(2013)05—0006—10 深化《孙子兵法》研究,无疑需要从整体上认识 这是兵家的共识。春秋时期的孙子,通过借鉴前人 兵法谋略和对战争实践的考察,已经深刻地认识到 了战略运筹的重要性。孙子所撰兵法十三篇,首篇 即论“计”,为何首先论计?因为孙子认为“兵者,国 之大事”。为何“兵者”乃国之大事?孙子自己的回 答是“兵”乃“死生之地,存亡之道”。所以孙子强调 对于战争问题,“不可不察也”。这种“察”,就是孙 子所强调的“庙算”,即今天所说的战略运筹和制定 战略决策。 孙子在《计篇》中提出了考察战争的方法论问 其军事思想理论体系问题。从古到今,学术界从不 同视角,对《孙子兵法》的理论体系做了各种概括, 为从整体上理解《孙子兵法》的军事思想体系提供 了科学的指导。当前,学术界越来越认识到《孙子 兵法》本质上是论述“战胜”的军事理论著作,因此 从“胜”这一视角来重新解读《孙子兵法》军事思想 体系,亦不失为一种《孙子兵法》军事思想体系的概 括方法。科学认识这一问题,既有利于宏观上、整 体上把握《孙子兵法》的军事思想体系,也可以为 《孙子兵法》应用研究提供新的方法指导。孙子提 出了诸多关于“胜”的思想,系统阐述了“胜”的运 筹、“胜”的方法与“胜”的境界。 一题:“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计”本意是 计算,也可以理解为计划、分析和评估等意思。“经 之以五事”,即首先要对决定战争胜负的“道”“天” “地”“将”“法”等五种因素进行分析和评估。“校之 以计”即要进一步对“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 、庙算者胜:“胜”的运筹 无论对于战争指导还是其他竞争指导而言,筹 划如何战胜对手都是战略指导的前提。战略指导 和战略思维中最基础的环节、最关键的问题,就是 “胜”的运筹问题。孙子对于如何进行战略运筹,提 出了“算胜”“备胜”“谋胜”思想,构成了完整的战略 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等七 个方面的问题做精确的分析与对比。“索其情”,即 通过计算,对敌我双方取胜的条件进行比较,探究 战争胜负的情势(规律)和影响战争胜负的主客观 形势的真实状况。孙子在论述了“算胜”的必要性 运筹思想体系。 和方法后,进一步突出强调了“庙算”的重要性:“夫 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 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 (一)算胜:五事七计,庙算决胜 能够运筹于帷幄之中,方能决胜于千里之外, 收稿Et期:2013—08—06 作者简介:杨 ̄(;1967--),男,四川通江人,副教授,军事战略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滨州学院孙子研究院兼职研究员,主 要从事中国军事思想、中国军事战略、战略文化、战略思维理论研究。E-mail:yxyx6703@126.corn 第5期 杨新“胜”解《孙子兵法》军事思想体系 此观之,胜负见矣。”由此不难理解,“算胜”是战争 指导者谋划和运筹战争问题必须首先进行的战略 思维和决策问题。“战前审慎‘庙算 ,针对敌我双 方实际的状况进行考察判断,加上作战指挥‘诡道’ 原则的灵活掌握与运用,谁胜谁负的结果就很明显 了。” ‘算胜”实为战略运筹之起点,一切“战胜”的 战略指导,皆由“算胜”而起,正如管子所言:“故凡 攻伐之为道也,计必先定于内,然后兵出乎境。” (《管子・七法》)“胜”的运筹,首先是一种庙堂之上 的战略思维与战略决策活动。 (二)备胜:取用于国,因粮于敌 战争是力量的竞赛,既包括物质力量,也包括 精神力量,但首先是物质力量的竞赛。因此孙子在 开篇论“计”后,紧接着在第二篇《作战篇》中论述了 “备胜”的问题。孙子所言“作战”,即始战,战争准 备,非指一般战阵之事。张预注:“计算已定,然后 完车马,利器械,动粮草,约费用,以作战备。”_2]1。一 般而言,战略决策制定后,进行战争就包含三个基 本阶段:战争准备、发动战争、作战以及战争终止, 战争准备属于初始阶段,也是获得战争胜利的重要 阶段和基础,因此,孙子继论述“算胜”之后,着重论 述了“备胜”问题。 孙子“备胜”思想的理论基础是战争与经济的 关系。孙子认为“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久暴师则国用不足”,“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 起”。发动战争,需要强大的经济实力做支撑。旷 Et持久的战争,会让国家经济难以支撑,而经济出 了问题,又会导致敌对国家对己发动战争,使国家 陷于危难。因此军力建设和战争准备,首先是与战 争力量相关的人力、物力、财力准备;“备胜”思想的 核心是战争动员,基本指导原则是“役不再籍,粮不 三载”;“备胜”思想的重点是战略后勤政策,基本指 导思想是“取用于国,因粮于敌”,后勤战略的目标 则是“胜敌而益强”;“备胜”思想强调要正确处理的 辩证关系是“利害”,“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 知用兵之利也”,处理好这一辩证关系的基本用兵 原则是“兵贵胜,不贵久”。孙子把战争准备和军事 后勤提高到了战略地位加以考量,强调懂得“备胜” 者乃“知兵之将,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确实 把握了运筹战争的真谛。历史上无数战争实践表 明,超越了综合国力和军事实力的许可,战略思维 与战争艺术对于获得战争胜利来说,是无能为力 的。筹划战争,不仅要以战略思维和战略决策为先 导,更要以战争准备为起始和重点。“胜”的运筹, 岂止在两军对阵之间,展开搏杀之前,筹划战争准 备已经为战争的胜败打下了重要的前提。 (三)谋胜:兵者诡道,上兵伐谋 做出战略决策和做好了战争准备,还只是获得 战争胜利的前提,要真正获得战争胜利,还需要进 一步进行战争谋划。“要想达到积极的目的,则必 须采取攻击行动 欲攻者又必先谋,换言之,行动 之前必先有计划。如何计划发动攻击,即所谓‘谋 攻’。” ]2。因此孙子在第三篇《谋攻篇》中,又进一步 论述了“谋胜”思想。 如何“计划攻击”呢?孙子在《谋攻篇》开头即 提出:“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 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 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 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强调计划 攻敌的基本指导思想是“全”,即以不战而屈人之兵 的手段达到全胜的目的。“全”乃孙子的谋攻战略 思维原则和基本观念,遵循之才能科学谋攻。如何 求“全”呢?孙子提出了四个层次的谋略类型:“上 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0”“当国家 面I临战争威胁之际,上策是运用国家战略不战而消 弭战争于无形;中策是运用外交战略与友邦结盟或 结交,达到不战而屈服敌人战斗意志;下策是运用 军事战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最下策是战术攻城, 作意志力的消耗。 ̄[11103这四个层次的谋略,都必须 力求“全胜”而力避“破胜”;对于伐兵与攻城的谋 划,孙子则又具体提出了“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 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 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等一系列原则。谋攻并 不是纯粹的思维活动,还需要一定的条件作保证, 因此孙子进一步提出了将与君必须懂得“知胜有 五”的道理,并对将领的“谋攻”提出了基本的要求, 强调“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 必弱”。而对于国君,则提出了“不糜军”“不惑军” “不疑军”的要求,国君不“乱军引胜”,才能保证将 帅谋划与运筹的客观性与正确性。“胜”的运筹,科 学分析主客观情况并正确判断形势而做出决策已 经实属不易,而在战略决策做出后系统筹划战争准 备则更难,而具体到进攻的谋划上则更是难上加 难。孙子“谋胜”思想提出的谋攻的基本指导思想、 8 滨州学院学报 第29卷 谋略类型、基本原则和条件保障等观念,无疑是 “胜”的运筹必须遵循的基本战略思维规律。 从《计篇》《作战篇》和《谋攻篇》三篇中孙子提 出的“算胜”“备胜”“谋胜”思想来看,孙子关于“胜” 的运筹思想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战争指 导者运筹战争方略,必从上述三篇揭示的“算胜” “备胜”“谋胜”思想入手。孙子军事思想的贡献,当 首推其围绕“胜”而提出的战略运筹思想。“中国古 代将谋略战区分为:谋国(大战略)、谋政(国家战 略)、谋合(外交战略)、谋军(军事战略)以及谋敌 (野战战略)。”_1]1 孙子“胜”的战略运筹思想是一个 完整的理论体系,以上述全方位的谋略战为特征。 二、因利制权:“胜”的方法 战争是活力对抗,不仅表现在战前对战略形势 的科学分析认识、战争的准备筹划及战争决策上, 更表现在战争中战略战术的正确使用和灵活应变 上。因为战争的胜负并不完全由最初的力量形态 决定,指挥艺术对战争胜负具有重大影响。指挥艺 术是战略思维最为活跃的领域,争胜的方法是指挥 艺术的核心。孙子关于“先胜”“形胜”“势胜”“称 胜”“治胜”“道胜”“交胜”“奇胜”“致胜”“知胜”“见 胜”“间胜”“智胜”的思想,科学揭示了“胜”的艺术 和方法。 (一)先胜:先胜后战,胜已败者 战争胜败关系国家的生死存亡,因而战争指导 的基本要求是力争胜利力避失败。如何最大限度 地保证胜利避免失败呢?孙子提出了“先胜”观念, 科学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孙子在《形篇》中认为,胜兵与败兵的区别是 “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因此强 调善于用兵作战的人要“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 胜”。孙子“先胜”思想,既包括了营造先胜的实力, 也包括了要有先胜的方法以及充分的准备,即“无 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九变篇》)。在《形篇》 中孙子主张要处理好“先胜”和“争胜”的关系,谋划 战争要通过“度、量、数、称、胜”的系统分析,强调将 帅要具有“见胜”“战胜”和能够实现“自保而全胜” 的认识战争和指导战争的战略思维能力,强调将帅 要遵循“无智名,无勇功”,追求“易胜”之道的战略 思维原则。寻求“胜”的方法,首先要遵循“先胜”原 则,能够做到先胜,就能够保证百战不殆,保国 全军。 (二)形胜:可胜在己,以镒称铢 如何做到先胜呢?孙子又提出了“形胜”思想。 谋“形胜”是获得“先胜”条件的重要保证。 《形篇》指出:“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 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可胜。”意为能否不被 敌人战胜,取决于自己是否有实力和有办法。能否 战胜敌人,则取决于敌人的实力和是否指挥失误。 所以我们自己可以主动创造先胜的条件,但却没有 办法使敌人一定被自己战胜。也就是说,不会被敌 人战胜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而敌人是否能 够被我战胜的主动权却掌握在敌人手中。要牢牢 掌握自己的主动权不丢失,孙子认为必须建立强大 的军事实力即“形”,这个“形”与敌人相比,必须具 有绝对的优势,即所谓“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若以 铢称镒。胜者之战民也,若决积水于千仞之黔者, 形也”(《形篇》)。具备了强大的军事实力,加之战 前科学的庙算,就具备了“先胜”的必要条件。因 此,寻求“胜”的方法,立足点是谋己之“形”,而不是 寄希望于对手没有实力和拱手让出主动权。 (三)势胜:必求于势,择人任势 有先胜之“形”固然重要,但还只是具备了胜利 的可能性,要把可能性转变为胜利的现实,还必须 正确运用“形”,让实力得到正确充分的发挥。孙子 “势胜”思想,科学解决了“形”的运用问题。 孙子在其兵法多篇中都论及了“势”的问题,有 “态势”“战势”“威势”“锐势”“乘势”“假势”“气势” “随势”“地势”“识势”“造势”“任势”等。“势”是一个 泛概念,“它可以在三个层面上使用:一是战略态 势,二是战役布势,三是战术位势” 。。如何造势 和使用势呢?孙子在《势篇》中指出:“故善战者,求 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意为善于用 兵的人,总是设法创造有利的态势,而不苛求部属, 所以他能不强求人力而选择良将去创造和利用有 利的态势。孙子的这一思想,明确要求将帅要善于 识势、造势并利用势,通过把静态的“形”调动部署 为运动的“势”,形成“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的“胜 势”,这样就可以把先胜之“形”转化为必胜之“势”。 寻求“胜”的方法,着眼点是“择人任势”,把先胜之 “形”用足用活。 (四)称胜:称生胜势,兵非益多 战争指导者固然在战前要加强战争准备、积蓄 第5期 杨新“胜”解《孙子兵法》军事思想体系 9 作战力量,为赢得战争提供坚实的物质力量基础。 然而,一旦战争开始,战争指导和运筹,只能在既定 的条件下来展开。如何科学把握战争力量对比并 实现力量转换,是赢得胜利的关键。孙子提出的 “称胜”思想,提供了科学的指导。 孙子在《形篇》中首先提出了“称胜”思想,他指 出:“兵法:一日度,二日量,三日数,四日称,五日 胜。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故 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若以铢称镒。”孙子的这段 话,论述了“称胜”的基本内涵:一是战争胜利取决 于力量对比,即胜利者要有“以镒称铢”的绝对优势 力量;二是战争力量优劣对比的方法是通过“度、 量、数、称、胜”的系统分析。孙子这一论述,只是初 步指出了战争胜负的“称胜”原理和判断力量优劣 强弱的方法。而在其他地方则进~步提出了实现 “以镒称铢”的力量转变方法。一是“避实击虚”。 “兵之形,避实而击虚。”(《虚实篇》)“兵之所加,如 以破投卵者,虚实是也。”(《势篇》)以己之实击敌之 虚,自然就具有获胜的优势。二是集中自己兵力分 散敌人兵力。“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我 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则我众而敌 寡。能以众击寡者,则吾之所与战者,约矣。”(《虚 实篇》)三是以逸待劳和以虞待不虞。“凡先处战地 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虚实篇》) “以虞待不虞者胜。”(《谋攻篇》)“由不虞之道,攻其 所不戒。”(《九地篇》)四是兵不在多,能够统一行 动。“兵非益多也,惟无武进,足以并力、料敌、取人 而已。”(《行军篇》)五是善于造势任势和奇正变化。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 权也 ”(《计篇》)做出正确决策后,就要造势与任 势,形成有利的军力对比态势和胜利条件确保决策 顺利实施。而且要善于运用奇正变化的战略战术, “可使必受敌而无败者,奇正是也。”“战势不过奇 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势篇》)六是运用诡 道改变敌我力量对比状况和虚实情况。“利而诱 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 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计篇》)总之,寻求 “胜”的方法,既要考虑战前力量对比情况,又不能 囿于战争之前力量对比的最初形态,而要根据作战 中的实际情况,采取灵活的战略战术,改变战场上 的力量对比,形成以强胜弱、以优胜劣的不对称力 量态势从而赢得胜利。 (五)治胜:令文齐武,法令素行 懂得谋形、任势和改变力量对比情况的制胜方 法,还必须懂得如何为谋形、任势和改变力量对比 情况创造条件,方法就是孙子提出的“治胜”思想。 孙子不但强调建军和用兵,还非常重视治军。 建军、用兵和治军三者不可分,治军是用兵的基础。 孙子认为一支军队,如果“厚而不能使,爱而不能 令,乱而不能治,譬若骄子,不可用也”(《地形篇》)。 另外,作战也必须发挥军队的整体合力,要能够使 “勇者不得独进,怯者不得独退”(《军争篇》),用众 的方法必定是“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法令素行”。 孙子认为:“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只有 通过严明的法令和纪律,才能让军队做到令行禁止 和整齐划一:“令素行以教其民,则民服;令不素行 以教其民,则民不服。令素行者,与众相得也。” (《行军篇》)寻求“胜”的方法,不仅仅是战场上的谋 划,更取决于平时的军队治理与管理,以法治军,实 为制胜之先决条件和要诀。 (六)道胜:修道保法,战道必胜 战争胜负,不仅取决于实力,更取决于政治及 战争双方对战争规律的把握和运用。孙子“道胜” 思想,深刻阐明了这一规律。 《孙子》十三篇多处提到“道”,有政治、方法与 规律之意。《计篇》中孙子强调考察战争,首先要考 察“道”:“道者,令民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 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道”即政治。孙子虽然没 有用“义”来说明战争性质问题,但显然已经看到了 战争的正义性对于战争胜负的重要作用。“道”就 是正义,就是政治与人心。因此孙子强调国家要 “修道而保法”,要“令民于上同意”。国家政治修 明,军队内部团结,这样的“道”是胜利的基础和保 证;孙子在《计篇》中还提出了兵者“诡道”的问题。 “诡道”即:“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 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 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 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处所言“诡道”之 “道”,是灵活变换战略战术的方法问题。在《谋攻 篇》讲的“知胜之道”,亦指方法。懂得灵活用兵的 方法,是克敌制胜的重要保证。在《地形篇》孙子提 出的“地之道”“战道”,《九地篇》提出的“为客之 道”,《火攻篇》提出的“安国全军之道”等“道”,都可 以理解为“道”即“规律”。孙子特别重视认识和运 10 滨州学院学报 第29卷 用战争规律问题,强调:“故战道必胜,主日无战,必 战可也;战道不胜,主日必战,无战可也。”在孙子看 来,认识和遵循战争规律,是用兵战胜的前提。寻 求“胜”的方法,表象上是建设军事实力和灵活正确 地运用实力,而实质上则是加强政治建设赢得人 心,并科学认识和运用战争规律和战争指导规律。 (七)交胜:其次伐交,交地无绝 战争主动权是影响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有 主动权者容易获胜,而失去主动权则等于失败或接 近于被打败。孙子“交胜”思想,是保持和夺取战争 主动权的重要制胜思想。 何谓“交胜”?孙子在《谋攻篇》中提出了四种 谋略类型,“伐交”是仅次于“伐谋”的谋略类型和战 争手段。如果将“伐交”理解为外交斗争,那么无论 是内涵还是外延上,“伐交”都已经包含于“伐谋”之 中。故如果“交”即“后孙子时代”及我们今天理解 的“外交”,孙子实无必要也无可能将“伐交”列为一 种仅次于“伐谋”的谋略类型和战争手段。事实上, 中国古代长期以来有外交之实而无外交之名。“外 交”在中国是鸦片战争之后才出现的一个概念,孙 子所说的“交”不可能是“外交”。孙子所言“交”指 什么呢?《孙子兵法》十三篇有14处出现“交”字, 有4种组合用法,即结交、交往,如“不能豫交”;交 合,即两军相对;交叉、交错,如“若交军于斥泽之 中”;与地组合,如“交地则无绝”“交地,吾将谨其 守”。有学者指出:“‘伐交’的本义就是切断敌人的 ‘交地’,即切断敌人与外界的所有联系(或断绝敌 人的对外交往)。这其中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有 形的军事封锁(围困),二是指无形的外交封锁。而 外交封锁则是军事封锁的引申意义,是人们在‘后 孙子时代’的斗争实践中对孙子兵学理论的运用和 发展。长期以来,我们对《孙子兵法》‘伐交’思想的 诠释,只注重其引申意义,而忽略了其本质的原 义。”[5]6。此说对孙子“伐交”思想的解释,可能更加接 近孙子的本义。 由此不难理解,孙子“交胜”思想,首先指“保 交”,“交地则无绝”“交地,吾将谨其守”,两军交战, 首先是要保证自己一方的补给线安全,切勿遭敌截 断,不要断绝部队之间的联络,即要防止被敌人“军 事封锁”;其次是“伐交”,即用“军事封锁”切断敌人 与外界的所有联系或切断敌人的对外交往,陷敌于 “死地”,“吾将示之以不活”,从而达到“不战而屈人 之兵”或“胜于易胜”的目的。综而论之,孙子“伐 交”思想,即现代军事学上所言之“制交通权”思想, 推而广之,即通过封锁与反封锁获得战争主动权思 想。孙子的这一“交胜”思想,从现代军事学角度来 理解,也的确是仅次于“伐谋”的用兵方略。“军事 封锁”与“军事反封锁”斗争,是战争主动权的争夺, 获得了这种主动权就有了战胜敌人的“胜势”。即 使按照今天的理解来阐释孙子的“伐交”即外交斗 争,也是“封锁”与“反封锁”主动权斗争的引申而 已。寻求“胜”的方法,在无法直接瓦解敌人战争计 划情况下,通过外交斗争及运用“军事封锁”与“军 事反封锁”手段获取和保持战争主动权,的确是次 好的获得战争胜利的手段。 (八)奇胜: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战争不但是物质力量的较量,更是精神力量的 较量。作为精神力量的将帅的军事指挥艺术,往往 是战争胜败的关键因素。孙子“奇胜”思想,揭示了 克敌制胜的奥秘。 所谓“奇胜”,就是以奇谋、奇计去克敌制胜。 孙子“奇胜”思想内涵十分丰富。一是强调了“奇 胜”的重要性。《势篇》中说:“凡战者,以正合,以奇 胜。”即任何战争,都必须用“奇”和“正”的两手,奇 正互用,这是克敌制胜的法宝;二是揭示了奇正的 科学内涵与相互转化。孙子所说的奇正,一方面指 兵力区分,如部署在实地的兵力叫正兵,部署在虚 地的兵力叫奇兵,守备部队叫正兵,机动部队叫奇 兵,钳制部队为正兵,突击敌人的部队为奇兵,等 等。另一方面是战法区分。常规战法为正,根据实 际情况变化而采取的战法为奇。武力攻打为正,智 力巧取为奇,等等。而奇正区分又是相对的、可以 不断转换的。孙子在《势篇》连用了三个比喻:“声 不过五,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色不过五,五色之 变,不可胜观也;味不过五,五味之变,不可胜尝 也”,来说明奇正变化无穷无尽:“战势不过奇正,奇 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 能穷之?”三是提出了“奇胜”的基本方法:其一,攻 其无备,出其不意。基本的方法,就是灵活运用“诡 道十二法”,以敌人意想不到的方法作战。其二是 因敌制胜,战胜不复。孙子强调:“水因地而制流, 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 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战胜不复,而应形于无穷。” (《虚实篇》)其三是反常用兵。如“以迂为直 ‘围师 第5期 杨新“胜”解《孙子兵法》军事思想体系 11 必阙~夺其所爱”“避实击虚”等。总之,孙子“奇 胜”思想,既指明了战争领域有规律可循,更强调打 破常规以冲破战争迷雾,把握不确定性和利用不确 定性。寻求“胜”的方法,全在“奇正”二字之间,善 于奇正变化,就能够创造出千变万化的战争制胜方 法,做到“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势篇》)。 (九)致胜:不致于人,攻其必救 主动与被动,是战争中的一对基本矛盾。能够 调动敌人就拥有了主动权,被敌人调动就丧失了行 动自由权。战争指导的实质,就是争取主动摆脱被 动,从而创造制胜的条件和机会。孙子提出的“致 胜”思想,亦是获取和保持战争主动权并获得战争 胜利的科学方法。 孙子在《虚实篇》中指出:“故善战者,致人而不 致于人。”唐代著名军事家李靖评价《孙子兵法》说: “千章万句,不出乎‘致人而不致于人’而已。”(《李 卫公问对》卷中)可见孙子“致胜”思想,是战争指导 的要诀,战争指导,根本的要求就是调动敌人、控制 敌人,而不被敌人调动和控制。如何“致人而不致 于人”呢?孙子提出了许多方法:一是主动。如“先 处战地”“我专敌分”等,通过积极主动的行动,首先 掌握主动权。二是引导。如:“能使敌人自至者,利 之也;能使敌人不得至者,害之也。”“敌不得与我战 者,乖其所之也。”(《虚实篇》)用利和害来诱导敌人 从而调动和控制敌人。三是塑造。如:“敌佚能劳 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虚实篇》)通过一系列 行动塑造对手,剥夺对手的优势。四是要害。“故 我欲战,敌虽高垒深沟,不得不与我战者,攻其所必 救也;我不欲战,画地而守之。”(《虚实篇》)抓住敌 人要害用兵,使其被我控制。五是屈役。“是故屈 诸侯者以害,役诸侯者以业,趋诸侯者以利。”(《九 变篇》)抓住对手害怕的事相威胁而使之屈服、用敌 国不得不做的事烦劳敌国使之疲于应付、以小利引 诱敌人,使之疲于奔命,从而调动和控制敌人。六 是攻守。“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守则不 足,攻则有余。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 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形篇》)通过巧 妙的攻防结合,牢牢掌握主动权。七是用奇。“由 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九地篇》)“攻其无备, 出其不意。”(《计篇》)“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 (《虚实篇》)通过运用敌人意想不到的方法从敌人 意想不到的方向实施攻击从而置敌于被动。八是 隐秘。“因形而错胜于众,众不能知;人皆知我所以 胜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胜之形。”(《虚实篇》)通过 示形调动和迷惑敌人,但隐蔽自己的真实企图,让 对手时时处处被动。综观《孙子兵法》十三篇,正如 李靖所言,孙子所论各种“胜”之方法,其实都可归 于对“致胜”方法的论述。寻求“胜”的方法,军事思 维的基点永远是左右敌人、调动敌人、控制敌人而 不是相反。战争决策永远应当是“完全主动”的而 不是被动的。 (十)知胜:知胜有五,知彼知己 战略运筹和战争指导,都建立在“知”的基础 上,“知”是“胜”的前提,所有取胜原则的有效运用, 都必须以“知”为基础。孙子“知胜”思想,阐明了获 得战争胜利的重要途径。 《孙子兵法》十三篇一共出现了79个“知”字, 足见孙子非常强调“知”的作用。孙子论“知”,主要 包括:一是强调“知”的重要性:“知己知彼者,百战 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 战必殆。”(《谋攻篇》)二是强调“先知”:“明君贤将, 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用间 篇》)三是“全知”:“知己知彼。”“知天知地。”“知吾卒 之可以击,而不知敌之不可击,胜之半也;知敌之可 击,而不知吾卒之不可以击,胜之半也;知敌之可 击,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地形之不可以战,胜之 半也。”(《地形篇》)总之,“知大势,才能伐谋;知利 害,才能伐交;知地形,才能伐兵;知虚实,才能避实 击虚;知奇正,才能出奇制胜',f6J】“。四是“真知”,把 握战争的规律性。如:“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 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 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 也。”(《谋攻篇》)五是“深知”,即要透过现象看本 质。如:“谆谆翕翕,徐与人言者,失众也;数赏者, 窘也;数罚者,困也;先暴而后畏其众者,不精之至 也。来委谢者,欲休息也。兵怒而相迎,久而不合, 又不相去,必谨察之。”(《行军篇》)另外,孙子还提 出了利用间谍探知敌情、通过小规模作战手段侦察 判断敌情、“相敌三十二法”判断敌情等知的方法。 孙子对“知胜”的全面论述,说明战争指导与战略思 维,不是一厢情愿的主观臆测,而是以全面准确的 情报和信息为战略思维的加工材料和决策的依据。 寻求“胜”的方法,必须以“先知”为前提,以“全知” “真知”“深知”为保证,以“必求于人”为手段。 12 滨州学院学报 第29卷 (十一)见胜:见胜出众,所措必胜 没有预见,就没有超常的决策;没有预见,就没 有战争的胜利。因此,预见能力是战争指导者必须 具备的重要战略思维能力。孙子“见胜”思想,揭示 了这一真理。 所谓“见胜”,即将帅要能够预见战争胜负所需 要的条件和战争胜负的规律 “见胜”是将帅必须 具备的重要战略思维能力,因为没有这种战略预见 思维能力,将帅就难以指导战争。“孙子非常重视 将帅的战略预见思维能力,他认为将帅不但要有战 略预见思维能力,而且这种能力要非常突出,最好 是要超常,即所谓:‘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非善之 善者也;战胜而天下日善,非善之善者也。故举秋 毫不为多力,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聪耳。’ 能预见常人之所见的战争条件所蕴含的胜败之机, 能够预见常人所能想到的制胜之策,并不能说明将 帅有超常的智慧,也不能达到‘善之善者’的境界。 孙子要求将帅要别具慧眼,具有一般人不具备的战 略预见思维能力,看到战争客观条件中别人看不出 的利害和趋势,制定出常人察觉不出的‘胜于易 胜’、‘胜已败之敌’,没有带来‘智名’和‘勇功’的战 略决策。 ̄E733o孙子认为,将帅的“见胜”能力不但是正 确决策的基础,也是战争胜利的重要保证,能够有 效避免战争风险。“其战胜不忒,不忒者,其所措必 胜,胜已败者也。”(《形篇》)孙子不但提出了将帅的 “见胜”能力问题,而且还提出一系列的提高“见胜” 能力的方法问题。如“五事七计”庙算方法,“度、 量、数、称、胜”的系统分析方法,“相敌三十二法”等 方法,都是将帅培育和提高“见胜”战略思维能力的 重要方法。而以“利害”为核心的矛盾分析方法,更 是提高“见胜”战略思维能力的核心方法,正如孙子 所说:“是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杂于利而务可 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九变篇》)寻求“胜”的 方法,要以科学的预见为前提。预见则以“利害”之 辩证分析为核心,在利思害,在害思利,从利与害的 相生相变中科学预见胜负的条件和规律。 (十二)间胜:五间俱起,必取于人 情报是战争的第一定律。情报是战略思维的 材料、战略决策的依据,情报战本身是重要的战争 手段。使用间谍是获取情报和进行情报战的重要 手段。孙子“间胜”思想,在其军事思想体系中具有 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使《孙子兵法》军事思想融合为 一个完整的理论和运作体系。 《用间篇》为《孙子兵法》最后一篇,文字不多, 但内容非常丰富,“可以说是一部微型的军事情报 学著作。通观全篇,它一共讲了五个层面的问题: 先知必须用间,间谍的分类,用间的特殊性,间谍之 间的相互关系,间谍的战略地位和作用”[4 J】 。后人 评价孙子的《用间篇》说:“就逻辑而言,独成一段, 也构成《孙子》全书的最大特点……把情报纳入战 略思想体系,孙子可能是战略思想史中的第一 人。”[3]1 孙子“间胜”思想,不仅体现于《用间篇》之 中,在前面的十二篇中即有较完整的体现,从国家 战略形势分析、国力判断、作战态势判断、虚实强弱 分析、风险评估、利害辩证分析、地理形势判断、天 时判断,战术情报分析,等等,几乎战略与战术的情 报分析与判断,无所不涉。而《用间篇》单列,则重 点论述情报保障的重要理论,与其他各篇相互呼 应,形成了完整的通过间谍获取战略战术情报以保 障战略战术决策科学性的完整战略决策观念和方 法。孙子“间胜”思想提出的间谍种类、使用条件、 原则、方式和方法,有的可能过时了,但其先知敌情 “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 人”的战略思维信息观,“五间俱起”、圣智者“以上 智为间”的战略思维中介观,却仍然具有现实的指 导意义。寻求“胜”的方法,“情报”是目的,“用间” 是手段。指导战争,必须运用间谍获取及时、全面、 真实、可靠的lg"息和情报,通过科学的战略思维对 信息情报加工处理,以做出正确的战争决策和进行 艺术性的战争指导。 (十三)智胜:为将贵智。五德五危 人民群众是战争胜负的主导因素,但并不排除 杰出将帅对于战争胜负的关键作用。将帅的智慧, 往往对战争胜败具有重要影响。孙子“智胜”思想, 对将帅的智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阐明了“智”是战 争胜利的重要源泉。 孙子在其兵法之开篇《计篇》中,就提出了将帅 必备的重要素质:“将者,智、信、仁、勇、严也。”孙子 把将帅素质“五德”中的“智”放在了第一位。为什 么孙子特别强调“智”呢?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 古今中外之名将,有大勇而成大智者,有大智而成 大勇者。孙子本人就是因大智而具有大勇。因此 孙子特别强调为将的首要素质是“智”。其次,孙子 认为:“知兵之将,生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 第5期 杨新“胜”解《孙子兵法》军事思想体系 13 也。”知兵之将,当然“智”是第一位的。再次,“智” 者才能认识战争规律、科学决策和灵活地指导战 争。如“智”者才能科学分析“五事七计”,正确判断 战略形势和预测战争胜负;“智”者才能“先知”; “智”者才能“形兵之极”而让“智者不能谋”(《虚实 篇》);“圣智”者才能“以上智为间”“非圣智不能用 间”;“智”者才能辩证地看待利与害,“是故智者之 虑,必杂于利害”(《九变篇》);“智”者才能做到“以 迂为直”,等等。孙子不但强调为将必“智”,还提出 了将帅获得“智”的基本途径。一方面,必须克服 “五危”:“故将有五危:必死,可杀也;必生,可虏也; 忿速,可侮也;廉洁,可辱也;爱民,可烦也。凡此五 者,将之过也,用兵之灾也。覆军杀将,必以五危, 不可不察也。”另一方面,要求将帅不能过分地追求 辉煌的胜利,要做到“无智名,无勇功”(《形篇》)。 明智的将帅在决策上,要敢于“君命有所不受”,唯 “利合于主”“安国全军”为取向。 综观《孙子》十三篇,孙子不但对将帅的“智”极 为重视和提出了极高的要求,而且《孙子兵法》本身 蕴含的战略智慧,至今依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寻 求“胜”的方法,当以将帅的“智”为基础,智慧地获 取战争情报、智慧地分析战争形势、智慧地做出“智 胜”决策、用智慧驾驭战争的进程。 综上所述,孙子关于“胜”的方法的科学理论, 与其“胜”的运筹思想,相辅相成、浑然一体,构成了 知行合一的军事思想体系。《孙子兵法》能够光耀 千古,其原因即在于此。 三、善之善者:“胜”的境界 战争胜败、战略思维以及战略指导,是有境界 高低差异的。战争指导者无不追求通过完美的战 略指导取得完美的战争胜利。孙子关于“速胜”“易 胜”“全胜”“固胜”“无胜”的军事思想,科学阐释了 “胜”的境界问题,是战争指导者战略思维必须遵循 的普遍性规律。 (一)速胜:兵贵拙速,不尚巧久 获取战争胜利,是任何战争指导者唯一的愿 望。孙子也赞同这种追求,故在开篇论计时,孙子 即强调:“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如 果战争失败,国家就危险了。并进一步指出了考察 战争胜负的“道、天、地、将、法”“五事”,强调“凡此 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之者不胜”。因此, 孙子告诉将帅,战争指导的根本目的就是求“胜”。 但“胜”是有不同境界的。“胜”的第一个境界 就是“速胜”。在《作战篇》中,孙子对追求什么样的 “胜”作了特别的阐述。他对战争准备需要消耗大 量的财力进行分析后,得出一个结论:“其用战也 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 足。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 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认为,战争固然是要追求 胜利,但却不可旷日持久地进行战争,因为持久用 兵会把国力消耗殆尽,并且有招致其他诸侯国进攻 的危险。所以孙子特别强调:“兵贵胜,不贵久”,即 用兵虽以胜为贵,但绝对不可能以持久为贵。何故 孙子特别强调贵速胜而不贵持久?孙子用了三句 警语来说明这一千古不变的真理:“故兵闻拙速,未 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故不 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在孙子 的观念里,战争胜利固然重要,但速决速胜同样重 要,速胜应当是将帅追求的第一个“胜”的重要境 界。“宁可拙速而不可巧久”,是孙子指导战争战略 思维的基本取向。这也正是古代兵家注释《孙子兵 法》多把“胜”解释为“速胜”的原因。虽然后世兵家 也提出了战略持久战的问题,但同时也强调战术上 的速决,与孙子追求“速胜”的战略思维取向并不矛 盾。求“胜”的境界,首先当以获胜为底线,以“速 胜”为基本的要求。而为博取功名或炫耀指挥艺术 把战争推向持久是万万不可取的,这是孙子极力反 对的。 (二)易胜:胜于易胜,胜已败者 如何追求速胜?如何确保速胜?孙子提出了 “易胜”的思想,可以视为求“胜”之第二个境界。 孙子在《形篇》中指出:“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 易胜者也。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故其 战胜不忒,不忒者,其所措必胜,胜已败者也。故善 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在孙子看 来,将帅追求“速胜”,先决条件则是做出战略决策 的战略思维目标取向一定是寻求“易胜”策而不是 “难胜”策。因为“易胜”策虽然不能给将帅带来令 人崇敬的“功名”,却能够给国家和军队带来福祉。 更为重要的是,“易胜”策是打好打之敌,打已经处 于失败地位之敌,那当然是摧枯拉朽,胜负立刻见 分晓的,所以“速胜”也就没有任何危险了。孙子常 言“善之善者”,“易胜”当属于一种重要的境界。求 14 滨州学院学报 第29卷 “胜”的境界,必然在战略决策的目标取向上,优先 考虑和选择“易”而舍弃“难”。追求“易胜”是实现 “速胜”的重要前提和保证。 (三)全胜:不战屈人,全争天下 “速胜”和“易胜”是将帅指导战争必须追求的 境界。实现“速胜”和“易胜”已经实属不易,而孙子 对将帅则又有“全胜”的更高要求。“不战而屈人之 兵。”“必以全争于天下。”(《谋攻篇》)可谓《孙子兵 法》“胜”之总纲。“‘全胜’是孙子取胜之道的灵魂。 它反映了孙子对取胜的基本理解与追求,它贯穿于 孙子取胜之道的基本内容、阶段与过程,影响并决 定了孙子取胜之道的目的、偏好、气质、境界与文化 精神。孙子兵法之所以在世界兵学中独具特色,与 ‘全胜’的理想主义追求是密不可分的。可以说‘全 胜’是理解孙子取胜之道的一条红线,它决定了孙 子取胜之道的基本面貌。”_6 为何孙子认为“全胜”是谋攻和胜利的最高境 界?一般而言,战争的基本方式无非两种,一种是 恃武强攻,一种是以智谋攻。两种方式带来的结果 差异很大,恃武强攻打赢战争会带来巨大损失,以 智谋攻则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并使敌人完整 屈服。所以孙子在《谋攻篇》开头就强调:“凡用兵 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 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 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 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孙子认为百战百胜不是最 好的,因为那是“破胜”,只有“不战而屈人之兵”的 “全胜”才是最好的。强调了“全胜”这一最高的战 争境界后,孙子还进一步提出了“上兵伐谋,其次伐 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的谋攻战略思维优选原 则,以指导将帅追求“全胜”的境界。通观《孙子兵 法》十三篇,孙子战略理论的逻辑起点、逻辑展开及 逻辑回归,都是“全胜”。求“胜”的境界,表现形式 是“速胜”“易胜”,而实质和战略目标选择偏向模式 则是“全胜”。 (四)固胜:战胜修功。力避费留 “速胜”也好,“全胜”也罢,实质而言,各种“胜” 并不是战争的终极目的。战争之“速胜”与“全胜”, 终极目的是为了“安国全军”,因此,孙子强调国君 与将帅还应当通过“固胜”而追求这一终极目的。 孙子“固胜”思想,可以视为“全胜”思想的本质,因 而也是更为深层次的“胜”的境界。 孙子在《火攻篇》中提出了“安国全军”的问题, 虽然孙子在整部兵书中只提了这一句,但“安国全 军”无疑是战争的终极目的,因为战争手段和任何 形式上的“胜”,实质上都是为了实现这一终极目 的。如何实现“安国全军”呢?孙子在论述了一系 列的“胜”之运筹、“胜”之方法和“胜”之境界后,告 诫国君与将帅:“夫战胜攻取,而不修其功者,凶,命 日‘费留’。故日:明主虑之,良将修之。”特别强调 国君与将帅要“战胜修功”和“力避费留”。一方面, 孙子透过战争历史,看到了太多太多的诸侯争霸, 虽然赢得了战争胜利,但却得不偿失,先胜后败,或 者进一步陷入了政治、经济、军事与外交等方面完 全的被动。另一方面,孙子认为,只有战胜后进一 步采取措施巩固胜利,才能把胜利成果转化为“安 国全军”的实际效益。如果不能避免“费留”,即使 赢得了战争胜利,也不能在政治上赢得和平与安 定。因此,孙子告诫国君与将帅,战争的最高境界 是超越战争。“战”只是手段,甚至“全胜”也还是手 段而不是目的,是表象而非本质,“固胜”而求“安国 全军”才是根本的目的。求“胜”的境界,不仅仅是 求“全胜”的表象,而是求“固胜”的效益和“安国全 军”的实质。 (五)无胜:慎战非战,无名无功 孙子的十三篇兵法,主旨虽然是论述战争的取 胜之道,但其高明与伟大之处,恰恰在于超越了战 争本身而看得更远和更深,因而具有了“无胜”胜 “有胜”的旨趣与意境。 孙子撰写兵法,显然吸收了老子《道德经》的许 多思想并深受其哲学的影响。就对待战争的态度 而言,老子说:“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 道者不处。”(《道德经・第三十一章》)又说:“师之 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道德经・ 第三十章》)可见,老子是反对战争的,更确切地说, 是化解战争、消解战争。孙子也强调:“兵者,国之 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计篇》)“亡国不可以 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火攻篇》)孙子不一概反 对战争,相反非常重视战争,但却主张慎战,要求国 君与将帅对待战争要遵循“三非”原则:“非利不动, 非得不用,非危不战。”(《火攻篇》)而且特别要求将 帅要有“无智名,无勇功”(《形篇》)的素质和品格, 以保证能够慎重对待战争问题。就获得胜利的方 法而言,老子认为顺应大道就应无为和不争,所以 第5期 杨新“胜”解《孙子兵法》军事思想体系 15 要“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道德 经・第五十七章》)。孙子主张的“安国全军”和获 得战争胜利的方法,在方法论上向老子的“道”靠 拢,强调:“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 胜”“无胜”的“胜”的境界思想,也是一个完整的体 系,共同构成了孙子战略思维和战争指导的战略目 标取向和价值取向,对于战争指导者“胜”的运筹和 选择“胜”的方法的战略思维活动,具有科学的规范 兵,善之善者也。”“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 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 和导向作用,考察战争、驾驭战争和追求完美的胜 利境界,必须以孙子“胜”的境界思想为指导。 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谋 攻篇》)如果将老子与孙子对待战争的态度与方法 四、结论 《孙子兵法》通篇论“胜”,既论如何进行战争运 筹,又论如何用兵取胜之法,更论如何追求战争胜 利的境界。三方面的“胜”的思想,反映了《孙子兵 进行比较,老子反对战争,强调“不争”“不武”;孙子 重视战争强调全胜,但同时又主张慎战,强调获取 战争胜利最高明的方法就是不用战争。老子与孙 子都把战争的最高艺术与境界归结为战争以外的 东西,即归结为“不争”“无胜”,可谓是对“道”之最 深切的领悟。求“胜”的境界,不要战争就要准备战 争,重视战争就要慎重对待战争,最好的全胜反而 是“无胜”。 法》独特的战争制胜理论和军事思想体系构成。 “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沿着这种理论体 系深化研究《孙子兵法》军事思想及其在各个领域 中的运用,必定能够更好地发挥《孙子兵法》应有的 价值。 综上所述,孙子关于“速胜”“易胜 ‘全胜 ‘固 参考文献: [1]李建中,虞孝成.孙子兵法与竞争优势——运用孙子兵法之理论与原则指导企业获得竞争优势[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 社,2010. [2]吴九龙.孙子校释[ ].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1. [3]钮先钟.孙子三论——从古兵法到新战略[M3.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吴如嵩.孙子兵法十五讲[ ].北京:中华书局,2010. [5]王承庆.学习提升境界[M3.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6]宫玉振.取胜之道:孙子兵法与竞争原理[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7]杨新,孙福同,杨斐,杜超.孙子兵法战略思维[M].沈阳:白山出版社,2010. (责任编辑:许金,李兆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