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

2023-12-01 来源:易榕旅网
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

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 ——世界最大生态建设工程

工程总投资:578.6亿元

工程期限:1978年--2050年构成网格状的农田防护林 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是一项正在我国北方实施的巨型生态体系建设工程,工程地跨东北西部、华北北部和西北大部分地区,包括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山西、河北、北京、天津、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551个县(旗、市、区),建设范围东起黑龙江的宾县,西至新疆的乌孜别里山口,北抵国界线,南沿天津、汾河、渭河、洮河下游、布长汗达山、喀喇昆仑山,东西长4480公里,南北宽560—1460公里,总面积406.9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42.4%,接近我国的半壁河山.在这块历史上曾是森林茂密、草原肥美的富庶之地上,由于种种人为和自然力的作用,使这里的植被遭到破坏,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十分严重。区域内分布着八大沙漠、四大沙地,沙漠、戈壁和沙漠化土地总面积达149万平方公里,从新疆一直延伸到黑龙江,形成了一条万里风沙线.在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面积占这一地区总面积的90%,在黄河下游的有些地段河床

高出堤外地面3-5米,成为地上“悬河”。大部分地区年均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下,形成了“十年九旱,不旱则涝”的气候特点。风沙危害、水土流失和干旱所带来的生态危害严重制约着三北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使各族人民长期处于贫困落后的境地,同时也构成对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严峻挑战.总结历史经验,1978年11月25日,国务院批准了在三北地区建设大型防护林工程,并特别强调:我国西北、华北及东北西部,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十分严重,木料、燃料、肥料、饲料俱缺,农业生产低而不稳。大力种树种草,特别是有计划地营造带、片、网相结合的防护林体系,是改变这一地区农牧生产条件的一项战略措施。并把这项工程列入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点项目。英国《泰晤士报》称赞这一规划构想宏伟,将成为人类历史上征服自然的壮举!

工程规划

按照工程建设总体规划,从`1978年开始到2050年结束,分三个阶段,八期工程,建设期限73年,共需造林5.34亿亩。

1978-2000年为第一阶段,分三期工程.

1978-1985年为一期工程, 1986-1995年为二期工程, 1996-2000年为三期工程;

2001—2020年为第二阶段,分两期工程。 2001-2010年为四期工程, 2011-2020年为五期工程;

2021—2050年为第三阶段,分三期工程。 2021-2030年为六期工程, 2031-2040年为七期工程, 2041-2050年为八期工程.

三北工程规划造林3508。3万公顷(包括林带、林网折算面积),其中人工造林2637。1万公顷,占总任务的75。1%;飞播造林111。4万公顷,占3。2%;封山封沙育林759。8万公顷,占21。7%。四旁植树52.4亿株。规划总投资为576.8亿元,在保护现有森林植被的基础上,采取人工造林、封山封沙育林和飞机播种造林等措施,实行乔、灌、草结合,带、片网结合,多树种、多林种结合,建设一个功能完备、结构合理、系统稳定的大型防护林体系,建设任务完成后,使三北地区的森林覆盖率由5.05%提高到14。95%,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和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从根本上得到改善.

第二阶段四期工程建设概况

2001年,三北防护林四期工程规划经国家计委批复,四期工程正式启动实施。三北防护林四期工程涉及三北地区的十三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590个县(旗、市、区),总面积405.39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42。2%。到2010年,在有效保护好工程区内现有2787万公顷森林资源的基础上,完成造林950万公顷,工程建设区内的森林覆盖率净增1.84个百分点,建成一批比较完备的区域性防护林体系,初步遏制了三北地区生态恶化的趋势.在沙区,力争用十年左右时间,使40%的沙化土地得到初步治理,使风沙危害程度和沙尘暴发生频率有效降低。毛乌素、科尔沁、呼仑贝尔三大沙地基本得到治理,生态环境有较大改善。在水土流失区,使50%以上的水土流失面积得到基本治理,治理区的土壤侵蚀模数下降30%以上,流入黄河的泥沙量明显减少.在平原农区,以现有农田防护林为基本框架,建成多林种、多树种、网带片相结合的高标准农田防护林体系

伴随我国的改革开放,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已走过20多年的历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超额完成了三北防护林体系一期(1978-1985年)、二期(1986—1995年)工程规划任务,三期(1996—2000年)工程建设,到1998年底,累计造林3亿多亩。这些树木成林后,三北地区的森林覆盖率从5.05%提高到9%以上。重点治理区的环境质量有了较大改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明显,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从新疆到黑龙江的风沙危害区营造防风固沙林1亿多亩,使20%的沙漠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沙漠化土地扩展速度由八十年代的2100平方公里下降到1700平方公里。辽宁、吉林、黑龙江、北京、天津、山西、宁夏等七省(自治区、直辖市)结束了沙进人退的历史,沙漠化土地每年481平方公里,拓宽了沙区广大人民的生存窨。重点治理的科尔沁、毛乌素两大沙地森林覆盖率分别达到20.4%和29.1%,不仅实现了土地沙漠化逆转,而且进入综合治理、综合开发的新阶段。赤峰市治理开发沙地2100万亩,占沙化土地的58%;榆林沙区森林覆盖率已由1977年的18.1%上升到38.9%,沙化土地治理度达68.4%。在黄土高原和华北山地等重点水土流失区,实行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按山系、按流域综合治理,建设以水土保持林为主的区域性防护林体系,共造林18460万亩,治理水土20多万平方公里。黄土高原已有40%的水土流失面积得到

不同程度的治理,山西省昕水河流域土壤侵蚀模数已由7175吨下降到3226吨.京津周围地区绿化工程是三北防护林体系的一项重点工程,实施12年来,河北省项目区森林覆盖率达到25.22%,已充分显示出“泽被当地,护卫京津”的效果,使风沙紧逼北京城的状况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张家口市土壤侵蚀模数已由过去的5900吨下降到1540吨,官厅水库泥沙入库量由899吨减少到235吨,潘家口和密云两大水库泥沙入库量分别减少20%和60%。辽宁省在辽西低山丘陵区营造水土保持林450多万亩,土壤侵蚀模数已由4500—5000吨下降到1500—2191吨,朝阳市水土流失控制面积达到70%以上。在广大农区,把大力营造农田防护林作为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一项基础设施,始终放在三北防护林体系优先发展的地位,共营造农田防护林3600多万亩,有3.23亿亩农田实现的林网化,占三北地区农田总面积的65%,在东北西部、内蒙古东部以及西北灌溉农业区已建成跨地区、大面积、集中连片的农田防护林体系。在林网的保护下,生态环境明显优化,土地生产力大大提高,农田基本建设和农业科技成果的效能得到充分发挥,促进了粮食的稳定增产。近十年来,东北区、甘新区、内蒙古及长城沿线区粮食平均亩产和总产增长幅度在全国九大农区中匀居前三位.据专家测定,农防林的护田增产效益普遍在10%以上,有一此风沙危害严重地区高达30%以上。吉林省在松辽平原

营造了420万亩农田防护林,使4000万亩农田得到了有效庇护,根除了“三刮四种”的现象,农防林年均增产效益达53亿斤,1998年粮食产量达354亿斤,是1997年的3.6倍。黑龙江省三北工程建设区的7401万亩耕地有6345万亩得到有效保护,林网化水平达到90%。护田增产效益15%,每年增产粮食47.6亿斤。新疆农田林网化水平达到80%,4300万亩农田受到保护,农防林使粮食增产16—29%,粮食总产由1978年的370万吨增加到825万吨.林业的发展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同时也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三北地区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已发展经济林5670万亩,建设了一批名、特、优、新果品基地,年产干鲜果品1228万吨,比1978年前增长了10倍,总产值达200多亿元。甘肃省林果业已发展成为全省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1997年全省农民人均林果业收入达到300元,占收入的25%,有41个县的林果特产税收入超过100万元。河北省张家口市大力发展经济林,林业产值由9000万元增加到3亿元,有240个村、15万户农民靠林果业实现了脱贫致富.

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是一项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宏伟工程,不仅是中国生态环境建设的重大工程,也是全球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规模之大、速度之快、效益之高均超过美国的“罗斯福大草原林业工程&#

8221;、前苏联的“斯大林改善大自然计划”;和北非五国的“绿色坝工程”,在国际上被誉为“中国的绿色长城”、“世界生态工程之最”。近年来,先后有50多个国家的官员和专家、学者、新闻记者来我国考察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都给予了很高评价。国家林业局三北防护林建设局作为这项生态工程的主管单位,于1987年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全球环境保护先进单位”奖章。邓小平同志在1989年为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亲笔书写了“绿色长城”的光辉题词。李鹏总理1992年在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向世界庄严宣告:“我国三北防护林体系长达4480公里,已成为阻止风沙南侵的绿色长城”。这些来自世界的关注和国家领导的重视,使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的建设者和管理者们深感肩负使命之重大,他们正在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坚韧不拔的毅力,为实现江泽民总书记建设山川秀美新西北的要求,为建设全国完备的生态体系,为实现国家经济建设重点向中西部转移,为三北地区广大人民群众脱贫致富做着他们应有的贡献。这项工程的主管单位--三北防护林建设局,坐落在有“塞上明珠”之称的宁夏银川,是国家林业局负责三北地区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派出机构,是负责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和管理工作的职能局,统筹管理三北地区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承担

工程建设规划计划、督导检查、组织实施和协调服务。局内设有办公室、营林处、工程监理处、治沙处、科技处、宣传处、国际合作处、计划财务处等职能处(室)。

在新世界即将到来之际,我国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定会以新的成就叩开世纪之门,为人类生存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其他五大防护林系统工程

除了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外,1989年、1990年、1987年、1994年、1996年,我国先后启动长江中上游防护林、沿海防护林、平原绿化、太行山绿化、珠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到2000年底,5个防护林工程一期建设结束。

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纲要》,2000年国家林业局组织编制了长江、沿海、珠江、太行山绿化、平原绿化等5个防护林体系建设二期工程规划。

(一)长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

一期工程累计完成营造林面积685。5万公顷。其中,人工造林422.5万公顷,飞播造林7。5万公顷,封山育林221.0万公顷.幼林抚育34.5万公顷.工程实施11年来,森林覆盖率由1989年的19。9%提高到29.5%,净增9。6个百分点。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5万平方公里,治理区土壤侵蚀量由治理前

的9.3亿吨降低到5。4亿吨,减少了42。0%。改善了农业生产环境,增强了抵御旱、洪、风沙等自然灾害的能力,维护了水利工程效益的发挥.营建的防护林有效庇护农田666。7万公顷以上,仅此一项按减灾增益10%计算,产生的间接效益就达数十亿元.国家在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中安排了长江中上游水源林、水保林营造技术研究,取得了一大批科技攻关成果,解决和提供了工程建设的关键技术,并为今后的防护林工程建设提供了技术储备.在多年的治理实践中,工程区科技人员和干部群众针对不同自然和社会状况,探索总结了许多成功的生态建设与治理模式,提高了防护林工程建设的成效。 二期工程建设范围包括:长江、淮河、钱塘江流域的汇水区域,涉及青海、西藏、甘肃、四川、云南、贵州、重庆、陕西、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河南、山东、江苏、浙江、上海17个省(市)的1033个县(市、区)。规划造林任务687.6万公顷.其中人工造林313.2万公顷,封山育林348万公顷,飞播造林26。45万公顷。规划低效防护林改造388。1万公顷。

(二)珠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

1996年,一期工程首批启动实施了13个县,1998年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大了珠防建设的资金投入和支持力度,又先后试点启动了34个县。到2000年,一期工程建设共完成

营造林67.5万公顷,其中人工造林23。45万公顷,飞播造林2。76万公顷,封山育林28。19万公顷。完成低效防护林改造任务12.88万公顷,四旁植树1.7亿株。由于一期工程建设启动晚、建设时间短,营造的防护林的效益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工程建设加快了工程区造林绿化进程,取得了一定的生态效益,对促进石漠化地区植被恢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工程区宜林荒山面积大幅度减少,有林地面积得到增加,为促进农民增收和石漠化地区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通过工程实践,培养了一批工程技术管理骨干和懂技术的林农。尤其是工程区技术人员和广大干部群众在实践中摸索出一套符合珠江流域石漠化综合治理的造林绿化技术和适用与本地区的治理模式,为二期工程建设及大规模开展石漠化治理奠定了基础.

二期工程建设范围包括:江西、湖南、云南、贵州、广西和广东6个省(自治区)的187个县(市、区)。规划造林227.87万公顷,其中人工造林87。5万公顷,封山育林137。2万公顷,飞播造林3.1万公顷。规划低效防护林改造99。76万公顷.

胡锦涛主席等国家领导人每年均要参加植树造林活动

(三)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

一期工程建设累计完成造林323。67万公顷,其中人工造林246.44万公顷,封山育林71.98万公顷,飞播造林5.26万公顷。工程区森林覆盖率由一期建设前24。9%增加到目前的35。45%,上升10.55个百分点,平均每年增加一个百分点。通过一期工程建设,沿海基干林带建设有了突破性进展。全国大陆海岸线长18340公里,已有17146公里的海岸基干林带已基本合拢.绿化宜林荒山190.17万公顷,荒山面积从231.66万公顷减少到目前的41。56万公顷,减少了82%.营造农田防护林1。80万公顷,新增农田林网控制面积38。71万公顷,农田林网控制率达到70.05%,比建设前的65%,增加5.05个百分点。沿海地区水土流失面积由建设前396.97万公顷降至目前的288。41万公顷,治理面积达108。56万公顷.发展用材林20。36万公顷,经济林79.92万公顷,使营林造林,木材采伐,木材加工,果品生产,果品加工等林业产业得到长足发展,林业产值从建设前13。34亿元增加至现在的88。81亿元,为建设前的6.66倍.

二期工程建设范围包括:辽宁、河北、天津、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等11个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20个县(市、区).规划造林136。00万公顷,其中人工造林68。3万公顷,封山育林61.4万公顷,飞播造林6。33万公顷。规划低效防护林改造97.93万公顷。

(四)太行山绿化工程

一期工程累计完成造林295。2万公顷,其中人工造林164。57万公顷,飞播造林30。63万公顷,封山育林100万公顷。此外,还完成四旁植树1。7亿株。工程区森林覆盖率从15。30%提高到了21.58%,增加了6。28个百分点。工程区林草植被覆盖度显著提高,活立木蓄积量增加了3000万立方米.工程区水土流失面积已由治理前的61149平方公里减少到49214平方公里,使水土流失面积占工程区总面积的比重由50%降到了40%。工程建设促进了当地群众脱贫致富和农村经济增长,太行山区国民生产总值由1994年的317亿元增加到(2000年)1389亿元,实现了翻两番的目标;林业产值由9.5亿元增长到27.5亿元,增加了2。9倍;林果收入由86元提高到了457元,提高了5。3倍.太行山区初步形成林产品资源生产基地,以及与之相对应的原产品加工、包装、储运、销售等第三产业的一条龙服务体系.森林植被的保护和增加,美化了环境,净化了空气,使太行山区旅游资源得到挖掘和丰富。一期工程建设探索了高标准的径流技术整地、爆破整地、鱼鳞坑、水平沟、反坡梯田、石坝梯田整地,以及就地培育大容器苗,生物制剂浸根,石片或地膜、草皮、桔杆覆盖等一套适用的技术办法,产生了良好的效果。

二期工程建设范围包括:河北、山西、河南、北京三省一市73个县(市、区)。规划造林146。2万公顷,其中人工造林67

万公顷,封山育林50。7万公顷,飞播造林28.5万公顷.规划低效防护林改造45。1万公顷。

(五)平原绿化工程

按照《全国平原绿化“五、七、九”达标规划》,截止2000年底,全国920个平原、半平原、部分平原县(市、旗、区)中有869个达到了部颁“平原县绿化标准”,占规划数的94。5%.平原绿化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国平原绿化累计完成造林698万公顷,平原地区森林覆盖率由1987年的7。3%提高到现在的15。7%,增加了8。4个百分点;新造农田防护林376.8万公顷,保护农田3256万公顷,农田林网控制率由1987年的59。6%增加到现在的70.7%,提高了11个百分点,道路、沟渠、河流两岸绿化率达到了85%以上。目前,平原地区有林地面积已达1518万公顷,活立木蓄积达6。2亿立方米。平原地区还发展各类经济林503万公顷。资源的增加,带动了林纸、木材等林副产品加工业和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各地因地制宜,采取林粮、林果、林菜、林药、林草间作等多种农林复合经营方式,大力发展速生丰产用材林、名特优新经济林,有力地促进了平原地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增加了农民收入,涌现出一大批通过平原绿化实现脱贫致富的先进典型。平原绿化结合绿色通道建设,促进了城乡绿化一体化进程,极大地改善了平原地区的人居环

境,特别是在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基本实现了农田林网化、城市园林化、通道林荫化、庭院花果化,建成了人与自然相和谐的人居生活环境.

二期工程建设范围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山东、河南、江苏、安徽、陕西、上海、福建、江西、浙江、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四川、辽宁、吉林、黑龙江、甘肃、内蒙古、宁夏、新疆26个省、市、自治区的944个县(市、旗、区)。规划建设总任务552.1万公顷.其中新建农田防护林带折合面积41.6万公顷,荒滩荒沙荒地绿化294.5万公顷,村屯绿化112.7万公顷,园林化乡镇建设30。4万公顷,改造提高农田林网面积72.9万公顷。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