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家园共育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

2024-03-16 来源:易榕旅网


家园共育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大班家长讲座

作者: 杨红 发表时间: 2006-12-14

一、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是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实际需要。

幼儿期是人身心发展最迅速的时期。这一阶段中的经历与教育对幼儿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有的甚至是终生的。适当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促进幼儿良好的心理品质的形成,不适当的环境影响与教育作用,会导致幼儿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的产生,乃至不良心理品质的形成。

2、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是社会发展与现代化的迫切需要。

当代社会是一个日趋开放的多样化的社会,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大增,社会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每个人具有面对现实,不怕困难,开拓进取的精神,具有自主、自信、自强的人格品质,这意味着,新世纪所需要的人才,不仅要有良好的智能素质,更要有一种健康的心理素质。

3、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提出:幼儿园要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心理健康。可见,“心理健康”教育不容忽视,因此,加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探索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方法、途径和策略就显得极其重要。

多年来,我园积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贯彻《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管理条例》、《上海市学前教育纲要》、依法办学,以德立园。高度重视婴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高度重视学前教育的发展,以幼儿的一生发展为着眼点,贯彻0-6岁学前教育一体化思想,以“健康、愉快、发展、平安”的宗旨;把“提高保教质量,保证幼儿身心健康”放在幼儿园工作的首位,在各位家长的积极参与与支持下,为幼儿创设自主的、探索的、发展的-日生活环境,促进了幼儿身心的和谐发展。

二、介绍本学期开展过的主要的教学活动

1、大带小活动:认识到自己长大,是个大班的哥哥姐姐,帮助幼儿树立初步的责任感。

2、开展了主题背景下的国庆游园活动:通过主题教学,孩子们了解祖国的地大物博,美丽的建筑和少数民族的民俗习惯和探究中国的国粹京剧、了不起的中国人,并为自己是中国人而感到骄傲。孩子们在这样的活动中进一步感受到了国庆节的热闹氛围,感受到了祖国的伟大,激发了幼儿爱祖国的情感。

3、开展了科技节活动,去噢们邀请到了各位家长的参加,孩子们和家长们一起制作航天小制作、航天长卷画、航天故事以及航天知识竞赛,三个班级的小朋友都有很好的表现。

4、和小区老人一起庆祝敬老节:通过活动使幼儿学会尊敬长辈,培养幼儿尊老爱幼的品德,促进健康心理的发展。活动中孩子们为生活在小区内的老人们表演了精彩的节目,还为老人们戴上了大红花,送去了甜蜜蜜的糖果、送上了代表长寿的重阳糕。

5、结合119消防日,我们开展了119消防安全疏散演练活动,听到“撤离警报”后,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迅速从自己班级的安全疏散通道撤离至安全区域,并运用自己掌

握的正确的逃生办法通过浓烟密布的通道,亲身感受了紧急疏散。

6、11月29日我们又邀请家长参加了主题背景下的教学活动,进一步了解我园在二期课改以来的教学研究以及教学方法,以取得家园教育的同步性、一致性。

我们的教学实践活动得到了您的大力支持,在此我代表全园老师向你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三、创设良好的家庭氛围,促进幼儿健康心理的发展

未来社会的人才应该是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人,不仅具有高智商及丰富的知识,而且还应该具有高情商:心理健康、社会化程度高、具有健康的体魄。而心理健康和社会化程度是关系到一个人成功与否的关键。有专家研究报告表明:婴儿早期的经验与婴儿的心理健康有重要的关系。

(一)、我园幼儿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

1、存在问题:

(1)、胆小,脆弱:表现为爱哭,怕困难。

(2)、依恋:表现为喜欢缠着老师,或希望引起老师的关爱。

(3)、自我控制力差:表现为活泼聪明,明白事理,当出现违纪行为,老师问他们应该怎么做时,他们什么都知道,也很快接受了老师的批评,并答应要好好做。可就是等不了多久,又“旧病”复发。

2、原因:

(1)、家庭结构与紧张的环境:从家庭结构来看有完整型和不完整型。完整型家庭指父母关系良好,子女由父母共同抚养。不完整型指单亲家庭、离异家庭、再婚家庭、领养家庭、寄养家庭和分居家庭等。在这些家庭里成长的孩子,心理常存在不健康的因素,主要表现在情感和性格方面。这里我只谈负面影响。单亲家庭的孩子渴望更多的爱、易早熟。

能产生紧张的弥漫态度的情境,例如:家庭成员不和睦、家庭经济管理混乱、家庭成员的不健康的爱好、经济或社会地位的实际丧失或有丧失的危险等。在气氛紧张、父母关系不和谐的家庭里,父亲和母亲都处于极大程度的情绪紧张状态,他们常常是烦恼不安、性情暴躁、言语粗鲁,对长辈缺少孝敬甚至虐待。对于还没有独立生活能力、完全依赖父母的儿童来讲,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容易情绪紧张,为父母关系失调而慌乱、憎恨;为忠实父亲还是母亲而烦恼和疑惑。紧张的家庭人际关系破坏了应有的温馨的家庭气氛,使孩子长期处在负性情绪中,又缺少温暖和关爱,容易使孩子形成孤僻、自私、玩世不恭等不良品质,对儿童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清华大学四年级学生刘海洋数次将火碱、硫酸倒向北京动物园饲养的狗熊身上和嘴里,致使5只国家珍稀保护动物——狗熊遭到不同程度的严重伤害。作为一名名牌大学的“高材生”,又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他的行为能用“好奇”来简单解释吗?其实,在刘海洋仅两个月大时,其父母就离异了,刘海洋由母亲抚养成人,在这个单亲家庭中,母亲过于注重儿子的学业,盼望儿子早日成材,而忽视了儿子的心理需求,长期不平衡的心理需求形成了刘海洋的不健康心理,刘海洋对狗熊的伤害行为,恰恰表明他缺乏同情心,冷酷,没有社会责任感,缺乏应有的公德和法律意识。父母不恰当的教养态度导致的后果是多么不堪设想啊!

(2)、父母的教养方式与态度

良好的家庭心理环境应该为幼儿营造爱的氛围,其核心是对幼儿人格的尊重与友爱。爱是儿童的基本心理需要,也是造就儿童健全人格的关键因素,然而,对孩子的尊重不等于放纵,关爱更不等于溺爱,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如何权衡取决于父母的教育方式及对子女的教养态度。现在许多家长都热衷于替孩子们做他们能做的事,实际上这样会使孩子失去实践的机会。例:妈妈对明明说:“儿子,你是妈妈唯一的宝贝,是妈妈的一切,妈妈愿意为你做最大的牺牲。”结果,明明4岁了,妈妈还是整天喂他吃饭,给他穿衣穿鞋。明明上幼儿园了,他却这也不会做,那也不愿学,而妈妈还是一如既往的替他做事,渐渐地会使明明感到自己不如别人,他将面临一个陌生的世界,而逃避应负的责任,使他缺乏责任心和自信心。

常出现的教养方式和态度有:溺爱型、专制性、放任型

(3)、期望值过高:据报载,一对孪生姐妹竟然用老鼠药杀死了自己的父母!原因是父母要求她们一定要考上重点中学,而她们的成绩与重点高中的分数线相距甚远,父母平时又经常责骂她们成绩不好,却忽视了女儿成绩不好有多方面原因,没有和孩子沟通,对孩子的教育缺乏关心,没有耐心和细心,一昧责怪和数落女儿,以至于被父母“贬”得无地自容后滋生的自卑感深深地笼罩着她们,于是就想到把父母整死以争取自由,悲剧就这样发生了。可见,如果家长盲目攀比,过分拔高对子女的期望,不但起不到积极促进作用,反而会使孩子屡遭挫折,丧失信心,形成消极心理。

(二)培养幼儿良好心理的对策

家庭是幼儿在人生旅途上的第一站,对人一生的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家庭中,

儿童遭遇到最初的经验,这将决定他是否有安全感、被爱等情感,或者是焦虑、憎恨等情感。家庭作为“创造人类健康人格的工厂”该如何发挥其作用呢?

1、欢乐和谐与健康的家庭生活有利于形成最佳的亲子关系,促进儿童心理健康。

一个健康的家庭,父母双方应该彼此相爱,热爱孩子,关心孩子的兴趣、能力和志趣,愿意设法帮助孩子,使他了解父母。家庭成员之间能互相尊重爱护、以理相待,为人处世通情达理,使家庭气氛安定和睦、融洽温暖、民主平等、愉快欢乐。但想要促进儿童心理健康,仅有良好的家庭人际关系还是不够的,还要形成最佳的亲子关系:父母要和孩子一起游戏,一起学习,发展共同的兴趣,和孩子共享经验和成果,增进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感情和相互间的了解。父母要把孩子作为平等的人,尊重孩子的爱好,给他一定的自主权利,决定与选择事情;有些事情可以和孩子商量,征求孩子的意见。例:有一位母亲在买菜时买回了一条青虫,女儿要饲养,母亲没有阻止女儿的行为,而是配合女儿在饲养青虫的过程中,引导女儿观察、探索,逐渐使女儿知道了青虫的蜕变,明白了青虫的习性,最后消灭了青虫。在父母的鼓励和帮助下,孩子探索世界的兴趣日渐浓厚,而探索过程中的成功体验也增强了孩子的自信心;发展了孩子的坚持性。父母要营造温暖和睦的家庭气氛,切莫在儿童面前争吵甚至大打出手,要慎重对待夫妻离异,不要意气用事轻易闹离婚,对儿童的教育要多诱导,少训斥。总之,丰富健康的家庭生活、和谐融洽的家庭气氛有助于儿童健康心理的形成和稳定。

2、营造民主的家庭教养方式和态度

在民主型家庭中,家长平等地对待、尊重孩子,家长与孩子能相互交流各自的看法,对孩子不成熟的行为进行限制,并坚持正确的观点,使平等尊重与适当限制相结合,有利于儿童独立性、自信心与能动性的养成,具有直爽、亲切、爱社交、能与人合作、讲友谊、

爱探索等特点。因此,父母要爱孩子,理解孩子,并用合理、科学的教养方式和教养态度来对待孩子。民主权威型的教养态度是比较可取的教养态度,父母只有充分尊重孩子,从孩子的生理、心理特点,个性差异出发,因材施教,这样才有可能达到你所期望的教育效果,有利于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3、隔代代教养的几点建议

(1)、祖辈对孩子的关注程度和关注方式:总体来看,祖辈对孩子在其视线之内活动时,对孩子关注程度较低,与孩子做平行活动多,即各做各的事,与幼儿共同游戏少,语言交流少,当孩子提出要求时才关注孩子的需要,不太注意孩子心理发展情况,不了解孩子想什么,不太注意孩子的情感变化,认为不哭不闹、不生病,孩子就很好。

当孩子出现一些不好的行为习惯时,如打人、随便翻动东西、发脾气、蛮横、摔东西、对他人不礼貌时,祖辈往往不太关注这些行为会对孩子今后发展产生什么不良的后果,而是说说就算了,孩子听不听,是否有改进并不关注,能提出规则却不坚持要求。甚至有的老人认为孩子小没什么,挺有意思,树大自然直,孩子哪儿都好,不承认孩子的心理问题,不对孩子的问题进行正确的指导。

(2)、祖辈对孩子的教养方式

祖辈对孩子多表现为爱孩子,无条件满足孩子的需要,能宽容孩子的天性,孩子精神环境极大宽松,没有压力,极度自由,为他们提供了模仿、探索的机会。但从心理发展方面孩子的心理需要上并不能代替孩子的父母,孩子对父母的情感依恋需要不能得到满足,使隔代教养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并不尽如人意。

A、过分的溺爱和放纵容易使幼儿过于“自我中心”,影响自我意识的发展,形成自私、任性的不良性格。

自我意识是人类特有的意识,是作为主体的我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尤其是人我关系的认识。自我意识的发展让幼儿从“自我中心”中摆脱出来,使其正确认识自己,并正确认识别人幼儿积极的自我意识往往来自于成人的教养方式。幼儿时期不仅要学会了解别人,又要学会如何使自己适应别人,同时还开始学会把自己和别人的行为相比较,在成人帮助下学会简单地评价别的同伴的行为和自己的行为。经过对全班幼儿的调查发现,凡是隔代教养的幼儿与父母直接教养的幼儿存在明显的差异。

老年人格外疼爱孩子,往往陷入无原则的迁就和溺爱之中。同时又由于隔辈人都是独生子女,老人又怕照顾不好,儿女们责怪,于是更加事事依着孩子。孩子有了错误也不及时纠正,孩子的不合理的欲望也常会无原则地满足,而当父母对孩子进行教育时,祖辈又会出面干涉,时间长了,孩子会认为自己是家庭的“主宰”,稍不合意就通过发脾气等任性行为达到目的,以满足自己的非分要求。孩子的自我认识、自我控制、自我评价得不到良好的发展,以致于孩子从小不会自我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行为,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自己的愿望得不到满足就会产生情绪波动强烈,或攻击性行为,不能与同伴友好相处,不融入集体。

B、过分保护扼制了孩子的独立能力和自信心的发展,增强了孩子的依赖性,使孩子过于娇气,适应社会能力差,表现为胆小、退缩、不会交往。

陈鹤琴先生曾说过:“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事,让他自己去做。”这样才能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自主能力和责任感,增强孩子的社会适应能力。而不少祖辈往往包办孩子的一切事情,怕孩子吃亏就不愿意让孩子与其他孩子一起游戏,怕孩子摔倒就为孩子扫清一切

障碍。这种心理不仅是不现实,也是不可能的;相反这样做只会为孩子今后的生活在心理上造成不良的影响。

(3)、仅凭借祖辈的爱,满足不了孩子的情感需要。

有人说母爱是最伟大的,良好的情绪情感是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他是通过良好的家庭教养方式来获得的。从心理发展过程来看,0—5岁这一时期的儿童最需要的是父母的亲情的关怀,满足他们对父母正常的情感依恋,对幼儿今后的心理健康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这种情感的需要是祖辈们不能满足他们的。而祖辈的迁就溺爱无形中滋长了孩子的依赖性,容易形成任性、骄纵、蛮横等心理弱点和不良习惯。只有使孩子被爱的需要得到满足,孩子才能心理健康发展,正如马斯洛的需要五层次论所说的“只有一个一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后,才能产生更高一层次的需要。”而祖辈的爱更多地在满足幼儿的生存需要和安全需要,而对于更高一层次的需要——情感归属的需要只有父母才能满足,否则孩子不会产生被激励、被尊重的第四层次需要,情感没有得到稳定的归属。孩子往往表现为对正面鼓励教育方法不接受,甚至用不良行为来吸引成人的关注,从成人的批评中获得满足,久而久之影响了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

(4)教育意识的缺乏和教育方法的不当使孩子错失了与他人合作、关心他人、热心帮助他人等友好交往品质的良机。

父母在幼儿与他人交往过程中总是引导孩子如何与小朋友友好游戏,与同伴发生纠纷时,比较冷静,注意引导幼儿用正确的方法解决问题。而祖辈总是从自己孩子的“利益”出发,想方设法为孩子讨回“公道”,往往说某某是坏孩子,下次你也要把他怎样才对,这样才“不吃亏”的教育很容易使孩子滋长骄横、霸道的不良习性。在集体生活中这样的孩子因为“不吃亏”,经常与小朋友发生纠纷,不能友好游戏,他们内心并不快乐,“不

吃亏”的教育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5)、具体做法:父母要主动与祖辈沟通,帮助他们转变教育观念,掌握一定的教育方法,取得教育上的协调一致

为老人提供学习的机会,开拓老人的视野。借助教育知识讲座、家教书刊或介绍一些好的教育实例来丰富老人的家教知识,提高家教质量,当发现老人的教育方法不妥时,应侧面提醒,帮助老人改变教育态度和方法,指导老人更多的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如:幼儿教师可以通过家长会的形式向老人介绍幼儿心理特点,用孩子的具体实例来帮助老人分析如何对幼儿进行正确的指导,分析不良的教养方式给幼儿心理发展造成哪些影响,对幼儿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指导建议。同时也可采用个别交流的形式与老人共同分析孩子发展现状,在教师对老人的理解基础上,提出家园共育措施,或可以通过共同带幼儿郊游、参观等活动中,自然地、向老人渗透教育观念与方法。

4、加强家园之间的沟通

(1)、介绍班级沟通的几种方式:信息窗;家访交流、电话联系等

(2)、介绍成长档案:建立的意义;完成的方法;及时交流

(3)、介绍园园通age06网:登录方法:用户名、密码;点击幼儿园主页或者班级主页、进入论坛进行交流

5、父母的期望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

家长的期望有强烈的暗示和感染作用。从心理学来讲,期望是一种心理定势,家长对

子女的态度激励着儿童不断向前发展。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的研究表明:教育者的期望对受教育者有重大影响。因此,父母对子女的美好期望是家庭教育中必不可少的,家长的期望越高,对孩子的激励越大,就越能强化他们接受教育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有利于儿童意志品质的锻炼,形成远大的抱负。但是必须是因人而异。

儿童的成长离不开家庭,一切善良、美好的品质和优良的素质都是首先在家庭中萌芽的。因此,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为了孩子的健康发展,为了家庭的幸福美满,父母应努力追求合理、积极的教养态度,创设良好的家庭心理环境。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