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生嫉妒心理的克服
妒忌是对他人在某方面超过自己而引起抵触的消极的情绪体验,也是不甘心自己比不上别人而烦恼的不愉快情感,以及由此所引发的相应行为。妒忌是一种心理缺陷,小学生妒忌心理主要表现在学习和物质两个方面。在学校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况:有的同学看到别的同学受到表扬、取得好成绩或穿着新衣服、使用新笔时往往表现出不屑一顾或不满的态度,严重者一旦发现别人胜过自己,就产生—种失败的埋怨,并伴有攻击性情绪或行为。这就是学生妒忌心理的明显表现。
小学生妒忌心理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我们可以从小学生的年龄特征来分析。小学生年龄小,知识较少,认知水平较低,喜欢表现自己,而自我控制能力又不足。在生活和学习中,他们希望自己在各个方面都比别人好,希望得到家长、教师的肯定和表扬。因此当看到别的同学得到表扬或超过自己时,内心就会一时失衡,但又不能理性的对待,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于是便产生了妒忌。
其次可以从家长、教师对孩子的要求和教育方法来分析。家长和教师错误的教育观点和教育方法也是触发孩子妒忌心理产生的重要原因。如教师过分强调分数,在班级中按分数排队,把学生的“升降进退”与其他同学对比,使学生感到其他同学对自己是一种威胁;某些家长在生活上一味攀比,“气人有笑人无”等等。
另外,从学校环境、社会环境等因素分析,也有妒忌心理产生的温床。现在的学生由于社会交往日益扩大,置身于一种充满竞争的学校或社会环境,于是个别差异在相互交往和学习生活中被突出了。一部分学生在家庭中是“小皇帝”、“小公主”,是一个家庭的核心,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都围着他转,但在学校他就失去了这种优越的地位,他只是一个大集体的普通一员。在这样的心理变化下,某些学生产生了一种包含着厌恶与羡慕、恼怒
1
与怨恨、猜疑与失望、自惭与虚荣,以及伤心与悲痛,甚至带有破坏性的负感情,也就是妒忌。
与成人的妒忌心理不同,小学生的妒忌心理有其明显的特征。需要的排他性:只许自己拥有,不许别人占有;只能自己取胜,不许别人成功。对象的选择性:一般选择与自己条件大体相当的人作为妒忌对象,也就是可比性越大越容易被妒忌。例如男孩很少妒忌女孩,低年级学生很少妒忌高年级学生,这是因为他们的可比性小。方式的多样性:或冷淡疏远,或嘲讽轻蔑,或曲折隐蔽等。心理的不稳定性:今天妒忌你,明天妒忌他。
小学生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关键时期,而妒忌是阻碍学生健康成长的一块绊脚石。首先它有碍于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憎恨或怨恨能干的人,必然在言行上有所表现,或耍态度,讽刺打击;或制造尴尬,疏远冷淡;或造谣中伤,诋毁对方。所有这些都会严重破坏同学间的友谊。其次妒忌直接影响人的情绪,会分散精力,大大降低学习的效率。所以妒忌心理应该予以避免。但作为我们教育工作者看任何问题都要进行仔细分析,及时把握教育机会。从过程和结果来看,妒忌确实是一种极其不良的心理和行为,但从它产生的原因来看,也包含某些积极的因素。因为它是源于希望自己超过别人的争强好胜心理,只是由于在初期缺乏正确的引导,而走向了另一面。如果积极引导,正确对待,则会转变为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也即竞争。
那么,作为我们广大教师,如何积极引导,帮助学生克服妒忌心理,树立正确的竞争观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 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方法,充分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教师是教育活动的主要组织者和实施者,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
2
师要以新课标的实施为契机,在课堂教学、班级管理、课外活动等教育教学过程中充分贯彻以人为本的观念,一切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一切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
1、改变评价机制。教师的评价方法有很大的导向作用,教师要积极改变传统的、不合理的评价方法。
从结果性评价转变到过程性评价。教师要改变以往重结果轻过程的做法,对学生进行评价时要着重看学生学习过程的参与和提高情况。
从班级学生的横向评价为主转变到学生本人发展的纵向评价为主。禁止按分排队。建立学生个性发展档案,记录学生的成长足迹,注重学生的进步提高。
从对个别优生的奖励转变到寻找每位学生闪光点的评价。期末评奖时不能只评几个三好生、优秀干部,而要给予每位同学某个方面的奖励。如从特长方面、品德方面、个人发展方面、行为习惯方面等。
2、完善班级管理制度,实行班级学生自主管理、干部轮换。给每位学生表现自己、展现才华的机会,让学生认识到每个人都有价值,都有超过别人的能力。从而正确认识到别人超过自己是正常的,要摆正自己的位置。
3、开展经常性的集体活动,帮助学生树立集体荣誉感。让学生在经常性的集体活动中互帮互助,让他们认识到每个人都是集体的一员,集体中每个成员的成绩都是集体的荣誉,别人取得成绩应该由衷地祝贺别人。
二、帮助家长建立正确教育观
3
学生大部分的时间在学校和家庭度过,除了学校教育外,家庭的教育对学生性格的形成也至关重要。而现在的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值很高,给孩子很大的压力,孩子取得好成绩时,极力表扬,进行物质鼓励等,而一旦考试不好则会严厉批评,以至某些孩子看到别人好就产生妒忌心理。所以学校要积极开展家长学校、家访等活动,帮助家长确立正确的教育方法,引导家长正确教育子女。
1、家长要当好榜样,以身作则。坏榜样的“力量”也是无穷的,生活在充满妒忌家庭的孩子,也往往妒忌心较强。因而作为家长须留意自己的言行,家庭成员之间不能相互猜疑或当着孩子的面去议论别人、贬低别人,对邻里、同事等人取得成绩和财富时更不能横加指责,甚至恶语中伤。
2、正确评价孩子。不能因疼爱和喜欢就对孩子的品德、能力过分赞赏;也不能因自己的孩子在某方面不如别人,就经常埋怨、指责孩子,而应当帮助孩子提高这方面的能力;当孩子犯错时,也不能大发雷霆,而要帮助孩子认识错误,教育孩子勇于改错。
3、家长要多和孩子沟通。家长要经常和孩子谈话,随时了解孩子心里的想法。孩子取得成绩时如此,遭受挫折时更应如此,帮助孩子找到挫折的原因,进行心理交流和情感交流。
三、积极对学生进行引导,帮助建立正确竞争观
1、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妒忌心理
认识是矫正的第一步,只有让学生认识到妒忌的危害,教师才有可能帮助学生改正。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妒忌心理是一种于人有害、于己不利的不道德心理。妒忌者常常处心
4
积虑,耗费心机去算计人,消耗了不少才智和精力;妒忌他人的优越性,内心会很痛苦。因此必须彻底清除,树立起正确的自我形象。
同时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社会,从而认识到只有在学校建立正确的竞争观,努力学习,长大才能适应社会。否则,在学校养成了不好的习惯,不能正确对待得失,以后是根本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
2、培养学生宽阔的胸怀
心胸狭窄、气量小、容不得别人是妒忌者的主要特点。对有这些心理特点的学生,我们教师要引导他们学习老一辈革命家“心底无私天地宽”的优良心理品质,驱逐私心杂念,提高自身水平,宽以待人,从心底把对方当朋友。可以开展《我为你喝彩》、《你是我们的骄傲》等主题中队活动。也可以用学生熟悉的历史人物中的正反两面教材,让学生懂得妒忌心理的危害。如例举《三国演义》中的周瑜与诸葛亮的事例,《将相和》中蔺相如和廉颇的事例来教育学生。
当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形象,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我们耐心的引导,努力为他们创造良好的人际交往天地。
3、教育学生学会心理位移
在学生的人际交往中,当发现学生妒忌心强烈,并伴有攻击情绪时,教师不妨引导他们想一想:假如是你取得了成绩、得到了表扬,别的同学对你不满或者怨恨,你心中会有什么感受?并适时引导同学们的认识:取得了成绩,是为班级、为学校争得了荣誉,我们应为他骄傲,并且向他学习。通过换位思维,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会十分有效地帮助
5
学生摆脱苦闷和妒忌心理。
4、引导学生正确竞争
人都会有一种渴望成功的愿望,有一种要超过别人的冲动。这种心理如果运用得好,就可以成为鼓励自己前进的驱动力。因此,教师应积极地暗示这类学生:“他比你强,你要比他更强,你一定要通过努力,在竞争中去战胜他!”通过竞争这种积极进取的方法去克服由妒忌而产生的消极心理,让妒忌成为一种强大的动力,激励自身奋起直追,唤起勇于探索和超越自我的力量,使自己有所作为。
总之,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充分重视学生的妒忌心理,分析每位学生产生的原因,并积极引导。同时通过家访等途径,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形成教育合力。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会落到实处,才会使每一个学生成长为心理健康的、人格健全的、全面发展的人。
晓理:剖析嫉妒之害,指明进取之路
鉴于小学生低年级学生理性思维水平不高的现状,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应注重采用举例说明的方法,为学生剖析嫉妒之害。一方面列举陷于嫉妒深渊,干出诽谤、中伤,甚至伤害他人的行为,结果毁灭自己,葬送前途的反面典型:如因嫉妒而残害孙膑终遭灭亡的庞涓,嫉妒诸葛亮不成反而自己被气死的周瑜等,使学生引以为戒;另一方面,列举能控制其嫉妒之心从而取得巨大成绩的古今中外名人佳话,如“将相和”中的廉颇等,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引导他们正确对待别人的进步,正确看待荣誉,正确估计自己的优缺点,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此外可组织学生摘录嫉妒有害的名人格言,如“嫉妒是亡身的毒蛇”。“嫉妒是一种比仇恨还强烈的恶劣情绪”等,并结合学生实际,采取多种形式组织他们消
6
化这些格言,净化心里意识,使他们普遍能见贤思齐,踏实学习,与别人友好相处。
关爱:营造关爱氛围,化解嫉妒心理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起点基本相同,在学习和各种竞赛活动中形成的差距相对而言并不悬殊,他们嫉妒的主要对象是老师对某些同学的偏爱,和老师对取得优异成绩同学的溢于言表的过分欣赏之情。因此,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该做到公正和公平,师恩普施,师爱遍洒,切不可厚此薄彼。不仅如此,教师还应该对那些暂时落后、有待进步的学生多一份关心,多一份爱意,并采取具体的措施,帮助指导落后的同学总结经验教训,改进学习方法,彻底改变落后面貌赶上来,从而从根本上消除嫉妒心理。
激励:充分肯定成绩,强化进取信心
在帮助落后者进步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肯定他们所取得的每一点成绩,尤其是对那些落后程度比较严重的学生,更应该用“放大镜”去寻找他们淹没于问题与缺点之中的“闪光点”和细微的进步,及时地给予肯定、鼓励、赞扬。这样就能使他们重新点燃自尊心的火种,获得克服缺点、发奋进取的勇气和自信。美国现代著名的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认为,及时地发现、充分地肯定一个人所取得的成绩,能使他产生“最佳情绪体验”,即“感到强烈的喜悦、欣慰、幸福……还会对别人,对整个世界产生爱意,甚至会有一种要马上做点事作为报偿的欲望”。对于年幼的小学生来说,教师的表扬、肯定、奖励等外部手段往往有更大的作用。
疏导:竞争合作互补,优化人际关系
“竞争”是指个体或群体为充分实现自身的潜能,力争按优胜标准使自己的成绩超越
7
对手的过程。“合作”是指学生群体为了共同目的而相互协助以完成某项任务的过程。在教育过程中,这两者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由于认识上的偏颇,以前对小学生强调竞争多了一点,而忽略了合作的重要性。实际上这正是导致学生产生嫉妒等不良心理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要优化学生间的人际关心,在组织学生进行适量和适度的竞争同时,必须强调、强化与之互补的“合作”。合作有助于学生发展良好的个性,增强群体凝聚力,形成和谐的教育气氛。
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