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比较艺术学方法研究

2024-04-17 来源:易榕旅网
2011年3月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outheast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Mar. 201l 第13卷第2期 Vol_13 No.2 比较艺术学方法研究 李倍雷 ,赫 云 ( 东南大学艺术学院,江苏南京210096; 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天津300387) [摘 要]比较艺术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变迁研究”、“形态研究”、“互释研究”和“交 叉研究”。变迁研究的核心是“亲缘”和“影响”关系,基本方法重考证,主要研究“异变”与 “正变”之迹。形态研究的核心是“异同”关系,基本方法是比照、参量,并以此探索艺术形 态背后思想文化异同之根源。互释研究的核心是深度“求解”和“沟通”,基本方法是互为主 体的双向阐释。交叉研究的核心是跨学科的关系,基本方法是科际边缘整合,研究学科之 间的“亲缘”联系。 [关键词]比较艺术学;变迁研究;形态研究;互释研究;交叉研究 [中图分类号]Jo—O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 671-5l1x(2011)02—0094—05 家和民族艺术文化的交流与沟通;交叉研究的核心是跨 学科的关系,基本方法是科际边缘整合。艺术与其他学 科之间,有着混生的过程,故此艺术与其他学科之间有 一、引 言 比较艺术学是本体论,不是方法论,但包含了“比 较”的方法。比较艺术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四种:“变 的关系牵涉密切,探讨艺术与其他学科之间的“亲缘”关 系,是交叉研究的主要课题。 迁研究”、“形态研究”“互释研究”和“交叉研究”。 变迁研究是对那些因受异质元素影响而发生变化 的艺术进行研究。无论东方学者还是西方学者,都会在 二、变迁研究的方法 “变迁研究”是比较艺术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变迁 比较艺术学的研究中使用变迁研究的方法。使用变迁 研究的研究者,主要从不同文化背景中的艺术形态和艺 研究的核心是“亲缘”关系,主要手段是考证,“考而后 信”,需求其变迁的事实依据.求其艺术形态迁移的方式 与脉络。但须知道,不是所有的变迁都受到异质元素的 影响。变迁有两种情况,一是按照原本文化脉络的发展 逻辑演变.我们称这种变迁为“正变”;二是因受他者艺 术观念存在的“亲缘”关系里,寻找“亲缘”的事实依据, 并考证其变迁的原因和变迁的路径。变迁研究不仅用 于传统古代艺术的研究,在现代、后现代和当代的艺术 研究中,变迁研究愈显重要,这缘于东西方交流中的相 互影响,以及西方现代艺术与后现代艺术对非西方国家 艺术的影响;形态研究主要是针对没有“亲缘”关系的不 术影响而发生的迁移变化,我们称这种变迁为“异变”。 变迁研究考证的方法主要有: 同国别和民族之问艺术所作的比较研究,具有艺术实践 经验者,多运用此方法。譬如在造型艺术的比较中,多 1.实例考证。实例考证包括有“图像考证”、“音律 考证”(或“旋律”)、“文本考证”。比较艺术学的变迁研 数研究者(主要是有艺术实践经验的研究者),在关注世 界不同艺术形态的比较时,倾向于艺术形而下方面的比 照和参量,诸如东方绘画中的“固有色”与西方绘画中的 “环境色”,东方绘画的“线条”与西方绘画的“块面”等造 型元素,以及东西方美术中的造型元素各自的特征。偏 究,虽然说比较视域是研究对象,但落实到具体实例却 是艺术作品之间的关系。艺术作品主要有视觉艺 术——美术、舞蹈。听觉艺术——音乐。综合性艺 术…一戏剧、戏曲、电影、电视,以及语言艺术——文学、 诗歌、剧本。因此,“视觉图像”、“听觉音律”(或“旋 律”)和“语言文本”成为变迁研究实例考证的主要实物 资料和依据。 2。学理考证。学理考证包括有“事理考证”、“画理 重理论的研究者,倾向形而上层面的比照和参量,由此 寻求不同形态背后的文化背景和思想根源。故此,形态 研究注重艺术形态和文化形态的相互比照;互释研究源 于世界文化语境的广泛交流,世界多元文化格局下的世 界不同艺术文化观念、思潮.以及文化形象,需要沟通、 对话和解读。这就应该在世界文化语境下,以互为主体 考证”、“乐理考证”、“文献考证”。凡事因之变必有其 理。因而“亲缘”还需要从学理阐明。“事理”、“画理”、 “乐理”和“文献”是学理考证之材料和依据。如果说实 例考证主要在于“感性”层面,那么学理考证就注重“理 的文化立场,互释他者的艺术文化观念.以加强不同国 [收稿日期]2010--09--27 [基金课题]2009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比较艺术学体系研究”(09BA0]1)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李倍雷(196o~),男,重庆人,艺术学博士.东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艺术学理论,美术与设计学,油画创作。 第2期 李倍雷,等 比较艺术学方法研究 95 性”层面。对任何一种由于异质元素引起的“变化”,都 需要从事理上明辨,穷究其理,说明某种艺术形态的变 化是因为“他者”元素影响所致,而改变其原有的发展路 径。 对其中陵墓石柱的变化,作了图像和文献两方面的考 证。“仅就柱身而论,梁代石柱的上部脱胎于汉代,自无 疑义。惟梁柱介砌和浮雕围带,石柱的下身用隐陷的直 刳棱纹,这是别致的地方。”但这种“别致”的变化,是原 本的变化——正变,还是因其它因素影响而变化——异 变,需要对图像作深入的考察与分析,梳理和弄清楚哪 些是外来的艺术文化因素,哪些是自身的艺术文化因 3.人物考证。人物考证主要包括“放送者”、“接受 者”和“传递者”。放送者放送何种作品或思想,传递者 通过何种方式将本土(或他者)艺术向他者(或本土)的 进行传播。接受者为何接受,接受的程度和范围如何。 这都是需要对放送者、接受者和传递者进行考证。对传 素。即我们说“正变”与“异变”的变迁问题。滕固通过 实物和文献考证认为:“梁代石柱,上承汉制,又或参以 播者的考证,同时需对传播路线考证,是为了求其事实 依据,证明确有其传播的史实。以避免“于理不合.无渊 源流变可求,与事实甚远”l_1_】 。的结论。 综合而论,变迁研究的方法重点在,考察不同国别 和民族艺术间的交流中,因异质元素的影响而改变其演 变的路径方向,使艺术形态发生变迁。就是说,考察和 研究一国和民族的艺术是否受到另一国和民族的艺术 影响而发生的形态上的变化迁移。不同国别和民族艺 术现象之间的影响,我们可以称“事实联系”。而艺术观 念之间的影响,我们可以称“精神交往”。变迁研究就是 考察寻找这些交流活动中的“事实联系”和“精神交往”。 要寻找“事实联系”和“精神交往”的证据,自然考证成了 变迁研究的主要特征和方法。文献是必不可少的资料。 不过,我们必须强调的是,“文献”不仅仅是文字资料。 在艺术学的学科中,图像或视觉实物…艺术作品,听 觉实物一一音乐作品(包含曲谱和旋律本身),同样是文 献,有时其价值甚至超过了文字资料的文献价值。譬如 一件视觉艺术作品是否受到外来因素的影响,可靠的依 据之一是实物——图像本身的内容显示的外来元素。 这时的文字资料可能是辅助性质的,即帮助考证放送者 和接受者的文化态度,传播者的路径环境条件等外围因 素,研究如何受到影响而发生的变迁。一首音乐作品 (听觉形态,也是有物质性的)是否受到外来因素的影 响,也主要看乐曲的旋律、节奏以及曲谱是否有外来的 元素。其他的艺术门类如设计、戏曲、戏剧、电影、舞蹈、 文学、建筑,都要看图像或视觉实物(包括文学、戏剧的 文本)一_一作品,是否呈现了其它的外来元素。因此,比 较艺术学的变迁研究,对实物一作品必须作为文献来 对待。譬如说,北京圆明园遗址建筑物遗存中,那些外 来因素的元素,显然不是中国传统建筑原本路径的变 化。这些外来元素,证明了我国清代建筑受到西方建筑 某些样式的影响,而发生了形态上的变迁。美术史家滕 固的《圆明园欧式宫殿残迹》一文,就是以图像——普鲁 士艺术图书馆收藏的“圆明园欧式建筑铜板图原刊二十 幅,诧为圆明园文献上之绝好材料,,[23220为考证的资料。 当然,这决不是说我们要轻视文字资料文献。同样,圆 明园的那些外来元素形成的“原因”,需要大量的文字文 献加以考证,证明其如何传播,传播的手段、方式和路径 等。仍以滕固的研究为例。他的《六朝陵墓石迹述略》 波斯和印度的风尚,所以显示出分外的华美和装饰上的 技巧。 ̄E31295滕固又通过图像和文献,考证了梁代石柱的 莲花纹,认为“梁朝石柱受阿育王石柱的影响,似乎绝不 勉强之事。天龙山石刻浮雕中,有莲花柱头,柱头并亦 作野兽。此可想见,南北朝建筑上亦有采用此种柱 式。”E33。”一 所以,文字资料文献往往从另一个时空关系 中记录了一个事件发生的情况,通过“记录”历史事件的 这个事实,寻找当时与此事件相关的“实物”加以印证。 毫无疑问,变迁研究借用了考古学的方法,注重史实或 事实考证,实物文献和文字文献相互印证,缺一不可,否 则就会存疑。 变迁研究中有一个问题,就是图像在实证方面有时 是比较模糊的或不确定的。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文字 文献印证。文字的记录往往比图像的记录要明确和清 晰。高居翰的《气势撼人》中的一些结论,就是文字文献 资料不够充分,而仅靠图像文献依然是有缺陷的,故多 被中国学者质疑。我国历史学家向达在上世纪30年代 对我国明清绘画外来因素作了深入的研究,题为《明清 之际中国美术所受西洋之影响》。这是一篇运用变迁研 究的比较艺术学的成果。向达在使用文字文献方面非 常充分,依据自己历史学与考古学背景的知识系统,用 大量的文字文献进行了论证,其很多结论至今依然有 效,并被后人不断地引用。但是,向达的研究也不是没 有遗撼的。他的遗撼正好与高居翰的研究相反。向达 在运用图像文献方面不够,这也许是历史学家在考证和 研究艺术学有关的问题局限。要运用图像文献,作为研 究者,首先要熟悉和看得懂图像。所谓熟悉,就是要熟 悉不同国别和民族艺术元素、艺术特征、艺术表现、艺术 风格、艺术流派和艺术观念在图像中的具体呈现。譬如 东方艺术与西方艺术的各自艺术文化元素和特征等。 向达的《明清之际中国美术所受西洋之影响》,对图像本 身方面的研究略有遗憾。 变迁研究,在当下世界文化语境中,更显突出的作 用。尤其是东西方艺术的广泛交流,世界话语和艺术语 言(或称国际艺术语言)的语境逐步形成。东西方国家 或民族的艺术,相互之问受到影响,使各自原本发展的 路径发生了异变。譬如中国当代艺术深受西方现代艺 术与后现代艺术的影响,其表现形态、艺术观念、艺术思 潮等等,无不受其影响。西方现代艺术受中国古典艺术 96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13卷 的影响,改变了Ih身三维空间和写实主义发展的路径。 研究中西现代和当代艺术,离不开变迁研究的方法。 总之,比较艺术学的变迁研究,由于强调不同国别 念的不同,最后形成的艺术形态也就有差“异”。不同文 化圈有着近似的文化形态和文化观念,使其艺术形态和 观念有相“同”的性质和特征。形态研究不仅仅停留在 艺术表面的层次探讨和研究,必须深入到不同国别和民 族的文化中去探求引起艺术表现形态不同的根源,探究 出国别和民族艺术“异同”的思想文化原因。正因为如 此,形态研究往往需求助于哲学、文化学、美学等学科辅 和民族艺术之间的“事实联系”和“精神交往”,核心是 “亲缘”,固其基本研究方法.大体比较接近考古学的研 究方法,求实证和实物考据。因此,实物文献与文字文 献都是非常重要的考据资料。 三、形态研究的方法 助研究。譬如比较音乐学中的艺术形态研究,学者们往 往就是运用美学的手段进行对音乐形式(旋律、节奏、调 形态研究的核心是“异同”关系,主要手段是比照、 参量,研究的正是那些没有”亲缘”关系的不同国别和民 族之间的艺术形态和艺术现象。“形态研究”的主要任 务和目的是比照、参量不同国别和民族艺术的相似性和 差异性特征,我们通常所说的“异同”特征。即1.求其 共同之处;2。明辨相异之处;3.求知异间之处缘由;4. 得知同中之异,异中之同。故此,形态研究的方法就有 别于变迁研究的方法。 比照,就是对照、比较。研究主体将异质艺术形态 和艺术现象,置于比较视域文化下,做“形态”层面的相 异性和相同性的对照和比较,推量异质艺术之间的特 征,特色,形态,现象,方式,手段,呈现,表现等方面的相 同性、共同点与不同性、相异点。比较与参量在文化形 态、审美形态、审美观念方面的相似性、共同点与相异 性、相异点,直至所有构成这种异同形态背后的文化根 源和思想根源。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魏灵公》)形 态研究的方法,要求研究者熟悉不同国别和民族的艺 术,具有视通不同国别和民族艺术文化的学术能力,只 有在这种熟悉和视通能力的基础上,才能比较出不同国 别和民族艺术的异同关系。需要指出的是,形态研究所 强调的“异同”关系的“同”,不属于变迁研究中的 “同”一一亲缘关系。形态研究中研究的“同”,是“异体 同构”的关系。它属于人类普遍性中的共性问题。研究 “同”,就有了比较的基础,研究“异’’.才有比较的价值。 在形态研究中,异同关系中的“同”往往是研究的重点或 中心。不同国别和民族艺术中的“异”是明显的存在,容 易发现。但是,并不是说形态研究中的“异”就不重要。 不同国别和民族艺术中的“异”,正是各自特征的显现, 也就是说,是“他者”艺术中没有的东西。譬如说中国绘 画的“空白”,是西方绘画中没有的表现元素或形态。西 方绘画中的“环境色”,是中国传统绘画中所没有的艺术 元素和形态。中国传统绘画结构是二维平面空间展开 的图式,所以有长卷,人物造型是平面的,无体积的。西 方传统绘画自文艺复兴伊始的结构是三维焦点透视空 间展开的图式,故无长卷,人物造型是有体积的,有解剖 学意义上的结构。这些都是中西方也可以说是东西方 传统绘画的“异”。无论是“同”还是“异”,对于不同国别 和民族艺术都是由于文化的不同,直接影响到的艺术观 试等)的评判,以审美文化形态为研究层面,比较研究不 同国别和民族的音乐所显示的不同的或相似的审美文 化形态。 除了音乐以外,比较艺术学中其它的艺术形态的审 美形态更具有视觉直观的表现形式。因此,比较艺术学 的形态研究,用审美文化批评的方式探讨不同国别和民 族艺术的深层文化背景与根源,作为形态研究的有效手 段。不过,艺术不止于审美。也有艺术形态不是审美 的。因此审美文化批评的文化态度和文化立场,应该适 应艺术本身文化批评的内在诉求。那么,非审美文化批 评、泛审美文化批评和审丑文化批评,也就成了形态研 究的重要手段。也唯有如此,才能解决艺术中那些不表 现审美形态的艺术形态。中国文人画的主要目的不在 审美,而在以戏墨表达引退的思想,是一种“林泉之心” 的文化心态。巫鸿认为“宋元以后的主流文人画更是反 对绘画的感官吸引力,其主旨与对视觉美的追求可说是 背道而驰。”l_ 西方的洛可可艺术的审美趣味低俗,形 成了泛审美的表达结构。现代艺术和后现代艺术的审 美观念不在审美,往往在非审美或审丑。故此,形态研 究在审美文化批评层面是动态的、变化的。需要特别指 出的是,审美文化批评不是对不同国别和民族艺术作出 价值判断,即不是对不同国别和民族艺术高低、优劣作 比较。也因此,这里使用的“文化审美批评”不是价值判 断的批判,是研究不同国别和民族艺术的审美文化的异 同。不同国别和民族艺术的“异同”,都是人类共享的文 化资源和共同财富。 四、互释研究的方法 “互释研究”是在世界艺术文化语境下提出的一种 研究方法。互释研究的核心是,针对不同视域双方的 “话语关系”,进行深度求解,达到深度沟通,其方式就是 互为主体作“双向”阐释。 互释研究主要是把不同国别和民族视域中的艺术, 置于自身(或本土)的文化语境中的同时,也置于“他者” 的文化语境中,进行话语关系的理解和互动诠释,即作 双向的相互阐释,而不是单向阐释。就是说,在阐释他 者艺术话语的过程中,不仅仅是以自身(或本土)的文化 逻辑或文化立场来看待和理解他者的艺术话语,以显示 其文化特征和文化意义等。更重要的是,还需要站在他 第2期 李倍雷,等 比较艺术学方法研究 97 者的文化逻辑和文化立场上阐释他者的艺术话语,以显 映射出对待阐释者的本土艺术文化的态度、看法以及观 点和立场。互释研究中的形象学,就是通过对他者的整 示其文化特征和文化意义等。对待自身的艺术话语问 题的阐释同样如此,需要借助他者的艺术话语,在比较 中阐释自己的艺术话语,以显示自身的文化特征和文化 意义。互释研究的基本方式是,双向阐释的方式。它可 以使研究者自动“校对”文化态度和文化立场,避免在互 体艺术文化形象的研究,了解他者形象在自身(或本土) 的交流、传播、诠释、沟通以及影响等状况。总之,互释 研究探讨的话语关系,就是探讨不同国别和民族的形象 的问题,即是探讨形象学的问题。 释中发生过度性阐释与误读。互释研究不仅仅是阐释 艺术话语本身,更重要的是涉及对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 形象的阐释。因而,互释研究直接指涉一个国家和民族 互释研究还需要一种平等的沟通机制,做到相互真 正的理解和宽容。互释研究——必须有他者的存在,才 能成其为“互释”。因此,互释研究往往在对话中展开, 文化形象。某种程度上讲,互释研究是形象学问题的研 究。故此,我们必须区分“艺术形象”与“文化形象”的不 同指涉的确切含义。比较艺术学中避免不了艺术形象 的问题研究,但是,互释研究的话语关系中的文化形象, 不是艺术形象。所谓艺术形象(Artistic image),就是艺 术形态所呈现的表现形式或塑造的具体的图像,而这些 图像是作为艺术手段而必须出现的某种形式要素。譬 如说,达・芬奇《蒙娜丽莎》中的蒙娜丽莎女性形象就属 于绘画中的艺术形象。中国山水画中的山、石、树、木 等,是艺术形象,花鸟画中的各种花、草、鸟、兽,也是艺 术形象。音乐中用旋律和各种音符塑造的也是艺术形 象,如《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就是用旋律和音符手段, 塑造梁山伯和祝英台的人物形象。舞蹈依赖于舞蹈演 员身体,运用不同造型和动姿,来塑造出艺术形象。杨 丽萍的《西双版纳》就是依赖于演员自身的身体语言的 表达,塑造了美丽的孔雀这个艺术形象。戏剧、电影、电 视等等莫不如此。而文化形象则是关系到一个国家和 民族的形象,是隐藏在艺术形象的背后的文化形象,因 而是“形象学”(imagologie)的问题。我们曾经就形象学 的有关问题,在《比较视域下的主题学与形象学》中作了 探讨,认为形象学主要研究他者的形象与本土的形象之 间的关系。形象学中所研究的形象,从跨国度和跨民族 的意义上来说,指的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的整体的文化形 象。如果缩小到族群的意义上讲,就是一个族群的整体 文化形象。如果放大到从东西的文化地域意义上讲,就 是东方或西方整体上的文化形象。“形象学”的词义来 源于英语的“Image”,具有“形象”、“概念”、“镜像”、“影 像”、“图像”、“比喻”、“引喻”等意义,从这些词义来看, 它就包含了不仅仅是“形象”这样一个单纯的意义。“形 象学”应该包含了“概念”、“镜像”、“影像”、“比喻”等一 些抽象的含义。[6]形象学研究的“形象”是一个“他者”的 文化形象,实际上指涉的一个“它国形象”或“它族形 象”。互释研究就是通过“自身”(或“本土”)的艺术文化 逻辑和艺术文化立场,与“他者”的艺术文化进行比较、 交流,来诠释“他者”的文化形象。阐释的背后,深藏了 本土对异族或异国文化的整体看法、态度、观点和立场。 那么,对这个“文化形象”的阐释,是否符合一个异国或 异族的“他者形象”,还需要站在他者的文化逻辑和文化 立场上进行阐释,作多向度阐释。同时,“他者形象”也 即意味着在不同国别和民族艺术间的对话中展开互释。 东方与西方艺术文化形态和艺术观念有很大的差异性, 完全是两种不同的文化形态的反映,甚至是对立的艺术 文化形态和艺术观念。这种对立的艺术文化形态,在相 互交流与沟通中,必然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文化逻辑、 态度立场等诸问题。因此互释研究正是能够有效地解 决这些文化差异和文化对立的问题,促进世界艺术文化 和艺术形态的共同发展和繁荣,使之成为人类共享的艺 术文化资源。 五、交叉研究的方法 交叉研究的核心是解决学科视域的“亲缘”关系问 题,基本方法是科际边缘整合。交叉研究主要探讨艺术 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以及艺术学内部门类之间的关 系。艺术的发生与演变离不开相关的人文社会学科。 世界文化是一个整体大系统,人类对文化的分类研究以 及人类文化的自足发展,促使了文化划分为各种不同却 有相关的学科。艺术就是人类文化大系统中的子系统。 法国人类学家列维一布留尔(Lvy—Bruhl,Lucien,1857 1 939)在《原始思维》中提出了“互参律”的概念,有助 于我们理解跨学科的交叉研究方法。布留尔说:“我把 这个为‘原始’思维所特有的支配这些关联和前关联的 原则叫做‘互参律’。”l_7j6 ‘互参律”说明了,人类原始思 维对世界知识的混沌未分的认识方式,源于人类文化原 初的混同产生的整一性,更说明了此后人类文化的分划 学科又彼此相关。艺术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由于文化的 混生根源,必然有边缘性的“互参”联系。 艺术与宗教的关系常常被人们用来讨论起源的问 题。无论东方艺术还是西方艺术,宗教艺术在艺术史中 占有非常突出的地位。中国石窟艺术和欧洲中世纪艺 术是典型的宗教艺术形态和艺术现象。显然研究宗教 艺术需要跨学科的比较视域,这就是艺术学与宗教学之 间的学科关系。法国美术史家埃米尔・马勒的《图像 学:12世纪到18世纪的宗教艺术》就是一部跨学科比 较视域的研究成果。马勒认为:“中世纪艺术那百科全 书式的特征在沙尔大教堂体现得最为明显,在那里,《镜 子》中的一切都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空间,获得了最充分 的发展。沙特尔大教堂把中世纪的整个思想变成了视 觉形式,描绘、雕刻了上万个形象,共同组成了欧洲历史 98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13卷 上的一个独特整体。-L8276混生性必然使艺术学,不仅仅 与宗教学关系密切,而且艺术学与美学、艺术学与哲学、 艺术学与历史学、艺术学与心理学、艺术学与民族学、艺 地只使用某一种,需要灵活运用,有时可能是几种方法 并用,这要依据比较视域的复杂情况而定。一种方法解 决不了的,应参用多种方法。总之,以解决问题为目的。 还需注意的是,比较艺术学的研究方法是为了加强世界 不同国别和民族艺术文化问的交流、沟通、理解,相互补 术学与人类学的关系,都显示了艺术有着与人类整体文 化的系统与结构上的密切联系的学理关系。甚至艺术 学与物理学、艺术学与医学等自然科学都有学理上的关 系。实际上.我们也不难发现,艺术与其他学科之问的 关系,是属于一种“亲缘”关系。正因为有这种“亲缘”的 充和吸收,共同谋求发展。这也是比较艺术学的基本原 则。所以,我们不能一看“比较”,就想到是比较高低、比 较优劣、比较好坏,作一些没有意义的价值判断。我们 必须明确,比较艺术学不是比高低、比优劣、比好坏的学 学理关系,才有纳入比较艺术学研究的价值,才是比较 艺术学研究的对象。西方美学发展到了康德、黑格尔那 里,包括以后的西方美学,基本 是以西方的造型艺术 为主要研究对象而产生的西方美学,以至于西方艺术学 成为美学下的一个分支范畴。直到1 9世纪,艺术学与 美学两个学科的分离.在德国美学家乌提兹、马克斯・ 德索等人那里才开始。这充分说明了西方美学与艺术 学的“亲缘”关系。跨学科的这种“亲缘”关系,使不同学 科与学科视域之间呈现的是一种交叉的关系。虽然说 这种“亲缘”的交叉关系密切,但相互之间依然不是属于 中心交叉,本质上属于学科之间的边缘交叉。运用交叉 研究的基本方法是科技边缘的整合.这是艺术学与其他 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之间的科际关系。 交叉研究还包括了艺术学内部门类艺术之间的比 较视域的关系,也就是我们说的内生态比较视域的关 系。它是艺术门类中美术、音乐、设计、舞蹈、戏剧、戏 曲、电影、电视、文学、建筑之间的跨学科关系。艺术门 类之间的视域关系,既要研究它们之问的边缘整合_---一 这一点与一般艺术学接近。更要通过交叉研究,参量和 比照这些门类艺术之问各自特征和不同的艺术形态。 艺术门类之间的研究,突出体现在美术与诗歌之问的研 究。中西方古典艺术理论中,都同时把造型艺术与诗歌 进行比较研究,探讨涛与碱的关系问题。至今中国学者 对该方面课题的探讨 仍没有停止过。如中国学者宗自 华、钱钟书等人的研究成果尤为显著。论者颇多,不再 赘述。 六、结 语 比较艺术学的研究方法,在实际操怍中并不是独立 科。比较艺术学还有一个原则是可比性原则。它要求 比较艺术学的研究者,尽可能在同一问题、同一层面、同 一逻辑关系中,寻求可比性,对比较视域的学理关系进 行研究。最后还需强调的是,我们所讨论的研究方法, 是跨视域关系所形成的方法论,不是比较艺术学这门学 科的本体论。 [ 参 考 文 献 ] [1]杜松柏.国学史学方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2]滕固.圆明园欧式建筑宫殿残迹[M]//滕固艺术文集.上 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 [3]滕固.六朝陵墓石迹略述[M]//滕固艺术文集.上海:上 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 E4]向达.明清之际中国美术所受西洋之影响[M].石家庄: 河北教育出板社,2002. [5]巫鸿.美术史十议[Mj.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 店,2O08. [6]赫云,李倍雷.比较视域下的主题学与形象学[J].美术与 设计.2009(1):97—100. [7]列维一布留尔.原始思维 M].丁由译.北京:商务印书 馆,1 981. [8]埃米尔・马勒.图像学:1 2世纪到1 9世纪的宗教艺术 [M].马娜芳译.曾四凯校.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200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