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高考语文复习 专题10 正确使用标点符号12

2022-05-30 来源:易榕旅网


专题十 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一、专项练习

1.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 D )

A.屈原有诗云:“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追求真理的人,必定像郑板桥《竹石》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竹子一样,矢志不渝,不屈不挠。

B.春季是呼吸道感染病的高发季节,一定要注意室内卫生;保持地面、家具及墙壁整洁,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每天开窗换气1~2次,每次至少30分钟。

C.要问我们为什么阅读,不如先问一下我们为什么吃饭?人是由物质和精神组成的,不吃饭不能长身体,不阅读便不能长精神。

D.“要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正是抱着这样的目的,故宫把目光更多地投向年轻一代。

【解析】 A项,第一个句号应在引号内;B项,第二个逗号应为分号;C项,问号应为句号。 2.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

A.宋初颁布了标准的度量衡器,改革了币制,还改进了以首都汴京为中心的水陆交通网,使汴京成为“八方争凑,万国咸通”(《东京梦华录》)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B.我长久地凝视清明上河图,想象着宋朝时春天的开封城,在疏林薄雾中,掩映着几家柳荫茅舍、木桥流水、老树和扁舟。

C.例如:柳宗元的《捕蛇者说》中把“民风”改为“人风”,鲁迅小说《祝福》中短工把祥林嫂“死了”说成“老了”,都是使用了“委婉语”。

D.一个衡量人类幸福的新指标应包含这些维度:经济和工作保障、健康、教育、个人环境和工作环境、安全感和尊重、与家人朋友的关系、宜人的自然环境、以及人身安全。

【解析】 B项,“清明上河图”加书名号;C项,去掉冒号;D项,顿号与“以及”重复,删去顿号。 3.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 B )

A.古镇见证了这一切变迁,带着智者的敏锐,洞察着一切,然后露出淡淡的微笑,将一切沧桑包容在微笑之中:那么宁静、那么从容、那么淡然。

B.刘勰说得好:“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现在的许多文章,无论繁简,要是按“无可削”“不得减”的标准,就都需要提炼。

C.我想,是这种对坏人的描述,让我们从小就爱憎分明了吗,显然没有。在现实中我并没感到人们有这种情感,只是看到人们对弱者的凶残和对强者的奴颜。

D.根据财政部统计,近几年来,每年直接由行政费支付的会议经费达十亿多元,(有关方面认为实际耗资远大于此)且有与日俱增之势。

【解析】 A.顿号改为逗号;C.把第3个逗号改为问号;D.括号是句内括号,其前的逗号应移至括号后。

4.在文中横线处填入句子,标点使用最恰当的一句是(3分)( B )

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正频频“告急”。源起西周的陕西秦腔,年轻一代鲜有问津;始自宋代的评书艺术,历经辉煌之后,也被轻轻放下,影响力式微;传统手工艺刺绣门类繁多,但是不论哪个类目如今都为找不到“接班人”长吁短叹……千万种传统技艺,若要推动它们拥抱时代,走向未来,________

A.就必须回答谁来传,传什么?谁来看,看什么的问题。 B.就必须回答“谁来传?传什么?谁来看?看什么?”的问题。 C.就必须回答“谁来传,传什么,谁来看,看什么?”的问题。 D.就必须回答:“谁来传,传什么,谁来看,看什么的问题。”

【解析】 “谁来传”“传什么”“谁来看”“看什么”这几个句子都是疑问句,不是陈述句;问题都是独立的,不是选择问,因此它们后面都应当是问号;这几个问题属于间接引用,因此需要用双引号引起来,但是前面不需要冒号。

5.文段中画线的句子,标点有误的一项是(3分)( B )

“洛阳纸贵,章丘无锅。”(甲)随着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3》热播,片中手工打制的章丘铁锅第一时间订单如雪,不愿为订单降低品质的制锅人给出这般答复。83岁老铁匠以最朴实话语道出打造一好锅的经验:“三万六千锤,少了不行,没有这个功夫就出不了产品。你糊弄它,它也糊弄你!”(乙)这句话虽朴素却力道十足,其中蕴含的“敬”、“勤”、“谨”等态度,值得今天的文艺创作者深思笃行。

在这个人人皆可成为创作者的网络时代,文艺创作门槛逐渐降低。(丙)作品质量参差不齐的背后,是文艺创作“敬畏感”的消退。一些创作者放弃精益求精的创作追求,炮制大量粗制滥造的内容,以短平快的创作换取眼前利益。但是文艺创作者的主体责任是无法推卸的。(丁)或许能力各有不同,但只有虔敬的创作精神才能让创作者最大程度地接近文艺精品,从而真正发挥文艺的功能,吸引、感染、熏陶乃至启迪艺术的欣赏者。

A.甲 C.丙

B.乙 D.丁

【解析】 B项,乙处,按照国家标准《标点符号用法》,标有引号的并列成分之间,通常不用顿号。 6.下面文段中画线的句子,标点有误的一项是(3分)( A )

中国最早的通俗文学至今尚存者,其中有篇预示中国小说的来临, (甲)是一个短篇小说,题目叫《拗相公》。那是宋朝通俗文学的短篇小说集,新近才发现,这足以表明,王安石死后不久,在通俗文学之中,他便以其外号为人所知了。(乙)那场政争悲剧的发生,是由于一个人个性上的缺点——不能接受忠言,不愿承认自己犯错。朋友对王安石的反对只增强了他贯彻他那政策的决心。他能说会道,能说动皇帝相信他的强国之策,决心要把他的计划进行到底。(丙)有人告诉我们,个性坚强是一种重要的美德,但是需要予以精确的说明,坚强的个性是用来做什么事。王安石很可能还记得学生时代曾听见的一个平常的格言——决心是成功的秘诀,而他自己却把“固执”当作那种美德了。王安石在世时,他在文学界是以“三不足”为人所知的。 (丁)“三不足”就是“天命不足畏,众言不足从,祖宗之法不足用”。这是苏东坡赠予他的标志。这位“拗相公”不容任何方面有人反对,朋友方面,或是敌人方面。

A.甲

B.乙

C.丙

【解析】 甲处书名号应该为双引号。

D.丁

7.下面文段中画线的句子,标点有误的一项是(3分)( C )

《周易》曰:“一阴一阳之谓道。”又曰:“生生之谓易。”阴阳相生,生生不息,此之谓易。独阳不成,独阴不长,二者在抗衡与交融中,互相汲取自身赖以成长的滋养。(甲)世间一切事物,莫不由其内部刚柔、翕辟、动静、开合等对立双方的交感、搏击和消长而得以形成、发展和变化。这种“生生不息”的思路和视角形成了中国古代哲学独具特色的本体论及宇宙观,进而影响并渗透到文艺创作的审美理念之中。

(乙)如果说,《周易》仅仅描述了天地生生之德,那么《中庸》则将生生之德抽象为“诚”:“诚者,天之道也。”诚之本意是言行一致、真实无欺,此性恰与天道运行的秩序性相契合。(丙)《兰亭序》之殊胜之处便在于一任真情实感喷薄而出,不回避、不含糊,不故弄玄虚或故作超凡脱俗,以一片至诚示人。(丁)金圣叹为其至诚之心所打动,遂慨叹王羲之为“古今第一情种”。

A.甲 C.丙

B.乙 D.丁

【解析】 C项,丙处,“不回避”与“不含糊”间应使用逗号。故选C。 8. 下面文段中画线的句子,标点有误的一项是(3分)( B )

(甲)自乾隆二十五年起,元旦开笔成为清宫的新年习俗,每年的吉语几乎固定不变:“宣入新年”“万事如意”“三羊开泰”“万象更(维)新”“和气致祥”“丰年为瑞”。(乙)有学者认为,这种固化是乾隆皇帝怠惰倦政、思想僵化的标志。其治世思想已经发生了变化,从中可以看到清朝社会由盛而衰的根源。(丙)此后一百五十余年中,清代皇帝不断地重复着这二十四字的空话、套话,不再锐意进取,致使国家失去了前进的方向;而为求金瓯永固的皇帝元旦开笔之典,也完全失去了它的政治价值和意义。

诚然,此说法并非全无道理,但这种纯粹的结果逆推模式,是否有些武断?清入关后共传十帝,乾隆皇帝是第四位。自乾隆朝中期之后,历代帝王亲民爱民,宵衣旰食,这种说法是否完全抹杀了这一点呢?(丁)元旦开笔是作为年俗游戏引入宫中的,自始至终都是形式大于内容,把它上升到国家祈愿的高度,并视为皇帝执政心态变化的依据,恐其不能承受之重吧!

A.甲 C.丙

B.乙 D.丁

【解析】 本题甲处“思想僵化的标志”后面的句号应改为逗号。“这种固化是乾隆皇帝怠惰倦政、思想僵化的标志”和“其治世思想已经发生了变化,从中可以看到清朝社会由盛而衰的根源”都是学者的意见,二者之间不能用句号断开。

9.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变脸”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3分)( C )

地名,虽然只是一个地方的称号,但却在人的脑海中烙下了深刻的印记。情感的认知,思绪的留驻,往往都是因为一个熟悉的地名在耳畔回响,伴随人们重新回归曾经熟悉的自我。与此同时,在地名文化中,我们还能感受到历史的脉搏以及民族的融合变迁。一个地名,往往代表了某种历史典故、人文情怀等。那么,当地名“变脸”,变得让人生疏,正是对过往历史与人文价值的淡忘与消解。

A.人称万世之师的孔子,是以读书人的形象彪炳千秋的,真实的孔子却可用“勇武矫健”来形容。 B.近日,在常州市孟河镇,稻田艺术让“孟河医派”四位代表人物,栩栩如生地来到了市民面前。 C.聂荣臻将军收到了大批来自日本各地的书信,日本人民称他是“活菩萨”,是中日友谊的使者。 D.正因为如此,一旦某个地方被改名,以一些稀奇“洋气”的名字命名,往往会令人颇为反感。 【解析】 A项,引号表示引用。B项,引号表示特定称谓。D项,引号表示否定、讽刺。题干及C项中的引号都表示特定含义。

10.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零容忍”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D )

文明不仅是我们追求美好生活的高度,更是我们丈量自身行为规范的尺度。如果说传统美德是社会文明的同一个人,在绿皮火车里会吞云吐雾,但上了高铁就能全程忍住烟瘾;以前喝醉了也敢开车,醉驾入刑后,“开车不喝酒,喝酒不开车”已蔚然成风;曾经久推不动的垃圾分类,经立法强制执行后正逐渐变为新的风尚。可见“管”可以出素质,“管”可以保文明。只要对违法行为坚持“零容忍”,就能不断筑牢社会的底线思维与文明习惯,让法治成为一种社会信仰,更成为一种生活刚需。

A.它一下就令人记起杜甫的诗:“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B.孩子,等爸爸回来,我一定送你一顶“蓝盔”。

C.可是一查黄河近两千年来的“表现”,却叫人大吃一惊。 D.好心对待你,你却要杀我!真是“恩将仇报”。

【解析】 “零容忍”加上引号,就是突出和强调这个词语。A项,“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的引号表示引用;B项,“蓝盔”的引号表示特定称谓;C项,“表现”的引号表示特殊含义;D项,“恩将仇报”的引号表示强调。

11.(2019·课标卷Ⅱ,改编)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长跪不起”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B )

作为中华文化的传统瑰宝,中国画的笔墨纸砚等工具材料和表现方式有着其他画种无法比拟的特殊性,为历代画家崇尚与传承。其伟大而完整的绘画体系,成就了一代代宗师。然而,也正是这千百年来逐渐趋于完美的绘画准则,让一些画家“长跪不起”,不敢轻易逾越雷池,仍在使用今日的笔墨纸张道说古人程式化的话语。事实上,单凭笔墨功力,是无法成就作品艺术灵魂的。画家凭借自己的生活积累和艺术感觉,让传统文化内涵及现代人文精神在画面上得到充分体现,是新时代美术创作至关重要的艺术法则。

A.我站在山脚抬头望去,只见无数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向山顶延伸着。 B.父亲的话让我意识到,要打破我们父子之间这层令人悲哀的“厚壁障”太难了。 C.著名画家徐悲鸿笔下的马,正如有的评论家所说的那样,“形神兼备,充满生机”。 D.他们的做法彻底撕掉了自己“文明”的面具,真相赤裸裸地展现在大家面前。

【解析】 文中“长跪不起”并非实指,而是指一些画家对绘画准则的虔诚遵守,这里的引号表示特定含义。A项,“之”的引号,强调火把的形状如同“之”字。B项,“厚障壁”并非实指厚厚的墙壁,而是指父子之间存在厚厚的隔阂。这里引号的作用是表述特定含义。C项,“形神兼备,充满生机”,引号是引用。D项“文明”,引号表示讽刺或嘲笑。

12.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舌尖上的安全”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D )

近年来,外卖已成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行业,伴随行业的发展壮大,“舌尖上的安全”问题愈益凸显和受到关注。无数事实证明,在一个没有规则、监督又缺位的市场环境里,商家的“良心”往往是靠不住的。显然,外卖与任何餐饮食品领域一样,急需一位尽职尽责的食安“守门员”。谁来担此重任?

A.詹天佑顺着山势,设计了一种“人”字形线路。

B.“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先生的行动写照。

C.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挂过去,叫做“发扬国光”。 D.是您,和我们一起参加“雏鹰假日小队”活动。

【解析】 原文中“舌尖上的安全”表示特定称谓并突出强调。A项,表示具有特殊含义的词语,即形象化地将铁路的形状比喻为“人”字。B项,表示直接引用。C项,表示讽刺和否定。D项,表示特定称谓并突出强调,和原文一致。

二、综合练习

(2021·石家庄教学质检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天色完全黑了,四周什么都没有,只有遍体鳞伤的汽车和遍体鳞伤的我。我无限悲伤地看着汽车,汽车也无限悲伤地看着我。我伸出手去抚摸了它,它浑身冰凉。那时候开始起风了,风很大,山上树叶摇动时的声音像是海涛的声音,这声音使我恐惧,使我也像汽车一样浑身冰凉。

我打开车门钻进去,在驾驶室里躺下来,感到暖和一点了,想起了那么一个晴朗温和的中午,那时的阳光非常美丽。我记得自己在外面高高兴兴地玩了半天,然后我回家了,在窗外看到父亲正在屋内整理一个红色的背包,我扑在窗口问:“爸爸,你要出门?”

父亲转过身来温和地说:“不,是让你出门。” “让我出门?”

“是的,你已经十八了,你应该去认识一下外面的世界了。”

后来我就背起了那个漂亮的红背包,父亲在我脑后拍了一下,就像在马屁股上拍了一下。于是我欢快地冲出了家门,像一匹兴高采烈的马一样欢快地奔跑了起来。

13.下列各句中的问号,和文中两处问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C ) A.到底是去,还是不去? B.除了他能去,还有谁呢? C.你就去吗,小栓的爹? D.一点小事,何必自寻烦恼?

【解析】 A项属于选择问,B和D项属于反问。只有C项是一般疑问句。 14.文中画横线的语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赏析。(4分)

答:使用了比喻和反复的修辞手法(2分),把自己比作“兴高采烈的马”,反复说到“欢快”,突出了我将作为成年人第一次独自出门的喜悦之情。(2分)

15.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我伸出手去抚摸了浑身冰凉的它”,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

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4分)

答:①内容上,原句先说“抚摸”,后说它“浑身冰凉”,符合认识事物的逻辑顺序。②句式上,原句是两个短句,分别强调了动作和感觉,而改句是长句,没有强调效果,削弱了情感的表达。(每点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