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H术结合黏膜柱状缝扎术治疗Ⅱ、Ⅲ度直肠内脱垂的临床观察
2023-10-23
来源:易榕旅网
司眶|团圄|匝2012年1月第1O卷第1期 表1 两组患者不同时期有效率及不良反应【例数(%)】(n=67) ・临床研究・153 注:和全冠修复组比较, 表示JP<0.05 照随机分组的原则,分为全冠修复组和调磨加充填组,每组61例患 者67颗患牙。使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患牙情况均无显著性差 异,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牙髓坏死3例,拔牙3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7%。结果见表1。 3讨论 牙隐裂在临床较为常见,因其临床表现缺乏典型性而易误诊或漏 诊,耽误最佳治疗,久不治可导致牙齿的结构遭受破坏,严重者甚至 可丧失咀嚼功能 。 较为常见的隐裂牙发病因素有}4]:①牙齿先天缺陷,某些部位结 两组患者按照不同的方法进行治疗。术后6个月复查,以后每年 复查1次,随访2年。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收集随访过程中患者 反应的不良反应。①调磨+充填法组:先对患牙进行调牙台磨改,以降 低咬牙台,再对患牙实施隐裂修补术。先沿着隐裂线制作预备牙体,洞 宽2mm,洞底达牙本质中层,沿洞缘制备小斜面,用氢氧化钙覆盖 洞底,然后再用复合树脂进行充填,并对全口牙尤其是对侧同牙合调 胎。②全冠修复组:局麻患牙,制作牙体预备,准确取模,制备临时 牙冠。10d后试戴,先可采用丁香油粘固,待观察6个月后,患者无异 构薄弱或者牙尖斜面过大,导致牙裂。②牙齿长期磨损后,出现高陡 牙尖,增加牙尖斜面,易出现隐裂。③物理及医源性因素。 临床治疗隐裂牙的方法较多,常用的是调磨加充填、全冠修复、 综合疗法等。因不能准确得知隐裂深度与范围,调磨加充填法在临床 使用过程中,调磨裂纹时较难掌握程度而使裂纹磨除不彻底,特别是 牙隐裂已达牙本质中层或深层者,彻底磨除更为困难。调磨充填法因 未彻底消除造成牙隐裂的隐患因素,随着时间的增加,仍可发生牙隐 裂并导致牙断裂。全冠修复法将整个牙冠的咬牙台面予以包裹,达到了 保护基牙的作用,使其不致发生折裂,且能减少外界对基牙的刺激。 常症状,用玻璃离子粘固剂粘固。 1.3疗效判定 患牙自觉症状消失,咀嚼功能良好,牙髓活力正常,判定为手术 成功。患牙自觉症状有所减轻,咀嚼功能基本正常,牙髓活力正常, 判定为改善。患牙自觉症状较术前有加重,或牙髓发炎,根尖周发炎 或牙折裂,判为无效。有效率=成功率+改善率。 1.4统计学处理 本组研究资料显示,全冠修复的远期疗明显优于调磨充填术,且不良 反应少,说明全冠修复术是治疗早期牙隐裂的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1 ]张艳,廖湘凌,龙翔,等.不同方法治疗早期牙隐裂的疗效观察[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19(24):3036—3037. 对文中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5.0进行]c 检验,P <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情况,将两组患者手术后6个月、1 [2】刘旭东.早期牙隐裂7O例临床分析[J].上海口腔医学,2000,9(2): 81 83. [3】陈文君黥合治疗牙隐裂的临床疗效[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08, 31(1):5—8. 年、2年的有效率及不良反应进行比较,全冠修复组有明显优势,组 问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全冠修复组出现黑线3颗、牙髓 炎l颗、牙折裂1颗,发生率为7.5%;调磨加充填组发生牙髓炎5例, [4]许云.牙隐裂的早期治疗及疗效观察[J].实用临床医学,2008,9 (3):101. PPH术结合黏膜柱状缝扎术治疗ll、…度直肠内脱垂的临床观察 郑风萍 王爱华 曾辉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肛肠科,湖南长沙410007) 【摘要】目的探讨PPH术结合黏膜柱状缝扎术治疗Il、川度直肠内脱垂的临床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24例11度直肠脱垂患者,随机分 成两组。PPH术结合黏膜拄状缝扎术为治疗组(12例),PPH术为对照组(10例)。观察治疗前后主要症状、体征和辅助检查结果的变化 并评定治疗效果。结果术后3个月两组问的疗效统计学无显著性差异(户>0.O5),而从6个月后两组间的疗效计学有显著性差异(P<0.05), 治疗组要优于对照组。结论该手术方法的临床疗效良好,同单纯采用PPH术相比具有更好地疗效,PPH术结合黏膜柱状缝扎术治疗『J、 …度直肠内脱垂的较优的手术方法。 【关键词】直肠内脱垂;拄状缝扎;PPH术 中图分类号:R574.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194(2012)01-0153-03 直肠内脱垂(internal rectal prolapse,IRP)是指直肠壁黏膜与肌 层间结缔组织过于松弛,黏膜层下移,它又称不完全性直肠脱垂,隐 性直肠脱垂、直肠黏膜内套叠等,是指排便过程中近端直肠黏膜层或 全层套叠入远端直肠腔或肛管内而未脱出肛门外的一种功能性疾病。 方法费时,恢复时间长,术后疼痛较剧烈,易复发,影响肛门功能等 缺点,随着微创外科的发展,吻合器直肠黏膜环切吻合术(PPH)应 用于IRP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成为治疗IRP的主要手术方式之一。然 而我们木后随访发现,随着时间的延长效果有下降的趋势,基于上述 它是常见的顽固性便秘的原因之一,占结肠疾病的5%Ⅲ。传统的治疗 原因,我们进行技术上的改进,采用PPH术结合黏膜柱状缝扎术治疗 154・临床研究・ Janua ̄2012,Vo1.10,No.1国衄表1主要症状体征评分标准 IPR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2结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治疗组与对照组的疗效指数比较表2。 从表2中可以看出术后3月两组间的疗效统计学无显著性差异 (P>0.05),而从6个月后两组间的疗效计学有显著性差异(P <O.05),治疗组要优于对照组。 3讨论 选择我院肛肠2006年9月至2011年5fl 24例IRP患者,随机分成两 组,PPH术结合黏膜柱状缝扎术为治疗组l2例,男4例,女8例,年龄 45 ̄75岁,平均(62.67±9.64)岁;PPH术为对照组lO例,男3例,女 7例,年龄43 ̄78岁,平均(64.20 ̄9.82)岁。经完全设计t检验两组间 无统计学差异(P--0.71>O.05)。所有病例依据病史、专科检查及排 粪造影诊断为IRP…。 1.2治疗方法 3,l直肠内脱垂是引起顽固性便秘的常见原因之一,近年来通过排粪 造影被逐渐认识的一种常见疾病。但本病的确切病因目前尚不十分清 楚,我们所有病例中经产妇占63%,明显多于男性,这可能与妊娠期 胎体对盆腔的压迫,血流不畅,直肠黏膜慢性淤血,减弱了肠管黏膜 的张力,使之松弛下垂有关,与曹蓉 等报道的相近。便秘是引起本 ①PPH术:采用美国强生公司的PPH圆形痔吻合器,术前清洁肠 道,采用骶麻或硬膜外麻醉,取俯卧位,常规消毒肛管及直肠,扩肛 至4指1-2min,置人环形肛管扩张器,取出内栓,用荷包缝合器于齿 线上方3 ̄4cm处,直肠黏膜下用2-0丝线作单荷包或双荷包缝合,2个 荷包上下间隔lcm,取出荷包缝合器,将吻合器旋松至最大限度,将 抵钉座伸入直肠至荷包上方,收紧荷包线并打结,用拉线器将线拉 出,适当牵引使黏膜及黏膜下层进入吻合器储物仓内,收紧吻合器 使吻合器视窗中的红色标记线进入绿色区域正中间,击发吻合器,旋 松取出吻合器,观察吻合口,如有活动性出血则应于缝扎,术后置人 病的重要因素,且互为因果。便秘使硬块的粪便对直肠产生持续的扩 张作用,直肠黏膜因松弛而延长,用力解便后直肠黏膜下垂不能收 缩。下垂堆积的黏膜阻塞肛管的上方,导致排便不尽感,引起患者更 加用力排便的反应,于是形成恶性循环。脱垂多从前壁黏膜开始,因 直肠前壁承受来自直肠子宫膀胱陷凹的腹内压,此处腹膜反折与肛门 的距离约8cm 。局部组织软弱松弛失去支持固定作用,使黏膜与肌 层分离,为其解剖学因素。前壁黏膜脱垂若进一步发展,将牵拉直肠 上段侧壁和形成全周黏膜内脱垂。如果病变继续发展,将会发生直肠 全层套叠。现在一般认为直肠前壁黏膜内脱垂和全周黏膜内脱垂是疾病 发生、发展中先后两个阶段,也是直肠全层套叠的前期病变。若能在其 凡士林纱条压迫止血,术后当天可进食流质。 ̄PPH术结合黏膜柱状 缝扎术:采用美国强生公司的PPH圆形痔吻合器,按上法完成PPH术 后,观察吻合口,如有活动性出血与以缝扎,再分别在截石位3、7、 病变的初期阶段,即能获得合理有效的治疗,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2新术式的优点IRP先期常采用黏膜下注射,黏膜套扎术等治疗。 黏膜下注射虽能起黏膜固定作用,但未能切除其下垂多余的黏膜;胶 圈套扎术虽能消除其脱垂的黏膜,但缺乏一定的黏连固定作用。术后 痛痛剧烈、易复发。随着微创外科的发展,PPH术应用于治疗IRP, 1I点位直肠侧壁齿线上1 ̄2cm处用0号微乔线间断缝合黏膜数针,缝 合宽度1.5-2.5cm,针距0.8-1cm。术后置入凡士林纱条压迫止血,术 后当天可进食流质。 1.3疗效评价 1_3.1评分方法 取得了较好的疗效。PPH术通过切除过多的直肠黏膜和黏膜下层,从 解剖学上消除直肠内脱垂的原因。通过荷包缝线的牵拉,切除尽可能 多的黏膜的同时部分肌层被切除并吻合,通过瘢痕愈合使黏膜下层与 肌层呈环形固定,降低了直肠前壁的顺应性,使前突深度变浅,达到 治疗的目的 J。然而随着术后随访时间的延长,临床疗效有下降的趋 势。我们分析可能是PPH术后环形瘢痕固定效果有限,加上IRP常伴 有其他疾病。因此我们对PPH术治疗IRP进行技术的改进,我们先通 为使临床疗效判断更客观准确,将主要症状、体征等检查结果分 8项进行量化评分,所得分值相加分别作为治疗前后积分,最后根据 治疗前后每项和每位患者的积分改善情况换算成疗效指数统计判断 疗效,每一观察项目按病情轻重分为0级(正常0分),I级(轻度1 分),II级(中度2分),III级(重度3分)。拟定评分标准如表1 1.3.2疗效指数 疗效指数(n):(治疗前积分一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 100%。 过PPH术切除过多的直肠黏膜和黏膜下层,在做荷包缝合时要尽可能 高一点,这样可以对齿状线上的直肠黏膜和黏膜有一定的悬吊作用, 同时有利于下一步在齿状线上1 ̄2cm处在截石位3、7、11点位行黏膜 1.3.3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 ̄SPSSI3.0软件处理,采用完全随机设计两样本均数t检 间断纵行缝扎,这样通过手术切除了过多的直肠黏膜和黏膜下层,通 过悬吊是直肠黏膜和黏膜下层更加紧张,同时通过术后环形瘢痕和柱 验,设定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虱睚|雷—圈同2012年1月第1O卷第1期 ・临床研究・155 状瘢痕是直肠黏膜和黏膜下层与肌层固定更加牢靠,从根本上解决造 成IRP的病因。临床效果更好,从我们术后随访的结果可以证实。因 此我们这种新的术式值得推广。 床总结[J].结直肠肛门外科,2008,14(3):177—178。 【3】张东铭.肛肠外科解剖生理学[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9:l14. 参考文献 [1 J韩少良,倪士昌.大肠肛门疾病外科治疗[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 社,2006:5 1 0. [4]Altomare DF,Rinaldi M,Chiumarulo C,et a1.Treatment of external anorectal mucosal proplapse with circular stapler:an easy and eftbctive new surgical technique[J].Dis Colon Rectum,1999,42(8): l102. 【2]曹蓉,罗湛滨,任东林,等.吻合器痔上粘膜环切钉合术1000例临 浅谈青光眼术后浅前房临床分析及治疗 李芳 唐小球 尹华 (湖南洞口县人民医院,湖南邵阳422300) 【摘要】目的探讨青光眼术后浅前房临床分析及治疗的影响及效果。方法将我院近两年来收治的青光眼施行小梁切除术的患者,选取单 眼手术的患者6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0例在手术结束时前房注入透明质酸钠,对照组3O例在手术结束时前房注入平衡盐 溶液。结果观察组出现浅前房的人数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术后发生浅前房率为23.3%,对照组术后发生浅前房率为66.7%,观察组 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青光眼手术后前房注入透明质酸钠能够很好的减少浅前房的发生。 【关键词】青光眼;浅前房;治疗 中图分类号:R77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194(2012)O1-0155-02 青光眼作为一种主要的致盲性眼病,它的主要处理办法为进行切除 义。计数资料采用)【2检验,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采用f检 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 2结果 2.1术后浅前房发生情况 缝合的手术治疗。然而,在青光眼术后会有一些并发症的产生,浅前 房是青光眼术后最主要的并发症,它的发生率为48%~70%。如果没有 及时的采取处理措施,或者处理不当,很有可能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后 果。如角膜浮肿、黄斑囊样浮肿、周边虹膜前粘连、并发性白内障、 青光眼切除缝合手术败绩、视功能丧失等。本文对我院近两年来收治 的青光眼施行小梁切除术的患者进行了一些研究,具体情况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近两年来进行青光眼小梁切除术的患者中,选取单眼手术的 患者6O例,将他们随机分成观察组合对照组两组,其中观察组3O例, 术后每天对前房进行观察,一共观察10d。观察结果如下表1所示。 表1 术后发生浅前房情况表 从表1可以看出,观察组术后发生浅前房率为23.3%,对照组术后 发生浅前房率为66.7%,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两组差异 有统计学意义。 2.2浅前房患者的浅前房等级 男性l2人,女性18人,年龄38-81岁,平均57.9岁。对照组3O例,男性 l3人,女性17人,年龄39 ̄79岁,平均58.1岁。两组病例在性别、年龄 等方面没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于浅前房患者的浅前房等级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表2所示。 表2浅前房等级情况表 在显微镜下进行常规小梁切除术,对于对照组而言,施行球后麻 醉,切除包括小梁组织在内的板层下巩膜1.0 mm×3.0ram,并对虹膜 周边进行切除,使用100尼龙线对巩膜瓣进行2针缝合,对球结膜瓣进 行2一一3针严密缝合,用1 5。穿刺刀进行颞侧透明角膜穿刺,向前房注 入平衡盐溶液以使前房恢复至正常深度。对于观察组,经巩膜瓣下向 前房内注入透明质酸钠,形成正常的前房,然后对巩膜瓣进行缝合2 针,如果前房较浅则采用15。穿刺刀做颞侧透明角膜穿刺,再次向前 房注入透明质酸钠让前房恢复到正常深度。两组术后都在下方球结膜 下进行5ag地塞米松和2万u庆大霉素的注射。r 1.3浅前房分级标准 从表2可以看出,观察组中发生浅前房的7人中,有5人为浅I 度,2人为浅Ⅱ度,0人为浅Ⅲ度。对照组中发生浅前房的2O人中,有 6L为浅I度,l1人为浅1I度,3人为浅Ⅲ度。其中P>0.05,两组差异 无统计学意义。 2_3术后眼压情况 根据Spaeth分级法进行分级。浅I度:中央前房形成,周边虹膜 与角膜内皮有接触。浅II度:除了瞳孔区以外,其他所有虹膜都和角 膜内皮接触。浅Ⅲ度:前房消失,晶状体前囊以及多有虹膜都和角膜 内皮接触,眼压<5mmHg。 1.4统计学方法 术后0.5~1.0年进行远期眼压情况的控制,观察组眼压被控制28 眼,控制率为93.33%,平均眼压为(13.97±4.78)mmHg。对照组 眼压被控制26眼,控制率为86.67%,平均眼压为(14.99±5.13) mmHg,P>0.05,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讨论 应用SPSS 1 3.O统计软件进行分析,以JD<0.05作为有统计!学意 趁早和令人满意的术后前房形成,对滤过性切除缝合术的成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