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用诗的心教诗

2024-04-16 来源:易榕旅网
用诗的心教诗

——听《秋天》一课有感

《秋天》是一首儿童诗,全篇采用拟人化的手法描写了秋天迷人的景色和丰收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秋天的喜爱之情。整首诗层次清晰、节奏明快,寓简单的文字于丰富明丽的画面中。

诗歌是一种具有自身鲜明特点的文体,我国现代诗人、文学评论家何其芳曾说:“诗是一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它饱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感情,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来表现,而且在精炼与和谐的程度上,特别是在节奏的鲜明上,它的语言有别于散文的语言。”这个定义性的说明,概括了诗歌的几个基本特点:第一,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生活;第二,抒情言志,饱含丰富的思想感情;第三,丰富的想象、联想和幻想;第四,语言具有音乐美。《秋天》一诗虽篇幅短小,通俗易懂,但毫无疑问具备诗歌的全部特点,而这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呢?曹老师的展示课精彩演绎了这一点,原来诗歌应该这样教的。

一、明晰主线,抓住重点

《秋天》一诗共7节,首尾两节呼应,总体概括出对秋天的热爱和赞美,二至六节分别从不同角度描绘了秋天活泼可爱、成熟丰收、多姿多彩的特点。诗歌语言凝练,感情跳跃,以发散的视象展开,如果依着文序逐节教学,那么必然是散乱无重点,毫无诗情趣意的。曹老师以“秋风带来了什么?”这一问题为主线贯穿始终,串联起全文的教学,又以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为暗线,双线并进引导着教学的的进程。教者每一小节的教学也并非面面俱到,而是抓住一个重点进行朗读、理解、感悟、想象的引领。如:第二小节抓住秋风的一系列动作体会秋风的调皮,再以“秋风涂掉了夏天的什么?”这一问题引导学生想象说话;第三小节引导学生先概括出秋“成熟”的特点,再根据诗句想象那成熟的画面;第四小节抓住“嚷”字指导朗读,再引导想象说话;第五小节让学生把自己当做玉米和高粱去想象去朗读,

从而体味其中的情感;第六小节抓住“汗珠”这一意象所表达的情感,体会出秋的“丰收”。明晰的主线,突出的重点,使得跳跃而形散的诗歌变得层次分明,丝分缕析。

二、填充留白,展开想象

诗歌具有形象性和跳跃性,要在短小的篇幅中表现丰富的内容,往往是点到为止,即所谓的“言有尽而意无穷”。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往往面对诗歌中离散的内容而困惑,他们难以把握诗歌词语的含义,不善于进行积极的想象。因此,需要选择适宜的“留白”处,引导学生进行“再创造”,经过合理丰富的想象,还原诗歌描绘的形象画面,从而由表及里领会诗歌特有的意境,促进理解的深化。

曹老师这一课恰到好处地抓住诗中的留白,巧妙地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让诗歌在学生脑海中形成一幅幅画面,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如:在第二小节中,引导学生想象:秋风啊,你轻轻涂掉了夏天的什么呢?让学生形象地了解了由夏至秋的种种变化。第四小节,引导学生想象:还有什么水果嚷着要怎么样?并进一步让学生把自己当做水果,以现场采访的形式引导想象为何要换衣袍。学生在这有趣的情境中感受到了秋的多彩。

三、品味语言,享受诗美

诗歌凝聚了一个民族语言的博大精深,语言精炼浓缩,字少意多,有极强的表现力。好的诗歌常在字斟句酌上见功夫,往往因一字而传精神。在儿童的成长中,诗歌是开启语言之门、培养文字感悟能力和丰富情感的最好媒介。我们引导学生读诗,应着力引导学生关注诗人刻苦锤炼、精心推敲的字句,在“一字”上进行点拨,启发学生认真地思考和体味,享受诗歌的语言美。

曹老师深入文本,细致解读,了解文中每一个字词的内涵,感受文中每一个字词的魅力,并悄悄地感染了学生。如:第二小节,抓住动词“打滚”“奔跑”感受秋风的调皮、生机勃勃; “抓一把桂子的香气……”一句真是精彩,一个“抓”,是那么急躁,而一个“轻轻”又是那么细心,秋风如孩子般的天真与可爱便尽显无遗。第四小

节, 让学生思考:此处的为何用“嚷”,而不用“叫”“喊”“吵”等词?交流中,学生明白了水果们不是不受约束的“大叫大喊”,也不是没有礼貌的“吵吵闹闹”,而是“嚷”,有点任性可是那么可爱,那么惹人喜爱,如同一群孩子。一个“嚷”字运用得准确、巧妙,让文章一下子活起来了。

四、反复诵读, 体会情感

诗歌教学如果满足于对诗句意思的理解,那么诗歌学习变成了被动的接受和机械的记忆,理解和感悟只能停留在诗歌的表面。诗歌是情感的文字,能培养学生丰富细腻的情感,生动形象的表达以及富有哲理的思考。学生应该畅游在诗歌情感世界中,而不是站在门外观望。诗歌真正意义的解读和内化必须依赖学生的个性阅读,引领学生反复诵读是提高教学效果的一个简单而又行之有效的方法。首先,诗歌的语言凝炼,极具音乐性和抒情性,读起来节奏明快,琅琅上口。只有反复诵读,才能充分感受其韵律,增强语感。其次,诗意含蓄,有很多诗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解释得太直白就索然无味了。所以诗歌教学要把充分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引领学生反复诵读,使学生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产生情感的共鸣。

曹老师注重读,会引领,善指导,带领学生入情入境。在教学中,读的形式丰富,读的方法多样。有初步感知的读,带着思考的读,有对重点词的理解后的读,有体会诗歌节奏的读,有情境问答后带着感悟的读……每一次读都有要求,每一次读都有层次,每一次读都有升华。读的过程,是一个品味的过程,是一个思考的过程,也是一个揣摩和对话的过程。一次次的读,不遗余力地引导学生走进诗人的心灵世界,感受诗人对秋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读诗要有一颗诗的心,教诗也要有一颗诗的心。曹老师用诗的心读诗、教诗,感染力学生,学生畅游诗歌情境中,领略了诗歌之美,诗歌之趣。这一课为我们打开了诗歌教学的一扇窗,窥见了其中明媚的阳光。教诗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