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1.总体描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过程;
2.马克思主义在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实现具体化;
3.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上升为马克思主义理论; 4.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5.总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在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以鲜明的中国特色。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关系
1.首先,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渊源;
2.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 3.最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三、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2.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 3.党和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 四、毛泽东的历史地位
回答思路:1.肯定毛泽东的伟大贡献(毛泽东一生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2.认识到其在晚年犯错(违反了他自己主张的事实求是原则); 3.客观分析晚年犯错的原因和性质。 五、改革开放前后30年两个时代 1.改革开放前(不可全盘否定);
2.改革开放后贫富差距拉大(发展和存在的新问题);
3.毛泽东时代为改革开放后提供了多方面条件(思想、经验、物质基础); 4.绝不能割裂两个时代,两个时代是一个整体。 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 三个理论成果及其各自回答的问题 七、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科学内涵
“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实事求是是内在地包含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内容。 第二章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
分清敌友,这是革命的首要问题;帝国主义是中国革命的首要对象。
从总体上说,中国革命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它们是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包括无产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
无产阶级的领导权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核心问题。 区别新旧两种不同范畴的民主主义革命,根本的标志是革命的领导权是掌握在无产阶级手中还是掌握在资产阶级手中。
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前途 性质: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 二、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
1.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收归农民所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内容); 2.没收官僚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题中应有之义); 3.保护民族工商业(是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中极具特色的一项内容)。 三、中国红色政权的存在和发展
1.客观条件:全国革命形势的继续向前发展;
2.主观原因和条件:相当力量正式红军的存在,党的领导及其正确的政策。 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 1.统一战线
(1)包含着两个联盟:一个是工人阶级同农民阶级、广大知识分子及其他劳动者的联盟,主要是工农联盟;另一个是工人阶级和非劳动人民的联盟,主要是与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 (2)在革命进程中,必须坚持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策略方针。 2.武装斗争 3.党的建设 第三章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社会主义因素必将战胜非社会主义因素。
在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社会主义的因素不论在经济上还是政治上都已经居于领导地位,但非社会主义因素仍有很大的比重。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主要内容 1.被概论为“一化三改造” “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
“三改”即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它们之间相互联系,不了分离,可以比喻为鸟的“主体”和“两翼”,“一化”是“主体”,“三改”是“两翼”,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三、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三阶段
(1)第一阶段主要是发展互助组,同时试办初级社; (2)第二阶段主要是建立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3)第三阶段是发展高级社 2.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第一步是办手工业供销小组; (2)第二步是办手工业供销合作社; (3)第三步是建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三、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改造道路
.第一,用和平的方法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 原因:1.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
2.中国共产党与民族资产阶级长期保持着统一战线关系。 第二,采取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 2.改造经历了三个步骤
1.第一步主要实行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
2.第二步主要实行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 3.第三步主要是实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 四、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1.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2.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 3.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
五、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1.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
2.极大地提高了工人阶级个广大劳动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4.它进一步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增强了社会主义的力量,对维护世界和平产生了积极影响。 第四章 一、《论十大关系》的报告确立的基本方针
就是“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二、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特点(同苏联工业化道路的区别)
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以农轻重为序发展的国民经济的总方针,以及一整套“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即重工业和轻工业同时并举,中央工业和地方工业同时并举,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同时并举,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同时并举等等。 三、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
1.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符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2.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3.必须从实际出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建设规模和速度要和国力相适应,不能急于求成; 4.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制度;
5.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到制度,加强执政党建设;
6.必须坚持对外开放,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要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建设社会主义。 第五章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1.社会主义这个阶段又可能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 1.含义:(1)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
(2)我国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1.奋斗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2.最主要的内容:“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一个整体,集中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布局,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客观规律和发展道路; 3.领到力量和依靠力量:“领导和团结各族人民”;
4.奋斗目标的根本立足点:“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第六章
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社会主义的本质理论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1.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是实现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 2.解放生产力是为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开辟道路;
3.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二、“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内容
1.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2.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达到小康水平;
3.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两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
三、中国梦的思想内涵 1.国家富强 2.民族振兴 3.人民幸福
4.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是人民幸福的基础和保障。 第七章
一、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1.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改革。
2.改革的目的:同过去革命一样,是为了扫除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障碍,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
二、社会主义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关系 1.改造是指上世纪50年代的“三大改造”
2.改革指上世纪70年代末的改革开放,对以前建立的制度进行完善。 三、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1.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制度;
2.要坚持改革、发展和稳定的统一,把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可承受度统一起来; 3.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4.在保持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四、中国发展离不开世界的原因
1.对中国长期停滞落后的历史教训深刻总结的结果;
2.对当代世界经济、科技发展和国际形势敏锐观察的结果; 3.是为了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4.是为了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 五、中国对外开放的格局、特点 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六、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1.要正确把握对外开放面临的新形势;
2.要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3.要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形成竞争的新优势。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