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小壁虎借尾巴》教学实录及赏评

2021-03-07 来源:易榕旅网
《小壁虎借尾巴》教学实录及赏评

作者:贾志敏,李蘑

来源:《小学教学·语文版》 2017年第7期

一、从课文标题切入,把握课文大意

师:我在办公室里批改作业,一个小朋友说:“老师,老师。”我请他进来:“干什么

呀?”他说:“你会脑筋急转弯吗?”我说:“会一点儿,试试看。”他出了四个脑筋急转弯。我猜对了三个。第一个问:“什么鱼不会游?”我说:“木鱼,庙里面敲的木鱼不会游。”他又问:“什么鸟不会飞?”我说:“鸵鸟。”他又问:“什么牛不吃草?”

生:蜗牛。

师:蜗牛,对了。他又问:“什么虎不咬人?”

生:壁虎。

师:(板书“虎”)虎,虎字头,跟我念,虎。

生:虎。

师:什么虎不咬人?

生:壁虎。

师:小朋友都猜出来了,我都不会。(板书“壁”字)“壁”是“墙壁”的“壁”,下边一个“土”。跟我念,壁。

生:壁。

师:壁虎。

生:壁虎。

评析:“小朋友都猜出来了,我都不会”,这样的课堂语言既幽默,又饱含意味,给予学生积极的心理暗示,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鼓励学生参与后面的学习活动做感情铺垫。贾老师采用小朋友喜欢的脑筋急转弯问答形式,引出“壁虎”,先板书,再教会学生读“壁虎”。细细琢磨,基于一年级小朋友的经验,这里面暗含了一个“认知矛盾”,即壁虎与小朋友熟知的咬人的老虎有什么区别呢?由此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下面顺势讲授关于壁虎的知识。

师:壁虎是一种爬行的小动物,有四肢,四肢上有膜,膝盖上有吸盘,吸在墙上。到了黄昏,壁虎在墙上吃一些小虫,像蚊子啊,苍蝇啊,所以壁虎是人类的好朋友。壁虎最大的特点,是有一条长长的尾巴。(给板书的小壁虎补画一条尾巴)这条尾巴呀,能保护壁虎,能自动脱落,脱落以后过段时间自己会长出来,叫作再生。(拿出“小壁虎”“壁虎妈妈”的图片)今天他离开了他的妈妈,这个壁虎有妈妈,所以这是条小壁虎。

评析:关于壁虎的知识讲授这一教学片段很精彩,饱含育人因子。(1)讲授简洁明了,富有逻辑性,很有层次感。先整体描述壁虎这种爬行小动物,然后介绍它的一般特点,最后介绍“壁虎最大的特点”——尾巴有再生功能。这种知识讲授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与口

语表达能力。(2)讲授渗透人文因素,注重育人价值。如“壁虎是人类的好朋友”。(3)在教学结构上,突出小壁虎“一条长长的尾巴”,既紧扣标题,又有利于下面课文内容教学顺利展开。(4)运用“小壁虎”“壁虎妈妈”等图片教具,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降低认知难度,从而促进他们对抽象知识的理解。这符合小学一年级孩子的心理特点。

师:小壁虎的尾巴呢,能起一个作用,能保护他自己。(板书“尾巴”)跟我念,尾巴。(生念两遍)“巴”是轻声,尾巴。

生:尾巴。

师:有一天,小壁虎在墙角捉蚊子,结果被一条蛇咬住了尾巴,他一挣。挣,zhèng。(师范读,生跟读。请一生走到讲台前)老师抓住你,坏人抓住你,你一挣就逃跑了。(师把小朋友抓住,生一挣)这就叫挣,坐下。

评析:贾老师用情境化表演来让学生理解“挣”的意义,形象生动,小学生易于理解,这样教学也有助于启发学生思维。

师:他一挣,把这条尾巴给挣断了。(把黑板上小壁虎的尾巴擦去)挣断以后呢,他就逃跑了。没了尾巴,多难看啊,他想去问人家借。第一个去问小鱼姐姐(出示“小鱼”图片)借尾巴。小鱼说:不借给你,我的尾巴有自己的用处,要拨水!他借不到尾巴就不高兴了,就去问牛伯伯(出示“老牛”图片)借。老牛说:我的尾巴不能借给你,我要赶蝇子呢。他借不到尾巴很失望,就爬呀爬,去问燕子阿姨(出示“燕子”图片)借。燕子说:不行不行,我的尾巴要掌握方向呢。他借不到尾巴,很失望,就回到了家,把这件事告诉了壁虎妈妈(出示“壁虎妈妈”图片)。壁虎妈妈说:傻孩子……什么叫“傻孩子”啊?

评析:通过口述的方式来讲解小壁虎借尾巴的故事,生动、有趣。这是听读学习法,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同时也为后面对课文的深入学习做铺垫。

生:笨孩子。

师:“笨孩子,你怎么不懂啊!你回过头去看看。”他回过头一看,又一条尾巴长出来了。今天我们学的这一篇课文呢,真有意思。(师板书:小壁虎尾巴)这里少了一个字。

生:借。

(师板书“借”,补全课题。师范读课题,指导生读好课题)

评析:第一板块的教学,从创设情境、脑筋急转弯引出“虎”,然后引出“壁虎”—“小壁虎”—“尾巴”—“借”,最后合成“小壁虎借尾巴”,朗读课题,完成课文大意的教学。同时通过出示“小壁虎”“壁虎妈妈”“小鱼”“老牛”“燕子”等图片教具,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为后面的教学做好认知、情感等多重铺垫。

二、生字词教学

师:这篇课文一共有10个生字,要会读。(指板书)

生:q-i-áng(墙),zh-èng(挣),y-ǎo(咬),d-u-àn(断),n-ín(您)。

师:嗯,真好。下面5个谁来念?

生:b-ō(拨),sh-u-ǎi(甩),g-ǎn(赶),f-áng(房),sh-ǎ(傻)。

师:哪一个同学能够把10个生字一口气读下来?

(指名读、齐读、生自读)

评析:结合这里呈现的10个生字,对照前面的内容,我们可以感觉到贾老师在前面的教学口语中有意无意地提示过这些生字,比如“吸在墙上”“被一条蛇咬住了尾巴”“给挣

断”“拨水”“赶蝇子”“傻孩子”,有些还重点教过,如“挣”字。有了前面的感性印象,再来学习这10个生字,就会更有意义,避免单调、孤立、乏味地学习生字,也起到了强化认知的作用。

师:汉语拼音是拐杖,没有了拐杖还会不会念?我把汉语拼音擦掉。

评析:这时贾老师向孩子们示意手中的拐杖,瞬间拐杖化作教学用具,这是“神来之笔”。因病情加重,贾老师今天是拄着拐杖来上课的。

生:会。

(生读。师指导生大声读、反复读。师时而示范、时而激励、时而评价)

评析:这里是生字教学环节,采用的是集中识字法。可谓目标集中,扎扎实实,效率高。

师:好,汉语里面还有些字,是带轻声的。比如说,课文里面“姐姐”两个字,不能都读第三声,后面一个字读轻声。称呼里面两个字一样的还有什么?

生:哥哥。

生:妈妈。

生:爸爸,奶奶。

师:后面的字都是读轻声的。跟我念,“姐姐”。(生读)伯伯,哥哥,爷爷,奶奶。(生读)还有一种名字里边两个字也一样的,我们班级里同学有吗?

生:丁丁。

师:这两个字一样,后面一个字也要读轻声。凡是两个字一样的,后边一个字一定读轻声。另外,带“子”的,“赶蝇子”,这个“子”也要读轻声。跟我读,蝇子,燕子。

(生读)

师:还有带“子”的吗?

(生答:园子,袋子,狮子,孩子,孙子,虫子)

评析:这个教学小片段看似平常,却值得品味。(1)语言知识让学生在实践、对话中理解、掌握。“汉语里面还有些字,是带轻声的”,在举例、朗读、对话等之后,提炼语言规律,“凡是两个字一样的,后边一个字一定读轻声”。这个学习过程还渗透了归纳逻辑的知识,有助于学生的科学思维。(2)语言知识的学习,注重书本知识与生活经验的融通,活学活用。在

这里,老师的指导很关键,“课文里面‘姐姐’两个字”“称呼里面两个字一样的还有什

么”“还有一种名字里边两个字也一样的,我们班级里同学有吗”这些教学用语,前后串起来看就能揣摩出贾老师的匠心。以学生的语文学习为本,将课文中的语言现象与社会生活中的同类现象、学生自己周围的同类现象勾连起来,融会贯通,重在优化学生的言语经验,让学生在语感、语识两方面都喜获丰收。这样学来的语言知识,学得彻底,学得活络,富有生命力。这是饱含智慧的教学。

师:我们来认识几个生字。第一个字“爬”,(出示拼音)跟我念,p-á。

生:p-á。

师:爬,就是在地上爬,用四肢在地上支撑着往前爬呀爬。“爬”字很难写。一半是表示音的“巴”,另外一半呢,是形,用四肢来爬,“爪子”的“爪”。(板书“爪”)最后一个捺角,写得像汤勺一样啊,这就好看啦。(师在捺角的地方出示汤勺图片)右边是个巴(板书“巴”)。跟我念,p-á。

生:p-á。

师:第二个字,“逃走”的“逃”。(出示拼音)大家读。

(生读。师边板书边讲解笔画,指导生写)

三、朗读指导,从全文朗读到重点读

师:课文一共有7个自然段,请7个小朋友来读。

(指名读课文)

评析:这里是课文朗读练习环节,贾老师组织得有声有色,学生兴味盎然,颇有艺术色彩。7个小朋友依次读下来,贾老师或指导,或激励,学生既倾情投入,注意力高度集中,又彼此较劲,相互竞争,努力呈现最好的朗读。最终贾老师选出读得最好的一个同学,“奖励”她把全文朗读一遍,司空见惯的朗读课文练习,贾老师却做得如此“豪华”、富有艺术性,实属不易。

师:好,这个小朋友什么地方都念得好,就是有一个地方念得不够,如果这地方改进一下,就好了。“爬呀爬”,“爬——呀——爬——”,你觉得哪一个念得好?

生:爬——呀——爬——

师:为什么念得那么慢呢?

生:因为小壁虎爬得慢。

师:小壁虎为什么爬得慢?

生:他的腿短,所以步子小。

师:腿短,这是一个原因。

生:因为他在墙上要保持平衡,没吸住的话就会摔下来。

师: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什么?看一看(指向黑板上小壁虎的尾巴)什么原因啊?

生:因为他借不到尾巴,很伤心。

师:伤心、不高兴。为什么他爬不快呢?

生:因为他要保护自己。

师:爬得慢,是因为它的尾巴没有了!所以这个地方要读得慢一些。下面我请两个同学来念课文里有“爬呀爬”的句子。

(生读)

评析:教学思路由指导学生全文朗读过渡到指导学生重点朗读,选点突破,将教学向纵深推进。这样教学就避免了平铺直叙,而显得有波澜、有起伏。选择“爬——呀——爬——”这个点来做朗读指导,我想至少有3个方面的考虑:(1)这个地方学生没有读好,需要指导。(2)“爬——呀——爬——”表示爬得慢,“因为它的尾巴没有了”,这照应了“小壁虎借尾巴”,突出重点。(3)“爬——呀——爬——”可挖掘的内容比较多,如原因探析,训练因果逻辑思维;边读边联想,训练形象思维;在语义上还有利于由面到点,聚焦文意;为最后一板块的说话练习埋下伏笔。这样的朗读指导,既训练朗读技能,又训练形象思维、逻辑思维,不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四、“四答一说”

师:我们做最后一个环节——“四答一说”,看谁聪明。第一个问题,小壁虎为什么要借尾巴?

生:因为他的尾巴没有了。

师:接下来看课文第1、2自然段,小壁虎在墙角干什么?

生:小壁虎在墙角捉蚊子。

师:后来被——

生:被一条蛇咬住了尾巴。

师:然后呢?

生:他一挣,挣断尾巴逃走了。

师:还有没有?

生:多难看呀,他决定要借尾巴。

师:正确!第二个问题,小壁虎分别向谁借尾巴了?

生:小壁虎分别向小鱼、老牛、燕子借尾巴。

师:再来一遍,加上“和”,还要把称呼加进去。

评析:以课堂作为学生语文学习现场,“再来一遍,加上‘和’”“还要把称呼加进去”,就是要让学生平时养成正确的表达习惯。

生:小壁虎分别向小鱼、老牛和——

师:小鱼什么?小鱼姐姐。

生:向小鱼姐姐、老牛伯伯和燕子阿姨借尾巴。

评析:“小鱼什么?小鱼姐姐。”在细微处,提醒学生正确使用称谓,将人文知识渗透到教学过程中。

师:好的,第三个问题,他们的尾巴各有什么用?

生:小鱼姐姐的尾巴用来拨水,老牛伯伯的尾巴用来赶蝇子,燕子阿姨的尾巴用来掌握方向。

师:(出示图片)这是什么呀?

生:小松鼠。

师:小松鼠也有尾巴。第四个问题,小松鼠的尾巴有什么用?看课外书的同学知道,不看课外书是不知道的。

生:小松鼠的尾巴是用来给他当枕头的。

师:还有吗?

生:当被子盖的。

生:小松鼠整天住在很高的大树上,然后跳下来,尾巴给他当降落伞用。

评析:像变戏法一样,贾老师出示小松鼠的图片,以问题的形式推出了新的学习活动。这是鼓励小朋友借助文本语境来大胆想象,让他们的思维之花绽放,属于生成性、创造性教学。从思维层面来看,从小鱼、老牛、燕子等的尾巴有什么用,到小松鼠的尾巴有什么用,是类比关系,有助于促进知识迁移,也有利于激发创造性思维。

师:真聪明!(指着小壁虎的图片)小壁虎的尾巴有什么用?谁知道?四个字,第一个字我说出来,保——

生:保护自己。

师:请你把话说完整。

生:小壁虎的尾巴可以保护自己。

评析:贾老师一向注重让学生从细节做起,把话说完整、说正确,平时就养成正确的表达习惯。

师:为什么啊?小壁虎的尾巴有再生的本领,挣断了以后,还会再长出来。进行完了“四答”,现在我们来进行“一说”,学着第3、4、5自然段,来说一说小壁虎爬到了什么地方,找到了谁,是怎么说的。小壁虎爬呀爬——

生:小壁虎爬呀爬,爬到大树上,他看见小松鼠,问小松鼠,说:“松鼠姐姐……”

师:“姐姐”已经用过了。

生:松鼠奶奶。

师:奶奶太老了。

生:“松鼠妹妹,你把尾巴借给我行吗?”松鼠说:“不行啊,我的尾巴要当降落伞用,不能借给你。”

师:小壁虎怎么样啊?

(生继续练说)

评析:由出示小松鼠的图片,到说一说“小松鼠的尾巴有什么用”,再链接“爬呀爬”进行说话训练。从学习方式来看,这里属于模仿学习,也包含了创新点,有生成感,可谓精心设计,独具匠心。这是学生从贴课文亦步亦趋,向尝试自主表达、有创意表达的飞跃。这样的课除扎实之外还显得灵动、新颖、别致。

师:我感到这篇课文有一个问题。课文里边有一个单人旁的“他”,不是应该用宝盖头的“它”吗?还有,小壁虎、老牛怎么会说话呢?这课文是不是在胡说八道啊?

评析:于无疑处生疑,明知故问,激发学生思维。这里是要教课文的文体特征——童话,

由篇达类,在下课之前再帮学生提高一点。另外培养学生阅读的文体意识,也是重要的教学点。

生:不是。

师:什么原因呢?

生:它用的是拟人法。

师:那么这篇文章是什么文章呀?谁知道啊?

生:童话故事。

师:是童话故事。童话故事专门给小孩儿看啊,里面的动物啊,植物啊,他们都可以说话,黑板也会说话,墙壁也会讲故事,动物会笑,植物会哭……把他们变成像小孩儿一样,所以小孩儿喜闻乐见。我有一本童话(出示书本),叫什么啊?

生:神笔马良。

师:《神笔马良》也是童话,很好看,贾老师配的音。我把这本书送给今天读得最好的这个小朋友,回去好好听好好看啊。好的,今天我们课就上到这儿,谢谢小朋友,下课。

评析:在“四答一说”教学中,“答”与“说”都是指学生,细微处体现了学生主体的思想。从学习方式来看,前面的生字词学习、朗读训练侧重于在活动中学语文,属于感性的学习方式;这里“问答”是从理性认识的角度来梳理全文要点,属于归纳提升。

总评:

贾老师和以往一样,提前来到课堂上,先把教具准备好,然后把这节课学生要学习的生字词及课文标题工工整整地写在黑板上面……到下课音乐声响起,贾老师和同学们道别,再把教具收拾好,把黑板擦得干干净净,结束授课。这一堂课又颇不寻常,因为贾老师病情加重,医生建议他赶紧做手术,可是贾老师坚持要在做手术之前上完这堂课,所以他是拄着拐杖上完这堂课的。作为部编新教材的示范课,贾老师的这堂课,不仅是为小学生上的,也是为老师们上的,“他拄着拐杖上课,我们噙着泪听……”

(一)从教学结构来看,课文标题—课文内容、形式练习—拓展练习,思路简洁,主线显豁,易于操作,体现简简单单教语文的设计思路。

(二)从设计意图分析,简单说就是贾老师一贯主张的“字词句篇,听说读写”,以课文作为抓手,从字词句篇多个层面来组织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练习,从而训练语文技能,提高语文能力,培育语文素养。

(三)体现的语文教学思想。

1.以学生作为语文学习的主体,在语文实践中学好语文,用好语文。贾老师注意勾连、融通学生的日常语文经验与课堂语文经验,在语文实践中实现二者融通,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在课堂语文经验中,贾老师特别注意相关语文知识的学习,特别注意学到位,学了能用,活学活用。这样的语文课是以儿童为本位的真语文课。

2.将教语文转化为学语文,将课堂化为学生学语文、练语文、用语文的现场,谢绝纸上谈兵。这种语文课,类似于工作坊,让学生在“做”“用”的过程中来理解、感悟、练习、提高,老师导引、组织、指导、示范、激励、评价、反馈,鼓励学生采用多种方式来学习,如接受式学习,模仿学习,尝试探究式学习,基于联想、想象的发现学习等。在学习现场,学生的各种感官打开了,长时间记忆系统激活了,思维、意识唤醒了,整个身心都参与到语文学习过程中来,相互对话、交流,从而获得丰富的滋养。这样的语文课是以开放式思维来创设的语文课,教师的底蕴也渗透其中。

3.教育的最高境界是无痕的教育。贾老师曾说:教师看似不经意的一些说法、动作,却可能在学生心灵深处烙下深深痕迹,以至终身不忘。贾教师的言传身教,正是无痕的教育,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教书与育人,完美结合,这样的语文课是有境界的语文课,是生命的歌唱,也是生命自觉的唤醒、化育。

(贾志敏系著名特级教师,李重系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后)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