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观夫外道,捷①法最奇,须要明于补泻,方可起于倾危。先分病之上下;次定穴之高低。头有病而足取之,左有病而右取之②。男子之气,早在上而晚在下,取之必明其理,女子之气,早在下而晚在上。用之必识其时。午前为早属阳,午后为晚属阴,男女上下凭腰分之。手足三阳,手走头而头走足;手足三阴,足走腹而胸走手。阴升阳降出入之机③。逆之者为泻为迎,顺之者为补为随。春夏刺浅者以瘦,秋冬刺深者以肥④。更观元气之厚薄,浅深之刺犹宜。
经曰;荣气行于脉中,周身五十度,无分昼夜,至平旦与卫气会于手太阴。卫气行于脉外,昼行阳二十五度,夜行阴二十五度,平旦与荣气会于手太阴。是则卫气之行,但分昼夜,未闻分上下,男女脏腑经络,气血往来,未尝不同也。今分早晚何所依据?但此赋今人所尚,故录此以参其见。
【注解】
①捷:快速之意,在此指针法简便,收效迅速。
②左有病而右取之:即古人说的邪深入刺大经而深的“巨刺”和邪在表刺其浅络的“缪刺”。
③阴升阳降出入之机;在两上肢高举时足三阴经由足走腹,手三阴经由胸走手,此皆由下而上,故称之为“阴升”;同样体位,手三阳经由手走头、足三阳经由头走足,又皆由上而下,故称之为“阳降”。“出入”是从升降而来,是说气血按一定规律,在体内升降出入,循环不已,上下内外,无所不至之意。
④春夏刺浅者以瘦、秋冬刺深者以肥:即春夏阳气在上,经气在表,邪气在皮,故当浅刺;秋冬阳气在下,经气在里,邪气在深,故当深刺。
【原文】
原夫补泻之法,妙在呼吸手指。男子者,大指进前左转,呼之为补,退后右转,吸之为泻,提针为热,插针为寒,女子者,大指退后右转,吸之为补,进前呼之为泻。插针为热,提针为寒。左与右各异,胸与背不同,午前者如此,午后者反之。是故爪而切之,下针之法,摇而退之,出针之法;动而进之,催针之法;循而摄之,行气之法。搓而去病,弹则补虚,肚腹盘旋,扪为穴闭。重沉豆许曰按。轻浮豆许曰提。一十四法,针要所备。
补者一退三飞①,真气自归;泻者一飞三退②,邪气自避。补自补其不足,泻则泻其有余。有余者为肿为痛曰实.不足者不痒为麻曰虚。气速效速,气迟效迟,生者涩而死者虚③侯④之不至,必死无疑。
此一段手法,详注四卷。
【注解】
①一退三飞意指进针分三个阶段进针,出针只用一次提出。
②一飞三退指一次进针,分三个阶段出针。
③气至时,行针者觉针下沉紧,谓之得气,然死者无气可行,自然针下觉得空虚。
④针入穴位后用较长时间的留针来促使气至,谓之候气。
【原文】
且夫下针之先,须爪按重而切之,次令咳嗽一声,随咳下针①。凡补者呼气.初针刺至皮内,乃曰天才;少停进针.刺人肉内,是曰人才;又停进针,刺至筋骨之间,名曰地才。此为极处,就当地补之,再停良久,却须退针至人之分,待气沉紧②,倒针朝病③,进退往来,飞经走气④,尽在其中矣。凡泻者吸气,初针至天,少停进针,直至于地,得气泻之,再停良久,即须退针,复至于人待气沉紧,倒针朝病,法同前矣。其或晕针⑤者,神气⑥虚也,以针补之,口鼻气回,热汤与之,略停少顷,依前再施。
如刺肝经之穴,晕,即补肝之合穴⑦,针入即苏,余仿此。或有投针气晕者.即补足三里,或补人中,大抵晕从心生,心不惧怕.晕从何生?如关公刮骨疗毒,而色不变可知。
【注解】
①先爪按重而切之,乃在寻找穴位正确位置,井用爪甲作一记号,并可宜散穴位附近之气血。至于令咳嗽一声,随咳下针意在转移患者之注意力,使不觉疼痛,或使其不因紧张而致肌肉僵硬难以下针。
②待气沉紧:即行针者觉针下沉紧,亦即气至。
③倒针朝病:将针柄按倒使针尖朝向病所,可促气至。
④飞经走气:运用手法使经气能循经流注,并送气到病所,叫飞经走气。
⑤即在针刺过程中病人出现头晕、恶心、胸闷、面色苍白,甚至四肢发凉,出冷汗、血压下降和昏厥等休克或虚脱现象。多因对初次针治的病人用过强的手法,或因病人精神
过度 紧张、疲劳、饥饿、体弱等原因而引起。
⑥神是神态、知觉、运动等生命活动现象的主宰,它有物质基础,由先天之精生成,并须后于饮食所化生的精气充养,才能维持和发挥它的功用.它在人体居于首要地位。凡神气充旺,则身强.脏腑器官机能旺盛而协调;神气涣散,则一切机能的正常现象都被破坏了。
⑦十二经之合穴为手太阴肺经一尺泽.手少阴心经一少海.手厥经心包经一曲泽,足太阴牌经一阴陵泉,足少阴肾经一阴谷,足厥阴肝经一曲泉,手阳明大肠经一曲池,手太阳小肠经一小海,手少阳三焦经一天井,足阳明胃经一足三里,足太阳膀胱经一委中,足少阳胆 经—阳陵泉.
【原文】
及夫调气之法,下针至地之后,复人之分,欲气上行,将针右捻;欲气下行,将针左捻①;欲补先呼后吸,欲泻先吸后呼。气不至者.以手循摄②,以爪切指③以针摇动,进捻搓弹④.直至气至.以龙虎升腾⑤之法,按之在前,使气在后,按之在后,使气在前。运气走至疼痛之所,以纳气之法⑥,扶针直插,复向下纳,使气不回。若关节阻涩,气不过者,以龙虎龟凤通经接气,大段之法.驱而运之,仍以循摄爪切,无不应矣。此通仙之妙。
龙虎龟凤等法,亦注四卷。
【注解】
① 以右手大指次指持针,大指向前食指向后谓之左捻,由上观之,针为顺时针旋转,大指向后食指向前谓之右捻,针为逆边时针旋转。
②循摄为行气之法。
③切掐为下针之法。
④摇、动、进、捻、搓、弹均为催气之法。
⑤龙虎升腾即现今之努法,以大指次指捻住针柄,不得转动,却用中指将针腰轻轻按之约四五息之久,如拔机之状,按之在前使气在后.按之在后使气在前。
⑥纳气之法指下文之抉针直插,复向下纳。
【原文】
况夫出针之法,病势既退,针气微松,病未退者,针气始根㈠,推之不动、转之不移,此为邪气吸拔其针,乃至气真至㈡,不可出之;出之者病即复,再须补泻.停以待之,真候微松,方可出针豆许,摇而停之。补者吸之去疾①,其穴急扪;泻者少之去徐②,其穴不闭。欲令凑密,然后吸气,故曰;下针贵迟,太急伤血.出针贵缓,太急伤气。已上总要,于斯尽矣。
《医经小学》云:出针不猛出,必须作三、四次.徐转出可之则无血,若猛出必见血也;《素问·补遗篇》注云;动气至而即出针,此猛出也。然与此不同,大抵经络有凝血,欲大泻者当猛出。若寻常补泻,当依此可也。亦不可不辨。
【注解】
①吸之去疾指吸气时很快的出针。
②呼之去徐指呼气时缓慢的出针。
【原文】
考夫治病,其法有八:一曰烧火山①,治顽麻冷痹②,先浅后深,凡九阳而三进三退,慢提紧按,热至,紧闭插针,除寒之有准。二曰透天凉③,治肌热骨蒸④,先深后浅,用六阴而三出三入,紧提慢按,寒至㈢⑤,徐徐举针,退热之可凭。皆细细搓之,去病准绳。三曰阳中隐阴⑥,先寒后热,浅而深,以九六⑦之法,则先补后泻也。四曰日阴中隐阳⑧,先热后寒,深而浅.以六九之方,则先泻后补也。补者直须热至,泻者务待寒侵⑨,犹如搓线,慢慢转针,法浅则用浅,法深则用深,二者不可兼而紊之也。五曰子午捣臼、水蛊膈气⑩,落穴之后,调气均匀.针行上下,九入六出,左右转之,十遭自平。六曰进气之诀,腰背肘膝痛,浑身走注疼,刺九分,行九补,卧针五七吸,待气上下㈣,亦可龙虎交战,左捻九而右捻六,是亦住痛之针。七曰留气之诀㈤,痃癖⑾症瘕⑿,刺七分,用纯阳⒀,然后乃直插针,气来深刺,提针再停。八曰抽添之诀⒁,瘫痪疮癞,取其要穴,使九阳得气,提按搜寻,大要运气周遍,扶针直插,复向下纳,回阳倒阴⒂,指下玄微,胸中活法⒃,一有未应,反复再施。
若夫过关过节催运气,以飞经走气⒄,其法有四;一曰青龙摆尾⒅,如扶船舵,不进不退,一左一右,慢慢拨动。二曰白虎摇头⒆,似手摇铃,退方进圆,兼之左右,摇而振之。三曰苍龟探穴⒇,如入土之象21,一退三进,钻剔四方。四曰赤凤迎源22,展翅之义,入针至地,提针至天,候针自摇,复进其原,上下左右.四围飞旋,病在上吸而退之,
病在下呼而进之。
以上手法,乃大略也。其始末当参考四卷。
【注解】
①烧火山:用针之时,先浅后深。如须刺入一寸者,先捻入五分之中,行九阳之数.若得气,觉针下沉紧,即渐渐运入一寸之中,三出三入,慢提快按,提按之时,三进一退,即慢慢将针退至皮内,再分作三次迅速插进,此时患者,即产生热感,冷气自除,故烧火山功能祛寒。
②痹;指邪气闭阻躯体或内脏的经络而引起的病症。通常多指风、寒、湿三种邪气,侵犯肌表经络和骨节,发生关节或肌肉疼痛、肿大和重著等一类疾患。《素问·痹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
此处冷痹当指寒痹,主要症状为肢体、关节疼痛,以疼痛较剧,痛如锥刺为特长,得热则减,遇寒则剧。关节伸屈不利,局部有冷感。又称痛痹。
③透天凉:用针之时;先深后浅。先刺进一寸,行六阴之数,若得气,觉针沉紧,便退针至五分之中,三入三出,快提慢按,提按之时,三退一进,即将针作一次慢慢刺至应进之深度,然后分作三次,迅速提至皮内,患者即产生冷感,热病自除,故透天凉功能泄热。
④骨蒸:形容阴虚潮热自里透发而出。这种热型每兼盗汗,是肺痨病的主症之一。
⑤寒至:原无,据《针灸聚英》补。
⑥阳中隐阴:先浅刺入五分,行九阳数,觉热至,深刺进至一寸,行六阴数。可治先寒后热及一切虚中夹实症。
⑦九为阳数,六为阴数。
⑧阴中隐阳:先深刺入一寸,行六阴数,觉寒至即浅退至五分行九阳数。可治先热后寒及一切实中夹虚症。
⑨指行补法须至有热感方是,行泻法须待感觉清凉才行。
⑩膈气:指忧思郁结,营卫气机涩滞所致的痞症。症见腹部微痛,心下痞满,食欲减退 等。
⑾症 腹内积块,有形固定不移,痛有定处,病在脏,属血分。
⑿瘕:腹内积块,无形的,聚散无常,痛无定处,病在腑,属气分。
⒀ 用纯阳意指针插入六分后行左转九转。
⒁ 抽添之诀:针入穴后行九阳数,得气后,随呼按添,随吸提抽,使气至病处再扶针直.插,向下纳气,功能使气不回,可治瘫痪、半身不遂。
⒂回阳倒阴:因抽添之法可使气不回,且行九阳数以补气,故可倒阴回阳。
⒃ 指下玄微,胸中活法:指卜述入法于针下之指感及其应用方法,须澈撤了解并能活用。
⒄飞经走气:以龙虎龟凤四法,能治一切经络郁闭,气血不通诸症,有催运气血通关过节之作用,、故曰飞经走气。
⒅青龙摆尾:行针之时,提针至天部,如扶船舵,执之不转,不进不退,一左一右,慢慢摆动,每穴左右各摇五息。
⒆白虎摇头:行针之时,插至地部,持针提而动之,左右略转,转动肉内针尖,每穴各施五息。
⒇仓龟探穴;得气之后,以两指扳倒针柄,一退三进,向上钻剔一下,向下钻剔一下,向左钻剔一下,向右钻剔一下,向上为退,向下及左右均为进,故曰一退三进,先上而下,先左而右如龟入土之相。
21.象通相。
22.赤凤迎源:入针至地部,提针至天部,候针自摇,复进至人部,以两指持针,向上下左右四周飞旋,如凤迎风展翅之状。
23.病在上吸而退之,病在下呼而进之即病在上时吸气而右转退针,病在下时呼气而左转进针。
【原文】
至夫久患偏枯,通经接气之法,有定息寸数①,手足三阳,上九而下十四,过经四寸②,手足三阳,上七而下十二,过经五寸③.在乎摇动出纳,呼吸同法④.驱运气血,顷刻周流,上下接通,可使寒者暖而热者凉.痛者止而胀者消。若开渠之决水,立时见功,
何顾危之不起哉?虽然,病有三因.皆从气血,针分八法.不离阴阳。盖经脉昼夜之循环,呼吸往来之不息,和则身体康健,否则疾病竟生。譬如天下国家地方,山海田园、江河溪谷,值岁时风雨均调,则水道疏利、民安物阜㈥。其或一方一所,风雨不均,遭以旱涝,使水道涌竭不通㈦,灾忧遂至。人之气血,受病三因.变犹方所之于旱涝也。盖针砭所以通经脉、均气血、蠲⑤邪扶正,故曰捷法最奇者哉。
嗟夫!轩歧⑥吉远,卢扁久亡,此道幽深,非一言而可尽,斯文细密,在久习而能通。岂世上之常辞,庸流之泛术.得之者若科之及第,而悦于心;用之者射之发中而应于目。述自先圣.传之后学,用针之士,有志于斯,果能制造玄微,而尽其精妙,则世之伏枕之疴⑦,有缘者遇针,其病皆随手而愈矣。
【注解】
①定息寸数指有一定数之呼吸数及过经寸数。
②如手三阳经,从手至头各长五尺,施针用九息.一息气行六寸,九息气行五尺四寸,除去准经长五尺仍余四寸,是为催气过他经四寸,令气不回。足三阳经,从头至足各长八尺,施针用十四息,一息气行六寸,十四息气行八尺四寸,除去准经长八尺,仍余四寸,是为催气过于他经四寸,令气不回。
③据针灸科学为过经六寸,与文中过经五寸有出入。
手三阴经,从胸至手各长三尺五寸,施针用七息者.一息气行六寸.六息气行四尺二寸,除去准经长三尺五寸,仍余七寸,是为催气过他经七寸,令气不回。足三阴经.从足至腹各长六尺五寸.施针用十二息者,一息气行六寸,十二息气行七尺二寸,除去准经
长六尺五寸,仍余七寸,是为催气过于他经七寸,令气不回。
④动摇即转针补泻法.出纳即提按补泻法,呼吸即呼吸补泻法,在乎动摇出纳,呼吸同法意指三种补泻法同时并用。
⑤蠲:除去。《后汉书·卢植传》:“宜弘大务,蠲略细微。”
⑥轩歧:“轩”指轩辕黄帝,“歧”指歧伯而言。
⑦疴:作病解。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