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历程及其特征
2023-03-10
来源:易榕旅网
10.3963 ̄.issn.1671—606X.2010.03.019 2010年6月第29卷第3期 理 工 高 教 研 究 Journal ofHigherEducationin Science&Technology Vo1.29 No.3 June 2010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历程及其特征 聂伟进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江苏常州213001) 摘要: 高等教育国际化伴随高等教育发展的整个历程,文章将其分为3个阶段并阐述每一个阶段的典型特征。力 图通过每一阶段背景和特征的分析,找出深藏在其后的力量。 关键词: 国际化;发展历程;特征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6o6x(2o1o)o3一o071一o4 高等教育国际性是高等教育的本质特征。2O世 生深远影响。但是真正意义的高等教育源自于欧洲 纪8O年代以来,高等教育国际化(Internationaliza— 中世纪大学,所以本文从这一历史点切人。 tion of Higher Education)被更多的专家和学者提 中世纪大学被称为“黑暗时代”的“智慧之花”。 及。克拉克・科尔(Clark Kerr)认为“学习的进一步 中世纪大学的产生除了其不可替代的社会政治、经济 国际化是全世界高等教育机构的两个运动规律之 条件以外更源自于“探索真理的基本冲动与众人获得 ”一,[1]他曾在《扩展高等教育的国际维度》一书的序 实际训练的需要之间的张力支配”。[3 对“普遍知识的 言中呼吁:我们需要一种超越赠地学院观念的新的高 追求”,使中世纪大学具有共同的动力,形成其“世界 等教育理念,即高等教育要国际化。自中世纪大学产 精神”和“超国界性格”;同时中世纪大学很大程度上 生以来,国际化一直伴随着高等教育左右。 仍然是教会的机构,“大学虽然不是教会,但大学却继 关于高等教育国际化历程的研究,克拉克・科尔 承了和保留了教会的特点”而“中世纪大学的宗教性 曾分为宗教改革前的“趋同”和近代社会的“部分重新 是其具有国际性的主要原因”教会的教义称为大学的 趋同”两个时期,很多的国内学者也是将这其分为“二 基本原则,[4-53拉丁语是通用的语言,教师享受教会的 战前”和“二战后”两个国际化发展历程。虽有论者提 “俸给”,学生也从教会提供的住处和食物中得到支 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3个阶段:古代及中世纪、近代 持,大学具有教会和宗教团体一样的国际性质;中世 和现代3个时期,[2 但较为简单而且对特征分析不够 纪大学的学生也具有显著的国际性,一个学生在一所 清晰。以下把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历程划分为3 通常最近的大学开始学习,然后在另一个国家或另几 个基本阶段,并分别分析了每个阶段的典型特征。 一个国家的大学完成学业,在一所大学的学生可能来自 几个甚至十几个国家。 中世纪大学的国际性表现(欧洲的 中世纪到宗教改革前) 、中世纪大学的国际性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 1.大学资源稀缺的国际化背景 一古代高等教育在发展过程中也明显表现其国际 般认为产生于l2世纪初的意大利博洛尼亚大 性:古希腊和罗马的“学园”里聚集了希腊人、印度人、 学是中世纪最早的大学,但是到“1300年前,欧洲出现 波斯人、犹太人和埃及人;伊斯兰大学从古希腊和罗 了18所大学,1378年真正运行的大学大约有28所,且 马高等教育中汲取文化养分,又对中世纪欧洲大学产 这些大学绝大多数都坐落在欧洲南部”,r33可见大学的 作者:聂伟进系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生,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助理研究员. 72 聂伟进: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历程及其特征 数量确实很少;当时的大学相当的专门化,博洛尼亚大 明体现了高等教育国际性的本质特征。随着16世纪 学是长于教会法和民法,巴黎大学强于文科,牛津大学 的宗教改革,政治世界出现了分裂,“学习的世界被扯 优于神学。因此学生要想学习教会法和民法,往往需 得四分五裂”。而此后的一段时间,进入了克尔所谓 要进入博洛尼亚大学,学习医学则是博洛尼亚、帕多瓦 的“趋异”时期,高等教育的民族化特征明显强于国际 和巴黎大学,文学和神学虽然选择多一些,但基本上是 化特征。直到l9世纪初,这种现象才有改观。 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继起"(19世纪 而一个教师带着几十个学生可能就是一所中世纪的大 初到一战前)重要的作用,它吸引了各国的学生不远万里前来求学, 学,但当时大学的优秀教师同样稀缺。所以中世纪“游 目的地却有惊人的同一性。 2.追逐个体目标的国际化动力 巴黎和牛津大学;中世纪大学的那些著名教师的具有 在这一百年国际化中表现最为抢眼的是德国和 家大学一样处于困境和危机之中,18世纪德国两次 大学改革运动,尤其是哥廷根大学的创建,为19世纪 学(academic pilgrimage)”之风盛行,但“游学”的人员的 美国的大学。宗教改革后的德国大学同欧洲其他国 大学(universitas)在拉丁文中为“行会”之意,早 德国大学改革奠定基础,也为欧洲大学带来生机。在 期的大学就是一群对普遍的知识和学术有着兴趣和 “普法战争”失败的阴影下,以洪堡、费希特等一批新 追求的人聚集在一起,共同学习和探讨。这些教师和 人文主义者创建了柏林大学。柏林大学以“学术自 学生的聚集往往是出于个人对学术和科学的兴趣,源 由、教学和科研相结合”为原则;明确哲学院的中心地 自个人内心探索知识的欲望。 位;提倡习明纳(seminar)教学方式。柏林大学开创 当然,早期大学里的教师和学生也希望通过大学 了近代大学的模式,对欧洲乃至世界大学产生了深远 能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神学院毕业的学生能成为 的影响。她的创建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继起”拉开 教会里的神职人员,那些神学造诣很深的教师有可能 了序幕。在创建伊始,洪堡为柏林大学聘请了全欧洲 成为“红衣主教”。但同样这些均来自于个人的诉求, 最杰出的教师,建成后的以柏林大学为代表的德国大 并无外在组织的推动或胁迫。 3.以“同乡会(nation)”为主体的国际化组织形式 学影响了整个世界,“除对美国、法国、英国以外,还对 日本、希腊、荷兰、比利时、俄国、丹麦、挪威、瑞典等国 6]世界各国赴德留学的学生此起彼 “游学”在异国他乡的学生,为更好的照顾自己, 产生深远影响”,[ 为能更好的解决长期旅居带来的困难组成了联合体, 伏。在这一过程中,美国从德国大学中获益最大。这种联合体就是“同乡会”。同乡会的形成主要以母 “从1814年起第一批4名美国学生赴德学习,到第一 语、出生地、文化圈或历史等因素为共同点。中世纪 次世界大战前,约有一万名美国青年和学者到德国大 大学的组织是以同乡会为基础的。同乡会在很多中 学学习,仅柏林大学前后接纳的美国学生就超过五千 ,[ ]这些留学生学成回国后,按照德国大学的经验 世纪大学里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大学的校长由同乡会 人,的领袖选举产生,而且作为校长的顾问参与管理大 改造美国大学。1868年成立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 学。在“博洛尼亚有2o个同乡会,与这些同乡会对应 就是以柏林大学为蓝本的美国第一所以科学研究和 的地区和省份基本上覆盖了全欧洲,奥尔良大学有 培养研究生的大学。而这一时期移居美国任教的德 1O个同乡会,巴黎大学有4个同乡会,牛津大学有2 国教师也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国际交流,“1845--1860 个同乡会”。[3 同乡会与兄弟会、协会、社团一起是彰 年间有一百万德国人移居美国,187O一191O年则高 显着中世纪大学的国际性。 4.形式上“同一性”的国际化标准 达375万人。在德国移民中,许多人对美国文化和教 育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口 值得一提的是,“北 中世纪大学里拉丁语作为通用的教学语言,“讲 京大学之父”蔡元培先生也是借鉴德国大学经验,主 座”和“辩论”是最基本的学习方法;统一的学习计划 张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提倡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将北 和考试体系,使学生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继续学 大改造成中国一流高等学府。业成为可能;学生取得的学位能在整个欧洲国家都能 19世纪美国高等教育的州立大学运动、赠地学 得到承认。这些大学教学和教学管理形式上的“同一 院、研究型大学和初级学院的出现进入美国的“大 性”更便利了教师和学生的国际交流,成为当时国际 学时代”。“19世纪下半叶,以《莫里尔法案》为号 化的简单标准。 角,以‘康乃尔计划’和‘威斯康星思想’为代表的 中世纪大学的国际交流虽然范围比较小(主要为 ‘赠地学院运动’,开拓性地对美国乃至全世界的高 ,[8]“赠地 欧洲各国)、形式比较单一(以人员交流为主),但却鲜 等教育发展和改革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聂伟进: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历程及其特征 73 学院运动”中倡导的“大学要以整个州为校园”、“服 9O年代信息高速公路的建立,世界变成了“地球村”。 务于全体公民”等直接为社会服务的观念也传遍整 “在这种历史背景下,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成为社会历 73二战以后,尤其是8O、9O年代 个大学世界,这一观念也为2O世纪高等教育国际 史发展的必然要求。”[化高潮的到来吹响了号角。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继 以来的高等教育国际化迎来了高潮:各国政府的高度 起”有以下几个特征: 1.追逐大学理念的国际化主流 重视。美国制定《国际教育法》(1966年)积极支持高 等院校开展国际教育和国际研究,大力吸引留学生到 19世纪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是对大学理念的追 美国高校留学;英国政府花了12年的时间促进高等 逐。19世纪以前的大学的功用主要表现在探索普遍 教育国际化;日本文部省编写的《教育白皮书》指出: 知识和培养人才方面。柏林大学开创了大学开展科 “必须继续有计划地推进教育、文化、体育领域内的交 学研究的先河,美国“赠地学院运动”中所体现的大学 流与合作,建立国际信赖关系,并且进一步对外开 服务社会的理念又执19世纪下半叶大学之牛耳。这 放”,在这一时期美洲、欧洲、亚洲和非洲国家不约而 一时期所表现出来的大学模式的国际间的移植,大学 同的关注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人员交流数量的剧增。 教师和学生的流动,无不是对大学理念追逐使然。 “1930年在美国学习的外国学生仅有9 643人,到 2.追求卓越的国际化目标 1953年人数达33 647人,1969年达121 362人,1988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化者”和“被化者”互动的过 年到360 000人”,[7]‘‘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从1999 程。当然这一过程极具复杂性,“化者”出于一定目的 年到2004年,全世界‘流动学生’的人数增加了 (或者无目的)对“被化者”的高等教育有意识和无意 41%,也就是从175万增加到250万”;D]另一方面, 识的产生影响,“被化者”也是主动或被动在高等教育 许多的国家采取多种形式增加教师出国进修的数量, 方面发生了改变。19世纪的国际化更多的表现出的 同时向世界范围招聘教师和学者;高等教育国际交流 是“被化者”主动向“化者”学习,学习其先进的理念、 机构的成立。1968年国际教育局成为联合国教科文 卓越的管理、科学的知识,并依据所学的先进内容对 组织,1972年联合国大学决定设立联合国大学,1989 本国的高等教育进行“效仿性”的改造。这种对优秀 年欧洲国际教育协会成立,东南亚教育部长组织等。 者学习的目标在这一时期的国际化历程中表现尤为 国际交流组织的成立使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在政府和 突出。 . 非政府沟通中得以促进。总之二战以来,尤其是8O、 3.国家推动的国际化动力 90年代以来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在各个方面表现得精 如果说中世纪大学国际性表现的个体目的性,19 彩纷呈,无论其规模和深度都是空前的。这一时期国 世纪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则更多的是国家的目的性。 际化具有以下特征: 宗教改革使大学从宗教走向世俗,政府逐渐意识到大 1.国际化形式的多样化和规模空前化 学的重要性,试图将大学抓在自己的手中;始于18世 这一时期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形式上包括:人员的 纪的“工业革命”强化了社会对教育的需求,各国为了 国际交流(学生和教师)、课程内容的国际化、教育理 增强实力、发展市场,对大学有了更多的期待。19世 念的国际化、国际学术交流和合作研究、政府间的合 纪美国上万名学生求学德国大学,而后回国能以德国 作办学以及教育资源的国际共享等。国际化的规模 模式创办大学这其中就是国家的支持。 已经相当的宏大,二战后到开始国际交流的人员每 2O世纪的二场战争阻断了各国正常的交流,各 1O年甚至每几年就成倍增加;交流的范围由区域性 国忙于战争和后方建设,各国和世界的眼光都聚焦到 的小范围扩展到全球性大范围;交流的因素从以前主 战场上,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有明显衰退。随着战争的 要的人员交流发展到包括物质、资金、技术、信息等各 结束,高等教育的交流迎来了新的曙光。 种要素的交流。 三、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高潮(二战后至 2.国际化被赋予新的功能 今) 在前面两个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时期,主要是高等 教育的人员、思想观念、物质等在国际问的交流和沟 随着二战以及“冷战”的结束,世界国际政治、经 通。国际化主要是在各国和地区间学习优秀、互通有 济形势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两 无的过程。而二战后尤其是80 ̄90年代的高等教育 大主题;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全球化进程加快;世界各 国际化被赋予了新的功能。一是高等教育国际化催 国面对诸如种族冲突、环保问题等越来越多的共同国 生了教育服务贸易。“世界贸易组织在关贸总协定中 际性问题;现代交通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尤其是 也将高等教育列为服务性产品,并对教育服务中的跨 74 聂伟进: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历程及其特征 境自由贸易做出规定。,,[¨]不仅高等院校从国际活动 中创收,而且国家也受益,“美国每年从外国留学生那 参考文献 里收取的学费有33.5亿美元,再加上生活费就高达 译.高等教育不能回避历史—— 80亿美元;仅依阿华大学的留学生就给当地经济的 [11克拉克・科尔.王承绪,贡献就达400万美元。留学生教育已经成为美国的 21世纪的问题[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都师范大学学报2006(1):61—64. 第五大服务产业”o[11]二是力图使高等教育国际化充 [23李文山.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历程、动因及趋势析[J].首 当国家外交政策的“第四个方面”。使“高等教育能够 成为二级外交机构,使其既发挥发现和传播知识的作 用,同时又能建立和改善民族之间的关系。,,[ 幻 3.新技术在国际化中的运用 [3]瓦尔特・吕埃格.贺国庆,译.欧洲大学史[M].石家庄: 河北大学出版社,2008. [43布鲁贝克.王承绪,译.高等教育哲学[M].杭州:浙江教 育出版社,1998. 随着信息和网络技术的兴起,使国际间知识与技 [5]杨天平,潘奇.欧洲中世纪大学的特色口].现代大学教 术传播转瞬即成。利用新技术发达国家提供的跨校、 学正引起越来越多国家和国际机构的兴趣。有报道 离和多媒体教育委员会”正实施提供虚拟课程方面的 合作。这些新技术使“无边界高等教育”走向现实,不 仅极大的推动了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进程,而且为高等 教育国际化提供有力的手段和途径。 育,2009(1):52--56. 跨地区和跨国度的课程逐渐增多,国际网络(虚拟)大 [63贺国庆.王保星.外国高等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 版社,2003. 称,由1O个国家的16所大学组成的“亚太地区远距 [73陈学飞.高等教育国际化:跨世纪的大趋势[M].福州:福 建教育出版社,2002. [8]赵庆典.高等学校办学模式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 版社,2005. [9]www.edu.cn/news一127/2OO6O6O1/t2OO6O6O1—181329. shtm1.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历程就像一条流淌着的大河, [103孟照海.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动因及其反思[J].现代教育 有其安静如镜的时刻,也有其波涛澎湃的一瞬。“中 革使“学习的世界被扯得四分五裂”;L1]19世纪德国 管理,2009(7):16—19. 世纪大学是真正的国际性机构”[13316世纪的宗教改 [11]谭铮.克拉克・克尔高等教育国际化与民族化思想评述 口].现代大学教育,2009(3):77—81. 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20(1):2S一3O. [133万立维,张超.国际教育:当代发展的共同趋势及我们的 洪堡改革后的“柏林大学”和美国的“赠地学院运动” [12]陈亚玲.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涵探析[J].内蒙古师范大 在理念上冲击了整个大学世界,两次世界大战又使高 等教育的国际化落人低潮;二战后尤其是2O世纪8O 年代高等教育国际化迎来又一个新世纪的曙光。 对策[J].中国高等教育资料,1997(4):3.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Higher Education InternatiOnalizatiOn NIE Wei--jin (Jiangsu Teachers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Jiangsu,Changzhou 213001) Abstract: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has come along with the entire course of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 ueation.The article divides the course into three stages and describes the typical characteristics of each stage,which is tO find the hidden power through analyzing the background and characteristics of each stage。 Key words: internationalization;development history;characterist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