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卷 第1期 2021年1月 (Philos.&Soc.Sci.Edit.Vol.41No.1Jan.2021历史研究
:/DOI10.3969i.ssn.1003-0964.2021.01.020j
“道家”释义
李玉诚
期,基本含义应当是“道术之家”或者关于某种“道”的专门学问、技艺等,对象指向存在一个历史演变的过程。;西汉时期主要是指后世所称道家学派或治术及黄老等;至晚在东汉初年又可以指称“仙道”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快速发展,对道家学派形成一种覆盖态势,但是“道家”观念在道教群体内部并非流行概念。相反自东汉晚期开始,佛教群体亦大量使用“道家”一词,用以作为佛教自称,外道代称,在佛、道二教论争的语境中亦使“用“道家”指称道教。而最晚在汉魏之际,道家”一词的主要对象指向都已经形成,隋唐以后逐渐成为世俗学者及儒、释二教对道教的专称而沿用至今,但是其他用例并未废止。
关键词:道家;道家学派;仙道;佛教
()中图分类号:K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964202101-0135-06存 目前学术界关于中国古代道教的称谓问题,
在道教、道学、道家等多种称名方式。笔者在前人研
]1]2
、究的基础上,已经对道学[道教[等语词在中国古
()信阳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河南信阳464000
“摘 要:道家”一词的起源,时间下限当在汉文帝继位之前,时间上限难以确考,最晚也应当在战国末
OSID:
考,应当生于战国末期,而陈平本非学者,早年寓居乡里家境贫寒不能自给,但是多与当时“长者”结交,到其投奔、游说魏王咎之时,可能已经术有专攻。司马迁称:“陈丞相平少时,本好黄帝、老子之
[3]2062
”术。由此而言,陈平早年已经接触黄帝、老子
代文献中的基本含义、对象指向等问题进行了区分性探讨,对相关用例的出现时间进行了更为具体的考证,进一步指出道学、道教都与儒、释、道三教有关,并非古代道教专属用语,而“道家”一词在使用之初亦非道家学派、道教的专称,大约从隋唐时期开始,才逐渐固定为道教之称,与三教竞争及道教自身的发展存在密切关系,相关问题亟待加以廓清。
“之术,应当与其所称“道家”有关,因此,道家”观念至晚在西汉初年可能已经形成。另外一处乃是召平之语:
“‘召平曰:嗟乎!道家之言,当断不断,反受其
[3]2001,”乱’乃是也。遂自杀。
“一、道家”一词的起源与主要义项
“现存先秦典籍中并无“道家”之称,道家”作为一个独立的用语可能与先秦道论有关,而道论在先秦时期乃至整个古代历史中属于公共命题,与后世所称道家学派关系紧密,但是并非专属于先秦道家,学派。“道家”一词首见于《史记》散见于汉魏典籍,相关记载应当区分来看待。
[]32399
,,引用,但只是称“语曰”并未冠以“道家之言”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这句话司马迁后来再次
后来班固《汉书·高五王传》袭用了司马迁所录召平之语,同时《汉书·霍光传》载昌邑王群臣号呼市中
[]42946
,之语亦是“当断不断,反受其乱”但也没有冠
,以“道家之言”个中原因不详。而召平本为齐相,此前曹参用黄老之术治理齐国,应当对齐地有所影响,因此,召平之语可能不仅是一般性谚语,而是与道家之言在某些方面比较契合的言论。召平之语是在吕后去世汉文帝继位之前,约为公元前1陈平于81年,公元前1也就是说“道家”之称,最晚在汉78年去世,秦汉之际。但是其具体对象指向难以确定,司马迁将陈平所言“道家”落实为黄帝、老子,那么此“道家”文帝继位之前已经出现,时间上限可能在战国末期、
(一)司马迁《史记》中的“道家”用例
当事人的自我言说1.
如陈平称:
“始陈平曰:我多阴谋,是道家之所禁。吾世即
[]32062
”废,亦已矣,终不能复起,以吾多阴祸也。
观陈平此语应当是晚年所言,陈平生年无从详收稿日期:2020-11-12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7CZS015
,作者简介:李玉诚(男,山东即墨人,博士,讲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思想史研究。1983—)
·135·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第41卷 第1期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年1月
应当与其所称“黄老”存在某种关联。
司马谈对道家学术的概括2.
司马谈的生平与陈平、召平二人可能没有交集,,他对道家的概括见于《论六家要指》有学者推断《论
[]5103
,六家要指》作于元狩元年(前1或许大致22年)
[]10641
,淑《真隐传》很可能是传写讹误。《汉书》9次,
《《淮南鸿烈解序》淮南鸿烈解》出现4次,已经1次,难以准确辨别是许慎还是高诱之
11]515中、523下、523下、524下、530下
。蔡邕《注[王子乔碑》1次。
其中4次是袭用《史记》之文。《论衡》7次。高诱
可采。司马谈对道家的概括是基于自身学识及当时所见文献,即没有经过官方系统整理的文献,与后来刘向、刘歆、王充、班固等人所见文献应当存在较大
3]3289、3292
,差异。他提及“道家”之称总共2次[具体
荀悦《前汉纪》似是概述《汉书·艺文志》之文,2次,《但荀悦称为刘向、刘歆所为,或许当时《别录》七略》及《艺文志》并行于世,荀悦总括三说而言,亦未可
12]4314]2229、3613
。应劭1次。服虔2次[。知[
所指应当是指道家学术,或者后世所称道家学派,偏重于将道家理解为一种治术。
司马迁自身对道家的表述3.
司马迁称“道家”总共3次,史记·礼1次为《
除去史文因承的内容,其余称说“道家”之处个
体差异较大。尤其是王充的论述十分重要,部分主张可以与魏晋时期的用法衔接起来。王充博览群书,官私之书皆有涉猎,因此,他所使用这些称谓又与司马迁所录出入较大:
“”道家相夸曰:真人食气。以气而为食,故传曰:“”食气者寿而不死。虽不谷饱,亦以气盈。此又虚也。……道家或以导气养性,度世而不死,以为血脉在形体之中,不动摇屈伸,则闭塞不通。不通积聚,则为病而死。……道家或以服食药物,轻身益气,延
[]13154-155
年度世。此又虚也。
“书》称:孝文即位,有司议欲定仪礼,孝文好道家之学,以为繁礼饰貌,无益于治,躬化谓何耳,故罢去
[3]1160”之。此“道家”似乎是与当时的儒家对举,应当
是偏向于道家学术,但具体所指不明,并且现存《礼书》是否是司马迁所作学界认识不一。另外2次分别为《史记·老子列传》和《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
[3]2141用,与孔子同时云。
王充这里批判的是当时社会上“学仙术为不死之方”的风气,与司马迁所录“道家”存在差别,与后来班固所论“道家”的差别也很大,应当是专指“仙。但是,道”这一风气并非东汉时期才出现,从王充的评论来看,东汉初年已经形成一种较有影响的风气,而早在战国晚期,庄子学派称:
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此道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若夫不刻意而高……不道引而寿,无不忘也,无不有也,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此天地之道,圣人之德
[14]247
也。
太后好黄老之言,而魏其、武安、赵绾、王臧等务隆推儒术,贬道家言,是以窦太后滋不说魏其
[3]2843
等。
这里的“道家”明确与老子有关。
“从《史记》的记载来看,道家”观念的出现,最早可以上溯到战国末期到秦汉之际,最晚则在文帝继位之前。其含义至少在当时的“常识”层面不应引起,歧义,大致为“道术之家”或者是指关于某种“道”的专门学问、技艺等,而在具体语境中因各有所指,所以用法会有细微差别,不能简单地整齐划一等同而“论。应当如金谷治所言:今天我们用道家一词命名的那种大致统一且形式固定的思想,是否能为当时
[6]28
”人接受,实是一大疑问。
,之际,张良便“导引不食谷”后来又“学辟谷,道引轻
[3]2044、2048
。但是,身”司马迁并未称张良所学为道
“仙道”显然被当时的道家排除在外,而在楚汉
情况如下。司马迁《史记》列子书录》7次。刘向《2《次,关尹子书录》这3次真伪难辨,还有1次1次,
[7]734
,见于宋《太平御览》卷六○二引《列仙传》但不
“道家”一词在现存两汉典籍中并不多见,具体
(二)王充及其他学者的“道家”用例
“,家,因此,秦汉之际,道家”是否涵盖“仙道”我们目前难以确定,而司马迁并未将仙道划归道家。王充另外称说“道家”之处如下:
夫言当视听聪明,而道家谓之狂而盲聋。今言
[]13299
天之谴告,是谓天狂而盲聋也。
,《见于今本刘向《列仙传》可能是同名异书,南史》卷“释法琳《辩正论》亦称,列仙传一部十卷(刘向修
[9]546中
”,《撰)太平御览》之文或许与此有关,但是就
[8]945
,三十六载江禄曾经“撰《列仙传》十卷行于世”
[13]294
。因此,道,得其实矣”王充此处所论道家应当
王充反对“谴告”之说,认为“黄老之家,论说天
与黄老有关,偏向于道家学术:
试依道家论之。……道家论自然,不知引物事以验其言行,故自然之说未见信也。……道家德厚,下当其上,上安其下,纯蒙无为,何复谴告?故曰:
引文内容而言更接近于《艺文类聚》卷三十六所引袁·136·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李玉诚.道家”释义
“政之适也,君臣相忘于治,鱼相忘于水,兽相忘于
[13]364-369
”林,人相忘于世。故曰天也。
当中;二是指外道家,主要是指汉译佛经中所称外道;三是特指中国道教,主要集中在佛、道论争的文献中。
“道家”一词的基本含义恐怕还是指“道术之
王充此处所论“道家”多与老子、庄子、文子有,关,同时也提到了“黄老”篇末总结说“虽违儒家之
[13]371,说,合黄、老之义也”因此,这里所称“道家”应
(一)佛教自称为“道家”
当与《谴告》中所指相似,都与黄老有关,但是不能反《向认定两者是同义关系。而王充读过《史记》六,略》其所论“道家”与《史记》及后来的《汉书·艺文志》所论,亦存在一定的重合。所以,最晚在东汉初“年,道家”一词应该可以指称道家学派或治术、仙道两者。而后在东汉后期三国魏晋时期,道家观念的第二种用法不断强化,蔡邕《王子乔碑》所称“道家”
15]224
。应劭所言“似是专指仙道[道家也,好养生[]16301
“”干时求进者,道家之明忌也。这应当是承袭[4]1745
,事”似乎也是专指仙道。曹植《求自试表》称:16]324
。传统用法。在《辩道论》中对方士多有批评[
,家”只是在一般意义上可以作为佛教的自称,或者佛教某一学说派系的代称。东汉时期,佛教初来,在“经典翻译过程中大量使用中国本土词汇,道家”一词并没有因为司马迁、班固等人的原因而成为“道家学派”的专称,也没有因与“黄老”牵连在一起而在政治层面形成“政治禁忌”被限定使用,因此,自东汉晚期开始佛教译经家大量使用“道家”一词,诸如无罗
[]18100上
“叉译《放光般若经》称“声闻道家”三乘道[18]121中
,家”支娄迦谶译《道行般若经》称“菩萨道]1924上
“,道家”与“佛道”对称[竺法护译《身观经》中径[18]464中
,家”竺法护译《郁迦罗越问菩萨行经》中以[20]242下
。早期译经者,自称佛教为“道家”筚路蓝缕,
在后期所作《释愁文》中,把道家学派人物与仙道混
16]308-309
。曹植似乎并没有明确言,也没有特别区分[
多有开辟之功,但凡有名姓可考者,多被后世奉为名僧大德,这些用例都为后来译经者所承袭,相关经典大都代有流传,因此,这些说法对于阅经者来说并不陌生。而用“道家”指称佛教在同时期的本土文献中
,以“道家”指称“仙道”但是,传世的《辩道论》一文存在异文,据《广弘明集》所载《辩道论》所称“道家”已:经专指“仙道”
神仙之书。道家之言。乃云。傅说上为辰尾宿。岁星降下为东方朔。淮南王安诛于淮南。而谓之获道轻举。钩弋死于云阳。而谓之尸逝柩空。其
[9]118下
为虚妄甚矣哉。
9]500下
。曹植唐释法琳《辩正论》所载与此略同[
并不常见,就目前经见传世文献,除《魏书·释老志》:外似乎仅有1例,见于《洛阳伽蓝记》
景皓者,河州刺史陈留庄王祚之子。立性虚豁,
少有大度,爱人好士,待物无遗。夙善玄言道家之
[21]237
业,遂舍半宅安置佛徒,演唱大乘数部。
所论尚且牵扯着部分方伎术数的内容,东晋初年葛洪对“道家”观念重新界定,主要是指仙道,并且可以涵盖此前道家的内容,但是特地划清了“道家”与方伎术数的关系。也就是说,至晚在东晋初年,伴随着“道教的发展,道家”一词的对象指向逐渐向后世所称“道教”靠拢,并且以道教为主干,涵盖之前存在的“道家学说这一用例。但是,从东汉至唐初,道家”一词并非专指道家学派或者道教,而是存在其他用法,与佛教密切相关。
“《此道家盖指佛教,四十二章经》称佛教为释道或道
[]21244
”可证古时称道家非如后人专指道教而言。范
文中所言皆是佛教事,无涉道教。范祥雍认为:
法,牟融《理惑论》称释教为佛道,又僧徒亦称道人,,祥雍此说不误,而称佛教为“道家”主要是佛教僧。侣、信徒,极少有中国本土教外学者称其为“道家”
(二)外道家
这种用例既可以泛指佛教之外一切学说,也可以特指某一种学说,通常是指与佛教相关的域外学说、道术,诸如支娄迦谶译《杂譬喻经》称“蛊道
[22]509上
,家”康僧会译《旧杂譬喻经》称“九十六种道[[22]518上20]465下,、家”支谦译《佛说慧印三昧经》无罗叉[18]86中
,译《放光般若经》称“外道家”支谦译《佛说孛]23729中
。““经抄》称“异道家”等[外道家”蛊道家”等
“二、道家”一词与佛教的关系
从东汉后期至南北朝末期,这一时段是佛教、道教大发展时期,佛、道二教竞争十分激烈,而佛教学者、信徒亦曾大量使用“道家”一词,酒井忠夫、福井文雅等已经注意到《魏书·释老志》中存在以“道家”
17]10
,指称佛教的用例[但未详细展开论述,亦未深究
用例,在后世佛经中一直沿用。这种用例与中国本土文化的用法类似,凡是某种专业技能、学说、教派,等,都可以称为“某道”诸如儒道、佛道、仙道、神道、。因左道、邪道等。只要能够自圆其说,都可称“家”“此,此处所称“外道家”蛊道家”等用例,实际上是指
·137·
佛教文献中“道家”用例的基本含义与对象指向。详究汉魏六朝时期佛教文献中“道家”用例,主要存在,三种用法:一是佛教自称为“道家”集中于汉译佛经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第41卷 第1期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年1月
“修习某种道术自成一家者,道家”一词并非独立用“。道家”
语,但是都可以在某种程度上隶属于泛称的96种
很可能是其含义与对象指向的一次总结与扩容,此后道教群体内部使用“道家”一词,大都与此前的道家、此后的道教牵扯不清。
在东汉末年,托名“道教”的方术已经风行于世,出现大量道教派别,真伪杂糅,引起了道教群体的警觉,只是并未详细点明“异端”名录,而葛洪在这方面辨析得比较系统。他在《自序》中称:
其《内篇》言神仙、方药、鬼怪、变化、养生、延年、
[]261139
禳邪、却祸之事,属道家。
(三)特指道教
,就宏观而言,道教相对于佛教亦属于“外道”但是道教或者当时人所称道家、老庄、庄老、黄老等,乃是中国本土所有,与域外佛经中所载外道不属于同一文化系统,因此特地将其单列。而佛教以“道家”指称当时的道教或者道家的用例出现比较晚,很可能因为当时道家或道教本身也处在发展过程中,派系林立,称谓不一。也可能佛教来华,出于传教策略方面考量,也需要依托中国本土学术资源传播教义,但是这种用例还是有迹可循,主要集中在佛、道竞争《喻道论》中所称“阴谋之门,子孙不昌;三世之将,道《沙门不敬王者论形尽神不灭第五》篇末所称“意以
[24]271
,固宜略于形敬”可能是指佛教。其余18处皆[24]148
,家明忌”可能是化用《史记》之语而来;慧远
由此看来,葛洪对“道家”的认识已经与司马迁父子及班固等人所述道家相去甚远,但是也与汉魏时期流行的道教派别存在较大差异,葛洪对“张角、柳根、王歆、李申之徒”持批判态度,称当时“诸妖道。对百余种,皆煞生血食,独有李家道无为为小差”在古代中国,从教派自身长远发展的角度考虑,稍有的形式。东汉末年黄巾起义,致使世俗政权对于道教或者民间方士群体有所忌惮,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道教污名化,因此,为了与张角等划清界限,葛洪也
27]294
“,使用“妖道”淫祀”等称呼[划清与外道的界[27]298-300
。于他反对的教派,认为“皆宜在禁绝之列”
的语境中。仅《弘明集》中就涉及约2除去孙绰0处,
常识的学者、教徒,便不会轻易采取与世俗政权对立
为沙门德式,是变俗之殊制,道家之名器,施于君亲,《是泛称道教,其中2处:牟子理惑论》中1处乃托名
[]2460
,他人“问曰”似是牟子自设问答之词;刘勰《灭[24]416《,惑论》中1处称“三破论》云:道家之教妙”可
限,声称“俗所谓道,率皆妖伪,转相诳惑,久而弥此外,葛洪自称:
能是道教信徒之言。另外1学6处主要是佛教信徒、“者所言,具体含义参照刘勰的概括,案道家立法,厥
[24]428
,品有三:上标老子,次述神仙,下袭张陵”大约
[27]296
。力主加以禁绝,甚”并责备官方纠治不严。
曾所披涉,自正经、诸史、百家之言,下至短杂文、《、章,近万卷。……其《河》洛》图、纬,一视便止,不得留意也。不喜星书及算术、九宫、三棋、太一、飞符之属,了不从焉,由其苦人而少气味也。晚学风角、望气、三元、遁甲、六壬、太一之法,粗知其旨,又不研精。亦计此辈率是为人用之事,同出身情,无急以此自劳役,不如省子书之有益,遂又废
[26]1008-1109
焉。
都是兼合道家学派与仙道及后世所称建制化的道教《而言。此外,广弘明集》中亦收录了这一时段的“道家”用例1其中5处为卷八所载释道安《二教5处,处可能均是道安自设问语;笑6处为卷九所载甄鸾《;;道论》释老志》2处为卷二所载魏收《1处为卷三所
[9]136下
,,论》此文中1处引自《汉书·艺文志》其余4
;。载江淹《遂古篇》辩道论》1处为卷五所载曹植《以上用例主要为佛教信徒、僧人以“道家”指称道教。
这些显然不应在葛洪所论“道家”范围之内,因此,道家、道教虽然与方伎术数有关,但是两者的界域鲜明,其思想主旨、方法路径等与散漫无主的方伎术数存在明确区别。而《抱朴子》内外篇中“道家”一词总共出现大约2集中在《抱朴子内篇》中《微0次,“道家”皆是讨论神仙之事,偶尔涉及儒、道两家对比问题,但是并不系统,提纲挈领论述儒、道高下的文字集中在《抱朴子内篇·明本》中,其中对道家的认《识,似是承袭《史记》汉书》而又有所扩充,最主要的是加上了“长生”方面。而《抱朴子外篇》属于儒家,:亦曾提及“道家”
世人薄申、韩之实事,嘉老、庄之诞谈,然而为政《《《《《旨》塞难》辩问》勤求》地真》遐览》等篇,所论
“三、道家”一词与道教的关系
“萧登福通过举例论证的方式指出:由汉至六朝,都是以道家来称呼道教;不仅儒、道书如此,而且
[]2514
。”佛教在谈及道教时也称为‘道家’从相关例证
来看,此说不误,但是这一说法并不精确,既不能完全涵盖这一时期“道家”一词在道教之外的用例,亦与当时的道教文献中的“道家”用例存在一定偏差。“检索相关传世文献,魏晋南北朝时期,道家”一词在道教内部并不流行,据我们粗略统计大约也就出现几十次左右,并且集中在葛洪等少数学者的论著当中,其他则相对分散。而葛洪对“道家”一词的称道,·138·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李玉诚.道家”释义
莫能错刑。杀人者原其死,伤人者赦其罪,所谓土柈瓦胾,无救朝饥者也。道家之言,高则高矣,用之则
[26]270
弊,辽落迂阔。
37]71下
,《次[太极真人敷灵宝斋戒威仪诸经要诀》137]106上
,《次[仙人请问本行因缘众圣难经》1[7]37]129下495中,《,《次[洞神八帝元变经》正一法文1次3[8][8]360中553上
,《,《修真旨要》正一论》陆先生1次31次3
此处所论从宏观上看,立场应当是儒家本位,因此,对道家存在“先扬后抑”的评价,并且以老庄为主,所论应当主要指向先秦道家学说。而综合葛洪所论“道家”观念,一方面承袭两汉学者的观点;另一方面主要是在神仙之术方面多有引申,篇中20处中有19处的对象指向为当时葛洪认可的道教。此后《黄帝九鼎神丹经诀》中“道家”观念出现2次:其一,,“卷五《明道家三皇文、五岳真形图》道家”一词见于篇名,但具体内容则是袭取《抱朴子内篇·遐览》之
]2865-66
;文[其二,卷六《明神丹功能求皆有益之道》中
[0]551上
《,上清道宝经》卷四所引《紫虚元君内传》1次4
[8][9]557中3上
,《,道门科略》太清金液神丹经》1次31次3
《云笈七签》卷七十九所引《五岳真形图法》2
41]652上
、次[卷一○七所引陶翊所撰《华阳隐居先生本[1]832中
,《起录》无上秘要》所录《洞玄请问经》或1次4[2]449、748
《,洞玄请问上经》唐《三洞珠囊》卷二《敕2次4]29270上
,宋《三洞群仙录》卷一[所引《道学传》3次。以
道教学者提及“道家”观念,多处受葛洪影响,诸如
[]]40415下43223
、、追召道士品》宋《太平御览》卷六六六[
上“道家”用例,绝大多数是道教自称,极少牵扯先秦道家学说。除此之外,传世道书个别用例可能是道教之外的“道术之家”的代称,诸如《太上老君虚无自
[]38164下
,然本起经》所载“外道家”此种用例可能是受
28]83
《《。与《勤求》地真》等篇的内容[神仙传》相关2
《相关内容则是习用《抱朴子内篇》中《道意》极言》次:其一,见于四库本葛洪《神仙传》卷七中1
]2947上
;次[其二,见于宋《太平广记》卷九所载孔元方与今本葛洪《神仙传》卷六所载孔元事迹相似且更加《用例,不详孰是,太平广记》所引可能是同名异书亦未可知。
而在葛洪之外,道教学者称说“道家”最为频繁的可能要数陶弘景了,仅陶弘景编纂的《真诰》中,
[31]69
”乘运观嚣罗。化浮尘中际,解衿有道家。此文[]32513上
又见于《诸真歌颂·九华安妃赠杨司命诗》
佛教影响。
[30]61
,事迹存在1次“道家”用例,注称出自《神仙传》29]43上
,翔实[但是今本《神仙传》中孔元传并无“道家”
四、结语
历史上“道家”一词的基本含义变化不大,对象指向不断变化,汉魏时期基本已经形成,经过南北朝时期的发展逐渐确立起来。西汉初年主要与道家学术有关,东汉时期又可以指称仙道、佛教及佛教所称““整体道教”逐渐形成,道家”一词逐渐向道教靠拢,隋唐以后逐渐成为道教的代称。但是,用“道家”指道教群体略显被动。因此,以“道家”作为道教整体的称呼,在道教内部并不流行,在不同道书中共同认,可的称呼乃是“道”或者“仙道”即便在后世道书中。这两种称说方式的使用频率亦远远高于“道家”参考文献:
[]“]:道学”观念新考[社会科学论坛,1 李玉诚.J.2020(1)[]“]道教”释义[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2 李玉诚.J.[]史记[北京:中华书局,3 司马迁.M].1959.
,():科学版)2020,403129-133.14-22.
外道,魏晋南北朝时期伴随着建制化道教的发展,
““道家”之称出现1八涂会无宗,0次。其中1次称:
[33]72中
《洞玄灵宝玉京山步虚经》等,似乎是指“掌握[]3178
、分别见于《真诰》卷五《甄命授第一》卷七《甄命[[]31]10531115
、、授第二》卷七《甄命授第三》卷十五《阐[]31267-268,279
(,幽微第一》卷十八《握真辅第4次)[[]31]32231348
、,二》卷二十《翼真检第二》凡9次皆是道
称道教的用法,在佛教、儒家及世俗领域应用广泛,
,某种道术之家”与“外道家”的用法相似;其余9次,
教的代称,其中卷十五所载“鬼官北斗君”与“道家天
[4]94
;《又见《登真隐诀》卷下《请官》养性延命1次3[35]157
;卷下《服气疗病篇第四》检索宋《太平御览》卷
[32]626中
。1丁”又见于《道迹灵仙记》2次,0次以外,[35]137
、录》见于卷上《杂诫忌禳害祈善篇第三》2次,
[]汉书[颜师古,注.北京:中华书局,4 班固.M].1962.
,三四三所录所谓陶弘景《刀剑录》亦有2次“道家”用例
[36]1046-1047
[]司马迁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5 张大可.M].1994.[]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第7卷[许6 刘俊文.M].[]太平御览:第5卷[夏剑钦,点校.石家庄:河7 李昉.M].[]南史[北京:中华书局,8 李延寿.M].1975.
北教育出版社,1994.
洋主,等译.北京:中华书局,1993.
皆是道教自称。15次,
其余称说“道家”的文献,散见于《上清洞真智慧观身大戒文》1次
[32]741中
[3]201中
,《称符上经》太上洞玄灵宝五符序》1次31
。综合陶弘景所录“道家”观念,总共
,《太上无极大道自然真一五
[]大正新修大藏经:第5东京:大正9 高楠顺次郎.2册[M].
·139·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第41卷 第1期
一切经刊行会,1934.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年1月
[]艺文类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0 欧阳询.M].1982.
2004.
[]张松辉,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7 抱朴子内篇[M].2011.[]韩吉绍,校释.北京:中华书28 黄帝九鼎丹经诀校释[M].
局,2015.
[]中华道藏:第2北京:华夏出版社,11 张继禹.4册[M].[]前汉纪[四库全书本.12 荀悦.M].
版社,2010.
[]中华道藏:第4北京:华夏出版社,29 张继禹.5册[M].[]等.太平广记[北京:中华书局,30 李昉,M].1961.
2004.
[]论衡校注[张宗祥,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13 王充.M].[]方勇,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4 庄子[M].2015.[]蔡中郎集[四库全书本.15 蔡邕.M].[]曹子建集[四库全书本.16 曹植.M].
籍出版社,1990.
[]真诰[赵益,点校.北京:中华书局,31 陶弘景.M].2011.
2004.2004.
[]中华道藏:第2册[北京:华夏出版社,32 张继禹.M].[]中华道藏:第3册[北京:华夏出版社,33 张继禹.M].[]登真隐诀辑校[王家葵,辑校.北京:中华34 陶弘景.M].[]养性延命录校注[王家葵,校注.北京:中35 陶弘景.M].[]太平御览:第3卷[夏剑钦,点校.石家庄:河36 李昉.M].[]中华道藏:第4册[北京:华夏出版社,37 张继禹.M].[]中华道藏:第8册[北京:华夏出版社,38 张继禹.M].[]中华道藏:第1北京:华夏出版社,39 张继禹.8册[M].[]中华道藏:第2北京:华夏出版社,40 张继禹.8册[M].[]中华道藏:第2北京:华夏出版社,41 张继禹.9册[M].[]周作明,点校.北京:中华书局,42 无上秘要[M].2016.
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2004.2004.2004.2004.2004.
北教育出版社,1994.华书局,2014.书局,2011.
[]道教:第1卷[朱越利,译.上海:上海古17 福井康顺.M].[]大正新修大藏经:第8册[东京:大正18 高楠顺次郎.M].[]大正新修大藏经:第1东京:大19 高楠顺次郎.2册[M].[]大正新修大藏经:第1东京:大20 高楠顺次郎.5册[M].[]洛阳伽蓝记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1 范祥雍.M].[]大正新修大藏经:第4册[东京:大正22 高楠顺次郎.M].[]大正新修大藏经:第1东京:大23 高楠顺次郎.7册[M].[]弘明集校笺[李小荣,校笺.上海:上海古24 释僧祐.M].[]周秦两汉早期道教[台北:文津出版社有25 萧登福.M].[]张松辉,张景,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6 抱朴子外篇[M].
2013.限公司,1998.籍出版社,2013.正一切经刊行会,1934一切经刊行会,1934.1978.
正一切经刊行会,1934.正一切经刊行会,1934.一切经刊行会,1934.
[]太平御览:第6卷[夏剑钦,点校.石家庄:43 李昉.M].
,earliesttimeossibltracinacktotheendoftheWarrintatesPeriod.Itbasicalleans\"thehomeofDaoasTechniue\"pygbgSymq
:,AbstractTheoriinofDaoiawasbeforethesuccessionofEmerorWenintheWesternHanDanstbutwearenotsurethegjpyy
(,,)SchoolofHistorndCultureXinanormalUniversitXinan64000,ChinayaygNyyg4
ResearchontheConcetofDaoiapj
LIYucheng
,,orsomesecializedknowledeandskillsaboutDaowhichisabouthistoricalevolution.DurintheWesternHanperiodDaoiapggj),oism(becominelestialbeinintheearlearsoftheEasternHanDnast.TaoismdeveloedraidlntheWeiJinandgcgyyyyppyi
,;mainleferredtotheTaoistschoolTechniueofovernanceandHuanlaocalledblaterenerationsitcanalsorefertoTa-yrqggyg
,,SouthernandNorthernDnastieswhichdwarfedTaoistschoolbuttheconcetofDaoiawasnotpoularwithintheTaoists.ypjp,,OnthecontrarsincethelateperiodofEasternHanDnasttheBuddhistshadalsousedDaoiaextensivelsBuddhismin-yyyjya
ternaltitleandgeneraltitle.InthedisutebetweenBuddhismandTaoism,DaoiawasalsousedtorefertoTaoism.Atthelat-pj,estperiodbetweentheHanDnastndWeiDnastthemaintaretofTaoismhadcomeintobein.AftertheSuiandTanyyayygggusecaseshavenotbeenabandonedeither.
,,,DnastiesTaoismgraduallecameatermforsecularscholarsConfucianismandBuddhism.Itisstillusedtodaandotheryyby:;;KeordsDaoiaTaoistSchoolTaoism;Buddhismjyw
(责任编辑:吉家友)
·140·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