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 水
新腰墩小学 蔺建军
一、概述
· 北师大四年级语文下册《跳水》; ·本篇课文所需课时为2课时,80分钟;
·这篇课文叙述了在一艘外国轮船上发生的故事:一只猴子把船长儿子戴的帽子挂到了桅杆最高的横木的一头,孩子为了追回帽子,走上横木。在万分危急的时刻,船长急中生智,命令儿子跳水,水手及时下水抢救,终于使孩子转危为安。故事蕴涵着这样的道理:事物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我们要根据情况的变化采取相应的果断行为。
课文叙事清楚,情节紧张。按事情的发展变化,可以分四部分来理解,也可以根据故事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局来分析。 二、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和能力:
学会本课11个生字,搜集和积累用来形容情况危急或处境危险的词语。 过程和方法:
师启发发言、指导、点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事件发展变化过程;学习船长在危急关头冷静、机智、果断处理问题的方法;同时明白遇事应先考虑后果,不要一时冲动,渗透生命保护意识。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我校是一所农村学校,我班共31人,其中男生17人,女生14人。在近四年的学习中,他们在学习方式、质疑能力、朗读能力等方面有明显的优势。大部分同学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有着自己的见解,并敢于各抒己见,表达能力比较强。在学习课文时,经常为阐明自己的观点展开激烈的辩论。经历了三年多的学习,他们已经养成课前独立预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理解词语方法多样,有效;识字、写字能力突出,大部分同学很少出现错别字。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预习探究——合作交流——品读体验——巩固延伸 1.预习探究
1
认识生字,理解字词,了解课文相关知识,感知文章大意。 2.合作交流
巩固字词,资料共享,感知文章主要内容。 3.品读体验
体会重点句段的含义,感悟文章的思想感情,领会表达方法. 4.巩固延伸
巩固基础知识 ,拓展阅读空间,提升读写能力。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供教师使用的资源:自制ppt课件; 供学生使用的资源:课本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导入新课:
1、从《蛇与庄稼》这一刻,你知道了那些联系?学习课文懂得了什么道理? 2、今天我们来学习《跳水》一课,看这一课主要写了什么和什么之间的联系? 二、检查预习:
1、检查生字读音,出示生字——开火车读 2、播放课文朗读录音
3、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4、提问:跳水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谁?主要写了谁与谁之间的联系? 出示《资料》部分,了解作者 三、播放动画,整体感知故事内容 四、细读课文,抓住联系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1、指导读第一段
找出写故事起因的句子
理解词语:取乐 显然 因而 放肆
(“显然”写出了猴子放肆的原因,“因而”写出了人们拿猴子取乐的原因)。 2、指导学习-3自然段
①默读思考:孩子为什么要去追猴子?从那些词语看出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
②讨论回答 3、讲读第4自然段
2
自由读课文思考:从那些地方可以看出孩子遇到危险?
出示插图:指导看图看最高的横木与甲板的距离、横木的宽度,理解孩子的危险境地—难以转身 甲板上的水手怎样? 4、讲读5-6自然段 指名读课文
讨论思考题:船长看到危险情况是怎么做的? 大家为什么觉得40秒太长了? 五、总结全文 六、作业:
1、朗读课文弄清各段之间的联系 2、抄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朗读全文 1、按学习小组朗读 2、总结提问:
①课文主要写谁与谁之间的联系?这些联系是怎样发展起来的? ②孩子遇险是由那些原因形成的? ③孩子得救是由于哪几方面的原因?
④这一天“风平浪静”预估似的发生发展有什么关系? ⑤读了这篇课文逆向到了什么? 二、联系用“模仿”“风平浪静”造句 1、找出稳重的句子读一读 2、指名口头造句并订正 3、学生书面造句 三、课件出示练习题,完成
四、作业 抄写生词
3
教学流程图
七、教学评价设计
4
1、课前准备
积极思考并主动回答问题甲 课前搜集的资料对本节课的应用 课前的准备工作做得很充分
积极思考并主动回答问题甲 2、参与态度
积极思考并主动回答问题甲 小组讨论中积极提出问题,并发表自己的观点 小组合作学习是主动和他人配合好兵西学他人的想法 3、学习收获
小组讨论中积极提出问题,并发表自己的观点 小组合作学习是主动和他人配合好兵西学他人的想法 八、总结:
1、本节课教师在教学中以学生发展为主,坚持学生自读、自悟、自得;坚持辅之以“导”,做到“指一指引”以导向,“点一点化”以开窍,“拨一拨弄”以知晓,把学生引进理解文章的“门”引上理解文章的“路”,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
2、教师在教学中善于引发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内在乐趣,达到乐学、乐问,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创造的欲望和强烈的出自内心深处的学习动机,使学生变“机械接受”为主动探究。教学中,创设直观形象的情境,创设交流、想象问题情境,变“单一思维”为“多向拓展”,学生潜意识创造力得以发展,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