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考点14 文言文阅读之文言翻译关注实词(解析)-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全国卷版)

2022-06-24 来源:易榕旅网
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

考点14 文言文阅读之文言翻译关注实词

【命题趋势】

实词翻译是是文言文的重中之重,一般不单独考核,放到实词或翻译中考核,尤其在翻译中逐点赋分,平时要注意积累,掌握一些规律。

【真题再现】

【2021年高考全国乙卷】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上怒曰:“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对曰:“敕者出于一时之喜怒,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也。陛下忿选人之多诈,故欲杀之,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上曰:“卿能执法,朕复何忧!”胄前后犯颜执法,言如涌泉,上皆从之,天下无冤狱。 ..

丁亥,制:“决死囚者,二日中五覆奏,下诸州者三覆奏。行刑之日,尚食勿进酒肉,内教坊及太常不举乐。皆令门下覆视,有据法当死而情可矜者,录状以闻。”由是全活甚众。其五覆奏者以决前一二日,至决日又三覆奏。唯犯恶逆者一覆奏而已。

(1)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 (2)皆令门下覆视,有据法当死而情可矜者,录状以闻。 【答案】

(1)然而既然已经知道不可以这样,再依法裁决,这正是忍耐小的愤怒保全了大的信用啊。

(2)(这些规定)都由门下省复核查验,有依据法令应当处死而情理上又值得怜悯的人,记下情况上报朝廷。 【解析】

关注重点实词(1) “断”,处理;“忿”,愤怒;“信”,信用。(2) “覆视”,查看;“当”,判处;“矜”,怜悯,怜惜;“状”,情况;“可”,值得;“闻”,使……知道。 参考译文:

戴胄为人忠诚清廉、公平正直,提拔为大理寺少卿。皇上因为候选人大都对自己的做官资历造假,下令他们自首,不自首的人判处死刑。没过多久,有伪造做官资历的人被发现了,圣上想杀他。戴胄上奏说:“按照法律应当流放。”皇上愤怒地说:“你想遵守法律而让我说话不算话吗?”戴胄回答说:“下令的人只是因为一时的喜怒,而法律是国家用来向天下公布大信用的。陛下因为愤怒候选人的作假,所以想要杀他,然而既然已经知道不可以这样,交由法律处理,这正是忍耐小的愤怒保存大的信用。”皇上说:“你

能够执行法律,我还有什么可担忧的呢?”戴胄经常就像这次一样宁肯使李世民发怒也要秉公执法,说出来的话语像不断涌出的泉水一样,而唐太宗全部都听从了他的建议,天下再也没有冤枉的案情了。 (贞观五年十二月)丁亥日,皇上下诏:“判决死刑犯,二天之内要五次回奏,在外地诸州的要三次覆奏。行刑的日子,主管膳食的不许上酒肉,内教坊和太常寺不许奏乐。(这些规定)都由门下省督察,依据法律应当处死而情理上又值得同情的,记下情况上报朝廷。”因此而保全性命的(死囚)很多。

【考点详解】

高考文言文阅读中,无论是对文言实词的专项考查,还是对文句的翻译、文意的理解的考查,都涉及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可以说文言文阅读的最大障碍来自实词,值得我们重视。近几年高考题考查的实词绝大多数见于课文,因此要明确常见实词的范围,重点掌握教学大纲规定的120个实词,还要掌握一些推断实词词义的方法,如:

1.字音推断法。如果在文中根据词语的本义或引中义解释不通时,就可以试着找通假关系,从而推断出符合语境的意思,也就是通过同音通假求得本字。如: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没有,不)。

2.字形推断法。在文言文中,形声字、会意字占总字数的80%左右.其义符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有利条件。如“冀得一归觐”中“觐”字较生僻,但从这个字的构成成分大体可“猜”出与“见”有关,借助上下语境,可推断这里是“拜见父母”的意思。

3.结构推断法。文言文中的排比句、对偶句和并列结构非常多,其中位置对应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而意义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阅读中完全可以借此来推断词义。如“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两句话句式整齐,且前后语意基本相同,由此可由“用”的含义推断出“以”的含义。

4.语法推断法。即借助语法结构规律来推断同性,进而推知其意义,例如“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一句中“渔樵”作谓语,应释为动词 “捕鱼砍柴”。

5.联想推断法。常用的联想法有课文联想法和成语联想法两种。如 “檄营帅籍所掠赴郡讯之”中的“听”和 “公仰视木顾使者日”中的“籍、顾”分别解释为“登记”和“回头看”,如果不能确定,可以联系到教材《鸿门宴》中“籍吏民,封府库”和《荆轲刺秦王》中“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对“籍”“顾”两词的解释,那么就无须怀疑了;再如 “若济大水有舟楫也”和 “侍者如言而至,无爽者”中对“济”和“爽”二词的理解,只要联系一下成语“同舟共济”和“屡试不爽”,那么可以毫不犹豫地断定解释是正确的。

6.语境推断法。即“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如“以公少年易之 ”中“易”的理解,原文中“老吏曾腆侮法粥(同‘鬻’,卖)狱”,而且陈希亮刚到任,所以“易”解释为“更换”为错误解释。再者“更换”是“易”的基本义,是望文生义之解,亦断为错。

7.猜读推断法。在上述几种方法难以奏效时,可采用“猜读法”,但这里的“猜读”不是瞎蒙乱猜,而是根据语境作出合理的推断,如“郡民赵颍曾为乐陵太守,八十致仕归”句中赵颍昔为太守今为民,且年已八十,可知“致仕”应为“退休”之意。

推断实词词义的方法还有多种,需要我们在阅读实践中归纳、总结。总之,理解实词含义既要注意“迥

别”,还要注意“微殊”,不能“以今律古”。

【对点训练】

1.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羊耽妻辛氏,字宪英,陇西人,魏侍中毗之女也。聪朗有才鉴。初,魏文帝得立为太子,抱毗项谓之曰:“辛君知我喜不?”毗以告宪英,宪英叹曰:“太子,代君主宗庙社稷者也。代君不可以不成,主国不可以不惧,宜戚而喜,何以能久?魏其不昌乎!”

祜(羊祜)尝送锦被,宪英嫌其华,反而覆之。其明鉴俭约如此。泰始五年卒,年七十九。

(选自《晋书》,有删改)

(注)①魏文帝,指曹丕。②宣帝,与下文的“太傅”都是指司马懿。 (1)代君不可以不戚,主国不可以不惧,宜戚而喜,何以能久? (2)祜尝送锦被,宪英嫌其华,反而覆之。其明鉴俭约如此。

【答案】(1)接替君王就不能不忧愁,主持国政就不能不忧惧,应该忧愁反而高兴,国家怎么能长久? (2)羊祜曾经送锦被给辛宪英,辛宪英嫌锦被华丽,就反过来盖。她就是这样洞察世事,生活俭约。 【解析】(1)戚,忧愁;宜,应该。(2)尝,曾经;覆,翻过来,反过来;明鉴,洞察世事。 参考译文:

羊耽的妻子辛氏,字宪英,陇西人,是魏侍中辛毗的女儿。为人聪明,有才干和监察力。当初,魏文帝被立为太子,抱着辛毗的脖子对他说:“辛君你知道我高兴吗?\"辛毗把这件事告诉了宪英,宪英叹息道;\"太子是要继承王位、宗庙和国家的人。接替君王就不能不忧愁,主持国政就不能不忧惧,应该忧愁反而高兴,国家怎么能长久?魏国恐怕不会兴盛吧!”

羊祜曾经送锦被给宪英,宪英嫌锦被华丽,就反过来盖。她就是这样洞察世事,生活俭约。她在泰始五年去世,享年七十九岁。 2.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天宝十五年,光弼兼河北节度使,拔赵郡。自禄山反,常山为战场,死人蔽野,光弼酹其尸而哭之,为贼幽闭者出之,誓平寇难,以慰其心。光弼以景城、河间兵五千入太原。时节度使王承业政弛谬,侍御史崔众主兵太原,每侮狎承业,光弼素不平。至是,诏众以兵付光弼。众素狂易,见光弼长揖,不即付兵,光弼怒,收系之。会使者至,拜众御史中丞。光弼曰:“众有罪,系之矣,今只斩侍御史。若使者宣诏,亦斩中丞。”使者内诏不敢出,乃斩众以徇,威震三军。

(节选自《旧唐书·李光弼传》,有删改)

(1)光弼酹其尸而哭之,为贼幽闭者出之,誓平寇难,以慰其心。 (2)众素狂易,见光弼长揖,不即付兵,光弼怒,收系之。

【答案】(1)李光弼用酒祭奠死者并且为之痛哭,把被叛贼囚禁的人放出,发誓要平定祸难,来安慰民心。 (2)崔众一贯狂傲看不起他人,见到李光弼只是长揖而已,没有马上交出军队,李光弼发怒,将他抓住关押起来。 【分析】

第(1)句, “酹”, 用酒祭奠;“出”, 放出;“慰”,安抚。

第(2)句,“素”,一向;“狂易”,狂傲看不起他人;“付兵”, 马上交出军队;“收系”, 关押。 参考译文:

天宝十五年,李光弼兼任河北节度使,攻克赵郡。自从安禄山反叛以来,常山成为战场,死人遍野,李光弼用酒祭奠死者并且为之痛哭,把被叛贼囚禁的人放出,发誓要平定祸难,来安慰民心。李光弼率领五千景城、河间兵马进入太原。当时节度使王承业政务松弛混乱,侍御史崔众主持太原军务,经常轻慢王承业,李光弼向来为此不平。到这时,皇帝下诏书命令崔众把军队交付李光弼。崔众一贯狂傲看不起他人,见到李光弼只是长揖而已,没有马上交出军队,李光弼发怒,将他抓住关押起来。恰好朝廷使者到了,授子崔众御史中丞。李光弼说:“崔众有罪,被关押起来了,现在只杀侍御史。如果宣读皇帝的任命诏书,就斩杀御史中丞。”使者收起诏书不敢拿出来,于是李光弼杀了崔众示众,威震全军。 3.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冯驩曰:“使齐重於天下者,孟尝君也。今齐王以毁废之,其心怨,必背齐;背齐入秦,则齐国之情,人事之诚,尽委之秦,齐地可得也,岂直为雄也!君急使使载币阴迎孟尝君,不可失时也,如有齐觉悟,复用孟尝君,则雌雄之所在未可知也。”秦王大悦,乃遣车十乘黄金百镒以迎孟尝君。

生者必有死,物之必至也;富贵多士,贫贱寡友,事之固然也。君独不见夫趣市者乎?明旦,侧肩争门而入;日暮之后,过市朝者掉臂而不顾。非好朝而恶暮,所期物忘其中。今君失位,宾客皆去,不足以怨士而徒绝宾客之路。愿君遇客如故。

(节选自《史记·孟尝君列传》,有删改)

(1)则齐国之情,人事之诚,尽委之秦,齐地可得也 (2)今君失位,宾客皆去,不足以怨士而徒绝宾客之路。

【答案】(1)那么齐国的国情,朝廷中上至君王下至官吏的状况,都将全部给秦国,您将得到整个齐国的土地。(2)如今您失去了官位,宾客都离去,不值得因此怨恨宾客而白白地截断他们奔向您的通路。 【解析】(1)之:的;人事:朝廷上下;诚:状况;委:交给。(2)去:离开;足以:值得;徒:白白地;绝:截断。 参考译文:

冯驩说:“使齐国受到天下敬重的,就是孟尝君。如今齐国国君听信了毁谤之言而把孟尝君罢免,孟

尝君心中无比怨愤,必定背离齐国;他背离齐国进入秦国,那么齐国的国情,朝廷中上至君王下至官吏的状况都将为秦国所掌握。您将得到整个齐国的土地,岂只是称雄呢!您赶快派使者载着礼物暗地里去迎接孟尝君,不能失掉良机啊。如果齐王明白过来,再度起用孟尝君,则谁是雌谁是雄还是个未知数。”

活物一定有死亡的时候,这是活物的必然归结;富贵的人多宾客,贫贱的人少朋友,事情本来就是如此。您难道没看到人们奔向市集吗?天刚亮,人们向市集里拥挤,侧着肩膀争夺入口;日落之后,经过市集的人甩着手臂连头也不回。不是人们喜欢早晨而厌恶傍晚,而是由于所期望得到的东西市中已经没有了。如今您失去了官位,宾客都离去,不能因此怨恨宾客而平白截断他们奔向您的通路。希望您对待宾客像过去一样。

4.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迁九江太守,郡多虎暴,数为民患,时常募设槛阱而犹多伤害。均下令曰:“夫虎豹在山,鼋鼉在水,各有所托。且江淮之有猛兽,犹北土之有鸡豚也。今为民害,咎在残吏,而劳勤张捕,非忧恤之本也。其务退奸贪,思进忠善,可一去槛阱,除削课制。”其后传言虎相与东游渡江。

均尝删剪疑事,帝以为有奸,大怒于廷。诸尚书惶恐,皆叩头谢罪。均厉色曰:“盖忠臣执义,无有二心。若畏威失正,均虽死,不易志。”帝善其不挠,迁均司隶校尉。后出为河内太守,政化大行。均尝寝病,百姓耆老为祷请,旦夕问起居,其于民爱若此,以疾上书乞免,帝使中黄门慰问,因留养疾,司徒缺,帝以均才任宰相,均流涕而辞。

(节选自《后汉书·宋均传》)

(1)今为民害,咎在残吏,而劳勤张捕,非忧恤之本也。 (2)帝善其不挠,迁均司隶校尉。后出为河内太守,政化大行。

【答案】(1)现在成为百姓的祸患,罪过在于残忍的官吏,不辞辛劳地张网捕捉,这不是顾怜(百姓)的根本做法。(2)皇帝赞赏他不屈服的性格(或:能不屈不挠),升任他做司隶校尉。后来又出京担任河内太守,很多政策和教化得以大力推行。 【解析】

第一句重点字词:“害”,祸患;“咎”,罪过;“劳勤”,不辞辛劳;“忧恤”,顾怜。

第二句重点字词:“善”,赞赏;“不挠”,不屈服的性格;“迁”,升任、调任 ;“出”,出京;“大行”,大力推行。 参考译文:

升任九江太守,那里有很多凶暴的老虎,屡次成为百姓的祸患,当时官府常常征集、设立捕兽的栅栏、陷阱却仍然有很多人被伤害。宋均下达命令说:“虎豹在山上,龟和鳄鱼在水里,它们各自有生活的处所。况且江淮之地有猛兽,就如同北方有鸡、猪一样。现在成为百姓的祸患,罪过在于残忍的官吏,而不辞辛

劳地张网捕捉,这不是顾怜(百姓)的根本做法。一定要斥退奸邪、贪婪的人,考虑提拔忠诚、善良的人,可以全部去掉栅栏、陷阱,免除赋税。”这件事过了以后有传言说老虎都相互结伴向东边渡过长江了。

宋均曾经删减一些有疑问的事(不向上汇报),皇帝认为他有奸邪之心,在朝廷上勃然大怒。各位尚书都很害怕,个个磕头告罪。宋均严肃地说:“忠臣坚持道义,没有二心。如果畏惧皇上的威势失去公正(又怎么行),我即使是死了,也不会改变志向。”皇帝赞赏他不屈服的性格,升任他做司隶校尉。后来又出京担任河内太守,很多政策和教化得以大力推行。宋均曾经卧病在床,百姓和年长的人都为他祈祷,早晚问候他的生活起居,他被百姓爱戴到这个地步。宋均以生病为理由向皇帝请求辞官,皇帝派贴身侍从前去慰问,于是留在职位上养病。司徒这个官位空缺了,皇帝认为宋均有才能任命他做宰相,宋均哭着向皇帝推辞。

5.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十一月,夏人攻安塞堡,其军先至,合达与征行元帅纳合买住御之。潜军裹粮倍道兼进,夜袭其营,夏人果大溃,追杀四十里,坠崖谷死者不可胜计。上闻之,诏谕曰:“经画如此,彼当知畏,期之数年,卿等可以休息矣。”

十月已未朔,诏合达及枢密副使蒲阿救卫州。初,朝廷以恒山公仙屯卫州,公府节制不一,欲合而一..之。至是,河朔诸军围卫,内外不通已连月,但见塔上时举火而已。合达等既至,先以亲卫兵三千尝之,北兵小退,翼日围解。

(节选自《金史•完颜合达传》)

(1)经画如此,彼当知畏,期之数年,卿等可以休息矣。 (2)合达等既至,先以亲卫兵三千尝之,北兵小退,翼日围解。

【答案】(1)经营筹划像这样,敌人应当知道畏惧,希望几年以后,你们都可以休息了。(2)合达等人到达后,先用亲卫兵三千人试战,北军略微后退,到了第二天便解围了。 【解析】

(1)“经画”,经营筹划;“经画如此”,状语后置,即“如此经画”,像这样经营筹划;“期”,希望。 (2)“既至”,到达后;“以”,用;“小”,略微;“翼日”,第二天;“围解”,被动,围困被解除。 参考译文:

五年十一月,夏人攻打安塞堡,军队已先期到达,合达和征行元帅纳合买住前去防守。他们将军队隐蔽起来,带上粮食,加快行军速度日夜兼程,在夜间突袭敌营,西夏人果然大败,他们追杀了四十里,敌军坠崖谷而死的难以计算。皇帝得知后,下诏对他们说:“这样经营筹划,敌人应当知道畏惧了,希望几年以后,你们都能够休养将息了。”

七年十月乙未初一,诏令合达和枢密副使移剌蒲阿援救卫州。最初,朝廷派恒山公武仙屯守卫州,公

府的指挥号令不一致,准备将它们合起来统一指挥。到这时,黄河以北的各路敌军包围了卫州,内外已数月断绝音讯交通,只能见到塔上时时有人举火而已。合达等到达后,先用亲兵三千人试战,北军略微后退,到了第二天(翌日)围困解除了。 6.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嘉祐中,以考课第一知唐州。唐素沃壤,经五代乱,田不耕,土旷民稀,赋不足以充役,议者欲废为..邑。尚宽曰:“土旷可益垦辟,民稀可益招徕,何废郡之有?”乃按视图记,得汉召信臣陂渠故迹,益发卒复疏三陂一渠,溉田万余顷。

徙同、宿二州,河中府神勇卒苦大校贪虐,刊匿名书告变,尚宽命焚之,曰:“妄言耳。”众乃安。已而奏黜校,分士卒隶他营。又徙梓州。尚宽去唐数岁,田日加辟,户日益众,朝廷推功,自少府监以直龙图阁知梓州。

(节选自《宋书·赵尚宽传》)

(1)唐素沃壤,经五代乱,田不耕,土旷民稀,赋不足以充役,议者欲废为邑。 (2)已而奏黜校,分士卒隶他营。又徙梓州。尚宽去唐数岁,田日加辟,户日益众。

【答案】(1)唐州一向土地肥沃,经历五代战乱,有的山地不再耕种,土地荒芜,百姓稀少、(收缴的)赋税不能满足填补徭役,官员商议想废郡为邑。(2)不久就上奏罢免那个校尉,并分散士卒到其他的军营。不久又被调到梓州。尚宽离开唐州几年,农田每天不断开垦,百姓一天比一天增多。 【解析】

(1)题得分点有:素,一向;旷,荒芜;充,填补。

(2)题得分点有:已而,不久;去,离开;日,名词做状语,一天比一天。 参考译文:

嘉祐年间,赵尚宽凭借考核第一出任唐州郡守。唐州一向土地肥沃,经历五代战乱,有的田地不再耕种,土地荒芜,百姓稀少,(收缴的)赋税不能满足填补徭役,官员商议想废郡为邑,赵尚宽说:“土地荒芜可以增加开垦,百姓稀少可以增加招引,哪有废除郡制的呢?”于是查看地方志,找到汉代召信臣(率民挖掘的)湖泊沟渠遗迹,于是增发兵卒重新疏通三处湖泊一处沟渠,灌溉农田万余顷。

后来调到同州、宿州做官,河中府神勇营的士兵苦于校尉的贪婪暴虐,刻印匿名文书谎称校尉叛变,赵尚宽下令烧掉文书,说:“这是没有根据的话!”众人才安定下来。不久就上奏罢免那个校尉,并分散士卒到其他的军营,不久又被调到梓州,尚宽离开唐州几年,农田每天不断开垦,百姓一天比一天增多,朝廷推举功劳,让尚宽从少府监做到直龙图阁任梓州知州。 7.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绍兴三十二年,京令弃疾奉表归宋,高宗劳师建康,召见,嘉纳之,并使以节使印告召京。会张安国、

邵进已杀京降金,弃疾还至海州,与众谋曰:“我缘主帅来归朝,不期事变,何以复命?”乃帅人径趋金营,安国方与金将酣饮,即众中缚之以归,金将追之不及。献俘行在,斩安国于市,弃疾时年二十三。 ..

迁知隆兴府兼江西安抚,盗连起湖湘,弃疾悉讨平之。遂奏疏曰:“今朝廷清明,比年李金、赖文政等继窃发,皆能一呼啸聚千百,杀掠吏民,至烦大兵翦灭。良由州以趣办财赋为急,吏有残民害物之状,而州不敢问,县以并缘科敛为急,吏有残民害物之状,而县不敢问。田野之民,郡以聚敛害之,县以科率害之,吏以乞取害之,豪民以兼并害之,盗贼以剽夺害之,民不为盗,去将安之?欲望陛下深思致盗之由。讲求弭盗之术,无徒恃平盗之兵。申饬州县,以惠养元元为意。”诏奖谕之。

(节选自《宋史·辛弃疾列传》)

(1)弃疾还至海州,与众谋曰:“我缘主帅来归朝,不期事变,何以复命?” (2)欲望陛下深思致盗之由,讲求弭盗之术,无徒恃平盗之兵。

【答案】(1)辛弃疾回到海州,与众人商量说:“我因主帅归顺朝廷的事前来,没想到发生变故,拿什么 复命呢?”(2)希望陛下深入思考产生盗贼的缘由,讲求消弭盗贼的方法,不要只是依靠平定盗贼的军队。【解析】

(1)中“还”,回到;“缘”,因;“期”,料到,想到;“何以”,宾语前置,拿什么。 (2)中“致”,产生;“弭”,消弭,消灭;“徒”,只是;“恃”,依靠。 参考译文:

绍兴三十二年,耿京命令辛弃疾带奏表归顺宋,宋高宗正在建康劳军,召见了他, 高兴地接纳了他,同时让他用节度使印和文告召耿京。正遇张安国、邵进已杀耿京降金了,辛弃疾回到海州,与众人商量说:“我因主帅归顺朝廷的事前来,没想到发生变故,拿什么复命呢?”于是带人直奔金营,(此时)张安国正与金将饮酒兴浓,就在众人面前将他捆绑起来带回,金将没追上他们,辛弃疾将张安国带到皇帝的驻地,献给朝廷。(朝廷)在闹市中将张安国斩首。当时他二十三岁。

升迁为隆兴太守兼任江西安抚使, 湖湘地区的贼寇相继作乱,被辛弃疾全部讨伐平定了。他于是上疏说:“现在朝廷政治清明,但是近年来李金、赖文政等人相继作乱,都能一呼百应,烧杀抢掠官吏和百姓,以至让朝廷动用军队去剿灭。这都是因为州一级官府催促百姓缴纳赋税过急,办事的官吏有搜刮百姓的现象, 可州里的长官又不敢过问,等到县里也一样因为收取赋税过急,官吏们搜刮百姓,地方豪强兼并土地让百姓受到伤害, 而县里的长官也不敢过问。田野之中的百姓,因为州县官府征收各种赋税受到伤害,因为官吏们的搜刮受到伤害,又因为强盗的抢掠受到伤害,(这种情况下)百姓不去做强盗,又能怎么样呢?希望陛下深入思考产生盗贼的缘由,讲求消弭盗贼的方法,不要只是依靠平定盗贼的军队。告诫州县,以仁爱百姓为本。”皇上下诏嘉奖他。 8.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三年八月,以病,表乞致仕,诏抚慰不许。衡久在告,承诏始出,上见其羸瘠,复赐告一月。四年,诏赐今名,谕之曰:“朕选大臣,俾参机务,必资谋画,协赞治平。其或得失晦而未形,利害胶而未决,正须识见纯直,方能去取合公。比来议事之臣,鲜有一定之论,盖以内无所守,故临事而惑,致有中失,朕将何赖?卿忠实公方,审其是,则执而不回,见其非,则去而能果,度其事势,有若权衡。汝之所长,衡实似之,可赐名衡。古者命名,将以责实;汝先有实,可谓称名,行之克终,乃副朕意。”

(节选自《金史•夹古衡传》)

(1)朕选大臣,俾参机务,必资谋画,协赞治平。 (2)汝先有实,可谓称名,行之克终,乃副朕意。

【答案】(1)我选拔大臣,使他们参与机要事务,一定能帮着筹谋策划,协助我治国平天下。(2)你先有了真实内涵,可以说适合这个名字,施行它能够到最后,这才符合我的心意。 【解析】

(1)俾,使;机务,机要事务;协赞,协助。(2)称,适合,相当;克,能够;副,符合。 参考译文:

明昌四年,皇上下诏赐予他现在的名字,告诉他说:“我选拔大臣,使他们参与机要事务,一定能帮着筹谋策划,协助我治国平天下。这其中有时候得失隐晦而没表露出来,利害胶着而没有决断,正需要见识纯粹正直的人,才能取舍合乎民心。近来议事的大臣,很少有确定的论断,大都因为心中没有要坚守的东西,所以遇事疑惑糊涂,导致朝中有所缺失,我又将依赖谁?你忠厚诚实、公正方直,明白它是对的,就执着不反复;看到它是错的,就舍弃而能果断这样做。揣度事情的形势,如同有所权衡。你的长处,和权衡确实相似,可以赐给你姓名衡。古代的人命名,是想符合实际;你先有了真实内涵,可以说适合这个名字,施行它能够到最后,这才符合我的心意。” 9.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正德元年冬,刘瑾逮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二十余人。守仁抗章救,瑾怒,廷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丞。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守仁因俗化导,夷人喜,相率伐木为屋,以栖守仁。

七月壬辰朔,宁王袭下九江、南康,出大江,薄安庆。或请救安庆,守仁曰:“不然。今九江、南康已为贼守,我越南昌与相持江上,二郡兵绝我后,是腹背受敌也。不如直捣南昌。贼精锐悉出,守备虚。我军新集气锐,攻必破。贼闻南昌破,必解围自救。逆击之湖中,蔑不胜矣。”宸濠果自安庆还兵,联舟为方阵。官军以小舟载薪,乘风纵火。宸濠舟胶浅,仓卒易舟遁,追执之。凡三十五日而贼平。当是时,谗邪构煽,祸变叵测,微守仁,东南事几殆。

(节选自《明史·王守仁传》)

(1)守仁因俗化导,夷人喜,相率伐木为屋,以栖守仁。

(2)当是时,谗邪构煽,祸变叵测,微守仁,东南事几殆。

【答案】(1)守仁根据他们的风俗教化引导,少数民族人民很高兴,相继(一个接一个)砍伐树木建造房子,来使守仁居住。(2)在这个时候,谗佞奸邪的人(在朝中)构陷忠良、煽风点火,灾祸变化难以预料,如果没有王守仁,东南战事就很危险了。 【解析】

(1)“因”,根据;“化”,教化;“夷人”,少数民族人民;“相率”,相继;“栖”,居住,此处为使动。(2)“谗邪”,谗佞奸邪的人;“构”,构陷;“叵”,不可,难以;“微”,如果没有;“殆”,危险。 参考译文:

正德元年冬天,刘瑾逮捕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二十多人。守仁向皇帝上奏章营救,刘瑾发怒,在朝廷上当众杖打他四十棍,将他贬为贵州龙场驿丞。龙场一带群山连绵,草木丛杂,苗族、僚族人同居一处。守仁根据他们的风俗教化引导,这些少数民族人民很高兴,相继砍伐树木建造房子,给守仁居住。

七月初一,宁王偷袭攻下九江、南康,出兵大江,迫近安庆。有人请求援助安庆,守仁说:“不能这样。现在九江、南康已被敌军掌管,我军跨过南昌和敌人在江上僵持,两郡兵力断我军后路,这样会腹背两面受到敌人夹击。不如直接攻打南昌。敌人的精锐部队全都出动了,守御戒备力量不足。我军刚刚聚集,气势锐利,进攻一定能攻克。敌人听说南昌被攻克,一定会解除包围自救。在湖中迎击他们,没有不取胜的道理。”宸濠果然从安庆撤兵而回,将船连起来结成方阵。官兵用小船栽着木柴,趁着风势放火。宸濠的船搁浅,匆忙换船逃跑,(王守仁)追上逮捕了他。总共三十五天敌人就被铲平了。当时,谗佞奸邪的人(在朝中)构陷忠良、煽风点火,灾祸变化难以预料,如果没有守仁,东南战事(或平贼之事)就很危险了。

10.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时言路横恣,凡用吏部郎,必咨其同乡居言路者。给事中傅櫆、陈良训、章允儒以南星不先咨已,大怒,共诟谇维琏。及维琏调考功,櫆等益怒,交章力攻。维琏愤,拜疏求罢。维琏欲去不得,诏留视事。乃严核官评,无少假惜。

五年二月,代熊文灿巡抚福建,海外红夷据彭湖,挟互市,后徙台湾,渐泊厦门。维琏屡檄郑芝龙防.遏之,不听。明年夏,红夷乘间袭陷厦门城,大掠。维琏急发兵水陆进,芝龙亦驰援,焚其三舟,官军伤亦众,维琏在事二年,劳绩甚著,会当国者温体仁辈雅忌维琏,而闽人宦京师者腾谤于朝,竟坐是罢官。八年春,叙却贼功,诏许起用。旋召拜兵部右侍郎,遘疾不赴,卒于家。

(节选自《明史·邹维琏传》)

(1)维琏欲去不得,诏留视事,乃严核官评,无少假借。

(2)会当国者温体仁辈雅忌维琏,而闽人宦京师者腾谤于朝,竟坐是罢官。

【答案】(1)邹维琏想离职也不行,诏令他留任治事。于是他严格考核官员评语,毫不宽容。(2)恰好当权的温体仁等平素就忌恨邹维琏,而在京城当官的福建人也在朝廷上肆意诽谤他,(邹维琏)最终因此被免职。 【解析】

(1)“去”,离职。“视事”,治事,办公。“假借”,宽容,宽恕。 (2)“雅”,平素,一向。“宦”,做官,当官。“坐”,因为,因……获罪。 参考译文:

当时言官霸道,凡是任命吏部郎,必然先问他做言官的同乡。给事中傅櫆、陈良训、章允儒因为赵南星没有先问自己,大怒,一同辱骂邹维琏。等到邹维琏调任为考功,傅櫆等更为恼怒,轮流上疏竭力攻击他。邹维琏愤慨,上疏请求罢官。邹维琏想离职也不行,诏令他留任治事。于是他严格考核官员评语,毫不宽容。

崇祯五年(1632)二月,代替熊文灿巡抚福建。荷兰人占据澎湖,要挟互市,后又移往台湾,逐渐停泊在厦门。邹维琏屡次命令郑芝龙防备,郑芝龙不听。第二年夏天,荷兰人乘机偷袭占领厦门城,大肆抢掠。邹维琏急忙发兵水陆并进,郑芝龙也驰援,烧毁了荷兰人三条船,官军受伤的也多。邹维琏居官任事两年,功绩很显著。恰好当权的温体仁等平素就忌恨邹维琏,而在京城当官的福建人也在朝廷上肆意诽谤他,(邹维琏)最终因此被免职。八年春天,评议打退盗贼功劳的大小,皇上下诏允许起用他。不久,征召他入京授予兵部右侍郎,他患病没有赴任,死在家中。

【模拟提升】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崔暹,字季伦,博陵安平人。暹少为书生,避地渤海,赵那公琛镇定州,辟为开府谘议。随琛往晋阳,..高祖①与语说之,以兼丞相长史。高祖举兵将入洛,留暹佐琛知后事,谓之曰丈夫相知岂在新旧军戎事重留守任切家弟年少未闲事宜凡百后事一以相属握手殷勤至于三四 暹亲遇日隆,好荐人士。言刑邵御宜任府僚,兼任机密。世宗常因以征邵,甚见亲重。言论之际,邵遂毁暹。世宗不悦,谓暹曰:“卿说子才之长,子才专言卿短,此痴人也。” 暹曰:“子才言暹短,暹说子才长,皆是实事不为嫌也。”

武定初,迁御史申尉。暹前后表弹尚书令司马于如及尚书元羡、雍州刺史慕容献,又弹太师咸阳王元坦、并州刺史可朱浑道元,罪状极笔,并免官,其余死黜者甚众。高祖书与邺下诸贵曰:“崔暹始居宪台,..乃尔纠劾。咸阳王、司马令并是吾对门布衣之旧,尊贵亲昵,无过二人,同时获罪,吾不能救,诸君其慎

之。”高祖如京师,群官迎于紫陌。高祖握暹手而劳之曰:“往前朝廷岂无法官,而天下贪婪,莫肯纠劾。..中尉尽心为国,不避豪强,遂使远迩肃清,群公奉法。冲锋陷阵,大有其人,当宫正色,今始见之。”赐暹良马,使骑之以从,且行且语。退下拜,马惊走,高祖为拥之而授辔。

高祖崩,未发丧,世宗以暹为度支尚书,兼仆射,委以心腹之寄。暹忧国如家,以天下为已任。世宗车服过度,诛戮变常,言谈进止,或有亏失,暹每厉色极言,世宗亦为之止。有因数百,世宗尽欲诛之,每催文帐。暹故缓之,不以时进,世宗意释,竟以获免。显祖初嗣霸业,司马子如等挟旧怨,言暹罪重,谓宜罚之,显祖从之。及践祚,谮毁之者犹不息。帝乃令都督陈山提等搜暹家,甚贫匮,唯得高祖、世宗..与暹书千余纸,多论军国大事。帝嗟赏之,寻迁太常卿。帝谓群臣曰:“崔太常清正,天下无双,卿等不及。”天保末,为右仆射。帝为左右曰:“崔暹谏我饮酒过多,然我饮酒何妨?”常山王私谓暹曰:“至尊或多醉,吾兄弟杜口,仆射独能犯颜,内外深相感愧。”十年,暹以疾卒,帝抚灵而哭。

(选自《北齐书·列传第二十二》,有删节)

(注)高祖,指东魏权臣高欢,他的次子(即文中的“显祖”,世宗之弟)篡位建立北齐后,追尊他为高祖神武皇帝。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谓之曰/丈夫相知/岂在新旧/军戎事/重留守任切/家弟年少/未闲事宜/凡百后事/一以相属/握手殷/勤至于三四/

B.谓之曰/丈夫相知/岂在新旧/军戎事/重留守任切/家弟年少/未闲事/宜凡百后事/一以相属/握手殷勤/至于三四/

C.谓之曰/丈夫相知/岂在新旧/军戎事重/留守任切/家弟年少/未闲事宜/凡百后事/一以相属/握手殷勤/至于三四/

D.谓之日/丈夫相知/岂在新旧/军戎事重/留守任切/家弟年少/未闲事/宜凡百后事/一以相属/握手殷勤/至于三四/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辟,汉代开始实行的擢用人才的一种制度,皇帝征召称“辟”,官府征召称“征”。 B.宪台,东汉改称汉御史府为宪台,后亦以称御史等官职,文中指后者。 C.紫陌,本意是大路的意思,古代指京师郊野的道路。 D.践祚,亦作“践胙”、“践阼”,指皇帝登基继位。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崔暹深受赏识,被委重任。高祖和他谈话而喜欢他,任命他兼任丞相长史;起兵将人洛阳,把崔暹留下来辅佐高琛主持后方的事务。

B.崔暹善荐他人,宽宏大量。他推荐那邵担任府僚兼管机密之事,刑邵却向世宗说崔暹的短处,世宗将此事告诉他,崔暹并不以为意。

C.崔暹直言进谏,心忧国家。世宗车服超过规定的制度,诛杀失常,言谈举止或有过失,崔暹常常神色严厉地直言规劝,世宗因此而改正。

D.崔暹执法严明,为官清正。做御史中尉时,他曾弹劾一批官吏;显祖曾派人到他家里搜查,发现他非常贫穷,只搜出写给高祖、世宗的书信千余件。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显祖初嗣霸业,司马子如等挟旧怨,言暹罪重,谓宜罚之。 (2)至尊或多醉,吾兄弟杜口,仆射独能犯颜,内外深相感愧。 【答案】1.C 2.A 3.D

4.(1)显祖开始继承霸业,司马子如等人心怀旧怨,说崔暹犯罪严重,应该惩罚他。(2)皇上有时喝多而醉,吾兄弟闭口不说,仆射独自触犯龙颜,朝廷内外深为感动惭愧。 【分析】

1.原句翻译为:对他说:“大丈夫相知,难道在于新旧?军队的事情重大,留守的责任也紧迫,我弟弟年轻,不熟悉事宜,后方的所有工作,我就把它们一概都托付给你了。”和崔暹恳切地握手,直到握了三四次。

根据文意,“重”作“军戎事”的谓语,之间不可断开,且正好与下一个独立的句子“留守任切”相对,句式一致,排除选项AB;“事宜”指事情,应该连在一起作“闲”的宾语,且“凡”常用于句首,用于引导后文,“凡”前面应该断开,排除选项D。 故选C。

2.A. “皇帝征召称‘辟’,官府征召称‘征’”表述错误。应该是“皇帝征召称‘征’,官府征召称‘辟’”。 故选A。

3.D. “写给高祖、世宗的书信千余件”表述错误。根据原文“唯得高祖、世宗与暹书千余纸”可知,应该是“高祖、世宗给崔暹的书信千余件”。 故选D。

4.赋分点:(1)嗣,继承;挟,怀有,心怀;宜,应该。 (2)或,有时;杜口,闭口;感愧,感动惭愧。 参考译文:

崔暹,字季伦,是博陵安平人。崔暹年少时为读书人,在渤海避世隐居,赵郡公高深镇守定州,征召

他做开府谘议,他跟随高琛前往晋阳,高祖和他谈话而喜欢他,任命他兼任丞相长史,高祖起兵将入洛阳,把崔暹留下来辅佐高琛主持后方的事务,对他说:“大丈夫相知,难道在于新旧?军队的事情重大,留守的责任也紧迫,我弟弟年轻,不熟悉事宜,后方的所有工作,我就把它们一概都托付给你了。”和崔暹恳切地握手,直到握了三四次。崔暹受到信任厚待一天比一天深厚,他喜欢推荐人才。他说刑邵适合担任府僚,还可以兼管机密之事。世宗因而征用了刑部,很受亲信器重。可言谈之际,刑邵却说崔暹的不是,世宗不高兴,对崔暹说:“你说子才的长处,子才却专讲你的短处,这真是个平庸之人啊,”翟暹说,“子才说我崔暹的短处,我崔暹说子才的长处。(说的)都是事实,我也不会因此产生嫌怒。”

武定初年,崔暹升任御史中尉。崔暹先后上表弹劾尚书今司马子如以及尚书元羡,雍州刺史慕容献,又弹劾太师咸阳王元坦、并州刺史可朱浑道元,罪状写得极为详尽,他们都被免去宫职。此外被处死贬黜的还有很多。高祖给邺下诸位权贵写信说:“崔暹刚刚任职御史台,就能如此检举弹动。咸阳王,司马令都是我做平民时门对门的老朋友,如果讲尊贵亲近,谁也不会超过这二人,可他们却同时获罪,我也不能相救,你们诸位还是小心谨慎为好,”高祖到京城去,群官到京城郊外的路上去迎接。高祖握着崔暹的手慰劳说:“以前朝廷难道无法官,而天下人都贪婪,没有人肯去检举弹劾。中尉您尽心为国,不怕豪强,于是使远近肃清,诸位王公守法。冲锋陷阵,大有这样的人,做官的本色,今天我才见到,”高祖赏赐崔暹好马,让他骑上来跟着走,边走边交谈。崔暹下马拜谢,马受惊要跑。高祖为他拦住马并亲自把缰绳递给他。

高祖驾崩,还没有发丧,世宗(高欢长子高澄)就任命崔暹为度支尚书,兼任尚书仆射,把心服重任寄托在他身上。崔暹操心国事犹如家事,以天下为己任。世宗车服超过规定的制度,诛杀失常,言谈举止,也时有过失,崔暹常常神色严厉地真言规劝,世宗也因此而改正。有囚徒几百名,世宗想把他们全部处死,常常催促公文案卷。崔暹故意拖延这件事,不按时进呈,世宗心情宽解后,囚徒们终于因此获得赦免。高祖(高欢次子高洋)开始继承霸业,司马子如等人心怀旧怨,说崔暹犯罪严重,应该经罚他。显祖听从了他们的意见。到登基时,中伤诋毁的人还不停止,皇帝就命令都督陈山提等人搜查崔暹家,发现他家非常贫乏,只找到高祖、世宗给崔暹的书信干余件,大多谈论军旅和国家的大事。皇帝感叹赞赏他。不久转任太常卿。皇帝对群臣说:“崔太常清座正直,天下无双,你们都比不上他。”天保末年,为右仆射。帝对左右的人说:“崔暹诤谏我饮酒过多,然我饮酒何好?”常山王私下对崔暹说:“皇上有时喝多而醉,吾兄弟闭口,仆射独自触犯龙颜,朝廷内外深为感动惭愧。”十年,崔暹因病去世,帝抚灵而哭。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王镕,其先回鹘部人也。唐至德中,其先事镇州节度使王武俊为骑将。武俊嘉其勇干,畜为假子,其...后子孙以王为氏。父景崇位至太尉,中书令,中和二年卒。时镕年十岁,三军推袭父位。大顺中,李存孝...连年出师以扰镇之属邑。镕苦之,遣使求救于幽州。自是燕帅李匡威频岁出军,以为镕援。时匡威兵势方

盛,以镕冲弱,将有窥图之志。

景福二年春,匡威率精骑数万,再来赴援,会匡威弟匡俦夺据兄位,匡威退无归路,镕乃延入府第,馆于宝寿佛寺。镕以匡威因己而失国,又感其援助之力,事之如父。五月,镕谒匡威于其馆,匡威阴遣部下伏甲劫镕,抱持之。镕曰:公戒部人勿造次吾国为晋人所侵垂将覆灭赖公济援之力幸而获存今日之事本所甘心即并辔归府舍镕军拒之竟杀匡威梁先遣亲军三千,分据镕深、冀二郡,以镇守为名,镕遣使告急庄宗(晋王李存勖),庄宗命周德威率兵应之,于是镕归庄宗。

镕自幼聪悟,然仁而不武,征伐出于下,不亲军政,多以阉人秉权,出纳决断,悉听所为。镕宴安既久,惑于左道,有阉人石希蒙者,奸宠用事,为镕所嬖。

天祐八年冬十二月,镕自西山回,宿于鹘营庄,将归府第,希蒙劝之他所。宦者李宏规谓镕曰:“方..

今世道未夷,人心多梗,久虚府第,远出游从,如乐祸之徒,翻然起变,拒门不纳,则王欲何归!”镕惧,促归。希蒙谮宏规专作威福,多蓄猜防,镕由是复无归志。宏规闻之怒,使偏将苏汉衡率兵擐甲遽至镕前,露刃谓镕曰:“军人在外已久,愿从王归。”镕不听。宏规因命军士聚噪,斩希蒙首抵于前。镕大恐,遂归。是日,令其子昭祚与张文礼以兵围李宏规及行军司马李蔼宅,并族诛之,诖误者凡数十家。又杀苏汉..衡,收部下偏将下狱,穷其反状,亲军皆恐。文礼密谕之曰;“王将坑尔曹,宜自图之。”众皆掩泣。是夜,亲军十余人,自子城西门逾垣而入,军士二人突入镕居室,断其首,袖之而出,遂焚其府第。

(节选自《旧五代史》,有删改)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公戒部人/勿造次/吾国为晋人所侵/垂将覆灭/赖公济援之力幸而获存/今日之事/本所甘心/即并辔归/府舍镕军拒之/竟杀匡威/

B.公戒部人/勿造次/吾国为晋人所侵/垂将覆灭/赖公济援之力/幸而获存/今日之事/本所甘心/即并辔归府舍/镕军拒之/竟杀匡威

C.公戒部人勿造次吾国/为晋人所侵/垂将覆灭/赖公济援之力幸而获存/今日之事本所甘心/即并辔/归府舍/镕军拒之/竟杀匡威/

D.公戒部人勿造次/吾国为晋人所侵/垂将覆灭/赖公济援之力/幸而获存/今日之事/本所甘心/即并辔归府舍/镕军拒之/竟杀匡威/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节度使,官名,在唐代是重要地区管理军政事务的最高长官,原只在边境重要地区设置,后内地也多有设置。

B.中书令,古代官职名称。最初是帮助皇帝在宫廷处理政务的官员,负责传宣诏命及奏章中的“封事”(密奏),责任重大。

C.天祐,这里是年号。年号是纪年的名称,一般由君主发起。如“开元”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一位帝王的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

D.司马,各个朝代所指官位不尽相同,战国时为掌管军政、军赋的副官,隋朝时是州郡太守(刺史)的属官。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燕帅李匡威连年出动军队去救援王镕,他认为王年幼弱小,而自己兵势正强盛,便产生了谋夺之心。 B.王镕从小聪明,然而讲仁义不习武,征伐之事由手下人干,不亲自处理军政,多以宦官掌权,最终也因此而丧命。

C.宦官李宏规劝王不要远出游玩,如果有生事兴祸之徒,突然作乱,没有归处,王镕害怕,马上听从他的规劝回到府第。

D.王镕回到府第的当天,令他儿子昭祚与张文礼领兵包围行军司马李蔼和曾经劝谏自己的李宏规的住宅,杀掉全族人。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镕宴安既久,惑于左道,有阉人石希蒙者,奸宠用事,为镕所嬖。

(2)收部下偏将下狱,穷其反状,亲军皆恐。文礼密谕之曰;“王将坑尔曹,宜自图之。” 【答案】5.D 6.C 7.C

8.(1)王镕享受安乐已久,又被旁门左道的邪术惑乱,有个叫石希蒙的太监靠奸诈执掌朝政,受王镕宠信。 (2)(王镕)逮捕部下偏将关进监狱,追究谋反罪状,亲军都大为恐慌。张文礼秘密地告诉他们说:“王镕将要活埋你们,你们应该自己筹划(设法对付)这件事。” 【分析】

5.句意:“您告诫部下不要鲁莽轻率。我国被晋人侵犯,将要覆灭,依靠你的救援,幸而生存下来。今天的事,也是甘心情愿的。”随即两人并排骑马,回府第,王镕军队拒绝李匡威,最后杀了他。

“吾国为晋人所侵”中,“吾国”作主语,“吾”前停顿,排除C。“归府舍”中“府舍”作“归”的地点(补语),之间不可断开;“并辔”意思指两马并行、两马并驰、并驾齐驱,作谓语,独立成句,之后断开。据以上分析排除AB。 故选D。

6.C.“如‘开元’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错误。“开元”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 故选C。

7.C.“马上听从了他的规劝回到府第”错。由文中“希蒙谮宏规专作威福,多蓄猜防,镕由是复无归志”,可见王镕并未马上听从李宏规的规劝回到府第。

故选C。

8.(1)“宴安”,安逸享受;“既”已经;“惑于左道”,被动句;“有阉人石希蒙者”,定语后置句;“用事”,执掌朝政;“为镕所嬖”,被动句,“嬖”,宠信。(2)“(王镕)收部下偏将下狱”,省略主语;“收”,逮捕;“偏将”,副将;“下”,名词作动词,关押;“穷”,追究;“反状”,谋反罪状;“密谕”秘密地告诉;“坑”,活埋;“尔曹”,你们;“图”,筹划。 参考译文:

王镕,他的祖先是回鹘部族人。唐朝至德年间,他的祖先侍奉镇州节度使王武俊,担任骑兵将领。王武俊称赞他勇敢能干,收为义子,他的后代子孙便以王为姓。他的父亲王景崇官位至太尉、中书令,中和二年(882)去世。王镕当时十岁,三军推举他继承父亲职位。大顺年间,李存孝连年发兵扰乱镇州的属邑。王镕深受其苦,派使者向幽州求救。从此燕帅李匡威连年出动军队,来救援王镕。此时李匡威兵势正强盛,因王镕年幼弱小,心有窥视图谋之志。

景福二年(893)春,李匡威率领数万精锐骑兵,再次前往救援,恰逢李匡威弟李匡俦夺取占据了他哥哥的职位,李匡威没有退路,王镕于是把他请进自己府第,住在宝寿佛寺。王镕认为李匡威因为自己而失去国家,又感谢他的援助之力,侍奉他像对待父亲一样。五月,王镕到住所拜见李匡威,李匡威暗中派部下埋伏武士劫持王镕,抱住他。王镕说:“您告诫部下不要鲁莽轻率。我国被晋人侵犯,将要覆灭,依靠你的救援,幸而生存下来。今天的事,也是甘心情愿的。”随即两人并排骑马回府第,王镕军队拒绝李匡威,最后杀了他。梁先派遣亲军三千,分别占据王镕的深、冀二郡,王镕派遣使者向庄宗(晋王李存勖)告急,庄宗命令周德威率领军队接应他,于是王镕归顺了庄宗。

王镕从小聪明,然而讲仁义不习武,征伐之事由手下人干,不亲自处理军政,多以宦官掌权,往来决策命令,全听任他们所为。王镕享受安乐已久,又被旁门左道的邪术惑乱,有个叫石希蒙的太监,靠奸诈执掌朝政,受王镕宠信。

天祐八年冬(911)十二月,王镕从西山回来,住在鹘营庄,将回府第,石希蒙劝王镕再到别的地方去。宦官李宏规对王镕说:“现在世道还没太平,人心多有不安,府第常常没人,远出游玩,如果有生事兴祸之徒,突然作乱,把住门不让进,那么王将回到哪里呢?”王镕害怕,催促回去。石希蒙诽谤李宏规作威作福,总是蓄意猜测防备他人,王镕因此又没有了回府的打算。李宏规听了发怒,派偏将苏汉衡率兵穿上甲胄突然来到王镕跟前,刀剑出鞘对王镕说:“军人在外很久,希望跟随大王回府。”王镕不听。李宏规于是命军士聚众起哄,斩下石希蒙的头送到王镕跟前。王镕大为恐惧,于是回到府第。这一天,令他儿子昭祚与张文礼率领兵包围李宏规和行军司马李蔼的住宅,杀掉全族人,误杀的有几十家。又杀死苏汉衡,逮捕部下偏将关进监狱,追究谋反罪状,亲军都大为恐慌,张文礼对他们秘密地说:“王镕将要活埋你们,你们应该自己筹划(设法对付)这件事。”大家都掩面哭泣。这天夜里,亲军十几人,从子城西门翻墙而

入,两位军士突然冲进王镕居室,砍下他的头,放在衣袖中带出来,最后烧掉王镕的府第。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韦睿,字怀文,京兆杜陵人也。自汉丞相贤以后,世为三辅著姓。事继母以孝闻。睿内兄王憕、姨弟杜恽,并乡里有盛名。伯父祖征谓睿曰:“汝自谓何如憕、恽?”睿谦不敢对。祖征曰:“汝文章或少减,学识当过之;而干国家,成功业,皆莫汝逮也。”外兄杜幼文为梁州刺史,要睿俱行。梁土富饶,往者多..以贿败。睿时虽幼,独用廉闻。宋永光初,袁凯为雍州刺吏,见而异之,引为主簿。大军发郢,谋留守将,..高祖难其人。久之,顾睿曰:“弃骐骥而不乘,焉遑遑而更索。”即日以为冠军将军,行郢府事。初,郢城之拒守也,男女口垂十万,闭垒经年,疾疫死者十七八,皆积尸于床下,而生者寝处其上,每屋辄盈满。睿料简隐恤,成为管理,于是死者得埋葬,生者反居业,百姓赖之。初肥水堰立使军主王怀静筑城于岸守之魏攻陷怀静城千余人皆没魏人乘胜至睿堤下其势甚盛军监潘灵祐劝睿退还巢湖诸将又请走保三叉睿怒曰:“宁有此邪!将军死绥,有前无却。”因令取伞扇麾幢,树之堤下,示无动志。睿素羸,每战未尝骑马,以板舆自载,督厉众军。魏兵来凿堤,睿亲与争之,魏军少却,因筑垒于堤以自固。睿起斗舰,高与合肥城等,四面临之。魏人计穷,相与悲哭。睿攻具既成,堰水又满,魏救兵无所用。魏守将杜元伦登城督战,中弩死,城遂溃。睿每昼接客旅,夜算军书,三更起,张灯达曙。抚循其众,常恐不及,故投募之.士争归之。所至顿舍修立,馆宇藩篱墙壁,皆应准绳。七年,迁左卫将军,会司州刺史马仙琕北伐还军。为魏人所蹑,三关扰动,诏睿督众军援焉。睿至安陆,增筑城二丈余,更开大堑,起高楼,众颇讥其示弱。睿曰:“不然,为将当有怯时,不可专勇。”是时元英复追仙琕,将复邵阳之耻,闻睿至,乃退。居朝廷,恂恂未尝忤视,高祖甚礼敬之。性慈爱,托孤兄子过于己子。历官所得禄赐,皆散之亲故,家无余财。普通元年八月,卒于家,时年七十九。

(节选自《梁书·韦睿列传》,有删节)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初/肥水堰立使/军主王怀静筑城于岸守之/魏攻陷怀静城/千余人皆没魏人乘胜至睿堤下/其势甚盛/军监潘灵祐劝睿退还巢湖/诸将又请走保三叉/

B.初/肥水堰立使/军主王怀静筑城于岸守之/魏攻陷怀静城/千余人皆没/魏人乘胜至睿堤下/其势甚盛/军监潘灵祐劝睿退还/巢湖诸将又请走保三叉/

C.初/肥水堰立/使军主王怀静筑城于岸守之/魏攻陷怀静城/千余人皆没魏人/乘胜至睿堤下/其势甚盛/军监潘灵祐劝睿退还/巢湖诸将又请走保三叉/

D.初/肥水堰立/使军主王怀静筑城于岸守之/魏攻陷怀静城/千余人皆没/魏人乘胜至睿堤下/其势甚盛/军监潘灵祐劝睿退还巢湖/诸将又请走保三叉/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外兄,中国古代称母亲兄弟姊妹的儿子为外兄弟,而称父亲姊妹的儿子为内兄弟。 B.主簿,官名,是各级主官属下掌管文书的佐吏,魏、晋之前广泛存在于各级官署中。 C.弩,也被称作为“窝弓”,古代的一种冷兵器,由弩臂、弩弓、弓弦和弩机等组成。 D.三更,古代时间名词,又名子时,就是半夜,具体指在当天的23:00~第二天1:00。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韦睿孝顺继母,为人低调谦逊。他侍奉继母,因为孝顺而闻名;伯父韦祖征要他把自己与王憕、杜恽相比较,他则谦逊不敢回答。

B.韦睿治政有方,深受百姓爱戴。当初,郢州瘟疫横行,他代管郢州公务,料理抚慰,死者得以安葬,生者重操旧业,百姓很信赖他。

C.韦睿胆识过人,指挥充满睿智。魏兵前来凿堤,他亲自与敌人争夺;他先建造高大战船,接着让堤堰灌满水,合肥城不攻自破。

D.韦睿为人谨慎,向来淡泊钱财。身处朝廷时,他谨慎小心从不与人抵触,高祖很敬重他;他为官所得的俸禄赏賜,全都送给亲友。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汝文章或少减,学识当过之;而干国家,成功业,皆莫汝逮也。 (2)睿至安陆,增筑城二丈余,更开大堑,起高楼,众颇讥其示弱。 【答案】9.D 10.A 11.C

12.(1)你的文章或许略为逊色,但学识应当超过他们;在参与国家大事、成就功业方面,他们都比不上你啊!(2)韦睿到达安陆,将城墙加高了二丈多,又挖掘深沟,筑起高楼,许多人讥讽他这是向敌人示弱。 【分析】

9. “立”“使”均为动词,“立”的主语是“肥水堰”,“使”的主语是“韦睿”,主语不一致中间要断开,所以“立”“使”之间必须停顿,“使”与“军主”之间不能停顿,排除AB两项;

“魏人”充当“乘胜”的主语,与“没”之间必须停顿,与“乘胜”之间不能停顿,排除AC两项; “巢湖”充当“退还”的宾语,与“退还”之间不能停顿,与“诸将”之间必须停顿,排除BC两项。 故选D。

10.A.“中国古代称母亲兄弟姊妹的儿子为外兄弟,而称父亲姊妹的儿子为内兄弟”错误,正确的理解是“中国古代称母亲的兄弟姊妹的儿子为内兄弟,称父亲姊妹的儿子为外兄弟”。 故选A。

11.C.“合肥城不攻自破”错误。文中说的是“魏守将杜元伦登城督战,中弩死,城遂溃”,一首是“魏军守将杜元伦登城督战,中箭而死,合肥城于是崩溃”,所以并非“不攻自破”,选项表述犯了曲解文意的

错误。 选C。

12.(1)关键词句:“少减”,略为逊色;“干”,参与、管理;“莫汝逮”,宾语前置,他们都比不上你,“逮”,比得上。

(2)关键词:“增”,加高;“开”,挖掘;“讥”,讥讽。 参考译文:

韦睿,字怀文,京兆杜陵人。从汉丞相韦贤以后,世代都是三辅地区的望族。侍奉继母因为孝顺而闻名。当时韦睿的妻兄王憕、姨弟杜恽,一同在乡里都有很大的名声。他的伯父韦祖征对韦睿说:“与憕、恽相比,你认为自己怎么样?”韦睿谦逊不敢回答。祖征说:“你的文章或许略为逊色,但学识应当超过他们;在参与国家大事、成就功业方面,他们都比不上你啊!”韦睿的表兄杜幼文是梁州刺史,邀请韦睿同行同去梁州。梁州很富饶,以前在那里做官的,大多由于收受贿赂而身败名裂;韦睿当时虽然年轻,却独因为廉洁而闻名。宋永光初年,袁凯担任雍州刺史,见到韦睿,认为他很不寻常,就引荐他担任主簿。大军从郢州出发,高祖考虑留谁为守将,感到难以找到适当的人选。过了很久,高祖望着韦睿说:“抛弃眼前的千里马不骑,为什么还要匆匆忙忙四下寻觅呢?”当天就任命韦睿担任冠军将军,代管郢州公务。当初,齐军固守郢州城时,人口将近十万,经过一年的坚守,十分之七八的人因感染瘟疫而死亡,尸体都堆在床下,而活人就睡在上面。每间屋子都是满满的。韦睿料理抚慰,全都妥善安排,于是死者得以安葬,生者返回故居,重操旧业,老百姓都很信赖他。当初,肥水堰筑成的时候,韦睿派军中负责人王怀静在岸边筑城守卫,魏军攻陷王怀静的城池,一千多守军全部战死。魏军乘胜攻到韦睿堤下,来势凶猛。军监潘灵祐劝韦睿退回巢湖,众将领又请求退守三叉城。韦睿愤怒地说:“岂能如此?将军退却要处死,只许前进不许后退。”于是命令取出仪仗旌旗等物,树立在堤堰下面,以表示决不退却的决心。韦睿身体一向瘦弱,每次作战都不骑马,而是乘坐板舆,监督激励大军。魏兵前来凿堤,韦睿亲自与敌人争夺,魏兵稍稍后退,韦睿趁机在堤上筑起营垒以加强防卫。韦睿建造战船,高度与合肥城一样,四面逼近合肥城。魏军无计可施,聚在一起悲嚎痛哭。韦睿的攻城器械已经准备就绪,堤堰中的水也灌满了,魏军援兵又派不上用场。魏军守将杜元伦登城督战,中箭而死,合肥城于是崩溃。韦睿常常白天接待宾客,夜晚研读兵书,三更天就点灯起床,直到天露曙色。抚慰部下,经常担心有不周到的地方,所以投奔而来的人都争相追随他。韦睿所到之处修建军营,无论房屋、栅拦还是围墙,全都符合规范。天监七年,韦睿升任左卫将军,当时司州刺史马仙琕北伐,率军返回,被魏国军队跟踪,一时各个边关骚动不已。高祖下诏命令韦睿率领各支军队前往支援。韦睿到达安陆,将城墙加高了二丈多,又挖掘深沟,筑起高楼,许多人讥讽他这是向敌人示弱。韦睿说:“这不是示弱,作为将领应当有畏惧的时候,不能一味争强斗狠。”当时元英仍在追击马仙琕,想雪邵阳战败之耻,得知韦睿到来,就退兵了。韦睿身处朝廷,谦虛谨慎从不与人抵触,高祖

很敬重他。他秉性慈爱,善待已故兄长的儿子超过对自己的儿子。他为官所得的俸禄赏赐,全都送给亲友,家里没有多余的钱财。普通元年八月,在家中去世,终年七十九岁。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