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时候 【教学目标】
1、领会作者对庄子精神世界解读; 2、把握作者.写作本文意图; 3、品位文章语言美 【教学重点】
解读庄子精神世界。 【教学难点】
解读庄子精神世界。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导入新课
我们学习过庄子《逍遥游》,谁来说说庄子思想及《庄子》书特点? 明确:庄子:追求精神绝对自由。 《庄子》:想象丰富奇特,文势汪洋肆意,具有浓郁浪漫主义色彩。 今天就让我们再一次走进庄子精神世界。 二、阅读课文 自由朗读。 1、体味语言美 2、思考:(1)练习二;(2)梳理思路;(3)作者是就庄子写庄子,发思古之幽情吗?是不是有别意图?
三、研究课文 (一)课文语言
提问:你认为文中哪些语句优美?
明确:由学生自由讨论。但是要突出课文第7段有关“月亮”语句,这是诗语言,意象鲜明,内涵丰富。
(二)文章中心
思考:作者所揭示庄子精神世界是怎样?完成练习二1-2题。
明确:鄙视功名利禄,追求精神自由,人格独立。不论环境多么险恶,命运多么悲苦,庄子都坚持不让内心受到干扰摇动,保持着一种天崩地裂也不能打破意识上独立性,坚决不与权势者同流合污。
(三).写作意图
思考:我说,本文是作者有感而发,你同意我观点吗?从哪儿可以看出作者.写作意图?
明确:作者特别肯定庄子“清洁精神”,歌颂他在“文化屈从权势传统中”“看守心灵月亮”“孤独”,显然不是无端地发思古之幽情。为什么?标题含蓄地告诉了我们!什么是“无路可走”,”在我们无路可走时候”怎么样?这难道不需要我们去思考吗?
今天现实社会中,物欲横流,人格扭曲,道德沦丧,良知泯灭,人文精神失落,人类“精神家园”被挤占侵吞,不正是“无路可走”具体体现吗?我们已经有很多人迷失道路方向而不知所归。那么怎么办?标题提醒我们,要回头看看古人,看看庄子,学习庄子。——这就是作者.写作意图!
好在我们精神家园还没有完全丢失,就是因为有庄子这样几位哲学大师,他们思想、精神、智慧和人格光芒,穿越时空在我们心目中闪耀!
找回失落精神,使之更完美!重建我们精神家园吧! 四、布置作业
阅读《语文读本》上相关文章《永恒乡愁》和《庄子使我上瘾两个理由》。
《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时候》精品教案设计1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教学目】一、诵读 二、感受陶潜隐士情怀 【教学重点】 一、课文思想内容
二、解读陶潜隐逸诗人形象 【教学难点】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正确理解 【教学设想】 一、诵读准备指导
二、诵读和领悟互相推进
三、.总结陶潜隐士情怀教学幻灯片 【学时安排】1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预习准备
1、明确诵读要求——读出语调;读出语气;读出语速;读出语顿;读出语意 2、了解背景材料(含作者生平),以课下题注为准 3、参照课下注释,疏通课文,了解大意 课堂教学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是否还记得,是谁在《桃花源记》中为我们勾勒了一个理想社会?
(齐答:陶潜)那么,关于陶潜你们了解多少呢?(东晋大诗人,一名渊明,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不为五斗米折腰”典故等)“不为五斗米折腰”典故可见陶潜高尚情操,今天,我们来学习他另一篇文章《归去来兮辞》,去了解一下他隐士情怀。
(板书课题、作者) 二、范读课文
要求:注意听停顿特点——三字句2、1顿;四字句2、2顿;五字句2、3顿;六字句3、3顿或1、2、1、2顿。
三、研习课文 (一)、读悟第1段
在封建社会里,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大济苍生”,实现人生价值,往往是和仕途
紧紧联系起来,而陶潜不愿为官,难道是当官不好吗?
指名朗读本段。
思考:陶潜辞官归田原因是什么? 明确:“田园将芜”“心为形役”“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设问:从陶潜辞官归田原因中可看出他当时心境如何? 明确:自责(“田园将芜”),自悔(“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自觉、自醒(“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这里“心为形役”中“心”和“役”,显然不能单纯理解为“心意”和“形体”,应该深入理解为“心”是“志趣人格”,“形”是作者“出仕为官”这种行为。
(二)、读悟第2段 齐读本段。
讨论:1、归家途中迫切体现在哪里? 2、抵家时欣喜有体现在哪些语句当中? 3、到家后衣食住行闲适有从何看出? 明确:1、“舟遥遥”“问征夫”“恨晨光”,尤其一个“恨”字,迫切之情,溢于言表。
2、“载欣载奔”“童仆欢迎,稚子候门”,可感悟出主仆俱迎,妻子皆乐情景,尤其具有情味是妻子,好似不出来迎接,但由“有酒盈樽”可知妻子比谁都盛情,多好一幅天伦之乐图啊!
3、“引壶觞以自酌……抚孤松而盘桓”,既有室中之乐,也有园中之乐,这是真正隐士之乐,和刘禹锡《陋室铭》中“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异曲同工。
设问:从此段中又可以看出陶潜又有什么样隐士情怀? 明确:表达了淡泊明志,闲适自在隐士情怀。 (三)、读悟第3段 “归去来兮”“息交以绝游”,作者再一次表明自己厌恶官场,固穷守节坚定决心,也是其隐士情怀之三。
指定小组朗读此段。
思考:本段中,陶潜隐居乡村生活乐趣,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 明确:(1)、促膝而谈家庭之乐——悦亲戚之情话; (2)、弹琴消忧本色生活——乐琴书以消忧; (3)、与乡邻交往之乐——告余春及,有事西畴; (4)、巾车孤舟出游之乐——窈窕寻壑,崎岖经丘。
中国士大夫写劳动,都是倡导别人去劳动,自己是旁观者,而陶潜是中国士大夫中第一个劳动实践者,此乃其躬耕田园,诗酒琴书隐士情怀之四。
(四)、读悟第4段
魏晋焦虑人生苦短文人中,陶潜是最为焦灼一个,在第三段结尾处两句——“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已见端倪,在第4段中又有何表现?
齐读本段。
讨论:如何正确理解结尾处两句话“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明确:陶潜顺应自然,乐夫天命超生死,有别于“立德”“立功”留名于世儒学家,也有别于炼丹学道求长生道学家,这里边有他遗世独立、超脱生死旷达乐观精神,也流露出他无可奈何、听天由命思想情绪,这是他欲冲破黑暗而不能保身之计,也是他人性减弱一种表现。
四、.总结
陶潜,入仕为官是他初衷,鄙弃官场是他节操,淡泊明志是他追求,躬耕田亩是他生活保障,琴书诗酒是他生活情趣,固穷守节是他归隐意念巩固,乐天知命是他人生真悟。
读《归去来兮辞》,是了解陶潜隐士情怀,了解中国古代隐士文化一个窗口。 五、布置作业 设计说明
本单元教学目标是:“了解课文思想内容,重视诵读”。依据以上两点,特确定两个教学目标——诵读和领悟。
为了便于研习课文,课前必须作好充分预习,所以布置了明确预习目标,其中包括诵读指导、疏通课文。
在研习课文过程中,主要是诵读和领悟互为推进,同时在感悟课文某一点内容时候,适当地引用陶潜其他诗句,以达到以此篇带动对陶潜整个诗文感知,反过来,对陶潜整个诗文感知又能加深对课文内涵领悟。
在教学方法选择上,主要采用问答法、讨论法和讲解法。让学生在一问一答形式中,主动发表自己见解;在讨论法中,群策群力,归纳提炼;通过老师必要讲解,巩固和加深对较难问题理解。
归去来兮辞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专题研究 “走近科学家” .教案 执教者江立群
教学设想:
1.据新课程标准,语文学习目标之一,是增加文化积淀,充实文化底蕴,形成并完善人格。爱因斯坦《短文两篇》赞美了居里夫人和哥白尼精神品质对人类重大贡献以及对于取得科学成就重要作用,以此为契机,引导学生关注更多科学家,探究他们成材之路,进而激励学生以科学家为榜样,树立远大理想,力争成为栋梁之才。
2.语文教育应充分认识学生既有知识和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收集处理信息、自主参与实践活动、发现问题和主动探究问题能力。因此,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小组成员共同讨论,锁定一位科学家,着重从精神品质方面探究成功原因写一篇随笔,并制作电子演讲稿,向全班展示研究成果。
3.语文课与政治课有根本区别,需要接触文本,对提高阅读或.写作能力有所帮助。选择新教材高一第一册《跨越百年美丽》,学习如何从居里夫人这个旧题材中发掘新视角,写出新内涵。
4.11月是“爱科学月”,全市掀起了爱科学,学科学热潮,为这个专题研究开展提供了良好氛围。
教学目:
1.学习科学家崇高道德品质,树立远大理想,努力成才。
2..写作中如何独辟蹊径,选择角度。学习以多种表现手法表现主旨。 3.培养收集处理信息,团队合作、研究性学习能力。 课前准备:
1.组织学生开展研究。 2.预习《跨越百年美丽》。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在爱因斯坦《短文两篇》:《悼念玛丽居里》、《在纪念哥白尼逝世40周年纪念会上讲话》中,作者并没有强调两位科学家在科学上功绩,而是赞美了居里夫人道德品质和哥白尼精神力量,这是为什么?
–––-第一流人物对于社会贡献,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其单纯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即使是后者,他们取决于前者程度,也往往超过人们所认为那样。
2.居里夫人有哪些伟大品质?对于社会贡献是什么? 朗读课文片段回答
3.课文强调了哥白尼怎样精神品质?这一精神品质有什么作用? 罕见思考独立性和直觉。他对于西方摆脱教权统治和学术统治枷锁精神解放所作贡献几乎比谁都要大。
4.引申
爱因斯坦短文两篇视角独特,使读者将焦点从科学家重大科学发现转移到探究他们伟大人格力量上面。
由此,我们想到古今中外科学家,他们科学成就背后,支撑着怎样精神品质?又有哪些鲜为人知故事呢?
二.各小组展示研究成果: 例如:爱因斯坦 霍金 诺贝尔 居里夫人 伽里略 张衡
小结:科学家并非天才,也没有得到上帝特别恩宠,他们才智成就是和他们道德品质力量成正比。
三.拓展:比较阅读新教材《跨越百年美丽》。 当代散文家梁衡说:“伟人在社会在人民群众中影响已很大了,但这主要是靠他们伟业、理论,人们接受是他们结果。文学就是要把这个扩大了距离拉回来,就是要把这个结果之前过程揭示出来,就是要有血有肉,沟通情理,让读者觉得可亲可信。”
1.这篇文章同爱因斯坦《悼念玛丽居里》以及同学探究性文章相比较,在内容及表现手法上有哪些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相同:都侧重于探究其道德品质方面力量。
不同:内容上,本文更侧重于揭示居里夫人作为女科学家意义:“玛丽居里让全世界女子都知道,她们除了‘门庭'和‘生世'之外,还有更重要东西。”
表现手法上,本文既有理性分析,又有精彩描写,运用了比喻、类比、联想等手法。
2.在文中找出运用不同表现手法相关片段,并分析它们表达效果。 3.如何理解题目,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展开? 百年---永恒
美丽---美丽端庄形象 科学定理
人格魅力
4.小结:我们看到了一个另样居里夫人;同样题材,以不同视角审视,能发掘出新鲜、深层内涵。要善于类比、联想,用丰富手段增强表现力。
四.通过这个专题学习,你有何收获? 五.作业:阅读《名人传》(法)罗曼罗兰
语文教案-《短文两篇》拓展课——走近科学家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讲话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在分析结构基础上探究段落安排道理,理清总体思路。
2.理清局部思路,弄明白一段文字,一句接一句,后一句接前一句道理。 (二)能力培养目标
1.查找1998年5月初有关报刊,上网了解北京大学百年校庆情况和其他情况。
2.探究思路,提高积极思维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学习理解江泽民总书记向全国各界青年提出“四点”希望,树立远大理想,为振兴中华民族而努力奋斗。
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探究段落安排道理,理清总体思路。 难点:“四点”希望排列条理。
解决办法:多探究,多发问,多思考,加深对课文内容理解。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认真探究,把握文意,理清全文思路。 2.探究文章涉及主要问题,提高思维能力。 二、整体感知 1.导入新课
1998年5月4日,来自国内外各方面代表八千多人,在人民大会堂,庆祝北京大学百年华诞。中国共产党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同志在庆祝大会上作了热情洋溢讲话。
北京大学是中国第一所具有现代意义国立综合性大学。它经历了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太多风雨,它是一部百年中国近现代史缩影。北大一百年里,培养了一批批优秀人才,为中国民主独立社会富强作出了巨大贡献。爱国、进步、民主、科学是北大自始自至终高举大旗,在这面旗帜下,北大人以天下为己任,一代代前仆后继,与黑暗博斗,寻找民族富强之路。
全国解放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北京大学,虽然北京大学遭受了许多挫折,但它在一代代党和国家领导人关心下,茁壮成长,蓬勃发展,正朝着世界一流大学目标前进。
江泽民同志这篇讲话,是他关心北大最集中体现,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回顾历史,给北大以高度评价,展望未来,对北大和同学提出殷切希望。
2.朗读课文、把握文意。
三、重点、难点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朗读并积累词语
诚挚 应适而生 永葆生机 民不聊生 发愤 坚持不懈 借鉴 拓宽 陶冶 砥砺 遐想 抱负 憧
憬 波澜壮阔 一事无成 焕发 绚丽 坚韧不拔 气馁 梦寐以求
2.分析篇章结构
这是一篇演讲词,开头一段:致词。属于文体特征段落。 第一部分(2—5),回顾北京大学创建史和新中国成立艰难历程,高度评价北京大学伟大贡献,概括北京大学优良传统。
第二部分(6—11),强调新时期科教兴国战略,提出建设具有世界一流水平大学要求。
第三部分(12—18),对青年学生提出四点希望,号召青年学生投身到中华民族复兴伟大事业中去。
3.从分析结构人手,理清文章总体思路。
总体思路是回顾过去一直面现在一寄望将来。全文大体思路是,先简要地回顾历史,叙述它艰难奋斗历程;而北大历史又与中国现代史尤其是中国共产党党史和民族奋斗史分不开。所以江泽民同志在阐述北大历史时候,自然把它与党、国家、民族历史联系在一起,而历史回顾又往往是为现实服务,所以讲话必然是回到现实,从高处着眼,联系高校、教育、人才问题,重点论述科教兴国战略问题和建设世界一流水平大学问题。最后,因为讲演对象主要是北大师生,重点又是青年学生,所以江泽民自然要从国家民族角度,对青年一代提出希望。
4.北京大学是在怎样背景下创建?
创建背景:列强入侵,民族危亡,发生戊戌变法,爱国志士兴学图强,北京大学应运而生。
5.北京大学在哪些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北大为国家民族所作贡献,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社会政治方面,宣传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产党诞生基地;二是思想文化方面,宣传民主、科学思想、传播新文化;三是学术教育方面,振兴教育,繁荣学术,为祖国培养了大批建设人才。
《PCLASS=MSONORMALSTYLE=“MARGIN-TOP:0PX;MARGIN-BOTTOM:0PX;LINE-HEIGHT: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