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极大的促进了农村改革和发展,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把握农村改革这个重点,围绕农业发展这个基础,抓住农村稳定这个大局,作出了《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就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泉口镇后沟村紧紧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努力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积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扎实推进富裕文明和谐新后沟建设,促进了全村经济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后沟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后沟村有史以来从未有过的巨大成就。
一、 后沟村现状 (一)、自然条件
后沟村位于泉口镇东部,距离浩门镇25公里,离泉口镇政府13公里处,南邻沈家湾村,西靠中滩村,东邻东川镇尕牧隆村,属于脑山地区,山势陡,土层薄,海拔3000—3400米。年均温度0.1℃,极端最低气温-34℃。年平均降雨量5.8毫米。年日照数达2500小时。无霜期为50—60天,冰雹、霜冻、洪涝、干旱等灾害是全村农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二)、社会经济条件
全村共有4个自然村,5个社,共有210户,965人,劳动力420人,其中女性有187人。全村有汉、土两个民族。全村以农业为主,养殖业为辅,共有耕地面积4049亩,人均耕地4.3亩,其中退耕还林面积591.6亩,大型农机具1台(套),中小型农机具55台(套),手扶拖拉机98辆,共有牛羊2025头(只),其中牛288头、羊1737只、猪400头。现有羊棚74幢,保温猪圈108座。
后沟村现有小学一所,教师5名,在校学生104名,村合作医疗卫生室1所,有村医2名,全村共有共产党员28名。地毯车间一个。
2008年全村人均收入元 左右,输出劳动力370人次,占全村劳动力人口的88.1%,实现劳务收入,种植业收入达 人均,养殖业收入达 人均,全村共有29户贫困户,讫今仍享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金,贫困户占总户数的13.8%。
二、后沟村近几年发展成就及基本经验
(一)、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04年开始每年第一个中央、省委1号文件的宣讲,后沟村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生产生活方式发生重大变革,传统的思想观念不断造成有力冲击,促使群众思想观念不断转变,极大地激发了农民自力更生、发展生产、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积极性,平均主义,吃大锅饭,小富即安,安于现状等阵旧观念彻底打破,农民的发展意识、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受教育意识、创业意识、就医意识、法制意识、消费意识等得到根本性转变,积极的不断的适应新形势,转变着生产生活方式,生活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为后沟村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活力,不断的促进着该村的农牧
业发展和农村的繁荣。
(二)、项目建设促进了后沟村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
2003年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完成退耕还林工程591.06亩 。 2005年后沟村实施了扶贫开发整村推进项目,投资73.05万元,建有羊棚74幢,保温猪圈108座,为该村农区畜牧业生产持续发展,进一步提高牲畜繁活率、总增率和商品率奠定了基础。2007年实施了扶贫开发青海藏羊公司226号藏毛加工车间1个,启动了电视进万家,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村村通”工程。实施了一社至五社通村砂石路工程。新建了后沟村合作医疗室。2008年实施了一社、二社人畜饮水工程,解决了全村人畜饮水困难问题,以上工程项目的实施,为后沟村的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基础,实现小康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集约经营和产业化发展,提升了后沟村农牧业生产水平 后沟村规模化经营种植60—100亩有4户,百亩以上具有大型农机具1套有1户,这几年种植大户带动辐射其它农户,进一步稳定壮大青稞、油菜等优势产业的发展,为大力发展以种草业和蔬菜种植为主的特色农业,积极探索后沟村土地有序流转和规模化经营新模式创造了条件。畜牧业方面积极发挥扶贫暖棚项目作用和效益,进一步加大种植优良畜草,着力解决草畜矛盾,扩大种草养畜,舍饲圈养和育肥贩运规模,为切实提高农区养殖业发展水平,务实了发展基础和取得了一些基本经验。
(四)、富余劳动力输出转移就业为后沟村农民增加了经济收入 2004年外出务工人员只有几十人,2007年外出务工人员达200
人,外出务工人员人均纯收入只有1500元左右,2008年该村外出务工人员达370人,人均纯收入5000元左右。因此,富余劳动力输出转移就业是后沟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捷径,实现农民增加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和渠道。
(五)、联点帮扶单位给后沟村解决了燃眉之急
与州林业站02年接为联点帮扶对子后,春耕之际送来0.5吨化肥,解决了贫困户下种时困难,05年为三社行路修便桥1座,05年春节之际送来价值1万元的化肥,解决了贫困户下种时的实际困难,06年春节前给贫困户送慰问金1000元,07年解决了该村藏毯车间起运资金5000元,09年春节前送贫困户慰问金1000元。县党校与村支部2005年结对后,县党校送来现金500元,办公桌2张,为村支部党员提供了方便。
三、制约后沟村经济社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因素和存在的问题 (一)自然地理条件
后沟村平均海拔高,属脑山地区,部分地块坡陡,沟深,土层薄较平坦,海拔在3400左右。自然条件严酷,制约着农作物品种单一,结构单纯,产量低而不稳定。
(二)、气候条件,冰雹、霜冻、干旱等自然灾害频繁,制约着种植业生产布局和发展。种植业生产面临十年九灾的境地,如遇灾年,则颗粒无收。
(三)、村级道路,基础设施建设,公益性事业滞后,制约后沟村新农村建设,四个自然村已通了砂石道路,一个自然村约3公里道
路至今未通通村砂路,遇到雨水天气,道路泥泞,“晴通雨阻”道路中断现象经常发生,39户村民饱受出行难、上学难、就医难困扰,硬化道路1米没有。
(四)、劳动力输出,没有摆脱“体能性”向“技能型”转变。该村有技术技能人员40多名;年龄在20岁至40岁左右;电焊工10名,初级面点师2名,泥瓦工18名,木工10名。其它劳务输出工均为“体能性”,如采煤工、采棉花工、铁路工,石油队等临工。
(五)、缺少科技培训经济人少,也是制约着后沟村的经济社会发展。
四、发展思路
(一)认真贯彻重农、支农、惠农的各项优惠政策,着力提高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积极争取落实州县支农资金,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补贴,进一步协调金融机构发放春耕贷款,争取并实施农业生物预警、农牧业、奶牛良种繁育项目,尽快发挥现有羊棚74幢,保温猪圈108座的整体工能。
(二)、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自愿、有偿流转,逐步实行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模式,劳动力向二三户业转移中,土地逐步向种田能手种田大户流转,流转方式上采取转色。租凭,入股,年限3—5年为宜。
(三)、促进后沟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就业。坚持就地就近转移与向外输出相结合,有序组织与引导自谋相结合,常年输出与季节性输出相结合,加强劳务输出技能培训,体能性向技能型转变,村两
委经常注意富余劳动力输出动向,建立长期与就业部门联系机制,着重拓宽输转渠道,今年要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劳务输出的不利影响,紧紧抓住兰新铁路客运线,石头峡水电站等重大工程全面开工建设的有利机遇,引导富余劳动力就近输出,为后沟村新农村建设,提高农民经济收入创造条件。
(四)、继续加强对29户享受低保的贫困户的扶贫力度,争取每户种植“甜脆豆”0.5—1亩,增加经济收入。加强对外出务工户留守老人、妇女、儿童的服务;切实解决外出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为后沟村的构建和谐社会平安家庭创造条件。
(五)、积极争取三社通村砂路项目,为尽快解决群众出行难、上学难、病人就医难等十分突出的问题。
回顾过去,后沟村的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各方面得到了快速发展,展望未来后沟村的贫困面仍然很大,脱贫致富奔小康之路任重道远,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紧紧抓机遇,开拓创新,务实苦干,加快发展,为全面建设富裕、文明、和谐后沟村而努力奋斗。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