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瑶
很抱歉,因为自己的原因,使得教研不能按时参加,也不能见到各位优秀的老师,通过群直播和我们的教研录音,也能感受到浓郁的氛围,接下来是这周的心得体会,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1.首先是我的关于上课的认识教师应转换角色,成为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展。教师要转变思想,更新教育观念,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与学生平等对话,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教师要走出演讲者的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激励者、引导者、协调者和合作者。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讨论交流过程中,只给予学生恰当的引导与帮助。要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来获取知识,发展能力。 2.关于圆的分享
圆是小学阶段最后的一个平面图形,学生从学习直线图形的认识,到学习曲线图形的认识,不论是学习内容的本身,还是研究问题的方法,都有所变化,是学习上的一次飞跃。通过对圆的研究,使学生认识到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同时渗透了曲线图形与直线图形的关系。这样不仅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从空间观念来说,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域。因此,通过对圆有关知识学习,不仅加深学生对周围事物的理解,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也为以后学习圆柱,圆锥和绘制简单的统计图打下基础。
同时,我们的圆的问题是中考的一个重要题型,老师的讲解让我们有了更好的思路,同时也可以拓展我们的思路,给了更多的启示,同时,大家共同分享,共同解惑,会让我们共同成长。谢谢老师不断的分享
3.Kpi分享
张老师对我们的kpi再次进行了说明,这个不仅是一个约束自己的行为,还是约束我们的态度,其实我们都会有惰性,就比如,在我没有课的时候。我可能会喜欢睡到天荒地老。不会想去学习,想去工作。没有很好的组织性,如果没有我们的纪律。而这个我们的kpi让我们的紧迫感,同时也给了我更好的安排。同
时也让我有了更好的空闲时间去学习,去放松等。
4.综合题解题思路
通过了综合题的分享,我也有了更好的方法,接下来我来总结一下 几何部分:
1、三角形。主要是直角三角形为主:30°/60°、45°/45°以及边长为3:4:5型的;其次为等边三角形。运用的解题方法主要是相似和全等,还有边长的计算,30°/60°和等腰直角△有特殊值,3:4:5型的直角△运用相似的手段。
2、代数部分主要以函数为主要: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双曲线。二次函数主要是熟悉开口方向,对称轴、与坐标轴的三个交点A(x1,0)B(x2,0)C(0,c),对称性,对称轴x=-b/(2a),增减性。抛物线的解析式三种求法,一般式(降难度为y=ax2+bx+c(a≠0))、y=a(x-h)2+k,y=a(x-x1)(x-x2)。 3坐标系知识:⑴与X轴对称的坐标点关系;⑵与Y轴对称的坐标点关系;⑶与远点对称的坐标点关系;⑷两点间距离公式AB2=(y1-y2)2+(x1-x2)2。
4、图像上的点是函数的解,函数的解对应的坐标点,在图像上。 三、解题要点 1、熟悉以上知识点。 2、解题步骤:
⑴审题,关键词,对于概念的性质不要遗漏; ⑵画简图;
⑶标量,这一步是将所有难题化为简单题的杀手锏。形象化这一强大的数学工具的实际运用。标什么:①坐标点,要么是具体的数对,要么是带自变量(x或动点t)的代数式;②标注长度,要么是具体的数值,要么是关于自变量(x或动点t)的代数式。需要的线段必须全部标注,不能遗漏。
⑷找等量关系,几何的△相似,直角△的相似,边长计算,梯形面积的计算等;列式; ⑸计算;
⑹检验。注意是否有意义,代数计算的数值,有无几何意义; ⑺答题。
3、动点问题中,要画出几种不同的位置:起点、终点,和节点变换的地方,以及这些点的中间位置的情况。以保证分类情况不遗漏。 4、大题中要看清各个小问题之间的关系,串联还是并联,就是后面的小问题是否用到前一个问题的结论。 5检验细节:
⑴题目要求的是最大值,你所列的二次函数的
二次项系数一定是负数,如果是正数,必错不必再往下计算,回头检查。
⑵如果所求为最小值,则你所列的二次函数的二次项系数一定是正数数,如果是负数,必错不必再往下计算,回头检查。 6题目提问方法
⑴是否存在某一点M,使四边形ABCM成为平行四边形;使△ABM的面积=5或某个已知图形面积的1/2、2倍等;使△ABM相似于△DEF等等这些提问形式;
方法一是假设存在某点M(x,y),根据一些已知和假设的结论成了建立等量方程关系式,求解,是否有解,有解则存在,无解则不存在。 方法二是根据几何或数学特征计算出符合M点的坐标值,在看看坐标值是否在相应的函数图像上。
⑵求出某一点坐标值或位置。你必须给出计算过程,几何题中的最短距离需要证明。
⑶直接画出图形或给出数据,则可以不要求给过程,直接写答案。 7分类讨论:
⑴在动点问题中,类似这样的问题,动点M移动到某处时,△ABM相似或全等△DEF。这类问题要注意三角形有三条边,随着点的移动,边的长度在动,角度也在动,可能先是△ABM相似△DEF,到另一个位置是△ABM相似或△DFE。
⑵等腰三角形。已知某个边MF,如何组成三角形,情况有这个边是一个腰(左腰还是右腰),也有可能是底边。有3种情况。 ⑶已知了三点A、B、C的坐标,求一点M,使其成为平行四边形。有三种情况,
⑷折叠——实质是全等,对应的角和边相等。 8解题格式
⑴开头写“解”或“证明”
⑵证明相似或全等要先说明:如“在△ABE和△ADF中”。
⑶辅助线说明:“过A点作AF∥CD,交MN于P点,连接PK”,类似的语言。
⑷代数值计算:将坐标A(-1,0),B(0,3)带入y=-x2+bx+c得方程组:××,解得:b=2, c=3。
⑸分类讨论要指明每一种情况,用小标号表示:⑴、⑵、⑶或①、②、③。
⑹答题。每一小问都要有回答,如:所以函数的表达式为y=-x2+2x+3;∴D点的坐标为(1,4)等等。 9几何几个典型问题
⑴最小距离问题。两个村子(工厂)等,在公里(河流)边设一个公共汽车站(码头),求到两个村子(工厂)的距离和最短,要求会画图,会证明。最小距离和问题跟物理中的光学平面镜反射问题实质一样,光是走最短路径的。
⑵两个全等直角三角形的相拼问题。本题的延伸题就是两个大小不等的正方形相拼的问题,这个问题可以再延伸为小正方形绕着公共交点A旋转。
三角形ABG和ADE全等,如图相拼,边长可以延伸为正方形,BG与DE垂直,EG垂直BD,要会证明 。
5.关于和家长沟通
一个孩子的健康、健全成长,仅靠学校或仅靠家庭都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观察不到孩子在家的情况,家长也很难看到孩子在校的表现,需要的是两者之间的合力,教育才会有针对性和连贯性。应该说,这是校园人际关系中难度较大的一种关系。因为家长的职业不同、层次不同,教育孩子的观念也不同,要让他们都能与学校“步调一致”,真的很不容易。为培养创造性人才提供一个良好的大教育环境。教师与家长必须做到互相配合,和谐施教,共育新人。 首先“尊重”是教师与家长沟通的前提。 首先要尊重学生家长,摆正摆好自己与家长的位置。家长与教师一样都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引路人,都肩负着教育好孩子的重任。学生在校接受教师的教育,在家接受家长的教育。我们教师与家长加强联系,目的是共同的,教师与家长其实是同盟军,家长和教师一样应该对孩子的成长起教育、引导和示范作用。家长与教师之间不存在身价、地位的高低之分,教师与家长若能够相互信任,相互激励,则会出现友好、愉悦和互相合作的气氛。所以教师要以真诚与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家长,取得他们的信任,争取他们最好的配合,共同探讨对孩子的最佳教育方法,以达到共同的教育目的。教师绝对不能因为自己是专业的教育工作者,就以为自己才懂教育,只有自己才对如何教育学生具有发言权,从而觉得高人一等,与家长谈话的时候居高临下,盛气凌人。尤其是不能在孩子出了差错时,轻率地对家长采取训斥的态度,把孩子的错都怪罪到家长的头上。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