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八上古诗鉴赏训练题

2023-08-15 来源:易榕旅网


★望 岳·杜甫 (五言古体诗)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 赏析:

《望岳》这首诗主要描写了泰山地域之广阔(齐鲁青未了)、景色之秀美(造化钟神秀)、山势之高峻(阴阳割昏晓,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热情歌颂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透露出诗人早年“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

全诗可分两大层,都是切着“望”字写的。前两联为第一大层,着力写泰山的整体形象。“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写远望所见。泰山位于古代齐、鲁两国之间,其北为齐,其南为鲁,齐、鲁之“青”,是泰山掩映的结果。这是借齐鲁两地来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这是近望所见。上句写泰山的秀美,用的是虚笔。下句写泰山的高大,这是实写。“阴阳”分指山的南、北两面,山南先得日光,故易晓;山北日光不到,在晓犹昏。“割”字炼得极好,从山的北面来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后两联为第二大层,也写了泰山景物,但着力表现的是诗人的感受。“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写的是实景,乃细望所见。泰山极高,白日里可以望见山腰间的团团云气,层出不穷;又极幽深,黄昏时可以望见归巢的鸟儿渐渐隐入山谷之中。诗人抓住这两个景物细节表达了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然后顺理成章地写出了他心底的愿望:“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 诗的字面意思是(某一天)\"我\"定要登上泰山,到上面俯视群山,群山就显得渺小了。但用在这里却有深刻的含义:它不只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表现了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这正是杜甫能够成为一个伟大诗人的关键所在,这也是想有所作为的人们所不可缺少的必备心理条件,所以该诗影响深远,至今还被人们广泛引用以勉励自己——人生如登山,只有不畏艰难险阻,奋力登上“绝顶”,才能享受“一览众山小”的胜利的喜悦。

练习:1、对此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岱宗夫如何”一句运用拟人手法,把泰山比作顶天立地的大丈夫。

B、“造化钟神秀”一句是说泰山是天地间一切神奇秀丽的结晶。钟是聚集的意思,一个钟字将大自然写得十分有情。

C、“齐鲁青未了”是说在齐鲁大地上都能看到泰山的青色,以距离之远来烘托泰山之高,别出心裁的写出了自己的体验。

D、“会当凌绝顶”中,会当是唐人的口语,意思是“一定要”,从中可以看出诗人不怕困难,

勇于攀登绝顶的雄心和气概。

2、《望岳》中表达“站得高望得远”这种思想境界,蕴涵着深刻的这里,给人以启示的一句

4、《望岳》中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但“望”的角度不同,分别是:远、近、细、极 5、作者笔下的泰山有什么特点?

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 6、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现了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首 联)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颔 联)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颈 联)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尾 联) 赏析:

《春望》表现了作者感时恨别、忧国思家的感情。战乱后,作者目睹眼前一片破败的景象,不禁为战乱未息、国势艰难而忧虑,也为自己困居长安、与家人离别而悲伤。竟至于看到春花也流泪,听到鸟鸣也惊心的地步。反映了诗人热爱祖国,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这是写望中所见:国都在沦陷后已经变得残破不堪,然而山河依旧是原来那个样子;春天降临到长安城,然而眼前却是乱草丛生。一个“破”字使人触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国破”的颓垣残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对举,如此强烈的反差怎能不使人怵目惊心呢!

“感时”和“恨别”是诗的核心内容。花、鸟在春景中是最有代表性的事物,能使人赏心悦耳,但诗人此刻面对残破的都城,不知官军何时才能平定叛乱,不知妻儿在兵荒马乱中如何度日……种种念头困扰着他,他怎能不见花而落泪,闻鸟而惊心呢?“溅”“惊”体现了诗歌语言的动态美,寄托了诗人强烈的情感。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烽火不息致使家书断绝,这些都使诗人忧心如焚,而又无可奈何,只能整天抓挠头皮度日如年,以至头发变白而且又越抓越少,难以胜簪了。也隐含一种厌倦战争,思念亲人之情。“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处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 练习:

①、诗中的“草木深”表面是写( 春天来临,草木繁茂 ),实际是写(都城沦陷,草盛人稀,荒凉萧条的社会现状 )。一个深字,表现了因战乱而荒芜的景象。

②、此诗将眼前景、胸中情融为一体。通读全诗,谈谈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抒发了感时忧国、思亲念家的情感。

1.本诗首联作者写春望所见。一个“____破_____________”字,使人怵目惊心;一个“深”字,让人______满目凄然___________。虽是写景,但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2分)

2.请对本诗尾联刻画的诗人形象作简要赏析。(2分)

诗是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描画出了诗人苍老的形象,展示出了诗人悲凉的心情。(意思相近即可) 3、结合全诗内容,说说诗题中的“望”字包含哪两层意思。 看到了“国破山河在”的惨景;对于亲人团聚的守望和期盼。 4、诗歌的尾联描写诗人的外貌作用是什么?

写出了诗人忧愁、烦闷的情状,把忧家忧国的感情表现得更加深沉和突出。

5、《春望》中因典型第写出了战火弥漫中人们共有的感受而传诵千古的名句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4.下列对诗句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B ) A.“国破”就其字面来讲,一般指首都的沦陷,此处将“国破”与山河在”联系在一起,其含义便有了较广阔的内容。

B.“城春草木深”描绘了春色满城,令人引起对往日京都风月繁华的怀念,也暗示眼前的国破只是暂时的;春到深处一切又将生机勃勃。

C.“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可以让我们看见,诗人因国事而忧家,更因家事而忧国,家与国的命运在他心中已融为一体。 D.“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不明写忧思愁绪的深重而言白发难簪,使诗意更浓,而且把一个未老先衰,忧国忧民的悲怆形象立于纸面。

7、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赏析:

《石壕吏》是一首叙事诗,其主体部分是老妇人的“致词”.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当时思想上的矛盾:他歌颂石壕老妇勇于承担苦难的精神,表明他支持唐王朝进行的这场平叛的战争,希望能取得最后的胜利;但他又写出了老妇一家的悲惨遭遇,这又表明他为战争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而深感悲痛。由此可看出,全诗既表达了诗人对人民饱受战祸的深切同情,同时又含蓄地揭露了捉吏的凶残。 练习:

①、本诗从内容上看,属于(叙事)诗,最能概括本诗中心事件的句子是 有吏夜捉人 ②、“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中“独”字的作用主要是( A )

A暗示老妇已被抓走。 B点明儿媳未来送行。 C暗示老翁家无人过问 D交代路上再无行人。

③、下列句中的“夜”字,各说明了什么? ⑴有吏夜捉人( B ) ⑵请从吏夜归( D ) ⑶夜久语声绝( A )

A人在断肠时,倍觉夜难熬 B深夜堵门捉,更见吏凶恶 C心有爱国志,白发自请缨。 D肝肠已寸断,此身何足惜。 4、诗题《石壕吏》,为什么详写的是老妇人,却略写石壕吏?

用老妇人的直接控诉,更能集中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战争政策给劳动人民带来的灾难,更形象地表达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