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以史为据再书中国歌剧音乐剧发展之路——评《中国歌剧音乐剧演出

2024-05-22 来源:易榕旅网
以史为据再书中国歌剧音乐剧发展之路 ——评《中国歌剧音乐剧演出历史与现状研究》 ●宋 戈 [摘要]2014年1月出版的《中国歌剧音乐剧演出历史与现状研究》作为《中国歌剧音乐剧通史》丛书之一,是一 本专门针对我国歌剧音乐剧表导演艺术及艺术家个案的历史及现状的专题研究史料。该书特别强调了中 国歌剧音乐剧的二度创作环节,大篇幅论述了舞台表演、角色创造、演出场地及传播媒介等。与以往此类 研究相比,此研究角度尚属首次。在研究方法上,它运用历史分析、美学分析、音乐工艺学分析的“三维结 合方法论”,并尝试运用“田野工作”法,通过大量的“剧场工作”,探究中国歌剧音乐剧表演艺术规律。该书 在尊重“史实第一性”的原则下,拓宽了研究视野,创新了研究方法,但从通史类论著的特性方面考量,此 书的个别篇章尚有不足之处,仍需修改完善。 [关键词]歌剧;音乐剧;创新;通史 《中国歌剧音乐剧通史》丛书系教育部人文 社科重点基地重大项目“中国歌剧音乐剧发展状 况研究”(课题批准号:08JJD760083)之成果,由 乐舞台表演的主体是“人”,是“人对事物的模仿”④, 是研究舞台表演艺术的宗旨。另一方面,就学术 价值而言,20世纪90年代韦明等老一辈艺术家 就曾提出创立“民族歌剧音乐表演学派”的初步 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丛书分为《中国歌剧 音乐剧创作历史与现状研究》《中国歌剧文学特 构想②;21世纪以李玉昆为代表的新一代音乐表 性历史审视与美学视野》《中国歌剧音乐剧理论 演理论家更提出了“歌、表、舞”复合型教学模式 思潮发展与嬗变研究》《中国歌剧音乐及演出历 下中国民族歌剧演员的培养模式。③而我国自 史与现状研究》《中国歌剧音乐剧生存现状与战 2005年设置艺术硕士学位至今,全国共有205个 略对策(咨询报告书)》《中国歌剧音乐剧唱段精 单位招收艺术硕士,④其中开设歌剧艺术表演课  粹》(乐谱3册)及《中国歌剧音乐剧场面精粹》 的艺术院校或高师音乐专业却不多。由此可见,(DVD)共7部分。笔者对《中国歌剧音乐剧演出 历史与现状研究》进行品评。 一对歌剧音乐剧人才实用技能的培养正是当下我 国音乐舞台表演艺术研究的新课题。鉴于此理论 和实践背景,此书专设“第二章我国歌剧音乐剧 表演艺术家的个案研究”⑤,对我国自20世纪4O 、歌剧音乐剧演出研究的新视角 基于前人的理论探索和有益实践,《中国歌 年代至今在民族歌剧、正歌剧、歌舞剧、音乐剧领 剧音乐剧演出历史与现状研究》作为歌剧音乐剧 域具有影响力的表演艺术家们进行专题形式的 演出研究的“新秀”,在研究视角领域,做出了新 介绍和解读,特别是有关“两栖型表演艺术家”⑥ 的尝试。正如此书在序言中所提到的那样,过去 的章节设置,不仅让读者了解到中国歌剧音乐剧 有关中国歌剧音乐剧演出的研究,多集中于一度 表演艺术家的综合表演能力,更体现出作者在研 究过程中的缜密安排。此外,黎明晖、王大化、李 波等老一辈表演艺术家个案研究的首次加入,更 创作环节的讨论,而针对表演的二度创作的论述 屈指可数。一方面,就歌剧音乐剧本体论而言,音 作者简介:宋戈,女,河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2013级硕士研究生。 ①f英]马丁・艾思林:《戏剧剖析》(罗婉华译),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1年版,第6—13页。 ②韦明:《中国歌剧音乐剧散论》,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0年版,第3—16页。 ③李玉昆:《“歌、表、舞”复合型教学模式下中国民族歌剧演员的培养》,载《戏剧之家)2o15年第1期,第19页。 ④熊旭、温明慧:我国目前已有1.5万艺术硕- ̄-[EB/OL].http://edu.people.eom.en/n/2014/1212/e1053—26199023.html,2014-12~12。 ⑤⑥智艳、张强、钱庆利:《中国歌剧音乐剧演出历史与现状研究》,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14年版。 46 为此书增添了浓厚的历史感,丰富了我国歌剧音 体制及其利弊、导演的音乐专业化水平有待提 乐剧表演研究的实践资料。 高、舞美创制中的“抱团”现象及其利弊、剧目创 此书不仅在二度创作方面给予诸多关照,还 制“中心制”的几种形态及其利弊⑤6大症结,褒 针对歌剧音乐剧演出场地、传播媒介和演出交流 贬有度,评价中肯。此番总结,当下中国歌剧音乐 与合作的历史现状,特设“第三章我国歌剧音乐 剧现状的种种不足一眼尽收,也为中国歌剧音乐 剧传播媒介建设及其历史变迁”和“第四章中外 剧创演的突破与发展提供了有益的理论参考。 歌剧音乐剧演出交流与合作研究”①,旨在从我国 歌剧音乐剧艺术生存硬件和国家软实力角度,尽 三、尊重史实。研究方法独到 可能地剖析我国歌剧音乐剧演出历史及现状中 作为一本专业的研究参考资料,《中国歌剧 存在的利与弊。诚如总编辑居其宏先生在此书序 音乐剧演出历史及现状研究》在研究方法方面也 言中所提到:“歌剧音乐剧表导演艺术家的二度 作出了有益尝试。如在评述我国歌剧音乐剧表导 创作,须臾离不开歌剧艺术及其传播的物质条件…… 演艺术发展时,坚持使用历史分析、美学分析与 然而,无论在歌剧音乐剧二度创作中还是在中外 音乐工艺学等有机结合的“三维结合方法论”;在 同行间的交流与合作演出中,歌剧音乐剧表演艺 论及传播媒介和场地建设时,则结合民族音乐学 术家在其中占有中心地位则是毋庸置疑的。”② 的“田野工作”法,建立了大量丰厚而扎实的“剧 “想前人之所想,做前人之未做”是此书在研 场工作”;在记叙中外交流与合作时,则更多运用 究视角上的一大创新。考虑问题之周到,涵盖歌 志书的实录方法。 剧音乐剧表演及相关内容之广泛,读来深感酣畅 如“秧歌剧表演”研究中,列有王大化的一篇 淋漓,从历史性、艺术性、实用性角度考察此研究 关于《兄妹开荒》表演体会、秧歌剧著名表演艺术 都具有意义非凡的学术价值。 家李波对出演秧歌剧的个人体会:“在伙上场胡 二、褒贬有度,客观中肯 第一段歌,我唱‘雄鸡,雄鸡,高呀么高声叫,叫得 太阳红又红’时,我就大胆采用了民间形式,踏着 《中国歌剧音乐剧演出历史与现状研究》在 节奏,用身体和上秧歌的步调,用双手伸向天空, 记述史实之余,还兼顾提出客观公正的意见和建 摇挥着——”;⑥在“正歌剧表导演艺术在80—90 议,此举难能可贵。如在对郭小男导演的原创音 年代”中,详细记述曹其敬、王晓鹰等导演艺术家 乐剧《夜半歌魂》评述时就客观的指出“由于《夜 指导表演的解读和对待台词、化妆、服装等具体 半歌魂》在剧本和音乐创作上存在的问题太多, 内容的口述。⑦诸如此类的史料尚属首次在此书 远非导演一人之力所能挽救,因此就该剧的整体 中作为“第一手资料”,口述史的涉猎无疑让这部 而言,无论在艺术上还是市场上都是失败的”③; 书在史实性上更加丰富和生动。阅读以上此类口 又如,在评价音乐剧《赤道雨》时也直言不讳地提 述史,中国20世纪以来各表导演艺术家朴实的 及“剧本在情节发展的逻辑性和有机性程度上仍 话语、深切的体会发人深省,特别是以黎锦晖、李 嫌不足,几个主要人物的个性显得不够鲜明突 波等为代表的上世纪表导演艺术家言传身教、身 出,音乐上也缺乏动人的段落,从而影响了该剧 体力行的传艺事迹,不禁让笔者联想到德国著名 的整体艺术成就”④。诸如此类的评论在此书中比 戏剧理论家布莱希特的导演经历,从剧本到台 比皆是。 词、从演员到舞台调度、从化妆到舞美,面面俱 此书另有一处令笔者深有感悟。编者们在对 到、一丝不苟。与黎锦晖等艺术家一样,力主舞台 我国歌剧音乐剧表导演艺术研究、传播媒介、场 艺术的完美呈现,这是值得后人传承和研习的。 地建设、演出交流与合作篇章末尾都会加人整体 洋洋450千字均秉持“史实第一性”的原则,文中 评价和修改意见,特别针对我国歌剧音乐剧表导 大量的史实列举,足以看出研究者在史料收集工 演艺术实践诸问题分别提出“盲目迷信三大”的 作上所作出的艰辛与努力。 导演理念、从院团所有制走向特邀名家的表导演 ①②③④⑤⑥⑦智艳、张强、钱庆利:《中国歌剧音乐剧演出历史与现状研究》,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14年版。 47 四、几个值得商榷的问题 一论著《论戏剧性》中提出的“戏剧,是动作的艺术”② 等相关研究,对当代我国歌剧音乐剧表导演艺术 及艺术家的研究都是极为重要的历史意义和实 用价值的理论成果。由此可见,此书本章节的论 是个别章节举例个案不够丰富。“通史”的 两个最显著特征就是涉及内容广泛和记叙内容 能体现历史发展的脉络,条理清晰,给人一种整 体的认识。《中国歌剧音乐剧演出历史与现状研 究》作为《中国歌剧音乐通史》丛书之一,其体现 的第一特性应为通史性,即对我国各个时期的表 导演艺术及艺术家个案进行广泛的涵盖,并让人 对其有逻辑上整体的认识。但细究此书,笔者认 为个别篇章在通史的广泛性上并不尽人意。如, 此书“第一章第一节”,在对表导演艺术家代表剧 目进行陈述时,列举剧目虽具代表性,但从通史 述与诸多的《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中谈及此内容 在个案举例上并无二致。 三是相关概念界定前后表述不统一。《中国 歌剧音乐剧演出历史与现状研究》总序中运用 5785字与歌剧音乐剧概念群相关的中西方体裁, 进行条目明细的界说。正如此丛书总序中所谈 到,在复杂多变的历史背景下,中国歌剧音乐剧 的产生和发展也经历了纷繁的杂糅,长期以来, 学术界对于中国歌剧音乐剧诸概念的界定多陷 于“‘新歌剧“民族歌剧’等概念漩涡之中,莫衷 一角度考察却缺乏广泛性和逻辑统一,如开篇论及 “黎锦晖的儿童歌舞剧的表导演艺术”及“延安秧 歌剧的表导演艺术”,①虽能鲜明地反映出这个时 代表导演艺术的特色及成就,但对同一时期、同 一是、难以自拔”。③针对这一局面,此书特列专项 研究,将中国歌剧诸概念界定分为歌舞剧、正歌 剧、歌曲剧、民族歌剧、先锋歌剧(或“严肃歌剧”) 等大类,并与中国音乐剧严格区分开来,并举有 相应的剧目为例。④然而,在《中国歌剧音乐剧演 体裁的其它代表作品未有涉及,势必不符通史 二是歌剧本体论与戏剧性对比分析较少。此 “内容广泛性”的要求。 课题的学术使命和研究重点已在书页序言中明 确提出,是针对我国歌剧音乐剧表导演艺术的历 史和现状进行详细的剖析,这就意味着,与歌剧 表导演艺术相关的戏剧性、歌剧本体论等相关研 究应涵盖在此课题中。但细读此书,笔者发现无 出历史与现状研究》的第一章中,有关歌剧界定 时却出现了与总论提法不同之处。如,在论及“歌 舞剧表导演艺术在新时期的发展”时,举例个案 为音乐剧《白莲》,但在此书总序中,“歌舞剧”概 念属中国歌剧范畴,“音乐剧”的诸概念属中国音 乐剧的范畴,二者有明显的区分,此处却混为一 谈,令人费解。 论是记述表导演艺术的历史个案,还是表导演艺 术的现状个案,对某一时期、某一部作品、某一位 表导演艺术家的风格、特点及思想性的研究关注 五、结语 《中国歌剧音乐剧演出历史与现状研究》一书 是当代中国歌剧音乐剧演出诸问题研究的最新 理论成果。一方面,在研究视角、研究方法等方 面,此书突破传统研究理念和模式,为中国歌剧 颇多,而有关中国歌剧音乐剧表导演艺术在戏剧 性、歌剧本体论方面的研究笔墨鲜见。特别是在 论述中国歌剧音乐剧表导演艺术及艺术家现状 个案时,通过对比分析,笔者发现涉及艺术家个 案“模板”几乎都为“新世纪成长起来的新一代表 音乐剧表演、传播媒介、演出场地、交流合作等方 (导)演艺术家代表”,之后又从代表作品、创作风 面的研究提供了具有艺术性、时代性、实用性的 格、历史成就方面进行记述。从通史的角度,笔者 理论探索;另一方面,作为中国第一部研究我国 歌剧音乐剧演出历史及现状的通史,此书虽在一 不禁疑惑,这样的“模板”研究,是史实研究,还是 史实简介?中国歌剧音乐剧表导演艺术从戏剧、 些细枝末节有不到之处,作为学术探索也在所难 免,更为重要的是,此书为中国歌剧音乐剧演出 及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了范例。 责任编辑 黄文富 文学、表演等姊妹艺术学科中汲取精华,对其研 究的范围和广度也应尽可能的全面,如从戏剧性 的角度考察,著名的世界“三大表演体系”的比较 研究和参考2O世纪我国戏剧评论家谭霈生在其 ①③④智艳、张强、钱庆利:《中国歌剧音乐剧演出历史与现状研究》,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14年版。 ②谭霈生:《论戏剧性》,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O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