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网络传播道德与媒介素养
2022-03-01
来源:易榕旅网
2010年第o4期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No.04,2010 第26卷 JOURNAL OF EDUCATIONAL S.IT兀rIE OF J】匪IN PlR0VINCE Vo1.26 (总232期) TOtal Nn 232 浅析网络传播道德与媒介素养 赵晓漾 (西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摘要: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带来了新闻传播领域的重大革命,新闻借助网络技术发挥出前所未有的传播效力;同时,也 引发网络新闻传播活动中新闻伦理道德失范等问题。本文从热门的网络事件出发,浅析了当今社会网络传播伦理道德与网 络媒介素养的缺失,并对于网络传播伦理道德的规范、网络媒介素养的提高途径等问题提出了个人的见解。 关键词:网络传播;网络伦理;网络媒介素养 中图分类号:B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l一158O(2010)04—o0l1—o4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传播也得到了飞 一、从网络事件看网络伦理道德的缺失 速发展。网络传播的最大特点是将大众传播者的部 (一)网络事件所凸显出的网络伦理道德缺失 分权力分给受众,打破了以往人类多种信息传播的 问题 界限,实现了面对面和点对点并存的传播形式,表现 网络的多方面发展日益强大着其集汇、交互与 出很多优点:传播速度快、内容更新及时、信息容量 传播的力量,而这种力量在渐渐渗透、影响和改变着 大、内容丰富、品种繁多、检索方便、复制便利、多媒 我们的生活。网络提供的是虚拟的空间,这种新型 体、超文本、交互性以及全球性和跨文化性等。正是 的空间同时也发展了许多新型的活动,比如聊天、发 因为互联网的信息多元化和表现形式的独特性,网 帖子、电子邮件、上/下载文件、网络博客等等。在这 络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吸引了更多的人在网上 个虚拟的空间里,不仅有虚拟的人、虚拟社会,而且 “冲浪”。然而,也正是因为这些特性,使它与传统 还有虚拟的文化。网络技术最大的特点与优势之一 的大众传播方式截然不同,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 便是匿名性,网络上大量的传播者身份都具有隐蔽 了一些负面效应,如网络信息泛滥、网络犯罪、网瘾 性,因此,可以说,网络所创造的这种空间使匿名传 症等,而且各类网络传播伦理道德缺失的“网络事 播成为了一种常态。正是由于网络传播的这种匿名 件”也层出不穷。 性,导致伦理道德、社会责任感对传播者约束的减 网络的兴起,带来了新闻传播领域的重大革命, 弱,从而使得各种网络事件层出不穷。 新闻借助网络技术发挥出前所未有的传播效力,与 网络媒介能够及时提供海量信息,它可以通过 此同时,网络新闻也引发了网络新闻传播活动中日 文本、图像、音视频等对新闻时间进行全方位、立体 益凸显的新闻伦理道德的失范问题。所谓新闻伦理 化的宣传报道,这也使得网络恶搞、网络低俗色情、 道德,是指人们通过网络媒体进行交流时所表现出 虚假娱乐新闻等得以“发扬光大”。作为一个虚拟 来的各种道德关系,包括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媒 世界,网络最终反映出来的力量大大超出了人们的 体对象等等之间的关系,它直接关系着新闻事业的 想象。搜狐论坛、新浪论坛、猫扑网站等网络阵地成 生命。“记者是社会的良心”人们早已认同了这样 了网络信息传播的急先锋,而一些典型的网络事件 的观念:真实、客观、公正的新闻是人们自由民主权 如“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引起了包括娱乐、文化等 利的保障,代表着社会正义的力量,是社会舆论的引 行业参与的大讨论,除此之外,“超级女声”、“梦想 导者! 中国”以及“红楼梦中人”等热门事件也借助网络 收稿日期:2oo9—12—25 作者简介:赵晓漾(197l一),女,甘肃西和人,西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资料中心,馆员。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图书情报。 媒体成为大众关注度高度集中的典型代表。 某女郎用高跟鞋残忍地虐杀了一只小猫并以此 为乐的视频短片在网上迅速流传,引起网民们的极 度愤怒,随后,网民发动“人肉搜索”,发出“追杀 令”,数十天将该虐杀小猫的主角身份查出,该女主 角受到了网民们的强大舆论攻击。当网络被人正确 运用时,它所释放出的可能是无法度量的前进力,相 反,当被人扭曲运用时,便是无法度量的破坏力。 2008年1月底,互联网上开始出现“艳照门”,娱乐 界被闹得沸沸扬扬,几乎令港台每个艺人心惊胆颤。 随意性。网络恶搞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很多人都 想通过网络恶搞,利用网络传播速度快的优点,从而 让社会注意自己,听见自己的声音。这种“随意性” 正是基于网络传播的匿名性和网络空间的虚拟性而 表现出来的,网络伦理道德缺失也自然“顺理成 章”了。 3.网站的商业动机与网络道德缺失的关系 当今社会,网站的盈利方式主要是网络广告、电 子商务和网络游戏,为吸引更多网民的眼球,增加网 站的点击率,提高网站的人气,从而在竞争中占上 事件对当事人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对当事人隐 私权的侵害让他们几乎在社会上无法立足,随之引 发的网络舆论也接连不断:这个责任该由谁来负? 明星艳照曝光,他们的隐私权该由谁来维护?这里 所反映出来的网络传播伦理道德缺失问题是显而易 见的。通过种种网络事件,网络传播伦理的种种问 题再一次凸显在网络媒介和网民面前,让所有的人 不得不思考,如果人类在道德底线和传播底线方面 没有清醒认识且缺乏有效对策,那么最后的结果显 然会使网络传播发展与道德建设路径背道而驰。 (--)网络伦理道德缺失的成因分析 网络交往的特殊性对人们的思维和行为产生了 极大的影响,目前之所以在互联网的发展中出现伦 理道缺失的现象主要是基于以下的两个原因:弱化 的“自律道德”和难以形成的“他律道德”。 1.网络言论的自由性特征与网络伦理道德缺失 的关系 互联网的兴起,为人们自由表达言论提供了一 个更为广阔的空间。它拥有一项其他媒体均不可比 拟的重大优势:就是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任意 选择,在浏览吸收网络信息的同时,发表自己的见 解,从中体会到受传者和传播者双重身份的乐趣,直 接促进了人的生存与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可以在 虚拟的网络里作真情表达,从而获得精神安慰。但 是,这种自由性同时也成为了网络伦理道德失范的 重要因素。人们上网发表言论,可以随心所欲,畅所 欲言,不再忌讳言论的规范与否,这种自由的传播方 式在一定程度上也弱化了人们的自律道德,从而使 网络伦理道德失范。 2.网络传播的匿名性与网络世界的虚拟性特征 人人平等,似乎在网络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才 得以实现,网络的本意是要营造一种公正、真实和平 等的传播环境和秩序。可是面对网络,人成为一种 “虚拟的主体”——真实的人面对着虚拟的社会,网 络和现实相分离,使得人们的网络行为具有很大的 】2 风,部分网络媒体在传播花边新闻的同时,逐渐走向 低俗化,黄色网站、明星绯闻、血腥图片视频等到处 都是,所以网络伦理道德缺失就“在所难免”了。 二、网络活动中网络媒介素养的缺失 网络事件的层出不穷,反映出的不仅仅是网络 伦理道德的缺失,同时还在给人们以警告:网络媒介 素养的缺失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媒介素养教育最早出现在欧洲发达国家20世 纪30年代,至今已走过80年历史,在欧洲、大洋洲 和亚洲等全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得到不同程度的发 展。由最初的教导青少年如何规避大众媒体文化的 消极影响,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旨在提高媒介受众批 判性的认识、吸纳媒介信息能力的终身教育。媒介 素养教育在我国尚处在萌芽状态。网络素养是媒介 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含义是随着网络科技 的不断发展而发展的。 (一)国民网络媒介素养的基本特征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已真正进入了 信息时代。中国近几年来信息技术的发展,更是日 新月异。任何事情都具有两面性,网络也不例外,它 在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许多突 出的问题,前面提到的各类网络事件就是很好的例 证。这些网络事件表面上看只是网民们的炒作,可 是从深层次分析,我们看到的便是素养,媒介素养以 及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在我国显得很苍白,国民整体 素质水平还比较低,另一方面与我国媒介素养教育 的缺失也不无关系。 (二)网络新闻媒介素养的缺失 网络新闻媒介素养缺失的集中表现即为网络暴 力,是指网民在网络上发泄暴力情绪,是社会暴力在 网络上的延伸。其主要表现形式为:网民对某一事 件发表攻击性、煽动性和侮辱性言论,造成当事人名 誉损害;网民在网上散布谣言歪曲事实真相,网民在 网上公开当事人个人隐私等。网络暴力已经开始挑 战传统社会的道德和法律底线,亟须运用法律、文化 和道德手段给予制止。网络暴力现象表面上看,广 大网民特别是青年网民是为了“善”的道德追求,是 为了正义的呼唤而讨伐“不善者”,其实作为一种最 先进的当代传媒,网络实际上一直被市场上无形的 手所操控,这只无形的手即资本逻辑。 事实出发,坚持真理与正义。 4.保持清正廉洁的作风,反对和制止有偿 新闻。 5.提倡公平竞争,加强团结协作。提倡公平的 新闻竞争,团结协作,形成传媒工作的合力。 (二)加快新闻立法,加强我国网络新闻法制 建设 不论哪个行业,哪个信息传播平台,为了竞争, 他们可以不顾一切,网络媒体也不例外。为了追求 自身利益,吸引网民眼球,网络新闻报道在走向低俗 化的同时早已将网络伦理道德和社会责任感抛之脑 新闻法制,是掌握国家政权的社会集团按照自 己的利益和意志,通过政权机关建立起来的,用以调 后。网络是信息传播的载体,真正主宰他们的 节在新闻传播活动中各种关系的法律制度。我国新 “人”,应该担负起一定的社会责任,尤其是在网络 闻法制以宪法原则、社会效益第一原则和依法行使 即将成为未来传播主体的今天,更应该加强网络传 言论出版自由原则为基本原则,包括新闻传播与国 播伦理道德的规范和网络媒介素养教育! 家安全、社会秩序,新闻传播与公民权利等内容。 三、规范网络伦理道德,加强网络媒介素养教育 在网络这个全新的空间里,国家和社会的概念 (一)加强网络新闻职业道德规范 正在被消解,自由与平等是惟一的信仰,而约束和控 新闻职业道德是从事新闻信息传播活动的人们 制几乎是一片空白,法律作用,包括前面提到的道德 在长期的职业实践中形成的调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 约束、传统力量都正在被弱化。在网络空间的虚拟 范的总和。 身份问题上,法律的作用是极其有限的,不同的历史 1.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阶段有它自己的独特文化,如何在信息时代里,在网 网络媒体作为民众喉舌和社会良知的功能和属 络这种文化面前更好地发挥法律的作用,进一步完 性,除了要求媒体应率先自律,遵守行业规范,勇于 善网络法制建设,这是我们所面对的急需解决的 承担自身社会责任和道义外,也要求面向受众的媒 问题。 介素养教育不能只是满足媒介知识的供给,还应担 (三)加强网络伦理道德教育 负唤起受众社会正义感和责任感、促使受众素质个 网络的随意性、变动性和虚幻性使人们在网络 性等全面健康发展的任务。故而网络媒介素养教育 上违反伦理道德的可能性大大增加,网络所具有的 不仅要教导作为我国网民的中坚力量的当代青少年 开放性和多元性,促使了人和社会的自由全面发展 在信息时代获取、批判、传播信息的能力,更要培养 以及依赖性伦理向自主型伦理的转变,网络应该如 和强化他们“成为合格的公民即具有时代忧患意 何做才能保证人们的基本权利,网络中有悖常理的 识、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和社会责任感的个体”。 行为我们应该如何处理,这些都需要我们加强网络 2.自觉遵守宪法、法律和纪律 伦理道德教育。可以说在网络世界中所出现的这些 有关新闻传播活动的法纪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 网络事件都是网络伦理道德缺失的典型表现。 点:一是要宣传贯彻党中央的理论、路线、方针、政 1.抓学校教育 策;二是要遵守和宣传国家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 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是新闻从业者的摇篮,新 坚决维护各民族的安定团结局面,2009年出现的拉 闻专业的学生是新闻工作者的后继之军,在校园课 萨事件就是很好的见证;三是要维护宪法规定的公 堂开展网络伦理道德教育的课程对这些将来的新闻 民权利,不揭人隐私,不诽谤他人,这点似乎在近几 工作者在大学毕业后走向工作岗位时指导和规范自 年的网络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到显示原型;四是要通 己的职业行为,在遵守职业伦理道德方面严格要求 过合法和正当的手段获取新闻;五是要维护司法尊 自己都具有很好的教益。此外小学、中学、职业教育 严,对于司法部门审理的案件不得在法庭判决之前 学院等也很有必要加强伦理道德教育,作为将来新 做定性、定罪或案情的报道,公开审理案件的报道要 闻专业教育的前奏。 符合司法程序;六是要坚决保守党和国家的秘密,自 2.抓岗前培训 觉维护国家的利益和安全。 近几年,各高校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学生人数都 3.维护新闻的真实性,注重报道的客观公正 在不断地增加,而且就是刚走上新闻工作岗位的工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所以网络新闻的报道, 作者,好大一部分都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培训,这表 要坚持实事求是,加强调查研究,客观公正,一切从 明,抓岗前培训十分必要,而且,新闻伦理道德教育 13 应该是培训的重要课程。 3.进行网络伦理道德教育,还要同制定自律信 条,建立自律机制相结合。 总之,抓住网络新闻伦理道德教育这个根本, “以德治业”,网络新闻工作者的伦理道德素养和水 养教育首当其冲。我们从最近几年的各类网络事 件、网络犯罪的现实中不难发现,网络媒介加强媒介 素养教育的重要性。 总之,在网络科技不断发展的今天,我国加强网 络媒介素养教育势在必行,以政府政策支持为后盾, 学校教育为主体,社会活动为辅助,在媒介和社会力 量的参与下,在各社会成员共同努力下,走出一条有 中国特色的媒介素养教育之路势在必行。随着人类 准必将得到大的提高,网站的面貌也将会为之一新。 (四)加强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建立有中国特色 的媒介素养教育理念 自媒介素养诞生之日起,媒介素养教育便被提 的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网络传播必将继续向前推进, 随着网络传播伦理道德和网络媒介素养的不断规 上日程,对于网络媒介素养教育而言,应主要从以下 两个方面人手: 1.加强网民的媒介素养教育 媒介素养教育把培养媒介素养的方法归纳为三 种基本途径: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媒体宣传。从中 国网民的文化程度来看,网民绝大部分是在校学生, 然后就是国家公务人员,所以在开展网络素养教育 的过程中,学校教育占了很大一部分。因此,通过学 校教育体系来进行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是最基本、最 重要的途径。对于正在工作的公务员而言,社会教 育和媒体宣传也很重要,让他们在使用网络的同时, 正确利用媒介,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更好地为国 家做事,为社会服务。 2.加强网络媒介的素养教育 网站作为网络信息的主要发布者,进行媒介素 14 范,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网络媒体将逐渐形成规避媒 体文化消极影响的成熟机制,营造出良好的网络媒 体传播氛围。 [参考文献】 [1]王永亮,常昕.当代传播面临的媒介素养教育[J】.当代传 播,2005年第1期. [2]张开.媒介素养概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6年3月. [3]黄瑚,钟瑛.新闻法规与新闻职业道德教程[M].上海:复 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 [4]钟瑛.网络传播伦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 1月. [5]蔡帼芬,张开.媒介素养[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