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通信设备用综合集装架成品检验规程

2022-05-09 来源:易榕旅网


XX有限公司

SJ/RUL/ZG/11-46

通信设备用综合集装架

成品检验规程

版本:A/0

受控状态:

分发号:

2011-08-19发布

2011-08-20 实施

XX电子有限公司 发布

通信设备用综合集装架 成品检验规程 文件编号 SJ/RUL/ZG/11-46 版本/修改 A/0 受控状态 共 21 页 第 1 页 1、 目的:对通信设备用综合集装架成品的检验进行规范,确保其产品质量符合YD/T1819-2008《通信设备用综合集装架》的行业标准。 2、适用范围:用于通信设备用综合集装架公司的成品检验。 3、检验项目、技术要求、检验方法按下表要求进行检验,经检验合格后方可出厂。 序号 外观与结构 检验项目 结构尺寸 机械活动 技术要求 1.结构形式可分为封边式、半封闭式、敞开式。 2.机架高度尺寸、机架安装尺寸及安装空间容量对应产品图纸。机架外形尺寸偏差不超过±2mm,外表面对底部基准面的垂直度公差不大于3mm。 转动灵活、插拔适度、锁定可靠、施工安装和维护方便。门的开启角度不小于110°,间隙不大于3mm。 1.涂覆层表面光洁、色泽均匀、无流挂、无露底;金属件无毛刺锈蚀。 2.结构装置上的文字、图形、符号和标志清晰、完整、无误。 1.机架内可根据需要灵活安装音频配线单元、数字配线单元、光纤配线单元、电源分配单元、综合布线单元和其他有源或无源设备及附件; 2.机架底部和顶部上下固定,结构牢固,能承受顶部线缆及结构件的负载; 3.机架内设置供架内设备线缆管理的布线装置,电源线和信号线分开布放。 机架设置有通风散热装置及结构。 有完善的接地系统,架体框架上设置不小于M6的接地螺钉及接地标识,,架体框架与门之间有可靠的电气连接,连接导线截面积不小于6mm2,连接电阻不大于0.1Ω;机架内安装截面积不小于35mm2的接地铜条及接地标志,接地铜条上的接地孔数量满足设备接地要求,且接地倒条与机架绝缘(安装设备保证该接地铜条与机架绝缘),绝缘电阻不小于1000MΩ/500V(DC),耐电压不小于3000V(DC)/1min不击穿、无飞弧。 1.包含保安接线排、测试接线排、保安器等部件,可进行用户侧音频电缆与交换/接入设备侧的音频电缆的连接配线,并具有过电压过电流防护、告警功能及测试功能。 2.安装尺寸满足19英寸标准安装要求。 物理性能及电气性能符合: 1.1.外观质量 1.1.1金属件:表面光洁、涂(镀)层颜色均匀无明显差异,无划伤、锈蚀、起皮。 1.1.2塑料件:表面光洁,颜色均匀无明显差异,无裂纹、划伤。 1.1.3架体在施工现场安装完毕后应牢固可靠,其紧固件齐全且安装牢固。架体与接线排等部件应横平竖直。 1.1,4总配线架上的标志应齐全、清晰、耐久可靠。 1.1.5总配线架用梯子应牢固、安全可靠、滑动灵活、具有防脱落装置。 1.2结构尺寸 结构尺寸应符合4.1的规定,具体尺寸符合制造商的设计图纸。 1.3保护地线 安装保安接线排的直列(成端架或混装架)上应装有单独的整体铜制地线汇流条,其横断面应不小于16mm2,且应与各个保安接线排保护地线可靠电气连接。上述直列的地线汇流条应与总配线架总地线汇流条可靠电气连接,总配线架总地线汇流条的横断面积应为不小于50 mm2的铜排。 每个保安接线排保护地线与直列铜制汇流条连接点的接触电阻以及每个直列铜质汇流条与总汇流条连接的接触电阻应不大于10mΩ。 1.4告警性能 在用户线与电力线碰触发生故障时,总配线架应发出告警信号。在用户线发生雷击和短时电力线感应时,不应发出告警信号。 总配线架应具备下列告警功能: a)保安单元告警时,总配线架告警系统应能指示告警保安单元所在列和线对号,并发出可见可闻的告警信号; b)应具有远程集中监测或集中告警的接口; c)列告警与总告警均应具有告警检测装置。 1.5 防护性能 总配线架具备下列电压和过电流防护性能: a) 能通过表3中规定的模拟雷击试验; 检验方法 1 装配一致性 结构牢固,装配具有一致性和互换性,紧固件无松动。外露和操作部位的锐边须倒圆角。 外观与标识 安装走线 目测、 卷尺、 手动操作 2 机架功能 散热系统 接地系统 微欧表、 游标卡尺、 耐电压测试仪、 绝缘电阻测试仪 结构尺寸 3 音频配线单元 目测 性能指标(1)

通信设备用综合集装架 成品检验规程 序号 检验项目 文件编号 SJ/RUL/ZG/11-46 A/0 版本/修改 受控状态 共 21 页 第2 页 检验方法 技术要求 b) 能通过表3中规定的电力线感应试验; c) 能通过表3中规定的电力线碰触试验; 总配线架防护性能的详细要求、合格判定见3.4.7节的规定。 1.6接线排安全防护等级 接线排的所有与通信线路连接的导电件,在安装完毕后以及正常通信时,排除操作人员与之直接接触的可能性。符合4942.2-1993规定的代号IP2LX的要求。 2 接线排 2.1 外观质量 2.1.1 金属件同1.1.1条。. 2.1.2 塑料件同1.1.2条。 2.1.3 产品标志同1.1.4条。 2.1.4 具有设置线号标识的装置。 2.2 绝缘电阻 在标准的试验大气条件下及在高温试验、低温试验、温度变化试验和湿热试验后,任意互不相连的两接线端子之间以及任一接线端子和金属固定件之间,其绝缘电阻不小于1000MΩ。 2.3 抗电强度 在标准的试验大气条件下及在高温试验、低温试验、温度变化试验和湿热试验后,任意互不相连的两接线端子之间以及任一接线端子和金属固定件之间,能承受45~60Hz、波形近似正弦波、有效值为1000V的交流电压,历时1min无击穿和飞弧现象。 2.4 接线端子间接触电阻 2.4.1 在标准的试验大气条件下,两相接触的接线端子间的接触电阻不大于7mΩ;在高温试验、低温试验、温度变化试验和湿热试验等各项试验后,接触电阻增值不大于3mΩ。 2.4.2将连接插塞(或测试插塞)插入规定位置,插拔200次后,相连接的接线端子间的接触电阻增值不大于3mΩ。 2.5 成端接触电阻 2.5.1 在标准的试验大气条件下,导线与接线端子的成端接触电阻不大于3mΩ。在高温试验、低温试验、温度变化试验和湿热试验等各项试验后,接触电阻增值不大于2mΩ。 2.5.2 导线接续试验后,接触电阻增值不大于2mΩ。 2.6 气密性 检查绕接式、卡接式电气连接形成的气密区。气密区再接触区域内形成,它在规定条件下能不受气体影响。 2.6.1 绕接式 除第一和最后一下外,导线匝与绕线柱棱角相接触的点至少有75%形成气密区。 2.6.2 卡接式 导线与卡缝双面接触并形成气密区,每面气密区面积占该面接触区域面积的50%以上。 2.7 拉托力 2.7.1 绕接式 拉脱力符合表1的规定。 表1 绕接拉脱力 芯线直径(mm) 最小拉脱力(N) 0.32 20 0.4 22 0.5 28 0.6 35 2.7.2 卡接式 单根导线沿槽口垂直方向的拉脱力不小于25N。 2.8 适用导线 单股塑料绝缘铜导线,外线和内线芯线直径为0.32~0.5mm,最大外径(包含绝缘层)不得超过1.2mm;跳线芯线直径为0.4~0.6mm,最大外径(含绝缘层)不超过1.4mm。 2.9 跳线端子 能连接两条跳线。如果跳线端子是双卡口,卡入两条线径相同的跳线时,每卡口均符合2.5、2.6、2.7的要求。如果跳线端子是单卡口,卡入的两条线径相同的跳线均符合2.5 性能指标(2)

通信设备用综合集装架 成品检验规程 序号 检验项目 文件编号 SJ/RUL/ZG/11-46 A/0 版本/修改 受控状态 共 21 页 第3 页 检验方法 技术要求 和2.6的要求。跳线端子保证在连接第2条跳线时和撤除第一条跳线时不会中断正常通信。 2.10 塑料件燃烧性 接线排使用的塑料件必须采用自熄性材料,其燃烧性能通过YD/T 694-2004中6.16节规定的塑料件燃烧性能试验。 2.11 保安接线排地线电流承载能力 地线电流在表2情况下无塑料软化、接头损坏及脱落等现象。 表2 地线电流承载能力 地线类别(回线数) 电流(A) 持续时间(min) 1 5 5 15 10 20 60 25 50 100 2.12 接线排其他要求 2.12.1 保安接线排在未插入保安单元(或链接插塞)时,内外线间呈断开状态。 2.12.2 测试接线排具有内外线测试的接口。 3保安单元 3.1 外观要求 a) 外表面光洁,无变形、裂纹、划伤和锈蚀,颜色无明显差异。产品标志齐全、清晰、耐久。 b)保安单元插接端子与保安接线排的插接端子(插座)接触时,保证在a、b线未形成回路前,地线端子首先接地。 3.2 过电压、过电流保护器件要求 保安单元中使用的过电压、过电流保护器符合相关器件标准的要求。 3.3 塑料件和印制板燃烧性 塑料件和印制板必须采用自熄性材料,其燃烧性能通过YD/T694-2004中6.16街规定的燃烧试验。 3.4 绝缘电阻 3.4.1 a、b线之间以及a、b线与地线、告警信号线之间,告警信号线与地线之间的绝缘电阻,在标准的试验大气条件不小于1000MΩ。 3.4.2 在高温试验、低温试验、温度变化试验、湿热试验和寿命试验等各项试验结束后不小于100MΩ。 3.5 接触电阻 保安单元插线端子与保安接线排的接插端子(插座)间的接触电阻同2.4条。 3.6 耐振性 保安单元经受YD/T 694-2004中6.11节规定的振动试验后,符合下列要求: a) 塑料件无开裂、无损伤; b) 绝缘电阻符合3.4.1条要求; c) 内外线间电阻值符合3.8条要求。 3.7 过电压、过电流防护性能 3.7.1 保安单元能达到表3规定的过电压过电流防护试验标准。 表3 过电压、过电流防护试验标准 试序试验验合试验项目 试验端子 最大试验电压和持续时间 号 电路 次格 数 a对E(b接地) 图4b 模拟雷击试各1 b对E(a接地) Uc(max)=4kV 10 验(4kV) A a+b 对E 图4c 电力线感应2 Ua.c.r.m.s=600V1s 5 a+b 对E 图5 试验 图6 KB 电力线碰触Ua.c r.m.s=220V 1h;其中K置1、2 3 a+b 对E 各1 试验 置1时Ua.c.r.m.s=187V C 图6 K

性能指标(3)

置3、4 通信设备用综合集装架 成品检验规程 序号 检验项目 文件编号 SJ/RUL/ZG/11-46 版本/修改 A/0 技术要求 受控状态 共 21 页 第4 页 检验方法 性能指标(4) 3.7.2 合格判定 A级合格判定:经受试验后,被试保安单元(如果与交换机联试时还包括交换机)能 正常工作。试验时,告警器不发出告警信号。模拟雷击试验时,被试保安单元输出端电压不大于800V。 B级合格判定:在试验过程中,被试保安单元不着火并在3min内发出持续的可见告警信号。试验后,保安接线排不能变形,更换保安单元后(如果与交换机联shi时还保护交换机)能正常工作。 C级合格判定:被试保安单元除满足B级合格判定外,外线输入端开路或将输入电流限制在50mA以内。 3.8 常温电阻 3.8.1 a、b线的常温电阻不大于22Ω;a、b线间电阻差不大于2Ω。 3.8.2 在经受过电流冲击恢复时间试验后,a、b线间阻值应<5Ω。 3.9 不动作电流 40℃时的不动作电流为90mA,1h不动作。 注:远供线路等特殊应用条件下,可根据用户要求另行约定。 3.10 限流特性 25℃时的限流特性见表4. 表4 限流特性 电流(A) 动作时间(s) 备注 0.35 <4.0 电路隔断或限流至150mA 0.5 <2.0 1 <0.4 电路隔断或限流至500mA 3 <0.1 3.11 过电流动作恢复时间 过电流动作恢复时间不大于60s。 3.12 过电流稳定性 保安单元能承受110Va.c.r.m.s(线路电阻160Ω)4h试验,保安单元不起火且插接保 安单元的保安接线排不能变形,更换保安单元后能正常工作。 3.13 保安单元内不允许使用有放射性物质的元器件 3.14 不动作电压 在保安单元的个外线输入端和地之间施加-185V的直流电压,各输入端和地之间不能 导通。 3.15 冲击恢复时间 保安单元的冲击恢复时间不大于150ms。

3.16 对地电容 保安单元a、b端对地电容<200pF。 注:用于VDSL线路中的保安单元,a、b端对地电容应<31pF。 通信设备用综合集装架 成品检验规程 文件编号 SJ/RUL/ZG/11-46 版本/修改 A/0 受控状态 共 21 页 第5 页

序号 检验项目 结构尺寸 技术要求 包含单元板、连接器、示铭标志、接地线等部件,可进行设备间数字信号的连接配线,并具有固定配线、调线、转接及测试等功能。 安装尺寸满足19英寸标准安装要求。 1.功能要求 1.1连接器单元和组件 1.1.1根据阻抗要求,连接器有75Ω不平衡式连接器和120Ω平衡式连接器,连接器与线缆连接方式有直焊式、压接式、卡接式和绕接式。 1.1.2 75Ω和120Ω两种连接器分别组成75Ω/75Ω不平很式单元、120Ω/120Ω平衡式单元;75Ω接线端与120Ω接线端间加阻抗变换器组成75Ω/120Ω阻抗转换式单元。 1.1.3 单元连接器在机架上设有测试点,单元上有示铭标志。 1.1.4三种单元在机架上可单面或双面安装,三种单元的不同组合及机架容量在产品的企业标准中作出规定。 1.1.5机架内有宽敞充足的线缆布放区,布线分单元集束捆扎,前后调线、架间调线的线缆通过层间固线装置排列整齐。 1.1.6 机架有完善的接地系统,机架上安装截面面积不小于35mm2的接地铜条,并设有接地端子及标志,单元板上的同轴连接器外导体电气导通,并通过截面面积不小于2.5mm2的导线与接地铜条可靠电气接通,任一同轴连接器外导体与接地铜条引出端间的电阻不大于0.2Ω。 2配线、跳线和转接功能 单元后侧为固定配线、固定调线和固定转接。在单元前侧,当拔掉连接插头或短路线时,用塞绳插拔即可完成临时调线和临时转接功能,操作灵活方便。 2.1 固定配线功能:根据工程设计电路分配要求,同速率、同阻抗、同方向,在配线架上收、发之间构成通信链路的连接方式。 2.2调线功能:同速率、同阻抗、同方向,在配线架上任一收与任一发之间进行相互连接的方式。 2.3转接功能:同阻抗、不同方向,在配线架上任一收与任一发之间进行相互连接的方式。 3自环测试功能 自环测试在数字配线架相应额插座上进行,如图所示: 检验方法 4 数字配线单元 性能指标(1) 卷尺 游标卡尺 4电气性能 4.1 75Ω/75Ω不平衡式连接器单元 4.1.1 工作速率: a)2Mbit/s、8 Mbit/s、34 Mbit/s、45 Mbit/s、140 Mbit/s、155 Mbit/s。 b)2 Mbit/s、8 Mbit/s、34 Mbit/s(仅适用于内导体直径为1.24mm近似结构的模块式同轴连接器)。 4.1.2特性阻抗:75Ω(标准值)。 4.1.3接触电阻:同轴连接器外导体不大于2.5mΩ,经机械耐久性、盐雾试验后其增值不大于2.5mΩ;内导体不大于5mΩ,经机械耐久性、盐雾试验后其增值不大于5mΩ。 4.1.4电源电阻:同轴连接器内外导体之间、内导体与单元板金属件之间的绝缘电阻应不小于1000MΩ,测量回路的直流电压为500V±50V。 4.1.5耐电压:同轴连接器内外导体之间、内导体与单元板金属件之间能承受为50Hz,有效值为1000V的交流电压1min的作用而无击穿、无飞弧。 4.1.6回线间串音防卫度: a)不小于70dB(50kHz~233MHz); b) 不小于70dB(50kHz~51MHz)(仅适用于内导体直径为1.24mm近似结构的模块式同轴连接器)。 4.1.7介入损耗: a)不大于0.3dB(50kHz~233MHz); b) 不大于0.3dB(50kHz~51MHz)(仅适用于内导体直径为1.24mm近似结构的模块式同轴连接器); 通信设备用综合集装架 成品检验规程

文件编号 SJ/RUL/ZG/11-46 版本/修改 A/0 受控状态 共 21 页 第 6 页

序号 检验项目 技术要求 4.1.8回波损耗: a)不小于18dB(50kHz~233MHz); b) 不小于18dB(50kHz~51MHz)(仅适用于内导体直径为1.24mm近似结构的模块式同轴连接器); 4.2 120Ω/120Ω平衡式连接器单元: 4.2.1工作速率:2Mbit/S。 4.2.2特性阻抗:120Ω(标准值)。 4.2.3绝缘电阻:平衡式连接器任意互不相连的两接线端子之间,以及任一接线端子与外壳或金属固定装置之间的绝缘电阻不小于下表的规定。测量回路的直流电压为500V±50V。 状态 绝缘电阻(MΩ) 试验的标准大气条件 1×103 高、低温后 1×102 湿热后 2×10 4.2.4耐电压:平衡连接器任意互不相连的两接线端子之间,以及任一接线端子与外壳或金属固定装置之间能承受下表规定的交流电压(50Hz有效值)1min的作用而无击穿、无飞弧。 状态 耐电压(V) 500 试验的标准大气条件 500 高、低温后 250 湿热后 4.2.5 回线间串音防卫度:不小于60dB(50kHz~3.1MHz)。 4.2.6 介入损耗:不大于0.4dB(50kHz~3.1MHz)。 4.2.7 回波损耗:不小于18dB(50kHz~3.1MHz)。 4.2.8 接触电阻: a)卡接式、绕线式成端处不大于3mΩ,经机械耐久性、盐雾试验后增值不大于2mΩ。 b)卡接式簧片间接触电阻不大于7mΩ,经机械耐久性、盐雾试验后增值不大于3mΩ。 c)120Ω平衡式多芯插头座接触电阻不大于10mΩ,经机械耐久性、盐雾试验后增值不大于10mΩ。 4.3 75Ω/120Ω阻抗转换连接器单元 4.3.1工作速率:2Mbit/s 4.3.2 特性阻抗:75Ω/120Ω(标称值) 4.3.3 回线间串音防卫度:不小于60dB(50kHz~3.1MHz) 4.3.4 回波损耗:不小于18dB(50kHz~3.1MHz) 4.4 误码观察 在扫频范围为10~55Hz(扫频的速率为每分钟一个倍频程,其容差为±10%),振幅为0.75mm的条件下连续振动1.5h不出现误码。 5 机械性能 5.1 拉脱力 5.1.1 同轴连接器与电缆连接后抗电缆拉伸能力应大于50N。 5.1.2 卡接式120Ω平衡式连接器适配线缆芯线直径为0.4~0.6mm,拉脱力不小于25N。 5.1.3 绕接式120Ω平衡式连接器拉脱力符合下表的规定: 芯线直径(mm) 最小拉脱力(N) 0.4 22 0.5 28 0.6 35 5.2 分离力 5.2.1 同轴连接器直接插拔式在无锁定状态下为2.2~10N。 5.2.2 内导体直径为1.24mm近似结构的模块式同轴连接器为2.2~20N。 5.3 标准规保持力 5.3.1 同轴连接器(不含线簧式结构)内导体直接为0.6mm的近似结构不小于0.4N;内导体直接为1.0mm的近似结构不小于0.5N,内导体直径为1.24mm的近似结构不小于0.6N;内导体直径为1.6mm的近似结构不小于0.6N。 5.3.2 线簧式同轴连接器内导体直径为0.6mm的近似结构不小于0.2N;内导体直径为1.0mm的近似结构不小于0.3N;内导体直径为1.24mm的近似结构不小于0.4N。 检验方法 性能指标(2) 卷尺 游标卡尺 通信设备用综合集装架 成品检验规程

文件编号 SJ/RUL/ZG/11-46 版本/修改 A/0 受控状态 共 21 页 第 7 页

序号 检验项目 技术要求 5.4 机械耐久性 5.4.1 同轴连接器插拔500次后,符合1.4.1.3和1.5.2、1.5.3小节的规定,试验后接触面仍有电镀层,不得露出基底材料。 5.4.2 卡接式平衡连接器每个端子卡接100次,簧片间插拔200次;绕接式平衡连接器每个端子绕接10次,平衡式多芯插头座插拔100次后,符合1.4.2.8的规定。 6 材料和防腐性能 6.1 零件材料的防腐性能 所有零件采用的材料具有防腐性能,如无防腐性能作防腐处理;其物理、化学性能必须稳定,各种材料之间必须相容。 6.2电镀层的防蚀性能 表面采用电镀处理的金属结构件(含连接器)进过YD/T1437-2006中6.8.4小节规定的盐雾试验后,外观不得有肉眼可见的锈斑,接触电阻符合4.1.3和4.2.8条的要求。 6.3 金属结构件涂层附着力 采用涂覆处理的金属结构件,其涂层与基体具有良好的附着力,附着力不低于GB/T9286标准2级要求。 6.4 非金属的燃烧性能 所有非金属材料结构件的燃烧性能,在施加试验火焰的持续燃烧施加结束后,试验样品符合下列情形之一,均判为合格: a) 试验样品没有起燃; b) 试验样品离火后持续有焰燃烧时间不超过10s,火焰或从试验样品上掉落的燃烧或炽热颗粒未使燃烧蔓延到放在试验样品下面的底层。 6.5导体弹性材料 采用铍青铜或锡青铜。 7 镀金层厚度 7.1 同轴连接器的镀层厚度 同轴连接器内导体接触区域先镀一中间层,再镀厚度不小于1.27μm的金钻合金;外导体接触区域先镀一中间层,再镀厚度不小于0.5μm的金钻合金,非内外导体接触区域亦镀保护性金属层,并且要避免不相容金属间产生有害的相互作用。 7.2 弹簧或同轴连接器镀层厚度 线簧式同轴连接器内导体插孔线簧丝接触区域先镀一中间层,再镀厚度不小于0.5μm的金钻合金,其内外导体镀层厚度要求同1.7.1小节。 8 运输要求 包装合格的产品能经受运输的试验要求,试验结束后: a) 产品完整:产品表面及零部件无机械损伤,紧固件不得松脱; b) 符合1.4.1.3、1.4.1.7、1.4.1.8、1.4.2.6、1.4.2.7、1.4.2.8、1.4.3.4条的规定。 1.包含光纤分配装置、光纤熔接装置、光纤存储装置等部件,可进行光缆和光通信设备间的配线连接,并具有光缆的固定保护和接地、光纤的熔接、多余尾纤及跳线的存储以及光路的分配调度等功能。 2.安装尺寸满足19英寸标准安装要求。 1. 材料 1.1 防腐蚀性能 所有零件采用的材料具有防腐蚀性能,如该材料无腐蚀性能作防腐蚀处理;其物理、化学性能必须稳定,并与光缆护套和尾纤护套相容。为防止腐蚀和其他损害,这些材料必须与其他设备所常用的材料相容。 1.2 金属电镀件 ODF中表面电镀处理的金属结构件,在通过GB/T 2423.17-1993标准的盐雾试验方法进行48h盐雾试验后,外观无肉眼可见锈斑。 1.3 涂覆处理要求 采用涂覆处理的金属结构件,其涂层与基体具有良好附着力,附着力不低于GB/T9286-1998标准表1中2及要求。 1.4 性能要求 所有非金属材料的结构件及光纤连接器的燃烧性能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a) 试验样品没有起燃; 检验方法 性能指标(3) 卷尺 游标卡尺 结构尺寸 5 光纤配线单元 性能指标(1) 目测 通信设备用综合集装架 成品检验规程

文件编号 SJ/RUL/ZG/11-46 版本/修改 A/0 受控状态 共 21 页 第 8 页

序号 检验项目 技术要求 b)试验样品离火后持续有焰燃烧时间不超过10s,火焰或从试验样品上掉落的燃烧或炽热颗粒未使燃烧蔓延到放在试验样品下面的底层。 2 功能要求 2.1 光缆固定与保护功能 应具有光缆引入、固定和保护装置。该装置具有以下功能: a) 将光缆引入并固定在机架上,保护光缆及缆中纤芯不受损失; b) 光缆金属部分与机架绝缘; c) 固定的光缆金属护套及加强芯可靠连接高压防护接地装置。 2.2 光纤终接功能 具有光纤终接装置。该装置便于光缆纤芯及尾纤接续操作、施工、安装和维护;能固定和保护接头部位平直而不位移,避免外力影响,保证盘绕的光缆纤芯、尾纤不受损伤。 2.3调线功能 通过光纤连接器插头,能迅速方便地调度光缆种的纤芯序号及改变光传输系统的路序。 2.4光缆纤芯和尾纤的保护功能 光缆开剥后纤芯有保护装置并固定后引入光纤终接装置。 2.5 容量 每机架容量和单元容量(按适配器数量确定)在产品企业标准中作出规定,光纤终接装置、光纤存储装置、光纤连接分配装置在满容量范围内能成套配置。 2.6标识记录功能 机架及单元内具有完善的标识和记录装置,用于方便地识别纤芯序号或传输路序,且记录装置应易于修改和更换。 2.7 光纤存储功能 机架及单元内具有足够的空间用于存储余留光纤。 3 光电性能 3.1 光纤连接器 3.1.1 光纤连接器光纤性能指标符合下表要求。 表1 光纤连接器光学性能指标 检验方法 性能指标(2) 多模(1300nm) 编号 项目名称 插入损耗 PC、UPC型 ≤0.35 ≤0.5 ≤0.5 ≤0.5 ≤0.5 ≤0.5 ≤0.5 ≤0.5 ≤0.5 单模(1310nm及1550nm) 间波损耗 PC型 ≥45 ≥43 ≥43 ≥43 ≥43 ≥43 ≥43 ≥43 ≥43 回波损耗变化量 ≤5 ≤5 ≤5 ≤5 ≤5 ≤5 ≤5 插入损耗 ≤0.35 ≤0.5 ≤0.5 ≤0.5 ≤0.5 ≤0.5 ≤0.5 ≤0.5 ≤0.5 附加损耗 APC型 ≤0.45 ≤0.6 ≤0.6 ≤0.6 ≤0.6 ≤0.6 ≤0.6 ≤0.6 ≤0.6 附加损耗 UPC型 ≥50 ≥48 ≥48 ≥48 ≥48 ≥48 ≥48 ≥48 ≥48 APC型 ≥60 ≥58 ≥58 ≥58 ≥58 ≥58 ≥58 ≥58 ≥58 A B C D E F G H I 试验前 互换性试验 机械耐久性 抗拉试验 高温试验 低温试验 湿热试验 盐雾试验 运输试验 ≤0.2 ≤0.1 ≤0.2 ≤0.2 ≤0.2 ≤0.2 ≤0.1 ≤0.2 ≤0.1 ≤0.2 ≤0.2 ≤0.2 ≤0.2 ≤0.1 注1:附加损耗=例行试验后插入损耗-试验前插入损耗,出现负值时为零。 注2:回波损耗=试验前回波损耗-例行试验后回波损耗,出现负值时为零。

通信设备用综合集装架 成品检验规程 文件编号 SJ/RUL/ZG/11-46 版本/修改 A/0 技术要求 受控状态 共 21 页 第 9 页 检验方法 序号 检验项目 性能指标(3) 结构尺寸 6 电源分配单元 性能指标(1) 3.1.2 光纤连接器端面几何尺寸指标符合下表要求。 表2 光纤连接器端面几何尺寸指标 顶点偏移光纤凹陷/凸出APC角度插针外径曲率半径(mm) (mm) (nm) (μm) (°) 7~25 PC、UPC型 — -100~+100 Φ1.25 ≤50 5~12 APC型 8±0.2 10~25 PC、UPC型 — -100~+50 Φ2.5 ≤50 5~15 APC型 8±0.2 注1:凹陷栏数值中,正号表明光纤凹陷,负号表明光纤凸出。 注2:MT系列连接器的端面指标暂不作要求。 3.1.3 对于尾纤,应通过与其他尾纤熔接,并与适配器组成光纤连接器,其性能符合表1(D点抗拉试验除外)中表2中的技术要求。 3.2 高压防护接地装置 3.2.1 机架高压防护接地装置与光缆中金属加强芯及金属护套相连,连接线的截面积大于6mm2。 3.2.2 机架高压防护接地装置与地相连的连接端子的截面积大于35mm2。 3.2.3 机架高压防护接地装置与机架间绝缘,绝缘电阻不小于1000MΩ/500V(直流)。 3.2.4 机架高压防护接地装置与机架间耐电压不小于3000V(直流)/1min不击穿、无飞弧。 3.2.5机架高压防护接地装置能可靠接地,接地处有明显的接地标志。 1.包括直流电源分配单元和交流电源分配单元两种,可分别为直流或交流通信设备提供额定的工作电流。 2.安装尺寸满足19英寸标准安装要求。 1.输入电源 1.1 直流电源:-40V~-57V 1.2交流电源 1.2.1 电压 单相:187V~242V 三相:323V~418V 1.2.2 频率:47.5Hz~52.5Hz 1.2.3 电压波形失真度:≤5% 1.3直流电压降 20℃时,直流供电回路从输入端到各分路输出端之间的电压降在额定电压和额定电流条件下不大于0.3V。 1.4绝缘电阻 各带电回路与地之间的绝缘电阻不小于10MΩ。 1.5绝缘强度 带电回路两导体之间及任一导体与机壳(或地)之间,按照其额定绝缘电压分级,能承受下表规定的50Hz正弦试验电压1min,不出现击穿或飞弧现象,漏电流不大于10mA. 额定绝缘电压(V) 试验电压(有效值) (V) ≤60 1000 ≤300 2000 ≤66 2500 2外观结构 2.1电源分配列柜中的结构设计保证操作和运行安全可靠、维修和检查方便,各电气元件动作时产生的热量、电弧、冲击、振动、磁场或电池不得影响其他电气元件的正常工作。 2.2电源分配列柜的门开启灵活,每扇门开启的角度不小于90°。 2.3 电源分配列柜架体顶部和底部各留有对称的安装固定用螺钉孔两个,便于安装,至少有一个80mm×200mm的长方形进线口。 2.4电源分配列柜架体结构件外线平整,所有的焊接处均匀、牢固、无裂缝、无残渣、无明显变形或烧穿等缺陷。 2.5所有黑色金属件均有可靠的覆盖层,所有紧固处装有防松动装置。 2.6分配列柜表面喷涂无眩目反光的覆盖层,颜色均匀,表面整洁美观,无气泡、裂纹或留痕等缺陷。 目测

通信设备用综合集装架 成品检验规程 文件编号 SJ/RUL/ZG/11-46 版本/修改 A/0 技术要求 受控状态 共 21 页 第 10 页 检验方法 序号 检验项目 2.7各带电线端头的连接要合理。 2.8电源分配列柜的主路开关容量与相应分路开关容量相适应。 2.9 交流电源分配列柜布线合理,并有明显的“危险”字样标志。 3 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 电源分配列柜中各带电回路之间以及带电零部件或接地零部件之间的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符合GB/T4943-2001的规定,即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不小于表3的规定。 表3 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 额定绝缘电压(V) 额定电流≤63A 额定电流>63A 性能指标(2) ≤60 60~300 300~660 4 温升 当电源分配列柜通入额定电流时,各电气元件和部件的温升不得超过表4的规定。 表4 各电器元件和部件的温升 部件 温升(℃) 70 连接外部绝缘导线的接头 60 铜母线的接头 接触处无覆盖层 65 接触处无镀锡 70 接触处镀银或镀镍 55 熔断器接头 接触处镀锡 80 接触处镀银或镀镍 30 可能会触及的壳体 金属表面 40 绝缘表面 20 塑料绝缘导线表面 135 电阻发热件(涂有珐琅的表面) 5 输出分路 5.1 输出分路的数量和容量的配置满足相应通信设备的要求。 5.2 输出分路同时使用的负载之和不得超过配电设备的额定容量。 5.3 输出分路设有保护装置。 5.4 开关类别按、交、直流电源分配列柜要求进行选择。 6 接地要求 源分配列柜具有中性线装置或保护接地装置,保护接地装置与电源分配列柜的金属柜及柜门的接地螺钉之间具有可靠的电气连接,其连接电阻值≤0.1Ω。 电源分配列柜接地端子具体要求如下: a) 金属柜体有不小于M8的铜质接地端子; b) 保护接地端子不少于3个; c) 具有电源地(即工作地)接线端子; d) 具有电源的保护接地(PE)端子; e) 各类接地端子在产品出厂时互不连接,相互间绝缘,连接方法由工程设计决定。 7 防雷保护 流电源分配柜具有防雷保护装置,防雷等级符合YD/T944-1998中4.2.2防雷分级第2级的规定。 8 告警功能 8.1 电源分配柜在过压、欠压、熔丝断、开关断和交流缺相时有相应的可闻、可见告警信号。 8.2具有重复性告警不阻塞功能,即原已发出的告警信号未消除而人为地关断了告警信号期间又产生新的告警时,电源分配列柜会再次自动发出声光告警信号。 9 颜色标志 9.1直流分配列柜中的直流母线色符合生产厂商的设计要求。 9.2 交流电源分配列柜中交流母线的色标符合GB/T2681-1981的规定。 9.3 电源分配列柜中所用的指示灯和按钮颜色符合GB/T2682-1981的规定。

爬电距离(mm) 电气间隙(mm) 爬电距离(mm) 电气间隙(mm) 3 2 4 3 6 4 10 6 12 6 14 8

通信设备用综合集装架 成品检验规程 文件编号 SJ/RUL/ZG/11-46 版本/修改 A/0 技术要求 受控状态 共 21 页 第 11 页 检验方法 序号 检验项目 性能指标 (3) 结构尺寸 7 综合布线单元 性能指标 (1) 10 监控功能(可选项) 10.1 电源分配列柜告警系统可向上级监控中心发送告警数据,同时发出声光告警。其通信接口和通信协议符合YDN 023的有关规定。 10.2 直流电源分配列柜 遥测:直流输出电压,总负载电流,主要分路电流。 遥信:直流输出电压过压/欠压,主要分路熔丝/开关故障。 10.3 交流电源分配列柜 遥测:输出电压,输出电流,输入频率(可选)。 遥信:输入过压/欠压,缺相,输出过流,频率过高/过低(可选),熔丝断故障,开关状态。 11 可靠性 电源分配列柜平均无故障间隔时间(MTBF)应≥100000h。 1.包括通信引出端连接器(高频连接硬件)及安装布线附件,可为各种信息技术设备提供信号的连接配线,并具有线路调度、测试等功能。 2. 安装尺寸符合19英寸标准安装要求。 物理及电气性能符合YD/T926.3-2001标准中4.2、4.4、4.5的规定。 1. 100Ω通信引出端连接器 1.1 一般要求 下列要求适用于100Ω通信引出端连接器。这些连接器与电缆线对的连接采用绝缘压穿方式。 1.2 特性标志 100Ω通信引出端连接器标出传输特性类别,标志清晰可见。(标志不能取代YD/T926.3-2001标准中4.1.7和YD/T926.1或相关标准规定的其他标志。) 1.3 机械物理性能 100Ω通信引出端连接器符合表1规定的各项机械物理性能要求。 表1 100Ω通信引出端连接器的机械物理性能 序号 机械物理性能 单位 要求 )1.1 接口尺寸 IEC 60603-71 1.2 适用范围 )1.2.1 mm 标称导体直径 0.5~0.652 接插软线/跳线 绞合导体或实心导体 导体类1.2.2 型 其他 实心导体 )1.2.3 mm 标称绝缘外径 0.7~1.43 1.2.4 8 导体数 )1.2.5 mm 电缆外径,不大于 204 )1.2.6 mm 屏蔽功能5 见表2的2.2 1.3 燃烧性能 由有关产品标准规定 1.4 耐久性试验 1.4.1 750 插头与插座的插合次数 次 1.4.2 导线端接次数 次 由有关产品标准规定 1.4.3 1500 锁定装置寿命试验 次 1.5 机械试验 1.5.1 N 插入力和拔出力 插入力不大于20;拔出力不小于20 1.5.2 连接器连接装置的效果 50N60±5s 1) IEC 60603-7规定的连接器最高传输频率为3MHz。本部分规定的100Ω通信引出端连接器有8个接触件(简称:簧片),采用与IEC60603-7相同的接口尺寸。 2) 导体直径小于0.5mm的电缆可能需要特殊的连接硬件。 3) 100Ω通信引出端连接器的插头,一般仅适用于端接绝缘外径0.8mm到1.0mm的电缆。 4) 100Ω通信引出端连接器的插头,一般仅适用于端接外径4.0mm到6.0mm的电缆。 5) 采用屏蔽对称电缆布线时,使用专门端接屏蔽的连接硬件。应注意,端接总屏蔽电缆的连接硬件与端接既有总屏蔽又有单位屏蔽的电缆的连接硬件不同。

通信设备用综合集装架 成品检验规程 序号 检验项目 文件编号 SJ/RUL/ZG/11-46 版本/修改 A/0 受控状态 共 21 页 第 12 页 检验方法 技术要求 1.4 电气特性 100Ω通信引出端连接器符合表2和表3规定的各项电气特性要求。 表2 100Ω通信引出端连接器的传输特性(20℃) 序MHz 传输特性 单位 要求 号 连接硬件类别 3类 4类 5类 5e类 1 0.2 0.1 0.1 0.1 4.0 0.2 0.1 0.1 0.1 10.0 0.2 0.1 0.1 0.1 某些频率16.0 0.2 0.2 0.2 0.2 dB 点的衰减20.0 - 0.2 0.2 0.2 2.1 不大于1) 31.25 - - 0.2 0.2 62.5 - - 0.3 0.3 100 - - 0.4 0.4 全额带的频率f采用对数刻度,所有点的测量值不高于以上dB 1~100 衰减 各点练成的折线(以向上作为正方向) 1 58 65 65 65.0 4.0 46 58 65 65.0 某些频率10.0 38 50 60 63.0 点的近端16.0 34 46 56 58.9 dB 串音衰20.0 - 44 54 57.0 减,不小31.25 - - 50 53.1 2.2 于 62.5 - - 44 62.5 100 - - 40 43.0 全额带的频率f采用对数刻度,所有点的测量值不低于以上dB 1~100 近端串音各点连成的折线(以向上作为正方向) 衰减 1 65.0 4.0 63.1 某些频率10.0 55.1 点的远端16.0 51.0 dB 串音衰20.0 49.1 减,不小31.25 45.2 2.2a 于 62.5 39.2 100 35.1 全额带的频率f采用对数刻度,所有点的测量值不低于以上dB 1~100 近端串音各点连成的折线(以向上作为正方向) 衰减 1~20 - 23 26 34.0 回波损2.3 耗,不小dB 20~100 - - 26-20log(f/20) 34-20log(f/20) 于 1 100(暂定) 转移阻抗2)2.4 10 ,不大mΩ 200(暂定) 于 100 在考虑中 1) 进行随机连接时,3类连接硬件允许个别回路的衰减超过0.2dB,但不得超过0.4dB,各回路的平均衰减≤0.2dB。 2) 这项要求只适用于屏蔽的连接硬件。 注:表2规定的传输特性要求也适用于100Ω非通信引出端连接硬件。 性能指标 (2)

通信设备用综合集装架 成品检验规程 序号 检验项目 技术要求 表3 100Ω通信引出端连接器的其他电气特性(20℃) 序号 项目 单位 要求 3.1 300 直流电阻,不大于 mΩ 初始接触电阻,不大于 3.2 20 插头与插座的接点间 mΩ 1)20 连接器与电缆屏蔽间 环境试验中间及试验后的接触电阻,不大于 3.3 40 插头与插座的接点间 mΩ 20 连接器与电缆屏蔽间 绝缘电阻 mΩ 3.4 最小100(暂定),任一簧片对其余簧片及安装板或屏蔽间 试验电压直流500V 耐压试验 直流1000或交流有簧片/簧片 3.5 效值700 V 直流1500或交流有所有簧片与安装板或地间 效值1000 3.6 电冲击试验 ITU-T K20第7章,3.6.1 簧片与簧片 判定准则A ITU-T K20第7章,3.6.2 插头与插座 判定准则B 这些要求只适用于带屏蔽的连接硬件。 1.5 环境试验序列 1.5.1 总则 100Ω通信引出端连接器,按照生产厂要求进行正常安装与连接时,他们能通过图1所示的环境试验序列。 除非另有规定,插头与插座呈插合状态。 环境试验的全部试样称为P组。P组试样再分为5组,分别称为AP、BP、CP、DP和FP组。 图1 100Ω通信引出端连接器的环境试验序列 文件编号 SJ/RUL/ZG/11-46 版本/修改 A/0 受控状态 共 21页 第 13 页 检验方法 性能指标 (3)

通信设备用综合集装架 成品检验规程 序号 检验项目 技术要求 1.5.2 初始试验 P组的全部试样都线通过表4所规定的初始试验。初始试验按表4中的试验阶段依次进行。 表4 100Ω通信引出端连接器初始试验 试验阶段 试验项目 试验条件 初始检验 要求 无可能影响正常运行的缺目力检查 陷,尺寸符合IEC60603-7P1 外观检查 尺寸检查 的规定。见YD/T 926.3-2001量规检查 的5.1.1 用正确方法能使连接器插P2 定位方式 合并定位;用任何不正确的方式不能使连接器插合。 P3 接触电阻 见表3的3.2 P4 绝缘电阻 见表3的3.4 P5 耐压试验 见表3的3.5 1.5.3 分组环境试验 各组试样分别通过相关组所规定的环境试验,这些环境试验按下列各表列出的试验阶段依次进行。 表5 AP组环境试验 中间检验或最试验阶段 试验项目 严酷等级或试验条件 要求 终检验项目 送开连接器的锁定装AP2.1 插入力或拔出力 见表1的1.5.1 置 连接器的连接装施加负载的速率:最大AP2.2 见表1的1.5.2 44.5N/s 置的效果 AP4 耐压试验 见表3的3.5 AP9 温度急变 -40℃~+70℃ AP10 绝缘电阻 见表3的3.4 AP11 耐压试验 见表3的3.5 无可能影响正AP12 外观检查 目力检查 常运行的缺陷 AP13 气候顺序试验 AP13.1 干热 70℃,16h 55℃,1次循环。 AP13.2 交变湿热 在正常大气条件下恢复2h AP13.3 低温 -55℃,2h 55℃,1次循环。 AP13.5 交变湿热 在正常大气条件下恢复2h AP14 绝缘电阻 见表3的3.4 AP15 接触电阻 见表3的3.3 AP16 耐压试验 见表3的3.5 AP17.1 插入力和拔出力 松开连接器锁定装置 见表1的1.5.1 连接器连接装置施加负载的速率:最大AP17.2 见表1的1.5.2 4.5N/s 的效果 无可能影响正AP18 外观检查 目力检查 常运行的缺陷 文件编号 SJ/RUL/ZG/11-46 版本/修改 A/0 受控状态 共 21 页 第 14 页 检验方法 性能指标 (4)

通信设备用综合集装架 成品检验规程 序号 检验项目 技术要求 表6 BP组环境试验 试验阶段 BP2.1 BP2.2 BP3 BP5 BP6 BP7 BP10 试验项目 锁定装置寿命试验 耐久性试验 干热 耐久性试验 外观检查 严酷等级或试验条件 1500次 插合次数375次。速率10mm/S,静止5s(不插合时)。 不要使锁定装置起作用 70℃,500h 插合次数375次。速率10mm/s,静止5s(不插合时)。 不要使锁定装置起作用 表7 CP组环境试验 试验阶段 CP1 CP2 CP3 CP4 试验项目 恒定湿热,静态 外观检查 严酷等级或试验条件 21d,插合的连接器 表8 DP组环境试验 试验阶段 DP2 DP3 DP4 DP5 试验项目 电负载和温度 外观检查 严酷等级或试验条件 70℃,500h恢复时间3h 表9 FP组环境试验 试验阶段 FP1 FP2 FP3 FP4 试验项目 载流容量 电冲击试验 外观检查 严酷等级或试验条件 电流1A(直流或交流有效值)一次测量循环 簧片/簧片 非暴露环境 插合的连接器 中间检验或最终检验项目 接触电阻 绝缘电阻 目力检查 要求 见表3的3.3 见表3的3.6.1 见表3的3.6.2 见表3的3.4 无可能影响正常运行的缺陷 中间检验或最终检验项目 接触电阻 耐压检查 目力检查 要求 电负载1A 见表3的3.3 见表3的3.5 无可能影响正常运行的缺陷 中间检验或最终检验项目 绝缘电阻 接触电阻 耐压检查 目力检查 要求 见表3的3.4 见表3的3.3 见表3的3.5 无可能影响正常运行的缺陷 中间检验或最终检验项目 接触电阻 绝缘电阻 耐压试验 目力检查 要求 见表3的3.3 见表3的3.4 见表3的3.5 无可能影响正常运行的缺陷 文件编号 SJ/RUL/ZG/11-46 版本/修改 A/0 受控状态 共 21 页 第 15 页 检验方法 性能指标 (5) CP5 1.6 插座颜色标志及线对分配 为保证布线线对正确的对应关系,配线架与通信引出端所端接的线对应保持相同的排列顺序。 100Ω通信引出端连接器的插座的簧片具有颜色标志,颜色标志及线对分配如图2所示。

通信设备用综合集装架 成品检验规程 序号 检验项目 技术要求 图2 插座簧片的推荐颜色标志及线对分配图(T568A) 文件编号 SJ/RUL/ZG/11-46 版本/修改 A/0 受控状态 共 21 页 第 16 页 检验方法 性能指标 (6) 当用户要求时,簧片颜色标志及线对分配可以按其他方式,但在一个布线系统中要统一。 2 非通信引出端连接硬件 2.1 一般要求 下列要求适用于非通信引出端连接硬件。这些连接硬件与电缆线对的连接采用绝缘压穿方式。 2.2 特性标志 非通信引出端连接硬件标出传输特性类别,这种标志能清晰可见。 注:这种特性标志不能取代4.1.7和YD/T 926.1或相关标准规定的其他标志。 2.3 机械物理性能 非通信引出端连接硬件符合表10规定的各项机械物理性能要求。 表10 非通信引出端连接硬件的机械物理性能 序号 机械物理性能 单位 要求 100Ω连接硬件 150Ω连接硬件 10.1 接口尺寸 由有关产品标准规定 10.2 适用范围 )10.2.1 mm 标称导体直径 0.50~0.651 接插软线/跳线 绞合导体或实心导体 导体10.2.2 类型 其他 实心导体 2)10.2.3 mm 0.7~1.4 1.1~1.93) 标称绝缘外径 10.2.4 导体数 2n(n=1、2、3„„) 10.2.5 mm - 电缆外径 见YD/T926.3-2001表11)10.2.6 屏蔽性能4 见表2的2.4 的2.4 10.3 燃烧性能 由有关产品标准规定 10.4 耐久性试验 10.4.1 插头与插座的插合次数 750 次 1000次 5)10.4.2 200 200 导体端接次数 次 10.5 机械试验 10.5.1 N 插入力和拔出力 由有关产品标准规定 10.5.2 连接器连接装置的效果 由有关产品标准规定 1) 导体直径小于0.5mm的电缆可能需要特殊的连接硬件。 2) 100Ω非通信引出端连接硬件,一般适用于绝缘外径不大于1.4mm的电缆。 3) 150Ω非通信引出端连接硬件,一般适用于绝缘外径不大于1.9mm的电缆。 4) 采用屏蔽对称电缆布线时,使用专门端接屏蔽的连接硬件。注意:端接总屏蔽电缆的连接硬件与端接既有总屏蔽又有单位屏蔽的电缆的连接硬件不同。 5) 或按有关产品标准规定。

通信设备用综合集装架 成品检验规程 文件编号 SJ/RUL/ZG/11-46 版本/修改 A/0 受控状态 共 21 页 第 17 页

序号 检验项目 技术要求 2.4 电气特性 a)接插软线的传输特性要求由有关产品标准规定。 b)100Ω非通信引出端连接硬件的传输特性符合表2规定的要求。 注:对不用接插软线和交接跳线进行交接的连接器(例如:带有内部转换接点的转换连接器),其衰减、直流电阻和转移阻抗(暂定)不应超过同类的2个连接器和5m软电缆的等效值。同时,这类100Ω非通信引出端连接硬件的近端串音衰减劣于表2中2.2款的差值,不应超过6dB(暂定)。 c)150Ω非通信引出端连接硬件的传输特性符合YD/T926.3-2001表11规定的要求。 注:对不用接插软线和交接跳线进行交接的连接器(例如:带有内部转换接点的转换连接器),其衰减、直流电阻和转移阻抗(暂定)不应超过同类的2个连接器和5m软电缆的等效值。同时,这类150Ω非通信引出端连接硬件的近端串音衰减劣于YD/T926.3-2001表11中11.2项的差值,不应超过9dB(暂定)。 d)非通信引出端连接硬件的其他电气特性符合表11规定的要求。 表11 非通信引出端连接硬件的其他电气特性(20℃) 序号 项目 单位 要求 100Ω非通信引150Ω非通信引 出端连接硬件 出端连接硬件 11.1 300 直流电阻,不大于 mΩ 在考虑中 初始接触电阻,不大于 2.5 插头与插座的接点间 11.2 mΩ 2.5 连接器与电缆导线间 )20 连接器与电缆屏蔽间1 环境试验中间及试验后的接触电 阻,不大于 7.0 插头与插座的接点间 11.3 mΩ 7.0 连接器接点与电缆导线间 1)20 连接器与电缆屏蔽间 5.0 连接器与电缆导线重新端接后 绝缘电阻,不小于 11.4 任一簧片对其余簧片及安装板或MΩ 100(暂定),试验电压直流500V 屏蔽间 11.5 V 耐压试验 由有关产品标准规定 11.6 电冲击试验 由有关产品标准规定 1)这些要求只适用于带屏蔽的连接硬件。 2.5 环境试验序列 2.5.1 总则 非通信引出端连接硬件,安装生产厂要求进行正常安装与连接时,它们能通过图2所示的环境序列。 对于插合使用的连接器(插头与插座),除非另有规定,以插合方式进行试验。 环境试验的全部试样成为P组。P组试样再分为5组,分别称为A、B、C、D和E组。 2.5.2 初始试验 P组的全部试样线通过表11所规定的初始试验。初始试验按表11中的试验阶段依次进行。 表12 非通信引出端连接硬件的初始试验 试验阶段 试验项目 试验条件 初始检验 要求 目力检查 无可能影响正常运行的缺陷。 1 外观检查 尺寸检查 符合有关产品标准的规定。 2 定位方式 符合有关产品标准的规定。 3 接触电阻 见表11的11.2 检验方法 性能指标 (7)

通信设备用综合集装架 成品检验规程

文件编号 SJ/RUL/ZG/11-46 版本/修改 A/0 受控状态 共 21 页 第 18 页

序号 检验项目 技术要求 图3 非通信引出端连接硬件的环境试验序列 检验方法 性能指标 (8) 2.5.3 分组环境试验 各组试样分别通过相关所规定的环境试验,这些环境试验按下列各表中列出的试验阶段依次芯。 表13 A组环境试验 试中间检验验试验项目 严酷等级或试验条件 或最终检要求 阶验项目 段 A1 绝缘电阻 见表11的11.4 低温(TA):(-40±2)℃ 高温(TB):(70±2)℃ 最小平均变温速率:3℃/min A2 热冲击 循环次数:100次 对于插合使用的连接器(插头与插座),半数试样插合,另半数试样不插合; 低温:(25±2)℃ 高温:(65±2)℃ 冷冻子循环:(-10±2)℃ 相对湿度(高低温下):(93±3)% 温度/湿度A3 持续时间:24h 组合循环 循环次数:21次 对于插合使用的连接器(插头与插座),半数试样插合,另半数试样不插合; 在标准大气条件下,恢复1hA4 绝缘电阻 后,绝缘电阻不小于100MΩ 无可能影响正A5 外观检查 目力检查 常运行的缺陷

通信设备用综合集装架 成品检验规程 序号 检验项目 试验阶段 试验项目 文件编号 SJ/RUL/ZG/11-46 版本/修改 A/0 受控状态 共 21 页 第 19 页 检验方法 技术要求 表14 B组环境试验 严酷等级或试验条件 导体端接次数:100次 100Ω—用0.5mm导线 150Ω—先用0.5mm导线端接10次,再用0.65mm导线端接90次 插头与插座插合次数: 100Ω—375次 150Ω—500次 中间检验或最终检验项目 要求 B1 耐久行试验 B2 接触电阻 见表11的11.3 见表11的11.3 B3 热冲击 B4 温度/湿度组合循环 性能指标 (9) B5 耐久性试验 低温:(-40±2)℃ 高温:(70±2)℃ (50±5)次端最小平均变温速率:3℃/min 接循环后测量持续时间(tl):每个温度30min 接触电阻 循环次数:100次 低温:(25±2)℃ 高温:(65±2)℃ 冷冻子循环:(-10±2)℃ 相对湿度(高低温下):(93±3)% 循环次数:21 在试验进行7天、14天后 各进行导体端接:33次 耐久性试验后,100Ω—用0.5mm导线 测量接触电阻 150Ω—用0.65导线 导体端接:34次 100Ω—先用0.5mm导线端接24次,再用0.65mm导线端接10次 150Ω—用0.65mm导线 插头与插座插合次数: 100Ω:375次 150Ω:500次 接触电阻 目力检查 见表11的11.3 B6 B7 外观检查 试验项目 见表11的11.3 无可能影响正常运行的缺陷 要求 试验阶段 C1 振动 表15 C组环境试验 中间检验或最终检严酷等级或试验条件 验项目 频率范围:10~55 HZ 振幅:0.75mm 每个轴向振动扫描在3个互相垂直的轴向上进行,循环完成后测量接每个轴向的循环扫描次数:20 触电阻 每个轴向持续时间:105min 目力检查 见表11的11.3 C2 外观检查 无可能影响正常运行的缺陷

通信设备用综合集装架 成品检验规程 序号 检验项目 试验阶段 试验项目 文件编号 SJ/RUL/ZG/11-46 版本/修改 A/0 受控状态 共 21页 第 20 页 检验方法 技术要求 表16 D组环境试验 严酷等级或试验条件 混合气体:SO2(0.5±0.1)PPM H2S(0.1±0.02)PPM 温度:(25±2)℃相对湿度:(75±3)% 持续时间:10d 中间检验或最终检验项目 要求 D1 腐蚀 D2 D3 外观检查 接触电阻 目力检查 见表11的11.3 无可能影响正常运行的缺陷 性能指标 (10) 试验要求 项目 应力E1 见表11的11.3 松弛 外观无可能影响正常运E2 目力检查 检查 行的缺陷 3 光纤连接硬件 3.1 一般要求 下列要求除了指明仅应用于通信引出端的条款外,适用于光缆布线的所有连接硬件。这些连接硬件可用于水平光缆布线和主干光缆布线。 工作区中的光缆采用光纤双芯连接器(SC-D)连接到水平布线,这种(SC-D)连接器符合IEC 60874-19的规定。 对于已安装了IEC 60874-10规定的连接器和适配器(BFO/2.5)的布线系统,仍可继续使用这类连接器和适配器。 3.2 标志与代码 采用颜色作连接硬件和适配器的标志时,保证不同型号的光纤不致混淆。光纤连接器采用标志与定位销,以保证双芯光纤链路的正确极性。参见YD/T926.3-2001的附录A(提示的附录) 注:这些标志不能替代YD/T926.1或其他标准要求的标志。 3.3 机械物理性能与光学传输要求 光纤连接硬件符合表18规定的机械物理性能与光学传输要求。 表18 光纤连接硬件的机械物理性能和光学传输要求 序号 机械物理性能 单位 要求 18.1 物理尺寸 18.1.1 通信引出端 IEC 60873-19,配合尺寸与量规 18.1.2 其他连接硬件 由有关产品标准规定 18.2 适用光纤 18.2.1 125 标称包层直径 μm 18.2.2 标称缓冲层直径 18.2.3 mm 光缆外径 18.3 耐久性试验 次 ≥500 18.4 光学传输要求 接头衰减 最大值 dB ≤0.3 18.4.1 最大值 ≤0.75 dB 其他连接硬件衰减 平均值 ≤0.5 多模 ≥20 18.4.2 dB 回波损耗 单模 ≥26 3.4 光纤连接器的连接方式 试验阶段 表17 E组环境试验 严酷等级或试验中间检验或最终检验项目 条件 试验温度:(70±每间隔(168±10)h测量2)℃ 接触电阻

通信设备用综合集装架 成品检验规程 序号 检验项目 技术要求 光纤连接器在连接时使用颜色标志和标签已区分各种型号的光纤。 注:建议用颜色标志区分连接器和适配器是单模光纤用或是多模光纤用,另外还需采用其他附加颜色标志或标签来区分多模光纤的不同型号。 光纤双芯连接器的极性规定在布线系统中保持一致,可以用定位销或适当的管理方式(例如:标签)或两者都采用。极性排列如YD/T 926.3-2001附录A(提示的附录)的图A1到图A3所示。 光纤连接的系统设计导则见YD/T 926.3-2001附录A(提示的附录)。 文件编号 SJ/RUL/ZG/11-46 版本/修改 A/0 受控状态 共 21 页 第 21 页 检验方法 性能指标 (11) 4.产品必须进行检验。首先每台通信用综合集装架器都采用独立和可靠的包装方式,其次检查产品型号规格应符合采购要求,必备的合格证、认证标识、说明书等随机文件应齐全。 5.合格判定:通信用综合集装架抽样检验项目的抽样方案要求按GB/T2828.1-2003规定,检验水平为IL=Ⅱ、外观标识及机械活动性检验允许质量水平AQL=2.5,结构尺寸、机架功能检验允许质量水平AQL=1.0。 表1 序号1-2项目抽样表 检验抽样表 批量数 2~8 9~15 16~25 26~50 51~90 91~150 151~280 281~500 抽样数 2 3 5 8 13 20 32 50 不合格数 接受数 0 0 0 0 1 1 2 3 表2 序号3-7项目抽样表 拒收数 0 0 1 1 2 2 3 5 检验抽样表 批量数 2~8 9~15 16~25 26~50 51~90 91~150 151~280 281~500 抽样数 2 3 5 8 13 20 32 50 不合格数 接受数 0 0 0 0 0 0 1 1 拒收数 0 0 0 0 1 1 2 2 标记 处数 更改文件号 签字 日期 编制 校对 审核 标准化 批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