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活动中快乐成长
作者:张贵华
来源:《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年第28期
每个人都渴望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舞台,渴望自己能在舞台上旋转自己的人生。新课程改革为学生架起一座桥梁。品德与生活课程以它特殊的性质——活动型的综合课程,使这一梦想成为可能。品德与生活课程以活动式的教学形式为学生开辟一个宽阔的旋转舞台。那么该怎样来利用好这个活动舞台,让学生在展现自我中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呢?在实践探索中,笔者做了以下一些尝试。
1 活动设计贴近生活
课程标准倡导的是通过学习者自身的生活经验来学习;强调的是学生在自身活动中获得经验,对自己已有生活经验的体验与反思。这就要求教师平时要注意观察学生的日常生活,通过多种方式去了解学生及其生活环境的基本情况,逐步积累、形成学生发展档案及其生活环境信息的共性和个性;教学设计时,以学生真切的现实生活为基础,活动内容、形式来源于生活,又有别于生活,是现实生活的“改良版”,学生一接触活动就有一种亲切感。这样的设计对学生更有吸引力,更有认同感。
例如教学“我从哪里来”一文,教师组织体验活动,让学生将书包背在胸前,学着孕妇的样子洗菜、系鞋带、走路,体验妈妈怀孩子时的辛苦。活动一开始,教室里就炸开了锅,跑的、跳的、挤的、互相撞击的,体验活动成了学生之间的激战……好端端的一次体验活动以失败而告终。现实生活中,学生看到过孕妇的工作和生活,有一些感性认识;但从未有过这样的亲身体验,所知道的一些知识也仅仅是“听说”“看到”的而已。教师让他们在“先天不足”,而又“后天失调”的情况下直接模拟没有亲身经历过的生活场景,效果是要大打折扣的。因此,教师在进行模拟没有亲身经历过的生活场景活动前,要作必要的铺垫。如课前安排学生调查、询问,课中教师作必要的提醒等,弥补学生因生活经验不足带来的知识“空白”,引导学生在这种“准生活”模拟中学习,效果或许会好些。
2 活动要求人人参与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教学过程是学生参与的过程,缺乏学生参与的教学过程是不完美的。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让每个学生都参与教学活动过程是教学活动所追求的。当学生觉得“活动需要我,我需要活动”时,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能得到充分激发,参与积极性得到提高,预设的教学目标更易达成。活动设计时,教师应确立促进全体学生发展的理念,活动安排力争做到人人参与,个个有收获;活动过程中,要细致分工,人人有任务,人人有事做;活动后,每人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3 活动解决实际问题
品德与生活课程的基本任务是促进人的美好生活。教学活动应从生活中的现实、需要、问题、困惑出发,紧紧围绕课程的基本任务进行设计和教学。通过教学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个体的问题和困惑,解决个体与他人、与社会发生的问题和困惑,从而促进个体更美好地生活。 例如有位教师执教“我不胆小”一文,课中组织“为胆小开药方”活动,症状是晚上怕黑。学生以4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诊断,并开出药方。2分钟后,各组汇报“药方”:一是开电灯或用手电筒照明;二是在床头放些棍子等器物壮胆;三是叫爸爸、妈妈陪同;四是躲在房间里不出来;五是睡觉时用被子蒙着头……教师认为学生的“方子”能改变怕黑的表现,全都给予肯定。“怕黑”这种现象在学生中有一定的普遍性,其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只有根据病因对症下药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上面学生列举的“药方”,有些能解决问题,有些不能解决问题,教师理应加以正确引导,寻求“妙方”。课程是为了生活,教学是为了生活,学习是为了生活,只有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困惑,才能更好地引导他们的生活,这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4 活动开展明确主题
“活动”是教学活动的“载体”,是外显的表现形式;“发展”是教学的落脚点和归宿,是内隐的真正目的,以“活动”促“发展”是新课程理论指导下的一种全新的、动态的、富有效率的新的课堂教学形式。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必须认真思考“为什么要组织这个活动”“活动的主题是什么”“这个活动能取得哪些预期效果”等问题,从活动的“质”上去思考、取舍,而不应该停留在诸如“这堂课有没有开展活动”“开展了几次活动”这些问题上。
经验来源于探索,成功来源于实践。活动教学的天地还很宽广,涉足的领地还非常的狭窄。但是已经站在这样一个无限延伸的舞台上,那么就让师生一起,手牵着手,向更加深远的方向旋转、迈进,演绎出具有自己特色的活动教学的新天地。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作者单位:南京市淳溪中心小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