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明清时期石狮雕刻艺术的装饰形态

2021-02-11 来源:易榕旅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明清时期石狮雕刻艺术的装饰形态

作者:徐纯一

来源:《艺术评鉴》2017年第13期

摘要:中国石狮已有两千年的历史,这项独特的民族雕刻文化,经过漫长的历史不断地发展和变化着。从东汉时期石狮的诞生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成长和发展;从隋唐时期石狮的鼎盛到两宋的衰落;从皇宫的局部到民间的普及,概括到南北,纵横到东西,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地域范围,石狮在造型上,都有不同的装饰特点和艺术风格。明清时期,封建没落的漫长历史阶段,同时社会意识也有很大的转变,石狮艺术反应了这一时期的精神面貌,总体上说,石狮进一步的趋向于世俗化、多样化和普及化。在造型上,失去的汉唐时期的雄强和豪壮,但是神态上依然有其庄重和威严;体积上有明显的变小。从另一方面看石狮艺术朝着现实和精巧的方向发展,品种增多,雕刻的技术提高,同时也向着精巧细腻的装饰方向发展,符合时代的审美要求和历史的轨迹,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明清时期石狮包括陵墓石狮、宫廷石狮和园林石狮。陵墓石狮反应了明清各代社会的精神面貌和气质,宫廷园林石狮雕刻是明清时期突起的一个高峰,装饰上取得了华美的艺术效果,成为了石狮的艺术典范和石狮的艺术代表。 关键词:明清石狮 石狮雕刻 装饰性 艺术价值

中图分类号:J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13-0133-02

雕塑是造型艺术种类中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雕塑通过提炼、概述、变形、夸张的装饰形式,从写实的雕塑中转化,在转化的过程中强调形式的美感,雕塑的装饰性是对美和美感的追求,美的形态的追求,以形式美为法则,通过形式美去折射内在的精神。明清时期属于封建社会晚期,也是社会意识转变的过程,石狮艺术也反映了这点。一方面石狮在形象上和精神上向着庄重威严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石狮艺术向着装饰华丽和精致细腻的方向发展,符合时代的审美要求。

一、明祖陵石狮和明孝陵石狮

明朝16代帝王,其中有两代皇帝不知葬地,朱元璋祖父的坟墓被封为“祖陵”,朱元璋葬在南京,封为“孝陵”,其余13代皇帝都葬在北京。明祖陵在今天的江苏省盱眙县,在洪泽湖的西畔。陵前的神道上设有6对的石狮,这些石狮造型上结实厚重,精神气质上庄重威严,有的是蹲着的,有的是坐立式的,环目着四周,巡局守职。但是与唐代的帝陵石狮有所区别,形象上,唐狮是昂首挺胸,明祖陵的石狮则是收着背挺胸,双目向前面平时,眉心紧紧的锁着,两目向着前方平视,前面的两条腿直直的立着,脖子紧紧的绷着。其次它的摆放也不像唐朝陵墓石狮那样背靠着坟,正面朝着前方,而是面朝着神道,两两互相对视,每对石狮都是紧紧咬着牙齿,嘴部周围有线条的变化和曲线的弯转,脸部刻有纹样,带有一种凶悍的感觉,虽然没有唐代石狮的大气豪迈的气势,但是也有庄重威严的精神。每尊石狮雕刻的结构十分严谨,颈部装饰精美的图案,并且悬挂着吞口响铃和缨须,装饰华贵精致细腻;四肢正面和周围用的是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弧线形刻画,上面的部分有火焰纹雕刻状,雕刻的分明清晰,刀法流畅,相当的圆转熟练,是明代帝陵皇家石狮的杰作,反映了明代的政治思想和社会风貌。

明孝陵在南京的钟山西麓,陵墓前神道曲折弯转,石狮的布置在数量和类别上与唐宋不同,从整体看,无论是在雕刻艺术上还是体量上,都有宏伟的气势。在陵墓前有石狮2对,1对是站立的。石狮饱满造型,丰硕的体态,手法精炼,高挺的鼻梁下面有着丰厚的上额,紧紧的咬着牙齿,双目巡视的看着四周,生动有神;装饰上,背部有彩带,个别的部位显得很夸张,肌肉块面的感觉不是很分明;从外貌来看,有一种臃肿拙笨的外貌,這种造型风格可能与当时的地方性雕刻技艺有关,但是没有影响石狮的精神和气韵,如果将它与明十三陵相比明显有皇家权威的气度,同时也体现出坚实的气韵和简洁明快的艺术特点。在设计创作中,作品的水平高低是美学艺术的问题,然而雕刻的好与坏则是刀法技巧的问题。 二、天安门石狮与故宫石狮

明清两代的京都在北京,京城出现了非常庞大的皇家宫廷建筑群,石狮的形象也出现在皇家的建筑群中。故宫天安门前有两对大石狮,属于明代时期的雕刻,4尊石狮在外貌上是十分相似的,材料是整个汉白玉石雕。1对是设立在前面,1对是在后面,呈低头蹲坐的姿势;左边是雌狮,右边是雄狮,半低着头,咧着大方口;眉心紧紧的蹙着,突出的是眉骨,环着眼睛圆圆的瞪着前方,向上翻出锋利的牙齿;鼻梁上抽出丰富的肌线,两个耳朵向后侧。雄狮踏着绣球,雌狮扶着幼狮,幼狮抓弄着雌狮的足爪。石狮的身躯有块状体块,但不是非常明显;爪牙十分的尖利,尾巴向着后侧扬起,贴于后臀;胸前悬挂着项圈,口中含有吞口吊铃,缨络配在两旁;背部有彩带,富有飘动的线条和折叠的造型,在头颈上工整地排列着半旋形的鬣毛。装饰得十分华丽和精致,做工纯熟细腻,石狮的神态也给人以庄重威严的感觉。由于体量上的庞大,给人以宏伟的气势。

天安门石狮是华夏石狮艺术进一步世俗化、程式化的典型代表,采用的是民族传统的手法,在局部进行适当的夸张和比例的调整,整体结构十分严谨,富有精神活力。在石狮的胸部将其微微的圆鼓,肩膀和腿体块突出,眼睛、鼻口加以适当的强调。它虽然没有唐代石狮的那种雄强威猛的气势和感受到狮子所具有的野性,但是也不失皇家威严的气魄和尊贵的象征,是忠于职守的狮子。天安门的石狮在雕刻的技法上特别的圆滑和洗练,纯熟的雕刻使得各个细节都显得精致美妙,犹如美丽的工艺品。精巧华丽的装饰效果,比如石狮胸前的吞口吊铃、飘动的缨须、整体洁白光滑的肌肉感、工整的鬃毛,艺术效果十分生动,雌狮下面的幼狮和雄狮足下绣球,加上锦带也增添了浓厚的生活气息。天安门石狮的头顶上面有13个卷毛疙瘩,象征的意思是13 太保,这是当时皇家规定官府安置石狮的最高规格。在石狮艺术发展到明清的时期,整体呈现世俗化和程式化的状况,能出现皇家宫廷石狮自然比较的绚丽夺目。天安门石狮是明清时期石狮的典范,也是北方石狮的代表,是中华石狮发展史中的一个楷模,到了今天仍然是中华石狮艺术发展造型的主流。 三、清代的帝陵石狮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清代的北陵也有三个陵区,分别是永陵、福陵、昭陵,其中昭陵最大,是三代皇帝的陵墓。昭陵的石狮与北京颐和园内的石狮有相近的地方,头部的颈子上卷着的绒毛雕刻的十分细致,胸前悬挂着铃铛和缨络等装饰物,虽然石狮昔日的雄伟神异已不存在,但是石狮作为一种装饰的物件点缀,雕工非常精致细腻,大部分的石狮都是雌雄成对,雄狮足踏绣球,雌狮扶幼狮。据相关文献记载,建造北陵的大批工匠是从京城召过来的,所以两个地方石狮有相仿的之处。福陵的石狮身体短小,头部很粗大,造型结构有点笨拙拘谨,可能受到当时的地方性习俗和特殊的文化影响,带有突出的东北地方风格。

清东陵是五代皇帝以及皇后的塟地,分别是顺治、康熙、乾隆、咸丰、同治,始建于顺治十八年。东陵的建制规模在很大的程度上模仿了明代的长陵,石狮在造型上基本上都是头大身短,腿部粗壮;在装饰雕工上,配有项圈串铃,饰品工整细致,头部的鬃毛卷曲,整齐的排列,雕刻的十分精细;在工艺方面,精细的雕工和琐碎的装饰,点缀着整个陵墓。但是不论是站立的狮子,还是蹲下来的狮子,雌狮下面没有小狮,雄狮下面没有绣球,缺乏内在精神的表现,但是在石狮牌坊中有双狮戏球的石雕和趴卧的石狮。

明清皇家石狮呈现出多姿多彩的造型形态,是与艺术思潮的影响、材料的运用和加工工艺的进步等有着直接的关系。石狮的雕刻选择带来了无限丰富的多样性,经过了筛选、处理和加工,从有意识的主题再现,到随意性的形态构成,只是要有意味的形式,到能传达各种美的信息,都可以在在石狮艺术作品中表现出来。石狮的饰纹和石狮的图案以最佳的方式展现雕塑的强烈装饰感,这些装饰还带有浓郁的图腾意味和宗教信仰,包含着人们的想象和意愿,寄托了人们的追求和情感,富有着中国风情和高深莫测的神秘。 参考文献:

[1]梁思成.中国雕塑史[A].《梁思成文集》(三)[C].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 [2]徐华铛,杨古城.中国狮子艺术[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