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⑴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甚至仆倒;
⑵严重者可伴有头痛、项强、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表现;
⑶多有情志不遂、年高体弱、饮食不节、跌仆损伤等病史。 2、西医诊断标准:
1)病史:详细了解发作时间、诱因、病程,有无复发性特点;有无发热、耳鸣、听力减退、恶心、呕吐、出汗、口周及四肢麻木、视力改变、平衡失调等相关症状;有无急性感染、中耳炎、颅脑疾病及外伤、心血管疾病、严重肝.肾疾病、糖尿病等病史;有无晕车、晕船及服药史。
(2)体格检查:包括神经系统方面(尤其注意自发性眼球震颤、共济失调、颅内压增高征等情况),内科方面(注意血压、心率、心功能不全、感染、中毒、贫血、代谢紊乱等情况),耳科方面(注意耵聍阻塞外耳道,胆脂瘤性中耳炎及耳硬化症)。
(3)辅助检查:头颅CT扫描、头颅MRI,乳突摄片,脑电图,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查;疑为颈椎病者需做颈椎CT扫描或MRI;疑有颅内炎症者需做腰穿检查脑脊液。 二、中医治疗
⑴中医辩证要点:
①辨相关脏腑 眩晕病在清窍,但与肝、脾、肾功能失调密切相关。肝阳上亢之眩晕兼见头胀痛、面色潮红、急躁易怒、口苦脉弦等症状。脾胃虚弱,气血不足之眩晕,兼见纳呆、乏力、面色苍白等症状。脾失健运、痰湿中阻之眩晕,兼见纳呆、呕恶、头痛、苔腻诸症。肾精不足之眩晕,多兼有腰酸腿软、耳鸣如蝉等症。
②辩标本虚实 凡病程较长,反复发作,遇劳则发,伴两目干涩,腰膝酸软,或面色苍白,神疲乏力,脉细或弱者,多属虚证,由经血不足或气血亏虚所致。凡病程短,或突然发作,眩晕重,视物旋转,伴呕恶痰涎,头痛、面赤,形体壮实者,多属实证。其中,痰湿所致者,头重昏蒙,胸闷呕恶,苔腻脉滑;瘀血所致者,头昏头痛,痛点固定,唇舌紫暗,舌有瘀斑;肝阳风火所致者,眩晕、面赤、烦躁、口苦、肢麻震颤,甚则昏仆,脉弦有力。 ⑵辨证分型: ①肝阳上亢
症状:症见眩晕,耳鸣,头目胀痛,失眠多梦,口苦易怒,遇烦劳郁怒而加重,重者肢麻震颤,眩晕欲仆,语言不利,恶心呕吐,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平肝潜阳,滋养肝肾。 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
天麻10克、钩藤10克、石决明30克、生牡蛎30克(先煎)、代赭石30克(先煎)、川牛膝10克、益母草10克、黄芩10克、山栀10克、杜
仲10克、桑寄生12克、茯神12克。 中成药:可选用脑立清胶囊等。
静脉用药:久病夹瘀者加用灯盏花,丹红,川芎嗪等药静滴。 ②气血亏虚
症状:眩晕动则加剧,劳累即发,神疲气短,面色少华,倦怠懒言,唇甲不华,心悸少寐,纳差,舌质淡胖,苔薄白,脉细或虚大。 治法:补益气血,健运脾胃 方药:归脾汤加减。
人参15克(另煎兑入)、黄芪25克、当归12克、白术12克、茯苓10克、川芎12克、白芍12克、地黄12克、肉桂6克、牛膝12克、炙甘草10克。
中成药:可选用养血清脑颗粒,气血双补胶囊等。 ③痰湿中阻
症状:眩晕伴头重昏蒙,或伴视物旋转,胸闷乏力,纳呆,时吐痰涎,舌苔浊腻,脉濡滑。 治法:化湿祛痰,健脾和胃 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半夏10克、白术10克、天麻10克、橘红10克、茯苓10克、生姜2克、大枣6克、甘草6克。 ④肾精不足
症状:眩晕伴耳鸣健忘,精神萎靡,少寐多梦,两目干涩,遗精滑泄,腰膝酸软,舌嫩红,少苔或无苔,脉弱尺甚。
治法:滋养肝肾,益精填髓 方药:左归丸加减。
党参15克、熟地12克、茯苓12克、天冬12克、麦冬12克、柴河车10克、龟板15克(先煎)、杜仲12克、牛膝12克、黄柏6克、菟丝子10克、枸杞子10克、山萸肉 10克、女贞子10克、早莲草10克。 ⑤淤血内阻
症状:眩晕伴头痛,痛有定处,心悸烦闷,疲倦乏力,唇舌紫暗或舌有淤斑,脉弦涩或细涩。 治法:活血化淤,通窍活络。 方药:通窍活血汤加减。
当归15克、生地15克、桃仁6克、红花6克、赤芍6克、枳壳10克、柴胡6克、桔梗6克、川芎6克、牛膝6克、天麻6克。 ⑶针灸疗法
①体针:肝阳眩晕急性发作可针刺太冲穴,泻法。气血虚眩晕,可选脾俞、肾俞、关元、足三里等穴,取补法或灸之。肝阳上亢者,可选用风池、行间、侠溪等穴,取泻法。兼肝肾阴亏者,加刺肝俞、肾俞用补法。痰浊中阻者,可选内关、丰隆、解溪等穴,用泻法。各种虚证眩晕急性发作均可艾灸百会穴。
②耳针:选用肾、神门、枕、内耳、皮质下。每次取2。3穴,中、强刺激,留针30分钟,间歇捻针。每日1次,5—7日为1个疗程。 ③头针:选双侧晕听区,每日1次,5~10日为1个疗程。 八、预防与调养
1.饮食调养:眩晕症病人的饮食应以富有营养和新鲜清淡为原则。要多食蛋类、瘦肉、青菜及水果。忌食肥甘辛辣之物,如肥肉、油炸物、酒类、辣椒等。营养丰厚的食物,可补充身体之虚,使气血旺盛,脑髓充实。对因贫血、白细胞减少症或慢性消耗性疾病所引起的眩晕症,尤应以营养调理为主。肥甘辛辣之品,能生痰助火,会使眩晕加重。因此,患高血压病的人应当慎用肥甘辛辣之物。在眩晕症的急性发作期,应适当控制水和盐的摄入量。现代医学认为,这样可减轻内耳迷路和前庭神经神经核的水肿,从而使眩晕症状缓解或减轻发作。 2. 精神调养:眩晕症病人的精神调养也是不容忽视的。忧郁恼怒等精神刺激可致肝阳上亢或肝风内动,而诱发眩晕。因此,眩晕病人应胸怀宽广,精神乐观,心情舒畅,情绪稳定,这对预防眩晕症发作和减轻发作次数十分重要。
3. 休息起居:过度疲劳或睡眠不足为眩晕症的诱发因素之一。不论眩晕发作时或发作后都应注意休息。在眩晕症急性发作期应卧床休息。如椎底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眩晕,站立时症状会加重,卧床时症状可减轻。卧床休息还能防止因晕倒而造成的身体伤害。眩晕症病人保证充足的睡眠甚为重要。在充足睡眠后,其症状可减轻或消失。 三、中医治疗难点分析:
1、是针灸的疼痛问题,针灸治疗中风病疗程长,加之刺激有些穴位特别痛苦,使患者往往很难坚持到底从而影响了疗效。 2、目前主要的困难在于,①汤剂服用不方便,有部分患者不愿意口服中药。②有少部分患者抵制中药,认为疗效不肯定。③急性期患者多伴
有呕吐,服用中药问题。④怎样优化方药,提高疗效。⑤怎样防止患者的复发。
四、解决难点思路和措施:
1、定期举行业务培训对科室的诊疗规范进行优化并提高医务人员的业务水平,使针灸医生进针手法尽量无痛。
2、对患者进行耐心细致的讲解同时鼓励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①进行剂型改进,②加强中医药的宣传,让更多的患者认识中医药的优 势。③总结经验,改进方药,提高疗效。肝阳上亢型去桑寄生,加茵陈条达肝气,加夜交藤养心安神。风痰上扰型去珍珠母钩藤加石菖蒲,竹茹薏苡仁健脾化痰祛湿。④眩晕成因较多,在明确其病因时,给予药物、手术等对因治疗外,缓解期中医药辨证施治,求因治本较有成效,主要以“缓则固其本”为原则。缓解期多偏虚,有气虚、血虚、肾虚之不同,对中气不足,清阳之气不能上荣者.予以益气健脾,升清荣脑,药用黄芪、党参、升麻、葛根、蔓荆子、细辛等,或用补中益气汤;对血虚不能上荣于脑者,予以益阴补血柔肝,药用生地黄、当归、白芍、何首乌、枸杞子、菊花等;对肾精亏虚,髓海失养而脑转耳鸣者,予以培补肾精外,必知肾乃水火之宅,有偏阴偏阳之别.对阴精 不足者,宜滋补肾阴,药用生熟地黄、女贞子、早莲草、何首乌、白芍、当归等;偏肾阳亏虚者.药用肉苁蓉、菟丝子、仙茅、淫羊藿、补骨脂、覆盆子、杜仲等。在使用培补肾精约时,要避免滋腻呆补,必补中寓通,可加人陈皮、谷芽、
麦芽、砂仁等健脾开胃药,慎防脾胃受伤,运化失司,复引痰浊内生而致复发。扩大宣传力度使社会对中医中药以及针灸有充分的认识,建立一个良好的氛围。并积极参与重点专科协作组的工作,优化治疗方案在重点专科协作组内开展临床验证研究。 五、优化
将灸法纳入诊疗方案中。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