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小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作者:郭志广
来源:《读与写·上旬刊》2014年第10期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9-0221-01
儿童学习数学时面临的最大问题,在于几乎感受不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在很多儿童眼里,数学是难的,数学学习似乎就是计算、背公式、枯燥解题,学习数学也似乎总与\"做不完的题\"\"考不完的试\"紧紧连在一起。随着数学在人类文明中的地位及其特殊教育功能的日益显现,随着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良好的数学教育要求我们不仅要了解什么是最基础的数学,包括它的内容、方法和意义,也要明白小学数学教学自身的价值,还要熟悉究竟怎样的教学过程、方法和手段更便于儿童学习和理解数学,并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 1.创设富有童趣的情境,引发数学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成分。它既是儿童认识数学的心理基础,也是儿童学好数学的强大动力。儿童的心理特征决定了他们的学习行为要由兴趣主导,他们对数学产生了兴趣,就愿意学数学,就会全神贯注于数学学习活动,其内心是愉悦的,记忆、观察、思维、推理等多种智力活动就会主动有效。儿童的天性是好玩、好动、好奇、好胜,喜欢动手操作,喜欢游戏活动,对童话、故事等具有好奇心。因此,要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入手,有效拉近抽象数学知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感觉数学明白易懂,感到数学好学,并使他们逐步形成对数学学习的亲切感和认同感。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入手,就要善于通过创设富有童趣的情境或编制充满智慧的数学故事,使学生感到数学好玩、有趣,学生就会形成积极的\"心向\"去玩数学。学生喜欢玩数学了,也就有了\"沉乎其中\"的乐趣,学生的心智就能常驻于数学课堂之中。
让学生在富有童趣的情境和活动中学习数学,一是创设数学故事情境,让学生快快乐乐地在欣赏令人着迷的故事的过程中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二是创设数学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有趣的问题的驱动下调动起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问题的解决过程。例如,教学\"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时,先提出问题:用3根小棒围三角形,有的能围成,有的不能围成,为什么?引发学生认知上的冲突以后,启发他们说出心中的疑问:什么样的3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呢?进而产生探究的欲望。三是创设数学悬念情境,让学生在一时猜不透、想不通又丢不开、放不下的悬念中,增强思维的兴奋度,引发思考,激起探求欲望。 2.合作交流,构建和谐,分享探究喜悦——乐学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的记忆。在教学中教师应创造机会,让学生在合作中探究来获得知识。在合作交流中根据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控教学策略,适时引导,引导学生更好、更深入地进行探究,并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会对自己学习过程的调节和学习效果的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恰当的评价。在学生个体独立探究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小组内或班级集体范围内,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过程,相互讨论分析,揭示知识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这就是合作交流。教师要适当地组织学生分组,最好能按学生学习能力的强弱交叉分组,发挥互补优势,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会向别人解释自己的想法,倾听别人的想法,善待批评以审视自己的观点,学会相互接纳、赞赏、分享、互助,实现学习互补,增强合作意识,提高交往能力。 如:在教学\"统计初步知识\"这一内容时,我利用多媒体播放了,\"某一路段过往各种车辆情况\"的录像,让学生进行分类统计。学生们面对穿梭不停的车辆无法统计。在学生们的要求下,我放慢了播放的速度,学生仍然无法得出准确的结果。问题的出现使学生们产生了合作解决问题的愿望。后来在小组合作、明确分工下,很快完成了这次较为复杂的统计工作。通过这一环境的创设,使学生体验到合作学习的必要性,学会了在合作中学习,也使探究得到有效的深入,更使学生分享到合作探究成功之喜悦。
又如: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时,各小组中摆放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及任意三角形若干个。让组内同学合作进行拼一拼,摆一摆、剪一剪、移一移等方法进行操作,看哪一组方法多。这样,各小组中的成员都会齐心协力,人人都会动脑、动手、动口,都会为合作伙伴想出的妙法而骄傲,构建了和谐的合作学习氛围。他们乐于探究的学习热情也就自然爆发出来了。 3.建立清晰表象,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余文森教授认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任何一个有效教学必定要促进学生当前发展,同时促进学生长远发展。学生没发展,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或是低效教学。\"
课堂练习是巩固与运用知识的学习环节,也是学生理解所学内容,运用新知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习能力与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要想让学生能顺利解决有关形体的习题,就应该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表象,争取让学生做起题目来,就好像是在头脑中放电影。 在教学圆柱的表面积与体积的计算后综合练习课前,安排学生进行四个操作练习: 操作一:用一根黄瓜做成一个高10厘米的圆柱。
操作二:把这个圆柱切成高为8厘米和2厘米的两个圆柱,观察切面的形状,并比较这两个圆柱与原来圆柱的联系,比较高为8厘米的圆柱与原来圆柱的区别与联系。
操作三:把高2厘米的圆柱沿底面直径和高切开,并观察切面的形状,比较目前的半圆柱与原来圆柱的区别与联系。
操作四:把高8厘米的圆柱切成两个小圆柱,并用与操作三不同的方法,把这两个圆柱切成相等的两半。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练习课的第一阶段组织学生反复观察并交流操作结果后,教师出示练习题。通常情况下,学生可以顺利完成练习,即使对于那些尚不能理解的学生,教师结合题目,再讲解一次,也可使得这些学生轻松的获得知识。
4.解决问题,体验成功,养成探究习惯——会学
心理学认为:\"一个人只要体验依次成功,便会激起无休止地追求意念和力量。\"学习上的多次成功,对于未成年的孩子,其积极意义和作用是非常明显的。反复成功可以促使学生产生一种内驱力--渴求学习,可以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情感支配下,主动内化成新的数学知识,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在学生获得知识的探索过程中要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愉悦,感受自主探索的乐趣。学生品尝到自主探索带来的成功甜美时,他会再次追求这种情感体验的愿望。 总之,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数学,必须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往前走;给学生一个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安排;给学生一个机遇,让他们自己去抓住;给学生一个冲突,让他们自己去讨论;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找答案;给学生一个权利,让他们自己去选择。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享受到探究性学习数学的乐趣,养成用探究性学习的习惯,以适应未来终身学习的需要,实现学习的可持续发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