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春节的节日小知识

2020-04-26 来源:易榕旅网
春节的节⽇⼩知识

  春节,即农历新年,是⼀年之岁⾸,亦为传统意义上的“年节”。俗称新春、新岁、新年、新禧、年禧、⼤年等,⼝头上⼜称度岁、庆岁、过年、过⼤年。下⾯是⼩编收集整理的春节的节⽇⼩知识,欢迎借鉴参考。

  春节的节⽇⼩知识(⼀)

  春节,中国四⼤传统节⽇之⼀,是传统上的农历新年。春节俗称“年节”,传统名称为新年、⼤年、天腊、新岁,⼝头上⼜称度岁、庆新岁、过年。中国⼈过春节⾄少已有4000年以上的历史。

  在民间,旧时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的腊祭或腊⽉⼆⼗三或⼆⼗四的祭灶,⼀直到正⽉⼗九⽇。在现代,⼈们把春节定于农历正⽉初⼀,但⼀般⾄少要到农历正⽉⼗五(上元节)新年才算结束。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同时也是中国⼈情感得以释放、⼼理诉求得以满⾜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年⼀度的狂欢节和永远的精神⽀柱。春节与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传统节⽇。

  据考,春节在起源上,是上古时代古⼈根据天象、物候确定四季循环演变⽽来的。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来⾃农业,《说⽂解字》中说:“年,⾕熟也。”上古以作物成熟为时间标志,后来历法知识进步,根据天象与物候来确定四季循环的起点与终点,年成为⼀年四季的时间总称。

  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过新年的形式各有不同。汉族、满族和朝鲜族过春节的风俗习惯差不多,全家团圆,⼈们吃年糕、⽔饺以及各种丰盛的饭菜、张灯结彩,燃放鞭炮,并互相祝福。春节期间的庆祝活动极为丰富多样,有舞狮、耍龙、游神、做年例,也有踩⾼跷、跑旱船。南⽅沿海⼀带岭南地区⼈们沿袭过去祭祖敬神活动,祈求新的⼀年风调⾬顺,平安、丰收。

  春节的节⽇⼩知识(⼆)  春节习俗总汇

  腊⽉⼆⼗三,俗称“⼩年”,传说这⽇是“灶王爷上天”之⽇。  腊⽉⼆⼗四,掸尘扫房⼦,这⽇是约定俗成的扫除⽇。

  腊⽉⼆⼗五,推磨做⾖腐。传说⽟帝会下界查访,吃⾖腐渣以表清苦。  腊⽉⼆⼗六,杀猪割年⾁,⼈们只在⼀年⼀度的年节中才能吃到⾁。  腊⽉⼆⼗七,宰年鸡、赶⼤集,春节所需物品都在置办之中。

  腊⽉⼆⼗⼋,打糕蒸馍贴花。古⼈以桃⽊为辟邪之⽊,后被红纸代替。  腊⽉⼆⼗九,上坟请祖上⼤供。对于祖先的崇拜,在我国由来已久。  ⼤年三⼗,⼀夜连双岁,五更分⼆天。寒辞去冬雪,暖带⼊春风。  ⼤年初⼀,⾦鸡报晓。晚辈给长辈拜年,长辈给压岁钱,压住邪祟。  ⼤年初⼆,⾦吠报春。亲眷⼈家去拜年,东家留吃饭、西家排酒筵。  ⼤年初三,肥猪拱门。⼥婿看望⽼丈⼈、媳妇回娘家,礼物带双数。  ⼤年初四,三⽺开泰。灶王爷要查户⼝,恭迎灶神回民间。  ⼤年初五,⾉⽜耕春。五路接财神,东西南北中,财富五路通。  ⼤年初六,马到成功。沥酒拜街中。万户千门看,⽆⼈不送穷。  ⼤年初七,⼈寿年丰。摊煎饼吃七宝羹,安顿⾝⼼,休养⽣息。

  ⼤年初⼋,放⽣祈福。众星下界之⽇,制⼩灯燃⽽祭之,⼀⼨光阴⼀⼨⾦。  ⼤年初九,⽟皇天诞。是主宰宇宙最⾼的神,⼈们都会举⾏祭典以表庆贺。  ⼤年初⼗,祭⽯感恩。有天还有地,⼈畜房⽶麦百⾕都⽣地。  正⽉⼗⼀,祭奉紫姑。深受压迫的⼥性,把她奉为弱⼥⼦的保护神。  正⽉⼗⼆,搭建灯棚。元宵节将近,开始做元宵赏灯的准备⼯作。  正⽉⼗三,灶下点灯。预放元宵,⾃⼗三⽇起,巷陌桥道,皆编⽵张灯。

  正⽉⼗四,临⽔娘娘诞⾠,⼜称“顺天圣母”。是拯救难产妇⼥的神仙。

  正⽉⼗五元宵节,夜照⽥蚕(神)。观颜⾊判断⼀年的丰歉,后演化为元宵节观灯。  地区歌谣  北京

  “⼆⼗三,糖⽠粘;⼆⼗四,扫房⽇;⼆⼗五,推糜⿉;⼆⼗六,去吊⾁;⼆⼗七,宰只鸡;⼆⼗⼋,把⾯发;⼆⼗九,蒸馒头;三⼗晚上守⼀宿,⼤年初⼀扭⼀扭。”

  ⼭东

  腊⼋粥,熬⼏天,哩哩啦啦⼆⼗三,⼆⼗三,糖⽠粘,⼆⼗四,扫房⽇, ⼆⼗五,推煤⿏(应该是糜⿉,见北京篇“⼆⼗五,推糜⿉”),⼆⼗六,去买⾁, 头,三⼗晚上熬⼀宿, ⼤年初⼀姐姐拉着弟弟扭⼀扭

  陕西

  ⼆⼗三、祭灶官,⼆⼗四、扫房⼦,⼆⼗五、磨⾖腐,⼆⼗六、去割⾁,⼆⼗七、杀只鸡,⼆⼗⼋、蒸枣花,⼆⼗九、去打酒,⼤年三⼗⼉捏饺⼉,初⼀撅着屁股乱作揖⼉!

  东北

  ⼆⼗三糖⽠粘,⼆⼗四扫房⼦,⼆⼗五做⾖腐,⼆⼗六炖⼤⾁,⼆⼗七杀灶鸡,⼆⼗⼋贴窗花,⼆⼗九去打酒,年三⼗包饺⼦。

  ⼩孩⼩孩你别馋,过了腊⼋就是年;煮⼋粥,喝⼏天,哩哩啦啦⼆⼗三;⼆⼗三,糖⽠黏;⼆⼗四,扫房⼦;⼆⼗五,冻⾖腐;⼆⼗六,去买⾁;⼆⼗七,宰公鸡;⼆⼗⼋,把⾯发;⼆⼗九,蒸馒头;三⼗晚上熬⼀宿;初⼀带你满街⾛。

  春节的节⽇⼩知识(三)

  据现代⼈类学、考古学的研究成果,⼈类最原始的两种信仰:⼀是天地信仰,⼆是祖先信仰。古⽼传统节⽇的起源与上古原始信仰、祭祀⽂化以及天象、历法等⼈⽂与⾃然⽂化内容有关。古⽼传统节⽇多数形成于古⼈择吉⽇祭祀,以谢天地神灵、祖先恩德的活动。早期的节⽇⽂化,反映的是古⼈⾃然崇拜、天⼈合⼀、慎终追远、固本思源的⼈⽂精神;⼀系列的祭祀活动,则蕴含着祗敬感德、礼乐⽂明的深邃⽂化。

  “年岁”的概念,来⾃上古历法,《盘古王表》与《三命通会》等均有载:“天皇⽒始制⼲⽀之名,以定岁之所在”。天皇时代以“岁”来表⽰“年”。岁以六⼗甲⼦(⼲⽀纪年法)为运转周期,循环往复,永⽆⽌境。“岁”即“摄提”(原始⼲⽀),⼜名为“岁星”、“太岁”。在传承发展中后世将这套多⾳节的摄提纪元(岁)术语简化为⼀个字,其与简化后的⼲⽀在《尔雅》与《史记》均有对照关系的记载。如:太岁在寅⽈摄提格,在卯⽈单阏,在⾠⽈执徐,在巳⽈⼤荒落,在午⽈敦牂,在未⽈协洽,在申⽈涒滩,在⾣⽈作噩,在戌⽈阉茂,在亥⽈⼤渊献,在⼦⽈困敦,在丑⽈⾚奋若(语出《尔雅·释天》)。古⼈以天⼲地⽀来作为载体,天⼲承载的是天之道,地⽀承载的是地之道;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在⼈成运;故设天⼲地⽀以契天地⼈事之运。天地定位,⼲⽀以定时空,⼗天⼲与⼗⼆地⽀的组合,形成了六⼗循环纪元法。⼗⼆⽉建和⼆⼗四节⽓是其基本内容。⼲⽀纪元以⽃柄指向正东偏北⽅位的“建寅”之⽉为起始,然后顺时针⽅向旋转,开始⼀年的历程。寅位是后天⼋卦的⾉位,是年终岁⾸交结的⽅位,代表终⽽⼜始。如《易·说卦传》所⽈:“⾉,东北之卦也,万物之所成终⽽所成始也。”⼲⽀纪元法,正⽉建寅,⽴春为岁⾸,交节⽇为⽉⾸。

  上古⼲⽀历法的制定为节⽇产⽣提供了前决条件,原始信仰与祭祀⽂化是年节形成的重要因素。春节是由岁⾸祈年祭祀演变⽽来,上古时代⼈们于⼀年农事结束后在新⼀年开端的岁⾸,举⾏祭祀活动报祭天地众神、祖先的恩德,祈求丰年。古代的祭仪情形虽渺茫难晓,但还是可以从后世的节仪中寻找到⼀些古俗遗迹;如岭南部分地区沿承有在新年初⼀拜岁的习俗,新年期间隆重盛⼤的拜神祭祖节仪活动,由此可见上古时代岁⾸祈年祭祀的蛛丝马迹。原始意义上的岁⾸,是指⼲⽀历法中表⽰季节变迁的廿四个特定节令之⼀的“⽴春”,⽴春反映着冬春季节的更替;当天象“⽃柄指寅”时,阴阳转化,阳和起蛰,品物皆春,意味着新的⼀个轮回已开启。节⽇的形成涵盖了⼈⽂哲学与⾃然规律等⽅⾯内容。春节的起源和发展是⼀个逐渐形成,潜移默化地完善与普及的过程。春节⽂化作为中华传统⽂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博⼤精深的中华⽂化,也记录着古代⼈们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化内容。

⼆⼗七,宰公鸡,⼆⼗⼋,⽩⾯发,⼆⼗九,蒸馒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