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员如何助推综合实践活动校本教研
南安市教师进修学校 谢玉霞
由于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新设置的活动类课程,没有现成的教材和教参,而且活动具有开放性、生成性的特点,使得课程实施有许多不确定的因素,我们现有的师资条件很难适应,在实施过程中遇到许多新的问题和困惑。解决这些问题,仅仅依靠市级教研员的力量是不够的,最好的办法就是开展以校为本的教研。那么,教研员如何帮助基层学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校本研究呢?我认为应努力做好以下三个方面:
一、 制度保障,实现常态教研
1、 教研组建设。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新设置的国家必修课程,它不属于学科课程,属于活动类课程,以体验性、研究性学习为主要的学习方式。教师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面对生活实际,发现问题、研究并解决问题的指导者和参与者。教师要熟悉一门新的课程、适应新的教学方式,需要一个艰难的过程。解决教师实施课程中的困难和问题,主要依靠校本教研,要使综合实践活动校本教研常态化,就要加强综合实践活动教研组的建设。推选推荐事业心责任感强的教师担任教研组长,定期组织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进行理论学习、案例研究和经验交流,不断研究解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出现的问题。
2、把综合实践活动纳入校本教研计划。很多学校都建立起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但有些学校领导对综合实践活动这门国家必修课程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持观望、迟疑态度,在校本教研中仍然是“两条腿”走路——只管语文、数学,把其他课程晾在一边。教师普遍觉得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难实施,难却不研,岂不更难?所以要督促基层学校把综合实践活动纳入学校校本教研计划,在学期初送一份给教研部门,以便教研人员届时参与和督促。
教研组的建设促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步入校本教研的正常轨道,使综合校本教研实现常态发展。
二、 培养骨干,提高教研实效
要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校本教研,没有教研骨干不行。几个不懂综合实践活动的人围在一起,能研究出什么?要真教研,就要培养骨干。
1、培训校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常态实施,需要得到校长的重视和支持。而重视和支持的基础,是让校长了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一般来说,校长对哪个科目内行、感兴趣,就多参加那个学科的教研,而受到校长的重视教研就开展得较好。校长一般会回避自己的弱项。记得有专家说:综合实践活动是检验校长教育良知的试金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最能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我借助每学期举办的校长培训班,给校长们开专题讲座,介绍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特点和价值,结合课例指导他们听课、评课,把校长们带到基层学校观摩现场课,给他们评课的实践机会。这样的培训,有利于排除校长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畏难情绪,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成为内行的管理者。这样他们参加综合实践活动校本教研的底气就足了。
2、培训教导主任。教导主任是课程的直接管理者,指导教研和管理课程的重任主要落在教导主任肩上。综合实践活动的课型不同于语文、数学等学科课程,不是班级授课制,而是小组活动制,不是局限在教室上课,而是室内室外校内校外相结合。还有课时的合理安排、指导教师的搭配、课程资料的归档、评价制度的建设等,跟以前的课程管理有很多的不同点。所以我借助教导主任培训班,对教导主任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培训,让他们成为内行的课程管理者和校本教研的引领者。
3、培训骨干教师。有专家说,课程改革成败在教师。教师在课程实施的主导,是综合实践活动校本教研的主体。所以培训教师,是提高校本教研实效的关键。我组织我市47名骨干教师参与教育部项目组的远程研修,强化培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论和实践研究。现在这批骨干教师,在各自的学校,积极发挥示范和引领的作用。
从课程的管理者和实施者中培养出懂得综合实践活动的骨干,他们以不同的角色参与到综合实践活动的校本教研中,积极发挥带动和辐射作用。现在我负责一个教育部立项课题,课题组的九个成员,有校长、教导主任和骨干教师,他们把校本教研的收获与困惑,带到课题研究中。
三、 现场诊断,引领校本教研深化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面对学生的生活实际开发课程资源,在所有的课程中,只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具有“双主体”,这就意味着综合实践活动“做什么”和“怎么做”不是老师说了算,教师要从前台退到学生中间,参与学生的小组活动,真正成为“平等中的首席”——学生活动的参与者和指导者。在活动过程中,有很多细节的把握,特别是生成出来的新的课程资源,很多教师还把握不好,这就需要高一级教研人员参与现场的观察和诊断,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引领。如“蛋壳作画”主题活动,指导教师先展示自己课前做的一些蛋壳画——在蛋壳上画人头、风景并放在一个彩色卡纸做的带花边的圆形底座。然后让学生动手创作,鼓励学生创新。在课后的校本教研中,指导教师和听课教师很遗憾:近三分一的学生只做好底座没完成蛋壳画,近三分二的学生完成作品,但没有什么创意。我结合课堂观察引导他们反思:为什么会这样?其实,是老师误导了学生。因为教师课上先展示自己的作品,具有明显的导向性。这堂课出现的问题有两个:一是学生被漂亮的底座吸引,在剪花边上用了太多时间,舍本逐末;二是学生受教师作品的影响,思维定势,模仿教师作品。调整方案:教师先不展示,不把学生思维框死,只介绍蛋壳怎么作
画——或在蛋壳表面画画,或把蛋壳碾碎贴画,想画什么就画什么,然后师生作品同时展示。调整后的方案换个班级上,我们欣喜地看到学生的作品完成得又好又快,师生都很有成就感。这个案例给大家提出一个深层次的思考:同样的课程资源,用的时机不同,效果相差很大。这样教研,有嚼头,有味道,让教师受益,教师的积极性很高。
类似的教研我经常参与。不管是什么级别,不管听课对象多少,凡是综合实践活动课我就听,凡是有评课的机会我就认真评,尽我所能推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教研向纵深发展。
专家说:“没有教师亲自研究他们自己的实践,教育就不可能发生持续的变革。”(刘良华《校本行动研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常态实施、健康发展,有赖于各基层学校的校本教研。尽管这个新的教研领域目前还有困难,但我们相信,有我们教研员的扶持、推动和引领,综合实践活动校本教研将很快步入正轨,并绽放出异彩。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