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泛娱乐化影响下的审美观异化
2022-11-16
来源:易榕旅网
・视听天地・ 新闻知识(201 0.07) 电视泛娱乐化影响下的审美观异化 韩 可 电视泛娱乐化是近年来业界普遍关注的一个问 题。泛娱乐化有两层含义,一是娱乐节目的数量泛 滥,二是严肃节目的娱乐化。娱乐,在西方哲学史 上,是一个复杂的术语,在英语、法语、德语中,它 着艺术。在对娱乐的美学批评中,主要有虚假性、短 暂性、被动性、单调性、非原创性等等。本文试图从 真实、价值和情感三方面探讨当前电视泛娱乐化影响 下的审美问题。 真实 一有消遣、偷闲、散心、解闷、欢乐等概念表达。在苛 刻的美学批评家眼里,娱乐是艺术的对立面,是一个 分离的领域,它以自己独有的自律法则、价值、原则 、传播真实的情况即真相是媒体的使命和追求。在 和美学标准来对抗性地与艺术的世界相抗衡。另一种 古希腊的哲学中,真相是被记住并流传下去的东西,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将真相等同于完美的世界,中 世纪时的普遍观念是真相是国王、教会或上帝所说的 话,启蒙运动认为真相是可以检验、复制并普遍适 就可以把它打造成当天的主轴新闻。 另外,必须坚持民生新闻的“融合创新”。 “融合创新”被经济学界称为“将各种创新要 素通过创造性地融合,使各创新要素之间互补匹配, 看法是将娱乐划分为一个依附的、派生的领域,它从 属于艺术的领域,从艺术那里借鉴自己的规定并腐蚀 层次的原因”告诉人们。因此建议:针对频发的某些 社会现象或具有代表性的事件做出相应的社会调查或 具有综合性的评论。而像车祸这样的新闻,每天都要 报道几起,早已令人看得厌烦,失去了新闻价值。以 后如果不是具有特殊情况的车祸,完全无须再报。另 外,对重要新闻或重大事件可增加“编后语”,用掷 地有声的语言对事件进行评说。 其次,坚持对重大事件的报道和对平民人生的关 注并举,这是体现媒体回归“以人为本”的标志。 从而使创新系统的整体功能发生质的飞跃,形成独特 的不可复制、不可超越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在信息爆炸的今天,面对传播渠道的多元化,尤其是 新媒体的急剧扩张,唯有融合创新,才是传统媒体争 取生存空间的必要选择。对电视媒体而言,如何在策 划、执行、营销等环节,贯穿“融合创新”理念,借 以扩大活动影响力,无疑是一个较新的课题。今年, 现在很多民生新闻类节目利用SNG、3G进行现场 直播,每天多场次的SNG、3G现场直播让观众大呼过 瘾,感叹新闻原来还可以这样做,但回过头再看,相 陕西电视台都市青春频道推出的“穿越关天带—— 主播带你去踏青”活动,就是一次“融合创新”的实 践。在活动策划中,主创人员就提出,不仅要让大家 “看美景”,更要让大家“看发展”,同时,提出 “低碳概念”,活动的宣传词最终被确定为“领略自 然美景、体验经典人文、感受发展魅力”。按照这一 理念,在一个月的活动中,200多名观众跟随美女主 当一部分的直播有形式大于内容之嫌。其实,每天 多场次的直播,不如围绕一个重要事件,整合频道资 源,辅以直播等各种手段进行立体组合式的报道,使 直播形式服务于新闻本身,而不是用新闻事件去满足 直播的外壳。 还有,在每天的民生新闻中打造主轴新闻。什 么样的新闻能成为主轴新闻呢?笔者认为必须具备几 大要素,首先它必须关注宽众利益,具有足够的普遍 效应,牵一发能引多数人共鸣。其次,事件本身要有 足够的新闻效应,有些题材虽然是普遍现象,但较为 陈旧,不足以引人关注。第三,主轴新闻不能是孤立 播,先后参观中铁宝桥集团、渭南工业园区、天水农 业示范区。看完节目,有的观众感言:“看发展”应 该成为休闲旅游的新风尚!这在出乎主创人员意料的 同时,也坚定了媒体从业人员努力实现民生新闻的 “小事”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大事”相融合的信心。 的,它是围绕一个新闻事件,通过链接、评论等一系 列手段共同打造的。同时,主轴新闻的题材不一定局 限于某一地方,应当树立只要是观众关注的就是媒体 总之,只有走出“碎片化、表面化、简单化”的 羁绊,努力提升民生新闻的品质,才能实现民生新闻 的发展和跨越。 (作者江峰:陕西电视台国际部) 关注的理念,哪怕是国际话题,只要观众普遍关注, ・ 90 ・ 新闻知识(2010.07) 用的东西,实用主义哲学则把真相看作通过个人理解 过滤过的东西。启蒙运动对现代媒体的真相观影响最 大,这种真相观认为,所有的事实、所有的人都应得 到平等看待,并同样值得报道。实用主义哲学代表约 翰・杜威认为,对真相的领悟取决于它受到怎样的调 查和调查由谁实施,也就是说,真相是主观的,也是 相对的,真相根据心理、社会、历史或文化的不同而 变化。 一・视昕天地・ 就会被人遗忘。” 实际上,作为娱乐艺术的创作者 方,他们也并不指望自己的作品能被长时间记住, 娱乐是一门当下的艺术。而真正的审美愉快的特征之 是,在使人满足的同时也激起对这种愉快更多的要 求,它带给人持久甚至是永恒的满足,而不是一种转 一瞬即逝的幻象。 二、价值 传统的审美观认为,娱乐是使人上瘾和麻痹的逃 避现实的麻醉剂。造成娱乐审美价值缺失的原因,一 是流水线的批量制造排斥了艺术创作中的个性化,从 而排除了真正的创造性。二是娱乐要应付满足广泛受 众群的要求与艺术创作个体的自我表现之间的矛盾。 如黑格尔所说,娱乐仅服务于快感和与生活相关的舒 适的外在目的,但只有当美的艺术从这种屈从下解脱 出来的时候,它们才是真正艺术。 在泛娱乐化的影响下,电视节目在价值方面呈 现出的问题首先是价值判断的暧昧和对现实批判的逃 避。这一现象在电视剧中表现尤为明显,从宫廷风、 武侠风、翻拍风、神鬼风到谍战风,电视剧带我们一 在一个电视泛娱乐化所塑造的语境中,捉摸真相 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围绕真实的审美论题也因受 到泛娱乐化的影响悄然发生着变化。一个显著的变化 是:对假象的宽容和认可。正如尼尔・波兹曼在他的 著作《娱乐至死》中所提到的那样,尽管记者们还在 孜孜不倦地寻找政治家的谎言,企图用报道让公众了 解真相,但后来有一天他们惊讶地发现,公众拒绝对 真相表示兴趣,因为无趣的东西实在不能引起受众的 关注,除非真相能以戏剧化、娱乐化的形式呈现给大 众。确实,在娱乐的影响下,人们不再象以前那样对 真相穷追不舍,只要它够有趣、够娱乐,即使电视撒 谎,也是可以原谅的。不是这样吗?近年来打着“真 情实感”旗号的情感类节目被曝出频频作假,如捧红 了“风姐”的一期情感节目《我要嫁白马王子》,现 场嘉宾里面除了罗玉风,其余的前男友、第三者、好 次又一次走进被娱乐化了的历史或虚拟世界中,带我 们一次又一次逃避真实生活的各种问题。在电视剧 中,笔者经常感到编导在某些问题上模棱两可的暖昧 态度,他们试图放弃创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放弃反 省与批判,一味在娱乐的花园中迷失。即使在那些为 数不多的现实主义题材中,我们更多的是看到对日常 琐碎生活的记录,鲜有发人深省的作品出现。 友竟然全是群众演员,而整个事件除了罗玉凤征婚属 实,其余的恋爱纠葛全部是编导天马行空的“艺术刨 作”。 而另一期节目的主角棒棒画家田庆华,他在 接受报社记者采访时承认部分场景是按照编导的意图 演的,如女模特男友追打田庆华的画面,就是节目编 其次,是作品中的价值冲突和自相矛盾。在笔 者从事编导工作时,所在栏目组曾收到一位观众的 来信。这位观众是一位女博士,在信中她对一期讲 导找临时演员,在重庆黄桷坪的街上拍摄的。 观众 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掉进了这个由精致的演播室、庄严 的主持人、权威的专家以及纪实拍摄手法包装起来的 真实谎言中。在天涯和百度上揭露节目造作并对作假 表示愤怒的贴子仅有两页的跟贴,与铺天盖地的讨论 节目和“风姐”等人的贴子相比真是应者寥寥、人微 述女博士婚姻故事的短剧进行了批评,并责问电视台 为何此前播出的另一档谈话节目中对女博士的婚姻问 题表示同情和理解,而这档节目里却极尽挖苦之能事 把女博士嘲讽为人见人怕的“灭绝师太”?女博士叹 道: “为何同一个台制作出来的节目观点差异如此之 大?”其实,这并非个别现象,电视文化正是因为缺 失了价值理念的主体,所以才出现了文化分裂、价值 冲突和自相矛盾。当然,面对观众的指责,电视可以 言轻。我相信,即使所有的观众都知道了节目作假的 真实情况,他们也还是愿意继续欣赏节目,居高不下 的收视率颇能说明问题。因为,大多数观众已经将电 视本身当作娱乐,在潜意识里,娱乐可以包容一切。 所以正好,娱乐为电视节目中假象横行提供了一个正 当借口,甚至是催化剂。而此时,娱乐提供给我们的 审美满足不过是一种“意淫”。 不过,即使面对所有环节都不掺假的真实娱乐, 观众是否能从其中获得真正的审美满足?美国艺术批 承认这个疏忽并表示愧疚。但另一种更为隐蔽的价值 冲突却是电视难以承认或修正的 我们也许没有想 到,当观众正对着屏幕上-N悲剧性的新闻陷入伤感 的情绪中时,突然跳出来的鲜艳活泼、又唱又跳的广 告会怎样打断他们的情绪和思考。而长久以来穿插于 严肃节目中的这些广告正是以这种娱乐的方式不断让 评家克莱门特・格林柏格指出: “娱乐作品经受不起 时间长河的考验,它们可以短暂地使我们达到快乐或 感动的顶峰,但很快就会丧失娱乐我们的力量,不久 人们的正常而连续的思维经受挑战。其结果正如波兹 曼所指出的那样,观众更愿意相信,不必对那些关于 残暴行为和死亡的报道做出理智的反应。笔者认为, ・视听天地・ 新闻知识(2010.07) 里的情绪迷漫于角色之间,情感的不确定性、多变 性、复杂性被夸张放大。其结果是对现状的警醒还是 对现状的强化?我更倾向于后者。当生活失去重心之 后的,人内心情感中的各种弱点充分暴露出来。当年 轻观众把颓废、消沉、疲惫视作一种个性表达时,当 这也许是观众对电视泛娱乐化的一种情绪自卫,观众 会在潜意识会告诫自己,不必太沉浸于此,不必太认 真。波兹曼认为:“掩藏在电视新闻节目超现实外壳 下的是反交流理论,这种理论以一种抛弃逻辑、理性 和秩序的话语为特点,在美学中,这种理论被称为达 达主义,在哲学中,它被称为虚无主义,在精神病学 中,它被称为精神分裂症,如果用舞台术语来说,它 他们把拥有多段恋爱史、同时拥有多个伴侣甚至将一 夜情看作前卫和时尚时,我们不得不承认,泛娱乐化 对情感审美作出了错误的诱导。对情感的审美是以真 实和价值等因素为基础的,在这个娱乐之风盛行的时 可以被称为杂耍。” 三、情感 情感审美不能离开某一时代、某一文化传统中 的人的情感生活模式而独立存在,如果客体的性质和 结构不能与人的情感生活或内在心理结构达到契合, 它就很难向我们展示出它的情感特征,人们也很难从 其中获得真正的审美满足。对艺术的审美要求我们付 出“审美上的努力”,但娱乐艺术诱导一种不动脑筋 代,当真实观和价值观受到威胁的时候,我们已经很 难从情感中去感受纯净、美丽或热情了。很多时候, 我们看到,情感在电视中的表现是苍白、乏味甚至扭 曲的。 在我们对当前电视泛娱乐化影响下的审美问题进 行探究和批判的同时,也应该看到娱乐的正面价值。 的被动性。通过道具、音乐、灯光等外在事物制造气 氛,它可以不费力气就掀起情感上的波澜,迷住那些 疲惫而不愿意尝试审美挑战的观众,在被动和倦怠的 麻木情绪中接受作品,用空虚来填满原本就空虚的时 问,结果是愉快很快就会僵化为无聊。 这种被动的情感审美带来两个问题,一是盲目的 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不断提醒他的读者, 电视给那些老弱病残以及在汽车旅馆中饱尝孤独寂寞 的人带来了无尽的安慰和快乐,虽然电视削弱了人们 的理性话语,但它的情感力量不容忽视。但最让波兹 曼不可容忍的是,电视正以一种微妙的方式向严肃话 语领域渗透并达到决定性地、不可逆转地改变符号环 乐观主义和亢奋的游戏精神。在任何时间打开电视, 都能看到各种各样的喧嚣热闹的娱乐节目或娱乐化了 的节目,那些装点得五光十色的演播室,使人高度兴 奋的音乐、连绵不断的掌声和欢呼仿佛让我们置身一 个与真实生活极不相称的无限期的狂欢节。如果在你 境的地步,这种转变是“人性中根深蒂固的贪婪和欲 望的产物”。 其结果是“一切公众话语日渐以娱乐 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我们的政治、宗 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 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 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 这幅图景也是英国作家 赫胥黎所描绘的“美妙的新世界”,遗憾的是,在这 个新世界的背后躲藏的是假象、奢靡、腐化和无能, 在那里,“人们感到痛苦的不是他们用笑声代替了思 连续观看了二十期诸如《情书》、 《我们约会吧》、 《非诚勿扰》等征婚交友节目之后,我问你,你是否 认为情感是一个严肃的问题,你可能会觉得这个问题 值得商榷。此类节目的口号是闪电速配,原则是公开 透明,气氛是轻松愉快,叙事是悬念起伏,节目传递 给我们的心理暗示是,情感是五彩缤纷的表演,是物 考,而是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笑以及为什么不再思 考。’’⑦ 注释 质包裹出的浪漫,是大众参与的游戏,但不大可能是 与高尚、纯洁、私密或严肃沾边的某种东西。而更为 糟糕的一个问题是,人们似乎已习惯于将情感和物质 ①风姐雷人语录 http://wv.tudou c0m/pr0grams/vlew/yKT7cdrtEju) ②重庆画家曝某情感节日造假 http {} yxlady com/ent/2009—12—11/323099 shtml 置于天平的两端称量,节目中坦然播出的交友条件离 不开月薪、房子、车子,这些物质已经成了情感的法 码。所以,我更愿意把它们看作一种游戏节目,而不 是情感节目,而情感的游戏化是如今80后、90后青少 年的审美观异化表现之一。 情感审美一方面被盲目的乐观主义所俘获,为 ③《生活即审美》,理杳德・舒斯特曼(美)著.彭锋等译,北京大学 出版社 ④⑤⑥《娱乐至死》,尼尔・波兹曼(美)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⑦《美妙的新世界》,赫胥黎(英)著,孙法理译,风凰出版集团、译林出 版社 参考资料 l、 《审美心理描述》,腾守尧著,四川人民出版社 2、《中国电视文化的理性重构》,李晓枫、邹 瞬间的快乐和短暂的幸福所陶醉,另一方面却表现出 梦魇般的无病呻吟、矫揉造作和虚张声势。电视剧在 这方面的表现比较突出,三角恋、婚外情、畸恋在电 视剧中泛滥成灾,纯洁、专注、坚定的感情让位于对 变幻、无序、刺激的病态追求,怀疑、焦躁、歇斯底 3、《媒介伦理学——问题与案例》,菲利普・帕特森、李・威尔金斯(美) 著,李青藜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4、《“娱乐至死”后义去往哪里》,宁佳, 《当代美术家》2010年第l期 (作者韩可:重庆广播电视集团【总台】总编室) ・ 9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