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司马光对欧阳修诗学观的继承和发展
2021-01-09
来源:易榕旅网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9期 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ocila Sciences Edition) No.9 2012 试论司马光对欧阳修诗学观的继承和发展 乔素英 摘要:司马光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和思想家,在中国政治史、学术史和思想史三个领域都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而 作为“博学无所不通”的他在文学上的成就和地位一直以来都被人们所忽视。从司马光所写的《温公续诗话》中分析了司 马光的诗学观.并探讨了其诗学观对欧阳修诗学观的继承和发展.. 关键词:司马光;《温公续诗话》;欧阳修;《六一诗话》;诗学观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999(2012)09—0106~()2 作者简介:乔素英(1987一),女,河南黄县人,西南大学(重庆400715)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古代文学诗词学。 收稿日期:2012-02-26 “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年之演变.造极于赵宋 之世 ”LI]245宋代是一个文化比较繁荣的时代.所以往 往被后人称为“文化盛世” 在这样一个文化繁盛的时 及,然记事一也,故敢续书之。” 欧阳修的《六一诗 话》开创了我国古代诗话体制,诗话研究大家郭绍虞 先生说:“诗话之称当始于行欧阳修.诗话之体.也创 代.一大批全才涌现出来 许多宋代的士大夫都是兼 官位、文人和学者为一身,我们大家都熟悉的例如欧 阳修、苏轼、王安石、黄庭坚等都是这样的全才,他们 大都擅长诗词赋等.而且在政治上和思想上都取得了 一自欧阳修。”[4],在《清诗话・前言》中,郭绍虞先生又云: “溯其源流所自,可以远推钟嵘的《诗品》,甚至推到 《诗三百》或孔、孟论诗片语只言,但严格地讲,又只以 欧阳修《六一诗话》为最早的著作。”l 5lt可见,欧阳修 定的成就.所以他们在中国文学史上都占有很重要 的地位 但是,和他们生活在同时代的,兼政治家、史 学家和思想家于一身的司马光却往往被忽略.甚至都 不被提及 .正如明人马峦在《司马温公年谱》中说:“温 公之文不在六大家之下.而不与并称者.德业掩之 耳 z司马光把毕生的精力主要用在从政和修史上. 并且官当得很好.也写出了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六一诗话》乃开中国诗话之源头,其影响和研究的意 义还是挺大的 《六一诗话》的产生:并非 于“偶 绪 余撰诗话”[6]-.而是欧阳修晚年精心:写成的著作,多为 零星的闲谈.没有集中系统的阐发.但综合起来可以 说是他一生诗学观点的总结 司马光的《温公续诗话》是对《六一诗话》的一种 补充.在《四库全书总目.诗文评》中评价此书:“光德 行功业冠绝一代 非斤斤于词章之末者,而品第诸诗 《资治通鉴》,故而使得他的政治声望和史学成就掩盖 了其文学才能 乃极精密 ”¨7透过本书,我们可以很明确《温公续诗 话》在众多诗论和诗话中的价值和地位。欧阳修和司 马光所写诗话都有着很重要的地位和意义,那么我们 只有深入到他们的诗话之中.才能够找到他们诗学思 想的精华部分,从而追溯两人诗学观的联系,探究司 马光对欧阳修诗学观是怎样的一种继承和发展。司马 司马光写下的诗歌不仅数量多.达1 200多首, 而且众体兼备很能体现宋诗的特点。这些都是备受后 来人所看重的 所以,司马光的文学成就值得研究,他 的诗学思想更值得探求 司马光0ol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属山西) 人 家居涑水乡.人称涑水先生,晚年自号迂叟。卒谥 文正,追封温围公 神宗时,王安石执政推行新法,司 马光【J为与他的主张相对立.见与之争执不过.不久 大光对欧阳修诗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 几个方面: 一便退居洛阳15年,专心修撰《资治通鉴》。元祜元年九 月,毙于官 在诗学上的主要贡献之一就是写下了《温 公续书话》 、“意新语工”到“意在言外” 《六一诗话》中有这样一段话,圣俞尝语余日:“诗 家虽率意,而造语亦难。若意新语1一,得人所未道者, 斯为善也。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 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贾岛云‘竹笼拾山果,瓦瓶担 司马光诗学观集中体现在他的《温公续诗话》中, 而这部诗话是为欧阳修的《六一诗话》所作的续,其书 前自题曰:“诗话.尚有遗者 欧阳公文章名声虽不可 一石泉’,姚合云‘马随山鹿放,鸡逐野禽栖’,等是山邑 106 荒僻.官况萧条,不如‘县古槐根出,官清马骨高’为工 诗歌创作风格上趋于自然平淡。但是,欧阳修在《六一 诗话》中对“西昆体”和“A乐天体”都有所保留,在有 些方面还持一定的肯定态度。如《六一诗话》中写道: 也 ”余日:“语之工者固如是。状难写之景,含不尽之 意.何诗为然?”圣俞日:“作者得于心,览者会以意,殆 难指陈以言也。虽然亦可略道其仿佛,若严维‘柳塘春 水漫.花坞夕阳迟’。则天容时态,融和骀荡,岂不如在 目前乎?又若温庭筠‘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贾岛 陉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则道路辛苦,羁愁旅思, 岂不见于言外乎?',『8】1037 “杨大年与钱刘数公唱和,自《西昆集》出,时人争效 之 诗体一变 而先生老辈患其多用故事,至于语僻难 晓。殊不知自是学者之弊。如子仪《新蝉》虽云:‘风来 玉宇鸟先转,露下金茎鹤未知。’虽用故事何害为佳句 也?又如‘峭帆横渡官桥柳,叠鼓惊飞海岸鸥’其不用 故事.又岂不佳乎?盖其胸文博采,笔力有余,故无施 而不可 ”[811037他不仅对西昆体的成就给予了肯定.而 且还能够吸取所长.注意对语言的把握.在追求自然 平淡风格的同时.又能够避免使诗歌语言走向过于平 淡,趋于乏味。所以写出的诗歌反而胜过梅尧臣。钱钟 书先生在《宋诗选注》中也评价道:“与梅尧臣相比,欧 欧阳修虽然只是借梅尧臣之口提到做诗应该“意 新语工”.但这是欧阳修的主要诗学观点之一.也是他 对诗歌艺术表现所提出的要求 “意新语工”简言之. 就要要求创作诗歌不仅是内容上还是语言上都要讲 究创新.在诗人丰富的思想情感的基础上.还可以间 接地通过艺术形象的暗示、隐喻、象征法,加上含蓄的 表现手法和联想和想象的艺术手法.创造出一种超越 阳修的诗.不论是对语言的把握还是对字句和音节的 感性上,都要高出许多 ”E9] 司马光不仅继承了欧阳修的这种对诗歌自然、平 于现实生活中这一单一的形象的含义.即那个“言外 之意”。总之.欧阳修在重视诗的“意新语工”之时,更 注重语言的锤炼、工巧和文本的“言外之意” 《温公续诗话》说:“古人为诗,贵于意在言外,使 人思而得之.故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也 近世诗 淡风格的追求.而且通过自己的诗歌创作实践发展了 这种诗风。司马光认为:“性质之美,得于自然,而发挥 于文.追逐于学 ”EIO]170这种平淡自然的诗风在他的 人,为杜子美最得诗人之体,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 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山河在’,明无余物 矣;‘草木深’,明无人矣;花鸟,平时可娱之物,见之而 泣.闻之而悲,则时可知矣。他皆类此,不可遍举。”_3] 由此可见.司马光强调的做诗“贵于意在言外”与 欧阳修的“意新语工”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也正是司 马光在对欧阳修诗学观点继承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而 且,司马光还重视赋予诗歌一定的现实意义.采用含 1 200多首诗歌中就不难发现 如他在居洛时期写下 的《闲居》:“故人通贵绝相遇,门外真堪置雀罗。我已 幽慵僮更懒,雨来春草一番多。”Il1] 肼如果单纯从诗 歌语言技巧和诗歌所展示给我们的画面来看.你会发 现该诗语言平淡、自然。所要表达的意思也很简单 但 是.如果我们能够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去读这首诗. 就会发现里面所隐含的深沉感情 司马光当时被闲置 在洛阳.无心料理家务.看到连家中的僮仆工作都不 上心,可知他当时的心情之矛盾。所以说,从整体来 蓄委婉的诗歌语言.只有这样才更容易引发读者的想 象和思索,才能真正体会到诗歌真正的“言外之意”. 而不只是简单看重诗歌的“意新”和“语工” 如所举的 杜甫的四句诗可知.这些语言都在写自然景物.但是 透过这些感伤的景物诗人.借助含蓄的语言所传达给 我们的正是一种伤国之意.一种意在言外.言尽而意 无穷的意境。所以说.司马光这种诗学观点无一不是 对欧阳修所重视的“意新语工”和“意在言外”观点的 进一步发展 看.这首诗无心平淡的语言中却隐含着沉郁的感情. 浅显的语意中却隐含着丰富的内容 三、“以文为诗”到“诗为文之精” 唐代古文运动时期.“以文为诗”的诗学观很是盛 行.当时诗歌最能体现该特点的就是韩愈.而欧阳修 诗学韩愈,在这方面很受影响.并且在诗学上提过类 似的观点。如惠洪的《天厨禁脔》上载有欧阳修论古诗 二、诗风自然、平淡 自然、平淡、清新是欧阳修所提倡的诗歌创作风 的一段话:欧阳文忠公日:“予尝与圣俞论此.以谓譬如 善驭良马者,通衢广陌.纵横驰逐,惟意所之.至于水 曲蚁封,疾徐中节,而不蹉跌,乃天下之至工也 ”如果 格。在宋代初期,西昆诗风盛行.但是它存在的流弊就 是太过雕琢堆砌、华丽空洞,可这种诗风偏偏影响了 众多诗人的诗歌创作。因此,宋初的梅尧巨和苏子美 就开始力求矫正和摆脱“西昆诗风”的影响.从而追求 认真研读,不难发现.其中的 睢意所之”不就是类似 我们所说的“以文为诗”吗?欧阳修擅长写散文.而且 写得很好.所以在他写诗歌的时候无意间就会把散文 的特点带到诗歌上来 相比欧阳修的“以文为诗”.司马光也有类似的观 (下转第110页) 诗歌创作的自然、平淡、清新的风格 欧阳修极力推崇 和赞赏这两位诗人.并深受他们影响.所以欧阳修在 一107~ 数”化自欧阳修《踏莎行》:“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 莫近危栏倚。平芜尽出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欧 阳修本写出了家人倚栏远眺不见离人的痛苦.而这里 这是辛弃疾男子作闺音的一首词.借词中女子抒 发了相思离情。词中一句“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不自由”将女主人公那种为情所困.思念离人的痛苦 辛弃疾却反其意,写行人闲倚栏干,眺望家乡,却被无 数山阻隔不见远方,其思乡情切跃然纸上 与他《满江 写到了极致,明知不可能望见.却依旧频频倚栏眺望. 不能自已,这是何等深挚的情感啊!其与《昭君怨55中 “独倚小阑干.许多山”所表现的相思之情是同样厚重 红》中:“凭画栏、一线数飞鸿,沈空碧。”语意相通。思 念家人却不得相见。只有凭倚画栏.忘那飞过的鸿雁 渐行渐远.不见雁书的隐痛便越来越厚重 词中辛弃 疾表现思归却难归的复杂情绪.而这样的思乡情绪却 也正和他对故国的思念之情是一脉相通的.其思乡的 愁思也正是其忧国情怀的一部分 的。其实辛弃疾爱情词中表现的诚挚的感情.是与他 爱国的感情深挚是一致的.都是他那忧国忧民情思的 表现,可谓“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 五、结语 凭栏总是销魂处.“阑干”这个词人笔下的常客. 四、“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 伤离别思故人的离恨情愁 “阑干”这一意象在宋词之中常用来抒发相思闺 怨、忆旧伤别 作为豪放派的辛弃疾也写有大量的“男子 总是和惆怅、失落联系在一起。在辛弃疾一生所写的 600多首词中.“阑干”频繁的出现.其也与他的思念 故国,不遇之感、离别愁恨相融合在一起,成为辛词表 现忧国情怀的一个独特意象和情感载体 凭栏处.无 限江山.而那无限江山的背后,正是那一腔忧国忧民 的博大情怀!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封禅书第六[M】//史记卷二十八.北京:中华书 局.1982:1403. 作闺音”的闺情词.其也惯于将寂寞闺妇的惆怅情思倾 诉于那静立无言的阑干之上。如:《鹧鸪天》代人赋 晚日寒鸦一片愁.柳塘新绿却温柔。若教眼底无 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 肠已断.泪难收.相思重上小红楼。情知已被山遮 断.频倚阑干不自由 [2】脱脱,阿鲁图.宋史・辛弃疾传[M]//宋史卷四百零一・7'1传 第一百六十.北京:中华书局.1977:3919. (上接第107页1 哉 ”[101569即便能写出壮丽诗篇的曹刘鲍谢.如果没有 用处的话.司马光也是不承认他们写的是真正的诗 歌 由此可见.对于诗歌“贵于有用而不贵于无用”的 点.也可以说是一种发展的观点.那便是他认为“诗为 文之精” 司马光在为冯亚的诗集作序中说道:“文章 之精者.尽在诗,观其为文,徒观其诗,斯知其才之远 近矣 ”[1o]17o“在心为志 发口为言 言之美者为文 文 之美者为诗。”(《赵朝议文稿集序》)周裕锴先生根据 上面的文章.还判定“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或许 要求是那样的严格。 综上所述.司马光的诗学观在有些方面和欧阳修 的诗学观点是一致的.并且有的也是在继承欧阳修诗 学思想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当然这种继承和发展也许不 只是表现在“意新语工”、诗风自然平淡、“以文为诗”这 些方面.但是这些方面却是他们诗学观相通之处的主要 表现 参考文献: 是最早最完整地提出‘诗为文之精’这一定义的人 ” 可见.“诗为文之精”可以说是司马光的一个很重要的 涛学观点 在他看来.真正的诗歌凝聚着诗人丰富的 情感.乃是散文的精华.它既是抒情的.也可以“言 志”.为经世所用 这一观点很明确地点名了诗的本 质.既然“文以明道”,那么,作为“文之精”的“诗”更应 [1】陈寅恪.邓广铭《宋史职官志考证》序[M]//金明馆丛稿.上海 古籍出版社.1980. 该能够为表达一定的政治目所服务。所以,作为北宋 史学家的司马光.他不但要求为文要“适于用”,而且 强调诗歌也要“致用” 从他的诗学观看来,只是有华 【2]余飞.试论司马光的诗学思想[J].语文学刊,2009(3). 【3]何文焕.历代诗话[M].北京:中华书局,1994. 【4】郭绍虞.清诗话续编・前言(上)【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5]郭绍虞.宋诗话辑佚[M】.北京:中华书局,1980. 【6】郭绍虞.宋诗话考[M】.北京:中华书局,1979. [7】永珞.四库全书总目[M】.北京:中华书局,1996. [8]欧阳修.诗话[M]//欧阳修全集:下册[M].北京:中国书店,1986. 『9】钱钟书.宋诗选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 [10】司马光.传家集[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2008. [11】傅璇琮,等.全宋诗:第9 vt'f[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丽的词藻。而不能讲明道义、于世无用的话。这样的诗 歌不足以称为真正的诗歌 如他在《传家集》中写道: “光素无文于诗尤拙.不足以揄扬盛美,取信于人,况 近世之诗大抵华而不实.虽壮丽如曹刘鲍谢亦无益于 用.光添与足下以经术相知,诚不敢此为献,所科献 者.在于相与讲明道义而已。……何为诗哉,何为诗 一1 10